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启蒙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09:57

启蒙教育论文

启蒙教育论文篇1

(一)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拒绝学科学、懒于动手动脑。胡适有一句名言:“自古成功在尝试”。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都是勇于尝试的人。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挠地进行了8000多次尝试。“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

(二)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素养,多学,多看,多做,永远拥有科学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1、相信自己!你能成为科教达人!

听到一则新闻,说许多农民工如果肯花半年时间,花钱学一门技术,其收入会增加很多,找工作的机会也会增加许多,可是,他们没有信心去做。缺少应有的科学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我们现今的幼儿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转岗老师:转岗之后,有许多困感,比如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的不同,经常表现出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缺乏认识,对儿童观、教育观缺乏理解与感受,对教学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而表现出极强的能力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专业理论引领的需求、专业技能获得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及时满足,有利于减少工作挫败感,建立职业的胜任感。也就是说您这个时候也非常需要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步的积极性。

2、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成为幼儿科学教育达人?

再艰苦的环境也挡不住一颗想要飞翔的心;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大门,而勤奋则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蝴蝶穿破茧蛹,成就美丽的传说。这三句话可以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转岗教师”和非师范类在岗教师工作中困难重重,困难面前怎么办?努力,只有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出的努力。在网上有大量的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果我们花功夫钻研,不用一年时间,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进步得让你自己都惊喜。

二、了解掌握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目标、知识的主要特点、教与学的主要特点

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是有差异的。只有了解掌握幼儿启蒙领域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的主要特点、教与学的主要特点,运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各项需要。

(一)幼儿科学启蒙领域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目标是教师科学活动的风向标,指引着教师向着高效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些转岗教师由于有中小学教学经验的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小学化、成人化的的教学倾向,心中有了科学的目标,可以及时纠正您的教学,了解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教学领域的目标,是组织有效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前提。

(二)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

1.情景化

幼儿的科学知识都是依附在情景化的趣味故事中和情节中的。例如:问他水的三态方面的知识,他会想到故事《小水滴的旅行》,《冰娃娃漫游记》问他动物的生长,他会向你说《小蝌蚪找妈妈》,或《我们的动物老师》再比如你问参加《一分钟赛场》活动的小朋友一分钟的长短,他会同你讲飞机起飞、能数很多钱、能做很多很多笔,讲他今天的游戏等等

2.过程化: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幼儿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幼儿的探索、研究、实践逐步构建起来的。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一分钟赛场》,要幼儿获得一分钟认知,需要感受一分钟,猜想一分钟、合作一分钟等等环节,逐步完成。

3.活动化

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在游戏中学,做中学。“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有的转岗教师原以为与孩子们做游戏就是玩玩耍耍,简单,其实幼儿园的游戏是大学问

4.经验化

经验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是人亲身经历。幼儿的科学知识

经验化,是他不断地探索、积累的结果。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过去要求记住1+2=3,现在要求知道为什么等于。

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几乎每个学前儿童都通过各种形式熟悉数字这种符号,如年龄、电话号码、饼干数等,但在幼儿园,却有一些幼儿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甚至产生“数学焦虑”情绪。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往教法,多重视实际意义的学习。

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科学领域的学习摒弃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中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教师思想上重知识轻实践造成的。

三、结语

启蒙教育论文篇2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

二、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使用感官,才能促进青少年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

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启蒙教育论文篇3

纵观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发现有一共同点: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出现高频率的瞬间,多是在抓住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一时间“启蒙教育”竟然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在此,我将结合实践中的点滴之感,抛砖引玉。一、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特征启蒙教育,以前在阅读教学中多是处在无意识之中。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启蒙教育,在实践中发觉,它犹如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等注入新的血液。如:一是,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启蒙教育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资源环境;二是,可以把启蒙教育作为了一个教学目标,对学生产生影响。1、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课堂智慧的体现我想先用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这是范进的格言”,前一句是《范进中举》一文中主人公范进说的一句话,后一句语文老师对同学们说的。这是笔者在读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讲的一句话。为什么多年前的一句话多年后还有学生仍旧记忆犹新与受用?这个案例实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所搞的启蒙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作为了一种新的精神生产,实是一种教育智慧,并以一些鲜活的“智慧”在影响学生的发展。2、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灵感的闪现我还想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已进入了尾声,突然班上一个同学站了起来,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于是我便抓住这一问给学生讲解:此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来改写的,公元208年的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军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关于曹操的好人坏人之论,中国历史书中写到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伟大的诗人,他一生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历来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刘邦打败了项羽,谁能说项羽不是英雄。此时我又因势引导,提示同学们在课余最好阅读如《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去了解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以此最终完成了对学生这一问题的解答。从笔者的教学实例中也已感悟出,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是“教与学”灵感的闪现,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能进行启蒙教育的契机!3、启蒙教育只是一个过渡,能及早的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导向。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它能使学生产生出一种自觉,一种个人的内在性要求朝着某一方向发展的意识。如:我曾记得读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伯虎三点秋香”的故事,于是才有我以后在读师范时,在工作后,只要是能见到有与唐伯虎相关的书籍、资料、影片等,无不是如渴的去见识。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能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理想,具有发展性。启蒙教育只是一个过渡,能及早的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导向。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践启蒙教育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如果我们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们连门都没有引进去,我想“修行在自身”的话就不要谈了。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对阅读教学感兴趣,我认为是他在这门学科上遇见启蒙老师了,他的启蒙老师可能在你之前,可能就是你,是启蒙引导着他跨进了这门学科的门槛。用哲学理论的说法,事物的发展由外因和内因两种因素决定,那么启蒙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来说,不就是一个重要的外因了。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激发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迷”上阅读。为此,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学生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去。为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学生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中学生产生类似“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想法,学生有这一问,教师之我在教学中能够引起重视,并训练迁移,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到了书本上从没有的,更能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导向,去找到自我需要的东西。课内与课外都是发展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场所,那里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象、创造。从小培养的阅读兴趣会成为学生以后喜爱阅读的强大动力。可以说,阅读教学课堂中通过启蒙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2、多渠道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启蒙教育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灵活组织启蒙教育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例如,《琥珀》一文的教学,学生在教学中已明白琥珀化石形成的条件,作教师的我本给学生出了一个紧扣教材的提问:“给你松脂球,你能否将其变为化石?”班上同学们说不能时,作教师的我结合科技的发展提醒,就有同学回答到:“化石的形成要几千年,但这是常规。以前铁树要六十年才开花,如今的新科技不是让它几年就能开了吗,我今天还不能将松脂变成琥珀,明天也许我行,不是再需要万年,而是几年就能让松脂球变为化石。”我的阅读启蒙之花又还开到了课外,有不少的学生还真捡回了一些化石,着手研究了起来。就是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学生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3、在启蒙教育中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在学生回答课堂问题时,教师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是寻求学生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的源泉。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只要春天一到,就想到了刘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意启蒙,就有了这样的答案:也许是作者因春天来了,通过燕子飞回,由燕子而想到了刘老师的那两只双飞的燕子风笋,想到了刘老师的高大形象。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向刘老师那样的爱护学生,爱护生活的教师。在启蒙教育中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中可以看出,学生会根据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真实感受做出回答和解释。因此,在启蒙教育中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才能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兴趣。

启蒙教育论文篇4

在经堂小学的课程设置上,学生首先从学习阿拉伯字母拼读开始,进而学习朗诵“清真言”、沐浴礼拜、斋戒等宗教常识;再进一步便是学习《古兰经》中部分章节。小学时期并无统一的教材,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口授,儿童跟诵。学生唯一的学习工具是写有课文的牛羊肩胛骨,当学生能够背诵以后,教师便为其换写新课文。小学学制一般在三年左右,在西北地区多称小学生为“姆太尔林”,其他地区多称为“小满拉”。大多数汉族地区穆斯林家的儿童接受完经堂小学教育后,就不再继续升学而开始在社会上从事农业、商业,只有少数成绩优异者得以升入经堂中学或大学。所以,经堂小学教育可以说是许多汉语穆斯林一生中唯一受过的启蒙教育———以“灌输一点基本宗教常识”[1]为主旨。因此,近代许多回族知识分子仍肯定经堂小学是“千年来回教教统,赖以不坠”的主要原因。晚清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格局遭受了巨大的动荡。文化教育上,以培养现代国民为宗旨的新式学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以科举入仕为目标的私塾学堂;欧美的现代政治制度、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也以大浪狂奔之势涌进了古老的中国。在政治上,国家对外无法抵御列强入侵,对内军阀割据愈演愈烈,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原本在中国社会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回族逐渐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域。

近代回族群体陷入“愚”、“贫”的恶性循环

(一)知识的缺乏导致在政治上的失位

当清政府被,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标榜的“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本应该给回族在政治上带来复兴的机会,然而,此时却是回族最为贫弱的时代。首先,回族成员很少系统接受汉文化的教育,很难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因此他们在政治、学术文化上居于次要地位。“中国的穆士林自来号称为五千万……但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数都是未曾受过教育的。所以回教人在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都莫有什么地位。因此狡黠者往往利用我们这个弱点,尽其压迫和摧残的能事。闹到结果:我们还赚得一个不好的声誉。詴观年前“甘省事变”就可以証明了。”[3]其次,除了西北地区外,回族的其他族群常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型态分散在中国内地。特别是元朝被以后,失去了政治上优越地位的回族,其特殊的宗教文化与生活习惯,时常得不到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族群的理解与接纳,所以他们在社会上长期遭受主体民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歧视和排挤:“回族入中国历经千余年的历史……很少不是在受着外人的排斥及歧视。消极的表现,就如:不断的遭侮辱、异态的社会组织,事事给以不得发展的阻碍之类,回民势孤力薄,只有听其自然,苟延残喘的与社会挣扎而已!积极的表现,则无端的遭受灭族之祸,如历史所演“左宗棠平回”的惨剧……回民……愈被排斥,愈无立足之地……”[4]

(二)经济困难从而无力提高教育

历史上回族民众的竞争力也常因其成员的普遍贫困导致在中国社会经济上无足轻重。特别是民国以后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内战频繁,人民常常背井离乡。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加速影响着中国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农村经济,受害最深的是广大城乡民众的生计和生活。而在经济上远居于弱势的回民,其所受到的冲击也就更大。“教民贫苦者居什九,多以小本营业维持生计,曩时生活程度低,故衣食尚不甚感困难,迩来国日以弱、民日以贫,生活问题不啻有天渊之冸……以故昔日能以自活者,现竟多致冻馁。”[5]近代以来,经济的贫困已严重影响到了普通回族家庭的日常生计,怎有余力再顾及信仰和教育问题呢?换言之,回民愈“贫”也就愈无力改善自己子弟的教育问题。一般回民因固守传统宗教而排斥新式学校教育,因此回民整体智识远落后于时代的进步,所以,大部分的回民多无力于改善生计而生活贫困。加上大环境的不利,回民为了谋生而整日东奔西走朝不保夕,再也无多余的心力顾及、子弟教育的问题。其教育文化和也就更加衰弱不兴。近代多数回民就一直在“愚”、“贫”之间不断恶性循环,而“愚”、“贫”也成为外界对回民的另一种直观印象。严重的贫穷问题已阻碍回民参与新式教育,因此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穆斯林族群“萎靡不振”、“柔弱无能”和“师古不化”,此现象固然是因为回民教育落后的结果,然而归结根本的病源,就是一般教民为生计所迫,换句话说,这病源在一个“穷”字上———回民因贫穷从而无力在经济上支持新式学校和清真寺的教务改革。“关于中国伊斯兰前途危险的症结……不外教民知识落伍和教民生计困难。原因自然是教育之不振、工业之不发达。挽救的方法当然是开工场、立学校。”[6]

有识之士对经堂教育的反思

回族群体的积贫积弱促使回族知识分子反思。当时众多有识之士认为:“回教所以日就衰颓……一般教民知识的落伍恐怕要是其中原因之最大的。然知识之所以落伍,固有经济的、环境的……其主要原因,还由于师资缺乏、教导无方罢?”[7]因此传统的穆斯林启蒙教育机构———经堂小学就成为他们所关注检讨的重点。本来传统清真寺经堂教育体系是全体汉族地区穆斯林成员学习宗教经文知识的唯一渠道,阿訇则是教授穆斯林经文知识的老师。这是过去阿訇普受寺坊全体穆斯林尊敬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加速变迁,整个经堂教育体系“读经不读书”、“读书即反教”的落后保守的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因为整个回族成员———上至阿訇、海里凡、乡老,下至一般成年教民、儿童多成为一群不识中文、无法及时吸收最新知识技能和思想理念以求自我进步的群体。他们多昧于时局的变化,和当时社会主流的距离愈拉愈远。因此,回族的知识界开始注意到了传统经堂小学的发展瓶颈,“溯自回教东来,教育中心差不多完全集中于礼拜堂,除学几句阿文以外,其余的事知道的很少,而且那种私塾教法不知害了多少天真烂漫的青年!”[8]当时传统经堂小学和大学都面临相同的发展瓶颈,即“经塾”体制的狭隘格局以及独尊阿文宗教经文课程的限制,即使是阿文教学,其课本教材、教学方式数百年来未曾有变,主要依靠口授背诵等简单的方式进行着。而这种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正是近代回族民众“积渐而成今日之贫愚”的重要因素。

晚清以后,由于满清政府错误的民族政策,回族起义和反抗的事件层出不穷。在民族压迫和歧视的政策之下,导致不少回民心里对汉文化有着极为强烈的排斥倾向。然而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对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因此,教育改革对当时的回族百姓来说是当务之急。1907年,由36名留日回族学生成立的“留东清真教育会”,出版了回族史上第一份自办刊物———《醒回篇》。在这短短数万言中,占篇幅较多的是如何改变回族积贫积弱的局面,而总结其主要论点就是发展教育和改良宗教。文中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孔教进行了对比,也分析了宗教和教育的关系,“耶稣之信教者,皆从事于教育与科学、以发达其智识,是以能审时度势,使其宗教推陈出新而光大于世界也。”[9]“吾国之孔教,亦一宗教与教育兼施而并握者也。”[10]“吾图回回宗教之进化,不可不先开人智,欲开人智,不可不先兴教育。”[11]

对于兴办教育之措施,《醒回篇》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措施:(1)新式国民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穆斯林自己要肩负起主要的责任。“究之仰其成于政府官吏之少数者。亦若政府官吏之少数者不为提倡,则人民即不能成一学校者。以政府官吏之少数者为主体,而父兄者反居于被动地位。不知教育者教育我之子弟也。我教育之义不容辞其责无旁贷。乃我不自负其责,而反委其责于政府官吏之少数者……其所谓教育国民云云仍不过娱耳悦目一佳名词。”[12](2)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教育制度,同时也要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外度各国之趋势,内察自国的情形,取长舍短,因时制宜然后垂为……必审知各国教育宗旨之所———所以能造就各国之国民而我宜如何取法焉。”[13]民国以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成为国内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新式的小学也取代昔日私塾学堂的地位,然而一般回民真正能“受其贱者殊尠”。原来许多文化知识缺乏的回民仍固守“读书可以叛教”的传统观念,抗拒学习中文的小学教育。所谓回民“不知使子弟读书通本国文字,以致不能输入高尚学问,职是知识有限,不能与他教处于同等地位,举措之间动辄失败”即为是[14]。所以新式回民教育,就是协助广大回民脱离愚、贫的困境,使之具备现代国民应有的素质和学养,加强回民的社会竞争力。

回族启蒙教育理论的革新

(一)糅合西方“世俗化”、“进化论”的理论

与其他各族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回族的启蒙知识分子在寻求教育革新的过程中,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留东清真教育会”的成员保廷梁指出:“土耳其以回回教为国教,故其教之衰也,以国力维持之。”[15]而“中国,奉教自由之国也”,并不是一个以伊斯兰教立国的国度,所以“教之兴衰,全视乎人力”。回族百姓素质参差不齐,以致无力将伊斯兰的优点发扬光大,故当以新式教育来进行改变。回族的保守派为了防止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以致自满于自身宗教的优越性与必然性,极度排斥外来知识为我所用。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偏见,回族的启蒙教育必须强调“人本”和“世俗”的价值。在强调“世俗化”的同时,回族的先贤还引入了“进化论”的思想。以保廷梁的论述为例,他认为昔日清真寺阿訇只对教民阐述“后世”与“前定”的价值,却对现世“物竞天择”的“进化论”一无所知,所以长期下来,降低了广大回民的责任感,并忽略了人在“现世”中的奋发拼搏的潜能。这些启蒙知识分子认为,保守派重视“后世”的救赎胜过参与今世的努力,因此在社会上疏于学习优势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其竞争力、生存力必然低落,这种积弱不振的现象若不改善,将来势必为其他强势族群所淘汰。1931年,时任教于成达师范的庞士谦阿訇,亦曾在《月华》撰文讨论过有关“前定”的问题:“近世一般教胞们,多偏于前定而忽略人事,每见一般尽人事的人,不说他是不信‘前定’,便说他是贪图‘虿崖’,年深日久,一般穆民受了这种传说的熏染,多失进取之心,凡百业祇听天命而不尽人事了,由此萎靡不振、腐化、顽固,种种的不好现象都发生出来了,恐怕误认‘前定’,就是回教不能发达的总因吧!”[16]在积极汲取西方最新思想理念的同时,教内亦有部分知识分子,在努力调和传统伊斯兰教义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他们认为坚持信仰和追求西方民主与科学的理念是可以并存的,他们希望这样的调和工作能说服教内的保守派放下固有的偏见与心结,共同支持回民的改革教育。

(二)伊斯兰教义、法规可以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清末“留东清真教育会”的另一位重要成员———黄镇磐,在其《宗教与教育之关系》一文中认为,历史上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人类社会进化与改革需求下的产物。“,世界第一之宗教改良家也,西史谓其布教神速,创独一无二之宗教;而吾掌教辨其诬,谓所奉之教,仍旧有之宗派。而不知皆非也:生于满克,满克人欲杀害之不得,后为所攻陷,夫欲杀害者何为?果攻陷者又何为?盖一因其反对改良旧教,一因断行改良旧教也。史固不及详,而吾人又多忽之。”[17]而当时中国回民留学教育的先驱———沙儒诚同样认为,“世俗化”和伊斯兰教教义并不是相互对抗的,两者之间可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作为人类的崇高信仰,宗教也无法逃脱社会的进化与变迁,宗教只有在社会的变化中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或者找到与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功能,才能永葆兴旺。在当时无数的先进知识分子看来,中国伊斯兰教与回族的衰弱不前,正是由于故步自封、缺乏对时代进化认知的结果,此时正需要师法“穆圣”当年的魄力———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迎头赶上。而改革的良策正是新式教育。

(三)以培养现代国民为目的的回民小学是发展重点

当时回族民众和儿童中,目不识丁的文盲极多,极需要汉文教育的补救,故新式国民小学被认为是当时回民教育的首要发展重点。国民小学当使穆斯林儿童不分男女皆能普遍接受基础国民教育,学习中文和各项基本学科课程,彻底培养现代国民应有的素质和学养,增加新一代的穆斯林在现代社会的适应力与竞争力,特别是将来毕业后,尚能自由、自立地继续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在根本上着想———办小学……脚踏实地的干……许多孩子们失学,却去作些不吃劲的事……要干教育事业,当先从儿童作起,因为他们是将来这世界的主人翁……明了了教育之目的以后,第一步就是要办小学。”[18]又鉴于当时回族民众经济普遍贫困以及对于学校教育的偏见,故应当施以劝导、强制和经济补助等劝学的手段,以真正提高穆斯林儿童的入学率。兴办新式学校需要专业的教育人才,并需长期的资金投入。当时回族群体中社会经济状况普遍不佳,人才极度缺乏,许多回民学校常在财力不继、师资匮乏的噩运下中途夭折。小学教育所费较轻,相关师资也较容易聘得,所以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务实可行的策略。“办一个很完善的小学校,非有大宗的款项不成功……应现时的急需,无妨把学校的范围缩小,暂办规模较小的……在乡村里、能力单薄的地方,可设复式编制的学校。……办中学校,设备上数十倍困难于办小学……不完善或不成样的中学校或大学校是误人子弟的场所。”[19]

此外回民之中失学的民众、青年极多,加上许多回坊是分布在偏远封闭的乡间,当地的回民除了务农维生,其处境更为艰困无望,故发展简易的乡村初级小学和成人补习学校,亦为回民教育的当务之急。“现在我们为国家计、为宗教计,所以要改善教育,必以一乡村教育、帅稚教育为我们兴办教育的初步……因为教徒的分布多在于乡村,而乡村的人及帅稚者的脑筋简单容易灌输,然后由小学、而中学……”[20]不难看出,在针对启蒙教育的理论改革方面,当时的知识分子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如何调和宗教与西方理论?如何改变国内回民排斥外来文化的心结?如何使新式的教育与国内回族群体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使近代回族教育的改革进入快车道。

兴办回民小学的具体实践

(一)发展师范教育,加强师资力量

回族新式教育的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师资的缺乏。为了尽快培养适合回族新式启蒙教育的教师队伍,1925年,唐柯三、穆华亭、马松亭等六人在济南成立了成达师范学校。成达师范创校的宗旨为“造就健全师资、发扬伊斯兰教”。为了达到此目的,该校计划其学制的发展分为小学部、师范部、研究部三个阶段;期望“将来各部学生锻炼有成,小之可领导一方,促文明之进步;大之可以宣化全国扩吾教之真传,而教育实业自治诸问题均可迎刃而解矣”。其中师范教育为成达师范之主要目的,故师范部实为成达之重要骨干。该部修业六年,专收高小毕业生,学生就学期间享有优厚的待遇:食宿均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自负书本、衣物等费用即可。师范部毕业生自受领证书之日起算,必须服从该校的指派,前往各处清真寺或回民小学担任教师工作六年,其间不得自由改业,否则即令其赔偿在校六年期间一切培养费用。服务期满以后,可以自主择业[21]。

(二)回族上层人士给予经费支持

1928年,受济南惨案的影响,成达师范学校的正常招生计划被迫中止,学校营运之经费也由于银号的关门而失去来源。此时,成达师范学校遭到了办学以来的最大危机。在成达师范学校最困难的时刻,他们得到了西北马福祥、马鸿逵父子的援助,成达师范终得以化险为夷。马福祥在国民政府北伐攻克北平之后,将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内原本用于创办“穆民大学院”的数十间校舍借于成达师范学校,并援助其迁移的费用。1929年春季,在马福祥以及北平教亲的热心赞助之下,成达师范终于从济南顺利迁入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内继续办学。从此开始了北平成达师范的新时期,而马福祥也因此受聘为成达师范的董事长。

(三)小学教材的编写

成达师范学校成立后,随即建立了出版部。出版部快速投入到了教材的编辑之中。教材包括回民中小学的教学课程,也包含民众教义研习班的教材。这些教科书从中文到阿文皆有,种类相当丰富。首先是1930年由该校“民众教育委员会”编辑,成达出版部发行的《清真教典速成课本》[22]。其广告标榜“文字简明,一看就懂”,对于回民小学或民众教义研习班皆一体适用。因此在当时颇受欢迎,到了1936年已扩充为“增图六版”。

1932年,成达首度派遣毕业生留学埃及后,对于西亚伊斯兰世界文化出版事业了解也更加深入。次年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时,成达出版部即引介埃及当地所出版流行之“小学校宗教常识”一书,并由王梦扬、庞士谦阿訇、赵振武等人将其翻译成汉文,称之为《小学教义课本》。其内容分教义、教法、教理、教史等项目,教材乃按照“年级高低”来规划课程的难易。教学设计上则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采用先“故事”而后“理论”的策略,循序渐进地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书共分成四册,是年先出第一册,规划由初小三年级开始讲授,每年用书一册,一直到高小二年级期满为止。最值得赞许的是,该书每册之后附有教授参考书,对教师授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成达出版部还发行了由赵振武编撰的《小学经文课本》。此书是采用阿文经书与中文译解并列的方式,深入讨论了斋、拜等信仰问题,是小学教义课程的进阶课本。由于口碑颇佳,到了1935年该书增订至第四版,在国内共销售两万多册。其他类似的书籍还有由马松亭、赵振武重新编排校订的传统教本《正教幼学》,是小学、初中的课本,成人自修也可采用。通过逐步解决师资、经费和教材的问题,回民新式小学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直至抗战前夕,回民小学已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民寺坊。以宁夏地区为例,在马福祥、马鸿宾、马鸿逵的援助下,该省先后设立了130余所清真小学。在青海地区,马麟、马步芳所支持开办的小学校就有116所。在一些大城市方面,南京市在抗战前夕共有7所回民小学;上海市由回教学会所兴办之敦化小学,在校长沙善余八年的义务经营下口碑极佳,甚至得到上海市教育当局的推崇,列为优等;同一时期北平市至少就有7所回民小学。此外1936年该市的回教士绅曾组织“回民短期义务小学协进委员会”,并迅速成立“短期小学校”约20所,其师资多来自成达师范与西北公学的毕业生。1933年“回民教育促进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后,各地亦陆续成立分会,该会和民国初年成立的回教俱进会一道对各地清真小学校的建立做出了极大贡献。

启蒙教育论文篇5

在我国,很多人在观念上还仅仅将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属,过分的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强调音乐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甚至在胎教音乐中也注入带有着强烈功利性的因素,导致人们对音乐本身意义的背离,这种现象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还给孩子们音乐本来的面貌。当然,音乐确实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是首先必须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学会倾听音乐,能够理解音乐,从听觉和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实现音乐对人教化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儿童音乐启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摸索和探寻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对音乐的倾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多元文化与学前音乐启蒙

(一)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

根据笔者对哈尔滨城市各类型学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哈尔滨城市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以及一些私立早教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规模大小及师资实力各不相同。相对来说,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对优于私立幼儿园。另外,近几年新出现的大量的早教机构,也以其比较新颖的形式,较好的环境和较新的理念逐渐的受到了幼儿家长的认可。笔者在对这些早教机构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个统一观念,到底要让孩子们欣赏什么音乐、怎么欣赏音乐。当然其中一部分机构也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比如在尝试性的探索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相关音乐教学。但是限于科研能力和现实情况等因素,研究进展和实施都比较慢。我们有必要通过努力,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欣赏到更加优质的音乐,从而实现良好的音乐启蒙。

(二)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学前音乐启蒙

首先,幼儿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这是一种很好的天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对事物会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幼儿家长跟风选择一些不适合儿童的音乐来让儿童欣赏,这样是不适合孩子自身成长和认知规律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呢?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中曾提出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文化。在雷默看来,只有在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滋养下,儿童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艺术风格,忽视其他的风格,那么它只能培养出艺术视野狭窄、心怀偏见的儿童。然而,后一种情况却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其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从《指南》中这些对幼儿音乐艺术的教育指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从多元文化层面着手,以开放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幼儿形成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艺术视野。

三、多元文化理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指导作用

从多元文化角度来讲,不同国家、地区、地域、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文化内涵。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通过其各自的旋律、和声、节奏、特有乐器音色、表现方式等要素形成了各种音乐风格。作为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秉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从众多的音响资料中收集到简单易懂、生动形象、风格各异,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作品,逐渐在幼儿音乐启蒙中应用。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选曲和欣赏的过程中,先不建议融入过多的知识性内容,如民族、文化等背景,毕竟幼儿在知识结构和思维上还达不到理解这些比较复杂的内容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从聆听欣赏和感受音乐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以单纯的音乐元素作为基础,让孩子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感受各种音乐带给他们的情绪,从而逐渐从感性上把握各种各种文化的音乐风格。

四、总结

启蒙教育论文篇6

1、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的促进

艺术中专生毕业后大多会走上幼儿教育的岗位,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接受的音乐启蒙对智力开发有着特殊的作用。幼儿教师通过动听的音乐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同时让孩子在学习音乐中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2、钢琴演奏利于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怎样才能吸引孩子,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钢琴上弹唱和即兴伴奏对幼儿的思维潜能开发是最重要的。由于艺术类中专生对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之运用在钢琴学习时就会有很多的构想,比如原本用美声唱法演唱艺术歌曲,可以根据艺术中专生对音乐的动感追求,加上即兴伴奏的织体变换,就有可能成为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原来一板一眼的声乐作品也就变成富有动感和律动的音乐了。当孩子听到和以往听到的不同音乐编排时,耳朵一定会高高地竖起来,并对这样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磕磕绊绊的演奏是不能够完整地表达音乐魅力的,不论是弹唱还是对儿歌的即兴伴奏,往往建立在较好的演奏基础上,所以提高钢琴实际演奏能力着实重要。

3、艺术类中专生肩负着对未来幼儿音乐启蒙的责任

艺术类中专生走入工作岗位就肩负着幼儿音乐启蒙的责任。如果教师的专业技术不过关,音乐素养不广博,就无法在幼儿心中产生对音乐的美好期待,从而无法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无形之中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艺术中专生应从进校后就将责任紧紧地挂在肩头,充实自己,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让幼儿享受美妙的音乐、辅助幼儿的音乐启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艺术中专生应具备良好的钢琴演奏能力

根据艺术类中专生在校学习时的特殊性,教师在掌握扎实规范技术的基础上可以把更加实用的弹琴方法和技能教授给他们,例如更加多变的织体、富有特色的和声、踏板的合理运用以及触键带来的微妙变化等。有些学生喜欢唱歌,对声乐非常感兴趣,但对学习钢琴却没有兴趣,可能还会有厌烦情绪,迫于选择艺术类学校而又得硬着头皮练琴,这种状态往往是学琴中的障碍。还有些学生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总想找到捷径。艺术类中专生的普遍情况是专业不突出,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如欲突击练琴急于求成的话,往往效果较差。学生进校后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片面追求快速,忽视扎实规范技能的提高,手指的机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甚至越来越薄弱。不管弹琴的方法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更轻视音乐感觉的全面培养,这样做即使在在校期间(两到三年)造成飞速进步的表象,但学生在日后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终究会因为基础薄弱或音乐素养不全面、手指机能长而影响琴技的后期发展,欲速则不达、欲快而反慢。

1、培养良好的演奏能力首先要有对钢琴学习建立正确的认识态度

赵晓生先生曾经在《琴禅》中讲“:习琴有道,证悟有要。得大境界,反若无道。”“学琴有道”就是说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没有捷径可走,要想学好钢琴首先得摸清学习的规律才会少走弯路。有道就是指学习要有方法、一定要有克服技术困难的好方法。什么是好方法?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的练习方法之外,更要在练习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

2、良好的钢琴演奏是身体多个环节的积极配合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多器官结合过程。在视奏时,大脑、眼睛、手在同一时间开始工作:乐谱上的音符要通过嘴巴唱出来,用眼睛反馈到大脑,大脑立刻指挥手指在键盘上弹奏出来,同时耳朵还要及时对演奏的声音进行反馈和检查,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所以,学钢琴绝不是简单动动手指就能弹出美妙的音符,而是身体的多个感官和部位的协调统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

3、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需要正确的练习方法

钢琴的演奏是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艺术事业,必须要用心来完成,弹奏的每个音符都是身心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演奏者还要充分了解作曲家的意图,通过十指尖千变万化的触键,把作曲家的音乐思想表现出来,这些都得靠勤练、巧练才能完成。俗话说的好:慢工出细活。慢练不单是一个好习惯.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慢练时身体和脑部才会达到和谐统一,及时发现问题:指法、手型、旋律是否正确,并及时改正。而对于练习中有难度的地方,需要反复慢练。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唱谱,此法简单、易行。很多学生觉得唱谱是小孩子学习的方法,但这恰恰就是为了曰后走入工作岗位能够尽快适应并且对下一代进行音乐启蒙的必要手段。

4、在正确弹奏方法的基础上提高音乐感受力

弹琴不仅要做到“耳聪目明”,还要培养音乐感受力。就是说耳朵要听音色、音高、力度、节奏和律动,仔细听乐曲的每个细节才是做到了耳聪;而目明则是要眼睛清楚地看到谱面上的音符记号、临时升降号、表情符号等,这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耳聪目明。除此之外,弹好琴还需要有极高的领悟力和音乐感受力。悟性高低对学琴的进度有决定性的影响。音乐的感受力是在不断接触音乐中逐渐提高的,每个学生在进校后都应该要学会享受美妙动听的音乐而不是单纯为了回课和作业。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孩子,而感动自己最快的捷径就是深入了解每首乐曲背后的含义,仔细品读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演奏的音乐感同身受,并传授给孩子。

三、提高钢琴演奏能力的实用方法

中专生进校后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怎样弹而不是弹什么之上,重视培养实用的方法和音乐素养,用实用的技术来解决乐曲难度。用触键、音色、结构、分句、对比、起伏的不同来区别对待基础不同的学生,要求学生绝不是简单地用手指把音符砸出来了事:,伴随学生弹奏程度的提高,可以对音乐技术、风格表现等有更规范的要求。艺术类中专生从进校开始的第一步,就要把演奏质量放在第一位,把每首乐曲弹好听、弹完整,才能脚踏实地的往前走。学音乐要持之以恒,不能只单纯片面完成教师的要求,达到学期末的计划,必须注重全面的技术训练和音乐修养的提高。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培养孩子们成为心灵美、情操高尚的人。华罗庚说:"时间是由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艺术类中专生进校以后拥有一个最好的条件就是每天可以在琴房练习钢琴或是声乐。当然每个人每天练琴的时间非常有限,并非都能选择很好的时间段来练习。但排幵练琴的时间是可以做到的。将练琴旳时间和其他的学习时间排开,对学习而言也是一种放松。更多的艺术类中专生认识到将来的社会要求孩子们不单是要掌握几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是天性,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长期修养的结果。

四、结语

启蒙教育论文篇7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学前儿童语言观、语言发展观、语言教育观,把发展幼儿的言语态度、言语能力放在首位,总体上提高幼儿的语言素质,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日后学会学习打下基础。在进行幼儿语言教育时,要注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人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语言教育既要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又要专门组织相应活动使之落实到所有的幼儿身上,从而提高语言教育效益。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使幼儿不仅从中获得愉快体验,而且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将语言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城中

(一)在音乐活动中渗透

音乐是陶冶人的情操的一种艺术,幼儿普遍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可在大班开展听音乐、学语言的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更能使幼儿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用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幼儿歌曲中优美的歌词,动听的旋律,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彩的语汇,产生自编自唱的冲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是以词汇为建筑材料的,幼儿容易掌握的是那些熟悉、经常接触的词汇,而幼儿周围的生活及环境恰恰是他们最了解、最热爱的,因此要指导幼儿细心观察,以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组织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让幼儿在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前提下掌握语言、理解词意、积累词汇。外出郊游、日常散步、科学观察等都是发展口语的良好活动。教师应注意发现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对事物的最感兴趣的时机,用富有诱发力的语言启发孩子去探索、思考、交流,为他们多多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使得口语能力不断提高。

三、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正规、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景,根据语言发展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科学有序的教学计划,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通过儿歌,训练幼儿的语音

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第一步,儿歌教学是练习幼儿语音的较好方式,它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容易接受,学习积极性高,经常性地朗诵儿歌,对于纠正幼儿的语音见效较快。朗诵诗歌、念绕口令、猜谜语等都能较好地训练幼儿准确地发出一些困难的较容易发错的音。

启蒙教育论文篇8

我们应该应根据幼儿的趣味和能力加以自然的引导,我们只需要多关心他们身体是否发展的健全,更重要的是不要强迫他去做自己不愿做的活动,而是要在身心两方面对他引导,他的身体就会变得像精神一样,能以动作表达思想感情,她年幼的心灵花朵会向着光明,向着美和永恒的爱而纵情开放。但由于幼儿时期身心特点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教育目的。幼儿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展,提高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诸素质的物质基础。对于正处于身体慢慢发育的幼儿来说,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产生兴趣的过程,在对舞蹈的认识中要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幼儿舞蹈教育中,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民族民间舞蕴含着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就应该加入民族舞的元素,增强家乡的情感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舞蹈是最让幼儿接受的活动。要是传统民族民间舞给予儿童一种文化认同感,就必须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舞的兴趣,让幼儿逐步感受到舞蹈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比如民族民间舞教材一级组合中《小小手》中,舞蹈动作采用东北秧歌绕手绢花的手腕动作,训练的是手腕的灵活性,也为今后东北秧歌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音乐节奏欢快,清晰,富有趣味性。最后有鼓励孩子自己发挥想象做出不同的造型,特别注意舞蹈动作中做手腕动作时手腕放松手指自然伸直,眼随手动,这也是民间舞的特色。主要是夸张的表现事物的特点。在学习民间舞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尽管孩子们的手刚开始不够灵活,自己也还是做出美的充满童稚气的手型动作。

三、伟大的现代舞之母邓肯在她的自传中谈到

教孩子把自己的身体置身与理智的严格控制之下也就是在扼杀他们的热情和灵感,这无疑是一种罪行!这也说明了在舞蹈教育工作中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地位,能成功地保障孩子身体健康发展的唯一力量就是生机勃勃的灵魂,决不能教孩子硬做动作,而是要靠他的心灵,当心灵趋于成熟时,那才给予指导和引导,换句话说,必须教会他们用合乎他们身体特点的动作,除非她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一动作,这样,孩子才会熟练地运用姿势这一单纯的表达方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多鼓励启发孩子。

1、应改革教学方法

多鼓励孩子自我创作。幼儿的世界是充满天真无邪的世界,赵国纬老师的《舞蹈心理学》中提到在舞蹈创造思维的培养问题研究,舞蹈学习离不开模仿,但不是单纯的模仿,必须在模仿过程中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技能的积累,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占重要地位,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思想观点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孩子多模仿,而模仿的前提是多观察,比如让孩子观察猴子戏耍,大象走路,兔子跳跃,长颈鹿吃树叶等动态比较明显的情景,从而锻炼学生视知觉和自由运用身体传情达意的基本手段。

2、音乐从刻板的芭蕾钢琴曲到悦耳的儿歌童谣

3、4岁的幼童对优美动听的音乐有着敏锐的反应能力,要注意她们的年龄特征和可接受水平,针对幼儿对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比较敏感的特点进行舞蹈教学。

3、力避成人化倾向

幼儿教育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是,3岁左右的孩子只需要她们感受跳跃的感觉即可,不要求做很标准的跳踢步,而5到6岁的孩子则可以完成小跳中跳之类的简单跳跃练习。要让孩子在舞蹈中保持童趣,童真,童稚童幻,童乐的协调发展。

4、增强孩子自我表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