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6:10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0引言

电子政务e-Governmentaffair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使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这里,介绍一下这个信息系统体系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导师、同学、同仁商榷。

1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技术介绍

导师与本小组接手的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这个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将软硬件集成起来,以克服体系结构不同及软件自身不成熟造成的影响。具体技术路线是:采用J2EE技术,保障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采用框架体系设计,数据库采用高可用容技术,应用中间件采用cluster(集群)技术,保证平台从信息存储到信息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放性和高集成性;系统采用B/S+C/S结构,底层为数据层,存取关系型数据、文档型数据和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中间层基于应用服务器,各种业务组件注册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采用XML进行数据的组织,通过JSP构造好用户访问界面并把各种业务逻辑连接起来,通过WEB服务层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该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建设过程和结构如下:

2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正常运转一年多,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90多个部门的分网站的、“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

2.1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上第一项应用,网站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五种语言版本,设有烟台概况、政务、经济、投资、生活、科教、择业、旅游、参政、在线服务、县市区、数字地图、政府信箱等13个主栏目;今日新闻、政务动态、诚信动态、市民手册、政府文件、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等18个板块栏目和市民、企业、农民、投资者、旅游者、学生、公务员、弱势群体等8个定制频道。总信息量达两百多万条,日访问量超过两万多人次。

2.2该市政府部门网站。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着9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与各部门网站之间统一通过平台进行连接、与管理。各部门的对外的数据、信息由平台统一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政务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的高度集中存放,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诚信烟台”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海关、法院、公安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4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实现了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具有用户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系统设置、文件库管理、在线帮助等功能。

2.5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而开发的,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协同管理、知识管理等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具备与业务系统、门户网站接口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

2.6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该市电子政务平台采用国产的红旗WebMail分级多域的邮件系统,为7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3000多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日完成数万封邮件的收发和传递。

2.7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

2.8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了30多个部门的28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50多个部门的580多项办事指南,实现了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3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考虑到政府门户建设的现在和发展需求,系统应用平台具备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环境的能力,采用构件化设计方式,易于扩展和维护。

从逻辑体系架构来看,如上图,办公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层次:

3.1用户层:与系统连接的外部实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交互功能,进行填写信息、提交请求的操作,请求结果返回在客户端显示。

3.2权限控制层:按照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列表,审核用户的合法性和访问权限,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用户个性化界面控制。

3.3表示层:对最终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更好地为系统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4信息接入层:这层中的Web服务器用于对外提供基本的静态信息传递服务,向后台应用服务器提供客户请求信息并接收返回的信息。

3.5应用层:完成业务的逻辑控制和流程处理,进行初步的应用安全控制和权限检查,记录原始的交易日志,进行交易的存储转发等。

3.6数据访问层:采用统一的方法访问后台数据。这层中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结构化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系统的数据核心。邮件服务器用于提供系统的邮件支持。

3.7系统层:提供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平台和对硬件系统的管理操作。

3.8硬件层:提供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总结

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按照“以实际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优先使用国产产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的建设思路,注重实效,力求实现政府部门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及时各类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2

1电子政务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及联系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进行,并根据实际需要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和部门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优质的服务,包括政府对外的服务与监管(G2B、G2C)、政府机构之间(G2G)和政府机构内部的事务处理(OA)三大方面。电子政务从业务内容上看分成三类:面向领导的决策支持系统(DSS);面向公务员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EO);面向公众服务的行政审批系统(PS)。其中,面向领导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研究潜力的内容。

决策支持系统(DSS)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具有辅助决策能力的高级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决策者从低层次的信息分析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它是一种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和模型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解决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电子政务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在电子政务平台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及技术对政务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经验表明,政府部门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利用电子政务综合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数据,通过建立正确的决策体系和决策支持模型,可有效发挥决策支持系统(DSS)在政府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见图1)。

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以及中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支持方面需要不断吸纳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达到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DSS采用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可为党政行业客户在宏观问题方面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电子政务需要决策支持,DSS能够为政府机构内的每个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全面、准确、快速的决策信息。对政府的相关业务起到事前决策、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效果。

毫无疑问,随着“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这个快速信息流运行的平台上办公、寻求服务的人们对决策支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深化,再加上决策问题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趋势的增强,使得DSS引进电子政务成为必然。

2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有效运行的外部环境

完整的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包括DSS本身以及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见图1)。管理者处于核心位置,他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其与DSS的相应输出结合起来对他所管理的真实系统进行决策。协助人员直接面对DSS将其处理结果上报管理者,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与DSS相关的一些基础数据,包括来源于真实系统并经过处理的信息,如MIS信息、统计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外部信息等构成DSS的输入信息流。DSS由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人机对话系统构成,各系统对信息挖掘、分析后再输出处理结果。DSS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人、信息等的外部支持,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依赖于各个外部因素的协同工作状况。

3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结构——以经济决策为例

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是为各经济决策部门把握经济发展状态,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监测经济系统运行提供一个平台。其功能首先是要为决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决策环境;其次是要为决策者提供进行科学决策所必需的工具。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和处理,模拟不同的决策方案,提供给决策者进行优化和选择。可以在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图2是“上海工业企业信息网”中的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该系统以数据仓库为基础获取基本信息,以数据挖掘为手段识别有效信息,以联机分析处理为工具组织应用信息,从而实现信息服务功能;以人工智能为导向提供智能决策,以可视化技术为支撑提供统一界面,从而达到优化决策流程、改进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其中包含模型库、知识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方法库、人机界面等几个部件,为决策者提供三个方面的功能:定量计算、信息服务、决策咨询,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

定量计算:对于一些结构性的定量问题的辅助求解,提供通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

信息服务:利用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并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各具体的决策领域提供支持。

决策咨询:根据加工处理过的综合信息,结合知识推理过程模拟得出不同的决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比较,决策者再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最优方案。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决策模型也将越来越多。模型库不仅含有支持不同层次计算与决策所需要的基本模型,还有一些用于生产新模型的基本模块和基本要素。通过模块的组合,可以使模型灵活地变更。模型库是存放各专业领域的计算与决策分析子模型的场所,是DSS的共享资源,也是DSS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的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不仅能处理数值型的结构化数据,还可以处理文本、图形、图像、WWW信息资源等半结构、非结构的数据。数据挖掘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已有的数据进行信息开采、挖掘和分析,从中识别和抽取隐含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尤其适合于信息形式繁多的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各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检索、分析、评价,挖掘出相关知识,为政府重大政策出台提供决策依据,如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构建经济模型,确定未来经济的走势,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数据仓库:W.H.Inmon认为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与时间相关的数据集合。不是所谓的大型数据库,而是在数据库已经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为决策服务而进行的数据存储。数据仓库能够保存大量以往的静态数据,从而能够为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所需的历史数据和综合数据,解决了以往决策分析中的数据利用难题。

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许多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很复杂,需要问题求解的专门知识,所以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包含知识库系统。利用知识推理使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知识库及知识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组织与管理、存储、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以及对知识进行一致性和完整性校验。

联机分析与处理: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是一种对多维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对当前及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产生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辅助领导决策。各级党政机关决策所需的数据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种典型的多维数据,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以多方位,多视角的方式从多维数据中获取用户所需的辅助决策分析数据。在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中将数据抽取和转换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使用OLAP工具创建多维数据集,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对系统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超级秘书网

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方法库是存放各种通用的标准计算方法的子程序库,例如各种统计方法、各种数学函数等,所以方法库可以称为子程序库,子程序具有通用性。

人机界面:是决策支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确保人机的交互性实现。是决策者和系统顺利沟通的保证,决策支持系统的许多功能、灵活性和容易使用的特点都由人机界面表现出来。

4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的问题

(1)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针对性。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上对领导或者是主管的决策支持具有很大的作用,为决策提供了很多信息,但往往实现的不多,很多领导不愿意使用,究其原因是增加的信息对他们工作的帮助太小,阅读这些信息的时间成本则太高,在效益、成本比上是不划算的事情。时间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资源,所以DSS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在增加信息数量上下工夫,而是应该提供针对性强的数据,在信息特色上下工夫。

(2)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以往管理信息系统都基于政府事务处理流程的高度稳定,如OA和MIS。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突发事件或状况常常需要政府快速而准确的决策,这无疑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挑战。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领导决策的辅助系统,必须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支持。

(3)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过去政府操作型管理模式只需要知道“是什么”,现在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要求公务员必须还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能够在行政工作中精确定位有关问题,才能很好的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反复利用系统中的数据、方法、模型、知识,拟订并模拟决策方案,通过方案评估向决策者推荐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陈靖,李增智,王云岚.面向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2王红霞.基于数据仓库的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3)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3

关键词:审批系统;安全体系;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网上审批系统是通过网络政府行政许可与审批信息并提供许可、审批、服务的网上协同办公系统,审批过程通常涉及大量机密数据的通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各种类型的网络欺诈和入侵攻击等网络犯罪行为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构建高可信度和高安全性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成为目前政府部门和软件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介绍

(一)系统的构成

网上行政申报审批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运行的,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用户,以在线申报为主要申请渠道、以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审批业务办理主要由外网(公众平台)受理服务子系统和内网(政府办公网)审批办理子系统协同完成。

1.外网受理服务子系统。面向公众、企业提供审批事项相关信息的、用户审批事项的申报、申报表格下载及审批办理反馈查询等服务功能,与内网审批办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受理、补件及退件等操作。

2.内网审批办理子系统。该子系统是各厅局政府办事人员的办公门户,提供集中式审批工作、查询统计、在线咨询等服务功能,相当于网上虚拟政府处理平台,是外网受理服务子系统运行的内部支撑。

(二)系统的主要特点

1.开放性。全面支持XML、SOAP、WebService、UDDI等当前受到普遍支持的开放标准,保证系统能与其他平台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等相互交换数据并进行应用级的互操作性和互连性。

2.易用性。系统易于使用和推广,整个系统采用B/S结构,所有的数据及应用统一在服务器端维护,用户端只要支持浏览器就可完成全部操作。

3.可维护性、可管理性。由于审批系统使用面广,系统稳定性要求高,因此系统平台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可管理和易维护的特点。系统具备较强的系统管理手段,能够合理地被配置、调整、监视及控制,保证系统的良好运作。

二、系统安全的内容要求及目标

网上行政申报审批通常涉及大量政府职能信息,因此对信息的安全性要求非常严格,如信息的有效性、机密性、完整性和修改的不可否认性等。安全系统是构成整个审批系统的所有组件、环境及人员(管理者和用户)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总和,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包括系统的可控性、服务可用性及可审查性等,其最终目标是控制该信息系统的总风险最小化。

三、行政审批安全支撑系统建设方案

安全性是关系系统生命力的决定性要素,也是保证应用系统实用性的基础。充分考虑政府系统的安全级别和应用安全性的特殊需要,提出一个由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管理等五个层面构成的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物理安全保障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行政审批系统物理安全主要从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及设备冗余等方面考虑,包括区域保护和灾难排除、主要设备的防盗、防线路截获、电源保护及双机容错等。

(二)网络安全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行政审批整个网络系统由内网、政务专网和外网组成,内网与政务网连接,外网与互联网连接。可综合采用虚拟网、防火墙、安全隔离网闸等安全技术策略,力求从多层次、多角度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1.实行物理隔离及VLAN(虚拟局域网)策略。针对内网和外网建设两套没有直接物理连接的信息网络,实现物理隔离。该方案能最大意义地防止来自Internet等外部网络的攻击。在内网系统中采用VLAN“网中网”工作模式,按照业务特性和部门划分虚拟子网,通过减小广播域、设置访问控制从而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内网DMZ(隔离)区,将所有提供对政务专网服务的服务器系统放入统一的DMZ区,省政务网上用户只能访问DMZ区的服务资源。

2.设置物理隔离网闸,保护内网数据安全。内外网审批数据的直接交换极易导致攻击代码的入侵和重要信息的泄露。在内外网之间设置安全隔离网闸,实现外网到内网单向数据传输,即数据从外网进入内网相应的数据库服务器;而内网数据进入外网,只能将其有效信息通过导出方式生成相应文件刻录到光盘,将光盘中的数据导入外网相应的数据库中。

3.建立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在内网和政务网之间采用具有VPN功能的防火墙实现逻辑隔离,严格控制信息访问的内容和流向,实现包过滤、内外网地址绑定等功能,防止非授权用户经过政务网非法访问内网;在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选用具有相应入侵检测和安全审计功能的防火墙设备,有效防止黑客的袭击。同时,在内网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入侵检测系统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可实现从网络安全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角度出发,对防范网络恶意攻击及误操作提供主动的实时保护。

4.建设良好的网络防毒系统。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是三网互联的开放网络结构,网路结构复杂。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应采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防范,为内外网服务器设置主域和次域并安装网络版反病毒软件,形成分层立体的反病毒系统,主要包括桌面防毒、服务器防毒、群件防毒及网关防毒等,形成一套严密的多级跨平台防病毒安全域。

5.构建网络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测是审批系统安全设施和安全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根据系统采用的网络产品、网络规模,选择优秀的网络管理平台及软件。

网管软件应实时展示网络及其设备的工作情况,能提供策略机制管理、过滤机制管理。当发生安全事件时,报警信息自动报送到平台,提醒安全管理员。安全事件的响应按安全策略实施,当出现安全策略之外的事件时,管理员通过管理平台做出响应

(三)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1.操作系统安全及服务协议安全策略。审批系统中应用服务器、群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应选用安全等级高的操作系统及中间件系统软件,对操作系统安全漏洞作出及时、正确的处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系统软件的漏洞、后门取得对系统的非法操作权限。此外,各类服务器应关闭不经常使用的协议及端口,关闭FTP、TELNET、RLOGIN等服务。充分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日志功能,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做记录,为事后审查提供依据。

2.安全审核。日志审计服务是辅助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网络安全状况,并衡量防火墙性能和作用的重要手段,可将网管服务器同时作为日志服务器,在日志服务器上安装syslog服务,负责采集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的日志。

(四)应用及数据安全策略

1.基于电子认证环境,建立应用系统的安全访问控制管理体系。在内外网建设为应用系统服务器提供安全认证服务的安全服务系统;在内网设置PKI应用服务器及电子印章系统,支持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基于CA数字证书的双向认证功能,构造一个以电子身份识别验证为基础的公共安全体系,实现客户的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权、统一审计。

数字证书为电子政务安全提供了以下基本安全服务:用户身份认证、通信加密、权限控制、数字签名及电子印章等安全功能,有效防止虚假伪造的审批服务平台对用户的欺骗,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操作的不可抵赖性。

2.数据安全。数据级安全主要从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数据传输安全。涉及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及防抵赖技术,在网络层采用IPSec技术或在传输子层采用SSL技术构建VPN网络,可实现信息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防止数据被窃听、篡改和破坏。

(2)数据存储安全。提供内网多级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机制,支持数据加密存储和传输及冗余控制,保证数据库所管理的数据的物理及逻辑完整性;应用终端的数据存储安全方案可采用基于口令或密码算法的身份验证、多级权限管理、数据和程序代码加密存储、严格的审计跟踪等措施。

(3)备份和恢复体系。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体系,制订完善的数据备份、恢复计划,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地恢复。通过设置备份策略,实现数据的自动定时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五)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据统计,大部分的网络安全问题来自于内部的威胁,系统中最重要的安全保密因素是操作人员,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在本系统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用行政手段结合法律法规,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系统安全。

四、小结

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有复杂的网络结构和审批工作流程,网络用户群广,安全保障是电子审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随着网络病毒的日益猖獗、各种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更新,把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要求,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实用的安全保障体系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郝卫东.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菁,高志伟,李海军.基于网闸的网上审批系统安全解决方案[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1).

[3]王晋东,张明清,韩继红.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策略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5).

[4]颜海.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8).

[5]张军力.网上审批系统设计与实现[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2).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4

1.1网络概况。根据水利各业务部门采集信息数据的业务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业务相关性,将涉水数据分类为,基础性、全局性的水文数据、水利空间数据、水利工程数据以及行政管理基本信息。相关的新建业务系统数据,例如水资源数据、水质数据、水利数字图书馆等。为了减少建设、运行、管理的成本,大部分新建业务系统数据及其其应用系统均依托于水利数据中心。对少数确需分散存储的数据,则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枢纽建立水利信息共享体制。整个网络系统由各个水利业务部门的WEB交互客户端或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各部门业务数据库,ODS区数据库、明细数据区、主题数据库、决策分析数据库、决策分析系统、数据反馈系统几部分组成。

1.2各部门业务数据库。业务系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业务部门独立建设和管理且不在数据中心。另一种是建设完成后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两种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将业务数据库数据全量复制到数据中心ODS区。业务数据库中基础数据库的部分内容,直接从基础数据库复制使用过程中采用同步机制进行更新。其他具体业务应用根据情况自行建设。

1.3ODS区数据库。ODS区数据库主要是将异构数据库进行基础转换"然后对业务数据库进行全量复制。具体情况需根据业务系统数据库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业务数据库、厅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库、水文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水利普查系统数据库等。

1.4明细数据区。明细数据区主要存放的是ODS区中经过清洗的数据,将不同业务系统中同类数据、不同描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标准一条数据。明细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详细数据,其中按应用业务来分包括水利空间数据、基础水文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资源数据、防汛抗旱数据、水质水环境数据、水土保持数据、农村水电数据、灌区信息化数据、水利行政管理数据、水利科学技术数据库、社会经济信息库、旱情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洪水数据库、历史台风数据库、超文本库、历史水量数据库、图形库、动态影像库、水土保持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水环境数据库等类数据。

1.5主题数据区。主题数据区是若干主题数据库的集合,是以数据库明细数据为唯一数据源、面向特定分析应用、按一定方式重新组织的数据集合。综合分析数据库主要存储和管理经过综合分析与处理后的结果信息。主要管理和存储数据的编码、规范、标准等参照数据信息。提供综合决策分析时使用的计算模型和模型管理机制,模型库中的各部分模型应该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包括各种空间模型和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计算等。业务主题数据库是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基础数据库或其它主题数据库按主题抽取的数据重构而成的数据库,除按常规性的应用主题构造主题数据库外,还可根据业务需求动态构造相应的主题数据库和信息产品数据库。

1.6数据反馈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除了基本数据的交换共享外,一些整理分析后的决策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共享服务与数据反馈系统反馈到相关的业务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复用性。

1.7数据反馈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除了基本数据的交换共享外%一些整理分析后的决策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共享服务与数据,反馈系统反馈到相关的业务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复用性。

二.数据处理流程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为;由各业务部门经过WEB交互客户端或采集终端软件将数据上传各业务库、然后经过ODS区数据库将不同数据库的数据抽取、转换、加载、并上传至明细数据区进行归一化处理,再依次上传到主题数据库,经过决策分析系统得出结果,最后经过数据反馈系统将结果反馈给各个业务部门,形成数据共享、协同办公的作业目的。

三.网络弊端

由于系统采用了封闭式数据反馈设计,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是不可逆的。反馈的分析决策数据结果一经录入不可以修改。然而,随着处理业务数据量增大,分析和决策的数据产生错误几率也随之增大,一旦发生错误,相关业务部门只能重新上报数据,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影响业务办理效率,而且重新上报数据与原数据基本相同,也给今后数据存档检索带来了弊端。作为业务数据上报人员,如果上报数据产生错误或者补充数据,也没办法修改,容易产生数据上报不实等错误。

四.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设计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在原数据反馈式系统之外设置一个业务管理员权限,使单一的数据反馈式系统可以二次上传数据,形成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业务管理员可以使用自己的权限,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将决策分析数据修改成正确结果,存入业务库,经过ODS区数据库归一化处理后,逐级上传至分析决策数据库,然后再通过数据反馈式系统直接反馈给相关业务系统。采用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后,可以直接对业务数据库数据进行访问修改,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避免重复采集上报数据带来的资源浪费,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对于上报数据产生的错误,也可以及时做出判断修改,避免分析和决策部门产生错误数据。在整个数据作业流程结束后,数据的唯一性又保证了今后数据归档检索的便利,也大大节约了整个系统硬件成本。升级后的水利电子政务内网,是在系统后台增加了一个管理员账户权限,WEB交互客户端和数据采集终端软件操作界面并没有做出调整,对原有的用户没有任何影响,无须重新上岗培训或者改变操作习惯。升级过程操作简单、快捷,而且不需要停网维护。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是在满足整个系统数据封闭性的要求下设计的完美解决方案。

五.结语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5

图三⑶“工业年”流动信息实体图

图三⑷ 新闻信息实体图

图三⑸ 公告信息实体图

图三⑹调查栏信息实体图

图三⑺ 用户信息实体图

图三⑻ 管理员信息实体图

三.三.四 数据库设计

1个实体型转换为1个瓜葛模式的聚拢。实体的属性就是瓜葛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瓜葛的码。

对于于实体间的联络则有下列不同的情况:

(一)1个一:一联络可以转换为1个独立的瓜葛模式,也能够与任意1端对于应的瓜葛模式合并。

(二)1个一:N联络可以转换为1个独立的瓜葛模式,也能够与N端对于应的瓜葛模式合并。

(三)1个M:N联络转换为1个瓜葛模式,与该联络相连的各实体的码和联络自身的属性均转换为瓜葛的属性,而瓜葛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四)3个或者3个以上实体间的1个多元联络可以转换为1个瓜葛模式,与该多元联络相连的各实体的码和联络自身的属性均转换为瓜葛的属性,而瓜葛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三.三.五 数据库表设计

(一)管理员信息表如表三⑴所示。

表三⑴ 管理员信息表

(二)新闻信息表如表三⑵所示。

表三⑵ 新闻信息表

(三)调查统计表如表三⑶所示。

表三⑶ 调查统计信息表

三.四 网站作风设计

(一)logo设计以及说明

政府网站的标志,至关于商业网站的logo,但1般多为国徽或者政府名称。政府的标识体现着政府的庄严与权威,不能像企业的标识那样带有太多的感性颜色。因而本政府网站将国徽以及政府名称想结合,体现了政府网站的特殊性,如图三⑼所示。

图 三⑼ Logo设计图

(二)颜色搭配

颜色的运用上,政府网站的色调应以沉稳、柔以及、较暗的中性色为主,不宜太眩目。本网站采取白色以及淡蓝色为网站总体基调,体现的政府网站的庄重、威严但不失亲切柔以及。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 系统论

一、前言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包括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业务流程和结构的过程,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政府业务的重新设计和高度集成,以向社会全方位地提供优质、廉价、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为宗旨的新的[1]。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5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电子政务也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

电子政务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集成现代管理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和科学决策方法的人机系统。电子政务的实施不仅是技术工程,也是事务和业务相结合、社会和政府互动的复杂系统工程,用系统论思想实施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的探索。

二、电子政务实施系统论

系统论是加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 Bertalanffy)创立的。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2-3]。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是所有系统的共性特征[3]。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电子政务有政府、公民、企业三类行为主体,电子政务实施涉及到组织系统(人员和规范)、技术系统(硬件和软件)和管理系统(制度和措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通信和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 D. Hall)于1969年提出的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参见图1。霍尔三维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总体化、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它把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维)、工作阶段(时间维)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知识维)三者建立为系统工程三维结构图,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方法[4]。

⒈逻辑维

即电子政务实施的逻辑过程,可分为七个步骤:⑴问题阐述。即项目实施调研,对政府内部和社会服务对象进行详细调查,全面搜集有关资料和数据,清楚阐述电子政务实施中的有关问题。⑵目标选择。通过有关政策和行政文件的研究,确定电子政务的实施目标和评价目标的具体指标,以利于后期验收和评价系统方案。⑶系统综合。按照政务形式和总的功能要求,实施电子政务时不同系统因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实施方案。⑷系统分析。分析确定各实施方案的性能、特点、对预定目标能实现的程度,用关键技术指标和关键管理指标对各方案进行模糊量化分析。⑸系统选择。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综合评判法从各入选方案中评价出最佳方案。⑹决策。在分析、评价和优化的基础上选定最优实施方案。⑺实施计划。制订最优实施方案的详细实施计划。

⒉时间维

即电子政务实施的工作进程,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的全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⑴制订计划。确定电子政务总体实施目标和阶段目标,确定电子政务实施战略。⑵具体设计。按照战略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⑶系统开发。主要是开发办公系统和政府网站等,可以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或外购系统,制定开发方案及开发计划。⑷系统检查。对开发的系统进行测试和安装实施,制订系统实施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方案。⑸系统评价。按照系统评价指标对电子政务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⑹调整改进。针对系统实施中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和研究对策,对照预期目标进行调整改进。⑺更新对策。电子政务实施到一定阶段后,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系统功能有新的要求,需要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或者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

⒊知识维

即电子政务实施的专业科学知识。电子政务实施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管理等共性知识外,还需要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多媒体、数据库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在项目实施团队和组织机构中要充分考虑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结构,特别是电子政务决策层要有“信息化系统工程思想”,而不是仅有“信息化意识”;电子政务执行层要有“信息化系统管理思想”,而不是仅有“信息化系统工程技术”。

三、电子政务实施“调整改进”例证

系统论的作用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理顺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

电子政务实施的关键,主要是实施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按照霍尔的观点,系统工程是程序、人和工具三者的精心协调,电子政务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十分复杂,可以认为是组织文化、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的系统因素协调[5]。因篇幅原因,下面就以时间维中第六阶段“调整改进”中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Employee,G2E)实施为例,根据电子政务日常实施中记录的具体情况,再按照哈佛大学Wiliam Zani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John Bockart教授提出的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使用因果图(Cause and Effect Diagram,CED),来分析确定电子政务实施的问题、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电子政务实施“调整改进”的对策(因果图又称鱼骨图或鱼刺图,如图2、图3所示)。

⒈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实施中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⑴组织文化不适应

①人员思想意识滞后。电子政务系统实施是政府现代管理思想和服务手段的应用,办公人员的传统官僚思想和意识滞后于现代“服务型政府”是影响电子政务顺利实施的巨大障碍。并且,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关键在于领导人对信息化的决心和态度[6]。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在电子政务系统实施中呈现“马鞭效应”,如果战略计划层思想意识滞后,则从管理控制层――运行控制层――业务处理层会逐级放大,从而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的顺利实施。

②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电子政务系统对工作人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涉及到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文字输入和文档排版。就文字输入而言,也要求掌握至少一种输入法和熟练操作键盘及点击鼠标,部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会影响整体电子政务系统实施。网上办公业务流程与传统办公业务流程有所不同,部分办公人员对网上业务流程不熟悉,从而错误操作或干脆不使用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常见的问题。

③现代办公习惯没有养成。计算机改变了传统办公中“看书面文件,听口头汇报”的习惯,现代办公业务大都在网络上通过计算机运行。这就要求办公人员上班一到办公室就要打开计算机,再打开办公软件,出差人员要外出登记并远程办公,以及时处理公文和办公业务。

⑵技术规范不先进

①系统运行不顺畅。计算机、网络或政务软件的出错或不稳定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版的办公软件要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访问,系统要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及反应速度,还要具备良好的容错性。

②技术选型不合理。办公系统硬件和软件虽然可以“组装”,或系统业务处理流程可以“个性化定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界面操作、报表定制、公文标头设计达不到要求,电子签名、电子公章等不能实现,个别岗位(如档案管理人员)还增加了很大工作量,传统办公业务不能完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实现。

③应用资源没共享。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说明了资源的极其重要性。网络是路,电子政务系统是车,电子政务系统上的应用资源才是货。网站窗口精致,系统功能强大,但各种办公应用和资源不丰富,并且有限的信息都没有共享,则电子政务系统的效益就很低。

⑶管理机制不科学

①流程变更不适应。电子政务系统实施的本质是要遵循“行政业务流程适应于计算机系统流程”,从而带来业务流程的变革,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效益,也就是“流程再造”。但这方面的阻力和风险很大,所以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实施一般仍遵循“计算机系统流程适应于行政业务流程”,所以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实际上,以权力为中心和按职责分工的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机构,不适应于电子政务系统实施流程。

②行政推动不力。电子政务的实施不仅是技术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管理解决方案。电子政务系统实施需要规范的数据、规范的文档,需要增加政务公开的透明度,需要调整办公人员的工作量甚至现实利益关联度,这些都缺乏行政力量予以推动,使电子政务系统没有执行力。

③缺乏监督激励机制。电子政务实施缺乏相关考核制度以及通过制度所确立的机制,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情况没有与办公人员的现实利益挂钩,缺乏民主、公平、公正的测评和考核体系,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⒉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实施对策

⑴加强现代办公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思想、办公业务和相关技术。管理思想主要是现代化管理思想和自动化办公思想;办公业务主要是办公业务流程和计算机业务处理流程;相关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操作技术、电子政务办公软件系统操作技术和电子政务基础软件操作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和思想交流,要求办公人员熟练操作办公软件,掌握现代办公技能,树立无纸化办公意识,培养网上办公习惯。

⑵领导干部率先示范。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带头应用,办公时对于能够用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处理但又没有采用的业务要坚决退回,用网络办公的思维和意识研究、处理各方面业务,学习应用有关统计分析软件和决策支持软件辅助科学决策,将领导经验智慧和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结合起来,真正在办公业务处理中发挥实际作用。

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建设,实现基础数据管理规范化和报表文件格式统一化。办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按照“功能足够、应用高效、经济实用”的原则进行选型,选用合适的电子政务系统软件,采取相关防入侵、防病毒、数据备份等安全技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能够高速顺利、稳定安全运行。

⑷共享办公应用资源。按照“网上业务整体规划,功能模块逐步开通;应用需求拉动,行政强行推动”方式实施电子政务,通过对办公业务进行调查确定功能需求内容和级别,从而选用合适的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并按优先级顺序逐步扩展开通各功能模块。开发并共享公共管理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资源(素材)库,开发并开放相关辅助办公信息系统,建立政府门户网站,集成办公应用和数据,逐步实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第三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办公系统的运作效率[5]。

⑸优化办公业务流程。电子政务系统要适应于具体应用环境,同时也要遵循计算机系统内在运行规律,两者间要寻求一个最合适的平衡点。按照软件提供的管理模式与计算机业务处理流程,结合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与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传统管理模式和手工业务流程改造,设计出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先进管理模式与人机合一的流程[4],并且通过电子政务实施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⑹制订科学实施方案。电子政务系统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挂帅且自始至终领导实施。按照结构化系统实施基本思想,制订科学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先上后下,先总后分[2],做好方案实施前的设备准备、技术准备和制度准备及培训工作,安排足够长的时间进行模拟实施,做到技术与管理并重,培训与应用同步,在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才开始正式实施。

⑺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公布部门和办公人员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情况和网上办公业务处理情况,建立电子政务系统考核制度,将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情况纳入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和评比范畴,奖优罚劣,促使养成良好的网上办公习惯。

五、结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电子政务实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人机综合集成的社会工程。在电子政务实施之初就贯彻系统论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对于顺利推动电子政务实施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李习彬.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6,8-9

张维明, 陈卫东, 肖卫东. 信息系统原理与工程[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10

Von Bertalanffy L.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M]. New York:George Braziler Inc,1973

Sage A P. Systems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M]. New York : McGraw-Hill, 1978

蔡海鹏. ERP实施要素及内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9): 8-11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电子政务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5, 109

作者简介:

唐卫东,男,1972年生,讲师,湖南省沅江市人,毕业于湖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现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7

电子政务无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理解,都离不开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而当代文件管理所依据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文件连续体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继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后,又一被国际档案界所广泛接收的文件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文件演化为档案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从文件创建(包括创建之前的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作为档案保管和利用是一个一致的、连续的管理过程。文件连续体模型见下图。

根据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管理者与档案工作者可以在文件连续运动的任何阶段对文件进行管理,以达到他们各自的、但又是协调一致的目的。这样档案工作者就可以提前至文件连续体的前端,即文件创建的起始端,对文件进行管理,如档案工作者在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时就介入工作,在文件创建时就对文件进行鉴定,在确保文件能够长期保管的条件下对文件进行保管等等,以保证文件在它们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得到适当的管理。这种管理其本质就是前端控制管理,对电子档案管理来说,尤其需要这样性质的管理。

电子档案是需要前端控制管理的。这是因为电子档案如采用后端控制的管理,那么从电子文件的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只是进行了半程管理。因为在后端控制管理情况下,电子文件是在其移交到档案部门后才对它们进行管理,这实际上就是沿袭纸张档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设计的,但将这种后端管理模式用于电子档案管理,在实践中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电子档案的凭证性的问题,因为电子档案特点之一是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因此,其信息很容易在载体上被删改,这样等到电子文件归档之后再去控制管理,那么在这之前的电子档案在文件阶段是否被篡改过,其在文件阶段的处理、运作的背景信息是否完整等这样具有凭证价值的信息就很难确定,很难控制,由此,运用这种后端控制管理模式来管理电子档案,也就很难使电子档案具有凭证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要让位于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原因之一。

而依据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对电子档案采用前端控制管理,就可从档案管理的要求出发,对电子档案的控制与管理提前到电子文件的设计与创建之时,即在电子文件起始端就对电子文件进行控制与管理。这样就可由电子档案后控制的半程管理扩大到全程管理,即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这一管理模式后,电子文件从其产生的第一步起至以后文件运行的每一阶段都可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去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电子文件在归档时是能够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使电子档案具有原始性并具有凭证价值。

从国际档案理事会的电子文件管理策略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调研了世界上部级和省级的100多个档案馆后所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1997)中提出了四项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应该说这四项基本策略是比较全面的,它是把电子文件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创建阶段、管理阶段和利用阶段,然后,分别提出管理策略:

1.电子文件设计阶段的管理策略:即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应该介入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以确保电子文件产生和保管符合可靠性、凭证性和可保管性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档案部门“应该介入”并不是指档案部门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对涉及有关电子文件的所有行为负责,而是指要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中推进电子文件的标准化管理和实践,也就是说,档案部门的职能要扩展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

2.电子文件创建阶段的管理策略:档案部门应该确保电子文件的创建者所创建和保存的电子文件是可靠的、具有凭证价值的和可保管的性能。

这条策略并不是要档案部门包办文件创建人员的责职,也不是指文件创建人员不能胜任管理文件,而是指档案人员应该就如何创建符合档案部门需求的电子文件对文件创建人员进行指导、传授方法。

3.电子文件管理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管理电子文件的鉴定过程并对电子文件实施智力控制,即对电子文件实施有效的著录。

4.电子文件利用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明确地提出电子文件保管和利用的需求,以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利用性和可理解性。

从以上这四条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要能够成为电子档案,档案部门就必须将其职能延伸至文件部门,与文件部门共同对电子文件进行前端管理、全程管理和文档一体化管理。

从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有了文件连续体理论,20世纪90年代又有了电子文件管理策略,但它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如在实际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部门如何将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成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文件管理系统,这便是一个关键问题。

2001年9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实施的国际上第一个关于文件管理的标准――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就在国际层面上为各国政府部门的文件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在国际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目前该国际标准已被采用为国家标准的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

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如何系统而有效地对文件进行管理的宏观框架,文件管理的要求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一般的规定;第二部分提出了如何将第一部分内容加以实施的详细的指南,例如如何建立文件管理的政策和进行职责分工,如何进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如何对文件进行处理、控制、分类、存贮和利用等等,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际指导。

在该标准的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作为文件应具有的如下特征:

1. 文件应该正确地反映所要传达的内容、所决定的事项和所采取的行动,文件应该能够满足相关事务处理的需要,并可用来作为说明与解释的依据。

2. 文件的内容应始终与记录下来的事务处理的元数据相链接,如文件结构元数据、背景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元数据。

3. 文件应具有真实性,其能够证明文件中所记录的事务处理,能够证明文件形成的责任者,以及文件形成的时间。

4. 文件应具有可靠性,其内容应是可信的,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其所证明的事务处理、事务活动和情况。

5. 文件应具有完整性,其构成部分应是完整齐全的,而没有被非法篡改过。

6. 文件应具有可利用性,可被查询、检索、显示和解读,并能够在事务活动和机构职能背景下能够被确认。

很显然,文件的这些特征与档案的凭证性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份文件具有了如上特征,就可以认为这份文件具有了档案的凭证价值。也正是由于该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档案的要求,所以引起了许多国家文件管理机构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报告《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这份报告从保存人类遗产角度专门强调:根据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所提出的文件的特征,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电子文件产生之前参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以保证电子文件应具有的档案的凭证性。

美国国家档案局在2003年7月提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战略发展指南》中也强调了在政府文件管理中实施《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美国文件管理重新设计方案》。

澳大利亚档案馆则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在设计、开发文件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标准,并按该标准进行实施。

英国档案馆则正在进行一项为期二年的研究项目:《ISO 15489 对文件管理的影响》。

可见,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实施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这已成为文件部门和档案部门的共同认识,其实这不仅是文件部门与档案部门工作职责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保存自身历史遗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则为实现这一点在国际层面上提供了实施的规范与技术。

关于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关系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电子政务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源头;

2.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的效率所在。

由于有了以上两点,因此:

3.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4. 电子政务建设在本质上涵盖了电子档案的管理。

所以,任何在理论或实践上将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隔裂开来都是不科学的。

由此,为了实现在电子政务中的电子档案管理,从电子政务角度讲应该:

1. 在电子政务的系统设计时,应有电子档案管理的设计;

2.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参与;

3. 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指导。

而从电子档案管理角度讲:

1. 档案部门应转变观念、扩大职能,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2. 档案人员应更新知识,从而有能力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3. 档案标准的制定应能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

但是,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上看:

1. 在理论上,研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还跟不上我国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实际,差距还很大;

2. 在实践上,制定的标准还很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如2002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还只是一个电子文件后端控制管理模式的标准,不能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档案前端控制管理模式的需要。

3. 对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还少有研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没有引起重视,而该国际标准的颁布在国际上却掀起了一股风暴,引起极大的反响。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档案部门还只是形式上参与,而在实践中却很少参与,可是,我国每年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却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这样情况下,又怎能保证这样的电子政务建设其文件管理是能够符合电子档案管理的实际要求的呢?!

结论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 管理创新 约束理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 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 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 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 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 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为当代管理理论之一的约束理论,提出将其应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核心目的,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但限于篇幅,这里尚没有涉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这将成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寿志勤等.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 预测, 2002.21(6)

2.孙毅. 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3.8

3.Goldratt E M, Cox J.著.齐若兰译. 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王玉荣. 瓶颈管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5.曹凌, 耿鹏. 电子政务模式探析[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