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5:01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1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XX级博士生26人、XX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2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 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3

一、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3、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4、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考生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否则按同等学力对待。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要报考专业、学科或相近的领域工作6年或6年以上(2010年9月1日前毕业),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2)修完所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的成绩证明);

(3)在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的研究领域发表过二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

(4)达到招生院系对同等学力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

5、国外留学人员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并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书。

6、博士报考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7、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8、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上述第1、2、6、7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良,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本校在学硕士生。具体选拔条件按照《郑州大学硕博连读实施办法》执行。

(三)“申请-考核”制:

2016年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在历史学院、物理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科学院继续试行对普通招考考生采取“申请—考核”制方式选拔优秀生源,探索博士生导师自主考核选拔博士生的新途径,具体选拔办法参见相关学院实施细则。请考生关注相关链接:历史学院、物理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6年博士申请考核细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科学院。

二、报名及考试方式

1、报名方式为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申请硕博连读的考生和普通方式报考的考生一样必须进行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报名网址为yz.chsi.com.cn/。

2、申请硕博连读考生遵照《郑州大学硕博连读实施办法》研发[2015]12号文件精神执行。

三、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1月25日至2月25日;

现场确认时间:2016年3月2日;

领取准考证时间:2016年3月4日下午15:00-17:00

现场确认及领取准考证地点:郑州大学研究生院(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综合管理中心633)。

四、体检

体检于3月4日在新校区校医院(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进行,时间见研究生院网站通知。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初试和复试

(一)除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考生外,普通方式报考的考生必须凭《准考证》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二)初试时间及科目:(考试时间如有变化将另行通知)

2016年3月5日上午 8:30—9:00听力

2016年3月5日上午 9:00—11:30笔试

2016年3月5日下午 口语、外语水平认定考试

2016年3月5日晚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政治

2016年3月6日上午:业务课一

2016年3月6日下午:业务课二

(三)考试地点:郑州大学新校区

(四)外语考试

博士生入学外语考试(英、俄、日、德、法语任选)分为听力、笔试和口语。其中,听力40分;笔试110分(词汇10分,阅读理解30分,完型填空10分,翻译30分,写作30分);口语50分。满分200分。

小语种试题题型除不含听力(在复试中进行)外,其他题型和分值与英语相同。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考生,可申请免于参加英语听力和笔试,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语水平认定考试即口语测试(小语种参照以下标准执行)。

1、TOEFL成绩85分以上(2年内有效);

2、GRE成绩1200分(旧GRE)以上;260分(新GRE)以上(5年内有效);

3、GMAT成绩650分以上(2年内有效);

4、IELTS成绩6.0分以上(2年内有效);

5、WSK或PETS5考试合格(3年内有效);

6、在英语语言国家获得过硕士以上学位;

7、硕士(全日制)阶段为英语专业,并取得专业外语八级证书,现攻读非英语专业的博士学位。

(五)复试

复试日程由招生院系安排,所有考生均需按照招生院系的安排参加复试,具体时间由招生院系另行通知。

同等学力考生除初试时须加试政治外,复试时加试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两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具体科目请咨询报考院系)。

六、考生须提交的材料

1、专家推荐书2份;

2、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1份;

3、硕士生阶段的成绩单1份;

4、硕士论文(附评议书)1份;

5、复试时向复试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学术现状的概述、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所具备的条件基础等)1份;或职业实践业绩报告(专业学位考生提供);

6、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须提交修读硕士学位课程成绩证明及公开发表的所报考专业学术论文2篇;

7、根据教育部教学[2003]17号文件精神,取消报考博士生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的规定,但现为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培养培养的考生以及原为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现为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考生,须征得委托、定向单位或所在单位的同意,并加盖该单位人事部门公章(我校教职工报考须加盖校人事处公章)。考生与所在单位或委托、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不能调档、影响录取等问题,学校不承担责任。

8、符合参加外语水平认定考试条件的考生须提交相关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现场确认时交研究生院审核。

以上材料1-6项须于3月3日前交本人所报考院系,院系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考生方可参加考试。第六条中的第7项“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现场确认时上交。

七、 奖励政策

(一)优秀考生奖励

我校及其他高水平大学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含硕博连读生),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可获得优秀考生奖金5000元,经学校认定为特别优秀的可获得优秀考生奖金20000元。

(二)奖助体系及有关政策

1、全日制(全脱产学习)博士研究生奖助类别和标准

(1)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可按照国家及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参评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

(2)学业奖学金:标准为全额学费(10000元),发放比例100%。(国家奖励比例为70%)

(3)国家助学金:全日制非在职博士研究生(即工资关系和档案转入学校者)助学金发放比例为100%,第一学年21600元/生/年,分为12个月发放,1800元/生/月。第二至四学年30000元/生/年,分为12个月发放,2500元/生/月。(国家发放标准为每生每月1200元,每年发放10个月,共计12000元。)

(4)学校提供“三助一辅”岗位,博士生可通过承担助教、助研(助医))、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由设岗单位或导师支付劳务费。

2、单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设立单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奖励在学校各类“创先评优”和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研究生。

(1)“十佳研究生”奖(1万元/人);

(2)研究生“优秀科研奖”(5000元/人);

(3)优秀毕业研究生奖(1000元/人);

(4)研究生“学术论坛”奖;

(5)为学校赢得重大荣誉的特别贡献奖等。

3、其他奖助

(1)“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优秀学位论文表彰计划、研究生国内外访学计划、名师名家讲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奖励计划和研究生创先评优活动。

(2)“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面向所有全日制(全脱产学习)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项目申请制。具备科研潜质、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向学校申请并获得资助。

(3)“研究生暑期创新实践服务项目”,研究生通过申报获得资助。

(4)助学货款:落实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及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5)特困生补助: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资助力度。

八、其他说明

1、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考生报考资格审查工作在复试阶段进行。报考前,请考生务必认真核对是否符合我校公布的报考条件要求,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并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3、招生类型按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在校期间按照学校实行的奖学金制度,享受不同等级的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招生类型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博士生按定向协议就业,非定向就业博士生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4、招生简章及目录中公布的招生计划是学校或招生专业根据培养条件所拟定的意向计划,所有专业招生计划以国家正式下达招生计划为准。因受国家下达招生计划所限,我校有些博士授权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导师2016年暂不招生或只招收硕博连读生,请考生务必经确认后再选定报考专业方向和导师;有些招生专业将在所有方向报考生源中优中选优,在实际招生计划的数额内确定当年的招生方向及导师。请考生务必认真查阅简章,对上述情况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5、我校自然科学类(理科、工科、医科)各专业原则上招收全日制(全脱产学习)考生。人文社科类专业全日制(全脱产学习)考生应占75%。

6、高校辅导员招生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7、报考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考生应是应届硕士毕业生。

8、学费标准:10000元/年。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趋势 分析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业设计研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相关硕士论文,本文从工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发表数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间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变化,从而了解每个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新趋势,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方法与步骤

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之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分别检索论文以及会议文献题目中包含“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文献,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为557篇。

二、结果与分析

1.时间分布。考虑到要对现有工业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所以选择了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论文,通过使用“工业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没有相关优秀硕士,从2001—2003年相关硕士优秀论文属于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2012年每年都会很多优秀硕士,属于迅速发展阶段,相关优秀论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关数量最高峰点。

经过推断可知,在2009年工业设计的论文达到历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本专科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自1997年以后,随着广大群众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考虑到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当年本专科生招生数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7.4%。本专科规模的迅速扩大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研究生的扩招能够对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攀升,录取比例和入学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检索到的工业设计方面的优秀硕士论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学校中,可见相关院校的工业设计发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结:由于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具有一定的删选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的院校,并且通过涉及最多的关键词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侧重的工业设计发展方向或者是发展程度较深的方向。

3.关键词分布。从2000年到2012年,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的期刊论文中,论文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设计教育教学、IDFORCNC(先进制造设备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等。由于搜索分布时采用了关键词“工业设计”,所以这里忽略“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数量。所有论文相对较多的关键词如下: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 语义学)、设计管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数据库、设计教育、造型语言、工设工程(材料、工艺)、汽车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品牌PI(产品形象识别)设计、人机工程、可用性、设计史、信息视觉化、故事版/情景设计、设计心理学、体验/情感化设计、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篇:2010年,北京服装学院屈新波在《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一文中论述了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借助于“需求”将产品设计与材料联系起来。2008年,山东大学张志强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2}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运用人机工程理论对健身器材进行分析,以及针对相关器材人机方面的具体研究。2006年,山东大学吴兰萍在《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3}一文中论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以及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此外还重点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软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刘红在《简论设计项目管理》{4}一文中论述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组织及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项目管理的执行关键,以及设计项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业大学韩娟在《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5}一文中论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综合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对CAID用户模型进行分析,将基于用户模型构建的用户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设计过程中。

4.影响力分布。在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论文,如表2所示。

通过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章中发现,关注最多的工业设计方向多为产品设计、交互界面方面。因为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研究较早,所以时间早的被引用的几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说明这些优秀论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工业设计研究趋势

工业设计从2000—2012年这12年间,发展速度是迅猛的,这一点可以从优秀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看出来,并且也是在跟随着社会每一步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从简单地仅仅研究工业设计的表面内容,即“产品设计”,变成研究工业设计更加细节化的方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工业设计优秀硕士论文中,研究方面数量最多的依次为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

李北在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会议论文《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2}中阐述,现在工业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正在向着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发展。此外通过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工业设计信息化也成为主流。

通过对2000—2012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逐年的分析发现,发表的时间与内容和2000—2012年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主题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些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每段时间里发展的内容、重点、趋势,这与社会的需求具有着强烈的联系。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是不变的,在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新的一年与以往相比较新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洞察出工业设计每个阶段的新趋势。如表3所示工业设计研究方向从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发展成为细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从抽象的工业设计,变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后来人们发现工业设计离不开与社会、人的联系,所以研究方向渐渐与社会、人联系起来,最终发展成多方向的、细分的研究方向。这与现有工业设计研究人员对工业设计发展方向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2000—2012年有关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此外,还可以发现每年相比前几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业设计发展中研究趋势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3}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那么工业设计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在相关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学龚克在《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14}中阐述了有关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的相关内容。

再例如,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库在工业设计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6年第一次出现有关数据库研究的硕士论文。例如2006年东华大学孙明华发表的《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东大学郝松发表了《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16}。

同时也发现,由于优秀硕士论文是要在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发表时间和评审的限制,虽然相对滞后,但是也能够体现出近十年间的工业设计的大体研究趋势、新的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趋势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的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2000—2012年,我国优秀工业设计数量以及发表的内容质量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也说明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趋深入。但是从近几年发现,已经存在研究过(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重复性,例如人机工程学,此间不乏相关类似课题的出现。

从2000—2012年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事业发展迅速,方向由单一转为多元化,并且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此外,研究趋势受社会发展的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影响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密切,因此出现了CAID等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工业设计的研究趋势在以后会围绕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设计管理等热门话题展开。随着工业设计的深入研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续性地围绕用户的人机设计,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更多优秀的硕士论文出现。

注释:

{1}屈新波.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2}张志强.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吴兰萍.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6

{4}刘红.简论设计项目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韩娟.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7

{6}吴瑜.人机交互设计界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8}杨大年.中国民间儿童玩具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

{9}王巍.ICAID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

{10}王军锋.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11}熊湘晖.产品造型设计的外观质量美学评价理论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12}李北.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R].中国科协年会,2006

{13}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14}龚克.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D].湖南大学,2002

{15}孙明华.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6

{16}郝松.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5

摘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介于学士与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培养科研人才的最直接环节中的基石。本文在释义硕士研究生含义以及分类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并总结了培养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字: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08-03

一、引言

21世纪是以科技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高校教育受到极大的推崇与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除了高校本科生的教育在质量与数量上进入了一个更新换代的时代之外,我国研究生教育同样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局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数量的大幅度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0年以来,研究生规模连续四年以25%以上的速度扩增,规模扩大了近三倍[1]。而在研究生教育当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起点,也是基础,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牢靠了,才能为深入培养创新性的科研人才,如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单位的科研教师或研究人员,以及实验技术人员等,输出有科研基础及科研素质的基石。因此,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作一综述分析,并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二、硕士研究生释义及培养现状

硕士研究生,即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硕士生,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2]。硕士研究生正常毕业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以后,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者皆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3]。学术型研究生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R笛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专业硕士以前就有,分为脱产(全日制)和非脱产(周末上课)两种,我国从2009年开始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能考的专业硕士,学历、学位都有。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研究生一起参加全国统考。从学制来说,专业硕士一般只要求2年即可毕业,但需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期,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而学术型基本上以学习理论为主,学制一般为3年。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就迅速发展。根据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研究生已连续6年超过了20%的增长率,这使我国在校研究生的规模迅速扩大。而随之出现的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但进入2010年以来,硕士研究生在招生规模上并未再增加,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其发展趋势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长速度从4.92%逐年减低,直至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长速度仅为2.55%。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到2020年,全国硕士总人不变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比例为7:3。国家的新政策是是打算一步步减少学术型硕士,增加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学术型为7:3,因此,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培养成为目前首要考虑的问题。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确实起到一定成效,但其主要涉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全面收费方面的举措,而没有细化如何提高生源质量,优化课程学习,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等方面。因此为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积极总结和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鉴于此,本文就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三、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入选硕士资格制度欠完善,优秀生源缺乏。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获取方式科学性欠佳、奖助制度不完善、职业导向不明确等因素,可能导致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愿或未能如愿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①入学资格研究生入学资格目前是主要通过考试和保研取得。而仅仅通过3―4门课程的成绩来决定是否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虽然方法简单高效也能确保一定的公平性,但仔细想来也是不全面的。因为,前面就已指出,具有硕士学位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和科研能力的,因此在入选硕士资格时,就应有全面考核生源各方面素质的体质。而目前实施的笔试及面试筛选过程是无法全面体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和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没有体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另外,通过保研方式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看该方法其实是具备科学性的,选拔过程中,可以综合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考核,从而选出具备入选硕士资格的优秀学生,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其客观公平性,要不然也是徒劳。②奖助制度纵观各大高校奖助制度,不难发现国家对硕士生的奖励是远远低于博士研究生的奖励的,并且,其中“985”“211”高校的奖励比二本院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力度低,这可能使得很多优秀的寒门学子由于家庭现实压力不得不放弃“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退而求其次,甚至直接放弃研究生教育,选择就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学生生源③职业导向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已有以职业导向为培养目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产生,但日前企业和学生对其认可度还并不高,还未达到当初设置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因而某些不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的本科生认为研究生教育并不能很好提高自己的含金量,使得这些优秀本科生放弃研究生教育,这也是缺失优秀硕士生生源的一个方面。

2.硕士生导师―硕士生互选机制不完善。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形成、科研方向的选择等起着重要作用,确立合适的硕士生导师―硕士生互选机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目前硕士研究生往往在入学前就确立了自己的导师,对跨校报考的研究生而言,网上介绍或与导师邮件来往的简单交流是其了解导师的主要途径。然而网上关于导师的介绍更新很不及时,也只有研究的大方向,难以体现具体研究内容。首先,对考生而言,可能其自身都还没有明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其次,这些考生很难通过网上介绍对报考专业的全部硕士生导师的研究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不合适的导师与硕士生匹配关系,可能导致导师的课题进展缓慢或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泯灭,这就造成在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困境。

3.硕士生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学位论文和情况,对课程学习上则是“宽进宽出”,使得硕士生本身在课程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另一方面,各高校缺乏对教学型教师的激励措施,片面追求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使得教师无暇过多的关注上课质量,在授课过程缺乏活力和责任。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在因素最终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或陈旧,教学过程不规范等。

专业硕士比例的持续增加,其数目赶超学术硕士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必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理论型教师,实践型教师占比较少,教学资源缺乏的高校一时间难以找到理论知识较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校外导师进行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使得这些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仍然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让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并未真正重在“专业”和“实践”上。

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进措施

为实现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培养目标,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不断完善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相关制度,目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①建立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入学资格筛选机制以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来确定研究生入学资格,忽略了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能力,学科整体知识水平等的考察。因此优化研究生入学资格筛选模式,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下放招生决定权是未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进的方向,在报考硕士研究生笔试之后的半年(即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环节),让硕士生导师真正参与到优秀学员的参选,甚至可以通过在导师―学生互相选好的基A上,学生在导师实验室研学半年,让导师实打实的确认学生是否适合读研,并且也可很好的完成毕业设计环节。②提高对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国家要像培养博士一样总体提高对硕士研究生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优秀贫困家庭贫困的优秀生,一定要有能实际解决他们生计问题的资金。有些优秀本科生迫于生活压力更容易放弃研究生教育,因为在他们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还有可能要肩负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重任。因此,加大对这类硕士研究生的专项奖助力度,减轻他们的包袱,对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意义重大。

2.推动加大硕士研究生淘汰率和缩短培养年限的协同改革。与世界研究生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淘汰率较低。这种“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容易使导师和研究生大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具有竞争性的环节存在,才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硕士培养阶段完全有必要提高硕士毕业的淘汰率。当然,我们要明确淘汰机制不是目的,而是做为一种过程管理手段来提高研究生质量,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淘汰预警机制。但是,问题又来了,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淘汰率后,是在硕士研究生攻读期间被淘汰,则会浪费读研的时间和其机会成本。所以有必要在逐渐加大硕士研究生淘汰率的同时适当缩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降低硕士研究生的“损失”。

3.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对教师的奖励激励和职称评定都是基于研究成果,这使得高校教师迫于无奈,只能追求项目申报和科学研究,而因精力不够忽视了教学。因此有必要设计合理的奖励和提拔机制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予以嘉奖,肯定其为学校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所做的贡献。加深教学深度和难度,对硕士生的课程学习设置合理的过关率。以此褪去教学和学习的浮躁之风,为形成优质的教学效果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已较为完善,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学生和企业对其认可度都不高。因此对想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而言,本来可能更加喜爱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但可能由于专业硕士学位的认可度不高,而被迫选择学生型硕士,因此在课程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表现懒散。所以,以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为导向,切实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打消学生顾虑,鼓励喜爱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学生报考,从而从源头上提高教学效果。

4.其他建议。①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往往是在入学前确定,学生可能因为不熟悉该专业导师研究领域,造成不合适的导师-学生匹配关系,从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可以安排在入学选拔阶段不确定导师,在入学后的3个月左右才进行导师选择。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而在研究生教育发达的美国,专业硕士占硕士生比例达到了85%之多[4]。这些都表明我国专业硕士规模还有广阔发展空间。为保证专业性硕士培养质量,在积极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和构建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背景下,在培养校内应用型导师的制度建设上,还应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如: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增加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考核内容。③在学术型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前,应该加强其科研实践的广度,广泛的科研实践能扩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具体可以采用统一的导师组指导和单一的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在硕士期间第一学期实现统一的导师组指导,以此来增加科研实践的广度,然后根据自身兴趣和规划结合各导师项目的实际需求,确立单一的导师,就跟本科阶段选修课程一般,前两年一般是接触基础课程,到了后两年甚至后一年才上方向性强的专业课。这也是一种模式,可供制定硕士培养政策的相关单位参考。

总的来说,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中,应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提高生源质量、优化课程学习、加强科研实践等方面着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13-117.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125教育.2015-08-17.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6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招生宣传 生源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1硕士研究生生源现状

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实施了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两年持续减少。2016年受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止跌回升,研究生招生形势有所好转,但生源分布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特别对于省属高校而言,理工类专业报考情况并不乐观,而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录比一直居高不下。同时,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向名校集中的现象日趋明显。由于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规定了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各名校不断加大推免生接收比例,使推免生进一步向名校集中,各省属高校则面临着优秀生源危机。

2探究有效提高生源质量的招生宣传方式

2.1加强招生宣传队伍建设

各高校应建立由导师、管理人员和在读研究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研究生招生宣传队伍,其中,导师宣传队伍应由熟悉本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术水平较高、有热情、有责任心、有精力的导师组成。管理人员宣传队伍应由各单位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研究生宣传队伍应由本科学习经历来自不同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组成。在宣传工作中,各类宣传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侧重的开展宣传工作。

2.2强化网络宣传

各高校结合研究生生源特点,加强学校官方网站建设,及时研究生招生信息;建立移动端招生宣传平台,提高考生获取招生信息的便捷性、及时性;持续强化新媒体平台宣传,创新宣传内容及形式;同时,在各类研究生招生宣传网站招生信息,不断扩大招生宣传范围。

2.3实施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

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是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具有定位准确,宣传特色突出,考核全面等优势,面向对象为本科期间成绩优秀大学生,特别是可能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大学生,一般于每年6-8月在接收推免生及硕士研究生报名前开展,通过举办招生政策宣讲、优秀导师学术报告、营员学术沙龙、重点实验室参观,实验技能与理论水平考核等活动,让考生身临其境感受学校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理念和学科优势。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考生在夏令营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全面考核考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及科研潜力,有效的解决了只根据分数来衡量考生水平的问题,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发生。

2.4实施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

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是深入挖掘校内优秀研究生生源的长效化宣传途径,面向对象为本校的低年级本科生,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生招生宣传缺少长期性、连续性的问题。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应择优选拔低年级本科生,并根据其兴趣爱好及所学专业,与在校研究生和导师组建科研兴趣团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提前了解学术前沿,培养科研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感。导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科研课题研究情况,提前了解考生情况,根据其水平将研究生期间的培养过程前移,指导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协助研究生做一些基础工作,尽快的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为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抢占先机。

2.5强化招生宣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均集中在报名及调剂开始之前进行,在短时间内向考生传达大量的招生信息。而考生的报考选择是经过长期积累的,在全面了解学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就业状况后,谨慎确定的,并非短时间的仓促选择。因此,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连续性,在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行业认知度的同时,要把招生宣传工作融入到考生的日程生活、学习当中。

基金项目:2016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与调节机制研究――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研究”2016-YB-09。

参考文献

[1] 2016年全国研招调查报告[EB/OL].中国教育在线,2016-03-09.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7

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一级学科有物理学、化学,二级学科有数学物理(自主设置专业)、动物学、环境科学。全校招生总数为25人,每学科(专业)招生计划详见专业目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一)普通招考: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

(二)硕博连读: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拟按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学生需根据学校的规定提出申请,学科和学院同意,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或考核,被录取后才能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具体要求选拔办法见《河南师范大学关于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试行)》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所有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

3.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学校规定。

4.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 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博士生要求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3、4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河南师范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限相同或相近专业)。

四、报名及考试时间、地点

我校博士研究生2014年度招生一次。

报名时间:2013年12月1日到2014年1月31日,如有调整另行通知;

报名地点: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外地考生可函报);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五、报名手续

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需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下列材料:

1. 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通过网报系统产生打印)。

2. 两名教授级专家推荐书。

3. 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

4. 身份证复印件。

5. 考生必须通过网报提交相关信息,网址:yjs.htu.edu.cn/zsgl/bswb/

六、考试与评价

硕博连读方式报考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考试与评价,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试行)》执行。普通招考方式的考试与评价过程包括:

(一)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在初试前招生学院组织专家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并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其做出评价结论,该结论应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二)初试

初试的科目为自然辩证法(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考试方式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三)复试

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及考生初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公布复试名单、办法和程序,组织考生复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七、录取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定向等两种。

非定向:办理人事档案转移手续(在职人员入学时还需办理工资关系转移手续,否则不得享受国家助学金)。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篇8

一、招生计划

2012年我校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80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学习年限 三至五年

四、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

(2) 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能够取得硕士学位者);

(3) 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专业、学科领域或相近领域工作满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4) 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本校2010级优秀在学硕士生。

3.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有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书面推荐。

5.考生报考必须征得所报考导师书面同意。

6.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人员还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已修完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学位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交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部门盖章的成绩单)。

(2) 已在所报考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两篇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一、二等奖(排名前三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