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化系统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14

信息化系统论文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1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

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2

(1)施工企业流动分散,互联网技术出现前,难以得到资源共享,大都只有一二个单机软件在运用,无明显的效益。

(2)施工企业的业务涉及面广,信息源纷杂,不像银行、证券企业仅靠一两个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并发挥效益,且各业务软件,尤其是管理软件因各单位做法不同难以标准化,因而开发及推广难度较大。

(3)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等投入较少,企业对其重视不够。

(4)电脑应用的基础较差。

(5)存在观念新问题,认为建筑行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行业,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距甚远,不可能也没必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单项专业软件的应用效益较低,施工企业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计算机手工也可完成。

随着电脑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施工企业电脑应用已逐步向软件集成化、施工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许多国内电脑应用先进企业加大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的投入,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起到了良好效果,预计今后几年将是施工企业电脑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时期。

2电脑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2.1专项软件方面的应用

(1)工程管理方面。招投标标书制作、网络计划和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程量计算、钢筋翻样、模板配置、施工场地布置、合同管理、质量平安管理、统计报表、财务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等。

(2)专业技术方面。实时控制,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计算等。

(3)办公自动化。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

2.2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

(1)国际信息网的应用。企业主页广告、电子邮件。

(2)企业信息网络。以文件交换为基础的无纸办公系统、各类资料查询系统、电子公文可视电话、电话会议系统,学术交流,方案汇编及会审,分类论坛,技术咨询、软件共享租赁服务、远程监控等。

近年来,建筑施工管理软件产品已配套并向产业化发展,在技术上已有很大突破,为施工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推广应用的深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及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也将比单体软件的应用更为重要,它可使单体电脑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可使许多软件、信息资料实现共享,大大减小投入,提高使用效率。

3施工信息化系统的筹建

(1)领导理解、重视是前提。各级领导理解、重视电脑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肯于投入是推广应用的关键。许多企业领导已重视电脑应用,但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表现在肯于硬件投入,软件及系统开发维护方面不愿作过多投入,结果电脑信息技术应用虎头蛇尾,后续软件系统及维护开发体系跟不上,应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未给企业产生明显效益。

(2)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目标。除了要求一些业务或专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应明确达到要求的应用程度外,同时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规划是极为重要而难度较大的环节,它的合理先进和否涉及整个系统的成本及实现后的效果和有效、持久性。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个业务工作的环节,并非购买几台电脑、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具体规划、系统设计时,应从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和健全改革工作和管理制度三方面考虑、展开。

a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远程网络两个部分,这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小型局域网处理速度要求不高,采用10M网卡、3类布线即可满足要求,对于中型或大型局域网宜采用100M网卡、5类布线,必要时还可考虑加装交换器;远程网络目前根据企业的应用状况宜采用电话远程拨号连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一线通”,以弥补拨号网络速度低的缺陷,目前设专线对于分散的施工企业尚不实际。

b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对于微小型网络,采用window95/98即可满足要求,且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对于中型、大型网络宜采用NT或Linux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须根据系统工程的总目标,分专业、分块依据各模块间逻辑关系进行组织、设计,为了使整个系统不易过时、难升级,必须精心设计总控模块,建立先进、通用基础平台,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标准格式,各种专业软件、模块及信息资料库在此基础平台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格式进行开发或引进,对于个别专业软件则也可加入数据转换系统后纳入系统平台。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软件的开发平台由DOS全面转向到基于Windows的开发平台,软件界面友好,可操作,开发手段更丰富、先进,开发周期短。开发语言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如VC、VB、Delphi、VFP、及LotusNotes等。数据库技术目前已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文件系统已逐渐被弃用,常用数据库语言有Foxpro、SQLServer、Access等。近来,一种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模式已经萌发并将成为主流,这就是基于信息网络系统及浏览器平台的应用系统,以往许多软件的人机对话界面转入浏览器界面,用户只需把握使用浏览器工具就可得到各种软件功能。

c传统的工作、管理方式、制度有许多方面和计算机信息化不相适应,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和习惯,规划好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引入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

(3)分块开发、引入,逐步完善。施工信息化这一系统程,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首先应从轻易实现、能见初效的模块上着手,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逐步完善。模块的开发采取引进和自行开发并举。在已建成的先进、通用基础平台上,不一定所有软件要购买,有许多工作不一定必须要有专业软件来实现,目前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通用软件很多,如Word、Excel、Vfp、LotusNotes等可以直接完成许多统计、计算、表格、图文方面的业务工作,且数据可以互相对接、共享,我集团亦有在施工现场只依靠网络系统、数据库而不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施工管理的成功例子。对于施工管理方面的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已涌现一批起点高、集成化的软件产品,如北京梦龙公司,理正软件探究所,广联达公司,上海广运公司,深圳斯维尔公司等。软件引入时,要充分考察软件的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集成性,避免重叠引入、浪费。

4系统的运作和完善

(1)企业的推进机制及系统的维护开发体系。没有完善的推进机制及维护开发体系,整个系统难以长久见效。系统的运作过程就是系统见效的过程,不仅要维护、更新系统,还需不断开发、完善。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理解不足,维护开发人员往往是精简对象,造成人才流失,企业电脑应用大起大落。

(2)加强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专业工作的改革及标准化,这直接决定了电脑应用的顺利开展并向系统化、集成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3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贯穿于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在空管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分为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和网络安全。

1.1系统安全

空管自动化系统平台只是一个软件层面,在这个层面内,提供了各种业务的服务界面和系统入口。该自动化系统平台有较多功能,如显示子系统、飞行计划处理子系统、雷达数据处理子系统、航迹融合子系统等。系统中存在的大量子系统会使得系统内数据格式不断进行转换,而且要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这就要求系统具备格式转换、计算融合、空域规划等功能。另外,在空管自动化系统中,还会包含管理体系规定及系统信息相关活动,我国空管自动化系统在各个单位中所使用的各不相同,但是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上都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软件和服务易产生漏洞,当系统中开发的端口过多,另外,系统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存在无用服务,如SMTP服务、SNMP服务、WEB服务等。另外,空管自动化系统平台主机安装的三方软件由于技术原因,可能会存在安全漏洞,一旦第三方软件出现安全漏洞,这种安全漏洞会通过漏洞扫描软件的识别,必将导致系统主机受到漏洞的影响,发生安全问题。另外系统在进行共享公用时也会出现安全问题,当多个系统在同一个主机运行时,或多个业务公用一个主机,将会使得主机内各个系统相互影响,某一个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将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系统密码安全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但是在一些空管单位系统中,系统密码存在不安全的现象,密码不安全的直接表现就是弱密码。弱密码通常是组合简单,一些空管系统管理人员喜欢将密码设置为自己的生日、电话等,这显然是对系统密码不负责任的表现。另外一些系统密码实行默认设置,这也存在安全隐患。

1.2管理安全

对空管自动化系统安全进行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具有不可预测性,空管自动化系统发生安全问题多数是来自于人为原因。通过对空管工人人员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人为因素对空管系统安全的影响。管理安全是空管系统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空管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空管自动化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空管单位在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制度内容缺失,如外部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设施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巡查事件报告机制等,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使空管单位系统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一些单位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空管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使得安全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得到执行,没有安全监察进行监督,使得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或是信息安全策略体系不完整,结构松散,信息安全责任不明确。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在于员工上,因此对于空管单位来说,进行完善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加强空管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空管单位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实行岗位信息安全监督保证空管系统信息安全。

1.3网络安全

空管信息系统是由网络拓扑和物理布局共同构成的,在网络结构中有着多种外接网络数据信源。为了获得雷达数据需要连接雷达网络数据,类似于这种外接数据的还有外接气象网络数据、外接报文网络数据等。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了路由器、数据处理器等硬件设备。空管系统对服务器的控制力度不足,很多单位的系统仅仅通过防火墙来对信息进行防护,虽然空管系统网络面向的是内部访问,但是也应对此进行重视。服务器系统在网络访问控制上缺乏控制策略。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策略,实行多重信息防护策略是加强服务器控制的直接方式。一些单位在网络设备上没有良好的防护,空管单位应该对终端IP实行严格的控制,防止冒名登录IP情况的发生。另外网络设备维护权限管理不够严格,没有对登录账户进行划分。空管单位要对内部人员的账户定期进行检查和确认,并对不同职级、不同部门账户设置相应的权限,严防跨部门登录账户情况的出现。

2结论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孤岛EAI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信息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构建和使用的应用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到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企业级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CRM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另一类是提供简单功能的供单个员工使用的桌面应用系统,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的办公应用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得企业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线,造成“有一个需求建一个系统”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孤岛”的加剧、多种异构系统的同时运行。无论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企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EAI方案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从而令业务更实时与快速。

传统的EAI并不能够满足企业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构建IT系统以支撑企业业务的发展。当今的企业级分布式IT系统都在向共享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对传统EAI的需求仅限于将已经构建但并不支持服务共享的IT系统变成能够共享服务的IT系统,但是这一过程不应以放弃与未来的新应用共享服务为代价。

四、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SOA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提供选择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并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传统的Web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WEB服务技术则是要有效的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CB2C的发展。SOA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独立。

五、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联合来自众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为各种模型方法和各领域的专家服务,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1.原始数据融合是在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层次上进行融合,在各种信息源的原始数据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和分析。它的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信息,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大,所需的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6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控制活动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1、内部控制的定义及要素

所谓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它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

2、电算化环境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消失了,而代之以新的方式,给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电算化环境对控制活动的影响有:

(1)控制范围扩大。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原则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不同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确定的工作领域内工作,各司其职,各级主管依照相应的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授权控制是最主要的组织原则。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经由原来的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软件控制。

(2)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只需录入原始数据或通过外部系统转入记账凭证并在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指导下进行会计分录,通过凭证的审核、修改、确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打印输出,科目汇总、借贷平衡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避免了计算加总等工作出现的错误。

(3)记录方式和保存介质的变化带动控制活动的变化。在电算化会计工作环境下,数据保存介质是磁盘,磁性介质。磁性介质的保存除了需要纸介质保存所需的部分工作外,还要进行防病毒、防磁化等工作。由于磁盘存在着物理易损性,需要对磁盘进行备份工作。

二、当前电算化环境下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将是一种趋势。但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的重要性下降

电算化后,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下降甚至得不到遵循。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许多岗位可以合并,许多手续合并到计算机统一执行,会计工作人员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

2、会计电算化系统授权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电算化系统授权方式是口令授权,口令授权存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口令对于稍懂计算机操作知识的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秘密,因为可以绕过财务软件的相关控制措施,通过打开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进入财务报表等系统,则所有的财务秘密均可见。同时,业务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从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是计算机。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一旦程序中出现严重的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的安全,若不能及时排除病毒很有可能扩大损失。会计数据主要保存在计算机的磁盘或者外在软盘、光盘中,一旦磁介质由于受热、受潮、折损等原因出现损坏,保存的会计数据将会丢失,如果没有相关备份的话,将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失,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如果数据被人为恶意修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4、网络环境带来的新问题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任何信息在理论上都有可能被访问到。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物理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网络信息很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拦截或者被人为篡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和网络“黑客”的侵袭都可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危害。

电子商务给内部控制出难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象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

内部稽核难度加大。若要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克服下列几项问题:企业可能会担心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竞争能力;稽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会计师必须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定能胜任此项工作;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由部分有形资产转移到了无形资产。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如人力资产的转移无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即可发生,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在网上很容易转移。

5、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由于数据处理环节相对分散,一个环节数据出现错误,下一个环节还可以发现并更正。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拷贝,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它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使得错误的严重性加大。

三、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若干对策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好坏成败将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得失成败。

1、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1)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人员组织控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对各类会计岗位进行重新的划分,在授权过程中运用内部审计,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2)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和维护规程来实现的。规程应包括操作的具体流程,各环节的主要分工和职责,注意事项,维护的时间和方面,维护的程序等内容。

(3)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处理业务时所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均应由专人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磁性介质必须及时进行备份,并做好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的工作。所有财务档案均应做好放火、防潮、防尘、防盗等工作,并定期盘点整理。磁性介质还要进行防磁工作。

2、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对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过程的控制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有效的关键。只有经过核准的会计业务经过正确的输入,进恰当的处理和运行,并及时的输出,会计核算系统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

此外,凭证格式标准化控制、凭证顺序号控制、凭证审核控制、重复输入控制、对应科目合法性控制、保留审计线索控制,修改痕迹控制、数据备份控制等都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的有效方法。

四、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无前例的飞跃。但在这个飞跃也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1、审计线索的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代之的是存有会计资料的磁盘等,这些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的,肉眼不能识别。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生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了、消失了。

2、审计内容的变化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让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3、审计技术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上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和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

信息处理的电算化和信息存贮的电磁化,如果没有全部打印输出纸质的账表文件,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是肉眼所不能识别的,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对它进行审查。即使系统的全部账表都要硬拷贝,利用计算机比手工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工作。例如,计算机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审查账务文件,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会计记录;可以对众多的会计事项进行统计抽样,以便审计员对缺抽出样本进一步审查;还可以根据系统所记录的会计资料计算出各种财务比率、变化率和进行各种分析比较等等。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既要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查,又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审查,必须运行计算机,让计算机执行各种操作和处理,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此项审查是不能离开计算机仅由人工来完成的。

4、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踊跃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有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7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对教育领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科学技术、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使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我校自2006年由全日制高校转为税务系统岗位培训后,排课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即手工编排、手工和计算机结合、软件系统编排。手工编排要求排课人员将教师、教室、课程信息等有关信息记录下来,结合具体情况一一核对匹配进行编制;而手工和计算机结合是在原来人工排课的基础上进了一步,设计出简单的Excel小程序,将每个培训班的课表内容自动转到全校培训班的汇总一览表中,便于核查教师、教室的冲突情况;现今使用的人机排课管理系统则改变了传统的排课方式,全方位细致体现了排课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在排课的内容、时间、范围上都给出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从传统、小范围的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为现代信息管理时代的新理念,在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的同时掌握必要技能,提高了全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无论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还是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一个更高的飞跃。

2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运用教学管理软件排课后,排课的效率大幅提高。以往运用手工排课,仅仅编排一个培训班的预排课表就要用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培训旺季时,培训的班次较多、类型较多、培训科目复杂,在教师、教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编排出的课表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条件,虽然经过多次校对,仍然会担心漏排或排重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教室发生冲突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教学运行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一方面,现在使用的教学管理软件,在管理层面上为教学及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随时了解教学信息的平台,能及时了解教学计划的设置情况、项目运行公告内容,能够读取每个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信息,根据课程和资源的现有情况来编排课表,整个编排过程都在软件系统内完成,不会担心遗漏信息、少排或多排课程的问题,省去了对教学计划内容多次反复校对的过程,既节省了不少时间,又减少了错误率。另一方面,使用教学管理软件后,各教学部的秘书工作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各个教学部的秘书在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各个管理部门和教师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她们分担了绝大部分的课表传达和调停课通知协调等各类教学任务。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她们能随时掌握课表的动态变化,更清晰地了解各培训班教师授课的状态信息,在课表内容的横向和纵向上能够准确把握,避免了反复查看纸制课表的繁琐劳动,提高了教学部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3智能排课管理系统使管理科学化

运用教学管理软件,细化了管理过程。排课过程有所变化,原来排课前要先设计课表格式,填写好日期、时间、标题、人数、负责人等必要信息,再将培训的课程内容从项目计划中拷出,根据排课的原则、要求和条件将课程内容复制到课表中,经过通知、反馈、修改后正式公布实施。使用排课管理系统后:

①不用设计课表的格式,而且各个培训班的相关基本信息都预先输入在系统内,给排课和其他相关人员及部门提供了准确的共享资源;

②解决了课程科目的反复拷贝复制过程,所有培训班的项目策划、课程内容、教师、教室等全部存储在系统内,全面、完整、准确无误,使排课在时间和准确度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③排课过程透明化,教学部、教师、全校相关部门和人员,都能通过学校校园网随时了解课表的预排和运行过程、每天授课的状态信息、更改的时间和变化内容;

④避免了排课中教师、教室的冲突问题,降低了排课的错误率;

⑤提高了调、停、增课的修改效率。成人培训的课表与全日制有所不同,不是按照学期进行排课,而是根据培训班的时间长短、内容多少来进行编排,时间灵活,内容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所以在课表运行过程中调整、增减相关的工作量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每次调课都会带来很多相应繁琐的一系列手工操作,现在只要将系统内的课表内容调整,相应的总表、当日课表都会跟着自动改变,省去了许多手工操作的弊端,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使排课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⑥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后,课表的后续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原来只能提供一张培训课表,要了解一个教师在多个培训班的上课情况,或一门课程在几个培训班进展情况等很难查询,现在使用的课表系统能从多渠道、多角度了解和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完成需要信息的文字打印。

4智能排课管理系统使资源得到合理整合

应用教学管理软件排课后,使全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整合。过去人工排课时教学场地分散,没有完全集中统一管理,遇到培训人数增多时经常会出现教学场地不够用的情况。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教学量的增加,教师的资源经常紧缺,而且随着培训人数不断增多,这个问题越来越严峻。使用软件排课后,将全校可利用的教学场地、基本信息情况全部输入系统内,统一调配管理。特别是校内培训选用的外聘教师和全校专兼职教师信息也都存储在系统内,为培训提供了及时、准确和适合的教师和场地需求,大大缓解了教师和教室资源的紧张状况。运用教学管理软件后,排课系统会自动检测教师和教学场地的冲突情况,避免了课表前、中、后期排调课的出错率,使全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应具备一种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开发信息的能力和修养,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和教学管理模式所具有的震撼作用,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和管理模式,能充分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性,但从实际应用中对各种新的管理手段和设备的利用程度并不理想,表现为对设备的功能了解不深入、运用不自如,部分教师的信息技能仍停留在基本操作的层面,其信息常识、信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运用教学管理软件,提高了排课效率,使课表更合理、更优化,进而使教务、教学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我校主要从事税务系统在职干部培训,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税务干部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开发的新课题、新项目使得排课在过程和内容上更具灵活性。虽然在使用教学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与软件开发公司就软件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个性化修改,但在排课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①排课系统是教务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目前包括外联的项目计划、项目运行公告、项目策划管理、课表管理、资料管理等,每个环节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教学运行中有需要调整的内容,则必须要逐级进行改动,课表才可以变动,课表没有自主修改权。体现在外聘教师内容临时调整、培训班人数日期突然变动等方面,往往是先执行后调整,影响及时调整课程信息的时效性;

②课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操作速度快、内容更改频繁时,会出现删除内容重现、修改掉的内容出现多行的现象,如不及时更正,会引起教学秩序混乱;

信息化系统论文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复杂性;表现

一、会计准则的复杂性的表现

“30年前,会计准则的文献资料仅仅有两卷,并且很容易就能装进公文包携带,从那以后,会计准则文献资料数量呈指数速度迅速增长,现在需要用带有很多隔层的橱柜(书柜)才能容得下”。FASB133号公告“衍生金融工具与套利活动”,负数为200页,而修订后为804页。SEC前主席PaulVolker(2001)讽刺道,“根本就没有一个活人能搞懂它”。还有FASB第141号“公司合并”、142号“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144号“长期资产减损及处理”等都非常繁琐。每一条新准则都试图充分考虑交易的各种可能,为了防止因准则疏漏而被钻空子,又得不断补充新的更详尽的规则,以及解释性指南正依靠解释而逐渐成为“准则”,最终导致准则越来越复杂。为遵循FASB日益复杂的会计准则,财务主管们不得不雇佣高专业水平的会计师,要真正理解准则已成为一件令人气馁的事情。美国的会计准则已然使众多的CPA们陷入了困惑的境地。关注会计教育的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复杂难懂的会计准则已使会计从业人员越来越少。Schiff(2002)说,“我宁愿回到70年代的概念框架,也不愿接受现在枝节繁褥的规则”。Parke(2002)则说,“我们更愿意接受简明、准确、一致、可理解的准则。当前的准则已经演变成关于特定交易的纯理论的会计学术论文,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解释和依据其进行簿记”。据AICPA(2001)的一项调查揭示,会计专业学土和硕士的数量,从1995年以来至2000年正逐年减少。在1999-2000学年,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已减少了10%,即使硕士,也减少了6个百分点。

二、会计信息复杂性的成因

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桶”。安然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如仅报表附注就长达16页。安达信的CEOBerardino在“我对安然审计的反思”一文中写道,“反思我们的会计准则,就像税法一样,为了把一门艺术变成科学,会计准则不仅在数量上与日俱增,而且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鼓励这一种技术的、立法的路线,而这一路线却使得我们有时更关注所报告内容的形式而不是实质。安然就是这方面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如此正宗地用了会计标准却使得投资者更难于理解业务的真相”。

1.财务报告的页数

按美国的财务报告格式标准,IBM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为353页,GE为410页,Pfizer为460页,AIG为720页,Citigroup更是多达1026页。财富500强大公司中最少的也在200页以上。试想,又有几个投资者真正能读懂如此复杂的报告?通过财务报告的页数,可以大致地衡量会计信息的复杂性。

2.会计信息“不透明”指数

不透明指数由普华永道所创造,其表达式为:Oi=l/5x(Ci+Li+Ei+Ai+Ri)式中,O代表综合的不透明指数;C指腐败的影响;L指法律、司法的不透明性(包括股东权利);E代表财经政策的不透明性;A指会计信息心司治理的不透明性;R代表政府管制的不透明性及不确定性和随意性。2001年1月,普华永道了一份关于35个国家(地区)“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从上述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不透明指数的五个方面中,包含了会计信息/公司治理,因此,可以借用该项指标来反映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在此,可近似地认为,在公司业务、规模、资本总额、财务杠杆、股权结构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相近的两个公司,谁提供的财务信息越复杂难懂,则其会计透明度就越低。

3.会计信息复杂程度分数(ComPlexityscore)

还可以结合财务估价模型的输入变量,对每个变量所对应的会计项目(会计信息)分别进行复杂性程度分析。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重要性原则,对展开的各个会计项目的复杂性给出一个衡量分数,最后就可以汇总得出一个会计信息复杂程序的总分数。分数越高,信息复杂程度就越高。:

三、会计信息复杂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复杂性影响财务估价的实证证据。普华水道(2001)的研究报告发现,会计透明度与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不透明系数越高,其资本成本就越高;会计信息越透明,资本成本就越低。而资本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财务估价。

有证据表明,资本市场对跨行业经营的大公司的价值,相对于业务单一的公司的价值要打一定的折扣(减)。原因是,一方面因为业务分散,铺得太开,漫漶了着力点,缺少主业从而致使经营效率低下;另外就是由于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导致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怀疑。如果价值折减是由于会计信息复杂性使然,若集团公司分解为各自独立的业务实体,各分部独自报告财务信息,则这种分立将消灭或减少价值的折减;如果是由于管理效率低下,则分立仍然不能消灭价值折减。证据表明,市场对母公司收回子公司全部股本使之脱离的作法,一般的,反应是积极的。这与前面的证据不谋而合。

当前,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以具体规则为基础(DetailedRulesBased),认为以基本原则为基础(BasicPrinciplesBased)的国际会计准则太抽象和原理化,需要会计执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力,不易操作。因而,FASB对准则规范得比较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提出了较多的数量标准和判断标志,但企业仍然可以精心策划“业务安排”和“组织设计”以绕过规则的束缚,并利用会计信息的复杂性掩盖经济真实。据安达信(Jonathan,2001)的一项调查,2000年度美国230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因为存在严重的会计问题,而不得不重新编报。而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不管会计准则(规则)多么详尽,会计信息仍然夸张地失真,会计信息的复杂难懂使得会计退落成“黑箱会计”(black-boxaccounting)。无论是作为一种被迫的经验还是一种选择的明智,会计信息必须实现由复杂性向明晰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2)。

[2]赵莹,陈元东。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态势与发展阻力[J]。财务会计,2005(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