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26

教育史论文

教育史论文篇1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1、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年轻的一代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和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其中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历史、艺术、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学的课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虚设。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该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首先,从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崇尚科学已成为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崇尚科学的人类文明意识的普遍提升,自然决定了人文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崇尚科学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内化为人的科学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它属于知识体系,而科学精神是人们在接受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通过上面对人文教育科学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并不体现在学科的划分。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甚至建筑学和环境科学等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同样,人文学科也可以具有科学性,历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历史教育来看,显然更加侧重于科学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同时,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之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惟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要义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比如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而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比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同类的爱心,对于疾病和厄运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的。

第二,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羊吃人”。而法国大革命中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在当时来讲这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解决土地问题方式,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对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教育史论文篇2

[关键词]班班通 历史教学 情境 兴趣 作用

1 “班班通”设备能让历史老师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粉笔和黑板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容量和呈现方式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为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绘画、板书,这都耽误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也很累。而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有着强大的存储和调用功能,可以使用电子笔进行操作,呈现方式快,能面向学生进行,随时可以关注学生的动向;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白板上随意利用各种应用软件,随意的使用工具库中的各种工具,如:手电筒、抹布、橡皮擦等,像在黑板上一样可以自由的书写和勾画,对讲授的重点内容进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在白板上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内容,对听课的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利用“班班通”引入有趣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班班通”教学为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多媒体教学也给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便于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史论文篇3

1、各种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育中忽视忧患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种新闻媒体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如: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等等。对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性、阴暗面、不足之处,不作报道,少作反映。各级中小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亦采取统一口径。如此一来,就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为,我们的祖国什么都有,我们的祖国样样都好。我认为,我们的宣传媒体特别是教师在讲够我国的长处之后,要讲透我国的落后性、阴暗面和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亦培养学生的危机感,以培养健全的民族素质。

2、当前学生们对忧患意识的淡薄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庆祝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和标志;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两次血腥大屠杀的名称;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香港地区是怎样逐步为英国侵占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忽视或轻视危机感教育的现实。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反思。

3、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当今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日美联合防御体系的建立,东盟国家的疯狂扩军备战,南亚的军备竞赛,越发要使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认识到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以便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4、忧患意识教育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具体生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

鉴于上述四个原因,学校教育别是历史学科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

1、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1)在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时,教师首先可以尽量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的那样:"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向学生讲透文化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例1:我们祖先发明了指南针,西方国家学会了这一技术后,就将之用作新航路探索,而我们却把它用来看风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西方人学会这一技术后,将之用作开发矿山或制作枪炮进行殖民侵略,而我们却把它做成炮仗用来敬神。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取决于社会环境。例2:我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无名文化,许多科技文化成果都冠以神农氏、黄帝、孔子的威名,而实际发明人或作者是谁?不得而知。这种无名文化,使当事人既得不到物质上的实惠,又得不到精神上的鼓励,这就激发不了人们的创造欲和成就感,其消极面一直影响到今天。

(2)在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教师可以肯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同一时代,并不晚于西方。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呢?而东方的中国却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落伍于世界时代潮流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要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打倒封建专制政体,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第二,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改变人们"以末求富以本守富"的陈腐观念,要把经营工商业赚来的金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用来买田置地;第三,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才能互通有无,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扩大海外市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第四,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就必须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3)在讲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时,教师先可以肯定自从董忡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然后又要指出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又箝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次是讲到近现代我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冲击,教材从正统立场出发,集中力量歌颂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地动摇,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少讲到这些冲击对我们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说明,这些运动对传统思想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传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扫荡。这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把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也扫荡殆尽。那么,我们到底要把我们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呢?!因此当前重提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何等的及时!是多么的重要!!

(4)在讲到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时,教材用较多的事实论述了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华民族都错过了,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今天还在,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果我们再错过这次机会,那么,中华民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将越加拉大,中华民族将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常常教育学生趁青春年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召开专题讨论会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当我讲到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让学生专门召开一个讨论会,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指出:第一,落后要成为挨打对象,第二,落后事实上就抵御不了外来入侵者。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繁荣、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3、举办专题报告会、黑板报、橱窗展,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4、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也不失为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一种途径。

三、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忧患意识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搞过场,不能搞形式主义。

2、忧患意识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深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3、忧患意识教育要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作空洞的说教。

教育史论文篇4

新生带着满腔的热情走进校园,对于学校的一切,他们都充满好奇,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学校,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尽快融入学校。对于新生来说,参观校史馆,这是他们进入校园的第一课堂。通过原始、客观、真实的资料、图片等素材,校史馆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办学特色、杰出的校友群体,以及辉煌的成就等,在一定程度上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新生面前,进而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直观、现实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是一般的说教难以比拟的。校史馆通过优秀的人物事迹、典型事例等,在潜移默化帮助新生形成和发展理想、道德、人格等,为学校组织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以史育人”的作用,通过对新生进行引导,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爱校情怀。新生从心里认同学校,充满自豪感和激情,能更好地去学习、去融入学校、去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以文育人”,丰富新生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指学校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它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总结了学校办学经验和成果,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精神内涵。“以文育人”,让新生感受到校史馆蕴含的学术文化底蕴。利用校史馆的平台,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校史学习,如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摄影大赛;选出优秀的学生,学习校史,担任校史讲解工作;在不同时期举行校史图片展、校史影视展;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参观校史馆感受征文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丰富新生文化生活。新生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顺畅,心理更加阳光快乐,综合素质更强。

3“以精神育人”,激励新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新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运用校史馆,为新生展现了学校不平凡的历史,“以精神育人”,激励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在学校发展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大道,常常会面临艰难险阻。这时要依靠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坚定地前行。校史馆凝聚着学校所有人的汗水与智慧,集结了优秀校友的风采,总结出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体现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校史馆可以定期邀请学校领导、老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进行校史、校情专题讲座,邀请知名校友结合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体会和走向社会后的成长历程,开展专题讲座。新生看到学校艰苦蓬勃的发展、优秀校友的成功事迹、老师的辛勤成果,从学校、校友、老师身上,学到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新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精神支柱,为新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支持。

4“以创新育人”,提高新生科研意识创新能力

利用校史馆,向新生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科研成果,学生和教师在科技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对新生开展专业和科技创新教育,激发新生学习兴趣,培养新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科研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校史馆为了进一步增强新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帮助新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并且对今后的规划方向、学习目标等进行明确,展出各专业的发展历程,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并且展示教师、学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另外,通过与团委进行合作,展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创业团队的事迹,以及科技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新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生根据校史馆提供的信息,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使得自身的各项潜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激发。比如校史馆中的各种知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科技类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设计精美的布局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以网络育人”,拓展素质教育阵地

教育史论文篇5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讲授《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南泥湾由“草莽丛生、野兽出没”被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过程。听完后,教师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困难?面对这种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时,先播放电视纪录片《拒绝,远离毒害》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再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经过的地域用画的小帆船在经过的路线上行走,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展示出时间和人物画象,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且能记住时间和航海家。起到了其它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我播放了记录片《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2)宋美龄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亲日的何应钦兵围西安,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4)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大革命时屠杀大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看书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伟大决策有充分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能力。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象征着什么?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它的建造体现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挪用海军军费,建造公园;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北洋水师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军手里呢?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养和塑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课堂教学,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和环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优势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而利用电教手段,就能解决上述难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精神不振,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入;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史论文篇6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美德。讲究孝道、祖宗崇拜是民族的传统,在历史书籍中榜样例子比比皆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从历史人物那里得到人生的启迪,思考人生的价值。历史教师则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挖掘出历史教材中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李时珍历尽艰难,用一生的心血完成《本草纲目》;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舍生取义;孙中山的百折不挠,等等。教师通过讲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学习其中的传统的、美好的道德情操。又如,在《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使人们都在努力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真谛。尽管历史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与我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相去甚远,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素材。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故事,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教师引用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侵略的光辉历史。例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试看将来之全球,必是赤旗之世界”等等,在诱发学生学习的同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又如,联系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以及对侵华暴行等历史问题的否定和掩盖,历史教师可以用一件件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案等历史事实将敌人的暴行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再如,通过对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的歌颂,并且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已经流淌在每一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可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可使中学生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利益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立志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三、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点,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应该依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德育教育,变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重视对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传授、渗透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然,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应脱离教材,而应该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能脱离教材,孤零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

四、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知道过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人们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借鉴现实,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明白对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活动以及道德精神继承到自己的思想、行动中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创新。其实,从新文化运动到,就有继承和发扬的因素;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思想,就存在着借鉴与创新的因素;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列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丰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邓小平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中受到了启发,也充实了“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而这些精神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气氛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有很浓厚的时代气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发掘与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继承、创新、进步,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

五、结语

教育史论文篇7

[关键词]历史教育德育教育中学教育

一、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如果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分为知识技能教育、体魄教育与思想教育三大类型,那么德育是思想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党和国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部分。

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有:

1.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同历史的学习有密切关系,无视这种关系,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从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到蔡元培的“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人们认识到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义,只随波逐流,那么人的一生只能是扮演了一个泡沫的角色;如果只是吃喝玩乐,那么生命只是一短暂的年华,很快付诸东流,毫无意义。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有利于中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及振兴中华民族、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合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日益严峻的,历史学习的意义犹为重要。

3.有效地拓宽学生历史认识空间,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高素质人才,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学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的品格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总结人生经验,把握自己的人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4.使学生易于接受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以及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都使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学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有其主观上的要求,也是客观上的必然。历史是过去的事,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学习历史,可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活动、道德精神“激活”,传承“过去”而进行道德创新。

二、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历史教育的措施

1.加强历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我们对历史教育要重新定位,将历史教育上升到复兴伟大民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古今中外,各国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历史的学习:我国社会的“重史”、“史育”的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发挥历史的社会功能,因而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他们都把历史课程纳入学校“中心课程”的行列,通过历史教育来铸造国民情感,培养人才;当代中国,、邓小平、、等党的四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历史教育,他们发表了许多关于重视历史教育的言论和著作文章。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历史教育,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中学校园形成重视历史教育的风气。

2.科学地强调历史与德育的关系。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我们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承与普及,这是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平台,没有历史知识的储备,学校的德育教育很难有所进展。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生动的内容,德育将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从而,更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

3.编辑和出版、邓小平、、等党的四代领导人关于历史教育的言论汇编,从思想上提高全民族对历史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作为历史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4.加强专职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为了重视和普及历史教育,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适当引进历史专业教师,只有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来担当历史教学,才能更理想地达到历史教育的德育目的。

三、结束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客观趋势,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全球化浪潮所淹没,必须弘扬、研究和发展中华文明。只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更加加重了历史教育的迫切性,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历史教育担负着铸造民族精神,培养国民意识的重任。

参考文献:

教育史论文篇8

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习学校的问题,另一类是实习生的问题。对这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实习学校

有些学校给实习生安排的上课机会少,有些学校给实习生安排的上课机会太多。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由实习学校的客观条件造成的。在实施半年制教育实习之前,我们曾经在北京的各个实习基地做过调查。67%的教师认为,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影响中学教学质量,学生和家长会反对。另有28%认为会影响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领导不同意。在与中学校长的访谈中发现,重点中学的校长多不愿意接受半年教育实习,如果一定要安排,就要对每个月上课的数量有限制。而在对欠发达地区中学的调查中,校长却希望一学期的课都能让实习生上。据了解,凡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会希望实习生顶岗实习,发挥支教的作用。半年制教育实习开始实施以后,实际情况与事先调查的结果相似。有一部分实习生在中学的两个月中,只讲了一节课。而另有一部分实习生一进校就开始上课,基本上是顶岗实习,没有机会听实习学校老师的课。实习生上课的机会少,有个别是因为指导老师的课少,无法给实习生安排。大部分是因为实习生教学效果不好,指导老师不敢让他们多上课。特别是一些名校,学生、家长对教学的要求很高,学校不可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给实习生提供充分的上课机会。而有些学校让实习生顶岗实习,确实是因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需要实习生分担教学任务。

(二)实习生

实习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如对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不熟悉,对一些历史知识把握不准确,语言表述能力欠佳等等,这些与学生的备课情况、综合素质有关,也与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有一定关系。历史教学的原则、要求,历史教学方法、技能,以及如何备课等等,大学教学论类课程里面已经有过比较系统的学习,也做过一些实践练习。通过在中学的教育实习,学生可以把大学所学理论和方法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但是从教育实习效果来看,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例如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语言表述等等,尽管中学指导老师也反复指导,但是实习生上讲台讲课后,还是有很多问题。这说明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段的训练,不是通过在中学上几次课就能够培养出来。而要延长训练时间,除了增加在中学上课的次数外,还应该加强大学的实践教学类课程。前面提到中学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不可能完全保证实习的数量或者质量。对于师范大学来讲,要解决问题,关键是完善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适当训练获得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到中学实习的时候,能够把一节课的内容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中学指导老师就有可能让实习生多上课,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一节成功的课,核心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如果讲课的时候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表述正确清楚,基本上就成功了。如果语言再生动一些、形式再活泼一些,就是一节好课。而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以及语言、教态等等,完全可以在大学的课程中进行训练。总之,教育实习中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大学课程中提前做好准备,在中学实习的时候可作进一步提高。

解决问题的探索

(一)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目前北师大历史学院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师范生的《历史教材分析》《历史教学技能训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和《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历史教材分析》课有48学时,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约16学时,主要向学生介绍如何做历史教材分析,以及教材分析须具备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教材分析示范,约时,请中学老师给学生做教材分析,让学生对教材分析的方法有直观深入的认识;第三部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约23学时,老师确定课题,让学生自己做一节课的教材分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材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为学生独立完成一节课教学设计,写出教案打下基础。《历史教学技能训练》有16学时。在学习过《历史教材分析》之后,与《历史教学概论》同时开设。“概论”主要由老师讲历史教学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做教学设计等等,“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进行试讲,实际操作《历史教学概论》中介绍的教学方法、备课方法等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比师范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有48学时,分为知识讲授和实践练习两大部分,每部分大约各占24学时。知识讲授向学生介绍历史课程的沿革、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历史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材体例结构,各种版本教材的特点,历史教材分析的方法等,实践练习让学生选择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节课做教材分析,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于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熟悉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掌握分析处理教材内容的方法。《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分为知识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三大部分。知识讲授约8学时,向学生介绍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等。案例分析约20学时,精选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先观摩,然后分析研讨,学习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设计的经验。实践练习约20学时,由学生自己选择一节中学历史课做教学设计,到讲台上试讲,然后师生共同点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并能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创新历史教育见习模式

历史教育见习分为中学现场观摩、校内远程视频观摩和录像观摩三种形式。现场观摩一般是先听课,然后再和授课教师以及该校历史教研组的教师一起研讨。校内远程视频观摩是利用网络技术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即时传送到大学的教室,学生在大学教室同步观摩中学历史老师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进行讨论。录像观摩主要是选择一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观摩,研讨。目前我们采用较多的是后两种形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优秀中学历史课观摩研讨”的基本模式:同学课前预习,写出教学目标和讲课思路———观看优秀课录像———授课教师说课———中学特级教师或历史教研员评课———大学历史专业课教师评课———回答同学提问。同学们的预习和听课记录是教育见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这种观摩课师范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都可以参加。经过几轮尝试,同学们反响热烈,认为这种形式的观摩研讨非常有效,收获很大。当然,这种观摩研讨要动用大量人力,组织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可能每次见习都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是和其他见习形式穿行。

(三)实习的集中指导

由于各个实习学校情况不同,对实习生的指导力度也有差别。为了保证教育实习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强学院层面对教育实习的集中指导。根据我们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经验,实习期间,可以每一周或两周召集实习的同学开一次交流会,介绍自己在实习学校学习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每组可以选一节课进行试讲,各组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中学实习结束后,进行教育实结时,也可以安排各组同学汇报交流实习期间的收获,播放实习期间的教学录像互相观摩,请中学老师和大学教学法老师点评。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