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境核心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3:33

环境核心论文

环境核心论文篇1

【关键词】闪客;拓扑;同步发行体制;中国元素;知识产权

自网络诞生伊始,动画就利用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随着大众网络的迅速崛起,动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迅猛发展,成为动画创作和传播的主流,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催生出许多新问题,对动画而言,网络已经由动画的艺术、技术、商品发展的辅助因素,转化成催生动画艺术形式,决定传播效果、验证技术实力,主导商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状,优势和缺陷并存。

一、网络环境下动画传播的主要优势

实时性强。网络传播迅速快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实现用户和信息的同步,对动画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革命性的提升,数字化终端推广手段的成果是传统动画播放媒介远远无法达到的。

兼容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和传播不仅是专业动画创作机构的专利,动画创生的形势发生革新,草根阶层的“全民化”动画创作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促生了大量独立动画创作人,与动画相关的自由撰稿人、跨界艺术家、网络闪客迅速崛起,促进了动画内容、形式、技术、文化、产业的全面爆发,极大丰富了动画艺术和技术的多元性。网络动画涉及的主题超越传统动画的创作模式,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和自由度。

复制性强。数字化的复制、收集使海量的信息储存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复制甚至已没有鲜明的“原作”和“赝品”的区别。包括搜索、复制、压缩等技术的发展,使动画的资源无限放大,也使欣赏者时刻面临信息选择。

开放性强。随着数字技术各种标准的确立,不同独立的网络系统都可以对接合并,互联、通信、出版、广电、销售、教育等网络相互融合,动画的播放和存储格式日趋便捷统一,网络环境下媒体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动画与娱乐、出版、广告、科普、教育等各种直接或衍生行业的联系越发紧密。

互动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欣赏或浏览的过程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于传统动画播放由“点”到“面”的强制性的单向信息辐射,网络动画与漫画、游戏、广告等彼此交集,形成双向交流,参与和反馈的自主性提高,这种互动会直接影响包括动画创作本身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变化,从艺术、技术、商业多层面均有革命性的飞跃。

二、网络环境下动画的主要缺陷

艺术和文化品质的弱化。为了获取最大点击量而迎合大众的网络动画,高度注重娱乐和广告效应,对高品位文化功能的追求相对较弱,商业气息浓重,目标人群相对集中,对动画创作本身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更加急功近利,“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与“短、平、快”的网络创作习惯格格不入。过度强调感官刺激或强烈暗示广告消费的网络动画成为主流,积极发展感官享受型的创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部分严肃的文化思考,而观众对网络动画的欣赏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消费”,以大规模复制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动画实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强制性消费”。这种现象对动画长期的、健康的、多元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传播者的文化引导作用减弱。传统媒体对传播的内容、形式、受众的掌控力强,监管更加直接。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受到严格的审查过滤,传播者主动引导,受众被动接受。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的中心主导地位,相对强势。而处于海量、快速、多元的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所特有的“拓扑式”的传播模式,使处于中心地位的传播者的作用相对弱化,传播者的“特权”减少,网络传播的过程极为快速、复杂,评判标准更加多元,使媒介对文化的引导功能和效率相对减弱——传播中太需要网络环境中各环节的文化操守和品格自律。

即时性创作普遍缺乏精品意识。网络环境下的动画资源丰富,鱼龙混杂,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在极力追求新、奇、特等极端效应的网络环境下,动画的创作和传播很难保持精品意识。与传统动画中的大制作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既缺乏美国动画电影工业体系那样大规模、长周期的产业战略,也没有日本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那种长期共同服务兼顾循环的运营模式。网络动画大都是应对时尚热点话题的小制作,只有极少数长年坚持运作的动画品牌能真正形成气候。网络环境下动画创作和传播追求即时性的结果,造成“快闪”现象,长期如此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不良的惯性选择。

三、网络环境下中国动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国际动画霸权环境中的本土坚守。虽然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愈加呈现出跨国界、跨文化、跨媒介的传播特点,但美日等老牌动画大国的产品仍然强势压制着中国动画。美国动画基于其强大的电影工业,产业形态高度发达,全球战略成熟;日本动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漫画基础上,动画产品依靠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覆盖全球,后来居上的韩国、加拿大、东欧等国的动画也在迅速崛起。动画所具备的跨地域跨文化的特性正好符合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要求,动画强国的产品依靠网络树立了极高的品牌威信,其艺术风格、文化思想,甚至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成为新的文化载体,中国动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动画产业链的缺失。中国动画产业链的缺失是一个老话题,中国的动画行业各环节相对孤立,其中最致命的是缺乏动画的知名品牌。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动画行业大多成为强势国家的动画加工厂,远离原创、策划、推广,局限于规模化制作加工的中国动画人是动画行业中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的网络环境成为国外相关动画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动画热潮其实是“洋动画”的热潮。中国动画在对先进国家动画产业链的模仿学习中艰难发展,而网络世界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中国动画起到客观的推动作用,也加速了洋品牌的普及,层层打压国产原创动画。

动画的目标群体定位狭窄。长期以来,中国动画的受众目标定位在少年儿童,造成了中国动画普遍低龄化的现象。而国际上成人动画所占的市场份额高于少儿动画市场3倍,中国的成人动画是一个待发掘的领域,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动画基本由欧美日所垄断,受各种现有条件和观念的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忽略了这块“大蛋糕”。

动画的原创力低下。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网络的传播特性助长了模仿抄袭等“短、平、快”的动画创作形式,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创作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创作团队贫弱分散,缺乏长期的、精品的创作发展战略,甚至导致动画创作中,投机取巧者的生存状态好于创作者的恶性循环。中国动画长期以来面临三个老问题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解决:一是中国动画的风格问题,即中国元素的运用和发展;二是中国动画的产业链缺失问题;三是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问题。动画原创力的不足源于动画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甚至目前整个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值得商榷。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原创力缺失的缺陷日益明显,恶性循环已经显现,中国动画产业大量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被优秀的国外动画所占据。

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动画是一种创造虚拟产品的新兴行业,是以知识产权为灵魂的创意产业。动画的盗版问题长期制约着中国原创动画的正常发展,甚至对行业本身已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动画企业的创作积极性降低,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导致恶性循环。网络环境下动画复制性强和开放性强的特点使动画的版权保护难度更高。产权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使动画的原创作品被模仿盗版,另一方面也使整个动画行业缺乏获取专利授权的眼光,从而导致各方面受损。国家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约束非常有限,执行不力,中国动画行业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口碑差,商业自律亟待加强。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特别是原创作品的推广传播布满了荆棘。

四、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发展策略

完善以网络同时作为开端和终端的动画产业链——产业策略。结合网络环境下动画的优势和缺陷,利用网络的传播特性综合分析,网络既是动画创作的开端,也是其产品终端,必须以此为基础,解决动画产业链完善、促进动画原创发展的问题:第一,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动画行业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网络动画创作灵活、便捷、快速、多元化的特点,鼓励原创,避免传统动画创作中的风险投入。第二,以网络的优势维护良性循环的动画产业链。网络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动画至关重要。在国家建立大规模动画实体基地之后,具有实时、互动、兼容、开放等特性的网络化动画研发推广基地将成为补充和保障。动画行业真正利润的三分之二集中在衍生产品中,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最适合作为各种动漫衍生产品的纽带,起到链接和增值作用。第三,利用网络传播反馈的优势置入动画市场营销。运用网络参与动画的管理、企划,加强产业竞争,促成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政策引导和市场行为相互兼顾,通过网络促成各种媒体的跨界联合,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以网络反馈作为市场晴雨表,扩大需求和创作的层面。第四,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有许多特殊性,动画又是其中比较特殊的形式,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促成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规范和完善,从而提供网络环境下动画产业的保障和健康发展。

环境核心论文篇2

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煤炭企业想要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途径

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煤炭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不断协调各种生产技能、技术流派、治理和运作经验等学识,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煤炭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在煤炭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煤炭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长期优势,就应该注重分析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更要注重积累企业内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以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人才理念和煤矿粗放经营方式仍未彻底改变,人力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空前加快的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企业竞胜的稀缺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知道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应该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我认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应该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大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力度。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的大小决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也体现出政府和企业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投资的多少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实力正相关的。

(2)健全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煤炭企业员工平均素质较其他行业偏低,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是很重要的。首先,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或国际规范培训人才,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适应企业竞争的人才;其次要突出重点,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再次要拓宽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此外,还应教育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培训,提高素质。

(3)善于吸引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优秀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是要将企业未来发展愿景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结合,用事业留人;二是要将公平与诚信相结合,用竞争性的薪酬待遇留人;三是要塑造信任无边界的工作氛围,用沟通的企业文化留人;四是要淘汰庸才,实现机制留人。

(4)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员工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牵公,不谋私利;精通业务,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搞好服务等等。

2调整企业结构,使其向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煤炭企业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如德国鲁尔集团,就是依靠规模经济,形成了强大的竞争能力。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前十位煤炭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5%。而美国前四家的煤炭企业占整个美国总产量的85%以上。综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战略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实施大集团的路子。通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组建大型煤炭集团,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河北省煤炭年产量约为八千万吨,煤矿企业却多达三百多家。其中产量居于前三位的开滦、金能和峰峰,年产量也只有三千万吨、两千万吨和一千万吨。由于没有特大型规模企业带动,没有深度开发的投资,河北虽是煤炭资源大省,但始终难成资源强省。为改变现状,河北煤炭实施了重组,争取到二0一0年,通过兼并、整合、重组将煤矿企业由原来的三百多家减少到六十个,形成南“冀中”北“开滦”两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增强竞争力。

产业多元化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途径,煤炭企业作为能源生产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无论储量多么丰富的矿井,受地质储量、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煤总有采完的时候。投产-发展-维持-衰老,是煤炭企业基本规律。因此煤炭企业为避免单一经营格局导致的最终的关闭结果,应该实施多元化经营。以煤炭经营为核心,在煤炭开采、深加工方面增加投入,增加煤炭品种,开发煤化工,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等,开发应用洁净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的液化、气化技术等,拉长煤炭企业主体产业的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许多国际煤炭大公司都延伸了产业链,将煤炭作为原料在集团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煤炭深加工,大幅度的减少了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他们相比,我们国内煤炭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内部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提高专业化水平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条改革途径。过去煤炭企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很普遍,造成企业包袱沉重、资源配置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百年老矿开滦就是这样,下属的每个矿都是各个机构俱全,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2002年开滦实施了主辅分离,成立了煤业、服务、经贸等几个专业化公司,优化了结构,精干做强了主业,做活了辅业,提高了生产专业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3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重视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带动整个企业或整个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其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应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杰.浅析影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其提升途径[J].北方经济,2006,(3).

[2]张磷,薛万东,翁翼飞.我国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国煤炭,2004,(1).

环境核心论文篇3

摘要: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区域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有效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造就一个人才竞争的良性循环环境,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万家(其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200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投资不足,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采用弹利,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就是说有奖有罚,有功有过,奖勤罚懒,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5.4.3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

环境核心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77-0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主宰者,人们总是按照主观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念、价值标准来组织、改造、利用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的哺育者,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可见,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对于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都取得巨大胜利和巨大成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然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尽管其主流是好的、鲜明的,但非主流的东西大量存在,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社会思潮五花八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滋长和蔓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有助于阻止非马克思主义因素的滋长和蔓延,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理想不仅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也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却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冲突,导致人们在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上产生困惑、焦虑和无所适从。二是忽视精神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人们的目标追求,由重政治追求转向重物质利益追求。在物质利益驱动的强劲势头下,一些人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顾物质追求,忽视精神追求。三是缺乏情感激励。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知识体系。然而,我们却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方式。由于缺乏情感激发,有些人掌握了科学知识,却在理想上模糊、动摇。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概念化的、教条化的、外在性的手段,而没有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有助于激感,消除不利因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牢固树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解决的是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经受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代。然而,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我们大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通过营造良好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创造活力,激励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4.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也逐渐产生和蔓延。一是主流价值观念淡化。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轨、经济的转型,各种错误思潮趁虚而入,腐朽生活方式沉渣泛起,从而严重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甚至使我国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陷入了价值失调和道德滑坡的状态。二是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人们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生命不堪承受之重,自主地追求着各自的价值目标。然而,由于价值折中和价值妥协而带来对基本道德判断的模糊,使人们在作出自己的选择时,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三是善恶荣辱标准扭曲。从历史来看,惟门第、权势和财富为荣的荣辱观的影响依然存在。从现实来看,市场关系及其准则的过度扩张,导致许多人对财富的欲望、对功利的渴求发展到了极致,荣辱标准因此发生畸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因此,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切实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要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宗旨相一致。方向性原则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方向,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一旦违背了方向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丧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性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方向性原则,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另一方面,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日益复杂。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并以此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坚持方向性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尤其应该有针对性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二是在目标上,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目标;三是在内容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之中。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要把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统一起来,使其朝着共同的特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发挥一致的作用合力。整体性原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原则。坚持整体性原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任何人都是生活在多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并且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往往作用不协调、不统一,甚至相互之间是对立和矛盾的。例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接受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参与相关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和实践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影响,带来了积极正面的教育效果。而当他与社会接触,却又接受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消极负面的影响,最终抵消甚至超过了他在学校接受的良好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说的“5≤2”,即在学校接受5天的正面教育,有可能抵不过在社会中接受2天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必须整合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整体性原则,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又充分注重各个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各种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目标下加强沟通与协作,协调一致,共同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合力作用。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过程中,各个阶段和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承前启后,避免出现“脱节”或“重复”的现象,保持前后连贯一致和时间的连续性。例如,在学校环境中,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我们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保持在学校环境中由低到高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循序渐进,使它们呈现层次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系统性原则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坚持系统性原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过程的多阶段性、多环节性以及长期性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很快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长期不断的教育和提高的系统过程。只有遵循系统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果才能有效地得以巩固。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坚持系统性原则,必须制定详细的计划,做出具体的部署安排,做到胸中有数、胸怀全局,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

新经验,要在保持计划相对稳定的同时,依据情况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及时消除阶段性偏差。

4.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具有时代性的眼光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各因素,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目的。时代性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生命力所在,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原则。坚持时代性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人们臆想出来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的。这些客观依据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目标也必然随之作出调整和发生变化,表现出动态性和时代性,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目标。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本身及各种环境因素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及各种环境因素同样日新月异,处于一种动态运行过程中。如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给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用具有时代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尤其要注重运用具有时代性的环境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时代性原则,一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目标和内容上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当前,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二是要充分运用具有时代性的各种环境因素,趋利避害,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眼光,善于和及时运用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载体和手段,从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开拓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同时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性手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基本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之中,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

舆论是社会动向的晴雨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面貌。一定社会中的人总是和社会舆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舆论环境的好坏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的优劣也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主要表现在舆论导向、舆论疏导和舆论监督三方面。(1)在舆论导向上,一是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前社会上各种性质的社会思潮,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从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坚定立场,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健康理性发展;三是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歌颂先进典型的高尚品德和报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从而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影响和正面引导。(2)在舆论监督上,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根据有利于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坚持建设性监督、依法监督、科学监督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从而达到弘扬社会正气,理顺群众情绪的目的;二是要在切实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同时,将监督的立足点放在弥合社会分歧,疏导社会矛盾和促进问题解决上,要努力使舆论监督更富于建设性,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在舆论疏导上,一是要主动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善于倾听群众的舆论表达;二是要为群众提供合适的申诉和宣泄情绪的途径和方式;三是要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舆论疏导是构建良好舆论环境、做好社会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舆论疏导,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掌握舆论疏导的途径、方式和艺术。只有进行正确有效的舆论疏导,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也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离开社会而存在。“任何人由‘自然人’向‘社会化’人的转化过程中,无论是个体的基本生活技能、生产技能,还是掌握社会规范,大多是从人际环境中习得的。”人际环境作为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和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俗话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主要表现在建立高尚的示范群体,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以及塑造健康的群体心理三方面:(1)建立高尚的示范群体。示范群体,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对教育对象具有榜样示范和行为导向的那部分人群,如党员干部示范群体、教师示范群体、学生示范群体等。一般说来,在人际环境中,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且他们大多社会地位相似、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示范群体的示范效应就最容易在这种同类群体中发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在各种人际环境中建立相应的示范群体,并且要让这些示范群体承载和标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有坚定的爱国信念、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有强烈的奉献意识、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从而为人们提供最有力的正确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尤其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很多就是由于“不公平”而引起的,比如,教育的不公平、就业的不公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等。可以说,正确对待和处理公平、公正、效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确立合理的群体规范、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至关重要。(3)塑造健康的群体心理。人的心理环境一般由认知心理、情感心理以及意志心理三个要素构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塑造健康的群体心理,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就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一是认知心理。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主要受认知主体的需求、特点以及认知情境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与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结合起来,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大众性;要创造和设置健康积极的教育情境。二是情感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情感人,以诚待人,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从而激发和增强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情感心理。三是意志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磨练教育对象的意志力,比如,组织具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素质拓展活动等。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环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相当长的时间是生活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并接受着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习惯风气和组织成员的文化道德素养等,都对组织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组织环境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1)创新学校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环境建设,营造优良育人氛围,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其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物质环境中。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一是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符合教育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点,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二是要营造高尚、健康、和谐的校园人文景观。三是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在校园建设中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学校的教育目标、学风校风、校训校歌、风俗礼仪以及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二是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2)创新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情况、工作风气、人际交往、领导班子等,都会给工作成员带来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工作环境中。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单位领导干部的形象中。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工作单位的影响力,首先要求领导干部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要首先不做,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员工。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工作文化环境中。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作单位的网站、宣传栏等的宣传教育作用,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化产品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工作单位的发展历程、工作单位的文化等;二是要组织各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将工作单位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言行举止中,强化员工对单位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三是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宣传和奖励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四是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冶员工的爱国情怀,激发员工的爱国热情。

环境核心论文篇5

一、优化教学环境,着眼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1.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

作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学生学习时间的集中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不仅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过程及意义等要有深刻的认识。要有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结合中外历史和现状,对比现代中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2.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除了依托思想政治教材之外,可以增加相关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题讲座、报告会等。专题讲座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了解时政、展望前沿的重要渠道。这种讲座方式以其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速效性的特点赢得广大学生的青睐。学校应鼓励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较好的教师或学者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列专题讲座,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上的认同。

3.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方法,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式教学运用典型案例直观地展现抽象原理中所蕴涵的丰富意蕴,给学生以启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案例的选取,教师应遵循典型性、精练性、真实性、时效性以及与现实关联性的原则。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或学生设置问题,经过分组或班级充分讨论,由教师启发、点评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可以增进教学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主体作用。实践性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主要是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外实践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带领学生“三下乡”,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优化服务环境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课外活动载体。作为自发、自愿的组织,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把学生社团的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就需要对社团进行引导和服务。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既要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要掌握学生社团活动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团的管理者,一要加强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工作,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二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舆论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舆论氛围。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注重舆论环境的优化:一要借校园媒体经常刊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理论,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栏;二要大力宣传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爱国传统和灿烂文化,使学生能随时随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

3.创设教育情境,优化物质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感召、促进和约束的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寓于校园环境中,使校园环境发挥育人作用,就需要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场所,创设教育情境,比如利用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场所,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有效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墙壁、橱窗、草坪、雕塑、走廊等传递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把校园景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

三、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领域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政工队伍综合素质

由于多媒体的运用和现代网络的建立,使学生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受到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就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竞争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悉和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计算机专业培训、网络心理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熟悉现代网络技术的专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做好引路人。

2.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抵制不良信息

网络是科学发展进步的产物,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上传到网络上的内容参差不齐,良莠并存。自制力较弱的同学因受网络负面内容的影响,导致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一些低俗的网络游戏也让学生沉迷其中,无法戒除网瘾,大量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混淆学生的视听。因此,各级监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过滤有害虚假信息,对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信息要从严把关,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上育人环境。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倡导先进思想文化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同时,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增强认知能力、分辨能力。一是要提供资源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可以进行检索和利用,使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用先进文化来引导。二要开通网上视频,播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片和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感染和教育学生。三是设置校园网络论坛,围绕社会热点和一些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对错误的思潮开展批评,对学生的思想言论进行疏导。四是利用校园网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即可以通过网上专题讲座、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之,要用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占领网上阵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焦明.论学生社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才智,2010(20).

环境核心论文篇6

一、优化教学环境,着眼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1.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

作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学生学习时间的集中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不仅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过程及意义等要有深刻的认识。要有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结合中外历史和现状,对比现代中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2.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除了依托思想政治教材之外,可以增加相关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题讲座、报告会等。专题讲座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了解时政、展望前沿的重要渠道。这种讲座方式以其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速效性的特点赢得广大学生的青睐。学校应鼓励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较好的教师或学者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列专题讲座,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上的认同。

3.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方法,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式教学运用典型案例直观地展现抽象原理中所蕴涵的丰富意蕴,给学生以启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案例的选取,教师应遵循典型性、精练性、真实性、时效性以及与现实关联性的原则。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或学生设置问题,经过分组或班级充分讨论,由教师启发、点评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可以增进教学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主体作用。实践性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主要是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外实践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带领学生“三下乡”,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优化服务环境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课外活动载体。作为自发、自愿的组织,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把学生社团的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就需要对社团进行引导和服务。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既要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要掌握学生社团活动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团的管理者,一要加强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工作,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二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舆论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舆论氛围。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注重舆论环境的优化:一要借校园媒体经常刊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理论,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栏;二要大力宣传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爱国传统和灿烂文化,使学生能随时随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

3.创设教育情境,优化物质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感召、促进和约束的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寓于校园环境中,使校园环境发挥育人作用,就需要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场所,创设教育情境,比如利用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场所,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有效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墙壁、橱窗、草坪、雕塑、走廊等传递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把校园景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

三、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领域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政工队伍综合素质

由于多媒体的运用和现代网络的建立,使学生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受到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就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竞争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悉和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计算机专业培训、网络心理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熟悉现代网络技术的专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做好引路人。

2.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抵制不良信息

网络是科学发展进步的产物,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上传到网络上的内容参差不齐,良莠并存。自制力较弱的同学因受网络负面内容的影响,导致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一些低俗的网络游戏也让学生沉迷其中,无法戒除网瘾,大量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混淆学生的视听。因此,各级监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过滤有害虚假信息,对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信息要从严把关,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上育人环境。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倡导先进思想文化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同时,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增强认知能力、分辨能力。一是要提供资源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可以进行检索和利用,使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用先进文化来引导。二要开通网上视频,播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片和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感染和教育学生。三是设置校园网络论坛,围绕社会热点和一些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对错误的思潮开展批评,对学生的思想言论进行疏导。四是利用校园网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即可以通过网上专题讲座、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之,要用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占领网上阵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焦明.论学生社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才智,2010(20).

[4] 陆树程.李谨.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机制.思想教育研究,2009(1).

环境核心论文篇7

论文摘要: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理论和实践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主导下,相关院校和学者密切配合,联合攻关,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国外经验引入,再到实践试点等阶段。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森林资源、水资源、工业污染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并付诸实践,这些进展必将极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经济核算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现状

中国开展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始于2O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国政府于1994年正式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要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之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①完成了“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该研究应用了生态定位站的长期观测数据,结合了一些实地调查资料;②与世界银行合作,采用世界银行“真实储蓄率”的概念,开展了真实储蓄率的核算,并在山东烟台和福建三明两市进行了试点;2000年开始,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了中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方法研究;2003年开始,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开展了建立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模拟系统研究以及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2004年,开展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的研究。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项目有:①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年文本).新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课题;③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测算了中国八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并预测未来20年中国能源使用、大气排放趋势;④在黑龙江省、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水、工业污染、森林、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⑤组织翻译出版了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一2003》;⑥正在进行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和污染物实物核算、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研究工作。此外,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主持召开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关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主要著作有《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综合核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应用》、《环境经济与环境经济核算》、《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环境核算体系研究》、《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绿色核算》、《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等。

(1)SNA及其附属卫星账户SEEA的介绍和认识方面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在联合国1993版SNA及2000版、2003版SEEA公布之后,学者们对这一新鲜事物进行了分析解读。高敏雪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测度论述实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重要意义.认为环境经济核算实质是有关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核算ll3l。雷明、张东光、张建华对SNA和SEEA给予比较和评述,肯定了SEEA的重大意义。向书坚介绍了包含环境账户的国民经济核算矩阵(NAMEA),并将其与SEEA进行比较,提出了完善NAMEA的思路。许宪春、刘红艳、陈杏根、李静江等对SEEA的基本框架、估价方法、实施途径和数据保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我国绿色GDP(EDP)核算理论问题探索。

首先是EDP核算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杨缅昆在《统计研究》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及其相关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杨缅昆对一些学者将环保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从GDP中剔除出去的主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商榷,并对研究绿色GDP时缺乏理论支持,对只是热衷于开“菜单”调整GDP的做法不大满意_15I,对环境退化核算提出了理论模型。杨缅昆、刘树和许秋起、杨灿还就EDP核算中资源价值是否进入产品、资源价值应否计算中间消耗、资源价值在EDP核算中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廖明球区分了GDP绿化和绿色GDP,认为计算绿色GDP就是在GDP基础上扣除非生产经济资产的耗减和非生产自然资产的降级。其次是关于我国绿色GDP核算框架构建的研究。张东光构建了我国环境一经济一体化核算框架.建立了包含环境因素的生产账户。钟兆修分析了城市绿色GDP的两种核算模式(封闭式和开放式),开创性探讨了开放式绿色GDP核算问题。

周景博认为中国对SEEA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水平都有待提高,对SEEA实施步骤及其在中国实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㈣。雷明在SEEA通用框架基础上.围绕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特征.结合国内有关研究,提出了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CSEEA)框架。

(3)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与实现途径的研究。

环境经济核算主要思路有:体现“压力一影响一反应”框架的环境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立足资源存量及其动态变化描述的自然资源账户、投入产出模式下的环境经济实物核算、以EDP估算为中心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和着眼环境保护活动的实物和货币核算。这些核算思路在实践中各有难点.需要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环境、生态学者的共同努力。在绿色GDP核算中主要涉及到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降级损失的估算问题。

王永瑜就目前理论界争论较多的资源耗减价值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澄清,并建立了资源耗减价格模型。谢诗芬在绿色GDP核算中应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是绿色GDP和环境会计核算中最重要的计量方法。此外,一些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

(4)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核算的研究

李忠魁等对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认为北京市森林资源总价值为2313.37亿元。其中林地价值20.8亿元.林木及产出价值159.16亿元.环境服务价值2l19.88亿元,社会效益价值13.53亿元[191。姜恩来等对海南省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论为海南省森林资源的存量价值为325.90亿元。此外,杜丽娟等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核算;牛继宗等对山东省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估算;沈炜等对黑龙江省友好林业局森林价值进行了核算。聂华对森林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探讨。曹克瑜提出了将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数据来源及实现途径,特别指出其实现途径可有两种:纳入GDP核算和纳入资产负债核算。张颖综合借鉴了已取得的成果,计算出了我国2002年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数值。

2.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实践情况

我国学者对环境经济核算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至今已开展了北京、山东、黑龙江、山西、海南、重庆以及其他区域性的实践研究。如张军涛估算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损失价值.结果达29.6l亿元:王舒曼估算了江苏省大气资源的价值,并以此对GDP进行修正;王德发试算了上海工业绿色增加值:段志刚等编制了北京市社会核算矩阵。现以重庆的工业污染核算、张掖环境经济核算、宁夏基于环境的投入产出核算和海南森林资源核算为代表予以介绍。

(1)重庆市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核算。

秦瑶、陆昕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重庆市工业污染环境核算实践[201。他们采用治污成本作为环境降级成本核算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基本思路是:以工业污染的实物量核算为基础,通过环保支出调查确定工业“三废”治理成本。一方面就当年实际处理的工业“三废”核算实际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就未处理量核算虚拟降级成本,进而根据环境降级成本GDP进行调整。重庆市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核算为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环保核算提供了一种从污染物治理视角出发的核算思路。

(2)宁夏地区绿色投入产出核算。

雷明、胡宜朝应用绿色投入产出核算技术,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背景,编制出了宁夏地区1992年和1997年绿色投入产出表l2l_。该表的结构框架中包含8个能源产业部门及35个其他非能源产业部门共43个传统产业部门、3种能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使用和3种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3个资源恢复部门和3个污染治理部门。结果发现,1992年宁夏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动用量分别为当年资源生产量的1.86倍、3.05倍、1.91倍。并得出1992年和1997年三种能源完全消耗系数、资源恢复贡献、三种污染物直接排放(产生)量和完全排放(产生)量前15个行业排名。

(3)张掖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

陈东景在其博士论文中以联合国SEEA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干流中游的张掖市为研究区域.从而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首次应用于我国内陆河流域。该成果建立了张掖市2000年的以水资源核算和环境污染核算为重点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账户,并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模型。结果发现:2000年张掖市环境保护的总支出额为4682.5万元,主要发生在“三废”治理上: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生产总值(EDP)为50.87亿元,比传统净国内生产总值(NDP)减少了8.43%;该市煤炭、水资源、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的环境总成本为4.681亿元,其中水资源过度使用的成本为1.9793亿元,煤炭的枯竭成本为1.3356亿元,环境维护成本为0.7379亿元。

(4)海南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的综合核算。

海南省地处热带.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中国林科院、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组织对海南省森林资源进行了全面核算。核算内容包括森林资源实物量核算、热带森林资源价格研究、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以及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项目编制出了1995—2000年海南森林资源实物量变动核算表、海南森林资源价值型核算表、海南绿色GDP森林核算表、资产负债森林表和国家财富森林表。

3.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观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生态环境的经济核算研究已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其理论和方法也在日趋完善.但环境经济核算作为一个前沿和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还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有待完善。

目前环境估价理论尚没有统一,价值来源、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论较大。资源价值的实质还不明确.这成为实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的一大障碍。

(2)生态环境的会计、专业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的协调统一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微观环境会计、中观环境统计与宏观绿色GDP核算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不衔接的现象:①核算口径各异:②会计核算不能满足专业统计要求,而专业统计覆盖面不全,使绿色GDP核算资料来源存在较大缺口;③核算方法不配套。因此,应加强环境会计、环境统计和绿色GDP核算协调性研究,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会计、统计、绿色GDP核算一体化的整合体系。

环境核心论文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高校?如何进大学生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的基本功能所面对的重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其目标是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形成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课程属性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养成的载体、手段和媒介。教学效果评价要带动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变革,并使其终身受益。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问题,我们以湖北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为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9份,对调查显示结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途径与平台

调查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渠道前三位的分别是:政治理论课程(57.4%),电视、广播、网络(26.9%),报刊、宣传窗(15.7%)。显示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小视。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传播渠道具有层次性。这种态势显示正面教育、自主学习、环境影响均有助高校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他们的自主认知。但要注意,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无疑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网络平台信息的多元性极易蛊惑那些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

2、理论认知的全面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程度:18.5%和53.2%的人分别选择了“有些了解”和“了解一点”,其中22.5%和5.9%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和“不关心”,说明了有少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关心该理论。值得注意,虽然二年级以上的高校学生已经学过相关课程,但22.5%的人对相关知识不了解,5.9%的学生不关心。特别是理科生,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尚未充分激发,少数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接触相关知识,对专业课程以外的理论不闻不问的现象仍然存在。

3、理论认同的主动性

被调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相关政治理论的原因排序是:了解所处社会的基本知识(34.4%)、修学分(46.3%)、帮助自身发展(18.3%)。这一结果整体来说令人担忧,修学分和着眼自己发展的实用动机较明显,而主动认识社会的自觉性不强,从中一定程度地体现出大学生在学习选择方面的偏向性,缺乏青年一代应该具有的社会志向和远大抱负。

在问及大学生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必要性时,11.6%和75.7%的同学分别持“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有必要一般性了解”的观点,二者累计87.3%,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得到认同。持“无所谓”和“没有必要了解”观点的人分别占8.3%和4.4%,虽然累计占12.7%属于非主流状态,但这一倾向值得注意,说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整个理论教育中有盲点存在,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4、理论教育和传播效果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大学生的选择分别是:非常满意(2.3%)、满意(8.1%)、较满意(31.3%)、不太满意(47.2%)、不满意(11.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太满意的学生占47.2%、超过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三者累计41.7%。由此可见学生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但多数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一理论的教学效果。这一结果对高校政治类课程开设时间、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素质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一种理论要为大学生所掌握、使用及认同,离不开对这种理论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而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调查整体结论及影响核心价值教育的相关因素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教育的重要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层次及体系的重要一环。调查总体结论基本点包括:

1.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均衡性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多层次认识,学生的理论认知性总体比较均衡。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知度最高,达到8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知78%。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比较了解占比52%,不了解占比13%。这一比例反映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识具有较大片面性。很明显,高校学生以自己学习相关知识和对社会的初步了解的切身感受,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缺乏系统性认识,并促成了他们对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化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和判断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普遍评价较高,对社会满意度高达83%,这说明虽然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总体评价不高,但校园钝化尖锐事物的效应明显,高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普及和深化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2.认知具有碎片性和模糊性

社会主义一词几乎家喻户晓,但调查结果也表明还存在认知盲区,即使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传授,还有少数的学生不了解或不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这一理论。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上,同样具有“碎片化”的典型特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海量且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调查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知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碎片性和模糊性。比如,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深层次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示不清楚和不了解。仅有23.7%的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相联系。特别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的只是为了修学分,体现高校学生的理论自觉度不足。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滤掉学生对社会认识上的幼稚性。使他们进入社会的个人代价和社会成本降低。

3、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主要外在因素。

第一、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学习、内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主要场所。学校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新闻媒介,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并不是真空,各种时兴的思想、思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高校校园里激荡,对学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和正能量,也包括了一些非主流的不健康的消极因素。第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国内外的社会大环境。宏观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深刻。大学生普遍认同市场经济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些类似“金钱万能论”、“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想也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第三、家庭环境。家庭作为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大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的经济观念、经济价值取向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大学生。此外,每个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和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不同也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的对策

1、重视大学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善于处理好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理论的快速变动性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理论发展最新动态,并将其纳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使理论能够快速的回应和解释现实问题。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直面市场改革带来的矛盾,把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结论。

其次,要善于从社会大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可塑性强、前瞻性和批判性等特点,丰富原有的教育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调研,了解社会现实,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渠道作用

新媒介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形式多样,集理论性、及时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由于它集中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媒体竞争中越来越占居主导地位。因此,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媒体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传播社会正能量。

3、弘扬校园文化,推动政治理论读物大众化、通俗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大学生头脑,就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