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孩心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11

小孩心理学论文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1

“一定要在孩子4岁前把他送回中国去。国内基础教育扎实,对他以后的发展有好处。况且本来就是中国人,怎么也得会说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国内的早期教育压力太大,小孩子嘛,还是轻松点儿好。另外,留在加拿大,也可以从小适应这里。”

如今,类似争论在海外华裔家庭中并不鲜见:为了孩子不会在“中国热”中落伍或忘了老本,家长们希望他们亲近中国:但想到孩子要离开自己,离开国外优越的环境,父母们又心中不舍。是否要把孩子送回国去?许多家长感到为难。

在北美一家颇有人气的华人论坛上,笔者发起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家响应热烈,一天内回帖超过了20个。网友MatureJady认为,把孩子送回国是最明智的。她分析道:在美国的中文学校学习,孩子的知识都不扎实。如果在中国,小孩无疑能学好中文。对于学习压力,她的看法也很乐观:

“在中国学习,孩子固然有压力,但有压力就有动力。”她认为。经过这样的教育,小孩子在学习上就有了底子,以后再回到美国,一定比当地小孩子学得快。Maturelady还认为,变换环境对孩子不成问题,小孩子适应能力很强的,不用担心。

然而,多数网友不同意Maturelady的看法,其中晒晒的回应最为全面:“孩子会不会说中文,跟家长的督促和家庭环境很有关。家长在家坚持和孩子说中文,多给他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产生认同感。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无法说哪个好。中国注重扎实,但死记硬背的多,美国注重思维活跃,从小培养思考能力。我个人更喜欢美国式的教育……在美国,华人教育小孩也很严格。华人家庭的孩子还是要比美国孩子更‘刻苦’,压力更大。所以说根本不用担心孩子基础不扎实。再说一下‘小孩适应能力强’这事,不要觉得小孩小,就可以很轻松地承受环境的变化。每一次的迁徙都意味着强行打破他长期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很多东西不是说适应一下就可以了,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奠定一生。”

关键:亲情不能阻断

多数网友支持孩子留在当地。大家之所以持此种观点。更多是出于“孩子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考虑。而非国内国外孰优孰良。Missy说:“小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和父母分开。如果要了解中国,可以在假期带他回去呀。”“如果孩子一定要送回国内,父母中至少要有一人陪同

事实上,儿童心理研究早已关注孩子与父母分离的问题。研究表明,孩子离开父母,对后者的亲情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就被中断,情绪、行为和精神健康方面可能都会出现问题。

出现问题后,儿童最初的反映是抗议,即哭闹,然后是绝望心理,包括不进食等,再下来是恐惧,如害怕独处、怕黑暗、怕生人等等。接着,孩子还可能产生一种不理会的反应,如躲避父母或养育者。因此,被送回国的孩子被再次接出国时,往往不亲父母,喜欢独处,甚至脾气古怪。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纠正,就可能进入到孩子人格的核心部分去,孩子长大后会呈现出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纽约华埠儿童培护中心主任温德和见过多起孩子因被送回国,与父母分离的例子。他表示,其中情况最严重的小孩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严重缺乏安全感,甚至发生智力倒退。此外。被送回国的孩子多由祖父母隔代抚养。他们溺爱孙子女,“有养无教”,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家庭不睦,不强留孩子

事实上,能够讨论是否送孩子回国的都是些经济无虞的家庭。对于那些尚且为生计挣扎的父母来说,孩子留不留在身边则根本没有选择。去年底,一份最新的纽约华人移民家庭研究报告指出,57%的家庭将刚出生的子女送回大陆家乡抚养。家长们表示,在金钱和工作压力下,只好将子女送回大陆请亲戚代为抚养;另外,难以找到价格适宜且值得信任的保姆,也使他们无奈地送孩子回乡。

对于这部分家长,纽约华埠儿童培护中心主任温德和建议,应尽量每天和子女长途电话沟通,拍下录影画面寄回去给子女。更不要开“你不乖,爸妈不要你了”之类的玩笑打击孩子。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精神;生活 

The language bring a kid abundant the unseen

Liang Hong-lian

【Abstract】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took the kid to spacious but versatile world.At the child's inside in the world, in the love the kid, I knew a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Teaching;Spirit;Life

小时候,我没有洋娃娃,没有布狗熊,更没有“汽车”、积木。记得过年的时候,叔父给我买了个小拨浪鼓,圆圆的鼓面上画着红圈圈,两边的细绳子系着两个小鼓槌,只要转着鼓柄,就拨浪拨浪地响起来。那情景就像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姑娘在跳舞给我看;春天来了,和邻居家的孩子用一张正方形的厚纸,插上两根芦苇,做成一只土制的风筝,奔到空地上,跟着摇摇摆摆上天的风筝心儿也欢跳不已。最难忘的是母亲给我买过一只万花筒,圆圆的筒子裹着蓝底红花的纸,上面有一个小圆孔,只要举起在月照星稀的晚上,独坐灯下,我蓦然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每日正是和这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自己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小花和小树浇水、施肥,让他们快快长大,诗情画意没有穷尽。在儿童的世界里,不断地编织着美丽的童话和小诗。你说它伟大,教的全是小孩;你说它渺小,它却影响一个人长大后的几十年。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的幸福感,无与伦比。在儿童的世界里,我在爱孩子中,渐渐长大了。我把这种爱,升华成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成自己的行为。 

在儿童的世界里,在爱孩子中,我长大了,我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不仅是要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除了自己外,还有许多人,要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做人教育的重要的一个部分,那是人的语文学习,这正是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只是昔日朦胧,今日清晰,以至急切罢了。 

小学语文把我带到一个美好的境界中,我也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把孩子带到了宽阔而多姿多彩的空间里,我的情感与课文作者共鸣,我的心与孩子相通。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的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倘若忘掉了孩子,那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是想不出来的。多少次多少回,我把孩子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语言在情境中有了形象,有了生命,有了汉字语言最讲究的神韵。我和孩子们常常沉浸其中,甚至忘我了。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起来:“怎么,下课了!”“李老师我们不下课,我们继续上!”下课了,孩子仍然围着我不肯离去,一定要把课堂上想说的而没来得及说的话告诉我,才感到一种满足。这种场合往往是争先恐后的,此时此刻,我能不陶醉吗?我的心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情境教育的“缩短心理距离”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真实的感受中提升出来的。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在 《女神》中写的诗句:我寻求到 “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我虽然仍像孩子那样喜欢无拘无束,但是我却有了意志,能管住自己了。我年轻时原本喜欢打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喜欢!甚至一个人拿着篮球在雨中投篮,也挺潇洒的,“球,快乐的精灵”!渐渐地,我忙起来了,要看的书多起来了,因为我深知一个小学的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我懂得了一个小学老师应该自觉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想到了就去做。我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做减法。我几乎不打球了。我利用寒暑假这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我总尽力去读。我只恨自己读得少,我随时做些读书笔记,边读边想:如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为我所用。一以贯之的认真的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我觉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前的十篇文章, 我在爱孩子中长大了。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人所承受的。这时需要的就是意志。

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情感持续,稳定,强化。我想心理学上可能并不这样写,情感与意志是人心理的两大区域,其实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是难以一分为二的,它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

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的丛书,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新论,有关课程的书、脑科学的书,我都想学。美国“哥伦比亚号”为什么会失事,俄罗斯“太平号”又怎能准确地在预定地点解体、降落。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

外出坐在车上常常从田边驶过,看着田野里开着黄花的向日葵,看着同样开着黄花的丝瓜花、南瓜花、西瓜花、黄瓜花,又想到麦子、稻子成熟了,都是金黄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多少回没有想出答案。有一次似乎顿悟了,啊,莫非它们都是太阳的孩子!太阳用金色的阳光给人类和世界万物带来温暖和光明,又用它的金色哺育了瓜果谷黍,奉献给人类。

当我站在高处看到大树时,我都希望能意外发现一只鸟窝,那里一定会有鸟妈妈和它孵出来的孩子,说不定还有几枚可爱的鸟蛋。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仿佛小鸟知道我这个老小孩的心思,去年居然造访我家,两只小鸟不停地飞来飞去。我像孩子那样兴奋极了,不断地提醒小孙子蹑手蹑脚地从树下轻轻过去,千万别惊动小鸟,让它们在这小小的庭院里安家落户。啊!我们的家,不就成了小鸟的家了吗!小鸟是令人羡慕的,它们都有一对翅膀,蝴蝶、蜜蜂也让孩子想入非非,我甚至在心里说:“花蝴蝶,小蜜蜂,你们能把翅膀借给孩子吗?”天真地做着孩子的美梦。 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3

家长持续正确地努力很重要。一个孩子的综合竞争力,不在于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拥有对生命和未来的激情,在于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在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完善发展,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些素质的养成仅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明显很难达成,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要思考“给予孩子的终身竞争力”的问题。教育需要教授给孩子生存常识、知识和经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学校只能承担起其中有关知识教授的部分,其他的更需要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辨能力和自主独立性差的问题,不少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勤勤恳恳努力的态度把后代毁掉,而且对此毫不知情。

二、激发孩子的“超级爱好”

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对某种东西的超级爱好和渴望,只要这个爱好是具有正能量的,父母就不要去干预,哪怕这种爱好影响了他的学业。家长先从给孩子购置500本书开始自己的家庭教育。关键是家长自己也要真正读书,孩子才会读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家长尤其是父亲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甚至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这样会培养孩子对父亲的依赖感,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学到独立。

三、培养公共说理的习惯

人类心灵是一块空白的书写板。美国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要学习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描写、叙述、比较与对比、原因与结果,也包括辩论、论证与说服等思维训练。根据《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规定,小学一年级“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二年级“重述文本区别中的事实和道理,说清和组织要说的意见”,三年级“在说理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四年级“区分说理文本中的‘原因’与‘结果’‘事实’与‘看法’的差别”,五年级“分辨文本中的‘事实’‘得到证明的推论’和‘看法’”。到了六年级,则更上升了一个层次。“六年级公共说理分为两部分:辨析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这两项都需要在实际阅读中通过感性、具体的实例,不断让学生讨论与加深印象”。至于何谓“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大纲中有详细说明:“要辨析的逻辑谬误有五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循环论证、虚假两分法、无凭据推理。要提防的宣传手法有十种:人云亦云、谩骂、偏见、势利、老百姓的话、吹嘘、‘科学’根据、证词、恫吓战术、株连。”六年级公共说理的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看法”。并且强调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必须加以证明,即提供理由。其中四种常用的理由为:事实、例子、数据、专家意见。令我们惊讶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就接受这样严格的思维训练,令我们感慨的是其中提到的每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尤其在一些媒体文章中。意见和观点,其实并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而必须提供事实、例子、数据或专家意见来加以证明和支持,如此方才具备说服力。遗憾的是,在一些文章中,经常看不到足够的“证明”和“支持”,而只是强烈的情绪表达和个人评判。《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七年级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有进一步要求:“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上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偏见”和“成见”的提出则涉及社会公正,而不仅仅是逻辑。公共说理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理性话语的价值观是与他人平等、尊重、以说理相待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视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对待他人,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事实上,说理能力即公民素养,是与人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的,传承了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价值观,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公共说理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且越早越好。这也是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学习公共说理的依据。反观中国中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小学基本上是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当然,不是说这种训练不必要,而是不应该成为阅读与作文训练的全部。

四、心情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孩子有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孩子有没有天生的聪明和不聪明之分?为什么很多好孩子一开始优秀后来反而落后了?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情怀、胸怀以及气质,要培养孩子有广阔的思想与胸怀,能够逐渐获得自我心情教育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还不乐观。很多学校囿于各种限制,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放手推行心情教育。有一些学校对于组织学生春游很有顾虑,担心会发生意外,因此因噎废食,导致学校的心情教育无法推行下去。国外的心情教育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如野外徒步20天,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

五、亲子沟通“通则不痛”

网友投票选出了“最伤妈妈的八句话”,很多人反思,这些话不能再说了,如“别问了”“别管我”“真唆”。很多父母也在为如何和孩子交流而苦恼。无论是孩子的后悔还是父母的苦恼,都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通则不痛,亲子沟通渠道畅通了,孩子就不会有揪心的后悔,父母也少了许多“说不明白”的烦闷。亲子沟通的艺术,对父母而言,首先不能“一厢情愿”。教育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态度、语气容易失之过急,结果孩子越来越逆反。好话还得好好说,为人父母,要以孩子能听进去为最高目标。营造一个平等、平和的气氛,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要搞成“一言堂”;对于没搞清楚的问题,不要把猜测、推断当事实,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被怀疑、被质疑;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意识到双方出现分歧也许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不对人,别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更不要“贴标签”、翻旧账,让孩子“翻不了身”。亲子沟通的艺术,对孩子而言,首先不能“闭目塞听”。随着年龄增长,渴望独立的心跃跃欲试,从甩开父母的手,到自己拿主意、做选择,再到“父母那套都过时了”,很多孩子抗拒父母,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理由,只是“一听唠叨就烦”。父母也曾年轻过,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父母也曾遇到过。当抗拒父母时,可以想想:不是为了自己好,父母怎么会这样?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有可以接受的部分?责怪父母不懂自己,是不是也因为自己不对父母敞开心扉?叮咛也许唆,但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对自己这般放心不下。父母和孩子,原本就血脉相通,为什么不能让沟通更顺畅一些呢?

六、更多地关注学习素养、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

相比较于抢先学知识,培养基础素养更重要。七成家长表示会在孩子入学前教拼音,47%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学前补习班或兴趣班。但家长的心态其实又很矛盾,在回答“家长最希望孩子入学前掌握哪些本领”这一问题时,“与人交往”“体育劳动”“音乐绘画”等三项远超“识字算数”。上海市2013年“零起点”调研数据显示,经过对2000多个孩子长达两年的跟踪和研究发现,小学一二年级和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水平有直接影响的素养,是理解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精细动作等四个素养,而知识性的计算、识数、记单词等都排在后面。学习基础素养对学习的影响,随年级升高而增大,抢先学的知识内容影响越来越小。幼小衔接中,关注学习基础素养比抢跑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幼儿未来学业发展。一个小学前没学过外语的孩子,与学过的孩子,差距只是50个生词和20句对话。这些在进入小学之后,花15~18个课时就可以解决。只要进入正式学习阶段,通过一定的教学或游戏方式,可以很快缩小这些差距。要关注感觉统合失调比例增高带来的系列学习障碍。这也是很多孩子在书写、计算、阅读等方面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如孩子朗读时漏字、加字、念错字、替换字,又或是计算时写错数字的顺序和位置,抄写时要看一笔写一笔,这些都是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障碍。感统失调最佳的干预时间是在学龄前,最晚不能超过12岁。但是,如果大量的抢学、先学占据了这个时间段,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的完善就会丧失最佳时机。

七、遇事自己去处理

“孙老师,你儿子和同学打架,被打哭了,你快去看看吧!”孙老师淡淡一笑,“孩子打架,有他吃亏的时候,也有他占便宜的时候,让他自己去处理吧!我才不管他呢。”这话看似冷漠,实则蕴含智慧。打与被打,再平常不过了,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今天遇见这事,家长老师不理我,我该咋处理?以后再遇到这事,我该怎样去化解?这样的事孩子们遇见多了、处理多了,他们还会一味地想着并依赖家长老师吗?在这种环境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遇事会不会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越来越独立呢?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强呢?多经历这样的锻炼,孩子们会不会更迅速地走向成熟呢?如果孩子被家里的凳子绊倒了,在西方,家长们会置之不理,让他自己去处理。在我国,大人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心疼得不得了。诸如此类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孩子自理、独立、探究品格的极大差异。当我们埋怨孩子这方面能力太低时,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给孩子充足的锻炼机会了吗?如果我们的家长、教师在生活中多一些“冷漠”,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日常事务,读大学了还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寄回让父母去洗――这种现象就会减少。若我们还依然对孩子“爱”得太多,甚至还依然对孩子“爱”得畸形,在以后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我们很可能收获的不仅仅是再次听到“你们的下一代绝不是我们的对手”的断言。这不会是危言耸听。

八、细心培育探索精神和独立人格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4

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的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尚短。虽然在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许多内容都是借鉴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因此并不是十分符合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这样一来造成的就是在具体教学运用中会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今后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对人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大概在6到12岁左右,心理素质相较于中学生来说比较薄弱,因此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的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仅能对学生的心里烦恼进行及时解决,更能采取学生喜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推动国内教育工作的改革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二、当前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运用的问题

2.1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地位缺失

由于长久以来我国实行应试制度,学校教导学生都是以考试成绩论高低,导致学校和家长更加注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大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教育这个课程,既然都没有这个课程的,就更不会有学校的心理学教育。即使有一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学教育课程,也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这些老师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不能满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2.2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缺乏

中国目前的小学心理学教育体系大都是借鉴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不能完全符合我国的教育现状,这就造成了国内心理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从目前现有的小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来看,只有部分内容还对现实教育现状具有参考性建议,这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就目前教材内容深度缺失的情况来看,对小学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完善与改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3小学教育心理学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实际互动

现阶段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大多仅限于理论教育,并不能和孩子的校园日常以及家庭环境相互结合在一起,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从问题的出发点来帮助孩子解决自身的烦恼。而且心理学老师也没有时常的跟家长沟通孩子近期的心理成长变化情况,让家长参与到构建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来。

三、对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现阶段发展的改进措施

3.1强调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优化学校的心理教学理念,提高小学心理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素养。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应该认识到心理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把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落到实处。不仅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还应对各科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实现全天候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监督,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应及时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总体来说只有学校教师的自身小学心理教育知识水准和儿童心理教育知识储备提升上去了,才有可能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建立全新设和国内小学教育的小学心理学体系

借鉴国外的先进的心理教育学理论,结合国内独特的教育国情,合理优化整合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形成一套专门针对中国国情的心理学教育理论。在发展国内自己心理学教育理论的道路上,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以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目标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学心理学教育体系框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心理学教育学科的内容,在此同时还要保证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建立国内自己的小学心理学教育体系是一个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应多方面配合共同发展,万不可急于求成。

3.3多方面配合进行小学心理学教育

小学生心理教育绝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工作,这些都是需要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的工作。只有两方面群通力合作,一起寻找问题并解决孩子的问题,才能提供给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学校班级主任老师的工作将是重头戏,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在班级主任老师的陪伴下进行,班级主任老师应该每星期展开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每学期和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学生心理沟通座谈会,让学生家长也随时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学校还应定期的举行心理教育活动,例如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参观少年宫等,通过这些心理教育活动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给学生心理情操上的陶冶。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运用的深入探究,并详细考察了当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运用的看法,作者从小学教育心理學的现状和当前小学教育心理学体系以及如何多方面配合进行小学心理教育进行了深度探究分析。发现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发展,应该遵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做到以学生为核心的发展观念,结合西方先进的心理学教学经验,结合国内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以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标,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储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作者单位:1.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2.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5

9月,我宣城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作为年青的教师,本人一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诚教学,热心教研,尊纪守法,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爱心助人,事事处处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深感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已落伍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放弃了许多很好的“跳槽”机会,不追名逐利,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暇,著意从事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默默无闻地的甘作园丁,乐为人梯。

古语云: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尤其是教师要持久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扎实的功底。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开始,我连续参加了大专及本科的函授学习,自以为良好的基础,顽强的学习毅力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我于下半年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文凭。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和现代管理的需要,我又于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和inter培训的学习等。

总之,本人教育思想端正,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研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概念,有独创性地发展学生的智商和情绪智慧,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优化第一课堂教学,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于此同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并创制有意义的教具和图文资料,不断提高自己施行教学的科学水平。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培育优等生,辅导后进生,争取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发展。本人从事数学教学的业绩历年来是名利前茅的,也有案可稽。执教的《圆的认识》及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都在郎溪县小学数学优质课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在广德实验小学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也荣获宣城市小学数学优质课二等奖。“富有激情”是不少数学行家对我的课堂教学的一致评价。本人于3月也有幸与教育局、教研室领导一同对东夏小学进行视导工作,所示范的《年月 日》课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及东夏小学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为了及时掌握当前教育研究的动态信息,瞄准最新发展水平,本人长期自费订阅《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研究》等数学报刊和资料。每年也阅读六七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学研究文章,并作了大量笔记。同时,结合本校、本人的教学实际,深入研读,以利创新中国化、本土化、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理论。

几年的自学,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种种启迪。在自学的日子里,我所撰写的《小学数学“体验和探索”的尝试》、《数感培养初探》、《让数学教学焕发人文色彩》分别获郎溪县小学数学论文三等奖、郎溪县小学数学论文二等奖、郎溪县小学数学论文三等奖,《新课程理念下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几点体会》、《数学教学因阅读而完整》分别获宣城市小学数学论文的三等奖和宣城市小学数学论文二等奖。

当然除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外,我更注意教育理论及管理理论的学习,一直坚持自费订阅《学校管理》,了解前沿管理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年教苑耕耘,几年班级管理,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教育管理方面,我深知班主任是一班之魂,班主任的观念、学识、魄力决定了一个班级的水准。因此,在班级管理方面,我高举教育现代化及素质教育这两面大旗,抓教育观念的更新,抓教育设施的完善,抓班干部的建设,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我任期间,班级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我班连续3年荣获新发镇优秀班级,获郎溪县文明班级等荣誉称号。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知识积累,锲而不舍地教研探索,自觉已基本具备了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正在逐渐形成一套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用心灵赢得心灵

市优秀班主任 赵金葆

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就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创新,在和谐中育人。

一、 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每天早晨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学生有无身体不适,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学生生病时,我带他去看病。孙淑雅乘车的钱丢了,我掏钱给他搭车,父母从四川来打工的孩子依火阿木衣服破旧,我自己就为他订做了一套崭新的校服,留守儿童牟巧玲学习跟不上进度,我就主动帮她补课……。

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表现。二十年来,我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家长们都说:“有赵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放心!”这难得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是对我多年工作的天价回报。

二、 用激励激发潜能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我就是一名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具体工作中,我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我最棒”专栏,开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小星星”比赛。比赛规则是:凡是小组内成员有好的表现,就为该组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的小组为本周优胜组,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组次数最多的一组为该学期优胜组,从孩子们平时卖废品所得班费中取出一部分资金为该组成员颁发奖品,以表鼓励。

有了“我最棒”,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得到“我最棒”,孩子们纪律增强,即使刮风下雨,也努力做到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孩子们学习态度端正了,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打架、骂人、调皮捣蛋的孩子少了,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表现多了……。同时,我还善于用表扬的力量,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用表扬树立学生的信心,消除他们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很大的潜能,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三、 用制度培养习惯

播种良好的行为,将会收获良好的习惯;播种良好的习惯,将会收获良好的性格;播种良好的性格,将会收获良好的命运。那么,这样的种子谁来播撒,这样的火种谁来点燃呢?当然是班主任。所以长期以来,我就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

第一、 我利用班会,队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了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能遵规守纪奠定基础。

第二、 狠抓学生习惯的落实。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实际行动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落实到细微处。如:为了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在班内开展了“废纸回收”活动,开展活动之前,我先给孩子们讲造纸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孩子们平时不要乱撕纸张,并把用过的或别人扔掉的纸张都收集起来,集体卖掉充当班费,为孩子们购买必需品。从此,我班再没出现乱撕纸的现象,教室也变得干净多了。

第三、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自主意识的提高,我在班级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形成自我管理的舆论导向,促使孩子们自我约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习惯养成。就拿现在的三(1)班来说吧,现在班级一般的事情都有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课间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班干负责;每期的黑板报都由宣传委员负责,老师做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文娱活动的开展由文娱委员负责筹办,体育委员负责开展体育活动。当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地得到开展。

第四、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我在班内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好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

四、 用责任做好纽带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细节。作为班主任必须有意地向学生介绍课任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教育教学成绩等,以博得学生对课任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他们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要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要经常与课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对所任学科各方面的表现。对于这些,班主任都要心中有数,因为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恰当的抓好班级工作。

同样,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家访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它可以使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育,使学校教育更富有实效。可是,我发现每当我与学生说到家访时,他们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去家访,老师到家后表扬少,批评多,等老师走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躲避家访,反感家访。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我便试着改变家访策略,当孩子进步了,我要去家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我也去家访……。我把家访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让家长和我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91―01

一、班长、组长轮流担当――圆于形

1. 理论支撑,付诸实践

班级管理经验,是在理论与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在实践中完善理论依据,在理论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实践。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我们开始了新学期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

学期伊始,我们尝试性地和孩子们一起推选组长,在每一组选一个孩子当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发记号笔、收本子。孩子对这个推选充满欣喜,也很快将小组长的推选落实了。在后来的一个月里,孩子们越来越重视此事,有的孩子甚至回家对爸爸妈妈牛气哄哄地说:我管理一组的小朋友呢!由此可见,孩子们对小组长这项工作非常向往。

2. 改变策略,继续出击

当一个班级的管理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就要对其所呈现的现象及时做出反馈,再结合理论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调整,让班级管理制度更加细致,更加完善。

一个月后,小组长们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熟悉了。不过这只为部分孩子提供了发展自己的平台,更多的孩子也有表现自我、体验自我价值的愿望,这就出现了矛盾。每个孩子都非常优秀,怎样让更多的孩子得到表现和发展呢?于是再次做了调整,让孩子自主竞选组长。

首先,是自我推荐。自我推荐的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在竞选中至关重要。想要当组长,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懂得自我管理。其次,是集体举手投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大家的投票结果才是最终的结果。先竞选出5个孩子从周一到周五轮流各当一天班长。第三,以小组为单位,经过组员推荐、投票,依次竞选出每一组的小组长。

这个过程一下子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们是一种督促,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班长不仅是帮助老师做事情,更要服务小朋友,参加劳动。比如每天都要擦桌子、扫地、检查小朋友的着装情况等等。我们以小班长、小组长为榜样,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劳动最光荣,愿意服务同伴的小朋友最可爱!

二、对特殊儿童别样出招――守其真

1. 用爱心交换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在集体活动时,用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孩子回答问题,激励内向的孩子参与活动;在午餐时,用一句表扬的话鼓励孩子安静用餐;在午睡时,轻轻摸摸孩子的头示意孩子快快入睡。我们要告诉孩子“老师很喜欢你们”“老师很爱你们”“老师喜欢每一个小朋友”。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喜欢他的、关注他的,孩子也会敞开心扉,邀请老师走进他,和老师做朋友。

2. 用细心发现亮点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每班都会有一个爱出状况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是班级管理中最让老师头疼的。在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位对事物极有看法、能大胆言论却行为特殊的孩子。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怎样让他融入到集体生活并遵守集体的规则呢?

案例:区域活动时间,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发生了争执,争执的声音影响到了周围的孩子。宇轩看见男孩欺负女孩,他二话不说站了出来,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大声对那个男孩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女孩子呢,男人是不能欺负女人的!”接着,其他孩子一起帮助女孩,用宇轩的话反复说那个男孩,而宇轩也自此“一句成名”,班里再也没有任何男孩子欺负女孩子的事情了。

分析:宇轩总是游离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很少能在小椅子上坐满三分钟。每次遇到类似情形,他总能说出一句恰到好处的话来提醒同伴或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次,他迅速对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直接指出男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然而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忽略了周围的情况,完全不知道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会给班集体带来影响。比如:吵闹哄乱的情况下孩子们会相互碰撞到;加剧做“坏事”的孩子的心理压力等等。不过,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了他的优势:语言能力强,词汇使用量多,理解能力强。

在分析情况之后,我们决定任命宇轩担任班级调解员,专门处理小朋友之间的小纠纷,前提是只能用嘴巴教育小朋友,不能动手。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因材施教,面对比较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因势利导,给他们创造一个发挥优势、发展自己的空间。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教师有了理论的导向与支持,并能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累丰富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借用陶先生的话:“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参考文献:

[1]王琦.论人格本位教育思想在职教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及具体实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2]王娟.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才智,2011(19).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7

隔代教育的界定及现状

对于隔代教育的定义,学者们各抒己见。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把隔代教育界定为:由于年轻父母忙于事业等各种原因,由祖辈(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下同)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小孩接受的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而是接受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

当前我国隔代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我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1]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家庭的老人在帮助照看孙辈[2];另据对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7980名儿童家庭,全国8省11市1973名幼儿家庭和上海市1129名0~3岁婴幼儿家庭的调查发现,随儿童年龄段的降低,家庭中以祖辈为主的隔代教育的比率随之升高,小学生三代家庭中占66%,3~6岁幼儿三代家庭中占65%~87%,0~3岁婴幼儿占55.6%。调查统计简要结论为10个家庭中就有5到6个家庭的幼儿由隔代老人抚养;[3]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有近一半的小孩的早期教育是由祖辈来承担的。祖辈承担越来越多教育小孩的责任。

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的概述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是在借鉴和吸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与社会学的理论关系密切。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就是源于社会学功能理论,开始于19世纪中下叶,形成于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中期。

社会学功能理论开始于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和迪尔凯姆,后来发展为两个主要功能学派:社会功能文化学派和结构主义功能学派,前者主要是以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后者主要是以社会学家帕森斯与默顿为代表。其中以斯宾塞和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理论思想与以帕森斯与默顿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对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的影响较大。

在默顿看来,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时,对其各种可观察后果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反之,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4]。简单地说,显功能指主观目标与客观后果相一致的功能,而潜功能是指主观目标与客观后果不相一致的功能。默顿还认为,分析事物的显功能和潜功能都十分重要,两者不可偏颇。分析显功能和潜功能的作用在于:一是可以明晰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社会模式;二是促进理论上最有潜力的领域的注意;三是发现隐功能意味着社会学知识的重大进步;四是避免以朴素的道德判断代替社会学的分析[5]。本文主要采用默顿的功能主义范式全面地分析隔代教育。

从教育功能论看隔代教育

(一) 隔代教育的显功能

1.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孙辈的身上。祖辈没有了工作压力和生活拖累,祖辈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孙辈身上,祖辈很乐意与小孩子在一起生活中获得乐趣。祖辈家长不仅照顾小孩的生活起居,还对小孩的早期家庭教育给予一定的辅导教育;祖辈家长本来就有一种“返老归真”的倾向,与小孩子一样具有喜欢玩耍的天性,加上他们具有很强的耐心,与小孩融洽地相处,有着深厚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孩子对亲情的需求,为孩子提供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2.祖辈丰富的教育孩子的经验、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祖辈具有抚养孩子和教育孩子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孩子各个时间段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对于孩子的各阶段的发展出现的问题都能及时地发现,并及时地进行很好的解决,有利于小孩的身心很好地健康成长。同时祖辈家长具有丰富社会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小孩子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品质,有利于孩子基本的社会常识、道德规范、社会角色等等的社会化,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3.隔代教育不仅对祖辈和小孩有好处,对年轻的父母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对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化、生活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隔代教育能够帮助年轻父母减轻亲子教育的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这样既不影响事业的发展,又不影响小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隔代教育的潜功能

1.祖辈采用相对滞后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自身的人生观不利于小孩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祖辈、年轻父母与孙辈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对于小孩的早期教育自然存在差异,加上当代的知识更新速度如此快,祖辈教育孩子的方式自然存在相对的片面性和滞后性,这都不利于孩子儿童期的全面发展。对小孩的早期家庭教育,祖辈们总是倾向于采用识字、背古诗、数数等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少能意识到早期家庭教育也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多样的手段,特别是能激发小孩丰富的想象力的途径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主张在婴幼儿时期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儿童的智慧。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强制要求,而是善于用比较有趣的活动进行引导,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同时,祖辈惯于用自身的经验代替科学,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教育孩子,这样容易使小孩与“新时代、新知识”脱节,由于祖辈的疑虑心理比较重,人际交往圈比较狭窄,小孩的人际交往也仅限于祖辈的交往圈,没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群体一起玩耍,这样小孩的交往能力比较差,不利于小孩以后在学校和社会中交际的发展。

2.祖辈溺爱孙辈的心理与“物质奖励”的教育方式使不利于小孩很好的社会化。由于祖辈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不愿意看到小孩受到和自己一样的苦,因此不忍心让小孩去做一些事。当小孩要去做一些他们觉得是力所能及或是有趣的事情时,祖辈总认为他们年龄太小,害怕他们做不好或是怕小孩受苦,因此总是阻止,自己代劳为妙。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婴幼儿发育的主要动力为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婴幼儿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其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因此祖辈对小孩的“代劳或者说是全程服务”,只会让小孩错过了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兴趣的大好机会。同时由于现代家庭规模越来越少,祖辈对孙辈有着过度溺爱的行为,对于小孩的任何要求,无论对与错都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有的祖辈甚至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教育小孩,这样不仅错失了许多教育小孩学习基本的道德规范的机会,也容易使小孩养成对物质的依赖心理,不利于以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

3.祖辈对孙辈有着“望孙成龙”的心理,对于小孩的教育容易造成重智力、轻心理的不健康的教育模式。虽然祖辈教给小孩一些基本的加减乘除,可是却无形之中把小孩培养成孤僻、内向、任性执拗的性格,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差,交际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悲观的心理。何奕敏通过家庭样本调查,发现在隔代教育的孩子中,近60%不同程度地存在任性、自私、冷漠、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多以自我为中心、上进心差等问题。[6]同时由于祖辈与年轻父母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对小孩的教育方式自然存在差异,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冲突,祖辈以自己的权威占得有利位置,这种冲突时常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有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学过俄语,奶奶学过法语,爸爸学过英语,妈妈学过日语,在教育小孩的语言上引起分歧,每个都想首先教他们自己学到的语言,最后搞得小孩再也不敢开口说话。李晶琳也认为,祖辈在抚育孙辈方面与子女存在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为孙辈充当保护伞的同时,也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容易使孩子形成见风使舵,多重人格。[7]由此可见,在隔代教育中小孩的健康心理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祖辈与父辈不同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小孩无所适从,形成多重人格。

4.隔代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可以弥补刚退休下来精神的空虚。由于国情的限制,国外年轻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费用不到收入的1/10,而我国城市中的年轻父母几乎要花费两个人50%的工资抚养一个孩子。[8]隔代教育让祖辈承担属于社会职能的一部分职责,帮助家庭功能社会化,为家庭在经济上减轻负担,促进和谐;伴随着我国老人高龄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退休下来后有一段很长的闲暇时间,隔代教育可以弥补他们刚退休下来精神的空虚,切实感到还有价值的事情可做,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结语

我们在对隔代教育的显功能和潜功能进行分析后,应该来认识显功能――潜功能和正功能――负功能这两个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显功能――潜功能是从事物的客观后果与主观意识是否一致来划分的;正功能――负功能是从事物是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来划分的。为了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功能,默顿认为应该对显功能――潜功能及正功能――反功能的交叉分类构成功能分析的四个最重要基本取向,即显――正功能、显――反功能、潜――正功能、潜――反功能。[9]由此可知,有些显功能属于正功能,有些显功能属于负功能的,同样地有些潜功能属于正功能,有些潜功能属于负功能的。在我们对隔代教育的显功能与潜功能分析中,属于显――正功能的有: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孙辈的身上;祖辈丰富的教育孩子的经验、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隔代教育不仅对祖辈和小孩有好处,对年轻的父母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属于潜――反功能的有:祖辈采用相对滞后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自身的人生观不利于小孩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祖辈溺爱孙辈的心理与“物质奖励”的教育方式使不利于小孩很好的社会化;祖辈对孙辈有着“望孙成龙”的心理,对于小孩的教育容易造成重智力、轻心理的不健康的教育模式。属于潜――正功能的有:隔代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可以弥补刚退休下来精神的空虚。

由此可知,隔代教育成为新时期的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肩负着人由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实现人社会化的重任。然而,隔代教育又是一把双刃剑,有着它存在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给社会、家庭、父母和小孩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隔代教育的显功能――正功能、潜功能――正功能、潜功能――负功能,在发挥其正功能的影响同时要克服负功能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小孩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基础,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4):137.

[2]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吉首大学师范学院,2006(4):203.

[3]李洪增.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33):42.

[4][9]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2.

[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80.

小孩心理学论文篇8

“让我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

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管得太死,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40%以上的同学最喜欢家长给予他们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氛围。

“让我们自愿、让我们自愿!”“让我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让我随心所欲地看,能看多少就看多少”……一句句简洁的话语道出了孩子的心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家长在要求孩子读书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个人感受,一味地将阅读作为任务强加给孩子,以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写出好作文,提高作文水平,一味地让孩子看作文范本、背优美文句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我们要将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在书的选择上尊重孩子的兴趣。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就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引导孩子读书,第一要读经典,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在第三点上,曾老先生做得特别好。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他努力培养曾纪鸿研究数学的兴趣。看来,对书的爱好因人而异,有人喜欢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人喜欢小桥流水的细腻。不要逼着孩子读他不喜欢的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对书的厌恶。

当然,给孩子预留充足的阅读时间也是很有必要的。英国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认为,在所有影响阅读的因素中,阅读时间是第一位的。所以,家里要留出固定的阅读时间。比如每次作业完成之后,每个双休日的下午,每次睡觉之前,让孩子持续、安静地阅读半个小时。这样,到时间就阅读,幼小的心灵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习惯,把阅读当成乐趣。

“与爸妈一起读书的方法我最容易接受”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孩子和父母一起读书,甚至一起读一本书,交流感受,可以让书香洋溢整个家庭。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25%的孩子喜欢亲子共读。“爸爸拿一个小时出来,跟我一起阅读一本书,给我讲解一些我不懂的词,这种方法我最容易接受。”“与妈妈一起读书,一起思考的方法我最容易接受。”孩子们直言不讳,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令人欣喜的是:家长们也认为,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重要方式之一,真是不谋而合。

看看孩子们描写的亲子阅读的场面吧。

幸福一刻

六(11)班 朱新桐

我一直爱看书,经常为书和爸妈进行沟通交流,我清楚地记得,就因为那次沟通,让我爱上了文言小说。

晚上,我拿出了爸爸极力推荐的《三国演义》,听说其中“温酒斩华雄”挺精彩的,欲拜读拜读。看了半天,因是文言文,所以对文章情节也只是略知一二,问题却“溢”满脑海。我找来看报的爸爸,问:“既然关云长武功了得,为何不直接写他与华雄的武打场面,这样读起来不更脍炙人口吗?”爸爸推了推眼镜,说:“这里面其实写了‘其酒尚温’,简单一个‘尚’字,就形象地把关云长的武功高强体现出来。古文的魅力就是在这简洁精练,耐人寻味上,你可要好好品味品味啊!”我恍然大悟,对老爸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感到敬佩,赞道:“嗯,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小女实在佩服,佩服啊!”父女俩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这和谐美好的画面让我觉得快乐,幸福。

幸福一刻

五(11)班 刘菲雅

星期天的午休,是我和妈妈一小时的亲子共读书时间。

今天,我们并肩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我拿起《小公主》津津有味地品读起来,有趣而富有诗意的文字紧紧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的心情也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变化着。

正当我沉浸在故事里,妈妈突然发问:“你怎么看书中的主人公?”我心里早已经有答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她是一个敢于同恶人做斗争的好女孩。”妈妈却反驳道:“我认为她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女孩。”这个问题搞得我们争论不休,最后我“一锤定音”:“她是一个好女孩。”妈妈笑了。“对,我们虽然表达不一样,但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胜利感。

温馨的6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回味着那幸福的时光,我觉得我和妈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事实证明: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孩子会读得更多更流畅。共同讨论可以是随机的,饭桌上,散步时,逛超市,都可以讨论。讨论作品的人物,讨论作品透露的信息,讨论作者的语言等等。实际上,孩子在跟你交流的时候,他在回忆、整理、思考。孩子读书时的体会、快乐和你分享,孩子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表现欲得到了满足,这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入睡前轮流朗读我最容易接受”

调查中,还有些孩子提到:最喜欢的就是“听爸爸、妈妈、老师讲故事,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方法。这种可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

让孩子天天大声读书,家长孩子轮流读给对方听,也是孩子喜欢的方法。有16%左右的同学提出:入睡前轮流朗读我最容易接受。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发明了一种阅读启蒙教学法,他认为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为了调动朗读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朗读的形式,比如说分角色读,配乐朗读,对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读给爸爸妈妈听,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

“爸爸让我做读书笔记也让我受益很多。”“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特别是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

“父母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我最容易接受”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同样需要适时温馨的表扬激励。

15%左右的孩子提出:“爸妈用了一个记录表,把我每天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一周以后,表现好的会得到一些小奖品。”“爸妈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我最容易接受。”不要吝啬,肯定孩子的努力吧,家长的一句赞美、一支钢笔、一块橡皮……对激发孩子潜力很有效果。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