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59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办学经费日益增加,高校经济活动的增多,更加突出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等领域,这也为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环境、技术与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

相对于政府、社会审计工作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审计方式模式根深蒂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是高校具备拥有人才资源的优势,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总结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部门及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主要有几种形式:隶属纪委或财务部门管理,由校长直接负责的独立机构,由主管院长负责的独立机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中部分高校建立了校长负责制,管理级别越高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越强,审计效果越好。同时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信息化发展水平,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普及,目前高校领导者信息化意识也在逐渐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与支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中注意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信息化人才,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开设信息化课程,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信息化培训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整体素质,是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二)硬件系统建设方面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向现代化审计方式转变,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逐步引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高校各级领导不仅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而且注重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交换机等硬件设备,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软件及网络建设方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具备自己的校园网,实现了各部门间的网络互连,方便了内外部的联络沟通,高校审计部门网站也是高校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高校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网站,对审计知识进行宣传,对审计工作进行公示,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大部分高校的审计部门配备了专门的财务审计软件(如神机妙算)及工程审计软件(如广联达),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不强,思想落后

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近年来,有些高校审计部门领导在信息化建设上面思想落后,观念不强,投入不足,忽视改革与创新,导致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困难。

(二)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

虽然各高校在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业务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仍停滞不前。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转调来,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落后,整体综合业务能力偏低,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部分审计工作人员认为配备了电脑、搭建了校园网络,安装了审计软件就意味着实现了审计信息化,忽视了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及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很多高校都出现空有一套设备和软件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复合型审计人员的缺乏直接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研发滞后,专有软件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审计部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新维护落后。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实现了全校联网,很多高校甚至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审计部门只是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却没有实现与财务、基建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联网,同时目前针对高校单位的审计软件仍然不够成熟。即使有些高校已经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使用单机版本的审计软件,致使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并且浪费人力物力。开发具有高效特色的审计软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

(四)高成本投入

一方面,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产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也紧随其后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经济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审计任务的加重;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具有庞杂的职能部门,且形式各异,有纯事业性质的、有校企合办的产业部门等,因此造成审计对象差异大,范围广,审计对象、标准、方法多元化的特点,很难有一套完全适合高校通用的软件。高校自主开发的软件往往由于资金、技术、稳定性及后期的升级服务上跟不上难以推广;软件开发商虽然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和服务上的支持,但缺少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深入了解。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高,制约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

三、关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高校审计部门领导应从管理上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部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做好内部审计的培训工作,提供经费上的支持。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接口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各高校间的审计部门也应增强交流,转变观念,互取长处,努力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模式向现代信息化审计模式转变,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依靠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组建综合业务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培训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通过引进拥有全面知识结构的人员或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吸取社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及专业财务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根据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重点性强的培训计划,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专业知识相结合,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扩大硬件投入,加速软件开发

推进信息化建设,配置审计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基础条件。一方面,配置审计机构必备的电脑及其他办公辅助设备,搭建配套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配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专业软件,或积极配合软件公司开发、定制适合本高校的信息化平台。目前,高校审计中常用的软件一种是高校自主开发的,针对性强但投入大,后期维护难;另一种是软件开发商设计的审计软件,通用性强但常存在数据接口不一致,业务系统难对接的问题。相对于硬件的配置,建立专有的软件系统及更新维护显得更为的复杂和重要。虽然现在市场已开发出相对成熟的审计软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和本高校经济活动不相一致的地方,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因素之一。只有使审计软件与高校日常经济活动、审计业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提高办事的效率。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标准准则

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应加速制定针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准则,尤其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工作,确保审计机制安全、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审计要求,审计部门应结合信息化审计具体要求,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办法,确保审计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科学性,避免审计重可能出现的风险。综上所述,受单位特点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审计、财务、各审计对象、相关软件开发公司等多方的配合。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推动内部审计向着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邓敬萍 单位:郑州大学 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毓瑾.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255-257.

[2]董洁,姜文华.论高校管理审计[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2

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必然要求审计信息化,会计的信息化对于审计的信息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审计信息化也在提高着审计工作的效率,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助于实现更多的审计项目的完成。随着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借鉴现代国际审计经验,审计信息化是实现与国际审计接轨的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化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观点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审计行业专家的高度重视。2002年审计署开始了名为“金审工程”的审计信息化项目建设。

“金审工程”实行预算跟踪与联网核查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与旧有的审计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取代单一的事后审计;

(2)以动、静态结合的审计模式取代单一的静态审计;

(3)以现场和远程审计结合的模式取代单一的现场审计。

这使得我国审计机关通过信息网络能够更强有力地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能,使得审计机关维护经济秩序,推进廉政建设,纠错查弊、加强管理、揭露犯罪、打击腐败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专家经验库和审计文献资料库作为“金审工程”的三大重要成果,对于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中,审计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展,审计方法和技术体系得到了完善,这些都促进了审计的规范化,审计的反馈能力得到加强。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审计信息化将向标准化、共享化、开放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但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审计信息化的水平仍然不高。大部分审计人员仍然通过原始的手工方式实施审计,审计证据的获取不够适当和充分,难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销售、生产等管理环节已实现信息化和信息系统联网的背景下,审计信息化的进程仍比较缓慢,与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不相称。使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要求,进而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业务。常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虽然能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但多数仅仅是把手工审计流程计算机化,并没有利用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从海量电子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或未知的信息。因此,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和加强迫在眉睫。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提升企业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系统诊断,为企业发展提供增值服务,工作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多为具体业务流程管理,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序不高的问题。以中航工业为例,虽然在集团层面初步建立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但该系统尚未与所属企事业单位实现联网及资源共享。同时,部分成员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更是处于规划阶段,这些都影响了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审计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财务信息数字化,应向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发展,但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初始的尝试中,部分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电子化的初步阶段,尚未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审计的智能化、实时化和远程化。

2.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的标准化、共享化与网络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审计工作与国际先进审计工作的主要距离在于审计管理水平较低,这严重限制了基层审计工作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企业中各部门基于自己部门的需求,建立多个小型、分散的信息管理系统,各系统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较大,并且存在一些相似重复建设的问题,数据的采集、储存与数据库建设尚未标准化,形成信息孤岛。管理信息化水平影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各个审计机关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要实现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共享化和网络化,必须首先实现审计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的信息采集、交换和管理平台。审计资源的共享性程度较低也会导致审计工作量增大,增加很多重复性的工作,降低审计的工作效率。并且,审计信息系统不能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接与数据的实时交换,也就无法实现通过审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运营与内控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无法完全实现“金审工程”将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的要求。

3.信息化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通常而言,内部审计的环境对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具有影响,独立性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当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水平的发展落后于信息化的发展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由于对于外部专家等人员产生依赖性而受到影响。另外,会计信息系统在开发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会参与其中,这样也会由于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因,在信息系统审计时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企业内部审计安全性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决定审计范围和建立审计方案时,企业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是重要的依据来源。然而,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实现对于企业安全的全面控制。首先,企业的财产和运营的安全和财会系统的安全收到来自外部网络的电脑病毒和黑客的威胁;其次,由于计算机的使用,传统会计的工作职责发生改变,工作痕迹无法实现完全的保留。来自信息系统的证据的可靠性与网络健全有效性密切相关,通常的审计程序往往无法控制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与公允,无法确定企业重大的错报与漏报。

5.传统审计手段相比信息化环境发展滞后。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审计证据的不可见性,往往需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审计。并且,在信息化环境下,经常需要在信息系统处于运行的状态中实施实时的审计,这对于审计人员、手段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掌握财会、审计、法律等知识的同时,由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的环境、内容、技术等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系统审计时,对信息系统技术的掌握要更加精通,信息系统的审计才能够顺利开展。目前内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主要来自财会、金融、管理等专业,计算机网络等使用水平仍处于办公自动化的初级阶段,运用审计软件进行数字化审计、对审计数据对象进行编程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尚显不足,对于企业管理与运营的信息系统进行IT审计的能力尤为不足,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6.审计软件开发能力不足。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尚未实现市场化运作,系统开发企业研发审计软件的能力也相对不足。目前一些数据分析功能较强的审计软件,研发企业对于其的配套服务,如推广、培训、升级和维护等还比较滞后。并且审计人员在数据采集时,由于审计软件设计时没有与被审计企业财务软件协调开发,没有考虑与企业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相适应,导致数据的取得出现困难,与企业的现实情况脱节。另外,财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信息系统不能实现无缝连接,审计所需数据资料在业务系统和审计系统之间的传递,难免会造成一些接口端与兼容性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导出导入数据的环节将二者进行连接,也造成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对于审计工作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这也使得企业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审计信息系统,所做的也仅仅是审计的计算机化。而且,审计软件的设计也没有体现出其面向企业的定制性,如对于一些基建等项目的内部审计仍然无法通过审计软件上完全实施,使得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受到影响。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应对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为了更好地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企业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加强重视,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运行标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使之与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环境相适应,用以规范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并且,在信息化环境下,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及要点进行逐一的梳理、测试与考核,以确保会计核算软件的高效、正确运行,保证资料、信息合法合规,为内审工作奠定基础。

2.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标准化水平,最大程度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大型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并且在互联网技术的扶持下,深刻地改变着审计业务的处理方式和思维模式。企业要加快审计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审计资料、档案、专家经验、法规、经济数据等数据库,研究联网审计的实施。并且要实现数据库内容的不断补充和优化,采取各种方式满足审计工作对于各种财经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可以在分析研究不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化。在业务层面上研究联网审计的实施,使联网审计目标得到更加明确和量化,促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与落实。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将审计部门联接、建立审计数据库、举办审计信息化相关会议等措施,实现相关企业审计部门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交流,达到整合审计资源、共享审计信息的目的和作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可以与业务部门相互交流经验,通过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思维的创新。

3.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审计档案、资料等电子化后,信息磁性介质的保存风险加大。并且,一旦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储存的电子资料有被访问和滥用的审计风险。因而,通过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制度,实现网络财务信息的监控与强制存档,制定网络安全保密规定、系统运行管理规定、计算机软件运行开发管理规定等,实现审计信息系统风险的降低。

4.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对于各种对象如单机、多用户、网络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必须使用审计软件。审计软件通常包含管理审计计划、内部控制评价、数据转换、审计抽样、实质性测试、生成报表、生成审计报告等功能,集成了大量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企业要研发使用优良的内部审计软件,必须要将业务创新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确保内部审计软件真正地与企业的管理与业务特点相结合,体现出企业内部审计软件的定制化与个性化。今后的信息化审计要在确保电子数据安全性的同时,朝着分析型的方向发展,促进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智能化,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可以与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审计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审计信息系统的定制化,切实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5.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位于企业管理核心,并且由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同时具备优秀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熟练操作企业内部审计软件。只有这样才能在掌握各种先进技术后,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内部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财务知识、审计知识的更新,更需要丰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实现二者真正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四、总结与展望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已经快速接受这一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从而使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好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已经大量借鉴和引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了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其引进新技术的速度要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其它活动,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大势,必须大力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约束因素

但是,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方面的作用。当前制约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内审工作信息化的意义缺乏充分认识。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多年来一直难以有效推进,多年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组织结构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上存在问题。一些企业领导虽然知道信息化有好处但是总觉得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需要的投资太多,而且回报慢,因此缺乏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使得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缺少资金支持和精神动力,信息化建设动作缓慢。目前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内部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绝大多数依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电子数据处理方面,与真正的信息化还有较大的差距。

2.审计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信息化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员工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学好审计专业本身的知识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但是当前我国还缺少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从我国企业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审计工作人员都难以达到这种标准。因为我国多数企业的审计人员就是财务系统的工作人员,而财务人员一般都是会计专业出身,他们往往缺少计算技术相关的知识,因此难以胜任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任。

3.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方法。

内部审计工作涉及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前,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电脑虽然已经与互联网实现连接,但是能够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应用软件却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审计项目等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作用。因此,当前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方法的缺乏是阻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大力解决。

4.理论建设滞后。

内部审计信息化与其它各种工作一样需要理论进行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工作得以顺利有效推进,反之,则会阻碍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理论滞后的情况。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一直跟不上现实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要求,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的重视程度增加,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有所增加,所以相应的推动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工作的进步,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理论方法,对当前的审计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研究相关研究依旧显得稀少而零散,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情况阻碍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措施

内部审计工作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承担着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地进行,防止经济犯罪和滋生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内部审计制度日益完善,组织结构不断得到改进,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

1.提高认识水平。

内部审计是一项具有很大意义的工作,如果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作为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来讲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在内部审计中推行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为在企业中顺利推行提供必要保障。其次还要加强员工的培训,使得企业各个部门员工理解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信息化在企业中全面实行。

2.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努力加强专业素养,树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切实掌握经营活动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审计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和体制改革等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行政负责人及上级主管部门,当好领导的参谋,真正做好内审工作,服务于内部经营管理。其次,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不能在固守本专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尤其要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以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审计部门来说,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内部审计人员选拔、考核的制度,同时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注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建立针对审计人员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实施计划。

首先,要认真研究设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案,确定信息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各系统之间如何连接。其次,要合理确定软硬件的配置,同时规定计算机的工作方式。第三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平台。吸收现代管理理念,整合企业内部审计资源,努力尝试根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自主开发应用软件,审计工作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库、门户体统、审计系统、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

4.加强理论建设。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4

1.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愿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内部审计的人受工作年龄等实际情况的影响,很多从业者仍局限于审计理念的思想和传统的审计,内部审计方法的理解还不够,不知道会计信息的实施不只是解放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财务管理深层次变化的信息时代,缺乏内部审计信息的理解也阻碍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进程。

2.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也不长,社会需求量处于正在增加的状态,真正的内审专业人员比例不高,很多内审人员都是财会人员兼职,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难以胜任高科技和新业务的审计项目。大部分内审人员都是通过培训学习才开始从事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这些培训大多是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由于受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培训后,仍然不能熟练开展计算机审计。再加上我国目前已有的审计软件虽然较多,但软件的用法上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如果只培训而不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过的知识将逐步被遗忘,这些都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3.计算机软硬件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内部审计方面还不能及时与会计信息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内部审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存在功能简单,数据分析方法和风险管理不足,实时审计系统不健全等问题。通常情况下,只是一台计算机作为一个审计信息平台,不能实现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造成在线审计很难得到实现。由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和开发相关软件的投入资金不足,企业在开发符合实际工作的审计软件方面也遇到了难题。不少企业硬件配置精良,却没有合适的软件资源可用,使设备形同虚设。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相关人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

内部审计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报纸,专业杂志,各种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内部审计人员应意识到,如果不利用内部审计信息化,不将计算机与内部审计工作相结合,就会失去审计资格。审计信息化在于领导,如果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工作放在首位,充分了解目标和信息技术概念和内部审计方法的含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质,重视对来自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层面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要从战略规划的层面上高度重视信息化内部审计建设,采取有力的措施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解决。提倡灵活应用基本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信息技术审计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于信息技术引入审计走高科技,以提高效率和促进建设和发展的内部审计信息。

2.注重内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

为了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大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内部审计部门,各级内审部门也应与实际相结合,开展灵活培训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信息知识的审计水平,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审计,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首先,高校会计和审计专业应把审计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其次,后续教育要有保障,保证后续教育时间,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内容和力度。通过现有的在线审计监督平台,培训审计信息化人才,建设复合型骨干队伍,为审计信息化技术深化应用提供人才储备。

3.推进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普及

要加强内部审计软件的研发力度,除了继续完善内部审计软件在信息处理、数据查询、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功能外,还要在内部审计软件的智能化方面有所创新,如数据分析、问题判断和内部控制弊端等。我们要把业务创新和信息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要开发和使用优秀的内部审计软件。在保证电子证据安全性的前提下,未来的计算机审计要向分析型方向发展,各级内审机构要建成各类审计数据分析平台,积极开发和完善内部审计软件,创新软件技术,通过软件的可视化、自动化、协作化等方式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使计算机辅助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智能化,从而大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结语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5

现阶段完美适宜医院内部审计的软件相对而言依然欠缺,部分审计软件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往往表现的华而不实,实际应用效果欠缺,无法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审计人员即时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旦审计软件丧失了即时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必然会严重制约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作用。在普遍应用的软件中,当前主要应用的审计软件主要是“数据访问”、“数据筛选”、“统计分析”这些十分落伍的常规功能,倘若需要进行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开展预警系统以及实施财务分析等需要高水平的审计工作辅助时,这些软件便不能够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在医院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凡是事及需要审计部门与医院其他的职能部门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时,其审计报告自然也要和其有关的职能部门展开传达。但是,沿用地依然是纸质传送,尚未做到起码的信息化,由于纸质传送形式上十分罗后,这也就使得审计部门的速度受到一定影响,最终增加无意义的成本。

二、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

1.实现现代化人才建设

确保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能够顺利实施,人才建设工作必不可少。面对当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属性,医院可通过以下几点着重建设促进自身内部的审计信息化创建:第一,积极地进行事关信息网络层面的储备资源教学,让现今在职的一些审计人员能够正确了解、掌握信息系统中的内部控制,明白正确应用审计软件的相关环节操作;第二,要择取符合医院现实条件的人才实施有关数据库、软件编程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等相关的技能知识训练,最大化利用医院现有的资源使之成为不但具备信息技术,而且也了解审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医院管理者需要不畏繁琐的甚至有些机械式的训练,并在此过程中,敢实践、敢创新,在审计工程项目里,分析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新局面,进而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提升专业人才的审计能力。第四,医院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聘请来自医院外部的专业人才协助促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对于每一个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说,都应当以关注医院内部审计前途、命运的高度进行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功能理解,要明白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够基础地具备计算机技术必然会丧失进行审计的资格。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故而要因此形成紧迫感与激发主观能动性,提升对内部审计信息化深远意义的认知[1]。

2.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规划化

在医院内部审计的现实的职责规划中,一些审计工作人员通常都没有严谨的规程可供遵循。为了能够推动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必然要构建起健全的相关指标,使之规划化、制度化。各个省市的审计厅与卫生行业内部审计协会可在充分权衡医疗机构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背景之下,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理念,制订出相应的审计工作准则与趋向。如此一来,医院内审人员只要在进行计算机审计过程中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托,对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必然会有着十分积极的正面示范作用。

3.设计专业的审计软件,实现信息共享

有些医院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成本花费尽管是“乐观”的,并且表露一种愿意在此投入支出的态度,却往往无法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其本质原因主要在于,制订信息化软件的负责人并未认可的权衡与明白所做事情的根本性目的,同时,也并没有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发展。对此,医院在研制审计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关的卫生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内部审计协会一齐展开统一的规划,利用专业人士的力量并且按照医疗行业的标准,探索出符合医院模式的审计模式[2]。通过国家审计部门审核承认的审计软件作为前提,再和软件公司合作研发自身医院的专用的内部审计软件。但在软件研发阶段,还应当重点关注一下几点:第一,以遵循契合当前的内部审计准则为开发的第一原则,充分地权衡如今信息化的行业发展方向;第二,保证开放阶段审计专家的主导地位,并让软件公司的设计进程跟着审计专家的思路前行,不可本末倒置;第三,所研制而出软件应当具备优秀的开放性,进而可以满足医院内部的整体需求;第四,软件研发过程中,应当考虑必要的推广条件,软件需要具备极为便捷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医院务必要推进创设关于内部审计的信息管理工作。例如可以成了内部的数字化审计平台,把这个平台和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进行系统对接,相互整合。这样一来,就能够即时全方位地得到审计人员需要的审计数据和资料,极大地缩减了成本支出。医院内审工具能够展开实时审计,不但能够弥补事后审计中普遍存在的线索不全的重大缺陷,也可以全面地提升审计工作的现实效率,做到无纸化传递。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6

一、用户参与的重要性

我们不妨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看做一个产品,然后逆着一个产品的流转流程来考察用户参与的重要性。首先,一个产品需要最终销售出去,那么这个产品必须是用户满意的。由此,用户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如果最终建设出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没有用户愿意使用,那么这样的建设又有何意义?其次,若用户参与到系统建设过程中,对这个系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详细地了解这个系统的有用性,那么这些过程都能够提高用户最终接受该系统的程度。不仅如此,用户参与也是帮助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组高效识别信息化需求、及时检验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实际业务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好用、实用并且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的最为实用的一种方法。再次,作为最终使用者的用户是最为了解真正业务需求的人。最为理想的情况是,所有的用户都感受到内部审计人员非常迫切地需要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为高质量、高效化的运作,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被提上日程。而这个建设不是靠聘请一个外部咨询商或者实施商在建设现场待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建设缘起于用户,也需要用户提出需求,只有用户最清楚需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出的产品要满足自己的哪些需求。用户参与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如此重要,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用户需要参与哪些关键环节,又如何推动用户有效地参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呢?

二、用户参与的关键环节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周期至少包括项目启动、业务需求调研、系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开发与测试(包括用户接受性测试)、上线试运行、项目验收等环节。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用户参与的,我们对于需要用户参与的关键环节以及参与形式进行探讨。用户参与的关键环节至少包括业务需求调研、系统需求分析、开发与测试、上线试运行四个核心环节。

1.业务需求调研。业务需求调研可以说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真正起点,引导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后续的各个阶段,因此也是决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业务需求调研简单来说就是从业务角度全面梳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需求,包括需要包含哪些功能模块,需要实现哪些功能,需要实现与哪些系统的集成等等信息。所以在业务需求调研阶段,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组需要与用户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和讨论,并且这种沟通常常需要不止一次。这也是用户参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能否在这个阶段较为成功且全面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至关重要。这一阶段需要广泛的用户群体参与,不仅仅是一线的业务操作者即那些主要在审计现场执行审计任务的一线人员,而且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各级领导人员在内的管理者们。从不同层面的人群所获取的信息是不同的:比如从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人员处所获取的可能是从宏观层面对于整个内部审计机构的信息化规划,他们的期望以及他们期望这个信息化建设能够带来的效用。这种需求可能更多的站在管控层面,包括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如何及时获得下级内部审计机构信息、不同层面的信息如何顺畅地通过系统流通等。而从内部审计业务人员处所获取的更多的是关于内部审计作业层面的功能需求。用户群体可能有不同的从业经验或者在此之前曾经用过一些别的信息系统,他们的经验和感受等都可以成为在业务需求调研阶段我们能够从用户参与中所获得的信息。在业务需求调研阶段用户参与的形式可能包括接受访谈、参加调查问卷、参加讨论会等多种。这个阶段的用户参与中可能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便是没有一个现成的产品可以作为参照系,因此用户一方面事实上有需求但并不明确,另一方面用户只能说出零星的功能需求点却鲜有人能够描述出结构化的需求。根据人们的感知理论,当人们面对一个实在的东西时能够提出很多建议和意见,就像面对一幅画好的静物,我们可以提出各类修改建议,但是让我们面对一张白纸自己想像和描述静物的样子时我们通常倍感困难。所以用户参与中所能提出的大多只能是业务需求的一些原始素材。因为需求描述的困难,建设组的成员能否有效地理解并且整理出用户的需求,从而系统地反映出用户真实的需求就非常重要。某些情况下企业会引进外部的咨询商或者服务商协助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业务需求分析阶段咨询商或者服务商可能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但咨询商和服务商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情境了解有限,他们可能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

2.系统需求分析。系统需求分析是在业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业务需求转化成信息系统的需求,可以说是对于“业务需求分析”的一个“翻译”过程。但是这不是普通的直译,能否很好地翻译业务需求需要用户的把关。虽然已经对于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业务需求能否在信息系统中实现也是一个问题,所以系统需求分析对于建设组来说也是一个衡量从用户收集来的业务需求能否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设组需要与用户保持持续的沟通,对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等各种问题都需要与用户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此阶段的用户参与可能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是,当建设组提出某些业务需求无法按照用户之前的要求实现的时候双方由于彼此的不理解而产生冲突和分歧,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带来不利影响。

3.开发与测试。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需要保持与用户的持续沟通。较为密集的用户参与集中在测试阶段,尤其是用户接受性测试。系统开发工作完成后经过性能测试等多轮测试之后,需要用户通过用户接受性测试进行试运行之前的把关,也是用户对于自己所提出的业务需求是否得以很好地实现的检验。所以这个阶段的用户参与要求用户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最为理想的情况是,所有用户都能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使用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并且详实地记录下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认为需要改进或者功能需要优化的地方。在这个环节常常遇到的问题是,由于参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用户大部分并不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的成员,因此用户在测试中可能会出现积极性不高、草草了事等情况,使得用户接受性测试不能被充分地开展,因而系统的一些功能缺陷无法充分暴露,为后期的运行带来风险。

4.试运行。测试与试运行阶段是很不一样的。在测试环节包括用户接受性测试阶段,用户是根据开发组提供的测试用例在系统中进行运行。而试运行阶段是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已经上线后客户在真实的业务情境中实际使用该系统并且在正式上线前尽可能地充分暴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式上线提供保障。所以在进行用户接受性测试的时候可能只是部分关键用户参加了测试,而在试运行阶段则所有参加某个审计项目的人员都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实际的操作。这一阶段的用户参与可能遇到的难点主要在于,因为所有用户都是首次使用,所以很多用户对于系统背后的业务逻辑并不清楚。这就导致在实际使用中一方面会出现很多误操作,并且当操作出现不顺畅的时候会埋怨系统的不完善,降低用户对于系统的满意度,影响的是用户对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败。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逻辑可能不同于用户早已经熟悉的一套业务流程,需要用户改变自己固有的一些业务操作习惯。而且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流程可能不同于用户在没有信息化条件下的操作那么随意,比如本来一件事情只需要口头沟通一声即可,但是在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中需要用户进行一定的操作。用户可能不理解信息化能够带来的利好,也会出现排斥心理。

三、如何推动用户更为有效地参与建设

既然用户参与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如此重要,但是实际中用户参与又会遇到诸多难题,那么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如何推动用户更为有效地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开展,最终建设出用户满意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呢?

1.获得来自组织层面的支持。如果没有组织的支持,用户个人或是群体无从谈起有效地参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组织的支持源于组织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的认同和将此项工作放于何种地位。通常内部审计机构常年会有审计项目或是内部控制项目等较为繁忙的日常工作安排,用户参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无疑会在原本的日常工作安排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工作量,并且诸如用户接受性测试、系统试运行等需要用户进行实际操作的事项,是需要组织安排一部分用户几乎全职投入其中的。因此没有来自组织层面的支持,用户参与无从谈起,更别说有效参与了。

2.提高用户认识,培养用户。用户群体自上而下地认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对于内部审计机构非常必要且迫切的事情,并且也是切实影响内部审计实务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当然这种认识的一个重要支持是来自组织内部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如果用户有这样的认识,那么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组就已经与用户有了非常好的沟通基础。仅仅如此并不够,还需要用户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很好的理解,要培养用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帮助用户建立起对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合理预期,尤其是当内部审计机构是初次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这并不是让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组推脱责任。用户可能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有“无所不能”的预期,但是实际上在从无到有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初次建设过程中能够实现的功能以及功能实现的程度可能都与用户的预期有一定的距离。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