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28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兴趣激发;学生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凸显学习主体,张扬个性风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脑子思考,这样才会使书上的知识融汇到他们的思想中去,真正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我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练习朗读,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实施这一环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平等的锻炼机会,结果许多学生都做得很好。我对他们的表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得到了自信,听课更加全神贯注了,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了。

再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的二、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尝试画丹顶鹤,并且分组交流说说“你画的丹顶鹤是什么样的?”接着出示课件,请学生找到“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的丹顶鹤,并把它们美的姿态读出来。最后由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比赛读。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旧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以画促读,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体现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接着以说促读,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审美经验和认知水平。最后的美读课文,更加深了学生对美的体验。学生始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在自我发现、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识,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云房子》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房子形状、颜色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演示云房子,让学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那些美丽的房子全都是小鸟们造出来的,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增趣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互动式的提问

鼓励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互相交流,讨论式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

2.表演式的学习

小学生处于少年儿童时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有效地大容量的传达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4.富于变化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局面。如在教学生字新词时,可以采取教师检查,学生互相检查的方式解决。课文讲解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灵活机动、富有创新性地不断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形式,或讨论式,或探究式,或质疑等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兴趣发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挖掘潜能,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

参考文献: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2

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2、魅力激趣法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

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

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 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7、行为激励法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3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72-01

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融洽、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去领悟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方式。初中生渴望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未知知识,如果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感兴趣,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时,可通过情境激趣、生活激趣及活动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高效学习。

一、情境激趣,诱发学习动机

情境激趣,是指教师遵从“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学情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把握教学知识,以提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优美风光,并配以古筝独奏曲和精彩朗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这是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扮演“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我国园林发展历史,并对苏州园林的景致进行详细讲解,这是通过角色扮演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而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历史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苏州园林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片段叙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知识内涵得以丰富,这是通过讲故事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学内容中所隐含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诱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生活激趣,升华真情实感

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比如新闻报道、书信往来、交流对话等都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生活事例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事例鲜活生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其加以利用,可以让学生缩短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以《科学与艺术》(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为例,该课主要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可以把课文与一些与此相关的新闻结合起来教学,如2015年7月2日在中国质量新闻网上发表的新闻《清新“静”界,皮阿诺科学艺术家居之厨房里的环境工程学》,这则新闻颠覆了人们对厨房的传统观念,这间厨房不仅有大吸力抽油烟机、垃圾处理器等高科技厨房设施,还在外形设计上考虑到艺术美感,与整个厨房融为一体,不仅不脏、不乱、不臭,而且具备欣赏价值,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笔者将这则新闻引入课堂,学生在看到这则新闻时眼前一亮,并就这一新闻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刻地理解了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紧密关联的观点,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事例,其效果比简单地按照课文授课要好。

三、活动激趣,碰撞思维火花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4

论文摘 要: 英语语言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术语抽象难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增强其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交流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其趣味性教学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建构以学生的学习、研究、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大量引用实例,丰富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以实现语言学课程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的课程目标,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9]朱瑶瑶.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1,(4):216.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 趣味性 缺失原因 教学设想

论文摘 要: 英语语言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术语抽象难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增强其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交流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其趣味性教学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建构以学生的学习、研究、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大量引用实例,丰富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以实现语言学课程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的课程目标,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9]朱瑶瑶.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1,(4):216.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回归

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在当下的一些语文课堂上,甚至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还是经常会出现少了“语文味”的课。

一、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的原因

1.学生活动过多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模拟人物角色互动,有时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的体验。但是,我们发现过多的活动表演只是活跃了气氛,并没有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反而丧失了语文课的本色。如,在《散步》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上演一幕动人的散步图,让学生上台表演,煞有介事地一番动作,搅得底下的学生发出一阵阵笑声。气氛是活跃了,而严谨而又多变的句式特点,深沉而又浓郁的情感氛围,强烈而又举重若轻的使命感却并未在课堂中进行分析与展开,课堂完全失去了“语文味”。

2.上课讨论过滥

讨论本是好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有些语文课,教师为了追求活跃,想让所有学生参与互动,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一应俱全,使课堂成了“菜市场”。最关键的是,有的讨论是为讨论而讨论,使课堂全然失去了“语文味”。

3.非“语文味”过浓

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不适当的位置,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品课、历史课。有的教师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语文味”一词最早是由程少堂先生提出的。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二、如何使“语文味”回归

1.从多“读”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读”是语文学习的最好方法,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语文课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

2.从多“品”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理解与应用的扎实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诠释、识别、辨认、理解、探究,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见解、品德、情操。”语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美;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美、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靠品――品词赏句。

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所以,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咀嚼词句,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风采神韵,让语言文字如桂花糖般满口生香。

3.从多“写”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有人说,什么是“语文味”?说到底就是要看课堂上有没有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有没有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所以,有“语文味”的课就应该大胆地、扎实地、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和新课程中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是一致的。因此,语文课无疑是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课,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掌握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并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体会人物情感,用文字表达感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上既要上出“语”的味道,更要品出“文”的韵味,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

在语文课堂不断流失“语文味”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还语文以“原汁原味”。

曾几何时,我们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恬静、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的语文”,老师的教育观念中已没有“滋味”的位置,单调沉闷的默写,机械乏味的训练,有味的语文享受变成了乏味的语文折磨。

“味”本指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如“味道”“滋味”“津津有味”;“味”也指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如“香味”“气味”等等;还可指“意味”“趣味”。无论是味觉之味、嗅觉之味还是趣味,都是一个具体的感性概念和审美概念,所以语文的“味”就是感性之美。

一、美是朦胧的,语文教学就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字词讲解,分解语段、句子解析、归纳主旨、分析艺术特色……老师太“清醒”太“明白”了,高中同学,至少学了九年语文,已经分析过上百篇课文,如此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只会冰释文学浓烈的人文意向,榨干语言空灵润泽的意境。

一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先将自己的思维水平“暂时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善于“假装不懂”,教师本人应不以“权威者”立足于课堂,不是“清醒”的对学生阅读理解“作指示”,应该留几分“醉意”,倾听学生的声音。

要将整个作品完整地交给学生,留出最大的空间让学生“意会”,而不能一味地追求确定唯一、归纳总结,对此,老师,请在“点戏”给学生之后,“眯起你的眼睛”,“醉一醉”,就让学生自己扯开喉咙去“唱一唱”语文大戏,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理解文本。

《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寓言诗,这首诗意象本身丰富的内蕴决定了主题的多解性,给学生自我理解的空间,允许思维空间的潮起潮落。

生A:全诗以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只“想”不“做”不能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山使他疲倦”“儿子也使他疲倦”就暗示了“他”最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遗憾和抱怨,把祖先留给他的遗憾又传给了下一代,只想不做带来了悲剧的延续。

生B:虽然“想得疲倦”,但毕竟想了,这使我们想起了《宽容》序言中敢于提出问题最终走出无知山谷的男男女女,他们都没有泯灭希望,有着对人生进程深刻而睿智的反思,所以本诗重点展现的是小山民的坚韧、活力和思索。

生C:我既同意他们的看法,又不同意他们的看法,(生笑)这里既有对古老传统的无奈,又有对山外景况的憧憬,既透视出古老传统的沉重和挣脱这份沉重的艰难,又有挣脱这种沉重的必然,所以沉郁中有失落,失落中又有希望。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空布白,以虚写实,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语文教育是否能上升到这种境界呢?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思考教什么外,更要思考不教什么,从不教什么中明确教什么,然后留出学生感受、思维的空间与机会。

二、美是流动的,语文教学就是“信流引到花深处”

罗丹说过:“动是一切景物的生命。”美,就要昭示一种生命的流动,一种动态的旋律。

1.容动、手动

教师要动脑、动口、动手、动步,时刻在动态中,学生要动耳、动脑、动口、动手,亦时刻在动态中,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设计一场具体活动;把课文变成脚本,把课堂变成课本剧表演的舞台;或者把课堂变成辩论赛的现场,或夹杂歌声或夹杂形体语言,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语文课也就活起来了,只有这样,才会促发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心也动、情也动,脑也动。

2.言动、心动

教学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课堂成功的要素之一,而这种美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是流动的。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从朗读中体会到作品的美,用普通话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的时候,无论是听者还是读者,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朗读,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文情、才情会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

读是教学语言的一部分,读如此,其它亦如此,课堂教学这个动态流程中,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语言,什么样的语言用动作辅助,都要形成美的旋律、生动的直观形象、张弛有致的节奏,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美文必须美读。

老师要范读,要读出诗文的意境,诗文的韵味,读出作者对人物、景象的种种态度,也读出自己的情感倾向。

指导学生读,应读清句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寄寓在文中的喜怒哀乐。

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读,时而齐读,时而自读,时而分组读,时而领读,时而沉思默诵,时而纵情大声读。

诗文的意韵自会在诵读中领悟,语言的美自会在流动中让学生心动。

3.情动、脑动

文章的情感流露是流动的,比如说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作为读者的教师、学生自然也有情感体验的流动过程,教师根据这份体验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呈动态的,以契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的过程就应是让学生在接受引导、启发思考、回答疑难、延伸想象中接受作品的思想情感熏陶,同享美好情感,以达感情共鸣的过程。

有了情感的共鸣,教师就像一位高明又技术高超的艄公,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关键时刻只需轻轻一篙,就将学生的思维之舟引到了花深处!

三、美是多形态的,语文教学就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追求教无定法、不拘一格,教无定法并不是无法,实际上,“教有定法”只是一种程序、一种风格,简单得多,照样子模仿就可以了,而“教无定法”难多了,它突出一个字:“活”。这“活”,就是多样化,就是灵活多变,就是根据教材、学生、时间的不同,灵活改变教学内容、方法、方式。比如,语文教学可以观看影视作品,让学生在领略“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的同时,感受善恶人性的强烈冲击。也可以伴有文艺表演的欣赏,既可以欣赏到“美”的形体,又可以感受到“美”的艺术,或者让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名胜古迹,一方面感叹祖国山河或壮丽、或清秀、或别致、或幽雅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会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亦或者也让学生上一上、听一听“百家讲坛”,领略大师们的风采,感受时代前端的言论……这些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愿。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课堂;语文味;目标;诵读;圈点勾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教学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怎样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真审视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进行了一些浅近的教学探索。

一、确立教学目标,让语文课充满语文的味道

在新课标的推进中,广大教师有三重任务:一是理解新课标,二是实践新课标,三是发展新课标。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落实新课标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换而言之,在整个课改背景下,无论你怎样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去开发课程资源、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但在具体贯彻这些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各自的特点。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就是语文,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的特点,要有语文味。

二、反复诵读,让语文味弥漫整个课堂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能促使学生的再思考、再创造,我们的教学不能重形式,不能以炫技为目标,不能走过场,而应立足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地品味文中的真意。

让学生走进文本,让语文课散发出语文味。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化一个“诵”字,多读多思多感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是诉诸形象和情感的。阅读文学作品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先入情入境体验,尔后才有所悟。学生学习也一样,总是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再对思想内容进行把握。课文打动人,教育人的各种形象和情感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的。

三、说,让“语文味”盈满我们的心灵

人类语言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是听说和读写两大系统,听说是基础,读写是发展,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自觉不自觉地重视了读写,忽视了听说,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科学的教学规律,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学会说,就是要学生学会正确流畅得体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作为一名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表述自己想法见解的欲望,都有渴望被认同的情感需求。所以“学会说话”就是一项最基本也最切合实际的显现“独立”存在的表现方式。

作为老师要想办法教会学生正确地去“说”,激发他表露自己观点、想法和看法的积极性,渐渐地也就给了他“说”的欲望和理由,再适时地给他一些能够引起思考或者引起争论的热点话题,养成学生的语言表现欲。

教师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说新闻,讲成语,分析品味诗歌;或给学生一定的话题:青春、早恋、老师、生命、音乐、电视、名人等,要求学生从中选取即兴说话,使课堂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诗歌的韵味。让学生结合课文背景给同学们讲故事;让学生紧扣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讲事实摆观点;利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机会,把对课文的阅读和学生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谈体会:让学生充分地说。如学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以以“珍视和平”为题配合教学,创设情景,要求学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使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四、圈点批注,让“语文味”贯穿我们的课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还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我在教学实践和读书实践中发现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