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预警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3:47

预警管理论文

预警管理论文篇1

(一)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学生自身发展

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危机意识,提高自主性。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的冲击,往往使得大学生迷失方向,沉迷于享乐当中,大大影响了学业。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能起到警示学生重视学习,自觉做好学业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需要

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又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学风,为提高学生学业提供有利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规模扩张迅速,办学规模的扩大,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影响校风校纪。市场经济下,更多的教师忽视教学,只顾个人前途发展,影响了学校声誉。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教师教学态度,也起到约束学生随,提高学生主动性,进而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

(三)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以国家需要为根本,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性人才。建立挂科预警机制,可以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自觉性,提升文化素养,成为合格的国家栋梁。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挂科问题分析

(一)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现象分析

本文选取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政治三个本科专业,学生考试挂科情况一直比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考研和就业。从教学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数据经过加工后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3年,共有86门课程3591人次出现不及格现象。通过对这些课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各学年的成绩进行预处理后,得到不及格课程的数据,从中选取了不及格课程出现的频率和挂科人数两个指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依据频率和挂科人数两个指标,可以将不及格课程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一类(A)中有76门课程,平均挂科人数3.04人,频率为1.91次。第二类(B)中有9门课程,平均挂科49.22人,频率为6.44次。很明显,7年来,三个专业学生的重点挂科课程只有9门,这9门课程几乎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同学不及格,应该重点关注。可以清楚地看到A、B两大类课程的指标分布情况。A类课程不及格的频率低,并且相对集中。进行细化分析,其中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A1)占大多数,出现的频率低,挂科人数很少。第二种情况(A2),出现频率低,但是挂科人数多的课程,通过对比加工后的数据,可以看到主要有:城市财政学、应用文写作、资产评估、大学美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几门课程。第三种情况(A3)出现的频率高,挂科人数也比较多,有趋向于B类的趋势,主要有军事理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五门课程。B类9门课程出现的频率高,挂科人数也很多,其中有一门课程(B1)微积分挂科人数尤其多。B类的其他7门课程(B2)是:数据库应用基础、西方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统计学、线性代数、会计学、中国税制。

(二)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原因分析

我们在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对A1类课程,可以作为小概率事件处理。对A2类课程,7年中的挂科频率很低,而挂科门数较多,挂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教师授课方式或者批改试卷的严厉程度,与教师个人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可以从学院的角度对教师进行引导与沟通。对A3类课程,有挂科人数和频率增长的趋势,从课程性质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从近几年学生座谈会的反馈情况来看,大一、大二的学生上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参加的社团太多、学生活动太多,已经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重视。B1类课(微积分)7年的挂科人数达到了100人,用指数平滑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自2003年至2007年,挂科人数一直较多,并且每年递增,2008学年人数减少,是因为2007级本科生只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较少,从曲线看2009年以后挂科人数虽然少于2007年,但仍有上升的态势。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两个因素:微积分是全校的公共课,一直是大课堂授课,教师资源缺乏,课堂效率比较低,任课教师布置作业也极少。学生方面课堂消极情绪比较严重,课余时间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建议与数学学院沟通的同时,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自学方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共同提高。B2类的课程大部分是全校的基础课程,外院给我院上课的师资配备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得到大力协调。建议由学院成立本科生课程协调小组,与开课学院和教务处进行沟通协商,同时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讲课过程中有问题的任课教师进行临时替换。关于学生成绩挂科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从数据中反映出来,主要是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看似没有挂科,其实学生的上课情况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到大四以后,大部分学生上课很少了。本院教师对学生或多或少的关照才使一部分同学勉强及格。

三、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建议

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将以往的“事后惩罚型”方式转变为“事前预防型”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校风建设奠定基础,避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不稳定因素发挥作用。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应该坚持可操作性与科学性,调动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四方的力量共同配合,发挥应有作用,保证学生成绩的正常。通过对我校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学籍学业管理的工作方法,提出三点建议。

(一)构建多元主体体系,明确职责,发挥作用

挂科预警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密切配合,协同完成。对此高校应出台书面的挂科预警机制文件,明确挂科的惩罚措施,根据严重程度,设立挂科级别,并与学位挂钩,以此作为警戒。同时,学校在师资力量配对的过程当中,应该综合考虑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教师,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认可。学院作为与学生最直接联系的主体,在预警过程中,应发挥重大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差异,制定人性化的培养方案。比如,课堂学习尽量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中,大四以社会实践、升学、毕业为主,避免大四学生多手抓,增加挂科概率。此外,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也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有困难学生逐个对话,提供相应帮助。授课教师在预防挂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应秉持认真、负责的心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避免“只管课堂、不管课后”的现象发生。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体,需要配合学校、学院、教师的安排,完成学生的本职任务,合理安排学业、实习、实践的时间。

(二)建立基于过程化动态管理的挂科预警机制

挂科预警机制的设立可过程化动态管理,设立入学预警、选课预警、日常学习预警。

1.入学预警。

学校可通过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新生见面会、校园网路等途径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讲解高校的课程完成要求和培养方案,形成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体系,提早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

2.选课预警。

学校应在学生选课时,通过教务系统对课程大纲、课程难易程度、课程完成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基本介绍,提前告知学生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所侧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且有把握通过的课程,做到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

3.日常学习预警。

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根据学生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学习好的学生定期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告知家长,由校方和家长共同协商帮助。

(三)坚持重点预警与全面预警相结合,突出重点预警

预警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企业营销预警管理风险

东莞是一个典型的依赖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城市,多数企业都是外向型企业,且多为“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目前在东莞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融资困难,政府一次性拿出10亿元帮助企业融资,实现政府救市。部分企业缺乏处理危机的预警管理措施,导致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这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完善营销的预警管理。

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1.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就是创造一种良性机制,对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预告和分析,提前或及时地把握危机信息,找出导致失误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实现对不利的环境因素的预控和扭转,实现向良性状态的回归,从而完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常常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解,并对这些分解后的风险观测点评估,来间接推算出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为企业及时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达到预警的目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营销职能的预警管理,它覆盖整个企业营销活动,企业只有准确及时地对即将出现的营销风险做出预警,防范危机于未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1.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是企业管理全过程的预警,不但包括企业投资的风险预警也包括企业管理的预警。(2)预控性,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料和信息,分析企业营销涉及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控其可能的结果。(3)矫正性,在预控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管理波动或企业营销管理失误的纠错、制止、回避、预防等作用。

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实施“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增强其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来规避营销风险,从而为其带来利润;为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支持顾客价值。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2.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的思路

风险预警从本质上说是对企业目前营销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然后从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状况,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支持。它应该包括两个循环,一个是对所有观测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评判,分析企业营销系统目前的运行处于何种状况。第二个是由综合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活动所存在的具体风险。然后企业决策层针对这些存在风险的种类进行改进。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难题:(l)确定观测点。观测点设置的多,就会放大部分的风险,形成资源的浪费;观测点设置的少,可能对于某些风险反映迟钝,从而影响企业营销风险预测的准确性。(2)建立适合企业营销现状的营销风险预警模型。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的不规范,历史营销数据不健全,一般的综合评判模型已经不适合用来对企业进行营销风险预测,所以必须寻求智能性预测模型。(3)必须建立企业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预警的最终目的是分析企业营销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对企业的运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及时改变营销方案来规避营销风险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观测点的设置、营销风险综合评判模型、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这三个方面的设计关系到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设计的成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

(1)预警信息系统

信息是预警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而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对于整个预警系统至关重要,是预警管理成败的关键。预警信息即为预测系统、预控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一个功能强大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高效的信息处理元来进行支撑。

(2)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敏感性的监测点。它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提供预警信息,具有对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警导向功能,是企业营销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标准。它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警控制等活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

(3)预警准则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如果设计过松,则会发生漏警,即对现实存在的危险要不不发出警报,要不发出的警报等级错误;如果预警准则设置过紧,则会导致误警即不该发出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使企业虚惊一场。预警准则的设计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指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假设进行警报的指标为X,其安全区域为[0,X3],初等危险区域为[X1,X2],高等危险区域为[X2,+∞],当0≤X≤X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X2时,发出一级警报;当X2≤X≤X3时,发出二级警报;当X≥X3时,发出三级警报。

因素预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风险因素X出现时,发出警报;当风险因素X不出现时,不发出警报。另一种是:若风险因素为随机变量,其发生的概率为X,当0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2时,发出初等警报;当X≥X2时,发出高等警报。

综合预警是将指标预警和因素预警方法综合起来,把诸多因素和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所得出的一种综合报警模式。它运用有关数据处理方法,将多个指标或因素归纳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性指标的值所处的值域范围来决定发出何种警报。整个预警管理系统可保证下述过程的运行:与本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内外部信息、数据和资料通过企业营销信息网络进入预警信息系统;经过对营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推断后,再分别进入预测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中,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对未来企业营销活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经过运算估计出未来营销风险状况并将输出的结果与预警准则进行比较,以便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然后根据判别结果调用预控对策系统中提供的对策,最后显示预控对策信息。

3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和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加强企业的营销安全研究,强化企业的营销安全意识,建立企业自己的营销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营销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俊.论营销风险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6).

预警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责任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我们要站在复杂和综合的角度上,对危机的性质、状态和前景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把握、估计和预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人,在公共危机的预警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试图分析政府在公共危机预警中的责任缺失,以明确政府责任问题,进而在理念上实现由强调公民义务和政府权力到强调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的转变。

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政府责任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界定

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而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社会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因素诱发产生的对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形成重大威胁的事件。

(二)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在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测,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合理科学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的一套运行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有:

1.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2.制定各种科学意义上的应对控制措施,努力探究危机形成、爆发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的一般规律和控制策略。

3.开展政府雇员危机管理培训和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雇员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4.在危机的潜伏期和初显期,政府应对可能导致其爆发的因素做好控制工作,努力把一切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化解于爆发之前。

二、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危机监测不力

危机预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随时评估,我国现行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就缺少风险评估机制,对危机发生或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查、评价和预测。再加上没有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未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很难做到对危机的详细预警分析。

(二)预案粗陋,缺少演练

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一旦发生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群众的应变能力,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危机一旦发生,预案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预案粗陋,更重要的是缺乏培训和演练,停留于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甚至多发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预案也是如此。

(三)没有及时准确地信息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又习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这诸多原因使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各级政府为了“保稳定”,各级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各级政府在预防和救治危机进透明度极差。

三、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危机意识淡薄

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不只是战争会引发危机,环境、金融、病毒等也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小概率事件的触发下都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危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各级政府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划分不够清晰,许多事项管理的权力、责任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封锁现象,沟通存在比较明显的障碍。在这种制度下,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困难。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更是难以明确,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三)缺乏常规性危机管理部门

危机爆发时,训练有素的危机管理机构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反应。危机管理机构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把懂得危机管理的人员组成专业机构固定下来,持续累积信息和经验。使危机刚出现时,及时控制。而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行政机构,既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又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机制,对于危机处理方式经常是遇事就成立一个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具有浓厚的临时色彩,因此在进行跨部门协调时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明显。

(四)法制滞后

法律制度是各种制度中最强硬的一种,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稀缺资源,同样地,法制建设也是危机管理制度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在西方发达国家,危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就体现在立法上,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就有《紧急状态法》。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则相对滞后,政府在处理危机时仍然习惯于运用人治方式,相对忽视了法治方式。

(五)问责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把自己视作管理者,把民众视为被管理者,这种理念必然造成问责制度的缺失。我国政府官员经过授权拥有公共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并负有责任。但是实际过程中过于强调官员个人的主观动机而不论其工作成效,缺乏一种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意识。有时即便是对责任官员做出了处理,也通常是久拖不决,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

四、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导致危机的扩大,增加危机处理成本,另一方面破坏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势在必行。

(一)建立敏感的信息系统

1.加强危机管理软件系统建设。应当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信息网络,覆盖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科研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团体、民间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自己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采集、加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从静态上讲,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库:涉及各种社会现状与发展情况的信息库;危机防治与救治的资源信息库;危机管理中的技术数据信息库。从动态上讲,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除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库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能力外,还包括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整合外部力量。一方面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功能发挥必须有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因此必须加强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科学精神。从科学决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对危机涉及的各个方面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智囊机构的作用。他们带来的是新的视角,新的逻辑,新的对策,他们常常能够使决策出现柳暗花明的气象。另一方面在危机管理上,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通过全球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谅解,维护国家的国际形象,一方面可以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二)强化危机预警的组织保证

1.建立分权式的组织结构。面对越来越多的决策,分权式组织结构可以让“下面”或“外面”做出更多的决定,减轻政府做决定的负担,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高危机预警的效率。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在各省、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设置专职专业人员负责各种与危机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吸收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社管会)的参与。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危机应对组织网络。

2.设立常规性危机管理机构。在中央一级政府这个层面上,应尽快建立起具有会商决策和综合协调的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组织有危机处理经验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对各类危机开展分析总结工作,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工作,加强他们协同运转能力。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地方政府应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设立相应的对口管理部门,并根据本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具体的职能部门及组织形式,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运作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紧急状态立法。我们可以借助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国内处理各类危机的经验,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紧急状态法》。对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义务、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义务、组织运行程序、政府紧急权授予的规定、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紧急管制措施规定、政府社会动员和征调规定、公民权利保障规定、政府信息通报规定、危机处理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及责任追究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2.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所谓行政问责,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等对公共行政行为进行质疑。权责对等是“行政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官员在接受权力的同时,也就接过了责任。不肯或未能承担起应有责任,则其便没有资格或不必再持有权力。它更加强调的是工作效果。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主要有:司法机关追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法律责任;各级党委行使人事任免权,追究行政首长的领导责任,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责任追究;行政相对方的追究。其中行政相对方的追究是构建我国公共危机责任机制中最重要最有力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预警管理论文篇4

1.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本系统各使用单位、部门以及各单位、部门下用户的规范化定义,通过对角色的权限进行定义,对用户赋予不同角色,实现用户不同权限范围的授权访问,确保系统使用安全。

1.2监测数据和工程信息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大坝的P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规划的监测断面、安全监测所用的仪器类型以及监测仪器的埋设路径等基础信息进行定义,实现基础业务数据的维护功能,为安全监测的综合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根据编入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大坝各类动态信息(环境量、效应量及工程信息等)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编制等。重点实现内容包括:

(1)实现仪器埋设参数的统一维护、管理。

(2)支持各类人工监测数据的批量导入;制作高度复杂和格式多变的报表。

(3)可制作年、季、月、旬、周、日报表,可以输出单点测值、多点测值和相对取值,取值方式丰富。

(4)监测数据分析图形的动态绘制:包括过程线图、分布图、相关图、方块图、浸润线图等,各种图形都可随意定制,设置和生成简便快捷,可供选用的外观风格丰富;图形坐标的范围、比例可根据绘图数据自动确定,还可依需要手动设定和更改。

(5)实现基于三维可视化模型的监测成果交互式查询与分析;支持监测成果的导出,包括图片、CAD或Excel数据表格等。该模块内嵌有多种监测资料定量分析计算方法: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全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等;可建立监测量的物理模型:包括统计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建立变形监测系统的分布模型;可分解监测量物理模型中的各组成成分,分析分量间的对比关系,揭示监测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可根据监测结果的预报模型和预计的环境量数据,预测监测量的估计值;提供监测数据合理性判断与趋势预测功能。

1.3数值计算模块

该模块可对大坝性态进行分析预测,是本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系统平台可对大坝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变形、水压、渗流、裂缝、稳定性和动力响应等计算的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进行储存、查询、浏览、二三维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等,并可操作嵌入计算。提供针对静力计算、渗流计算、稳定计算、裂缝计算、动力计算等任务的管理;可进行各种计算模型的导入和管理;提供计算参数的调整;系统指定计算结果的统一格式,并提供计算结果的导入功能;可进行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过程曲线的对比;可进行数值计算结果查询,主要包括:过程线、分布图、相关图、包络图等分析和查询。

1.4反演分析模块

根据所要反演参数的类型及数量,确定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有限元计算生成训练样本;训练和优化用于替代有限元计算的神经网络,并进行坝料参数的反演计算。将反演参数、误差以及必要的过程信息存入数据库供其他单元调用。

1.5安全预警与应急预案模块

提出高心墙堆石坝渗透稳定、沉降、坝坡稳定、应力应变、动力反应等方面的控制标准,建立大坝的综合安全指标体系。根据动态监测信息以及计算成果,进行大坝安全分析,建立大坝安全评价模型;结合安全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异常状态及其物理成因,对异常状态进行分级并建立预警机制。该模块可进行分级实时报警,并可给出预警状态信息。根据安全预警与预案判别分析结果,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与措施,确保工程安全、顺利、高质量实施,并可人工修改应急方案。本模块包括安全预警项目、安全指标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和安全预警信息四个部分。安全预警项目包括三类,即整体项目、分项项目和定制项目。整体项目是指从坝前蓄水位、渗透稳定、整体变形、坝坡稳定等宏观方面评价大坝安全的项目。此外,大坝裂缝在已见高土石坝中普遍存在,且是广受关注的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诱因,因而在本系统中也被列为一个整体安全预警项目。分项项目与典型监测点对应,包括水平位移、沉降、渗流量、孔压、土压和裂缝等几个方面。对每个项目的管理均包括项目的添加、对应监测项目和测点的选取、判别基准值和安全指标的设定、应急预案的建议等。通过设定好的设计监控指标,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信号可以采用桌面提醒、邮件提醒和短信提醒。不同级别的预警响应的应急预案不同,通过设定好的应急方案与预警级别之间的关系,系统自动提出应急方案以供运行人员执行。

1.6巡视记录与文档管理模块

对大坝安全巡视过程中产生的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并可进行查询操作。文档管理主要是对大坝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相关的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并可进行添加和查询操作。

1.7数据库管理模块

主要用于数据的录入、修改及查询等操作,本模块仅限于系统管理员用户。包括系统基本数据和多个模块共用的公用数据。数据分为两类,一次数据(原始数据)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二次数据是经系统分析等对一次数据处理得到,以便于各模块的调用。

2结束语

预警管理论文篇5

1.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本系统各使用单位、部门以及各单位、部门下用户的规范化定义,通过对角色的权限进行定义,对用户赋予不同角色,实现用户不同权限范围的授权访问,确保系统使用安全。

1.2监测数据和工程信息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大坝的P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规划的监测断面、安全监测所用的仪器类型以及监测仪器的埋设路径等基础信息进行定义,实现基础业务数据的维护功能,为安全监测的综合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根据编入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大坝各类动态信息(环境量、效应量及工程信息等)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编制等。重点实现内容包括:

(1)实现仪器埋设参数的统一维护、管理。

(2)支持各类人工监测数据的批量导入;制作高度复杂和格式多变的报表。

(3)可制作年、季、月、旬、周、日报表,可以输出单点测值、多点测值和相对取值,取值方式丰富。

(4)监测数据分析图形的动态绘制:包括过程线图、分布图、相关图、方块图、浸润线图等,各种图形都可随意定制,设置和生成简便快捷,可供选用的外观风格丰富;图形坐标的范围、比例可根据绘图数据自动确定,还可依需要手动设定和更改。

(5)实现基于三维可视化模型的监测成果交互式查询与分析;支持监测成果的导出,包括图片、CAD或Excel数据表格等。该模块内嵌有多种监测资料定量分析计算方法: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全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等;可建立监测量的物理模型:包括统计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建立变形监测系统的分布模型;可分解监测量物理模型中的各组成成分,分析分量间的对比关系,揭示监测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可根据监测结果的预报模型和预计的环境量数据,预测监测量的估计值;提供监测数据合理性判断与趋势预测功能。

1.3数值计算模块

该模块可对大坝性态进行分析预测,是本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系统平台可对大坝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变形、水压、渗流、裂缝、稳定性和动力响应等计算的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进行储存、查询、浏览、二三维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等,并可操作嵌入计算。提供针对静力计算、渗流计算、稳定计算、裂缝计算、动力计算等任务的管理;可进行各种计算模型的导入和管理;提供计算参数的调整;系统指定计算结果的统一格式,并提供计算结果的导入功能;可进行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过程曲线的对比;可进行数值计算结果查询,主要包括:过程线、分布图、相关图、包络图等分析和查询。

1.4反演分析模块

根据所要反演参数的类型及数量,确定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有限元计算生成训练样本;训练和优化用于替代有限元计算的神经网络,并进行坝料参数的反演计算。将反演参数、误差以及必要的过程信息存入数据库供其他单元调用。

1.5安全预警与应急预案模块

提出高心墙堆石坝渗透稳定、沉降、坝坡稳定、应力应变、动力反应等方面的控制标准,建立大坝的综合安全指标体系。根据动态监测信息以及计算成果,进行大坝安全分析,建立大坝安全评价模型;结合安全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异常状态及其物理成因,对异常状态进行分级并建立预警机制。该模块可进行分级实时报警,并可给出预警状态信息。根据安全预警与预案判别分析结果,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与措施,确保工程安全、顺利、高质量实施,并可人工修改应急方案。本模块包括安全预警项目、安全指标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和安全预警信息四个部分。安全预警项目包括三类,即整体项目、分项项目和定制项目。整体项目是指从坝前蓄水位、渗透稳定、整体变形、坝坡稳定等宏观方面评价大坝安全的项目。此外,大坝裂缝在已见高土石坝中普遍存在,且是广受关注的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诱因,因而在本系统中也被列为一个整体安全预警项目。分项项目与典型监测点对应,包括水平位移、沉降、渗流量、孔压、土压和裂缝等几个方面。对每个项目的管理均包括项目的添加、对应监测项目和测点的选取、判别基准值和安全指标的设定、应急预案的建议等。通过设定好的设计监控指标,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信号可以采用桌面提醒、邮件提醒和短信提醒。不同级别的预警响应的应急预案不同,通过设定好的应急方案与预警级别之间的关系,系统自动提出应急方案以供运行人员执行。

1.6巡视记录与文档管理模块

对大坝安全巡视过程中产生的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并可进行查询操作。文档管理主要是对大坝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相关的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并可进行添加和查询操作。

1.7数据库管理模块

主要用于数据的录入、修改及查询等操作,本模块仅限于系统管理员用户。包括系统基本数据和多个模块共用的公用数据。数据分为两类,一次数据(原始数据)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二次数据是经系统分析等对一次数据处理得到,以便于各模块的调用。

预警管理论文篇6

本系统基于统一标准、平台及原则的构架标准,每一个功能模块够能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调用数据层提供的统一数据交换服务,能够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本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方式,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由基础数据服务模块统一管理,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做到统一入口、展现、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系统能够将各隧道相关数据整合显示在一个界面上,提供给用户直观的隧道安全状态等相关信息。

2系统功能设计

2.1洞门安全分析

该模块主要利用输入数据库中的资料将某一隧道的洞门和既有隧道的洞门进行对比,给出该隧道的洞门安全概率。输入的基础资料有围岩级别、施工方法、最小埋深、施工超前支护措施、最大边仰坡刷方高度等,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和系统在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数据,不断丰富数据库中这些基础资料。这样就可以通过统计对比,给出某隧道在既有隧道中同类围岩条件下、采用同样施工方法下所占的安全概率情况,或者给出采用同样超前支护措施的隧道洞门安全个数,或者给出最大刷方高度大于本隧道的个数,该系统为应用人员提供辅助决策意见。

2.2监测数据管理

本功能模块主要实现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和监测数据的上传、查询、分析、曲线显示、生成报表等功能。通过数学分析模型,将其处理为各种分析图表,用来展现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直观的给出隧道在某一段时间的变形情况。报表包括预警快报、日报、周报、月报等。

2.3历史数据对比

本功能模块主要实现本隧道和本线隧道或全部隧道在相同的围岩等级、围岩值、施工方法、开挖跨度情况下数据的对比情况,给出该隧道的安全概率。该模块主要构建数据安全数据库和坍塌数据库,通过建立算法模型,给出在正常数据数据库中,在本线隧道或者全部隧道中符合上述某一条件的隧道有多少个,变形小于本隧道的隧道个数以及概率情况,从而统计出本隧道的安全概率情况,并绘制出安全概率分布直方图。同样方法,在坍塌数据中,给出和本隧道监测数据相同的隧道有多少个,有多少例隧道的变形值大于该隧道,统计出本隧道的坍塌概率。

2.4预警预报分析

该模块主要实现将报警信息提取分析、再次确认报警信息的准确性、向上级报告事件等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减少损失。该模块主要包括预警值设定、预警流程管理、施工进度报警、不及时监测报警、智能报警等功能。施工进度报警主要是根据隧道坍塌卡控红线,判断某隧道开挖面和仰拱封闭距离、开挖面至二衬距离是否超过规定值;不及时监测报警是指系统自动识别出该隧道已有多少天未上报监测数据,给出预警提醒;智能报警是指当查看某一隧道的具体监测断面时,系统给出时序变形曲线,并与数据库中同样施工条件下的监测平均值比对,判断是否报警。

2.5资料管理

该模块主要实现资料的上传、预览、删除、导出等。资料主要包括监控量测方案、地质调查资料、超前地质预报成果、设计资料、各种布点图、会议纪要、施工日志、竣工资料等。上述资料按照不同的隧道以目录树的方式进行展示,方便用户调阅、编辑等。

2.6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是用来管理整个系统,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拥有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用户才能登录使用。系统管理分为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工程管理、控制值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子模块。

3系统实现

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数据库为SQLserv-er2005,运行操作系统为MicrosoftWindows7Enterprise,主界面如图2所示。该系统在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隧道施工监测过程进行应用,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洞门安全比对,较好的实现了数据预警信息反馈,为现场施工提供了辅助分析决策建议。

4结束语

预警管理论文篇7

Abstract: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is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from three aspects , theory,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and works out the new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so a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预警系统 

Key Word: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预警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预警理论;风险

【中图分类号】 TU7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24-02

代建制的推行对提高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三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代建制使得项目管理风险集中转移到代建单位。因此,从代建单位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代建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代建项目管理能力,对实现推行代建制的初衷,对工程咨询企业承接和完成代建项目,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代建风险预警管理框架的构建,探索代建单位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为化解代建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提供有益参考,为代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及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预警理论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198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从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转向研究经济形态的短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企业预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工程项目领域,刘艳玲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项目风险预警系统(PREWS),整个系统包括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对策子系统和风险后评价子系统等五大系统。同时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一些特性提出了由环境预警指标、管理预警指标、工程建设预警指标和融资风险预警指标组成的工程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定量评价方法。

袁林海根据大系统控制的“递阶控制”结构方案的原理和多段专家系统,结合建筑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流程,建立了基于大型专家系统控制的建筑安全预警系统“递阶结构”结构方案,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例分析,预警评价结果与实际完全相符。

曹云峰根据建筑供应链风险的来源,给出了外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以建筑供应链上处于核心企业地位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分析了其内部可作为风险预警指标的一些绩效指标,通过观测指标变化情况,实现风险预警的目的。

李顺涛构建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预测、风险应对和监控的国际工程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提出了以可量化的已知风险、不可量化的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为出发点的三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他认为使用复杂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往往消耗管理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悖于预警的时间目标;风险预警的目的不在于预警本身,而是在确定的时限内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使风险成本不至于超过风险管理的预警目标值。

综上所述,已有理论研究大多通过识别、分析、对策等环节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的定量评价,进而实现风险预警管理。指标量化和风险评价方法多选取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理论、统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1.2 代建制风险研究现状。胡方水、于波就代建企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法律责任风险转移问题尚未解决、代建制度与现有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交迭、项目前期工作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尹贻林认为代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目前代建制的运作实施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项目法人与项目管理代建人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我国各地实施的代建模式中对于代建单位尚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代建费偏低,制约了“代建制”制度的发展;与代建制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即作为代建单位而言,分别存在着法律、制度、费用、规模等风险。

翁谦指出,代建制将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转移到了代建单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代建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等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同时其自身的不足又成为新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外部监督风险等。

冯为民、朱俊认为,代建单位面临的风险内容颇为复杂,包括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安全责任风险、使用单位的干扰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财务赔偿风险,此外还有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缺陷投诉、建设资金不到位、财务支付权无法控制等诸多问题。

将以上研究进行归类,代建单位的主要风险为:源于系统的风险——法律风险、制度风险、外部监督风险、自然风险等;源于行为主体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业主和使用单位的干预、建设资金不到位等;源于项目目标的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工期风险、安全风险。

上述文献仅从定性和理论层面探讨了代建风险,并未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赵海运用改进的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实证研究对源于行为主体的代建风险进行了评价。黄福珠围绕代建单位在代建合同、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但仅构建了理论模型,没有将其应用于具体案例。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代建风险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缺少积累。对于代建风险的研究不但是需要理论突破的一个薄弱区域,也是代建制在实践操作中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构建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模型可用图1表示,其主要的部件为三大结构模块,即代建风险识别模块、代建风险评价模块和代建风险应对模块。对于代建风险管理而言,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价是核心,风险应对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2.1 代建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代建风险管理首要的一步,只有全面、正确的识别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针对风险进行估计、评价、作出决策。应通过风险识别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分类,逐一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代建项目因环境、目标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不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代建风险的识别应是实时、连续的过程。

2.2 代建风险评价。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这一模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项目总体的影响进行度量,对风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判断、评估,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以供决策。

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指标数据的变化和风险预警等级的变换,其过程如图3所示。

2.3 代建风险应对。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要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控制风险。但控制风险所需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需明确承担风险的能力,然后确定风险控制的区间。风险评价模块能够从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找到可能给代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引起管理者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规避。

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实行持续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减少项目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此外,风险预警管理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支撑件,项目的信息、组织、文化是管理代建风险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

3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在结构框架中,通过三个结构模块将代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反映出来。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图4),则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机制。

基于预警理论进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输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输出五个环节。其中,输入主要是指影响项目状态的内、外部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被控对象,使风险状态发生变化,体现为在风险因素的波动;风险识别指尽可能准确、完整和系统地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与辨识;风险评价指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得出当前的风险状态并输出预警信号,如果项目处于安全状态,则维持现状并进一步监控,否则需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风险应对是风险的控制途径,包括各等级风险的响应对策、风险的持续管理、风险预警管理的支撑条件;输出反映风险控制的效果,指明项目当前的运行情况。风险控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所选方法及策略正确,则对风险控制成功,将引导项目引入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致使项目状况恶化。但无论何种状态,都需对结果进行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下一过程的预警活动。所以,只有当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直接导致项目彻底失败,这一循环过程才终止。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