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院校学生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32

院校学生论文

院校学生论文篇1

(一)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时的专业选择上,听从他人意见或者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及技能,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满意,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在专业考试中成绩不合格或出现作弊行为。

(二)专业素质方面,存在水平不均的现象

职业院校为扩大生源,一般在录取分数线设置上较低,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学习能力上都相对薄弱,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职业院校学生在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上,存在分辨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差的缺陷,使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难以有效推进。

(三)道德及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意识极易被高校学生接收消化,现阶段高校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想趋向。随着90后群体逐渐成为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主流群体,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价值观上偏向于个人主义,出现了诸如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等各种问题。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德育教育工作基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以充分认识,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效果的标准。此外,职业院校本身对德育工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都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亟需得到重视。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学模式单一化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度单一,没有紧密结合时展趋势实现突破及创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从业者在德育教育讲授内容上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将德育教育与空话,教条主义划等号,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比,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评价方式较灵活的特点。基于德育教育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现阶段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高效实用的评价体系。此外,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评价主体上也过于单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三、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营造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加大投入,切实培养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思想品质皆优的技术型人才。此外,国家相关法规中指出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齐抓共管的高效局面。作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来说,也要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及家庭的辅助教育,通过三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氛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为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教师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施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注重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入手,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状况涉及较少,而德育教育是通过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素质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的某一方面,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在理论以及实践操作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学习能力较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其步入思想“误区”,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创新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适时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首先,要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加以完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基础上,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新需求,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并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比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着力进行创新,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德育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可感的视频、音频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大班教学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开辟德育教育新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五)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应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以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对职业院校优秀学生群体进行表扬及奖励,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寻求自身发展进步。其次,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鼓励及引导,肯定学生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意识。第三,在德育教育评价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看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达到以阶段促长远的效果。

四、结语

院校学生论文篇2

关键词:三本院校学生特点辅导员学生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正逐步发展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比以往显得更为艰巨。近年来,我国三本院校发展迅猛,截止2009年4月,全国共有318所三本独立学院,三本独立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招生批次的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三本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如何更为行之有效地在三本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三本院校的学生特点

1.文化基础普遍偏低,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三本学生的录取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是相对薄弱的,多数三本学生能够按时上课,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原因:一是只求领会肤浅内容,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有难度的题目;二是没有利用好自习时间,学习仍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三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没有毅力和恒心,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钻研精神和进取精神等。四是家庭条件优越感使他们把精力用在娱乐、消费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依然存在少数基础较好甚至超过二批线的学生,他们由于高考发挥欠佳或填报志愿失误等原因而被三本院校录取,这些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约束自己,珍惜大学学习机会,有不服输的毅力。这些学生有很强的进取心,学习刻苦,学习目的明确,自律性强。

2.自理能力差,思想活跃,交际能力较强。

三本院校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富裕,家庭条件较好,有一种“优越感”。这使得他们的自律性相对较差,缺少吃苦耐劳的锻炼,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整理和打扫宿舍卫生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但同时这些学生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在文艺体育方面尤为突出,社会活动参与意识强,对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院系学生干部的竞选及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功利色彩浓厚,缺乏务实精神。

3.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由于三本学生在高考中成绩并不理想,使得他们来到学校后,自卑感比较严重,自信心不强,在学习上总觉得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的学生也很排斥,他们在用工时,常常将三本学校的学生拒之门外。这就使部分学生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出路等都表示怀疑,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二、三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本院校的学生情况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加之三本院校创办时间短,没有直接的学生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学生管理工作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曾有人这样形容三本院校的学生:三本院校的学生就像一壶烧了七八十度的热水,如果再继续添一把柴火,这壶水就开了;如果不再加温,这壶水就会快速冷却至冰点。这句话很准确、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目前三本院校学生的状态及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也很深刻地道出了三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第一线,三本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有着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工作至关重要。

1.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三本院校的辅导员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把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较,遇到问题就感叹三本学生素质差,形成片面思维定势,带着情绪工作。我们应理解、关怀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正面地引导、教育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扬长避短,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认同他们的思想与取得的成绩并予以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其次,在班级事务管理中,要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如对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综合测评等工作,要通过学生个人自评、班级民主推选等形式,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自我激励;同时,发挥好学生干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骨干和桥梁作用,通过他们带动更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开展交流、谈心、讨论、辩论等丰富多样的班团活动,促进独立思考、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等能力的提高。

第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尊重学生,营造尊重、平等的氛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我们要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学生。“宽则得众”。我们对学生友好,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好的反作用力,当然,宽厚对待学生群体与批评、处分少数学生个体不是矛盾的。关爱学生更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一举一动的行为上。

第四,熟悉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言论。理解是沟通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情况,参与学生活动。工作中既要做到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对于学生犯的错误,要心胸宽广,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第五,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欣赏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特长和闪光点,不忽视每一位学生。工作中在注重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辅导员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表扬与欣赏要多于批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差生、后进生、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多鼓励他们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2.辅导员要将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要达到良好的“身教言传”效果,就要做到言传身教一致。一方面在语言上注意目的正确性。与学生谈话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触动他们的思想和灵魂,进而让学生行动起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不但口头上说到了,而且行为上做到了,这样的思想工作就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其次,要坚持深入到教室查迟到、早退、自习,查到课率,到宿舍查卫生、逗留人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生活情况,融入到学生群体中,缩短乃至消除与学生的距离,及时发现问题并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三,解决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学生适应能力、学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时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辅导员应当努力引导大学新生尽快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学会选择。具体来说就是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认真落实国家及学校的各项助学政策,在精神上给予家庭困难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考研及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问题等等。超级秘书网

总之,三本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工作,更离不开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障,制度是约束。每个辅导员都应当掌握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心理、生理、发育规律,掌握人才成长的科学理论,从而改善和提高三本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效能,推动三本院校学生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2003年4月.

[2]周济.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8.11.

院校学生论文篇3

信息化为高职师生建立平等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传道授惑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教学相长的局面始终没有形成,信息化环境形成后,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共同占有资源,这样为高职生与教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

2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2.1影响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阶段,信息网络带来了很多的好穿,但是它的虚拟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网络间的交流毕竟远离现实,出了太多的不真实,又加上网络上的很多扥内容不负责任,容易引发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等病态心理,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正确判断。

2.2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年龄一般就是15岁到21岁,这个年龄的特点就是思想单纯、生理发育成熟,但是社会经验缺乏,心理不成熟,对情感的需求日趋强烈,这样就让有些高职生接触网络后,便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产生孤独、离群、偏执、狭隘的心理。

3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信息化条件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造了环境,丰富了内容,让高职大学生们享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互联网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又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产生了困扰。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所带来的正负面的影响,加强信息网络化平台的建设,善于应用现代传媒,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环境下的思想教育体系。

3.1加强校园信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思想引导阵地,引导高职学生从信息化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一是建立思想理论专栏,介绍国内外政治时事、介绍党的知识和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的精神。二是校园新闻栏,全方位的报道学校各方面工作和高职学生关心的事情。三是开设校长信箱,了解高职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3.2全力构建生生、师生双向安全互动平台

信息网络实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由传统的客观世界,一分为二,使得大部分的交流变成虚拟的网络世界,面对这种新的变化,学生管理的工作为适应新的变化,应该创新管理方式,了解、掌握学生新的活动阵地,并融入其中,要求构建生生、师生双向安全互动平台,时刻了解、关注学生的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相应的引导。

3.3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

院校学生论文篇4

1.基础较差

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学生虽经历了无数次写作训练,但部分学生“重理轻文”,始终对写作不感兴趣,不爱写、不会写,甚至厌恶写。所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没有过关,读书不成句,写作体裁不分,缺乏语言组织能力,条理不清,文义颠倒,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标点乱用。

2.心态浮躁

随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人心浮躁,阅读日益市场化、快餐化、平面化,社会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提升汉语表达水平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缺乏语言规范意识,误将一些不伦不类的垃圾语言视为时尚,乐此不疲,形成阅读、写作、文化鉴赏水准下降的恶性循环。

3.缺乏引导

个别专业虽然开设大学语文课,在教学方法方面只以讲授为主,教法呆板,学生大多无兴趣可言,缺乏写作引导,学生无须写,教师无须改,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外在动力。

4.认识缺失

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缺失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全面认识,致使高职院校语文和写作教学形成大面积空白,尤其是医学院校,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程,无暇顾及其他课程,医学应用写作教学就更无法开展。

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

1.切实提高认识

高校写作教学正面临许多困境,只重视学生专业课教学,对大学语文或写作课程能不开设的就不开设,不得不开设的只列入考查课或选修课。而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强调学制短、专业课程重、教学的实用性强等,更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抛在一边,不仅不安排课堂教学,甚至连选修也无缘进入,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写作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2.建立大写作理念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不管哪个学科,在社会运用中都涉及写作问题。如果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规范、书写规范,层次清晰,内在逻辑性强,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批阅学生作业、笔记、论文、考卷、调查报告时,都能从规范的写作意识方面去要求,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那么学生整体的写作素质会有极大的提高。

3.多渠道搭建写作平台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将写作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锻炼写作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医学中的艺术性、道德性日益增强,这必然要求未来杰出的医务人才,不仅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5.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写作能力

院校学生论文篇5

1.1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欠缺明显

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等等.对此我们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较模糊.诸子百家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为儒家,而在我们“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调查中,选择“儒家”的占46.3%,“道家”的占18.9%,“法家”的占16.4%,“名家”的占12.5%,“不知道”的占5.9%.有些学生分不清道教学派与道教,也不太了解佛教、道教的区别.67.1%的学生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社会理想.艺术方面,校园中日流、韩流的追星族随处可见,但是当问及文人墨客大家却一脸茫然.并且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了解甚少,而对周杰伦、“超女”等明星却如数家珍.传统方面,在“您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几本?”的选项中,大学生选择“四本”的占19.3%,“三本”的占30.6%,“二本”的占18.9%,“一本”的占21.4%,“全无”的占9.8%.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而在学习态度方面也是让人堪忧,在“保持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您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讲座的态度如何?”选项中,选择“愿意”的占30.6%,选择“无所谓”的占36.2%,选择“反感”的占33.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仅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这一现状值得我们反思.

1.2高职院校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将会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理想、观念、道德、情感和心理,也必然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在传统文化道德弘扬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美德的缺失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明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仪表不整;一些大学生在上课时候接听手机或睡觉;个别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举止不雅;有些大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乱扔垃圾等;一些学生讲求利益而轻视理想,追逐功利而不见奉献.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他也说过:“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

(2)诚信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思想浮躁,希望不劳而获,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故意拖欠不还;有的大学生就业求职信息弄虚作假.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每年有相当多的学生拖欠学费.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原因并不是家庭贫困,而是用本应用来上学的钱却花在了物质享受、精神娱乐上.

(3)责任意识缺失.大学生顶岗实习随意迟到早退或者出现旷工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观念较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强调自身利益,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麻木不仁.

1.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化”地位.课程任意删减,课时缩水,语文老师缺乏,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校对专业教师片面强调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忽视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得专业课程不能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虽然学校也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等,开展人文大讲堂,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人文氛围不浓.“您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总体评价是”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很浓厚的占21.7%,选择浓厚的占26.7%,选择不太浓厚的占30.9%,选择很不浓厚的占20.7%.

1.4高职院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缺乏

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师整体传统文化知识比较贫乏.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很少涉及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学校没有专任教师,也没有教材.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没有地位,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且教师培训、提高机会少,导致知识日渐老化,文化素质日益下滑.专业课教师虽然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结构单一,文史哲知识贫乏,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文化素质较差.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缺失的原因分析

2.1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性、实用性,从而导致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重实践轻理论、重现实轻传统、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把考证作为学生培养重要工作来抓,再加上学制短,人文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

2.2招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按照我国的招生政策,高职院校录取批次排在后面,录取学生的分数比较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除了小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还可以外,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偏低.大学生不仅自然科学知识不够扎实,而且文化素养也比较低,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严重不足.

2.3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发展历史都比较短.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00多所,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中专、中职组建或升格而来占50%左右.同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还存在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高职院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投入到扩大规模、招生、就业上,重专业培养,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弱化,人文教育的缺失,很难形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严重不适应的现象.数量上不足,思想不稳定,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出路、待遇、发展等问题上还没有有效的解决.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中许多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背景.虽然能够做到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但很难做到在思想上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3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内容,也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哲理、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历史教训、审美情趣等,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职院校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教育相结合,逐步使高职院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结地和传承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3.2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选修课,同时各课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重要课程,其主要内容选取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选取了中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名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鉴赏和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选取了现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关于语文学习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的要领.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学语文或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门课程的渗透.特别是“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充分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只有各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整合互动,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实践的氛围,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一是利用“人文大讲堂”等阵地,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二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大力宣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国学的魅力.三是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活动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如围绕“年俗文化、说生肖、饮食文化及春联文化”等为主题,在调查访问、上网查找相关素材,动手整理资料、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对当地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人轶事等进行考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并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3.4加强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体的结合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新空间、和新渠道.当代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一方面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思想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文化的正确引导,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占领网上阵地,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受众面,增强教育的互动性.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借助国学网、国学论坛、高校联盟等网络平台,推进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开辟传统文化网络园地,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在正面渠道进行灌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做到“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效果.

3.5加强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校园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缺乏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必然没有深度和厚度,发展也缺乏后劲.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教育内容,它的存在必将对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院校学生论文篇6

每个制度的实施都是为教学质量服务的,提高教学质量是做好其他教学工作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应当建设健全的、可行性高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建设具有现代特色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院校还应综合考虑多方面情况,在教师方面,鼓励他们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学生方面,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管理方法,不断借鉴、尝试新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从各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加强运行管理是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管理涉及院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如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堂管理、校规的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等。

三、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分类教学

1.实施分层教学法。每个学生的资质和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目标,获得最佳发展,因而教师可以进行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将课程分为研究探索型和实践应用型。两者的着眼点不同,研究探索性即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深造加大自身知识储备;实践应用型即要求学生能适应模拟实践的环境,锻炼自己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2.制定分类培养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分类培养方案。制定分类培养方案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要求,也是创建和保持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入校之前已涉及到专业知识的中职生,更要根据差异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课程类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能力。

3.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分类教学。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要主动了解他们的文化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熟悉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所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方面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与实习实训教学上,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要分析学生的特点,将理论课型与实践课程进行合理分配,满足学生知识和实践的需求。例如,在研究探索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主要是以书本内容为主,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一步步教学。实践性教学可以在学校的实习场地中进行,也可以联系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院校学生论文篇7

目前人才的适应能力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艺术类扩招的速度更是逐年上涨,这使得艺术类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只要专业成绩过线,即便是文化成绩很低都能被录取,促使成千上万考生纷纷走上“艺考之路”。然而,艺术人才自身专业性较强,就业领域相对较窄,而高额的学艺成本让多数艺术生不愿降低姿态,从基层做起,这与当前社会提倡的大学生要一专多能的要求相违背,因此缺乏人文素养的艺术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

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不清是素养缺失的首要原因。通过对某艺术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文素养的内涵角度来看,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仅仅听说过或是一般了解;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听说。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却不太明了。大约50%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行动,30%学生有想法并有行动,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既没想法,也没行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素养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素养底蕴的深浅,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也反映了当前“经济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养的忽视。

(二)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厚

校园氛围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打造人文气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的活动难以落实。二是,校园人文建设主要以定期开讲座、授课培训为主,内容单一、手段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地位,这种多而不精的低效工作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三是,人文素养塑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校建设人文校园时没有突显出人文素养蕴含的教育意义,忽视了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等问题的实际需求,学生依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途径和利用资源来提高自身素养。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极少有开设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大学内部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院校不同于综合大学具有学科文化的优势,院校人文氛围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更是减少了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途径。艺术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重视实用性,偏重于职业教育。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人文教育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是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人文教育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在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艺术类院校可在教学楼内张贴引导学生奋进的名人画像,通过设置艺术名家风采画廊和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展板,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张贴温馨提示,通过文化设计彰显人文关怀和营造温馨氛围。人文校园的打造在营造校园氛围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类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堂人文教育优势,将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内心。随着大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自身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和艺术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本质上真正实现大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三)增设人文课程

院校要针对艺术生人文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增设人文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进而大力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展开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院校学生论文篇8

目前,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研究在整个职业教育领域中还没有得到深入,也没有树立并形成完善的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工作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体系以及保障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测评所依据的体系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缺少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理论指导,从而致使某些高职院校将素质教育看做是进行文化、科技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素质教育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不强。

二、怎样使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素质教育得到提高

高职院校要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良好形象得到塑造与传播,从而使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得到提高与增强。如何使项目实训以及能力培养的模式合二为一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院校应该强化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自身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会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教育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首先要强化自身的素质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建立起素质教育的思想,树立起科学的教学观、人才观以及质量观,根据符合科学依据的观点再制定出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的规划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素质教育能够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2、高职院校在自身的课程设计上,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素质教育体系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秉承“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该使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强对于相关理论的探索及研究,从而构建出能够与学校自身的教学实际相符合的素质教育体系,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制定出各不相同的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目中,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这些学科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都会体现并渗透出一定的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在这些学科中对相关的素质教育因素进行一定的挖掘与提炼,对在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

3、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学风以及校风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进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挖掘出校园中积淀的文化资源,使校园环境得到美化,进而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园中倡导健康向上、文明的学风以及校风,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能够得到一定的激发。

三、结束语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