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4:06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1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都是属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其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远大的理想等等。而思想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新兴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念,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其他的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指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这些都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就是小学阶段。此时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在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比较强,只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决定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之间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当今世界的形势复杂多变,斗争相当的激烈,一些国外腐朽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悄然渗入我国儿童的思想当中,国内的“”等组织宣扬思想,社会上的黄赌毒的泛滥也都对小学生的思想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德育的工作具有紧迫性。很多人都说过:“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知道,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其中的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所以德育也是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小学德育活动的现状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课本内容陈旧。大家都这么说,如果你想从众多的书本中找出思想品德的课本,只要找到最新的那本就行了。翻一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几乎都是空白。我们可能会质疑:是不是思想品德课根本就没有上?学生的思想素质是不是非常差?这其实冤枉了老师和学生们了,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即使课本上面的内容不上,习题的解答几乎也是相差无几。德育的教育固然需要这些教材,但是仅仅靠一些判断对错和一些选择题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不见得。

(二)教育方法陈旧。小学生平时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程、晨会以及班会这几个形式单一的途径,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也缺少实践活动。另外,德育的教育需要时间。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老师们为了教学工作往往也都阻碍了德育工作的进行。

(三)思想品德教育评价制度陈旧。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大多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仅仅是由班主任个人说了算,就算班主任能够做到再公正,也可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的想法,结果自然不是那么准确了。

(四)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影响。领导们在学校辛辛苦苦的进行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但是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有些学生甚至将一些不良的品质作为“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也不合理,甚至是对学校的教育进行诋毁,这些都起着负面的效应。同时,社会上过多的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这也对学校的德育动作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三、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式

(一)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教师们必须要正确认清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也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对于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型的关键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主要的职责,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做高尚以及无私奉献的人。

(二)改变以往德育的评价方法。我个人认为,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然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改成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议相结合的状态。

(三)校内教育同时结合校外教育。学校应当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后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且将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让学生们可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虽然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但是学生们对于实际的意义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更应该教育学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让他们明白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就要首先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们也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的一花一草都能够成为教育学生的对象。只有正确的摆正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够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四、结束语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一、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为小学德育提供丰富素材。教师可以搜集比较典型的德育案例,将其融入小学德育,让学生在传统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等文化中提升道德素养。如引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论语》经典内容,进行国学文化渗透,向学生传递古人如何与人相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等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再如,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经典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和做人处事之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让学生成为有德之人。总之,将德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此外,还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德育效果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学科教育,越来越能满足小学德育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以往教育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引入VR技术向学生展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错误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巩固上述德育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路人、交警演示正确过马路和错误过马路的场景,用场景化教学培养学生文明通行的德育品质。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借助于APP,向学生展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教育视频,并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改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可以建立德育专栏,为学生制作德育微课视频,定期举办德育校园文化活动,以增强小学德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软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也能提升德育教学效率。教师作为德育的主导者,需要更新德育思想理念,敢于创新,接受新鲜事物,建立信息技术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发展思路。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德育品质

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其行为以及品质的形成必然是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小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言行举止中自己感知、自己体会,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才能让德育不流于表面。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更深刻感知社会的温暖,学会帮助他人、善待他人,并严格要求自己。如组织小学生到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整理衣服等,让小学生学会关爱老人、尊敬老人;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交流,分享自己的食物、学习用具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活动,教师能够顺利开展人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综上所述,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让德育深入人心。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教育 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医学教育全球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医学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医学与人文融合是医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院校只有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出有效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加强对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时展的历史使然。

1、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趋理性和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定义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呈现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不仅是作为健康或疾病载体的人体。而是现实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处理、对待病人和疾病。

2、加强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特点及医学发展趋势要求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观念,树立超前的医学教育理念。在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大医学观,从医学的科学和人文双重性质上定位,培养医学教育主体品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为人的本质和为人的目的。在医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探寻的一个热点问题。人文社会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强化人文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现代医学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正确导向,还能使医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学习人文医学学科知识,不是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的理解:医学生学习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宗教、法律等学科知识的理论,而是它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影响作用,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社会、道德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对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是医学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开掘和借鉴。要着重进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的教育,以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教育等等。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2、基于塑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归根结底在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人文的科学精神如创新精神、尚理精神、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精神投身于社会的伟大变革之中。如今,医F术和医德同等重要。美国医学界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最危险的医师是很慈祥地握着病人的手,却为他一再做错误的决定的人。”所以。崇尚医学科学、严谨求实、拼搏创新、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正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基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现代医学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同时又繁杂琐碎,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医务工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模式中。患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以人文课程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体系。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应该促进“两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的结合、渗透作为重中之重,在讲授人文科学课程时,注意分析、研究医学领域中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识。增强“两课”在培养医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方面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需要加强与医学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伴随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形成许多交叉学科。新学科的发展,需要医学教育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充实和增加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同时。课程体系建设要强化医学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2、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造就高品质、高素质的教育家。人文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是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观、道德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硬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所以,对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其人文素质。同时也要引进一大批高学历、专业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尤其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愿为教育事业奉献、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年轻教师。加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依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从事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师也应加强学习,以便寓人文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医学院校的优势。学习人类医学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使之与人文精神融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的教师队伍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

3、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业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授课、访谈、调

查、网上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活动、角色扮演、展评等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采取小组教学、分散教学等灵活多样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小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摒弃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对于医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理论,侧重的应该是学会把学到的人文知识与医学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学业评价。最有效的是对学生本身能力的评价。通过调查和量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测试,被认为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目前由于缺乏量化评价指标,对学生能力的缺陷、教学效果实效性都无法给以准确评价。应加大量表研制的工作力度以求突破,从而使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4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生活实际,尽量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果情境来源不清,就不能为学生准备好较好的材料,因此情境的创设也就不成功,故此教师要多留意生活,多积累经验,为教学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数学教学时,教师教授数学知识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最终的结果和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答案的过程中,也提升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还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是其他人不可代替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案例:在初中数学圆周角的教学中,教师为了便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首先,让学生画一个圆,画出这个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同时画出相应的圆心角,让同学们以圆角板量出这个圆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并把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大小进行比对,这时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情况?然后再按照以前的方法任意画一个圆,操作同上,结果有又发现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条弧对的圆周角是这条弧对的圆心角的一半。通过这个例子,把数学知识情境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要多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促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交流和沟通越成功,有效教学也越容易成功。所以,数学有效课堂的创设要交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和愉悦感。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5

[摘要]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随着国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功能要求在职业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职业中专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需要已极大地提高了,能理解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数学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未来。由于我国的国情,能接受高等的学生还只能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50%主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受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随着《义务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数学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由于职业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理念。

一、“大众数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己经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虽参差不齐,但总体较差,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这一点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趣味性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呢?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呢?

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的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等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数学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深思和回味,给人启迪和教诲。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做数学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让他们的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充分发挥作用,为形成最高级的符号表征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数学,不仅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对形成他们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职校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

1.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需要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

2.数学课程应具有地区性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6

(一)与学籍有效期有关的研究成果1.关于学习者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研究者认识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学籍权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教育消费、享受教育服务的基础。学籍权的取得是以注册的方式完成的。由于学籍的取得主要是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国家计划和行政部门确定的条件来操作的。因此,终止学籍也应当由学校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学校单方面取消学生学籍、剥夺学生学籍权利的行为,应当设定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学校章程限制。[5]也有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展开研究,认为开放教育学生与学校形成平等的教育消费合同关系,其学生权益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消费的自主选择权、对教育服务质量的保障权,以及权益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权等方面。[6]2.关于学籍服务的理念。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工作中的以生为本理念。认为远程开放教育学籍管理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应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的管理理念,以实现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下的管理创新。[7]在学籍管理中加速对学员差异化需求的响应,有利于提高开放教育学员的满意度,可进一步提升电大综合竞争力。不少研究者基于学籍服务理念,提出了运用先进技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学习者提供更贴心的支持服务的建议。3.关于学籍有效期的设置。有研究者认为,学籍有效期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籍数据库的存贮量、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以及使用和维护的方便性,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还是以学籍有效期为8年比较合适。[8]也有研究者认为,为推行现代远程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制度,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以缩短也可延长,并使弹性幅度逐步增大。[9]更有研究者提出,参加远程教育的各个高校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学习成果相互认可机制。通过学分互认,将竞争转化成合作,打破利益、体制、机制的壁垒,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使他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想学的任何内容,从而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10]可见,在开放与远程教育领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终身学习”等理念已经确立;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实务工作者力所能及的支持服务措施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现有学籍有效期规定存在的问题1.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明显存在法律依据不足问题。学籍有效期问题涉及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凡与双方权利义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都应当成为设定学籍有效期的法律依据。其中,高等教育法有关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该法第十七条只规定了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但具体延长到多少,并无强制性规定。学生管理规定的适用范围是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不包括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这类成人教育机构。事实上学习者一旦注册成功,进入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学习,双方就形成教育合同关系(以下简称为远教合同)。这种合同既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又有行政管理内容。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应适用合同法,行政管理部分依高等教育法。当行政法(高等教育法)没有强制性规定时,按照法学原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应依照民事法(合同法)予以确认。但学籍管理办法并没有体现合同法的原则理念。2.现行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的刚性的规定多,学生者可以协商和自由选择的少,不符合合同法自由平等协商的原则。如前所述,远教合同中涉及国家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部分必须适用高等教育法,合同双方不得协商,义务必须履行,权利不应被放弃,此乃刚性规定,如入学条件、最低修业年限、毕业资格等涉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部分,则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单方面提出相关条款,则必须给予学习者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学费缴纳、自主选课、转学(转专业)、学籍有效期等。现行学籍管理办法没有充分注意学习者上述权利的保护,显然是不妥当的。3.设定学籍有效期与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不符。如前所述,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是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设定入学后第一个学期不能转学转专业,转学转专业后学籍有效期仍从入学注册起计算;学籍8年有效等。这些规定都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而不是从服务角度及方便学习者角度出发,会在客观上造成“终身学习,8年有效”的诡异局面。

二、完善学籍有效期设置的法理分析与建议

(一)正确适用法律1.正确适用法律需要理念的变革。学籍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服务于终身学习理念、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2.正确适用法律需要将时代的精神融入学籍制度设计。近年来,各普通高校都在探讨延长学籍有效期,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中,在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开放大学理当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满足学习者需求,修订学籍制度,正确适用法律,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理念落到实处。3.正确适用法律归根到底是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依法。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回归民法的本性,在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上要进一步实现对民法的回归。在民法(合同法)的语境下,学籍有效期实际上就是合同履行期限。根据合同法第三条、第十二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履行期限即学籍有效期)由当事人约定。可见,在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最短修业年限之上,设多长时间有效期可以由学习者和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协商确定。承认学分终身有效,允许履行了全部缴费义务的学习者随时申请课程考核,直到完成学业,方符合终身学习之理念。

(二)完善学籍有效期的具体规定如前所述,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学籍服务可以设定有效期,但要进一步细化、添加和完善学籍有效期的具体规定。首先,必须明确在学籍有效期届满之前,如果学习者没有完成学业,且愿意继续学习的,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应给予一定的学籍续展期,而且续展的次数不限,直至学习者完成学业。其次,要明确学习者提出续展的程序和条件,包括全部履行缴费义务、完成课程注册、提交书面申请等。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则必须基于诚信原则,对即将到达学籍有效期临界点的学习者予以提醒,包括完善提醒、保护程序、注重对学习者权利保护、遏制流失、提升学籍保有率等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有效期,是为了防止学习倦怠的持续与学习权的滥用。给予续展期,则是对学习者的充分尊重和关怀,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学籍有效期内完成学业又渴望实现学习愿望的学习者,自由选择何时回归校园,实现终身学习梦想。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育的内容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教学指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专家经过精心挑选的文体优美、审美情趣较高的文学作品,古往今来的经典之作都汇集在其中,这些优美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感受文学美感,刺激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进而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不断融合。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理解课文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通过主观的感知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把握,发觉其中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对主体内心情感的品赏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不乏很多优美的文字组成的美。例如,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课文中充满各种美的要素,需要学生多种角度去诠释和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审美眼光来感知课文中的美。例如,在学习《春》和《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各种美的过程来引导,把它们当做优美的抒情文来欣赏。在关注其内容的同时,试图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美景,品味课文中的物像和意境、透出的品性,体验课文的美情美意。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

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是学习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由于学生的语言系统尚未完善,他们对美文的学习仍然还有一些困难。因此要把握文章的美,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从而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情怀。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很多课后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对于语言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是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审美心理主要是通过感知、理解、情感和想象四个组成要素来体现。初中生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即从学生的各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对于初中优美文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试图领悟作者思想,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帮助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秋天》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想象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指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学习《春》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研讨与练习,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并试图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美的赏析和对问题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培养审美需求

情境教学是当下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审美情趣,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例如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对文章的美进行深入品赏。与此同时,将生活与课文的美相结合,例如在学习《春》、《秋天》等与自然美相关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课文中的美带入生活中,从而感受生活之美,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充分将课堂教育、审美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此外,对课文文字之外的知识的渗透也会增加学生对课文美的认识。例如,联系课文作者的生平故事和资料等,将课文中的高雅美转化成平常化、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来理解,再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实现课堂教育、审美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整合。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审美教育

在当下全新时代的教学体制下,对多媒体的运用成为初中教学必要的辅助方式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体现课文中美的事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更好地将学生带入美景美境,充分体验课文中的美。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俊红.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J].现代阅读,2012(20).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8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的教育。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从而为推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而道德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总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表现出来,并从职业行为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科学技术工作的技能和素养培养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人手,也许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而真正发挥其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作用。

一、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然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决不是挂在嘴边的豪言壮语,也不是浮现于脑际的美好图景,而是体现于平凡岗位上踏实地的奋斗和奉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科学道德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要求。热爱科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刻苦勤奋,不断进取,填密严谨,一丝不苟,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等,都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这种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基本要求的道德精神,既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总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科学史上大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无不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张衡为了研制地动仪,“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患智之不博”。居里夫妇为了证明镭元素在生理上的效应,不顾生命危险而以身试毒。爱因斯坦则把“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作为座右铭,并一生身体力行。这些科学家正是以献身人类科学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不计得失,不怕牺牲,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跋涉历险,攀登高峰。由此可以认为,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既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崇高理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联系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上来。由于这方面的问题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和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可以避免流于空泛。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因而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科学道德的内容和实质来分析,将会看到科学道德的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未知规律,发现客观真理,而真理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科学道德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尽管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其实质和核心则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正如所说:“科学是老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邓小平也说:“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绝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这种以追求真理为价值目标,以实事求是为行动准则的科学道德,既是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具体运用,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科学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体现和贯彻。因此,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确立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也就从根本上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确立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就能从根本上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

二、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一个科技工作者或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即使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能对社会、对人民有大作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新理沦、新技术层出不穷,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从这一方面来看,加强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道德,正是科技工作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把握。由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实验中时常都会碰到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本本。正是深人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才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李四光更是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怀疑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品格,也是创新的一把钥匙。

创新意味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立前人没有提出的理沦,要创前人没有发明的技术,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且难免会受挫折、犯错误。这就需要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勇气,需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无疑也是科学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直接体现。因为科学的道路,真理的发展本来就是曲折的。立志于科学事业,就应该百折不挠、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科技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曾经过多次挫折、多次失败,然而,正是那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道德精神,激励着科学家们去攻克一个个难关,攀登一座座高峰。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科技创新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也更具风险性,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三、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有利于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发挥专业课、基础课教师的作用。因为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专业课和基础课,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实习指导以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专业课、基础课老师大部分把自己局限于只讲授本课程的知识,,而视德育工作为身外事。这显然是与“教书育人”精神相悖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里的“各学科”显然包括各门专业课和基础课。因此,《决定》实际上是给广大专业课、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的任务,而科学道德的教育恰恰是“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最佳切人点。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一种新理论的建立,都会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都蕴含着宝贵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自然科学的这种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去详细介绍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史,而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创建新理论的典型事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貌。这不仅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科学道德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启迪,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之中”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