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30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1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2

传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对保护与传承音乐的贡献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并不因其偏远而在文化积淀及文化根源上有丝毫逊色,黑龙江流域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应该认识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整体而言,仍是沿袭了学堂乐歌以来的“西乐”之路,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对种类繁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其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更极少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故此,这对推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幸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观点,但针对这一命题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不知道”“没兴趣”现象严重。这一答案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认识和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和功能?通过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乐,并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是当前国内外贯彻于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民歌这一种音乐类型就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的、宗教的、游戏的、爱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烟海的音乐类别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行收集、学习、研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音乐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音乐与追求,进而在音乐实践中归纳完善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定位准确,方法得当建立一套研究型学科体系,把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使该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区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资料分析整理、分类汇总等多样学习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去认识各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各异。

2.积累素材,发展创新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素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创新本土音乐。将本土音乐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加强本土音乐与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创作出一种将音响作为传播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响,把音乐的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自由转换,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3

    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

    电影音乐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4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之密切关系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通常,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二、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电影音乐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总之,一个完美的电影音乐主题的灵感应该首先来自于电影故事文化内涵的启发,来自于电影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性格的影响,应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

三、电影《甜蜜蜜》的个案分析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5

一、墨西哥传统音乐及其存在状态

墨西哥的传统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按照音乐形式来划分,墨西哥传统音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歌曲、纯器乐曲和歌舞音乐。在这几类音乐中,基本上看不到印第安文化的痕迹,且受到殖民国家影响明显。

墨西哥民间歌曲主要包括科里多(Corrido)和兰切拉(Ranchera)。科里多是从西班牙传来的叙事歌曲,由伊比利亚半岛的罗曼塞和安达卢西亚的科里多演变而来,歌词是一种抒情、叙事的诗体,每四行或六行诗为一段落。兰切拉就是所谓的乡村歌曲,也是由抒情浪漫歌曲演变而来的,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科里多和兰切拉都采用十二平均律,旋律使用西方的七声音阶,节拍、和声、结构都较为规整,风格轻快、流畅,伴奏乐器也是从西班牙传过去的吉他。

纯器乐的音乐体裁并不十分多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里阿契(Mariachi)音乐。典型的马里阿契乐队编制中所使用的乐器几乎全部是从西方传入的,包括小提琴、小号、吉他(经过改良的五对弦的吉他),有时也加入竖琴、长笛等。另外从风格上看,马里阿契主要分为快板乐章和慢板乐章,其快板乐章音乐热情奔放,有一些西班牙的斗牛士音乐的影子,慢板乐章多以3/4拍为主,明显受到了意大利小夜曲的影响。

在墨西哥,音乐往往是伴随着舞蹈而出现的,歌舞音乐也是墨西哥传统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墨西哥歌舞音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哈拉贝(Jarabe)、松(Son)和瓦班戈(Huapango)。它们在节奏方面受到西方影响较突出:节拍交替频繁,一般为6/5与3/4交替,有时出现5/8,这种节奏是以西班牙传统音乐中塞吉迪亚(Seguidilla)、波莱罗(Bolero)等舞曲的节奏为基础形成的。

可见,无论是从乐器的使用、乐曲的构成,还是从音乐的理论方面看,被人们公认为墨西哥传统的音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音乐体系尤其是中世纪某些元素的影响,再加上墨西哥人自己对这些元素的诠释,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墨西哥传统音乐。

二、墨西哥现今传统音乐格局及文化取向形成的历史

1.1519年以前印第安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

在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大规模的征服到来之前,墨西哥音乐主要受到了两种印第安土生土长的文化――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的影响。

玛雅文化虽然在农业、经济、建筑和艺术方面取得了整个世界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在音乐方面,玛雅文化似乎显得与其他方面不能够达到平衡。关于玛雅音乐文化的起源我们只能从一些壁画中找出蛛丝马迹: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波南帕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玛雅人乐器合奏的图像。玛雅人当时使用的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如立式鼓、葫芦响器等,也有零星的气鸣乐器,如埙、号角等。

到了阿兹特克人统治的时代,音乐在墨西哥才逐渐被赋予较为重要的地位。音乐与舞蹈、唱歌与器乐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独的表演很少见。总的来说,这些歌舞音乐主要分为两类――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在当时的首都铁诺奇蒂特兰的寺庙中,有定时召唤市民祈祷的习惯。在寺庙旁的大街区住着一大批号手和鼓手,均由寺庙供养。他们在每天的日落、午夜、天明时配合祭司用音乐召唤市民进行祈祷。除了每日的必修课之外,还定期举行宗教庆典,人们在神像前唱歌、舞蹈,以取悦于神,祈求神的保佑。

除了宫廷宴会中都有歌手和小丑表演外,多数世俗音乐存在于当时的三十多种舞蹈中,作为舞蹈的伴奏,与舞蹈一起运用到作战时以及节日庆典中。在王宫内娱乐君主或在私人家中庆祝婚礼以及宴会上表演“小舞”,在大的寺庙内或大型广场上举行多达百人的“大舞”。

此外,阿兹特克时期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当代拉丁美洲音乐权威罗伯特・斯蒂文森所著的《阿兹特克和印卡土地上的音乐》一书中列举了阿兹特克人所采用的19种乐器,其中体鸣乐器10种、气鸣乐器8种、膜鸣乐器1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木鼓特波纳兹特里和立式鼓乌艾特尔及笛子和葫芦响器,主要用于战争、宗教仪式和葬礼,也用来为舞蹈伴奏。

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使墨西哥先民们逐渐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但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几乎被摧毁殆尽。

2.1519年以后西欧音乐因素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文化

为了让欧洲文化能一代一代传下来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16世纪起,西班牙殖民者在建立起西班牙式的大教堂、修道院,以及神学院、学院和大学。欧式的教育系统一方面把美洲白人(包括伊比利亚半岛人和土生白人)培养成为世俗政治和教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将西欧文化成分逐渐传播到墨西哥各个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宗教、教育、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等。这些使得墨西哥文化取向越来越偏向西方,音乐方面也迅速西化,西方音乐文化对墨西哥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器乐、声乐和舞蹈音乐方面。

(1)乐器的传入

从16世纪初起,为使宗教崇拜仪式显得更加庄严,修道士和传教士很快就向墨西哥输入一批欧洲乐器以演奏宗教乐。与此同时,欧洲的音乐也广泛影响到印第安人的娱乐活动。在殖民地初期,特拉斯卡尔特卡人在每日祈祷时都要以欧洲的宗教歌曲和风琴演奏进行。那时,土著人甚至能演奏和制造许多欧洲乐器,诸如笛子、千孔笛、欧尔罗管、带琴弓的古吉他、短号和低音管。

17世纪初,墨西哥许多教堂都能得到捐赠的风琴,因而从尤卡坦到新墨西哥的广大地区,几乎每座教堂都有风琴。除了风琴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种器乐,包括有竖琴、七弦吉他、萨尔特里欧古琴、诗琴和其他弦乐器演奏的舞曲。此外,古吉他、十二弦琴、曼陀林和击弦古钢琴也传了进来。打击乐器方面主要有:皮鼓、铜鼓和小铃铛,后来又使用低音大鼓、响板、钹和长鼓。欧洲全套乐器的传入后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宗教游行、教堂结婚典礼和其他公共仪式都有音乐伴奏,主要是用皮鼓、小号、长号和其他吹奏与打击乐器演奏的悦耳音乐。

就这样,只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欧洲乐器就顺利传入墨西哥。实际上,在殖民期间,音乐已成为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的一种工具。有些征服者甚至认为,音乐是让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的强大武器,它比修道士宣讲教义更为有效。

(2)声乐唱法及歌曲的继承

随着第一批征服者的到来,欧洲的歌唱艺术也被带到墨西哥。当时的统治者曾颁布了一批法令,规定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都应以祈祷和唱赞美歌开始一天的工作。因此,许多拉丁语赞美歌的独唱影响到墨西哥民间歌曲,使之具有甜润的特色。此外,圣诞节民谣在墨西哥民间也相当流行,它起初是用来欢庆圣徒的奇迹,尔后是用来欢庆民间英雄的业绩。虽然起源于宗教,但是不久墨西哥人就采用其曲调来创作表达伤感情调的歌曲。在教堂院和广场演唱的这些歌谣,在人民大众中间得到迅速的普及,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墨西哥民间歌曲的源头。

现今墨西哥的许多歌曲都孕育于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它的直接源头便是中世纪游吟诗人的诗歌传统,其中16世纪意大利小夜曲对墨西哥歌曲的影响较大。墨西哥人对于西班牙始终抱有的抵触情绪使得他们接受了意大利式的唱腔及类似的发声方法,这一点在墨西哥当今的许多民间歌曲的唱法中都能够体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里阿契歌曲。

(3)舞蹈音乐的演变

当代墨西哥的大多数传统舞蹈及其音乐(如哈拉贝舞、哈拉纳舞、瓦潘戈舞等)也是在被殖民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15世纪西班牙曼恰的塞基迪亚舞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具有一种色情的甚至的色彩,那时人们把它称做“吉卜赛人的哈拉贝”。这种舞蹈流传到墨西哥并发展为今天被普遍认为是墨西哥民族舞蹈的哈拉贝舞。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19世纪脱离西班牙独立后,墨西哥出现了反对一切西班牙事物的情况,巴黎代替西班牙成为人们注意的文化中心。墨西哥引进了包括马祖卡、波尔卡、华尔兹、瓜特里亚(Cuadrilla)、乔地斯(Chotis)等新的舞蹈,这使得墨西哥舞蹈音乐又受到一些法国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墨西哥传统音乐在文化取向上的转变:由最初的印第安文化逐渐转向通过西班牙而传入的西欧文化,这个转变进行得如此之彻底,与其他印第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如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秘鲁)截然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与西班牙的武力征服有关,但众所周知,武力无法改变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墨西哥对于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文化的接受其背后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三、墨西哥传统音乐以欧洲文化为主要取向的原因

1.地理方面的因素

墨西哥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兼有戈壁、平原、山岭、高原,东濒加勒比海,西涉太平洋,内陆与海洋文化兼收并蓄。总的来说,墨西哥的地理环境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局面。热带气候的沿海地区与大海相通,长达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也为西班牙人的入侵带来便利。墨西哥还是少数位于北美洲的拉丁国家之一,它与美国相接壤,文化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美国的影响。

从国家内部的结构来看,包括首都墨西哥城在内的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建在中部高原地区,这里气候终年温和,平均气温10―26摄氏度,自古以来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且适合居住,因此,也成为殖民者的首选。于是,他们以此地作为其后方基地,在这里与当地人通婚,安家落户。在那个年代,墨西哥中部高原成为欧洲殖民者和混血人(梅斯蒂索人)的天下。

除去东部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沿岸的文化不谈(该地区的文化由于受到非洲黑奴的影响较大而具有美洲-非洲的某种特质),真正应该能够和入侵的欧洲文化相抗衡的土生印第安文化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这是一个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间的小海峡,面积才占墨西哥国土总面积的1/10,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在中部和南部满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北部尤卡坦半岛则十分干旱,灌木丛生,几乎没有地表水。虽然尤卡坦半岛总是作为玛雅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为世人所知,但如此偏僻、闭塞的环境对于文化的继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玛雅人在这片土地上想要保住自己的文化已经很不容易,更不用说将文化扩展至全国其他地方了。

2.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墨西哥就开始了对其政治、经济的改革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西班牙殖民者用了300年的时间,在墨西哥建立起一个极不公正的等级社会,通过金字塔式的、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来统治人口众多的印第安人。金字塔的最顶层是所谓“半岛人”,即来自西班牙的少数政治、军事和宗教统治者;金字塔的第二层是土生白人,他们是出生在拉美殖民地的白人,到19世纪初墨西哥独立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的人数已占墨西哥白人的98%以上。金字塔的最底层才是广大的印第安人,他们是殖民地经济两大支柱――庄园制农业和矿业所不可少的劳动力。为了保证大庄园对固定劳动力的需要,墨西哥普遍实行债役劳动制,这是一种带有封建性质的超经济强制劳动制度。广大的印第安人经受着层层剥削,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

即使这些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在逐渐减少。随着墨西哥独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进,土地的价值越来越昂贵。印第安人传统的农业生活、游牧生活和打猎生活在这种政治、经济制度下被严重破坏,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工业和商业经济,这种情况使得印第安人聚居区经济落后、生活困难、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低下。他们没有多余的钱来购买乐器或与音乐有关的资源,虽然有将自己的音乐文化发展继承下去的想法,但很多人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因此陷入困境。

3.宗教方面的因素

在征服之初的墨西哥,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之间产生了冲突:西班牙征服者和传教士拆毁印第安人庙宇,夷平其金字塔,销毁其宗教偶像,将土著人的文化和宗教遗产或是洗劫一空,或是付之一炬,这就引起了印第安人最初的、自发的抵抗。一些印第安首领对基督教的仪式进行嘲笑,还号召贵族、祭司和术士抵制基督教信仰。但是,无可否认,这些抗拒是短暂的、零星的,大多数印第安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天主教。

当然,为了使自己的宗教能够在短时期内争取到最多的信徒,天主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做出了种种让步和妥协:西班牙僧侣从一开始不仅把新的宗教带进了土著人原有的圣地,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又把天主教的节日镶嵌在土著人的托纳尔瓦利历法和其他礼仪历法之中。这样就使印第安人按照其传统历法,在举行供奉自己众神仪式的同时,也庆贺了天主教的圣徒或神灵。又如,西班牙人建的教堂多数在土著人庙宇的废墟上,使得天主教的圣徒祭日表继承土著宗教众神的许多特点,在新的圣殿内仍旧接受往昔供给土著偶像的差不多同样的贡品:毯子、鹌鹑、羽毛制作的十字架等。因此,可以说墨西哥的天主教是在保证基督教的基本原则得到承认的前提下,吸纳了土著宗教的某些残余成分。这样便加速了两种宗教的调和与融合,也是墨西哥天主教与其他地方的天主教的不同之处。

另外,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从教义到仪式都存在着不少共同点,这也是墨西哥境内天主教传播较为迅速和彻底的原因之一。首先,印第安宗教有类似基督和圣母的特洛克・纳瓦克神。此外,天主教的标志十字架与土著宗教的某些标志相似。比如,印第安人也崇拜十字架,认为十字架代表火神,所以也代表太阳神及其使者克扎尔科亚特尔,在其崇拜中使用带有十字架形钻孔的炉灶。玛雅人的宗教甚至还有与天主教类似的三位一体说。

就这样,墨西哥本土宗教逐渐被天主教所取代,直到今天全国89%的人口已皈依天主教。笔者个人认为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最终导致墨西哥音乐文化取向转变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如果印第安人没有信奉天主教,那么今天的墨西哥音乐也许将会被改写。

结语

综上所述,墨西哥传统音乐的西化取向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关于这个论题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可以继续深挖:在文化取向之原因方面,有关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自身是否存在阻碍音乐发展的不利因素?比如这两种文化中音乐及音乐家的地位、音乐对于文化的持有者而言的意义所在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于音乐所抱的态度等等。另外,在与墨西哥相似的同为由印第安文化发展而来的国家如安第斯高原文化区的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秘鲁等,它们的音乐文化的取向方面则多偏向于印第安文化,那么它们的音乐文化又是如何发展的?与墨西哥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是否可以在二者的比较中找到有关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这些都是笔者的假设,还有待再进一步的考察中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陈自明《拉丁美洲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郝名伟、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商务印书馆

[3](美)戴尔•布朗主编《失落的文明――玛雅》,华夏出版社

[4]刘文龙《墨西哥:文化碰撞的悲喜剧》,浙江人民出版社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6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音乐种类,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传承融合的体系。 

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据资料记载,古琴所用一般为纯律,琵琶与阮一般用平均律,而签上所用的应该是三分损益律。这三种律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长时间同时存在,不分伯仲。 

2.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音阶和节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音阶采用的是五声性旋法调式音阶,它是由偏音、正音不同组合而成的。律动包括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两种,两种律动的结合和不规则使用,就形成了节奏节拍的整散结合和戏曲中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 

3.多种记谱法并存。记谱法是用记号、符号把曲子中高低、长短、强弱等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其中的工尺谱经过多次更改仍然沿用至今。这些谱式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得千百年来的古代音律在今天得以重现。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1.欧洲音乐体系强权话语的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之后,欧洲的民族音乐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巴赫、贝多芬等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师的大量音乐作品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囊括在内,经济霸权决定文化霸权,欧洲音乐也随之全球化,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西洋音乐可谓是一统天下,除了中国音乐史等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学科课程都是围绕欧洲音乐体系设置的,这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来说有害无益。 

2.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3.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7

海南地处中国南海,居住着苗族、回族、黎族、汉族等各种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熏陶,善良、勤劳的各族人民利用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海南传统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以黎、苗族民歌为典型,另外,还包括崖州民歌、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及临高的呖俚调;戏剧门类包括:琼剧、人偶戏、公仔戏、儋州的山歌剧等剧种。当地居民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氛围演唱不同的歌曲,例如情歌、山歌、童谣、砍柴调等与劳动动作密切相关,节奏鲜明、自由多变,根据活动人数的多少、心情如何划分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黎族最具特色的舞蹈“打柴舞”,在进行祭祀、节日庆祝、婚嫁丧等期间都会跳这种舞蹈。黎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黎族人民利用其特有的乐器,如:传统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乐器演奏动听的音乐,舞动优美的舞姿,展开或优美或嘹亮或高吭的歌喉,动情地庆祝自己民族节日的到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海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民歌、民舞逐渐对原有的物质基础失去依赖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地位逐渐降低,流行音乐占据了人们的精神阵地,本土的青少年对传统音乐逐渐降低兴趣,海南地区传统的音乐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海南地区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是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优势,也是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源泉。传统的音乐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态,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教育的趋势,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就是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作为重点,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策略

1.编制的音乐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音乐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育原则,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求和自身能力、认知规律作为出发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文化的平台、表演音乐和创作音乐的机会,为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海南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主要采用以汉文化为主的材,没有足够关注海南地区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学校的音乐课程安排脱离了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背景,音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脱离,最终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乏。为此,音乐教师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要渗透丰富的海南民族文化,音乐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符合海南民族特色。当前,海南开发的地方音乐资源主要是舞蹈和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演唱能力培养,还要强调学习、鉴赏、评述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背景在音乐课程中的比例。

2.加强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明确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淀很深,很多资源可以用于音乐课程的开发利用,然而,部分音乐教师受自身条件限制和外界文化影响,对识别音乐价值的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海南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缺乏深刻了解,容易导致对海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情感价值、思想价值的忽视,最终影响海南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传承中的效果。为此,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不但要对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知识加强把关,还要重视音乐教师对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等,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音乐教师在筛选引入课堂教学的民族音乐时,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音乐教材的多元化,还要顾及到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认真研究和发觉音乐课程的精髓,真正体现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创造性发展。

3.鼓励和支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海南传统音乐资源开发项目。

在保护和传承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机会很少。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学校校本课程与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除了音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而,受升学压力影响,很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认为音乐课程与学生升学无关,音乐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加大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开发过程,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力量,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认识到海南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4.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通过校内网建立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实现文化传承的数字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设备被广泛应用,青少年对网络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为此,学校除了要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课程教学改革,还要加大对学校音乐学科的软件、硬件设施投入,为音乐课程实施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除了要订购相关图书资料、音像等音乐资源,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南传统文化资源,将民歌、民舞、文化历史上传到校内网上,让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校内网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将海南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播。海南建省之后,相关的音乐舞蹈、诗歌、故事集成、民歌集成相继出版,然而目前为止现存的资料仅限于纸质版而且数量非常有限,给当下的研究人员和民族音乐爱好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若我们能够建成传统文化数据库,采用影像记录或者网络保存等方式,不仅可以将舞蹈、音乐本体,连音乐、舞蹈背后的文化历史也一并录入数据库,既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研究提供依据,还能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还能为海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5.利用海南节日文化传承传统音乐资源。

海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他们的民族传统大多通过节庆文化展现出来,民间节庆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探究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校举行节庆活动,适当引入“黎苗族三月三”“、国际椰子节”“、嬉水节”等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并向学生讲述节日的庆典方式、文化历史来源,让学生在参与节日庆典同时,还能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更多学生对海南民族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有更全面的认识,让不同民族学生了解彼此的差异,相互尊重彼此风俗习惯,对多民族共同和谐发展和传承地区文化也更有意义。

三、结语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篇8

(一)青年人对传统音乐认识不足

高校教学中,我国传统音乐面临着艰难的困境。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严重不足,在传统音乐的鉴赏和传承方面有很大的误区。根据当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学语文的课时通常要比大学英语少许多,这也误导学生认为英语更加重要。同时,大多高校关于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安排几乎没有,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建立及培养。这些情况都显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地位岌岌可危。在现代文化教育中,很多的年轻老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并不明显,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不足。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严重不足,这种现状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在对音乐的欣赏方面,更多的会倾向于当前流行音乐或西方音乐,而对中国的传统音乐经典曲目却知之甚少。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

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学习四书五经的人寥寥无几,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大多也是知识浅显没有内涵的现代音乐,很少有孩子能够主动的学习传统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很多人失去了信礼智勇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中唯美的形势主义渐行渐盛,传统信仰难以寻找,传统文化前景堪忧。很多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样就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层面越来越窄,很多的传统音乐已经失去了传承,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中艰难的生存。现代音乐在进行教学中,很少有将传统音乐进行融合的,现代音乐靠拢西方音乐,却是传统音乐,已经造成了现代音乐失去了文化性,在传播过程中变成了不科学的音乐。缺失了民族主体性的音乐必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因此现代音乐是否能够将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开创更加精彩的文化形势任重道远。

二、现代文化教育中借鉴传统文化策略

(一)纠正现代音乐教学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缓慢,面对着现代音乐的崛起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无法适应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同时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偏差,音乐艺术家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有一定的误解,从而造成了社会鉴赏音乐的角度出现了问题。在社会中很多人都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在表演性、艺术性、思想性方面和西方音乐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方音乐,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这种情境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教学非常不利,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中西方的音乐各有所长,中国古代音乐注重幽婉深邃、销魂摄魄、荡气回肠,而西方音乐在审美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音乐表示的时候将人的思想素质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我国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品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时候,能够从中加强思维的培养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师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努力的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在现代教学中可以借鉴传统音乐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让现代音乐传播良好的思想素质。

(二)重视传统音乐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研究古代风俗人情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音乐的素养,引导音乐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哲学思想更是音乐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时候,就要紧密联系传统音乐,不仅对传统音乐的风格、技巧、形式进行分析,还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音乐的分析。在现代音乐演奏的时候,尤其是要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将我国古代的琴、古筝等传统的音乐乐器融入到演奏中,加强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进行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融合的时候,要密切联系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不仅能够在表面上进行音乐的鉴赏,还能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作品的深处进行当时社会背景以及风俗文化的分析,能够从音乐鉴赏中体会到社会的人文背景。深入到作品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最成功处。在进行现代音乐教学中,要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思维领悟能力,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体系差异之处,从而更好的掌握好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若是一味的将西方音乐作为教育的典范,只会让中国的传统音乐失去了文化性,丢失了民族性的音乐不具有魅力,只能成为了西方音乐的附属者。加强传统音乐的思维领悟,对于掌握现代音乐的教育方式有很好的作用,立足于民族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感染人心的好音乐。

(三)音乐教学体现文化底蕴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自身发展的文化性。现代音乐若是失去了文化性,就没有教学的意义、作用和教学内容。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要认识到音乐文化的文化性传播,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现代音乐的教学。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载体和形态,将历史发展的内涵蕴含在了有旋律的曲调之中,是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产物,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寻找发展的源泉。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是负担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继承、文化的身份渗透。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历史背景方面的知识,若是没有了文化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现代音乐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中有些失衡,这就更加需要从传统音乐中寻找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灵感,找到音乐发展的根本。现代文化教育中要体现文化底蕴,善于使用传统音乐文化的观点去剖析音乐、解释音乐、研究现代音乐。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现代音乐要立足于传统音乐,找到中国音乐的走向,在世界音乐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四)尊重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