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预结算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47

预结算管理论文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1

1、预结算管理工作的性质

预结算管理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和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前期的招标投标阶段开始,直至结算为止,把预结算工作贯穿始终。系统性就是凡涉及预结算资料的各部门都要参与进来,如工程、财务、物资采购部门等。动态性就是要时刻关注预结算操作过程中的情况变化,特别是及时掌握对己方不利的变化,快速做出相应的对策。

2、做好预结算管理的具体办法

能不能做好预结算是以结算送审的质量为前提条件、审定的时限为表现形式、最终结算金额为考核标准的。我们在抓工程结算管理的同时,首先应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拓展二次经营成果,提升结算工作的含金量。来源于/

2.1在招标阶段,项目法人与项目造价员就应积极参与到经营活动中,了解业主的招标文件内容与报价要求,参与标书的报价,认真仔细地研究投标策略,将投标策略与今后的工程结算工作统一起来,既要降低自己的投标报价,增强自己的价格优势,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又要为最终的工程结算工作留有一定的空间。

在项目中标以后,必然会组建项目部,由项目部实行对该项目的管理,并代表企业履行该合同。因此在项目中标后,原先编制标书的造价人员应向项目部有关人员仔细做好标书交底工作,并及时向项目部转交完整的投标资料包括招标文件、招标图纸、招标答疑、双方的往来文件、询价资料、投标文件及相关的清单报价与价格分析等,让项目部有关人员充分了解中标项目背景情况,以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不影响合同履行的情况下,充分地利用业主方面的投标缺陷与自己的投标策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工程结算质量。

2.2在工程结算过程中,保证送审结算的编制质量,此是以后与业主或者审核机构进行洽谈的基础。在编制结算时,应做到:

2.2.1熟悉合同以及招标投标文件的所有内容,利用好业主的招标缺陷。

2.2.2熟悉项目的财务状况,成本的损益点,工程结算的底线,做到胸有成竹。其中,应注意与财务部门的沟通,要清楚该工程成本支出情况及业主可能转过来的款项。只有在夯实成本的基础上才会形成一个确切的、真实的结算成本底线。在编制结算时候,编制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了解、掌握业主与审核人员的心态。有针对性地编制结算文件,编制时要留有余地,要为审核人员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2.2.3在编制结算时,要抓住结算中的重点。现在实现的都是清单投标报价,结算中的主体部分都比较容易完成,只要计算出工程量,依据投标单价就可以计算完成,结算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签证等部分,这就需要造价人员编制结算单价,有些变更涉及到新技术新工艺,还需要造价人员收集施工现场关于补充定额方面的资料,如现在施工的地铁二号线位南北中轴线路面改造工程,采用了就地冷再生新技术,这个项目没有现成的定额可套用,这就需要补充定额,需要造价人员收集相关人材机消耗资料,才可以编制出相应的结算报送单价,进而完成好结算编制工作。

2.2.4在结算审核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需要通过洽谈来解决的问题,如果洽谈成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因此要不断提高谈判技巧,在洽谈过程中做到头脑冷静、思维敏捷、翻译迅速、能言善辩、有理有节、不亢不卑。当然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水准外,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

2.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公关,应与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定额站、造价审计单位加强联系,争取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每一个环节关系的好坏,对企业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它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结算质量的高低。在与业主结算的过程中,同样应该信奉顾客是上帝的信条。因此有必要知道他们的需求,在合理合法、不损害企业利益、不伤害自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来源于/

3、预结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3.1要强化过程控制。要花精力去研究招标文件与实际施工的不同,要对比分析之间的差距;对于工程量变更,要在合同规定的时效期内转变为工程价款的增加;建立工程开工的至竣工这一时期的向业主发出的工程签证结算单、经业主确认的工程签证结算单、双方的往来文函的目录,以提高结算工作的可追溯性,最终提高结算工作的效率。

3.2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索赔意识及熟悉索赔程序。工程索赔,就是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因非乙方原因造成损失后,根据合同文件向业主要求经济补偿或工期补偿的过程。索赔工作的质量好坏与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密切相关的,一般索赔工作做得到位的项目,成本情况是比较好的,效益也比较明显,反之则不然。

工程索赔分费用索赔、工期索赔。其中费用索赔是重点。工期索赔只是业主方对施工方工期的合理延长,这只能使施工单位工期得到补偿,但是一般由此造成的费用损失只能通过费用索赔来实现。

3.3通过明确责任目标,建立二级考核机制。结算应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项目责任人、明确结算送审期限、明确最终结算期限、明确结算底线和争取目标。在明确责任目标的基础上,可实施季度考核。考核形式采取对应责任人自评,考核小组测评的办法,综合评价考核责任人的工作业绩,并开展每季度一次的考核点评、反馈,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结算工作的考核应遵守民主、公平的原则,责任人如因客观原因没有完成考核指标,考核方也应充分给予解释的机会,要求责任人提供充足的资料陈述原因和背景,经考核方认定后给予适当的调整。

3.4加强进度月报管理,提高中期签证付款率。进度月报工作是结算工作的主要部分,是结算工作的基础。加强进度月报管理,不仅为工程消耗控制提供指导性依据,也为工程整体费用控制、促使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性对比,更为提高中期付款签证率提供良好的支撑。在实践中,我们得出了中期付款签证率与结算追加认定数呈反比的经验,如果提高中期付款签证率,就能给业主完成最终结算营造良好的心态,最终结果也表现为工程结算工作的效率提高。原因很简单,如果将所要签证的事件、事实、费用在施工过程中解决了,到了结算的时候自然好办得多了。反之如果将过程中该办的事,积累到最后,累加起来费用很大,无形之中增加了结算的难度,对结算工作极为不利,获得的签证必然会大打折扣。因而,应该把强化进度月报管理,提高中期付款签证率作为推进结算工作的又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2

结论范文   

(一)研究结论   

采用自然实地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和观察企业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在“企业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活动中的行为活动,运用描述性统计、均值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等工具,检验了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工作年限)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产权性质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样本公司中52%的评价者高估了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由此可见,评价者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足,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发现与杨雄胜等(2001)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评价者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可能与预算管理的理论演进有关。在形成期,预算管理由过去单纯的成本控制扩展为对财务资源的规划、协调与控制;在发展期,发展为全面预算这一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并且加强了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在改进期,传统预算管理框架与先进的管理控制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传统预算与组织环境更加匹配;在超越期,则强调预算管理与战略要素的结合。预算管理评价人员很可能将全面预算管理等同为传统的财务预算,进而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第二,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中,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人员和高级别的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尽管未能证明工作年限长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显著关系,但研究结果依旧可以说明过度自信特征越明显,越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水平。这一结论延伸了过度自信理论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应用,丰富了预算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三,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受到产权性质的影响。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夸大企业管理的实际水平和成效,建议国有资本监管者关注这一特征。   

此外,还进一步发现,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企业在战略预算、预算模型构建、长期预测和滚动预算应用、预算调整与改进、预算沟通、预算对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预算偏差控制等具体预算实践活动方面相对表现不佳。   

(二)研究启示   

第一,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在评价本职工作取得的效果时,可能存在高估的情况。过度自信特征越明显的预算管理人员越容易高估本职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容易产生“盲目乐观”和自满情绪。因此,在听取预算管理部门工作汇报或了解企业预算管理情况时,应考虑预算管理人员是否存在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个人特征,如该人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处于较高职级的管理岗位等。应合理估计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不足,虚心加以完善。   

第二,鉴于产权对评价者过度自信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健全监督机制,敦促国有企业管理者切实加强企业全面预算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切实了解国有企业实际管理水平,防止偏听误信,将国有企业考核落到实处。长期以来,国有上市公司改革缓慢,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造成管理层权力过大,没有形成董事会与管理层相互监督的机制,导致个人的认知偏差对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评价造成很大影响。国有企业在不断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必须增强对领导班子的监督,保障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地,国资委在考核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成熟度时,要注意因评价者过度自信造成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可能性。   

第三,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等级较低的企业中,对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认识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评价者过度自信更可能导致其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从而阻碍了预算管理的发展。因此在预算管理成熟度较低的企业中,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增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认识和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避免评价者高估现象的发生。   

第四,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企业人员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防止评价者因忽略预算管理中的某些元素(例如预算定位与组织、预算假设和政策、年度预算模型、滚动预算模型、改进措施、预算制度、信息沟通与频率、预算工作效率、预算偏差等)而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阻碍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3

【题目】民办院校预算管理优化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高校预算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章】民办高校预算控制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民办高校预算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参考文献】民办学校预算控制策略探讨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逐步优化,高校对资金的优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水准和要求[1]。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始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与普通事业单位高校预算管理有所不同,民办高校受制于预算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办学实力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在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其特殊性。例如,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更加严重,民办高校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执行漏洞较大,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预算执行监督体系;在教育经费来源上,我国普通公立高校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民办高校则以自筹资金为主;在学校基本建设上,公立院校的校园建设比较完善,而民办高校则处于发展中阶段,基建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且基建管理非常不规范;在财务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公立院校制度更加规范化、完善化,而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预算制度不健全、制度流于形式化等问题。与公立院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不论是在生源、办学资金还是政策扶持方面均不具备优势,这些都严重影响我国民办高校资金的优化配置,同时使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本文以 S 民办高校为研究案例,研究民办高校这一特殊主体的预算管理问题和困境,有利于促进使以 S 民办高校为代表的我国民办高校群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困境,在大众群体抱怨高校收费过高的同时,更伴随着学校实际债务压力过大的双重矛盾现象,这充分反映出我国民办高校还普遍缺乏健全且可持续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和预算监督考核机制。本文以 S民办高校为研究案例,剖析我国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根据其特殊性和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民办高校预算核算体系建设和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有利于为以 S 民办高校为代表的我国民办高校的成本核算提供理论指导,实现民办高校资金的优化配置[2]。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还进一步结合我国民办高校预算的特殊性,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预算管理体系和方法,构建出了一套健全且科学的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解决理论方案,研究结论有利于丰富当前我国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为 S 民办高校等预算调控职能的发挥和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起到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2)实践意义。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完善与否与高校各项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密切相关,当前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表现出多种问题,如预算模式的滞后性、预算体系的不健全性以及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落后性等,这不仅使得民办高校的资金难以得到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同时也造成当前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不能真正发挥其高校经济运行指挥棒的核心作用。

本文研究通过真实的访谈、现场调查等手段,基于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现实问题,剖析当前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构建一整套健全的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体制,预算动态管理流程,预算执行、监督和评价策略以及形成信息化形式下高校的预算新模式,为面临瓶颈期的 S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困境的解决提供了破解之道,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章节:

第 1 章绪论,探索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概述。

第 2 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建设、管理特性、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理论进行梳理,并进行优缺点评述,奠定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第 3 章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选取 S 民办高校为研究案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追加和调整、预算监督与财务决算等方面对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从预算管理体制、编制、执行、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对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3]。

第 4 章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预算管理模式滞后,表现为管理层缺乏预算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权限不清,财务预算岗位设置重视不足,预算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亟待提高;二是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表现为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执行漏洞较多,预算分配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4]

三是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表现为预算信息化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不相匹配,预算管理系统未能实现资金的精细化管理。

第 5 章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设立闭合式的预算管理组织网络,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完善奖惩制度;二是从计划阶段(Plan)---预算编制、实施阶段(Do)---预算执行及监督、检查阶段(Check)---预算分析评价、处理阶段(Action )---预算评价结果应用等几个方面建立基于 PDCA 循环的动态流程模式[5];三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四要建立信息化形式下高校的预算新模式,具体建立以财务系统为依托的预算管理新模式,进行预算管理系统的内部设置,制定内部运转机制;五是编制预算管理效果评价体系。

第 6 章结论与展望,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进行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框架如下图 1-1 所示: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以预算管理、高校+预算管理、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等为关键词,对当前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搜索,对国内外有关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建设、管理特性、高校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理论进行梳理和优缺点评述,奠定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案例研究法。

本文以 S 民办高校为例,研究其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监督等方面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得出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实地调查法。

笔者在 S 民办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有条件对 S 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在多次的部门访谈、座谈和实际调查中,深入了解了本文写作所需要的具体案例资料,奠定了本文研究的资料基础。

1.3、 研究思路。

本文以 S 民办高校为研究案例,探索其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调查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文献上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座谈和实地调查,对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及改进措施[6]。

1.4、 本文创新之处。

本文的研究主题为 S 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问题,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发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普通高校的预算管理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对于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与普通高校预算管理有所不同,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具有其独特性,本文以 S 民办高校为研究案例,研究民办高校这一特殊主体的预算管理问题,并提出管理对策,这不仅可以为民办高校提高预算管理质量与水平提供一些新思路,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研究对象的创新所在。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权变理论 预算管理 研究 改进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近30年。随着国家对企业预算管理规范的加强,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笔者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年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增加幅度较大(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与西方国家预算管理研究相比较,我国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与预算管理实践相脱节、研究范式严重落后、缺乏理论基础等特点(郑石桥,马新智,2006)。如何改变目前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现状,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水平,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权变理论及其启示

(一)权变关系的涵义权变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认为,权变关系是一种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功能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简单化地表述为一种“if―then”的关系。其中,“if”是自变量,而“then”是因变量。具体在Contingencymanagement中,“如果”(if)表示的是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那么”(then)表示的是管理思想和方法。所谓Contingency relationship就是组织的环境自变量与管理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FredLuthans,1976)。

(二)权变管理理论涵义所谓权变管理理论,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是系统观。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开放系统。所以组织管理活动所构成的管理系统,必须置于整个开放系统中来认识。二是随帆直变原则。不可能存在某种适用于一切情况和一切组织的普遍管理原则和方法,只能依据各种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做到随机应变。这是权变方法的基本原则。三是环境因素与管理方式存在着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根本前提下,存在着最适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这一核心观点。并不存在着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普遍性原则”。

(三)权变理论的启示作为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论,权变理论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与系统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观点是权变理论最基本的观点,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是共存于一个统一和联系的整体的,在选择管理的方式时,必须加以通盘的考虑。权变理论并不满足于只对组织内部机制或者其中某一具体范畴的了解,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最终标准,实践研究能够导致更为有效的现实管理活动。而权变理论正是努力将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以达到管理的目标。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以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在实践中,完备的多维分析是很难实现的,作为管理研究者,要从现实众多的变量中进行提炼和分析,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实现有限的多维分析。

三、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与权变理论

(一)起源阶段预算(budget)最初是在英国的财政管理中使用的一项管理工具,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苏寿堂,2001)。20世纪19世纪末,为了限制广告费用的支出,美国企业首先将预算引入企业内部费用控制之中(迈克尔・查特费尔德,1989)。这是基于当时管理手段匮乏、没有更好方式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所致,也是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正式发端。随着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内部就产生了分层管理。而随着分层管理带来的层级之间利益如何协调,在当时就凸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所有这些因素,迫使企业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内部生产能力与外部市场需求相协调的方法。于是,杜邦(DuPont)化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就率先将预算引人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管理行为。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也对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初的前30年里,古典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深刻影响着预算体系的构建、资源配置和行动协凋等职能的发挥,而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标准成本制度、差异分析等方法后来则直接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1922年,麦金西(Mekinsey)出版了《预算控制》(Budgetarycontr01)一书,从控制角度详细介绍了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正式形成。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促使“预算制度在企业得到了急速的普及”(小林龉,1998)。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也采用预算制度。

(二)发展延伸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预算方法在美国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被大型现代工商企业普遍使用。随后的几十年中,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也导致了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程度提高。从内部来看,由于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也日益庞大,生产和经营就日趋复杂,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外部来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环境和条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企业将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置于首位。为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于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些方法的产生也促进预算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0世纪40年代末期,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及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学科也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行为科学,在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企业预算管理增加了行为管理的内涵。一些实行预算管理

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使预算的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循环,形成了参与性的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执行者直接参与了编制,使编制的预算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还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使其努力与组织的预算目标相一致,从而促使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余绪缨,1990)。在此期间,预算参与这一重要范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预算执行结果与实际经营和管理目标之间的差异,也被认为并使用作为各下层企业和部门业绩评价最常用的依据,并且评价与结果还会与奖惩制度相联系。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也进一步影响了管理者和雇员以后的行为取向。这样,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结果评价经营和管理业绩的预算强调范畴,也在这时产生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受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理论发展最新成果的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预算管理系统本身也可以影响组织绩效。如确定更具激励性的预算目标、更具参与性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预算与薪酬的更直接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二是预算管理奠定了其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David Ofley教授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DavidOthy,1999)。三是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精髓在于“权责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控制”(centralizedcontrolwith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扩展之后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如今被称为“传统预算管理”的标准模式。另外,在这一阶段,人们发现了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现象。Low&Shaw(1968)发现,销售部门的经理在“以预算的实现程度决定报酬多寡”的报酬系统下,会产生预算松弛行为;Schiff&Lewin(1968)发现,“预算松弛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松弛程度(以经营费用预算为例)可能达到20%~25%。这些发现是预算倡导者Argyris(1952)和Hotede(1967)以及很多研究者始料未及的。此后预算松弛始终是困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从20世纪60g代开始40多年来,对预算松弛的问题研究,一直受到西方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三)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预算管理趋于成熟。通讯的发达,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得、传递和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决策信息资料,大为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将企业细化为许多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子系统,形成了面向供应链的预算管理体系。但在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大为增强,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出模块化组织(ModularOrganmafion)和模块化簇群(ModularCluster)的特征。这种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预算管理难以适时适地做出与环境变化相对应的调整、预算管理过程产生的较高管理成本,以及预算主体之间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等诸多缺陷越发凸显,传统预算管理就进入了与组织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相冲突的阶段。基于这种情况,预算管理理论形成为对立的两种态度,也据此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持预算改进态度,另一个阵营持超越预算态度(冯巧根,2005)。预算改进态度,认为应该继续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针对预算管理本身存在的缺陷,有目的地加以改进,使预算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超越预算态度(beyondbudgetery)则认为,预算管理的种种缺陷表明,其无法和现实情况相调和,应当摒弃预算管理手段,以其他预算以外的管理手段取而代之(林峰国,2005)。

四、中预算管理研究与权变理论的中外比较

(一)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的特点严格来讲,自预算管理实践产生,国外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就已经开始,但研究规模、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数量步入较高层次,则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张朝宓、卓毅、胡春香,2003)。笔者认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较高层次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从研究主题来讲,来源于实践,并富有深度,而非学者凭空想象出的问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预算功能、预算目标紧度、预算松驰、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整合和资本预算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流方法,这里又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绝大部分研究采用多级量度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部分研究采用现场访问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有为数不少的案例研究(郑石桥、马新智,2006)。三是针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从一定的理论出发来研究预算问题,而不是就预算论预算(郑石桥,马新智,2006)。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权变理论、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博弈理论、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正是由于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预算管理,所以这种研究具有系统性,并且能够站在较高层次,将预算管理置于更大的系统中来分析和考察,避免了就预算论预算的窘境。

(二)我国预算管理研究特点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较,我国的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主题理论色彩浓厚,许多主题来源于学者的主观想像,而不是来源于实践(李志斌,2006)。国内预算管理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现状判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预算管理的基本状况;预算起点,研究预算的编制从什么指标开始;预算目标,研究预算指标体系的构成;预算编制,大多数是就预算编制的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作业基础预算、战略导向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或者预算编制程序等方面为讨论对象;预算控制,研究预算管理与内部管理控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集团预算管理,研究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模式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规范研究是主流方法,有少数的案例介绍,但不是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李志斌,2006)。也有少数问卷调查,但这种调查不是为多元统计分析收集数据的调查,而是为了解现状的描述性统计进行的调查,所以不能作为真正的实证研究方法。三是缺少理论基础,就预算管理问题本身论预算管理。笔者查阅了国内有关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很少有涉及到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的企业组织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和管理者心理理论等为基础的分析,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就预算论预算。

五、结论殛建议

(一)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系统也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预算模式,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都应当首先根据环境条件,即对这些问题的客观影响因素一来确定,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找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并继续在此基础上寻求对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 预算管理;预算松弛;文献综述;启示与借鉴

一、引言

作为一项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手段(Allen Schick,2000),预算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并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Beyond Budgeting Round Table,2001)。从我国来看,预算管理实践已历经20多年,随着对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推出企业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各类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开展。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这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的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激增(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也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作为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Horngren,1982),预算松弛(budgetary slack)的存在和影响限制了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预算松弛的成因和控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成为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经典文献。本文拟对西方发达国家在预算松弛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介绍主流研究范式,并期待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国外预算松弛的研究内容

国外的预算松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其他的管理学研究内容一样,除了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普遍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等特点以外,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研究的内容也异常丰富。

(一)对预算松弛的发现

在较早的研究中,Cyert和March(1963)就认为,预算松弛源于谈判过程,Schiff和Lewin(1968)随后在一家名列财富100强的大公司的三个下属部门发现,经过协商的销售目标能够被很容易地实现。Lowe和Shaw(1968)研究显示,销售预测也会导致预算松弛。他们从五家大型机构中随机挑选出32位经理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个人当面调查,80%的被调查者明确承认,他们的谈判就是为了松弛预算。Onsi(1973)的研究结论则认为操纵行为会使预算松弛在任何年份发生。Schiff和Lewin(1968)估计,下属部门运转费用中大约有20%-25%,应该归因于预算松弛。他们指出,这个比率就是一个组织机构实际费用和最小可能费用的差异。

在研究文献中,关于预算松弛有两个主要结论。第一,经理人是在有意制造并且努力争取预算松弛(Cyert和March,1963;Lowe和Shaw,1968;Schiff和Lewin,1968,1970;Williamson,1964);第二,预算松弛广泛存在于许多组织中(Merchant,1985a)。

(二)预算松弛及其影响

许多文献都对预算松弛做了定义,本文只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 Merchant(1985a)定义预算松弛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总预算和必要预算的差额。Mann(1988)提出,预算松弛是指低估收入、高估成本,或者为了使预算目标更容易实现而低估营运能力的行为。他认为,预算松弛是“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Moene(1986)定义预算松弛为合理预算和真实最小费用之差。Lukka(1988,p282-283)认为,在一项松弛的预算中,预算数字会被有意制定得比预测更加容易实现,而后面的预测才是预算制定者的“诚实的预算估计”。Young(1985)认为,预算松弛就是 “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当上级选择预算标准作为参照以评估下属的工作业绩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Waller(1988)从另一个角度,认为预算松弛就是超出为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须的部分资源。此外有不少学者(Anthony and Govindarajan,2001;Little et al.,2002;Nouri,1994)认为,当预算成本、预算收入或生产数量这几项指标,是在对未来经营状况和结果的无偏差估计情况下所计划出来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比预算指标更容易实现,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预算松弛。所有上述观点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预算松弛是人们在预算管理中对收入和生产能力的低估和(或)对成本和资源消耗的高估;其二,预算松弛是一种功能异化(dyefunctional)(Collins,1978; Merchant,1985a,1985b;Schiff和Lewin,1968;Williamson,1964)。具有这种功能异化特征的组织,其经济后果是缺乏控制和决策中的信息扭曲所造成的(Govindarajan,1986;Nouri,1994)。Onsi(1973)总结道,不论何种情况及形式,预算松弛的程度都是一种功能异化,这种异化取决于预算管理方式。

从经理人的角度来看,预算松弛也能够回避不可预测的不利环境。结果是,预算部门的经理人就会激发偏离预算评估的倾向,以确保他们的预算更容易实现,他们的业绩看起来就会更好(Merchant,1985)。上级经理人在使用会计数据评价经营业绩的时候,就会因为不拥有全部信息而有失偏颇。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预算松弛会产生低效和浪费,所以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预算松弛对组织来说是不健康的。非实际的目标意味着经理人不需要耗尽资源就能达到必要的较好结果,这是令人不能接受的(Kren,1993)。从理论框架来看,考虑到减少信息不对称,有些公司已经设计出奖励机制和业绩提升手段,以激励经理人在完成和超额完成预算目标方面,保证报告出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Mann,1988;Van der Stede,2000)。然而这些减少松弛的努力收效甚微。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预算松弛赋予了经理人有效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的能力(Cyert and March,1963;Gabriel,1978;Merchant 和 Manzoni,1989)。Dunk(1995)也发现预算松弛的一些有效性,他指出,预算松弛可以缓解困难任务中追求良好业绩所致的负面效果。此外他还提出,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较重,他们的预算参与会有可能导致预算松弛的减少;反之,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比较轻,他们的预算参与则容易导致预算松弛的出现。

(三)预算松弛的成因

西方学者认为,要解决预算松弛的控制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探寻预算松弛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预算松弛的相关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众多的预算松弛研究文献中,对影响预算松弛诸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总体来说,研究者所涉及的这些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另一类是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

1.对预算管理本身因素的研究: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即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及预算目标特点。

(1)预算参与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参与是指在分级管理条件下,允许和动员各级经理人对本部门(岗位)的预算制定、执行、反馈等进行全面参与的行为过程。很多研究文献中都指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下属的参与会增加预算松弛出现的潜在可能性(Antle 和Eppen,1985)。Lukka(1988)认为,预算参与给下属经理提供了一个直接导致预算松弛出现的机会,而低程度的预算参与则会限制这些机会。关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的关系,研究结论分成了两个阵营,双方的结论是不一致的。一方认为,经理人有意采用预算参与这种手段导致预算松弛,对提高生产能力有消极影响,促使了效率的降低(例如Schiff和Lewin,1968);而另一方则认为,经理人通过预算参与,不会增加预算松弛(例如Cammann,1976;Merchant,1985a;Onsi,1973)。Onsi(1973)的研究直接指出,预算参与使得经理人几乎没有必要去制造预算松弛。这一研究结论不仅表明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减少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认为,预算参与有助于使经理人确信,预算既不是一场游戏也不是一个会计工具,因而会使他们感到并没有某种压力而被迫去制造预算松弛。Merchant(1985a)也发现,预算参与和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的倾向之间是负相关关系。Cammann(1976)的研究认为,让下属参与可以减少他们的防卫性反应,其中包括出现预算松弛,可利用上司的预算数据对下属进行业绩评估。而Murray(1990)的研究甚至指出,预算参与会使得经理人感到没有什么必要在预算编制中制造预算松弛,因而他们会自己倾向于提出更难的任务目标。

这些冲突的结论说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这一关系可能依赖于许多因素(Macintosh,1985)。Hopwood(1972,1973)就曾经指出,预算参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同其他的现象(包括环境需要和领导的评价风格等)紧密相关。有鉴于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的研究者在研究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关系时,都采用了诸如预算强调、信息不对称、个人特点等作为控制变量(例如Dunk,1997)。

(2)预算强调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强调是指上级管理者以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用来考核各级(各部门、岗位)的经营或管理业绩,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对被评价者制定薪酬或奖惩方案的基础。文献资料表明,预算强调同样会影响到预算的参与者,并且关系到预算松弛。Schiff和Lewin(1970)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下级意识到他们的薪酬依赖于预算,他们就会将预算参与看成是一种利好。Schiff和Lewin(1970)认为预算是一种典型的组织业绩参考标准,并且由于下级经常参与这一标准的制定,经理人就会努力使标准成为他们自认为能够实现的预算。由于经理人薪酬经常取决于与标准相比较的业绩,所以可能的结果是,在双方讨价还价后制定的预算中,就包含了预算松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了的目标和预算松弛的目标就被认为是等同的(Merchant 和Manzoni,1989)。

Hopwood(1972)发现以预算约束模式来考评经理人,与其他考评方式一样,都会陷入困境。从一组来自七大跨国公司的107位经理组成的样本研究中,Onsi(1973)的研究结论显示:经理人以制造预算松弛来满足以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要求。Cammann(1976)在研究了一家较大规模公用事业公司的经理人后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上级强调预算信息的考评目的,下级就会以制造预算松弛来做出反应。Brownell 和Mcinnes(1986)提出,如果下级有一个来自于预算参与的预期――而这一预期的方式与预算结果相挂钩,他们就会对预算进行谈判,这时预算松弛就出现了。Merchant(1985a)的研究结果表明,包含了差异解释要求和参与本身表现相联系的报酬体系,是不会鼓励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的。Druuy(1985)指出,如果采用以提升业绩的紧预算方式,预算管理中的现实偏见就很可能会发生。Onsi(1973)作出的结论是,除非预算被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否则管理者们将倾向于制造预算松弛。早期的研究显示,完成预算的信心与预算松弛的产生有正相关的影响(Merchant,1985a;Onsi,1973)。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研究结论,Murry(1990)就认为较低的预算强调会带来较少的激励,使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他提出,在较低强调预算绩效评估模式下,预算参与将会比在较高的预算强调下产生更大的预算松弛。

(3)预算公平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公平是指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平行的同僚之间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每一个预算参与者都能够享受公平待遇。很多文献都曾研究过组织决策中关于程序和交往公平性的问题,包括预算及收入分配、绩效等相关设置(Brockner和Wiesenfeld,1996;Colquitt et al,2001;Greenberg,1990)。Staley和Magner(2005)认为,预算公平影响下属对直接上司的信任度,而对直接上司的信任度又会影响下属的预算松驰倾向。预算公平影响信任度,而信任度进而影响预算松驰倾向。所以,预算公平对预算松驰有重要影响。研究者将预算公平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程序公平(procedural fairness),即编制预算的程序是公平的;二是交往公平(interactional fairness),即直接上司在实施预算程序的过程中是公平的,这两种公平都会影响下属对直接上司的信任。预算参与者在评价程序公平性时应该提出,正式的组织决策者需要提供给他们发表意见以及反对不合理意见的机会,该程序保证决策中包含准确的信息(Leventhal,1980;Greenberg,1986;Barrett-Howard和Tyler,1986;Tyler,1988;Magner et al,2000)。在评价交往公平性时,预算参与者主要关注几个重要因素,例如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是否受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影响,以及决策者是否能对决策作出准确全面的解释(Bies和Moag,1986;Tyler和Bies,1990;Brockner和Wiesenfeld,1996)。研究表明,程序和交往的公平性影响经理人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工作的满足感,组织忠诚度,组织权利行为,管理评估,营业目标以及绩效(Colquitt et al,2001)。在近期的相关研究中,Little et al(2002)发现,与程序及交往预算公平性类似的变量也可以影响预算松弛倾向。研究者以社会互换理论研究得出结论,通过程序及交往预算公平性的过程,可以削弱经理人的预算松弛倾向。

研究表明,程序和交往的公平性是员工信任组织和组织领导者的重要因素(Brockner et al,1997;Konovsky和Pugh,1994;Mayer et al,1995)。Brockner和Siegel(1996)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提供给员工的程序和交往公平性,即员工期望未来能从组织及组织领导者身上获得有价收益。公平的组织决策程序不仅可以为员工提供物质收益,而且还可以带来精神收益,在这种程序中能够突出员工,组织把员工视为集体中的成员,从而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Brockner和siegel(1996)指出,正式程序的结构特征使得员工容易认为他们不随时间而变动。因此,程序的公平性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员工希望长期从组织中获得有价物质以及精神收益;程序公平性越强,就有越多的员工希望获得长期收益。结果是,当程序公平性相对较高时,员工使得他们自身更容易受到组织和人行为的损害。

(4)预算目标特点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目标的特点,就是指预算目标的清晰度及难度二者的综合作用。目标清晰度是指这样一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下预算目标能够被被专业和清楚地表述,能够被负责施行这些预算的单位经理人所理解(Yuen,D.C.Y.,2004)。Locke 和 Schweiger(1979)指出,目标的清晰度会改善经营业绩,相反缺乏清晰度则会导致员工的混乱、紧张和不满。Hirst 和Yetton(1999)以及Weingart(1992)指出,附加任务的相互依赖性,会导致完成预算目标的经理人具有不确定性及缺乏清晰性。而这些不清晰的目标,会减少经营业绩。

在任务目标清晰性对经营业绩负面影响方面,有好几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Imoisili,1989;Ivancevich,1976;Steers,1976)。从对预算松弛影响的角度看,比预算参与的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具有不清晰目标工作的经理人,会面对与目标完成紧密相关的较高不确定性。Rose(1995)发现,在这样不确定性环境工作的经理人,会招致较高的工作压力。经理人之所以产生预算松弛,往往为的是减少完成预算目标的不确定性,或者疏解工作压力。预算目标也会从很松及很容易实现到很紧及很难实现而变化。按照Locke 和Schweiger(1979)的观点,目标难度可以定义为:按照标准计量的、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的某种水平。有难度的目标需要较多的努力,而且可能更需要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另一方面来看,容易实现的目标则需要较少的努力,以及知识和技能。

Hirst and Lowy(1990)发现,有难度的目标比之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容易的目标,会激发更好的业绩。研究已经揭示,可以观察到预算目标难度与业绩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Ezzamel,1990;

Hirst,1981;Hofstede,1968;Kenis,1979;Locke and Schweiger,

1979;Mia,1989)。例如,Kenis(1979)就相信,“紧而可实现”的预算方法对于激励经理人完成更好的业绩,是最有效的手段。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能激励经理人追求更高水平的业绩,因为它们不能产生工作的满意度(Mia,1989)。近年经过经验研究发现,具有清晰预算目标的管理者可能有较低的预算松驰倾向,好的沟通和激励系统能够引致清晰的预算目标,并降低目标难度(Yuen,D.C.Y.,2004)。

2. 从预算管理以外因素的研究。

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信息不对称、行为因素和组织战略。

(1)信息不对称影响研究:绝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文献都是将信息不对称当作一个控制变量在使用。研究者认为由于下属参与导致预算松弛的程度依赖于信息不对称水平。信息不对称源于下属拥有能够影响他们和其上司之间的决策过程的信息(例如:Baiman和Evans,1983;Coughlan和Schmidt,1985;Penno,1984)。下属往往具有一个特点,他们拥有比其上司更多的准确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关于那些能够影响其业绩的因素(Chow et al.,1988,1994;Kren和Liao,1988;Waller,1988),并且和上司交流这些信息能够促进协作和对组织活动的评估(Waller,1988)。例如,Blanchard和Chow(1983)认为交流可以使部门经理们更好地明白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按照预算目标,怎样干才能够获得好的业绩表现。

Magee(1980)和Murray(1990)认为如果上司知道自己的下属拥有更多的秘密信息,预算则会被强化,以求更加准确。内部信息也会导致对业绩表现的更好评价(Murray,1990)。由于促进了信息流动,预算参与给上司提供了潜在的机会去接触那些内部信息(Baiman,1982;Baiman和Evans,1983;Magee,1980;Murray,1990)。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就是下属可能会说假话或者隐瞒部分或所有的内部信息,不让上司得到,从而导致预算出现松弛(Chow et al.,1994;Christensen,1982;Harrell和Harrison,1994;Young,1985)。

Young(1985)研究指出,当预算是参与型的,拥有内部信息的下属会比没有内部信息的下属导致更多的预算松弛。在Young(1985)的实证研究中,尽管他发现允许参与项目的松弛水平不为零,但这些项目中无论有或者没有内部信息,其松弛水平都没有差异。Kanodia(1993)分析论证了当下属拥有关于运营环境的内部信息时,预算参与就会成为一个最理想的协调机制。他认为这种预算可以同时分配任务,协调行动,提供一个基准水平,该基准可以为随后的业绩评估提供一个对照标准。

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强调在影响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时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如果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的并且与管理中的预算强调同时存在,那么下级的预算参与将导致预算松弛。然而Dunk(1993)发现的一个证据表明:如果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强调非常严重,预算参与将导致预算松弛的减轻。研究指出,当信息不对称时,预算参与和预算强调的程度都非常高(低),预算松弛将会是低(高)。这一结果表明这些预测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本质比预期的要复杂。

(2)行为因素的影响:西方学者在因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影响的研究中,借鉴了行为理论的原理,对预算参与主体的相关行为进行了分析,以谋求解释预算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预算松弛的内在关系。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散见于许多文献中,较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的是Onsi(1973)所做的研究。Onsi(1973)在定义预算松驰的基础上,从行为因素的角度来分析预算松驰问题,看哪些行为因素对预算松驰有影响。他提出的行为因素包括13类。并对预算松驰和行为因素进行具体化,确定具体的组成项目。研究结论显示,这些相关的行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具有较大的影响。

(3)组织战略因素的影响:关于组织战略对预算松弛的影响,西方研究文献中涉及不多,但是战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这里的组织战略,既包括公司层级战略(即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也包括经营单元竞争战略。Van der Stede(2001)的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与业务单元预算松驰正相关;与成本领先战略和防御型战略相比,差异化战略和进攻型战略下有更多的预算松驰;预算强调与预算松驰负相关;客观方式确定、以业务单元业绩为基础的激励系统与预算松驰负相关;多元化与单个业务单元业绩为基础的激励系统的使用正相关。

三、国外预算松弛的研究范式

经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国外预算松弛理论研究都采用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而且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数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原因分析如下:首先,虽然预算松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范畴,但是与其相关的因素却是基本确定的,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对于揭示预算松弛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科学的;其次,在西方进行管理行为及现象研究普遍使用的问卷调查法,已有较长的历史发展,参与公众的接纳及认知程度较高,采集数据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也较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实证研究;第三,前人实证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为后人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启示与借鉴

(一)总体感受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有关预算松弛经典研究文献的回顾,笔者突出地感到这些研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极其注重对预算松弛成因的探索,相对应地,关于预算松弛成因的研究文章在研究文献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预算松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其产生的动因是什么,无疑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绝对前提。只有弄清楚来自预算管理本身的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及预算目标特点,以及来自预算管理以外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行为因素等与预算松弛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及对策,在此基础上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在预算松弛研究中,正是这样做的,因而事实也证明这的确对控制预算松弛的实践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与预测功能。

2. 从研究范围上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并不仅仅是将预算松弛看作只是预算管理中间的一个问题,而是大量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理论乃至于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预算松弛置于一个较为完整而复杂的体系中来考察。由于预算松弛客观上受到多种性质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实际后果也是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所以只有这样综合考虑,才能获得准确而科学的研究成果。

3.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是建立在权变理论基础之上的。从这一方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预算松弛研究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权变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理论,来研究实践中的预算松弛存在的具体问题。在这些文献中,几乎看不到就预算谈预算的情况。

4. 从研究范式上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因为预算松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范畴,而根据来自于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最能够揭示预算松弛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最强,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基础,同时对现实的预算松弛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二)启示与借鉴

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预算本质、预算起点、预算目标、预算模式、预算方法等范畴为研究重点,而且一般都是从感性的角度,由预算实际工作的经验及教训中,推理出心得体会。预算松弛理论研究也不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受西方现代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预算松弛、预算参与、预算强调等主流研究范畴开始受到关注,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国外最新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预算松弛的理论研究关注度仍然不够;大部分都将预算松弛作为独立范畴进行研究;还没有将权变理论作为预算松弛研究方法论,而是过多的关注一些概括性的、泛义的问题,主要是企望经过理论研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适用于所有企业或环境;目前主流的研究范式仍然是不规范的规范研究,只有寥寥几个实证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最先进的研究范式,结合实践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从目前来看,对于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尤其如此。第一,对于前人的预算松弛研究成果,应当进行充分学习和再研究,尤其是国外大量的预算松弛实证研究文献的学习和再研究,是新的预算松弛问题研究的起点。第二,对于预算松弛主体的具体特征,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是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本出发点。缺乏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定是没有深度的。第三,实证研究已经被证明是预算松弛研究中最为科学、最行之有效的,也是国外主流研究范式。按照研究数据来源又可以划分为公开数据法、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公开数据法的特点就是收集数据容易,但是目前国内公开数据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且基本上均为财务指标。而预算管理问题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属于非公开信息。实验法以某些特定人群为调查对象,目前多以大学生和在职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为主,能够部分地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但是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预算松弛问题最为适用的,也是国外最多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当首推问卷调查法。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具有很高的难度。首要问题是问卷回收率低得惊人,其次是由于预算松弛问题的敏感性导致企业与研究者的配合的问题。就实证研究方法本身来说,由于中国存在特殊的制度背景,直接照搬也是很忌讳的。第四,对于发现问题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的前提,一定要基于客观存在的相关因素与客观存在的预算松弛现象本身内在的相关性,否则很难谈得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Dunk, A.S. The effect of budget emphasi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slack, The Accounting Review,Vol.68,No.2(Apr.,1993)400-410.

[2] Yuen, D.C.Y., Goal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on and reward systems, and managerial propensity to create budgetary slack,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19 No. 4, 2004, pp. 517-532.

[3] Kenis, I. (1979), “Effect of budgetary goal characteristics on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pp. 707-21.

[4] Harrison, G.L. (1994), “The cross-culture generalizability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budget emphasis and job-related attitudes”, Accounting, Organisations and Society, Vol. 17, pp. 1-15.

[5] Merchant, K.A. (1981), “The design of the corporate budgeting system, influences on managerial behavioural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pp. 813-29.

[6] Brownell, P. and McInnes, M. (1986),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16 No. 4, pp. 587-600.

[7] Dunk, A.S.,Perera, H.,The incidence of budgetary slack: a field study exploration,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Vol. 10 No. 5, 1997, pp. 649-664.

[8] Staley, A.B., Magner,N.R., Budgetary Fairness, Supervisory Trust, and the Propensity to Create Budgetary Slack: Testing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Working paper, Bloom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5.

[9] Onsi, M. Factor analysis of behavioral variables affecting budgetary slack,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48,No.3(Jul.,1973),535-548.

[10] Van der Stede, W.A.,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business unit strategy on the presence of slack in business unit budgets,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Vol. 14 No. 1, 2001, pp. 30-52.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6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anagement model for modern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alents, itclearly defines appropriate decentralization and authorization, and strategically drive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tc.,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ruly reflect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then to coordinate operations and implement strategies.

Support for final decisions in terms of business status and value growth. Therefore, in-depth analysis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s comprehensive computing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auses, and propose a series of targe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fully play the ful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to achieve D water service companys business objective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s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D water service companys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its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research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main literature and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methods, main content and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Explain the basic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meaning, objectives, content and budget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 and the status quo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Firstly, it expounds the status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 and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s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taff is not strong, the budget preparation method is not scientific, the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are not in place, the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above problem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next step.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overall budget management work found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budget preparation quality, the strengthening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execu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above research, 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work of D water service company.

Key Words: D water service company; Budget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Budget making.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全面预算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是一个公司管理成熟程度的标志,也是我国企业加入WTO 后,与国际上的大公司、跨国公司的管理实现接轨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据统计,大型跨国公司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比例,美国为 91%,日本为 93%,英国、荷兰等欧洲公司为 100%。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这是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重大革命。作为一个在促进现代企业成熟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方法,从初始规划和协调到发展、控制、激励、评估,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作为全面实施企业经营战略的综合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着名管理科学家 David Oliver 所指出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将公司的所有关键问题整合到一个系统中的管理方法之一。

D 水务公司作为国有水务企业,承担着促进工业生产、保障民生的重要使命,然而,受体制僵化、机制不灵活等因素的影响,D 水务公司现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员工参与意识不强、预算编制质量不高、执行与控制手段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公司各项经营政策和战略的实施。D 水务公司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随着 D 水务公司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公司各项业务的拓展,迫切需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整体目标与发展方向,以预算促核算,以核算促管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以提高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为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保驾护航,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有鉴于此,深入研究分析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建议显得尤为必要。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论文拟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以 D 水务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诊断原因,依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有效地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企业的要求,为 D 水务公司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通过对国内外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公司全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认识,有利于理清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权责分配,充分调动全员上下的生产积极性,对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也是有益拓展。针对 D 水务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有助于提升 D 水务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降低公司生产经营风险,进而提高公司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企业也能够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较为丰富,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很多。国内学者在国外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预算内容及控制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上进行了丰富,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研究。总体看来,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推动下,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全面预算管理来源于预算管理,18 世纪英国首次出现预算管理,但当时预算管理的功能只是为了支持政府部门管理支出,然后逐步发展用以实现企业管理需求。到目前为止,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管理方法和手段。预算管理大规模应用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总结和归纳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1)全面预算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

Chandler(2012)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规划,以及旨在实现公司目标利润的管理措施和手段[1]。Fekrat(2016)提出全面预算管理是把组织目标和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资源进行匹配和沟通的过程[2]。Tamara(2018)认为企业利用战略预算方式比使用传统预算方式将会花费更少的实际成本,这也就说明了以战略为理念和方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具有更优质的实际操控性能[3]。

(2)全面预算管理功能的研究.

Hope Fraser (2012)将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分为绩效评估,成本控制和预测,以及资源分配[4]。战略管理之父Ansoff(2016)提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合理地分配公司的各种经济资源,这是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5]。Taylor(2018)指出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公司财务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公司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特定组织内相关业务活动进行量化,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公司组织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在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和控制中发挥作用[6]。

(3)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Lowe(2018)在通过对一家零售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员工参与过多的预算会引发预算松弛的问题。很多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都没有很好地加强与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反映企业战略的预算很少[7]。Chow(2018)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在编制预算时会存在预算松弛的问题,并且在松弛导向型报酬方案下,预算松弛与信息不对称成正相关[8]。

(4)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传统预算管理有许多缺点,但在如何改进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有两种具体方案。一种是美洲方案, KaplanNorton(2012)提出采用改进预算系统,专注于预算计划的制定层面上[9];另一种方案是欧洲方案,专注于预算管理的业绩评价上,Jeremy Hope 和 Robbin Fraser (2014)建议在削弱预算控制的基础上逐步废除传统预算制度并采用超越预算系统[10]。

1.2.2 国内研究综述.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公司开始引入配额管理模式;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企业逐步推进团队会计管理,实行以团队为绩效评估的责任中心;在 20 世纪80 年代,推行了 18 项管理政策,包括责任会计制度、内部银行、综合质量控制、经济责任制、目标管理和市场预测,这些管理政策积极加强了公司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管理会计逐步应用于中国国有企业,直接导致了我国预算管理的发展。从那时起,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升到了管理机制的高度,甚至是战略管理。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希望预算管理的内容涵盖公司的各个方面,并且更加详细和具体。因此,形成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全面预算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

我国管理学教授王斌(2014)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管理体系实施管理为组织分配资源。该定义强调预算基于会计数据,并设法成为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一部分[11]。

郭颖(2016)指出,全面预算管理是制定与业务活动、投资活动和下一阶段融资活动相关的预算,并协调、管理和监督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模式。同时,合理评估生产和运行条件,确立公司的战略目标[12]。田云玲(2017)表示,全面预算管理与传统的预算管理不同在于预算范围更广泛,并且将企业战略分解后落实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够优化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13]。

(2)全面预算管理功能的研究.

冯巧根(2015)认为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分为两类:资源分配和预算控制[14]。王化成(2016)认为控制功能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预算表现为预算执行部门在预算期间的期望和要求,公司管理层通过预算实现对二级部门的管理,预算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结果,预算可以实现对基层部门和人员管理控制[15]。杨广富(2018)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上能够明确企业的运行目标,并且还能够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所以说,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机制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16]。

(3)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研究.

严冬霞(2017)列举了我国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预算缺乏现实的战略指导、预算编制期不充分、公司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深刻的理解以及员工参与度不够等,并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和实际调研,逐一探索改进[17]。彭成勤(2018)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归纳了我国企业在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预算组织机构设计不合理、编制方法固定模式化、考核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提出要将绩效评价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合理地联系起来,使公司的薪酬激励制度可以与公司的预算评价相匹配,避免出现公司预算目标评价和员工绩效考核两张皮的问题[18]。

(4)全面预算管理面临困境的研究.

夏宽云(2016)从以下六个方面总结了人们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负面评价:一是预算失败时有发生;二是预算松弛大量存在;三是预算与考核挂钩导致错误的激励;四是预算管理的成本效益非常不成比例;五是预算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变革;六是预算管理捆住了经营者的手脚,使其无法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对于上述问题都有深刻的体会[19]。蔡剑辉(2017)将国际上认为预算已经过时的主要理由概括为:一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对预算无法进行可靠地预测,预算几乎无用;二是预算阻碍授权,主张官僚组织,遏制了企业的创新精神[20]。李明(2018)总结了目前全面预算管理的局限性如下:一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并不科学。预算管理人员通常根据前一年的预算,制定增量预算,通常会按固定比例减少预算并降低成本;二是目前的全面预算管理并不容易符合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预算通常与短期财务目标挂钩,预算指标和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矛盾,因为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之间没有直接和明确的联系;三是目前的全面预算管理耗时耗力且适应性不强;四是目前的全面预算管理可能会导致预算松弛;五是目前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21]。

(5)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应用的研究.

赵振智(2016)在研究过程中以油田企业为例,对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阐述[22]。指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相关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对于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张秋梅(2017)在研究过程中对 ERP 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进行了探究分析。随着投资时代的来到,传统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与企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而 ERP 的广泛运用则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创造了良好条件[23]。何桂霞(2018)在研究过程中对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例如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保障缺乏、全面预算执行力较低以及全面预算管理控制、考核和分析机制不够完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高层领导预算管理参与性、有效利用各类预算报表以及有效利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24]。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国外在全面预算管理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理论主要是针对 20世纪至今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变化的各个方面。理论内容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定义,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等方面。西方国家目前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从 20 世纪 80 年代被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在基础理论研究、管理体系问题、面临困境等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与此用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实践方面,尤其是针对水务行业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很多国有企业在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时还显得茫然无措,所以,尚需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做进一步研究,不断开拓创新,结合实践,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最终达到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目的。其中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有:

(1)如何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将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与工资绩效激励相结合,增强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全员参与意识。

(2)如何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3)如何进一步将国外成型的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我国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与企业现有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紧密贴合,合理设计出适合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归纳总结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第 2 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全面预算管理涵义及目标

2.1.1 全面预算管理涵义

2.1.2 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2.2 全面预算管理内容

2.2.1 经营预算

2.2.2 投资预算

2.2.3 财务预算

2.3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

2.3.1 全面预算管理编制

2.3.2 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

2.3.3 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与评价

2.4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基础

2.4.1 内部控制理论

2.4.2 激励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 3 章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D 水务公司概况

3.2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3.2.1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3.2.2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编制

3.2.3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

3.2.4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与评价

3.3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调查

3.3.1 调查问卷设计

3.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4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

3.4.2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 4 章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建议

4.1 夯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基础

4.1.1 增强全面预算管理全员参与意识

4.1.2 预算指标的制定应结合公司战略需要

4.2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4.2.1 选择合适的编制方法

4.2.2 注重预算编制的真实性

4.3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手段

4.3.1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管控

4.3.2 重视非财务指标的应用

4.4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与评价体系

4.4.1 制定生产运行台账报表体系

4.4.2 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

4.5 本章小结 结 论

论文以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完善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全面预算管理对于 D 水务公司的战略发展、决策实施以及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通过对 D 水务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研究,有助于 D 水务公司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者的战略实施及开拓市场,同时,对 D 水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预算松弛 管理层在职消费 产权差异

一、引言

Cyert 和March(1963)研究分析得出在谈判过程中产生了预算松弛问题。Young(1985)基于业绩评价选择的视角认为只有当公司的员工有机会选择他们的绩效评价标准时才会产生预算松弛问题,因为此时员工就有可能通过低估产能造成预算松弛。此后学者对预算松弛的研究从未间断, Dunk&Nouri(1998)为预算松弛给出了一定较标准的定义,预算松弛就是公司的员工在计划某项任务时,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故意的高估成本、资源或者低估收入与产能。余增彪(2001)也就预算松弛的概念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即预算松弛一种逆向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在信息不对称且利益相悖的委托关系之中。由于本文研究的视角,即管理层在职消费是管理层逆向选择的一个动因,所以本文结合以上文献将预算松弛定义为:在委托关系中,企业预算制定者在制定预算过程中故意低估收入、产能或高估成本、所需资源的一种逆向选择行为。作为在职消费的最早关注者,Berle&Means(1932)提出,当公司股权分散,且管理层持有少量的公司股权,公司的资产可能会被管理者控制来造福于管理者而不是股东,包括卸责、获取额外的津贴等,这里的额外津贴就与在职消费相类似。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普遍使用的在职消费的含义为:在职消费也可以称为职务消费,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在履行其职责、行使其职权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应该由企业承担的费用以及由此派生的其他的相关消费,在职消费通常被认为是隐形薪酬。

二、文献综述

(一)信息不对称 委托理论认为,当委托人与人拥有的关于某一事项的信息数量不一样时,拥有更多信息的人较之委托人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上述理论体现在公司的预算管理之中就是由于下级员工拥有更多上级没有的与预算相关的信息,从而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利用自自身的信息优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松弛的预算。Christensen(1982); Young(1985)和Kren(2000)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在公司实行预算管理时,下属可能会通过说假话或者其他途径来隐瞒部分或所有的内部信息,不让上司知悉公司的具体情况,从而造成预算松弛情况的出现。而国内学者张朝宓(2004)指出信息对称对预算松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影响非常明显。郑石桥和王建军(2008)也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

(二)薪酬方案 20世纪70年代Schiff& Lewin的研究表明,预算松弛的出现是由于预算责任人非常知晓他们获得的薪资会随着预算的降低而增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预算责任人才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故意降低目标的实现难度,引起预算松弛问题。Hopwood(1972)提出如果用预算标准评价预算执行者的经营业绩或者管理业绩,这将会导致预算机制的功能发生紊乱。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马良勇(2002)的研究表明,利益诱使了预算松弛的产生,因为当预算执行者的绩效评价标准是有其自己制定的,预算执行者就有可能通过减小预算的目标,增加他们当期所实现的业绩,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

(三)预算编制机制 公司进行预算管理时会形成相应的预算编制机制,企业编制预算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共同参与,预算编制机制并不仅指编制预算,预算的执行与反馈也对公司的预算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的关系研究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Schiff & Lewin(1968)年通过研究发现经理人会故意利用预算参与导致预算松弛,这对提高生产能力有消极影响,降低企业的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预算编制中经理人的参与并不会增加预算松弛发生的概率。Onsi(1973)指出,预算参与使得经理人相信没有必要将预算当成可利用的会计工具去制造预算松弛,而且预算参与还对减少预算松弛起了重要作用。Murray(1990)通过研究甚至指出,经理人参与编制预算不但不会引起预算松弛问题而且会激励他们难度更高的任务目标。国内学者林峰(2004)研究表明参与预算可能会导致预算松弛问题产生,给出的解释是虽然中下层的管理人员通过编制预算使自己拥有了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在此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仍会利用参与预算的机会增加预算松弛。上述文献对企业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均未考虑不同的产权制度,在我国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有较大差别,国有企业问题明显高于民营企业,而企业的预算通常是由各级管理者编制的,管理者可能会出于自利心理的考虑为了增加自身的在职消费或许会影响预算的编制。因此,本文拟分析在不同产权制度下高管在职消费对预算松弛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产权制度的不同,我国企业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控股的企业,相反,控股股东不是国家的企业就是非国有企业。由于控股股东的不同,两种类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中管理层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一般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获得的货币薪酬较低,股权激励机制也不成熟,这就使得在职消费成为了管理层薪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额很可能已远超过货币薪酬。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薪酬采取的是企业自报、国资委审核备案的方式。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管理层很可能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来影响薪酬。而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增加公司运营所需的费用,使得管理者个人可以尽享其行使职务所发生的在职消费。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家族企业,其控股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管理者。因此,企业经营获得的利润属于股东也就是属于管理者的,管理者就不需要寻求其他手段获得额外的薪酬。在职消费消耗了公司的资源的同时也就减少了身为管理者的股东的当期收益,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会比较理性的对待在职消费,也就不需要通过制造松弛的预算来增加自身的在职消费。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编制预算时会使用更加符合实际的预算,而不会出于自利心理的考虑而刻意编制松弛的预算。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国有企业由于管理层更容易获得在职消费;假设2: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成正相关;假设3: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严重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三)回归分析 本文用于回归的数据仅有2010年,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于本文所使用的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通过Winsorize,剔除了0%-0.5%和99.5%-100%之间的极端值样本,而且也剔除了一些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上述筛选后,最后得到335个观测值。本文对国有企业与管理费用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显示解释变量STATE的系数为0.4981,表明其与被解释变量管理费用率之间正相关,并且是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即当企业的性质是国有企业时,管理层在职消费数更大。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由于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较大,而且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薪酬采取的是企业自报、国资委审核备案的方式。因此,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增加其可获得的福利,这些福利通常被称为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为进一步验证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的关系,将各项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解释变量管理费用率的回归系数为1.0819,表明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之间正相关,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管理费用率越高,预算松弛程度越大。这与前文假设一致,管理层在职消费情况愈严重,公司的预算松弛程度愈大。当管理层有机会享受在职消费时,会采用夸大预算的手段来增加其工作福利,这些福利可以是薪酬福利也可以是添加豪华的办公用品等其他福利。综上所述,模型一表明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其管理层享受在职消费的机会更多;模型二表明更多的在职消费使得公司预算松弛问题越大。根据以上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大体认为在国有企业管理层拥有更多机会享受在职消费的这一前提下,由于在职消费与公司预算松弛问题成显著正相关,所以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比非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加严重。但这一结论只是通过上述实证结果推导出来的,还需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以得到准确的结果。表(6)显示的是企业性质与公司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被解释变量上市公司性质的系数为0.9787,与公司预算松弛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大。这一结果与本文的假设一致。从表中看出公司规模越大,预算松弛问题越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当公司规模较大时,管理层被授予了更多的权力,这时管理层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来增加其在职消费的机会也就更多,另外,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普遍大于非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公司规模越大,其属于国有企业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国有企业更容易出现预算松弛问题,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可能造成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出现预算松弛的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得出结论: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一股独大”股权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到管理层手中,而较低的货币报酬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有更大的动力去利用其拥有的控制权增加其隐形薪酬,即在职消费,而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增加其运营公司的费用就是增加隐形薪酬的手段之一。相反,由于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与管理者通常是相同的,管理者在对待通过增加职消费侵占公司利益上更加理性,所以其通过编制松弛预算增加在职消费的可能性较小。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建议:我国国有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监督管理层,降低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可以将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的绩效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完善的高管激励机制,增加对管理层的外部监督,降低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对防止预算松弛也是非常关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要在越来越激励的市场中获胜,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本文仅就国有企业与预算松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由于各个行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后续研究可以选择某一个行业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另外还可以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分组进行讨论,本文仅在组间分析中对其进行了分组,在实证分析阶段进行分组可能会使结果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郑石桥、王建军:《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2]陈冬华、梁上坤、蒋德权:《不同市场化进程下高管激励契约的成本与选择: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预算管理 预算松弛 文献综述 启示与改进

一、引言

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二十余年,随着国家有关企业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至2006这五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激增(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也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是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主题(Horngren,1982),在国内也同样成为预算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本文拟对1997年至2007年国内预算松弛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并期待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与展望。

二、预算松弛的成因

(一)基于活动的成因分析绝大多数的国内研究文献都从这一角度和侧面进行了分析。万良勇(2002)提出,信息不对称为预算松弛提供了环境条件,参与型预算为预算松弛提供了制度基础,制造预算松弛可以虚增业绩从而谋取更多的激励性报酬。基于规避风险和争夺有限资源的考虑。祝红月(2003)指出,维护部门或个人利益是产生预算松弛的最大主观动因,预算标准评价业绩客观上刺激了预算松弛的产生。黄海梅(2004)、许弟伟(2006)、韩立军、韩立龙等(2006)、施燕、宋良荣等(2006)、袁立、韩红梅等(2007)也提出了相同的结论。潘广伟(2007)从预算编制、执行与考核三个环节,分别分析了预算松弛的动因。曾维林、周密等(2005)提出,影响预算松弛的主要原因是预算组织不健全和编制方法的落后。如果企业有专门的预算机构,其预算准确程度高于无专门预算机构的企业。此外,原先的生产经营计划编制方法编制全面预算,与面向市场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编制的预算体系相比,其准确性显然较差,产生于前苏联的“棘轮效应”可能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另一重要原因。何红渠、程惠等(2006)则提出,企业战略的文化渗透力不够,可能是引起预算松弛的一个原因。宋岩(2001、2006)认为,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基层或下级管理人员和上级管理人员(代表企业)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于企业目标达成个人目标,但并不因此认为自己对上级下达的预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而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棘轮效应”则是预算管理目标中的矛盾。预算管理的目标可以总结为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这两个不同的目标对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预算仅是为了向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下级管理人员就会将其所掌握的信息毫无保留地与各部门进行分享;但如果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作为业绩评价标准,预算编制的数值要在年末用来对部门业绩进行评价,下级管理人员就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对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裁剪”,就会有意低估未来的收入,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从而有利于其业绩评价。同时还认为,影响预算编制中预算松弛的另一个原因是防备上级的层层削减或层层加码。张玲(2006)认为,预算执行者认为如果能够制造出“压缩预算”现象,会给预算监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林峰国(2004)将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预算强调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归位于组织层面进行研究。组织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二是该群体是有层级、有结构的。组织层面涉及到权利和责任的分布,是预算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虽然预算参与为中下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预算参与过程可能会导致预算松弛(Antic&Eppen,1985)。一旦激励与预算目标挂钩,普通管理人员就会利用参与机会压低预算标准,同时也会尽力影响绩效评价标准。预算松弛就是管理人员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Lowe&Shaw,1968)。在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是指人拥有与预算有关的信息而委托人不拥有。人可以修饰提供给委托人的信息,或限制信息的供应量,委托人得到的可能是不完整的或非原始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人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参与性预算编制的机会,选择较为松弛的预算。用预算约束标准评价管理者,势必造成行为功能紊乱(Dysfunctional behavior)(Hopwood,1972)。虽然组织业绩标准与管理者的内部竞争可以限制经理人员的预算松弛偏好(Fama,1980),但当预算控制系统依赖于业绩评价标准时,人在参与性预算编制时可能隐藏一部分私人信息。特别是当业绩评价标准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可能会加剧预算松弛现象(Baiman&Evans,1983)。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突发性事件,妨碍预算的顺利完成。所以松弛的预算可为预算的执行留出余地,规避不确定带来的风险。管理者经常对预算目标讨价还价,以消除不确定性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Onsi,1973)。预算松弛能够为短期内消除不确定性留下一定的自由度(Merchant,1985)。

(二)基于人性的分析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的试验研究揭示,实际管理部门的财会工作者比学生表现出较低的预算松弛倾向,这表明预算管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影响产生预算松弛的一个原因。林峰国(2004)指出,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会计功能,首要的是行为功能。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必须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余绪缨,1998)。由于受利益驱使,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出现预算松弛现象。由于自利行为,经理人总是尽力影响预算编制过程以获得松弛的预算(Williamson,1964)。此外,个人风险偏好也是造成预算松弛的因素之一。风险规避者更易造成预算松弛(Young,1985)。风险偏好不仅导致预算松弛,而如果与真实――引诱计划(Truth-inducing)结合时,情况将更为严重(Waller,1988)。于增彪(2001)认为,预算松弛就是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逆向选择。王桂萍(2005)首次提出“人本”范畴在预算管理中的影响,强调管理学中对人性假设演变,越来越强调入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演变。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社会系统,要求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余绪缨,2004)。从预算的制定、执

行、监控到考核,是企业各部门共同起作用、全员参与的过程。成功的预算管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组织如何能把直接受预算影响的人包含并考虑进来,也即成功的预算管理就要充分运用“人本”的思想,即企业要实施“人本”预算管理。并提出了由员工参与预算编制是预算松弛产生的直接诱因。周密、曾维林等(2005)以“人性”假设的视角,分析了影响预算松弛的成因。何红渠、程惠等(2006)则直接指出,预算松弛的动因是人性的本位主义及理性表现。

(三)基于制度的分析潘飞、程明等(2007)以理论和权变理论对预算松弛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理论证明,经理人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影响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Young,1985;Merchant,1985;Dunk,1993等)。当企业采用预算作为经理人业绩评价的主要方式时,预算目标就成为业绩评价和经理人薪酬的重要决定标准,因而经理人有动力干扰预算制定。而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如果企业所有者允许经理人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经理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制定(Chow等,1991;Young,1985)。而根据权变理论,作者总结了企业战略选择对预算松弛的影响(Stede,2000),认为采用差异化或进攻型战略的企业更有可能建立松弛的预算。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时候,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难以区分“无意的预测偏差”与“有意的预算松弛”,导致预算松弛成为一种必然(Kren&Liao,1988)。此外,任务不确定性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重要原因,预算松弛程度与任务不确定性呈显著的正相关(Hirst&Yetton,1999)。其实证研究结论是,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是解释我国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战略和成长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并未发现显著的结果。

三、预算松弛属性的判断

(一)预算松驰属性的负面影响祝红月(2003)、黄海梅(2004)、何红渠、程惠等(2006)、李雪雁、许弟伟(2006)、丁丽、樊宁等(2006)、潘广伟(2007)认为,过于宽松的预算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率,难以激发企业的潜力,并且为预算执行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马勇(2004)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预算松弛,都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表现在:其一预算松弛的存在使公司的稀缺资源过多的流向制造预算松弛的部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其二预算松弛使各部门之间传递的信息有很大的水分,导致公司内部各部门缺乏互相信任,同时失真的内部信息在公司内部传递时,误导决策部门决策失误;其三松弛的全面预算使控制标准过宽,妨碍全面预算差异分析,掩盖了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四预算松弛使表现出来的业绩虚增缺乏客观、公正性,在采用基于完成全面预算目标的激励方案时,公司为预算松弛这种“数字魔术”付酬,激励的效果适得其反。王桂萍(2005)认为,预算松弛造成员工的潜力难以得到发挥,带来了大量的无效成本,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影响了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二)预算松驰属性的合理性程明(2005)则认为,企业的竞争性战略会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而且组织理论也支持,当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一定程度的弹性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时,预算松弛甚至放弃预算的使用是有必要的(Langfield-Smith,1997)。有时预算松弛可能也对企业有益,因为它可以作为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缓冲(CyertandMarch,1963;Merchant,1989等)。如果只是简单的以刚性的预算评价经理人的业绩情况,并以此决定其薪酬水平,很可能导致经理人更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效益(Van der Stede,2000)。宋岩(2006)、袁立、韩红梅等(2007)认为,应该从多种角度看待预算松弛的属性。任何企业的营运均会有松弛,非常完整是不可能的。预算松弛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但预算松弛也有积极性的一面,一方面适度的预算松弛可以减轻预算执行者完成预算的压力,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诱导其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松弛的预算执行时具有弹性,易于成功,会提高员工的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很多预算执行者在营运良好的年份建立起松弛的预算,调低利润,在营运困难的年份又转回利润,使企业好的年份不至于太好,坏的年份不至于太差,客观上有助于企业的稳定。预算松弛的这种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高层管理者的默认。国外的一些学者将松弛视为预算的“油”,并认为在景气年份,由于满意的利润容易达到,为松弛保留的余地会增加;在不景气年份,整个企业一般均会自动减少松弛的余地。这便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了松弛对企业稳定的作用。潘飞、程明等(2007)认为,预算松弛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与理论预期(Mento等,1980;Locke等,1981)基本保持一致。

四、预算松弛的控制对策

(一)制度层面的对策很多作者认为,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祝红月,2003;王桂萍,2005;刘焕冰,2005;何红渠、程惠等,2006)。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也认为,当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时,采用合理的手段加强上下级间的信息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其实质正是上级管理者掌握更多的信息,缩小与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水平。林峰国(2004)则认为,消除预算松弛的办法并不是告诉管理人员停止虚报,甚而废弃预算,而是废除把预算当成个人的奖励或升迁与是否完成预算无关时,就没有动机去隐藏信息或说谎,这时预算就成为组织计划或协同的工具。程明(2005)认为,预算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的选择需要考虑组织特征。当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或企业处于成长期的时候,由于面临着相对更加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预算可能无法有效发挥其计划与协调的作用,这时企业可能并不适合于采用预算管理,或者仅将预算作为一种辅的业绩评价标准。此外有不少作者提出,要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督执行力度(韩鹏、陈刚等,2005;周密、曾维林等,2005;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施燕、宋良荣等,2007)。

(二)预算层面的对策祝红月(2003)、黄海梅(2004)、何红渠、程惠等(2006)、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等认为,要慎重确定下级参与预算编制的程度和方式,并且要引入“联合确定基数法”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多数作者认为,采用“真实诱导预算法”改进激励报酬模型(王桂萍,2005;周密、曾维林等,2005)。程明(2005)认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难度的预算目标激励效果更好,所以企业应该尽可能从这个角度出发限制经理人建立预算松弛的倾向。周密、曾维林(2005)提出,采用合理的业绩评价方案,使用“格罗夫斯机制”,即通过将部门实际利润和公司其他部门期望利润之和作为业绩评价的基础指标。还有作者提出了“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解决办法(周密、曾维林等,2005;刘焕冰,2005;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施燕、宋良荣等,

2007)。此外,韩鹏、陈刚(2005)提出,预算指标设置要体现柔性思想。何红渠、程惠等(2006)认为,要建立强有力的预算管理机构。

(三)道德与文化层面的对策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认为,要加强预算管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意义的认识。应该坚持公平和透明的原则,保持前后一致的严格预算控制。王桂萍(2005)也认为,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周密、曾维林等(2005)提出,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应贯彻“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理念,从经营者的价值观念上减少预算松弛的做法。韩鹏、陈刚(2005)提出,强化道德软约束机制。韩立军、韩立龙(2006)认为,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协调不平衡的情感,并且建设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团队精神。潘广伟(2005)提出,在预算管理中,积极引入声誉激励。

五、预算松弛研究评价与展望

推荐期刊
  • 教育界
    刊号:45-1376/G4
    级别:省级期刊
  • 体育世界
    刊号:61-1019/G8
    级别:省级期刊
  • 外语界
    刊号:31-1040/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英语世界
    刊号:11-1615/H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