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阅读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4:07

语文阅读论文

语文阅读论文篇1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1)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2)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

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语文阅读论文篇2

文段中句子之间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组合的手段标志也常常是各不相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关联的方式、指代的方式、物联的方式、时空的方式等等。我们在考场阅读题中,就要利用这些文段组合的方式去分析文段的结构,准确把握文段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找出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进行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进行中心句的关联判断答问三种得用中心句来解答考场阅读题的方法。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就是说在文段阅读中,只要中心句是明确的,就一定要充分使用好中心句,利用并逐一在文段中落实中心句的相关因子,这样,我们的理解就会比较踏实。因为一般的情况下,中心句与它所在的文段中的每一个句子,有一种融洽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心句既不应该大于文段里的支撑句,也不应该小于支撑句,更不会游离于支撑句。根据中心句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对文段进行阅读分析时,逐一落实了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也就全面准确把握了文段的真正含义。

如:1989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所选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新诗现代化理论的文段,其后第五题: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把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并要求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回答第一问,要弄清楚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第一句提出论题,然后展开论述,这时如果注意寻找文中提示层次的关联词语,就会发现“……首先注意到的……”、“……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和“……他也着重于……”中的“首先”、“还”、“也”,它们所在的位置正是文段分为三层的语词标志。因此,第一问的答案为“三个方面”概括层意,在这里主要表现为考查考生选取中心句的能力和摘取关键词语组成句子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心句的相关因子在这里就是本题目所要求作答的内容了。第一层首尾都有中心句在相互呼应,因此,把它们摘出来就是答案,即“①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有血肉联系”。第二句首句是中心句,可以直接拿来就是所需的答案,即“②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第三层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需要我们摘取关键语句,把它们联缀成为一句话就是:新诗人所表达的国家观念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标准答案为“③新诗中的‘爱国诗’所表达的国家观念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

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

在考场阅读题中,常常会有根据某一文段进行解答的试题。解答这一类的试题,常常需要我们对整个文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进行解题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个文段有比较明确的中心句,就一定要认真分析中心句的内容要素,分析它与整个文段的逻辑关系,有了这一个文段分析的坚实基础,再来解答针对该文段所设计的题目,又有何难可言呢?

如:1993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所选的“创造思考教学”一文后面的第四题:第二段引述了《学会生存》中的一些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两点。

再读文章的第二段可以看出,该段后半部分是要求打标点符号,而前半部分是引用以及引用的强调,后半部分是分析。文段的中心句在哪里?文段第一句“指出”,文段第二句“强调”,文段第三句“因此”而进行分析,根据这一逻辑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文段的第二句为中心句:“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的双重力量是并存的”。它揭示了本文段论述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一语,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一点“①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培养创造能力”。根据中心句后的“因此”的内容,即“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一句,就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二点,即“②当前存在着扼制创造力的因素”。

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度判断解题

有的题目,要求我们就某一文段的内容进行解答的题目,往往可以根据中心句所涉及到的以及相关的方面进行解答。

如: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所选的“红山文化”一文后面的第二题中的第二小题:第四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

C.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结合的地点、时间。

语文阅读论文篇3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语文阅读论文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内动力整体化

正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既给《语文课程标准》“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广泛阅读各种读物”的要求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容易让学生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界,容易形成学生阅读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泛泛而谈,不能带着真正的情感去阅读、品味、理解、思考,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为此,笔者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请各位前辈和同仁不吝赐教。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如:《小巷深处》、《藤野先生》等。

启发学生的内动力,激发阅读兴趣还要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讲授课文,大都按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会失去语文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训练应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认识语文教学》。叶老的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都是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映。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注意贯彻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为注重阅读教学的三要诀:笼块——勾连——循序,先字词,再句段章的阅读教学法既违背学生的阅读心理,又违反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无论哪篇文章都表现出严格的整体性。故阅读教学要先笼观整块内容,前后勾连照应,遵循阅读材料的内部结构顺序分析,也就是说树立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路(摸清作者思路),入境(进入作者写作时境,产生情感共鸣),采集(采集精彩的感受最深的语句),接轨(用过去的经验吸收新信息,使原有的积累与新知识接轨),架桥(帮助学生架设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等渠道上整体感知文章。实践证明,只有在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

对于鲁迅,初中学生略有了解,知道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学习《鲁迅自传》,大多数学生只能了解到鲁迅的家庭情况、读书求学的经历、主要作品等内容,而对鲁迅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认识甚浅,甚至全然不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清楚地认识到鲁迅的思想发展和革命精神。而这一点在整篇文章中都有体现且贯穿全文。首先在写少年的家境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不愿作一个乞食者,不愿作幕友和商人所表现的思想;在介绍求学读书经历部分,应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多次改变学业;从作者的工作经历来看,为什么总是辗转奔波,漂泊各地。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些与鲁迅的思想、性格、精神密不可分:少年时由于家境衰败寄宿他人家中,而鲁迅不愿这样生活下去,说明他自尊心强,性格倔强;稍大后,不愿走同乡没落读书人常走的路——作幕友或商人,可以看出鲁迅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不愿与统治者为伍,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也不愿以经商为业,贪心钱财,惟利是图。读书后之所以多次改变学业,是因为他想寻找一条最好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表现鲁迅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后改为学医,表明鲁迅想通过医学救国,最后弃医从文,表明他想通过文艺改变国民的思想,走文艺救国的道路。鲁迅后来辗转各地,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为反动政府所不容,被迫到处流浪。这些思想和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只要略加点拨,学生便可以从全文或一些关键语句中读出一个完整的、清晰的鲁迅来。

总之,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有的文章可引导学生略读,有的文章需引导学生精读,如果学生阅读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泛泛而谈的表面上,那就不能达到相应的阅读效果,形成应有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以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练成读书的本领”(叶圣陶)。正如叶老所说:“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阅读论文篇5

一、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语文阅读论文篇6

1.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倾听者的角色。教师只是自己在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抑制了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学生阅读的数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往往收获也不大,且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3.只重视文章的知识点,轻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审美标准。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如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者崇拜的明星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学生爱看的动画片。总之,课堂的导入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最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旧知识达到复习与巩固的效果。

2.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太远,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适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并且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通读全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样,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主导者自居,而要转换角色,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就某个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4.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去品位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以便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

语文阅读论文篇7

[关键词]主体性陌生感

语文老师天天在和阅读打交道。备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的成果化。如今上网查找资料如此便捷,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有负面的影响,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然而有的老师课越讲越熟,有如探囊取物,洋洋洒洒。有外行人甚至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作为标准评价语文老师的高下。孰不知这里更多的是录音和复读而已。而这时有同仁就开始“审美疲劳”了——对职业深感倦怠乏味,对整天录音机和传声筒样的生活无可奈何。当然因素有许多,然而其中“机械劳动”使人真正“机器化”,使人异化一点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摩登时代》曾让人欲哭无泪,足以警醒我们自己。当然我们不是机器的奴隶,这里的“机械劳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自觉地欣欣然地大喜过望地,或是不自觉地天经地义地无可奈何地——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记记背背说说……开始可能有点新鲜感,但日复一日,谁不会渐生厌倦之感呢?

因此不可否认也无需护短遮丑,阅读教学中的复制粘贴已使语文教师越来越丧失主体性,从而消蚀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泯灭了他们的热情,使自己这棵本可以餐风饮露友云子鸟的大树灌木化草本化,使教师群体这片本可以绿化大地保护生态的森林也变得丛丛针棘,蕊寒香冷。同时还无疑在有意无意中碱化沙化了用以蕴育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沃土,使创造性之嫩芽不能破土而出或缺土少肥而营养不良甚至夭折。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时时刻刻不忘创新。就阅读来说,创新似不及写作或是教法的改变来得自然和直接,但也并非痴人说梦,遥不可及,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这时“陌生感”就排上用场了。

“陌生感”就是指教师对文本必须保持新鲜感,尤其是对熟悉的文章而言。我们如果不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搁置”起来,没有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鲜,怎可能会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呢?当然对于教材中不断输入的“新鲜血液”,我们不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熟悉的课文就难些,因为多次的阅读反而使我们感觉迟钝,也会使我们一次次滑入印象和定式的美丽圈套,使我们故步自封,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了。而一个语文老师会不断面对这样的考验。如果懒惰了,苟且了,低头了,你将逐渐深陷在这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状况,请你清空以前阅读的他人的评论及自己以前的阅读体会,静下心来调动你的想象力、你的感知力、你的判断力和你的欣赏力,再来细细品味原文,最好把那本你写满各种评论文字的教材或笔记本束之高阁,把熟悉的课文变成陌生的——尽量如第一次阅读一样地。把熟悉的文章读陌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云拨雾见红日,甚至发现一个崭新的连你自己都惊讶的不同世界。

教师阅读文本时保持“陌生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动态建构去完成①。

为此,首先要求我们要善于读出时代精神。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观察都以当代为坐标。而一切文本都具有历史性和互文性,文学史就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声名萧索,隐逸数百年之后直到唐宋才被奉为“隐逸诗人之宗”。杜甫死前一年曾哀叹:“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直到宋代,人们才尊崇杜诗,确认他为与李白并驾齐驱的“诗圣”。法国的司汤达、奥地利的卡夫卡也都是生前落寞,身后才被发现和推重。这种现象说明优秀作品是意蕴丰富的,往往是超时代的,是历久弥新的。王冶秋读《阿Q正传》读到第十三遍才“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才悟出“也许是警报器”,就是一个以陌生感为武器开掘出作品多义、深义和真义的显例。在如今市场经济时代,世人重新发现了《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商战价值,近来对《红楼梦》的解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都说明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品中读出新意。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受害者,还是听任摆布的宿命论者,抑或是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普通又可爱的女性?《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怎“虚伪”一个词了得?《药》的主题,是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还是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是表现群众的愚昧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还是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这些都具有相当宽阔的阅读空间可供读者思考。

其次,教师必须读出个人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具体体验当然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甚至是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加深或有所不同。面对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毕淑敏8岁时天真幼稚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18岁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28岁身为人母后关切其母亲和祖母,38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48岁又悟出鱼主人公依靠自己寻找灵魂的伟大精神……这恰好说明即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并以自己创造性的解散读去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作出示范。

如读《孔乙已》,过去总引用“孔乙已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说明他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死要脸皮活爱罪,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然而我们“亲切”入文,看他请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境,向小伙计传授“茴”字几种写法的情境,特别是乘着酒兴向孩子们洋洋自得地说“多乎哉,不多也”的情境……然后跳出文本,放开思绪:孔乙已不是不脱长衫,而是既没有从事“短衫”的工作,也根本没有“短衫”;他站着喝酒,决不是不屑于与普通酒客为伍,而是普通酒客不容纳他,只是尽情地奚落、嘲笑他;他唯一的“朋友”,只有酒和孩子们;至于他被指责为“偷书”时为辩解而说的“偷”为“窃”,是“读书人的事”,也决不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是被侮辱被损害后的无力的自我辩护罢了。

又如在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中,有这样的句子:“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划线部分不规范,应把“有”去掉。又如:“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划线部分搭配不当,应把“在”改为“从”;另外“改得”应为“改的”,是指上文中经过修改的《史记》的片断文字,所以才有下文“不如原文”的说法。这虽然是微瑕,然而还是“咬”“嚼”一番更合乎作者和编者的本意。

其实对老师来说,“陌生感”体验还应该贯穿在与编者的对话中。尤其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文设题,不必唯课后习题是用,唯教参意见是听。

例如《祝福》,情节上还可以挖掘“初到鲁镇”一节。在这里祥林嫂婆婆抢走了她,行动设计颇为周密,颇为合理,足见她“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也能见到卫婆子的不讲职业道德,见钱眼开。而学生极少能讲出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为这里的叙述远较全文的倒叙来得要复杂得多。比如说按着课文的情节,先是堂伯巡察,接着婆婆要工钱,最后是卫婆子赔罪。但据全文推测,尤其是本节最后鲁四老爷对卫婆子的不满——“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再联系前文,豁然开朗:显然是卫婆子收了祥林嫂婆婆的好处而与之密谋,这才应该是事件的开端。

再看本文在人物描写上的呼应,真可谓天衣无缝。如婆婆跟鲁家说是“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如此堂皇,不能拒绝。而下一节中卫婆子给鲁家拜年时跟四婶说“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就充分揭穿了她的所谓“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极其自私自利。还有一个就是她拿到了祥林嫂的全部工钱后“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她不是要带祥林嫂走吗?而此时祥林嫂淘米未归,婆婆应等才是啊,为何取了衣服出去,这不显然是不想等了吗?当然是的——祥林嫂早已被抓上船了,她不过是来要工钱的啊。又如第二节开头写卫婆子说到祥林嫂婆婆把她卖入深山,四婶听到后惊奇地说“这样的婆婆”时,卫婆子说“你真是大户人家的话”。这显然是个病句,应为“这真是大户人家的话”,是卫老婆子水平所限吗?从其他句子看似无理,其实上文早就说了“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

《再别康桥》一诗比较平易,学生不易深入下去。教参中编者说:“本来云彩是不能带的”,但作者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通过拟人,使诗味陡增。我在这里开进一层。我这样启发学生说:既是不带走,那么就是说带不带走全凭诗人的喜好了。古今中外多少人为怀念故乡而撷取它的一把黄土,一片绿叶;为惦念情人而身藏对方的一件饰品,一缕青丝——那么这里诗人表达对康桥之依恋,为何不说“我踮一踮脚,带走(摘下)一片云彩”?这样一问,学生就会找到“悄悄”“轻轻”这些词,从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独特心理等角度,真正深刻理解诗人的说法了。

又如学习闻一多的《死水》诗,撇开教材的设计,我着重拓展“反讽”手法,引《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老父亲在临刑前与日本鬼子的对话,讲什么是反语,并来和“反讽”区分。最后我要求学生从“死水”展开联想,写一首诗,最好押韵。我还帮学生开拓思路如下:如垃圾随处可见的脏乱的菜市场、拆得残垣断壁的工地等环境;随地吐痰、信笔涂鸦等行为;欺骗、贪婪等思想;懒惰、怯懦等性格……有的同学竟然仿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天堂》:(1)这里坐落着一个破旧的仓库/那空洞的大门人们从不踏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2)好心的人们向这里投入食物/碧似翡翠的苍蝇嗡嗡地飞出/穿着天鹅绒的老鼠叫着感谢/蚊子也拥抱似的向人们猛扑(3)由于好心的人们精心地照顾/苍蝇身上绿色桃晕渐渐泛出/老鼠的天鹅绒日益富于光彩/连胆小的蚊子也欢快地歌舞(4)这是一座被人们遗弃的仓库/这附近的人们从不踏入半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

只要教师阅读时尽量把所谓的轻车熟路化为似曾相识,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在阅读上多多制造“陌生感”,就会较少因简单重复而带来的烦躁疲乏等负面效应,会使文章日读日新,课常讲常新,每每可以收到“有朋自远方来”的不小的惊喜。

语文教师的阅读,必须是一个保持陌生感,从而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实,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坚持这样做的。于漪老师从教数十载,对传统课文可谓驾轻就熟,但每次教学,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重新备课,力求做到不重复自己,常教常新。她曾经这样说,“教学上如热衷于走熟路,以不变应万变,那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贪图轻车熟路,无视学生实际,其结果往往是徒劳而无功”,“因此最熟的教材也要当新教材教,和第一遍教时同样花功夫”。于老师还有篇文章,题目就叫《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文中谈到她从外文教学、理科教学受到启发用以改革语文教学,还借鉴绘画技法和戏剧表演程式来提高语文教学艺术。对熟悉的课文作陌生化处理,是优秀教师的成功之道。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在保持陌生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变成任意解读,变成任何理解都有道理的倾向。因为阅读教学中的经典文章,大多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部分,对它们的阅读学习,很多时候就是经受心灵的净化②。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舒婷如是赞美她心中的爱情观。我觉得一生离不开阅读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参作者等平等交流,才能常教常新,永褒教学的青春。

参考资料

语文阅读论文篇8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五.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