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4:10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1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2

关键词:世界经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部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3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4

“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征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涉及面比较广,不仅要研究各国的国别经济、国际经济的传导机制,还要研究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而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又都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需要学生深入地探讨,这使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尤其是理论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纷纷由传统的理论向新理论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概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灌输理论,不利于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提高。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像世界经济概论这类的经济课程,其理论抽象、复杂以及逻辑性极强,更需要学生自己反复推敲,认真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对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展开分析。

2.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不畅,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了解不足,教学整体效果较差。在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填鸭式”方法尽可能地将世界经济概论的所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未必被学生所认可,而单方面的讲授方式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致使教学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的真实能力。通常世界经济概论的考核是到学期末举行一次性的考试,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是不科学的,它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而“临时抱佛脚”的作法也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和应付心理。

(三)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意义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法更加突出师生双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立体多维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模式,通过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渠道给予评定,从而更加科学地判断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

三、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模式选择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判断世界经济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而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时,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反全球化运动,分析为什么反全球化运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展开,参加者涵盖各行各业,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环保主义者、宗教人士、中小企业主、人权组织、工会组织,甚至还包括一些学者和政界人士,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二)角色互换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模式可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对此可以通过师生的角色互换,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章为例,该章内容涉及面较广,不仅包括纯理论方面,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成因、作用等,还包括众多的实践案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中的实践案例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事先选择一个展开研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现状、对成员国乃至非成员国的影响、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撰写学习报告,并制作成精美的PPT,最后选择完成较好的几组上台讲解,讲解完后允许其他小组提问,相互探讨。

(三)专题讲座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知识点较为分散,有些知识点需要补充大量的时事材料及背景资料等,对此,不妨采取专题讲座法,从而使学生思维清晰连贯,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如在分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时,可以援引相关背景资料和时事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当前国际分工的性质时,可以引入“国际分工陷阱”这一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平等的现象。而在讲解世界资源状况时,也可援引“世界粮食危机”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世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现象。

(五)实践教学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或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如在讲解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时,可以指导学生针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展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撰写科研论文。

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参与式教学的整体安排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课前教师需要对拟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利用校内网或公共信箱事先公布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案。此后,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与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二)注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但要充分掌握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的研究动态,更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有效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并不在课堂,而在课前准备,课前充分的准备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时间。

(三)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的掌握可能是孤立的、跳跃式的,而整体和系统性较弱,因此,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教师需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理顺知识体系。可以是课前先将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告知学生,也可以是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分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共产主义学说的逻辑基础。[1]但是,这一理论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完整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全球化的大实践必然引起全球化的大讨论,世界历史缩短了时空方位,整个世界开始变为一个“地球村”———两种制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两种文明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借鉴;民族开放与自我保护、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等问题都使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解决不了更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时人们开始重视、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促使这一理论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焦点。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超越黑格尔,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历史的本质、规律,使世界历史研究第一次变为科学。当前,尽管学术界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定义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但是各种观点在分歧的基础上都体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都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世界历史概念,而是哲学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2]首先,马克思给定的“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世界历史”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历史是指地方的单一的民族的历史。这一层面的历史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与生俱来、不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二,是指世界历史,这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推动下,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开辟新的资源,更是由于“交往”的发展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生产和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两大基本形式”,[3]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把交往看作是生产的前提”。[4]这样历史才转化为世界历史,这时彼此隔绝的国家、民族才融入到世界历史当中,也只要在这个条件下,各个民族的历史才具有世界意义。

其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物质范畴,根本上区别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范畴有两层含义:首先,黑格尔吸收了他之前的历史学家的思想,在历史学科意义上从世界地理范围上诠释世界、历史、民族的含义。其次,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考察人类历史,这是贡献所在。但他从纯精神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所以,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史。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研究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开始考察人类历史。但是马克思把这种历史从精神变到了现实。“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5]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转变不是神或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客观实在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的事实确定,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6]

第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概念,不是一个静态概念。马克思把世界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资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一个是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将发展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而且,只有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才能够克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自身局限性,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早在1848年就指出,共产主义是以世界市场为前提的,并批判了脱离世界交往、普遍交往和普遍联系的“地域性共产主义”。[7]前苏联在二战后曾经奉行“两个世界、两个平行市场”的路线,这恰恰是地域性共产主义的现实翻版,从而堵塞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道路,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的发展潮流,双重趋势是其矛盾运动的现实轨迹。惟一的对策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世界市场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构筑旨在促进自身发展和向更为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这一著名论断的涵义。所谓“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就内部环境而言,其前身是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先进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公有制超前发展与落后的社会技术形态及商品经济形态严重滞后的矛盾。[8]这是经济落后国家向更高阶段社会过渡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中国自身的失误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是后天的主观的因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只能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培育出成熟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态,同时在实践中逐步磨合和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兼容过程中的矛盾。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6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转型理论;发展道路、结果等相关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76-01

一、现代化理论

在现代化理论中,关于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把现代化分为经济层面的工业化、社会层面的城市化、政治层面的民主化、文化层面的世俗化、观念层面的理性化。富永健一认为,现代化包括三个革命:科学革命,现代科学和技术;市民革命,民主政治;产业革命,现代产业和资本主义[1]118。学界一般把现代化因素大致分为:经济增长、收入平等(经济);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化(政治);社会分化、社会整合(社会)。如果对现代化理论追根溯源,它来自于西方,并与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社会进化思想认为,西方国家是先进国家,西方即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是落后国家,他们的发展是以西方为模板的进化过程。

二、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发展社会学领域兴起多种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就包含其中。

“依附理论”与“依附性”、“核心”、“边陲”等概念密不可分。所谓“核心”与“边陲”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一种格局,拥有先进技术的工业化国家是“核心”,而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为主,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联系的第三世界国家则是“边陲”。“核心”和“边陲”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边陲”受到“核心”的剥削,依附于“核心”。这体现在经济事务、政治事务、内外政策战略等各个方面。其结果是,处于劣势的国家不能对本国的发展自主地作出选择或决定。

依附理论首先是被一批拉美学者提出的,1950年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列维什提出了“核心―边陲”概念,后来弗兰克提出了“低度”发展的概念,指出低度发展国家停滞不前的最主要因素是这些国家与已发展国家之间持续不断的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到80年代已成为激进派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概念有“核心”、“边缘”、“半边缘”等。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否定现代化理论所代表的演化论、阶段论和发展主义的观点,他提出了质疑“发展主义”的六个问题[2]308。沃勒斯坦在论及世界体系时重点探讨了周期韵律和世俗化趋势。他还在经济对政治、供给对需求、资本对劳力等方面对现代世界体系作出了一些假设[2]352。

三、转型理论

无论是先发展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面临转型,这赋予转型理论一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色,也预示着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便于人们洞悉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第三条道路最早是在西方出现的,由社会学家和各国政治领导人倡导,介于自由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但是,随着世界趋势的发展变化,第三条道路有了其他更丰富的解释。关于后发展国家道路的选择,有的学者倡导东亚走“第三条道路”,远离单纯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也要跳出西方以重点“关注劳动市场、人力资源发展和劳动福利计划”[3]69的政治思维。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提法,与东亚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有关,具有区域性特点。

四、发展道路、结果等相关理论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属于发展道路、结果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他的理论试图论证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4]325。福山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写一部世界的普遍史,而他得出结论是: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制度。在学术研究中,没有争论和批判就不能发展。福山的理论不仅使人们加深、扩展了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和巨大优势。

市场也有可能失效,但是,即使是在世界体系理论中,我们依然能找到对于市场经济周期韵律和世俗化趋势的详细分析,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属于自发调节的周密性、逻辑性和体系化程度很高的资源配置形式,确实是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经济形式望尘莫及的。强调市场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虽然会有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存在,但是“回波效应”和“传播效应”是同时存在的,对于参与市场的每一方都会有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肖新煌.低度发展与发展―发展社会学选读[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5.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7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前置概念

虚拟世界经济的两个前置概念是网络游戏与虚拟世界。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二者是后续研究的基本前提。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

在理论缺失的情况下,研究机构对网络游戏的定义却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性。目前,在这一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两个机构分别是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以下简称CNNIC)和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以下简称艾瑞咨询)。二者给出的定义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多为产业经济学领域)引用率较高。根据它们的定义和分类来提炼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需求并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CNNIC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以电脑为客户端,互联网络为数据传输介质,必须通过TCP/IP协议实现多个用户同时参与的游戏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对游戏中人物角色或者场景的操作实现娱乐、交流的目的。艾瑞咨询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二者从市场角度进行的定义在考察市场规模进行定量研究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缺乏准确的界定以及理论概念所需要的普遍性和前瞻性。它们关于网络游戏概念的内涵都局限于电脑游戏。事实上,在目前的阶段,还存在通过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来进行游戏的情况。而且,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游戏还是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各种网络的融合,未来网络游戏通过何种媒介进行并不确定。它们唯一的共性是联系人与人的网络,至于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则不影响理论研究。因此,从经济角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只需保留两个要素,即“网络”和“游戏”,可以表达为“通过网络进行的游戏”。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这一表述是有效和清晰的。其中网络隐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其目的和表现形式。“网络”的界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在外延上发生变化,而“游戏”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学中“博弈”的含义,而不是用来娱乐的游戏。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其他的限定条件都无助于改善最终结果,反而会使概念不具备普遍性。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对“网络”和“游戏”的界定将更加准确。

(二)虚拟世界的概念

在现阶段,网络游戏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事实上,虚拟世界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网络游戏的“游戏”性质。它不仅是游戏,而且具有社会性。当通过货币将两个层次的世界联系起来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在其发展初期,虚拟世界总是作为网络游戏的一个产物,但是如今的虚拟世界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虚拟世界的“虚拟(virtual)”会给人虚幻的错觉,因此也有很多学者称虚拟世界为“syntheticworld”,即人工世界或者合成世界,此种表述更符合其本质。在中文里,二者都被译为虚拟世界。早期的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供大量参与者以化身形式存在的、持续性的虚拟环境。这一定义界定了虚拟世界的部分关键要素,但是并未指出虚拟世界存在的手段和形式。而Bell认为虚拟世界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建立的供人们以化身形式存在的网络空间,它具有同步性与持续性的特点[1]。在欧美学者的研究中,这是认可程度较高的定义。计算机系统是其建立的工具,包括因特网和移动终端等各种网络系统。每个单独运营的网络游戏都是独立的次级虚拟世界,它们的总和就是虚拟世界的整体。网络游戏是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分析虚拟世界与网络游戏的关系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在Bell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Synchronous、Persistent、Networkofpeople和Representedasavatars。其中,同步性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的一致性,这是虚拟世界稳定的基础;持续性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前提;关系网强调的是虚拟世界的本质;以化身为表现是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存在形式。狭义的虚拟世界主要指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G(Mas-siveMultiplayerOnlineGame)所构成的虚拟空间。而广义的虚拟世界则包括所有类别的网络游戏及类似属性的存在(即通过某种网络使人们进行交流,例如论坛及社交网站)所构造的虚拟空间。广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它包含了信息技术系统、信息交往平台、新型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及其特征。虚拟世界和虚拟现实是不同的。虚拟现实是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也有学者将虚拟现实视为狭义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类别有很多,但大多是以游戏类型进行的分类。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最有意义的分类是根据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否能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来进行,分为虚拟现实世界和虚拟主题世界。虚拟现实世界的代表有Secondlife(简称SL)和EntropiaUniverse(简称EU),通常运营商会规定游戏货币与美元能够直接兑换。虚拟主题世界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更接近于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生活,其代表是WorldofWarcraft(简称WOW)和永恒之塔。无论是虚拟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主题世界,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可以和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①。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界定与解析

虚拟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不论在信息、管理以至于法律和哲学领域都是相同的。在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经济概念比较明确。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概念

虚拟世界经济是指和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的总称。考虑到经济联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虚拟世界,还有三类情况也符合虚拟世界的特征。第一,根据Bell对虚拟世界的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局域网游戏②最初并不是虚拟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当第三方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和空间,那么也应将其视为虚拟世界。第二,QICQ类即时聊天软件最初仅是沟通工具,但是基于此的人们之间的网络也构成了虚拟世界的基础。特别是QQ农场之类游戏的开通,使其虚拟世界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Facebook。第三,论坛类网站增加服务内容后,例如提供游戏类和下载类增值服务,并需要支付“论坛币”,这种情况下,以论坛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成为虚拟世界的构成要素。虽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深和多样化,但是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还是主体。与虚拟世界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非常多,但其基本模式是通过现实世界中的资金交易,带来虚拟世界中的改变,达到双方的目的。从行为上分析,一端发生服务或者虚拟物品的交易,另一端对应的是资金的流动。正是这种资金的流动,成为联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媒介,也使对虚拟世界的分析越来越重要。通过这种媒介,虚拟世界的经济变化会传递到现实世界中。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解析

虚拟世界经济包括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和虚拟世界关联经济。前者存在于虚拟世界内部,通过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后者则是依托虚拟世界所产生的衍生经济,主要包括RealMoneyTrade(简称RMT)与代练服务。虚拟世界内部经济是现实经济的反映和模拟。JesusDi-az计算出WOW北美服务器的货币供应量超过90亿“gold”,折算为1.92亿美元。假设全球WOW玩家的货币持有量是相等的,那么WOW总的货币供应量是7.47亿美元。这意味着运营WOW的暴雪公司成为一家可以发行多国货币的国际银行①。同时,他验证了在虚拟世界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同样导致货币贬值,或者至少说明二者是相关的。虚拟世界货币的价格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一直是下降的,它失去了2/3的价值。这期间,货币供给量持续上升至3倍。如果虚拟世界的规模持续扩大,那么其间的货币贬值将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②。RMT通常指虚拟物品的现实货币交易。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因为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是直接挂钩的,因此,虚拟世界内部的交易会产生和现实货币交易等价的效果。而在虚拟主题世界中,RMT多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市场来实现。

现实中,RMT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SL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将美元兑换成LindenDollar(简称LD,中国用户可以通过PAYPAL或者部分外币信用卡来兑换),然后用LD来购买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务。运营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产与交易则会于用户之间实现。如果用户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便是国际经济研究的范畴。虚拟世界的内部经济和关联经济是密切相连的。虽然SL运营商提供即时交易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因此虚拟世界内部交易的整体规模难以进行准确统计。在不严格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倾向于按RMT数字的10倍来近似估计虚拟世界的内部交易。

第二,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虚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也是围绕着一定的经济利益运行的”[2],由于无法监管,且RMT交易行为不违反法律,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并未受到限制③。RMT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当一个用户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虚拟物品(可能是武器、装备或者其他道具),他可以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将其出售,获得人民币。也可能某个用户具备某种特殊的技能(例如可以强化武器或装备,这种服务是游戏内部服务,与代练之类的游戏外部服务不同),那么也可以通过出售这种服务来获得现实货币。如果某个网络游戏规模非常大,并且游戏中的货币对现实中货币的汇率较为稳定,那么这种交易也会体现为通过交易获取游戏货币,然后再统一出售以获取现实货币的行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即虚拟主题世界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交易的实现形式与在现实世界中是极为相似的。游戏货币被当做一般等价物,成为交易的媒介。当这种交易发展到极限,便会产生一批专业用户,他们通过各种游戏技巧获取游戏货币,之后直接出售给玩家或者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出售。在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基于这种行为的工作室数量非常多。

第三,在低端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直接向玩家出售虚拟物品。这种情况下,由用户提供的虚拟物品非常少。这种运营模式会加快虚拟世界的折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缩短运营时间,因此主要存在于低端虚拟主题世界,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中较常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里的“通货膨胀”不仅指虚拟世界中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也包括虚拟物品的增加。因为在这类虚拟世界中,游戏内部货币不一定是一般等价物,或许只能购买低端产品。很多物品是不能通过游戏货币购买的,因此某些道具和虚拟物品的发放成为和货币发行并列的行为。运营商相当于现实世界的政府,其发行游戏货币与虚拟物品的成本都接近零,具有纸币的某些特点,过量发行便会导致“通货膨胀”。代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微型”服务外包。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希望实现各种个人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时间,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无论时间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都存在机会成本。当用户认为将这些任务交给专业服务提供者完成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便会采取将任务外包的做法来达到目的。最初代练之所以能够产生是为了规避运营商设定的规则。在大型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规定一部分高端物品是不能够交易的,但通过代练服务可以获得这类非交易产品。代练通常是通过专业的中介及担保机构进行的。在网络游戏多国同时运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用户通过登录发达国家的服务器进入游戏,完成客户指定的要求,获取收益。个别情况下,即使网络游戏仅在发达国家运营,这一过程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运营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的用户缺乏对这一网络游戏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不具备用户基础及基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用户关注这一市场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这种活动属于服务贸易的研究范畴。虽然物品的转移是在虚拟世界中,但是资金的流动却是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把虚拟世界看做一个“黑盒子”,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资金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但是并不了解它流动的原因和决定其资金量的因素。在现阶段,虚拟世界的关联经济以“金币”采购与交易为主,而作为将来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代练”,却并没有成为主流。平台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三、虚拟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分析

由于虚拟世界经济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直到2001年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①,因此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很多基本问题至今未被明确梳理过,从而导致很多错误的解读。这种状况在中国更加明显。

(一)虚拟世界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很多不同的相关或相近概念在中国都被译为虚拟经济。第一是FictitiousEconomy,主要指的是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等交易活动。第二是Virtual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比如外包、资源共享、电子商务等。第三是VisualEconomy,即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在中国,通常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第一种。虚拟世界经济在西方的文献中称为virtualeconomy,直译过来应该是虚拟经济。但是在我国“虚拟经济”这个词组已经成为和实体经济对应的概念,并广为接受。因此,为避免混淆,我们的研究将virtualeconomy称为虚拟世界经济。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重新规范概念,将“虚拟经济”的名称“归还”给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经济,但社会重置成本太高,有待商榷。因此,我们将与实体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经济,而将与现实世界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世界经济。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衍生经济,而虚拟世界经济则是围绕虚拟世界产生的直接和衍生经济行为的总和。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游戏。虚拟经济是各国经济学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而虚拟世界经济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与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经济行为。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3]。这是相对狭义的虚拟经济定义。刘骏民认为如果从广义上来为虚拟经济定义,那么它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与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4]。从这个角度分析,虚拟世界经济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一种。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虚拟世界经济的交易规模则受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然,虚拟世界同样受现实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和传导机制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影响用户的经济状况来改变虚拟世界中的经济形势。(二)虚拟物品的价值和价格问题关于虚拟物品交易的问题在法律界讨论较多,但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种观点认为虚拟物品不具有实体,不能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因此不具有价值,不应该进行交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虚拟物品的所有者付出了金钱和劳动,从这一角度分析,虚拟物品是具有价值的。在中国的虚拟物品交易中,偶然获得的装备可以以数万人民币甚至更高的金额成交。那么,价值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呢?事实上,这一虚拟物品的获得对个体来讲是偶然的,对群体来说却是必然的。衡量价值的不是个体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考虑对裸钻的定价和业的类似特点,理解虚拟物品的价值会更加简单。在此基础上,供求则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当然,主流经济学只考虑供求决定价格,其结论更加明确。价格问题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一问题明确之后才能使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②。

(三)效用的有效性及负面效应问题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篇8

论文摘要: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其中“交往行为”构成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生活世界”“系统”是交往行为的核心概念,对西方社会的诊断是交往理论社会批判的集中体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启示作用。

一、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与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根本的分歧在于他们对待现代性的态度。批判和反对现代性是第一代批判理论的根本出发点,而哈贝马斯对待现代性的态度却是批判与重建。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是不能抛弃的,也是无法抛弃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不能通过一个决定将其动摇甩掉,并且它仍包含着规范的、令人信服的内容,即有发展更新的内在潜力,所以它还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现代性的问题,主要是理性问题,因此哈贝马斯把着眼点放到传统理性的批判与改造上。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工具理性,其本质更是交往理性。在他看来,法兰克福学派老一辈成员之所以把现代社会看的一团漆黑,批的体无完肤,是因为他们以为理性到了现代完全窄化为工具理性。它所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理性去主宰自然,而从不考虑理性的其它多种表现及各种形式应有的位置,现代性的难题由此而发生。交往理性区别于意识哲学的理性概念在于,它不以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结构为前提,而是以主体间对称的理解关系为前提。主体哲学的理性概念从结构上具有排他性、单维性和绝对性;相反,交往理性概念具有包容性、多维性和可错性。从交往理性概念出发,现代性并不必然是理性自我否定的辩证法。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难题的克服与解决需要一个新的立足点,这就是从“意识哲学”向“交往哲学”范式的转换,即从以自我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转向主体多元化的主体间交往理性模式。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是指行动者个人之间语言为媒介的互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行动者使用语言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如果说交往行为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那么交往行为中蕴含的交往合理性就构成了交往行为的中心。而所谓交往行为合理性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作用,具有主体间性,在一定社会规范的指导下,通过对话,进而达到沟通理解和协调一致的理性化行为。它把理性放在人际间广泛的和相互交往的生动关系网络中考察,使理性凸现为交往关系的总和,由此决定了哈贝马斯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哈贝马斯强调的交往行为主要是基于语言行为而建立起的主体间的理解沟通和认同的活动,由此可见,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需耍交往者重视并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并能够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相互理解为目的的对话。

二、生活世界与系统

生活世界与系统过程是交往行为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的概念,在哈贝马斯看来,是使交往概念完备化的不可缺少的概念,是行为论过渡到社会理论的桥梁。那么,何谓“生活世界”?何谓“系统”?两者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活世界概念最先是由胡塞尔提出,哈贝马斯用它来把握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在《交往行为理论》(第二卷)中,哈贝马斯开宗明义指出,生活世界的结构一般具有三个层次即文化、社会、个性。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始终运行于其中的境域,即“交往行为者总是在他们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运动,他们不能脱离这种视野。作为解释者,他们本身与他们的语言行为统属于生活世界。”他又指出,生活世界又是作为交往行为的背景假设和相互理解的“信念储蓄库”来支撑交往行为的,这体现了生活世界的交往职能。

“系统”在哈贝马斯看来,是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是物质性的,是内容的承担者,是一种技术性的东西,在其中仅仅运行着目的。哈贝马斯在概念上把社会划分为生活世界与系统两个层面,他认为社会一方面是“生活世界”,在其中,人们在共同的背景下通过交往行为进行互动;另一方面,社会也是系统,由政治、经济等担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世界与系统过程是相互联系的。本来生活世界的再生产过程是与社会整合的系统运行相辅相成的,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系统与生活世界日益分化为不同的部分。生活世界分化为各自分离的文化、社会与个性的知识库,对系统过程来说,则分化为彼此区分的制度群,如经济、国家、家庭和法律等。

哈贝马斯正是以“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双层次部分结构模式为基础,以交往合理性为中心范畴,展开对西方社会的诊断,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系统和生活世界严重分离。这种分离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客观化、技术化,生活世界越来越受到系统的挤压,沦为众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越复杂,生活世界就越空洞。在生活世界里,行为是由规范来协调的,而在各种系统中,行为是由作为操控手段的金钱和权利来调节的。金钱和权利的领域越凌驾于秩序之上,生活世界对于协调行为就越没有意义。哈贝马斯把这种现代性的畸形现象叫做“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或“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人”。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合法化导致生活世界核心部分的官僚化和金钱化。在西方发达社会近几十年来,主要发生在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领域,新的冲突日益涌现,而现代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如意义的丧失、社会的失序、政治的不民主、心里变态等等,也都是源于社会的金钱化和官僚化。

因此,要克服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避免系统对生活世界造成控制和侵犯以及由此引出的生活世界非理性互动的种种后果。哈贝马斯指出,我们必须做到使系统重新定位安居于生活世界之中,必须重新建立生活世界和系统之间的平衡机制。哈贝马斯认为真正的合理性内在于交往行为中,社会整合只能建立在交往理性之上,只有通过理往才能达到对文化的共同界定,形成社会团结和个性人格,使社会得到真正进步,人类得以真正解放。要重新对社会进行整合,必须在宏观方面重建“公共领域”,即通过交往理性,而不是靠诉诸权利和金钱来制定政策;在微观方面,把生活世界领域也建立在理流基础上,真正实行交往行为合理化,不断增强人际协调和团结满足形成个性人格的要求。

三、交往行为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阶段,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或许有助于我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应给予思考和借鉴。

第一,经济体制方面。,社会转型表现在社会现实中,往往从经济领域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必经阶段。然而如果市场经济潜在具有的“目的合理性”“工具行为”“以成功为指向”等工具理性意义而不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限制,会导致许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惟利是图、道德沦落、人情淡漠都是可能出现的副效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市场经济,只能尽量去避免,把其副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这就需要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来制约工具理性,使市场经济在更合理的制度下,更合理的环境中良性发展。市场经济作为企业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它所内含的多级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性质呼唤一种平等互利的新型交往模式。因而,首先必须确立和规范市场多级主体,重建市场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新的公平的交往体系,并以行政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建立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机制,保障良好的交往运行环境。

第二,政治体制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单纯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人自身的现代化的内在的庞大系统工程。中国传统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严重,的畸形发展往往导致官官相护、职权不分、腐败成风,中国百姓深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之苦,对政府、行政人员往往缺乏信任感。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更加完善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法律制度,为交往行为主体间的沟通理解提供对称条件和交互期待,使所有人都平等参与并享有同等对称的话语自由和论证表达,而不能有压制他人话语自由和权利自由的话语霸权者,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促使“私法主体”和“国家公民”利益主张,多种价值诉求的矛盾冲突得到化解。

第三,人的发展方面。中国的现代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而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感到的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束缚和压抑。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改善,更糟糕的事情将会发生,商品经济的市场化会使资本和商品成为衡量和主宰一切的标准,科学的物化模式渗透到社会文化的“生活世界”,成为支配生活世界的对象性力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一套以建立和睦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他主张人们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社会争端和冲突,以“对话”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们在“相互理解”基础上“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所以,我国在注重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强对公民道德的培养,发扬我国的互让互利,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使人们在平等互爱的环境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