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绿化规划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53

绿化规划论文

绿化规划论文篇1

关键词: 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化规划论文篇2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化规划论文篇3

1、绿色通道规划理论的概况

绿色通道规划主要是指沿着自然或者人工要素而建立的线形空间,通过对此空间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对生态、风景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绿色通道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因此,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通道的作用主要有:它构成了自然系统,促进了生态意义的实现;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休闲性,同时实现了对文化资源、历史遗产的保护。

2、绿色通道规划与生态旅游规划二者的异同

2.1相同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实践性,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要依靠相应的理论指导,二者的理论基础具有相似性,均是基本的规划理论,如: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等。二者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安全、健康、法制等原则。同时,二者的规划程序具有一致性,主要流程有明确规划目标与保护对象,调查和评价规划资源、环境,划分功能区域,完善参与机制等。

2.2区别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对象存在差异,因此,二者的规划目标略有不同,前者的规划目标是为了实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并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分,旨在为社区营造良好娱乐、休闲与游憩的环境,后者的规划目标是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二者在调查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方法有潜在需求区域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与潜在连接性资源分析等,后者的方法有资料统计分析、综合考察法与区域比较法等[1]。

3、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现阶段,生态旅游规划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游道建设、景观设计、线路选择等未能得到重视,因此,要对生态旅游规划展开深入的研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游道的可观赏性得以增强。同时,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绿色通道规划的相关理论,为长春市的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规划方法。

3.1增强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

绿色通道规划对相关的功能分区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有可达性分析、潜在需求区域分析与目标确定等,同时,在划分过程中,对土地适宜性、生态条件与生态敏感性等进行了分析、调查与评价,并且考虑了区域内的重要环境与重点保护对象,在此基础上,廊道开发具有了合理性,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功能分区的主要界线为绿道,它全面指导着生态旅游区的划分。

3.2保护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绿色通道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其生态环境功能较为显著,分别为保护环境与保护生态系统。绿道作为水质缓冲区,实现了对废水污染物的捕获,拦截了溪流中的枯叶,发挥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同时在保护了内部的栖息地,为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存活机率有所提高,再者其连接性较为突出,促进了物种的重新定居、散布与迁移。

3.3提升了生态旅游区的观赏性

绿色通道规划十分关注景观设计,将景观学与生态学进行了有机地结合,从而发挥着垂直功能与水平功能。在廊道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本土树种,如:乔木与灌木等,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层次性。同时游道设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对游道的铺设借助了人工材料,符合游客骑车与步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游道的观赏性与自然属性均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4增加了生态旅游区的游憩性

绿色通道的休闲性与娱乐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绿道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娱乐空间要求,在绿道中主要的休闲活动有散步、骑车与慢跑等,在众多的城市、城镇与乡村等区域均有所分布。绿道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喜爱,它为人们提供了娱乐性的体验,适应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5维护了生态旅游区的历史遗产

绿色通道通常情况下,沿着河流与海洋等建立,此类地区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绿道将文化、历史资源等进行了系统的连接,绿道的文化价值、历史遗产等,为游客提供了教育、娱乐与观赏等价值。同时,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融入绿道规划理论,利于实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2]。

4、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运用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具有一系列的共性,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运用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合理性与美学性,下文主要研究了该理论的实践运用,旨在促进长春市生态旅游的长足、稳定与和谐发展,进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4.1功能分区的科学化

绿道规划将廊道设计与线性廊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原有廊道的基础,改善其生态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功能分区的界限为廊道,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也运用了绿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此时的功能分区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其划分的科学性。

4.2游道设计的生态化

绿道规划十分关注设计的生态化,在游道设计过程中,主要为非机动车化型,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避免了对动植物的影响。游道建设的主要材料为本土树种与天然材料,使其生态化更加显著。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的游道设计运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使其设计与建设满足了生态化的要求。

4.3景观设计的美学化

绿道规划运用了景观学与生态学的方法,使绿道的生态功能与美学效果均十分突出,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绿道景观设计借鉴了相应的规划方法,选用了乔木、灌木与草坪等,在此基础上,游道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实现了有机的协调,其立体美感较为浓烈。

4.4社区参与的普及化

绿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十分注重居民的参与性,通过居民的参与,其规划更加灵活与高效。在此背景下,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对各方的意见进行听取,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社区居民等,同时对风俗习惯、建筑方式等进行了了解,使其规划更加有序与和谐。

4.5遗产保护的多元化

绿化规划论文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楔形绿地;T型模式;优化设计;荆州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只是在总规阶段控性,控规阶段控量,而到了修规阶段却完全由开发商自主设计,往往就造成了压缩绿地指标,提高建筑容积率的现象。由此看来绿地系统规划的设计远没有达到人性化的要求。本文所要思考的就是在保证城市绿地系统架构的前提下探索对各层面绿地系统进行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塑造人性化城市为原则,打造城市特色,并实现城市的有机生长。

2、T型绿地的概念与特征

顾名思义,本文所提出的T型绿地就是指形态上与T相似布局的绿地结构。他总体上由横向与纵向两部分具有宽度的绿地所构成,有如下特征:突出结构相似,构成T型绿地的横纵两大部分是线型绿地与楔形绿地的组合;突出绿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楔与外部绿地的联系;突出有机生长的特性,在所需要的用地内均能有效的渗透。

3、理论依据

(1)有机生长理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表现出自然生长为主,有机生长理论以朴素的自然设计观为特征。工业革命以后,主要分为主张技术派、主张田园派、主张历史角度三个倾向。这些理论的出发点均是在寻求人、城市、自然三者的和谐共处。到了现代,有机生长逐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多强调组团式布局。如我国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组团特征特别明显。

(2)绿楔理论。绿楔思想是生态意识形态下的产物。绿楔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对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也起有很好的效果,并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规划思想。绿楔较早地出现在西方城市规划中。如在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发展总体规划、墨尔本市规划、慕尼黑规划中均有绿楔存在。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城市规划中也均出现了绿楔(见表1)。

4、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的问题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用地规整化、分级分类明确、体系完整等特征。从以往实施效果来看,主要存在下面的问题。

(1)人工化而不人性化。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对系统的考虑十分全面,但是最关键的是弱化了对于使用者切身感受的环节,人性化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理念的阶段。

(2)过于图面化而实操性较差。规划设计人员过分追求图面效果,疏于考虑现状特征,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事实上,基地的微环境是塑造具有特色的绿地景观的关键要素。

(3)绿地功能单一、缺少联系。往往规定的一块绿地只有一种功能类型,缺少其他功能的加入。不同功能绿地之间往往被道路、建筑、围墙等分隔,使得不同绿地之间缺少通道、联系不便。

(4)过于强调绿地边界。在所有的用地中绿地的边界最模糊,因为他具有最高的渗透度,与所有的用地都高度兼容。过于强调绿地边界的结果就是反而让绿地外的用地开发商思考如何侵入绿地,绿地所有者永远进行着边界保卫战。

(5)规划落后。绿地分类在以往进行了几次修订,如今,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将广场被纳入绿地类型之一,但规划设计人员对变动的意义了解不够,应用时也仅仅是将S2换成G3。

5、T型绿地布局模式构想

T型绿地布局事实上是在传统带型绿地与楔形绿地模式上的改进,是将两者进行融合并关联形成的一个整体,笔者称为绿T模式。

以基本的T型绿地单元,可以通过四种方式进行组合。其中十字、工字形模式是我们通常所能见到的现代化城市的棋盘状网格型绿地系统的基本单元。这种模式的特征就是所有绿地的联系较直接,多以贯穿式划分地块,形成的绿地系统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表2 绿T模式基本组合形态

基本单元 基本组合模式

十字形传统组合 工字形传统组合 T型组合一 T型组合二 T型组合三

在基本组合的基础上,将多个单元再次组合,就会形成大绿T模式,可以适用于组团、城市、区域等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可见这样组合形成的城市的绿地系统具有很强的有机形态,与树形结构非常相似。

T型绿地相比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几点改进。

(1)更为有机的结构。T型模式结构体现的是一种更加有机的生长方式。只要需求,绿地就存在。这样的结构亦具有传统绿地规划“点线面”结合的层次。

(2)更灵活的布局方式。一定意义上,T型绿地打破了传统绿地以贯穿性、包围性、切蛋糕等较为粗放的麦当劳式的布局方式,提倡建立在需求层次之上的绿地安排,注重基地的微环境,因此具有更加灵活的布局方式。

(3)更具趣味性的城市空间。T型模式布局,增加了更多异型的不规则的城市空间,也充分保留了城市的水体、山体等自然景观,维持城市肌理。城市将更加充满趣味性,更加有特色。

(4)更具有实效性。由于T型模式遵循城市有机生长原理,尽量不改变城市自然环境,保留城市河流、山体及局部的微地形等。同时由于保存了城市文化环境,因此实施中易于为人们接受。

6、荆北新区概念规划设计实践

项目位于湖北省荆州城市中心区边缘,荆州古城北部,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文及生态资源优势。项目定位为打造成集商业、教育医疗服务、文化娱乐、休闲体育等功能于一体,配套设施一流的综合性居住社区。其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利用T型绿地,提高项目品质。

规划中利用T型生态绿地基底,将绿地引入各个地块内部,并在公共绿地中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景观、休闲、健身、交流及服务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活力“绿T”空间。这种模式城市生态绿地与社区公共绿地融为一体,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半公共空间的有机过渡。

在这种绿T模式下,我们确定了“T型绿构、带状延伸、核心引领、群组辉映”的规划结构,从而为方案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7、总结

T型绿地模式是对传统线型绿地空间及楔形空间的改进,加强了两者的联系,更加体现人性化设计与有机生长方式。对于打造景观特色鲜明的生态城市具有很大的意义。对解决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绿地系统的问题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林仲煜,胡纹,金伟,等.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18-22.

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杨滨章.哥本哈根“手指规划”产生的背景与内容[J].城市规划,2009,33(8):52-58.

王佐.有机生长理论及思考—从有机生长理论到可持续发展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2):75-80.

绿化规划论文篇5

关键词:珠三角;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3-0000-00

收稿日期:2011-10-10

修回日期:2012-02-2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生态压力日益加剧,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共存”成为人类的共识。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对维护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1]。

广州上一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突出了“青山绿地工程”和“绿色亚运”主题,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殊荣。而广州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什么?显然不应还停留在新建公园、道路,增加绿量和绿道网络上,而应把广州纳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的整体景观中进行设计,使之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整体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1.广州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背景与困惑

1.1背景

“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广州的城市品质。后亚运时代,广州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引广州往国家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同时兼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目标(以下称“三个广州”);另一方面,“十二五”开局后,,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广州城市规模、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及时对上版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使之与现今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困惑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借着亚运会等重大项目的契机,广州采取了众多绿化措施,加大了对城市的建设力度,近几来,广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大都市,广州的整体绿化品质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存在问题主要有:绿地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绿量不够、后期管理不到位等。因此,广州城市绿地建设必须改变原有的城市绿化思维,宏观上统一谋划,中观上科学布局,微观上精益求精,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实现质的飞跃。

1.2.1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绿地系统受“碳氧平衡”理论的误导,缺乏对绿地数量和分布进行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绿地规划布局、植物选择缺乏必要理论指导。因此,必须结合生态园林、大地景观规划、地植物学、景观生态、3S技术等理论技术相关理论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规划理论[2],不断提高绿地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

1.2.2传统城市绿地绿量需要充实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如何有效增加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对城郊结合部的绿地进行布局等是成为了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

1.2.3传统规划方法有待创新

城市绿地的规划一直沿用传统方法,缺少对新方法的实践应用,这非常不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要顺应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创新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成果,如运筹学、生态学等学科及3S技术、数学模型等手段,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 [3]。

2.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2.1主要理论框架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3S技术理论、大地景观规划理论、开敞空间优先理论、地植物学理论。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合生态学、3S技术等多种学科技术的研究成果,满足管理者、决策者及公众的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王浩先生总结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具备特点[4]:

①规划理性化;②布局多元化;③结构系统化; ④空间开放化;⑤绿化森林化;⑥景观人文化;⑦水景生态化;⑧设施人性化。

2.3主要技术路线与方法

通过3S技术调查与绿地资源本底调查,然后经景观格局分析找出绿地布局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布局、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分类规划和植物布置等研究专题。

3.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建议

3.1现状及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广州围绕建设“山、水、城、田、海”生态城市和“适宜人居住、适宜人创业发展”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等城市生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到2011年,广州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城区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广州上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较好地解决了绿地布局问题,基本构建了绿地系统的基本骨架,奠定了绿地升级提质的良好基础。但也必须承认,广州绿地系统目前确实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宏观上,整体绿化水平不高,各指标均与国际大都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人均公共面积;中观上,各绿地类型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且需要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绿化建设最薄弱地带进行规划修建;微观上,需关注立交桥、屋顶绿化以及垂直绿化等特色空间的建设。

3.2修编的目的及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纲要》为指导,将广州放在珠三角城市群中重新定位景观功能、格局:以广州现有绿地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绿地结构布局,注重发挥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从珠三角(广佛肇)一体化角度整合和织补城市边缘,重点建设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统筹城乡,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提升城市载体的生态基质。把广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园林城市。

3.3修编的理念

3.3.1绿色织补

绿色织补城市景观理念以景观生态学景观异质性为基础,在珠三角一体化趋势下应作为绿地升级的核心理念。具体做法是:结合绿道、景观林带进行建设,从区域整体角度实现点、线、面,带、网、环立体绿化。

3.3.2宜居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

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布置不同功能的绿地类型打造宜居环境。例如:在景观环境中选择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进行造景。

3.3.3休闲健康

将休闲、健康的理念融入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置绿地类型,增加必要的休闲、娱乐、运动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例如:公园、风景名胜区、楼盘、休闲山庄、高尔夫球度假区等地方布局疏林草坪,最好选择香化、美化树种,可以让人放松心情。

3.3.4“四绿”理念

“四绿”即“绿道、”“绿心”“、绿量”、 “绿网”。以广州绿道为基础,不断完善绿地网络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 “绿心”。加强屋顶花园、高架桥等垂直绿化,增加城市总体开放空间和城市特殊空间“绿量”。以完善城市结合部绿地布局和提升绿地景观质量为重点,构建珠三角城乡一体的 “绿网”。

3.3.5地植物理念

遵循地带性特征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充分利用广州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乔木当家,乔灌草立体搭配,提高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和绿地系统的稳定性。遵从“生态位” 、“互惠共生(园林五行)” “物种多样性”准则,植物造景,模拟自然群落,提升城市自然度。

3.3.6大地景观三层次理念

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按汪菊渊先生提出的大地景观三层次――“大地景观――城市森林和园林――城市内绿地系统”进行合理布局[5]。具体到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则可表现为“市域――建成区――城市森林和园林”三层次。

3.4修编遵循的原则

3.4.1五规合一原则

在《纲要》指导下,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业规划结合起来,统一协调、科学布局,提高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

3.4.2城乡一体原则

以“城市中心?――副中心――城镇――村”为发展轴,按照“北部森林――中心城市绿地――南北湿地大地景观”梯次合理布局绿地类型,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网络体系。

3.4.3 科学性、前瞻性原则

着眼三世广州园林,天人合一,传承创新,要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和借鉴现代园林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广州的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需要科学、长远地布局绿地系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4.4 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整体结构优化,局部精心营造”的原则,把广州放在珠三角范围内构建整体的城市绿地系统。

3.5 修编战略

3.5.1 四个角度

1)珠三角一体化(广佛肇、广佛)角度

“珠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佛、肇要成为标杆和示范,修编要应从区域整体景观角度安排景观格局,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2)产业转型升级角度

紧抓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低碳生活、“两型社会”、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建设相结合,打造魅力广州。

3)民生优先的角度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广州。

4)绿地系统角度

统筹城乡环境、城市内绿地、城市森林建设,以生态、绿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岭南文化为支撑,打造智慧广州。

3.5.2 大地景观三层次

区域景观分三层次,从大到小分别是:珠三角――广佛肇――广州;广州北部――中心区――南部湿地;大地景观――城市森林和园林――城市内绿地系统。把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来布局广州绿地系统。

3.5.3 六大体系

1)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

建立并完善以城市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为主的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以满足人们休闲度假需求。

2)景观绿地网络体系

由景观绿色斑块、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城市景观绿地网络体系,形成多功能的立体有机景观生态体系。

3)河流湿地体系

以建设主要河流林带和保护临海湿地为核心,不断完善景观功能,突出生态功能。

4)防火避险体系

制定森林公园防火和避险机制,提高防火避险能力。

5)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以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景点建设,努力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打造旅游精品,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体系。

6)数字园林与科学管理体系

运用现代科技(如3S技术)搭建园林数字平台和科学管理体系,满足城市绿化管理需要。

3.6 修编的重点

自上一版规划实施以来,北部绿地质量提升,南部绿地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均匀合理,基本上解决了广州城市绿地北多南少的问题,但还未完善,此次规划修编便是对上版的深化和升级,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重点保护北部生态屏障,提升中部园林品质,完善南部湿地功能。重点树立“北部森林生态”“南部湿地生态”两极生态品牌,以绿道串联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打造“景观项链+景观生态谷”系统,实现整体景观生态化,局部景观个性化,线性景观网络化[6]。

3.6.1保护北部生态屏障

北部山区的绿地主要是山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广州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北部山区绿地秉承“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不断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改造力度,合理有序地开发森林旅游,以河流滨水绿带、道路景观廊道为纽带,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构建以山地森林为主体的绿地生态网络系统。具体做法,可效仿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设立广州北部特大型国家森林公园或生态特区,并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3.6.2提升完善中部城市园林

以建成区绿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城市主干道、滨水廊道为主的绿地网络体系,提升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居住区、小游园等绿地斑块的绿化品质,提高植物多样性,构建乔灌草立体复合结构群落,提高城市绿量,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3.6.3完善南部湿地功能

广州南部拥有大片的湿地资源,应在现有湿地公园的基础,进一步增加湿地公园面积和数量,完善观赏、游憩、休闲、运动等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湿地公园等级和品质,完善绿道网络体系,最终构建起以绿道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为核心,郊野公园、小游园等为补充的南部湿地公园系统(图1)。

3.7修编的专业技术支撑

3.7.1多学科团队

建议建立以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植物学、园林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主的多学科团队,并聘请国内外专家设立多个专家组,已经充分发动和依靠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强调科研团队和规划团队相结合、管理部门和公众参与相结合、专家指导与领导意见相结合的团队理念。

3.7.2综合性平台

建议搭建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性应用平台,设置城市绿地规划、施工、植物配置、后期管理、病虫害监测等功能模块,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和效率。向城市绿化的数字化、可视化方向发展。

3.7.3专题研究

为了使城市绿地布局更加合理,应积极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专题和绿化植物研究题。

3.8 修编保证机制

为确保规划得到的贯彻落实,建议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相关部门组成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顾问咨询团队,指导规划修编,修编初步成果广泛征求民意,吸收民间智慧。修编成果经专家论证后按程序报批,由市政府制定实施意见,市人大负责监督实施。

4. 结语

城市想要实现要可持续发展,提升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市绿化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和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修编是在广州后亚运时期、“三个广州”及“十二五”开局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广州城市绿化建设向更高层次、高品位花园城市发展的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梳理现代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与趋势,指出现代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在理论、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解决升级的种种难题。

参考文献

[1] 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中国园林,2002,18.

[2] 王静霞.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J]. 城市规划, 2002, (02).

[3] 冯晓华. 3S技术与建立重庆市渝中区环境信息系统的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 2001, (06) .

[4] 王浩 .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 中国林业出版社 ,37-43.

绿化规划论文篇6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

随着城市景观规划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也被赋予了应有的生态内涵,即“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中的精髓,吸收了世界其它城市园林绿化有益的经验,遵循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出功能、环境的文化性,结构和布局、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环境的基础。只有完善发达的城市绿地系统才有可能营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城市绿化景观的同时,能够更加自然、亲近地融入到城市绿地环境中。

本文通过对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旨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在不同区域实践的好坏,以提出今后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方向。

1 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要求的生态园林绿地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出现了“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城市”。此时,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用生态理论作指导,建设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已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内的城市绿地建设就此达到了新的高潮[2]。1986年,中国林学会在温洲召开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植物造景与园林生态”研讨会上,周义录、展瑰琦、余森文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态园林”新概念。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观点,强调绿色生态环境对建设人类生存空间的调节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由植物构建的城市景观,在功能效果上与植物群落结构设计有密切关系。21世纪初,城市绿地进入区域生态绿地及城市大园林绿地阶段。生态园林观点成为制订城市绿化的方针和政策,也是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3]。

国内众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太原、哈尔滨等纷纷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和绿地系统规划实践工作[4]。

1.1 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景观丰富的前提,也代表了城市的绿化发展水平,更是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王晓俊(2000)认为“自然式种植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点,植物间或植物与环境间生态和视觉上关系的和谐,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生态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自然的景观,提倡利用种群多样、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5]。”聂磊(2002)提出城市生态绿化概念,并从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构建合理复合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6]。严玲璋(2003)曾提出“城市绿地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主,构成的植物群落以 10~20 年后再现自然界的顶级群落为模式建成的生态绿地”[7]。宋兴琴、邹寿青(2003)提出在生态绿地建设中,创造多样的生境,构建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吸引益鸟、虫等有益动物回到城市中,不仅能形成病虫害的生态调控机制,还能大大丰富城市景观,为市民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8]。李妮等(2006)通过分析研究成都市园林绿化的现状与不足,归纳现有的植物群落特征,提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理念,即遵循植物配置方法,营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9]。郭丽(2009)提出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10]。李燕等(2010)提出了生态园林的主题是自然植物群落或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要使园林绿要使园林绿地景观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园林绿地类型的多样化和园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11]。

1.2 绿化不能背离生态规律

目前我国在绿地建设中有不少违背城市生态规律的现象,如:“广场热”、“草坪热”、“景观大道热”等,为绿化而绿化,造成自然地貌植被被破坏。鉴于这种现象,不少学者提出了绿化一定要与生态相结合,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绿化建设离不开生态学理论的支撑。马少妆(2010)提出了:无论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或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都要求城市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发挥美化景观、发展经济等多种效益[12]。杨培峰 (2007)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指出绿地系统是城市内最重要保障安全的功能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功能的优劣,对城市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是否健康稳定显得尤为重要[13]。韩忻德 (2002)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要在积极搞好城市绿化的同时,在郊区建设大规模的环城林带,抓好道路、河流绿化及近郊绿化,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绿色生态圈,形成良好的大环境,使我们的城市成为“森林城”、“园林城”、“生态城”[14]。胡建军(2007)在对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中提出了“绿线”规划的具体措施,把无锡市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定为“环、楔、廊、园”的结构模式,可见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化是重要的一部分[15]。蒙光远 (2005) 分析了目前城市环境绿化建设中潜在的隐患,指出人类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协调与恢复主要是通过城市绿化来实现的[16]。黄雪萍(2009)阐述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构的途径,主要观点有: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内执行自然的“纳污吐新”的子系统,传统的绿地建设,重在挖掘单体的景观功能。生态观念引入城市建设,为认识和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复杂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7]。忻一平 (2009)指出城市需要绿地,城市更需要景观生态绿地。所谓生态绿地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植的绿地系统[18]。李昌浩(2007)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设计理论被引入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满足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绿地阶段[19]。李兴平(2004)指出城市绿化的本质就是生态建设。其次,加强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绿化在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果是显著的,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20]。王海 (2009)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即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 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处理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21]。

1.3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范围有3个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区;三是城市建成区及分区。张菲莉 (2005)的《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在全面调查分析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布局与原则[22]。赵艳华(2008)的《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建立具有三河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体系[23]。董慧玲(2007)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24]。陈粉丽(2009)通过探讨兰州市绿地具体建设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和优化配置提出了建议[25]。陈竟(2008)探讨了在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下的新疆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决策方法,在各类绿地规划和绿地综合效益两个方面,运用生态学原理,比较分析法,多目标决策,AHP 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决策[26]。胡英(2008)对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做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建设规划、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27]。

1.4 新技术的应用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也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无论是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还是各类绿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的确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随着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少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运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广泛,它有助于更合理地规划绿地系统,同时也更容易协调城市绿地与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目前,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原理现运用如下:

辛江等(2005)对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绿地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试用TM多波段组合对乌鲁木齐市绿地所进行的解译,较好地提取了城市生态绿地的信息,对乌鲁木齐市绿地分布格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建设今后应施行的策略与措施[28]。胡勇和赵媛(2004)采用卫星遥感数据,选取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29]。肖荣波等(2004)介绍了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遥感特点,并论述了3S技术在城市绿地覆盖清查、绿地三维量估测、适宜度评价、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绿地生态质量监测和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展望[30]。

1.5 小结

国内在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研究很多,涵盖了很多方面,有比较多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更注重人均绿地指标,因而我们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城市生态园林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2 结语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对于绿地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理论比较详细,但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在实际规划设计时,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因此,我们要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学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并把生态园林理念加入绿地系统的研究,使城市绿化能够展示出顺应自然的崭新面貌,这将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极大的作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需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收稿:2012-01-05)

参考文献:

[1]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J]. 风景园林,2006,6:9.

[2] 李昌浩,朱晓东,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34-39.

[3] 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科技建议,2002(2):15-18.

[4]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丁业出版社,2005.

[5] 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聂磊.城市生态绿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 城市问题,2002(3):28-30.

[7] 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 中国园林,2003(5):44-47.

[8] 宋兴琴,邹寿青. 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新探[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2-64.

[9] 李妮,陈其兵,杨玉培.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 西南园艺,2006(3):24-26.

[10] 郭丽. 赤峰市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合理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1):85-86.

[11]李燕,王新,李红旗. 节约型生态绿地探索与实践[J]. 新疆林业,2010(4):51-52.

[12] 马少妆,梁玉玲,姚婷. 广州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能源与环境,2010(10),128.

[13] 杨培峰,胡上春. 山地城市生态建设控制性规划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J]. 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7,27(2):9-13.

[14] 韩忻德. 试论城市绿化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作用[J]. 咨询与建议,2002,12(4):69-70.

[15] 胡建军. 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 蒙光远. 生态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隐患与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1):113-116.

[17] 黄志萍.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J]. 资源与环境,2009(6):96-98.

[18] 忻一平,范向阳. 让城市重返绿林――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生态绿地建设探讨[J]. 国土绿化,2009(1):10-12.

[19] 李昌浩,朱晓东,潘涛. 面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39-43.

[20] 李兴平. 浅谈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9-51.

[21] 王海. 浅谈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途径――以包头市为例[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6):64-66.

[22] 张菲莉. 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3] 赵艳华. 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 董慧玲. 浅议济宁市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 山东林业科技,2007(2):105-106.

[25] 陈粉丽,张松林,白芳铭. 兰州市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浅议[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50-253.

[26] 陈竟. 新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决策方法研究[D]. 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7] 胡英. 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8] 辛江,马勇刚,张健峰. 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格局遥感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5,34(2):53-57.

[29] 胡勇,赵媛. 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之初步分析[J]. 中国园林,2004(11):34-36.

绿化规划论文篇7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绿化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进展

1城市绿地系统

1.1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能的空间,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1],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3,4]。根据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类[5]。

1.2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6,7]:(1)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3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1]。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下半叶,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即“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后,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1,8]。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1]。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1]。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8]。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9]。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8,10]。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1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8,9]。

2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1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12]。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职称论文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草坪常绿,修剪平整,没有杂草,绿化品位较高[10]。根据对世界49个城市的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m2ö人以上的占70%[1]。新加坡土地面积648km2,人口386万,人口密度5965人ökm2,现有绿地7500hm2,人均25m2ö人,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13~15]。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2000年,美国华盛顿为50m2ö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m2ö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3m2ö人[16]。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1)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植物自然式种植,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乔灌草花结合,林相丰富,林冠线变化多端,园林景观野趣盎然,处处体现自然美[17]。(2)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18]。(3)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向空中发展,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14]。(4)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11]。

2.2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2.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19]。八五其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9m2增加到4.6m2,绿化覆盖率由19.2%增加到22.l%。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000hm2,绿地率达23%,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公园动物园数达4219个,面积77137hm2。目前,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

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19]。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20]。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余家,园林科研院(所)60余家,大专院校10余家[20]。

2.2.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完成后,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提出实施建议[21]。可见,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具体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0,21]:(1)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2)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3)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4)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21]。

2.2.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2]:(1)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2)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5)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3];(6)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2.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2,21,24,25]:(1)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绿地详细规划,严禁绿地改变用途,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25]。(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5~10倍,草更小。

所以,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重视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搭配,灌草藤花结合,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19,26]。(4)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19]。

(5)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1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27]: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28]。英国“大伦敦规划”,把从市中心48km内,约6700km2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个同心圆,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27]。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27]。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的绿心(绿地核心式)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个新城,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条平行轴线,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27]。

(2)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12]。“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将成为21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29,30]。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31]。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种[32]。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27]。同时,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发挥其综合效益。

3.2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1)空间开放化[22]。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从区域出发,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提高绿地效益[22]。(3)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22]。(4)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使水体洁净,富于情趣,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22,27]。(5)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12]。(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33]。

3.3规划新方法

3.3.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34]。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35],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36]。生态园林具有3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37]。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37]。

3.3.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1)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38]。(2)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39]。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40]。

参考文献

1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4):45~49

2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城市规划,2002,26(11):20~22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中国园林,2002,18(1):23~26

4徐波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16(5):35~39

5CJJö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23

6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中国园林,2001,(4):22~25

7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6(11):90~94

8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9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林业调查规划,2002,22(6):93~97

10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5~78

11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0,16(3):88~93

12曹鉴燎,苏启林,刘一明.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97~100

13谢华.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城市规划,2000,24(11):35~38

14谢华.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中国园林,2002,18(6):33~35

15BelindaYuen.GreeningtheCityStateofSingapore.ForestryStudiesinChina,1999,(Supp.):31~36

16E.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FaberandFaner.London,1946:213~230

17振海.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中国园林,1997,13(2):30~32

18常玉生.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中国园林,2001,17(6):60~66

19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科技建议,2002,(2):15~18

20王磐岩,李金路,白伟岚.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园林,2000,16(68):39~40

21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22徐雁南,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2003,19(10):63~66

23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中国园林,2001,(5):19~23

24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城市规划,2002,26(2):76~79

绿化规划论文篇8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城市绿圈;绿地空间。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of a wide range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Zhongshan township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2006-2020)",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operation in each regulatory control analysis summarized in how to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in order to study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so that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s more reasonable and perfect.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green space systems; urban green circle; gree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显然,田园城市理论是最早对于城市生态的研究,当然这种过分理想主义下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存在很大的限制和难度,但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对于大多数的现代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是现在城市最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而且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的经济、生产、生活等多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城市绿地系统不是单纯的道路绿化带、街心公园等的小设施,而是多方面的配合与规划,从而达到市民对现代绿地的各项要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各种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为城市提供适宜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游憩休闲、社会文化等生态服务功能。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而且布局合理,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真正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理想的状况是建立与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相对应的、由总体的宏观的到局部的微观的、既划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分区规划、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不同阶段的绿地规划体系,以应对在不同范围内绿地建设面临的不同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小城镇的规划编制中,城市绿地并不作为一项专门独立的规划来编制,而是作为其他控规的组成部分。对于这样的情况,虽然没有总体的绿地规划,但必须明确各控规间的绿地系统是否可以互补,在满足分区指标的情况下,也必须在各控规整合时,这些绿地系统也能相互配合发挥功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分析与问题

我国城市从90年代中开始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实践和研究,从最早的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到现在的各大城市纷纷提倡的“城市绿圈”、“中心绿地”等等,这些都是各大中小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与创新。

青岛经济开发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我国最早的绿地系统规划,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004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到了现在,这个部级的开发区城市环境跟经济环境一直共同进步,城市中各个分区功能凸显,可见,良好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即便是像青岛开发区这样的部级经济示范区,在城市规划中都不能避免遇到这样的窘境: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绿地发展速度,从而使土地的开发价值增大导致城市中变绿为房的情况时有发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