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市场开发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4:55

市场开发论文

市场开发论文篇1

KFC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也受到了同行业的好评,但在这长期的扩张中,我认为与其说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倒不如说是这一扩张模式缺乏创意没有创新性观念。方向单一,力度浅薄,如果想要有好的发展前景,作为KFC饮食文化以及营销战略的一个好的支点,我认为重视竞争与宣传是极为重要的。不可否认校园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能够拉动消费的具有潜力的市场,而KFC作为经营理念的佼佼者,在市场开拓这一方面绝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的机会,即KFC进驻校园。

二、KFC进入校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肯德基现有模式固定化,缺乏市场方面的创新,而传统中式连锁快餐厅的不断兴起给肯德基的经营带来了挑战和经营危机:近几年各种各样的快餐连锁企业发展势头很好,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以及独特的口味是经营的秘密所在,这些归根到底是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那么肯德基在经营模式和产品的口味方面,创新已经融入到其中,那么我们可以在市场开发方面创新性的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校园。

2.学生已成为肯德基主要消费者:肯德基的主要消费者是青年,无论是从小学还是初中还是高中甚至是大学,都有着相当量的消费人群,而这些人群的最短消费期也要达到15年。中老年所拥有的是比青少年更独立的经济能力,如果是大人带着儿童,那么单笔点餐额就会有所提升。肯德基这一品牌形象已经非常深刻,在学生20年的生涯内,他们在出差或者旅行的过程中,首选必将是肯德基。

3.现在学校在不断扩建,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肯德基内部的布局、娱乐设施与玩具赠品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干净愉快的就餐环境也可以极大地释放学生的学业压力。

三、KFC-C-P挑战与宣传在学生中的影响以及市场开发​方案设计

Champion——一起成长下的冠军挑战赛,对KFC这一大家庭来说并不陌生,其比赛意义就我自己而言,一是要更好的凝聚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精神,让“相互合作,共同努力赢得荣誉”不仅仅成为一种口号,而是真正的落实到现实工作中,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因为团队的团结和努力,而带来的集体价值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意识,鼓励员工自我经营,KFC-C作为一种倡导员工自我经营的领先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是挑战。一方面赋予每个人一片独立创新的天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员工创新空间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是一种真正的本能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每个人又直接面对一个市场,每个人的报酬与他的工作表现直接挂钩,按效分配,体现了市场经济时代分配的公平性。SBU经营的本质是将创新精神作为基因植入员工的体内,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更有竞争力的发展。其次,进一步创造一个严谨的工作标准,让工作中的失误能不断得到弥补,不断提高员工的自身标准,让规范性的操作成为大家在工作中始终如一的追求,然而,传统的冠军挑战赛,大多是限于全职员工,学生兼职员工也有参见,可全职员工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其学生作用的发挥微乎其微,主动性得不到尽情的展示,有所束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举办一场属于学生自己的冠军挑战赛,让整个团队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一种合作、创新和挑战自我的品格,让KFC这一名词渗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学生是KFC消费者中的主力军,使学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KFC,加入KFC,参与管理KFC,我想对KFC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合理性的。宣传作为KFC进驻校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宣传和广告这两大方式,在这一方案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加多宝洋河蓝色经典等成功的广告宣传,在企业成功和盈利中占据了巨大份额,那么必须将KFC的广告宣传做好,必须结合校园生活,像学生中较为流行的美剧、韩剧、日本动漫等元素以及明星效应都可以利用好,让中国每一名学生了解到KFC将要出台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措施,我们KFC进驻校园不仅要让大家认识到KFC是一个创新的公司,更是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社会公益性的团体。设计方案:1.方案审批,一个学校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2.起草详细完备的整套实施方案,内容涉及以下几项:①通知②制定出详细的参赛规则③具体运作模式3.赛后事宜①对表现优异的团体,给予书面和物质奖励,并与校方达成相关协议办法有效的社会实践证书②赛后做活动总结和报告一般分为两种总结,一是,参赛学生团体,二是,我们KFC举办方。③最后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KFC已经步入校园,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一直在追寻自我的完善和创新,我们会在校园内拥有一个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市场。

四、结语

市场开发论文篇2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戏剧文化市场是连接戏剧文化生产与戏剧文化消费的纽带,无论是发展戏剧文化生产,还是扩大文化消费,都能促使文化市场的扩展。所以,戏剧文化企业积极开发戏剧文化产业项目,既有利于戏剧文化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能增加戏剧文化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戏剧文化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着的需求。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类型

戏剧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按是否具有创新性划分,可以分为产业创新项目和产业推广项目两大类。

戏剧产业创新项目产业创新项目是指文化企业运用艺术创作、科学普及、技术发明、表现形式等手段生产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戏剧产品。产业创新项目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大类:①内容创新,即创造性生产具有一定思想内容,通过某种载体形式表现出来或进行传播的戏剧产品。②形式创新,即应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大众传播技术生产出来新的戏剧产品,以及利用特定地域的人文资源编排出来新的戏剧剧目。

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是指戏剧文化企业安排生产本地市场或本国演出市场短缺或紧缺的、具有市场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剧目。

收集作品创意确定作品开发目标之后,就需要收集有关作品方面的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开发作品的设想和构思,它既包括新作品创意,也包括引进作品创意。创意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观众。观众需求是寻求创意的基本源泉,因为只有适合观众需要的新作品才会有市场。从顾客那里获取创意的最佳方法,就是调查和收集观众对现有作品的印象和意见;专家学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迅速升值,并且成为创意的重要源泉。他们能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局部改进、引进改良等提供最有价值的创意,所以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竞争对手。分析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作品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往往可以发现新的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必须随时注意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开发的新作品,了解其作品的演出市场情况以及观众对他们的反映和评价;推销人员。他们经常与观众打交道,最了解观众的需求欲望和观赏动机,也最清楚竞争对手的作品优势。所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的作品创意往往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演出市场调查公司。戏剧表演团体可以委托演出市场调查公司对观众需求偏好的发展趋势进行专题调研。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渠道收集有价值的作品创意。

筛选优化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应在所收集的足够多的创意基础上进行筛选、归类和整合优化。首先将不可行或可行性低的创意予以淘汰;其次将可行性较高、方案相近的创意进行归类;再次将若干类创意方案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若干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作品排演项目方案。

市场开发论文篇3

今日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人员的互动、文化的互相接触。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交往,几乎象一日三餐一样平常和频繁。人们会把他国持有的信仰或各种习俗作为“奇风异俗”来介绍,但是有多少自诩为文明国、先进国的国民们平等地把这些习俗和信仰看作是同一地球成员所拥有的一种文化而加以真正的尊重呢?不会平等地看待其他国度的文化而企图去接近或进入这个文化,就会在这些异文化氛围里开展经济活动时碰到异文化交流潜在的巨大暗礁。

由于没有机会去当地做调查,无从得知今日印尼的市场和印尼国民们日常餐饮以及家庭餐桌上的状况,也无从得知味素产品几时东山再起重建国民对其产品的信赖、重振当年雄威。但是凭借文化研究者的知觉,有一点可以指出,那就是欲卷土重来,实是“任重道远”之事。因为该公司不只是简单地违反了该国家的生活习惯,它所犯的过错是触犯了其国民的信仰、伤害了持有异文化的消费者们对其产品以及对产品背后的文化的信赖,因而是致命的。

这件事表明日本企业对其进入的国外社会理解度尚不足,其原因之一是过高估计了自己对该地区文化的认识能力。企业用自己的尺度衡量,认为已达到对异文化的理解。而该地区的文化亦用自己的文化尺度衡量,对日本企业认识异文化的评价是不合格,并且这种评价以文化冲突导致经济问题的最坏形式来表达。异文化理解度的差异将会导致经济交流的失败,这对欲在21世纪开发异文化经济市场或者准备进行异文化交流的企业或国家、民族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教训。

从欧美起步的现代文明,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衡量其他的文化,从而持有优越感。然而其他文化的拥有者们也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基准,衡量他者的文化。即使是承认欧美文明的先进、主动引进其文化或者努力向其看齐的国家或民族,也未必就会完全丢弃自己的原有文化和民族自尊。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多种文化都欲在21世纪的地球上获得生存的空间,文化个性的强调与重视,将是21世纪文化的一个特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仅仅带着经济目标和经济头脑进入另一国家或民族的异文化区域,而不在事先尽可能地理解那里的文化,则不仅无法顺利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济利益,还会碰到异文化的厚重墙壁上,卷入源于文化的误解或纠纷之漩涡,最终招致经济损失甚至引起两种文化间的重大社会问题。

对企业来说,海外经济市场是极富魅力的。但是,进出于海外各国的企业如果只有经济眼光,则会掉入看不见的异文化陷阱。国际经济市场的开发,应警惕伴随经济活动的异文化交往的暗礁。这是味素事件告诉我们的教训。

二“味素事件”

2001年的第三天,多数日本人还在享受新年休假,日本多家报纸相继报道了一条海外消息:印尼政府保健省指责日本味素公司印尼分公司的产品违反伊斯兰教徒信条,命其三周内收回所有上市产品。随后,该公司日方社长及日方数名人员被逮捕,工厂暂时停工(注1)。

据报道,该公司1998年起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美国产的某种酶,而这种酶乃是从猪内脏提取的。人口近二亿的印尼国民的80%~90%是伊斯兰教徒,印尼市场出售的食品都要贴有伊斯兰教徒可以食用的标志。2000年9月,该公司再次申请可食用标志时,被指出使用不合法的酶,并受到当局劝告,要其自行回收上市的不合法产品。然而该家公司只更换了生产环节的酶,没有在流通环节上采取行动,以至于发展到被公开指责并被公开要求回收其产品的地步。数日后,印尼总统及当地大学的教授先后发表最终产品无问题的见解,社长等人被释放,工厂在更换酶之后重新开工,事件表面上看似乎已得到解决。

然而各种现象表明,此事引起的严重后果远未结束:味素产品在事件后迅速从各家超市、商店包括街头小卖铺里消失;有些市民在听到广播后,将已买的味素当作垃圾扔掉;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一些愤怒的人举行抗议游行并在寺院前当众焚烧味素包装袋(注2)。据报道,该公司四种产品年产约4万吨、其中90%在当地消费。这样,即使是短暂时期内的停止销售,也可推知其损失相当严重。此外,味素产品在其他伊斯兰国家的销售亦受到影响,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日本味素总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事件之后暴跌(注3)。

日本味素公司在全球拥有多家分公司,它1969年进入印尼市场、其产品在印尼调味料市场销售量占首位,在印尼生产的味素产品产量约占味素公司全球产量的十分之一。然而拥有长期在其他国度生产、销售、经营经验的公司,为什么还会产生此类问题?事件之后,各种推测假说纷纷出台,这里无意去一一辨别。作为非直接经营者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去苦虑今后的具体经营方针或对策,而是应当从这件事的发生背景去重新认识开发异文化国度的经济市场和进行异文化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异文化理解的尺度:中日文化之例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对。两国之间有着漫长的历史关联,无论文字、饮食还是居住、穿着诸习俗都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关系。出于这种文化背景,两国之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不成明文但已经渗入很深的意识:相互的文化理解度似乎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彼此间已不存在文化再认识问题。日本的文化皆从中国传入,两文化之间极为相似,持有这种错觉的人在日本和中国似乎都不是少数。对中日文化的叙述也多停留在描述眼前可见的相同相似的现象上。而实际上,中日之间因文化意识和习俗的不同而招致误解的各类“小事件”今日仍频频不绝。这类误解“事件”的频发和错误认识的积累,小则伤害个人间的交往,中则影响企业的经济运营,大则损害国民形象、甚至会造成民族间的隔阂。限于时间,本文不做理论分析,以下仅从生活习俗方面举若干事例。

颜色――日中两国对颜色的认识有着分歧。日本将红白双色用于喜庆场面、把黑色服装视为正式礼服,白色则代表神圣和洁净。因此,生日贺礼或病愈庆贺、贺升迁、升学以及婚礼贺喜时,都会有红白双色彩带装饰的礼物;婚礼时也会看到许多着黑西服戴白领带或黑色和服的人。

倘若着黑服出席中国人的婚礼,或以红白双色装饰贺礼,如果贺礼的受礼方或婚礼当事人对日本文化毫无了解,其心情可想而知。当然,若受礼方是重要的企业合作伙伴或重要的客户的话,其后的交易也许会令人担心。

数字――中国有“四平八稳”、“四六成双”之说,用具多以四个为一套。而日本忌其与“死”同音而极力避之。茶杯、水杯或饭碗都是五个为一套,块茎类青菜或水果遇到四至六的数时,也一般改为五个一盒或一袋。向日本友人赠送4件一套的礼品,也许他会稍感惊讶;如果面向日本市场销售产品,4个一套的国内程式也需要改变。

在日本,9也因其发音与“苦”相同而不大受欢迎。另外,婚礼时庆贺二人结为“一个”家庭,形成“一个”共同体,因此要极力避免2的出现,认为这意味着二人会分手。即使贺礼金额数字为二万日元时,也要备成面额一万和面额五千日元共三张纸钞。若按照中国习惯,送上“成双成对”的贺礼或意在贺新婚夫妇天长日久而特意将贺礼金额备为“99”、“499”、“999”时,就可能已经撞上异文化的暗礁了。当然,与4、9这些数字相连的庆贺类产品在日本文化氛围里的销售也需要动动脑筋。

其他――日本自明治五年起,将阴阳历合一,传统年节基本转为按阳历举行,(有一部份按阳历推迟一个月举行)。今日日本国内使用的挂历大部分只印有阳历。但是,中国至今仍然保持阴历和阳历双轴运转方式。不了解这一差异的日本大学生于阳历新年日本的“正月”期间专程前往中国欲看中国的正月情形却失望而归;阳历的7月7日特意向中国的留学生问候:“今天是七夕,……”不想得到的回答却是“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当然,预期的一场有关习俗的对话也就此打住了。当然,只印有阳历的日本产的挂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也会有限吧。

此外,结婚、乔迁贺喜、新居落成以及祝寿时,中国人避免“送钟”,赠送龟或猫头鹰也不宜于中国文化氛围。

日本国民相互赠送日常生活消耗品为的是不会使受礼方感到接受了弃之可惜之物,但是挂面或小咸菜类在中国未被列入礼品名单;极小的物品会使人感到是“小恩小惠”或“小气”;接受毛巾或洗衣粉类“礼物”的中国民众,会发问“是不是觉得我们脏?”

在日本,按照中国习惯去过于关心他人有时会被认为是干涉隐私;在中国,按照日本习俗出于尊重他人隐私而保持距离,有时会被认为是冷淡。……

不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相异之处以及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表现和两种文化交往时的注意事项,则会出现上类文化小冲突。以上事例仅仅是与生活意识、习俗相关的例子,属于文化冲突的浅表层次。倘若触及民族自尊、民族信仰、文化禁忌诸问题,导致的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满或不解,包括经济在内的各方面都难免受影响。这也对中·日民俗研究者提出了课题:如何将研究成果还原于社会、为两国民间文化交往提供正确的知识。

列举上述事例的目的在于说明:相距遥远的两种文化的深入理解的确不是件易事,相近的文化之间亦存在着流于肤浅理解、真正深入理解难的问题。异文化理解度的自我判断与频频发生的误解,说明真正认识一种文化之难、轻信自我判断基准的危险性。

同时说明要深入理解一种文化,需要极大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其中民俗学科大有发挥空间。

味素事件并不仅仅是日本文化与伊斯兰信仰间的冲突,不能用两种文化相差太大作为解脱之辞。人类集团的活动,无疑都带有其文化背景。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解释则表现出信仰的不同。过于相信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自己的经济能力,轻易地将对方的行为视为迷信、非文明等,这种带偏见的文化认识尺度是导致异文化经济交往失败的所在。对从事多种文化研究的人们来说,这个事件提出了如何确定“文化相互理解和认识的尺度”这一问题。这种尺度应当具有广泛的通用性,无论国家相距远近,文化上是否有关联,都可以依照同一种尺度相互衡量以及自我检验,以保证能用较客观的态度看人看己。这种尺度应包括这样一些基本要素:不盲听妄信、不轻易对他文化下结论;抛弃文化优越感、克服文化偏见、尊重其他文化的意识;等等。

要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理解,不仅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努力,还需要有相当量的对异文化的正确解释与分析,后者是需要文化研究者完成的重要使命。对开发国际经济市场的企业来说,何种程度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即客观的衡量尺度问题,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真正的理解即社会科学向经济界提供参考的学术可能性问题,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面临的课题。

四国际经济市场开发与民俗学的作用

现代经济、国际市场与民俗学,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相距甚远毫不相干的领域。但是,发生于21世纪初始的经济界的事件,为民俗学科指出了在21世纪的新的活动空间。

要使企业进入国际经济市场,首先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文化氛围的异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的异同等等,处理不好有时会成为毁坏相互信赖关系的导火索。

中国有句古话,要“入乡随俗”。而在今日社会,需要事先问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乡”后顺利地“随俗”。企业是盈利单位,它以经济运营为主要目标。一般中小企业无力安置专人或设置专门研究异文化的部门。以研究各“乡”之“俗”、即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科,在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恰恰可以发挥作用。民俗学关于他国、他民族习俗、信仰、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企业开发新经济市场时的参谋,促进经济界对异文化的客观理解,帮助企业先知其俗再进入其乡以便顺利展开经营工作。

民俗学在追踪研究传统的遗留以及描述农村地区习俗变迁之外,全面深入地把握各民族文化特性,以其作为经济界理解异文化、开发异文化地区经济市场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是否可以作为民俗学在21世纪的一个紧迫任务呢?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果,只靠计算民俗用品商店或民俗旅游的营业额是无法化衡量出的。缺乏对异文化理解的国际经济市场开发,只能是构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要开发国际经济市场并长久将其维持下去,则需要借助社会科学的力量打好理解当地文化这一经济发展的地基。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益,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的作用之一,可以体现在经济界文化顾问这一角色上。它并不意味着直接进入经济运营系统,然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得多。

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向民俗学者们提供了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大展身手的学术空间。新的学术空间也向民俗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俗学研究要以文化上的“知己知彼”为努力的目标,为了解、把握自·他文化的异同而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同一国内的其他民族文化。在条件允许时积极研究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运用比较研究这面镜子,认识他国文化特征,再反照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对自己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

在异文化地区发展经济,需要对其文化有深刻理解。帮助经济界理解异文化的社会学科之一,是民俗学。这是从一个跨国经济冲突中得到的启示。

注1:见《朝日新闻》2001年1月5日、1月9日、《读卖新闻》2001年1月5日、7日、8日、10日等的报道。由于没有前往当地实地调查的机会,只能借助报纸报道等文字资料,在此说明。

市场开发论文篇4

[摘要]“古色”旅游资源是赣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评价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市场分析,阐述了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及形象塑造。

[关键词]赣州;“古色”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古色”旅游资源是相对于“绿色”旅游资源——山林、草原、“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存遗迹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古迹、遗址、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资源。

一、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评价

赣州“古色”旅游资源包括两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宋城和相关建筑景点如八境台、郁孤台等,及许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衙署、学宫(书院、试院、儒学)等构成。

赣州作为目前保存宋代城墙建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堪称独一无二。其宋代城墙,位于赣州市区北部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古城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城墙,章贡合流、百舸竞发的美景尽收眼底。

赣州宋代古浮桥也为重要的宋城文化遗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桥、南河浮桥(1985年西河人行桥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贡水上的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三座浮桥,从宋代开始建造,除战乱时偶有废止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对于城乡之间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长的一座建春门浮桥,此桥全长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节,每天都定时开启,以通行船只。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特有的人文景观。

此外,赣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仅城墙、城门、城楼、敌楼、马同、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古迹方方面面都比较完备,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国防洪史的活教材。赣州宋城还是古代城市从单纯军事防御和防洪结合型向经济贸易型转变的一个佐证。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仪式歌谣等。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客家侨属回乡寻根,形成了极大的市场和旅游流,为客家文化的市场开发铺垫了道路。

二、基于“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赣州“古色”旅游资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资源因其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本地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毗邻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有鉴于此,本文进行“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1.宋城与宋文化观光游

这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自1994年举办“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以来,至今已举办多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寻踪游、古城风貌游、古赣州(章贡区)古迹游、通天岩石窟艺术游、宋文化名人探踪游、一江(赣江)二水(章、贡)游、古赣州辐射区的宋文化传播寻踪游。

2.赣州客家文化游

赣州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这里95%以上的人口属客家人,所以赣州地区对于客家不仅在语言、民俗习惯、建筑、饮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吸引境外游客、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区最具潜在优势的旅游开发项目,且本地区资源丰富,特点突出,应充分重视。可开发的项目有:客家溯源寻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态文化游、客家文化绿色家园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学科研游等。

三、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分析

1.市场竞争分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宋城文化的外部竞争目的地有:河南开封、杭州宋城及主题公园以及香港宋城。其中河南开封为北宋首都,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但是目前城市格局及环境方面与赣州有一定的差异。杭州为南宋的首都,同样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以文化名人及西湖的影响,加之杭州的宋城主题公园的经营,扩大了其作为宋代文化代表的知名度。从知名度上,针对内地客源市场,两者对赣州宋城旅游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冲击,是赣州宋城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重要竞争对象;但是两者在空间上相对赣州的主要目标市场距离较远;同时,相对两者而言,赣州的宋城城墙等现存宋代遗迹及与赣江的组合,是具有特色的竞争性旅游资源,通过宣传赣州宋城的特色而增强竞争力以及赣州对宋城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是可以在内地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香港宋城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主题公园,但是其文化底蕴和真实性与赣州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对赣州吸引香港游客及境外游客有一定的冲击,但是赣州如果与之协作,能够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分流和导流,则很可能转竞争关系为互补关系。

赣州市地域内古赣州(章贡区)的周边辐射区现存的宋代遗迹和文化遗存,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协作开发。尤其是对于可以组串成旅游线路的相关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如赣州市区内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协作,开辟宋代文化历史旅游专线,做到双赢,共同发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将此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与赣州客家文化民俗资源具有竞争性关系的地区有福建及广东地区。其中福建的客家民居开发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如永定的土楼在日本市场非常火爆。其中原因:一是福建客家围屋保存完好,如福建永安的安贞堡、永定的土楼等;二是福建土楼规模效应较好,永定土楼成群分布,给游客有一定的冲击力;三是福建客家民居旅游开发成熟。

然而,福建、广东与赣州是相毗邻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区,对于本地客家民俗开发是有互补作用的,应该加强协作。

2.赣州“古色”旅游市场细分

(1)境外市场客源细分

一级市场:港澳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65%。

二级市场:台湾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30%。

其他市场:外国人占市场份额4.9%,华侨占市场份额0.1%。

(2)内地市场地理细分

一级市场:江西、广东,占市场份额86%。

二级市场:湖南、湖北、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占市场份额10%左右。

其他市场:其他地区,占市场份额不足4%。

(3)内地市场旅游目的细分

调查结果表明:

一级市场:旅游观光,占市场份额66%。

二级市场:度假和探亲访友,占市场份额17%。

其他市场:包括商务、会议、交流及专业访问、健康疗养、宗教朝圣及其他,占市场份额不足17%。其中,商务旅游及会议旅游应该成为未来逐步成长的市场。

四、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

1.境外市场

境外市场营销,通过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以及区内生态旅游资源的推出,继续维持和拓展以港澳同胞及台胞为主体的观光游客市场,重点发掘外国人市场,通过客家文化的感情纽带,拓展海外华侨市场。密切与国际旅行社的协作。据有关专家推算,客家人在海外号称有1000万人,香港约有1/3的人口、台湾约有540万人口是客家人,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2.内地市场

地理市场板块以观光及度假吸引本省游客;以客家文化、宋城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广东客源;以生态旅游资源辅助宋城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湖南、湖北和华东市场客源。加强互补性旅游协作,加强旅游宣传。

五、赣州“古色”旅游的形象塑造

1.宋城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强调宋城城墙及体系完整的独有性特征,营造观赏宋城格局的旅游景点和环境。

(2)在旅游环境与旅游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达到环境优美、整洁、安静、舒适。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标准,加强绿地、花坛、古树、名木、市花、市树保护培植,形成特色,扩大旅游者活动空间,并逐步向疗养、休憩、会议旅游方向发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疗养、休闲地。

(3)加快以宋文化为内涵的赣州章贡区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

(4)城市识别标志以宋城为核心内容。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规范开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为展示基质,以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婚育民俗等为展示活载体。

(2)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发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设计相关产品。

(3)对重点开放的客家围屋内部进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4)围绕客家迁徙线路,进行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包括沿宋代的古驿道等沿线的古建筑恢复及相关客家文化的展示等,如大余梅关古驿道的建设,可以与客家文化传播相结合进行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韩振飞.赣州现存的宋代文史古迹[J].南方文物,2001,(4).

[2]饶任坤,卢斯菲.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市场开发论文篇5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研究

高校体育市场是一种新型的高校产业,它具有自己的服务形式、服务种类和消费群体。大力发展高校体育市场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体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因此,合理开发高校体育市场,必将带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体育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20所本省院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设计与本文相关的问卷,向20所院校的主管体育场馆的领导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90%。向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4份,有效率91.2%。

访谈法:对20所院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市场及产业的文章十余份,查阅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章近二十份。

二、研究结果

1.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种类。对回收的18份有效问卷统计可知,当前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主要是以下种类(如下表)。

体育场馆租赁市场:由于当前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在确保教学使用的情况下,体育场地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能得以出租,出租的场地(设施)种类主要是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房等,出租方式主要是月卡制和季卡制,也有部分消费者办理年卡的。

体育赞助市场:体育赞助市场主要是学校以外的体育厂家、商城等为了加大企业(或产品)的宣传,利用体育比赛的宣传作用,所采用的营销方式。

电子竞技市场: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1调查中发现,河南省高校电子竞技市场占到高校体育市场的77.8%,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值得提出的是,高校电子竞技市场的组织这并不全是学校体育部门,而是校内的网吧、游戏体厅等。

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用品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必需品,成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在大学生的问卷统计中,发现大学生对体育用品的消费存在一定攀比心理,注重名牌效应,对此,应加以合理引导,促使大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

除此之外,大众体育健身市场、体育文化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康复、保健市场在高校体育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康复、保健市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消费已经有所重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受伤后的理疗方式发生了改变。

2.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特征。学校体育市场在奥运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具有自己的市场特征。主要体现是市场群体特征、消费形式特征、市场价格特征。其中,市场群体是指高校体育市场的对象主流是大学生,他们的体育消费形式主要是自己的日常体育运动商品。调查可知,高校体育市场的价格有别于体育商城中的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大多处于200元以下的价位,适合于大学生消费能力的是以价格范围。

3.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特征。调查可知,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特征具有协同性和稳定性。协同性是指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是由消费群体——商家——厂家三者共同协助的交易过程。大学生群体主要的消费是关注于一定时期内参与体育运动需要的体育器材和服装,如校园篮球赛、足球赛前期的服装需求等。他们的需求引起商家联合厂家的销售,这种销售往往采用一定的让利促销和赞助销售策略。同时,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增大,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富有潜力的体育消费群体。高校大学生的人员流动促使校园消费群体的稳定性,稳定性的形成带动高校群体的需求。

4.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开发优势。市场的发展,首先是市场的需求。高校体育培训市场的形成和开拓,依赖于体育消费对象的多少(即体育人口)直接影响培训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消费群体优势、师资优势。资源优势是指高校具有独有的场馆设施,可以在教学之余对外出租,形成固有的市场资源,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由于高校大学生是参与体育运动的绝对体育人口,就形成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的稳定消费群体。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指导高校体育群体进行科学的体育消费和锻炼,这是其他行业所不具有的资源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1.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挖掘高校潜力,加快发展高校体育市场。高校体育市场作为一种产业,在高校体育市场上作为服务学生的校园市场,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挖掘校内资源,合理利用“外资”,以校外市场带动校内市场,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市场。

2.加强合理引导,促使消费的合理化。注重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培养,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培育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合理化发展。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高校体育市场。高校体育市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科学依据。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市场的同时,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安排一部分引导资金,用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高校体育服务业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渠道发展高校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市场开发论文篇6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体化趋势表明,任何一国经济包括经济组成中的某一部分,都不能离开其它国家经济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保持持久的发展与繁荣。在开放、多元、相互依赖与紧密联系的经济结构中,开放、合作已成历史性的必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子系统,保险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其它金融服务的职能和使命,在其发展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自不待言。尤其是,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要求在其产业政策中实行对外开放。而对于尚处在幼稚阶段的我国保险业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性还有来自以下几方面的自身需要。(1)鉴于我国保险业的落后状况,亟需通过引进外资增加保险供给;(2)引进国外保险业技术、经验、人才乃至产品,以便实现民族保险业的自强;(3)恢复我国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的外交需要。

基于上述内外因素方面的考虑,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系统工程中,依据自身需要适时开启了保险市场的大门。从80年代开始,我国就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代表处,1992年,美国AIG公司在我国开业;1993年东京海上开业;1996年,相继批准了加拿大宏利、瑞士丰泰在我国开业;1997年,批准法国安盛、德国安联、美国安泰三家保险公司与我国保险公司成立合资保险公司。1998年,进一步批准英国皇家太阳联合和澳大利亚康联保险公司在我国开业。保险市场近几年来的对外开放,的确为基础薄弱的我国保险业注入了“催化剂”。首先,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在短期内增加了保险供给,缓解了以往供给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外资公司先进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优质产品和服务,对我国同行业产生了良性示范与启迪;再次,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对我国民族保险业产生了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快了民族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最后,我国保险界通过与外资公司的接触扩大了同国际保险界的联系。

然而,由于对开放我国保险市场的认识尚不深刻,加之对开放的“度”和开放的方法缺乏基于本国实际的科学策略,使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

1.把对外开放等同于单向引进外资保险公司。无论是法规、政策的制定,还是舆论宣传,都倾向于构筑吸引外资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环境”,而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和政策引导,更没有与走出去相配套的法规。

2.把开放等同于开放我国的直接保险市场,而没有充分考虑与之相配套的间接市场的开放和构建,对保险市场的结构平衡、保险业自身的风险保障机制重视不够。如我国在短时间内引进了一批外资产、寿险公司,由于这些主体直接参与分割我国的保险市场,造成了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

3.把保险业的繁荣与保险公司的数量相等同,在短期内引进了一批实力远远超过国内保险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如在1992至1998年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在我国开业的外资公司已达到9家,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的代表处已近200家。这些中国保险市场上的“潜在主体”,目前已开始在人员分流、市场分割、价格竞争等方面对民族保险业形成冲击。作为一种极端情况,如果这些公司都获准在我国开业,对民族保险业的冲击将是致命的。这方面,旧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4.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外资保险公司在时机成熟时必然会充分利用其在华建立的机构,以参股、购买我国保险公司股票、收购我国保险公司等“隐形进入”手段,渗入我国保险业或其它经济部门,从而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依据

就保险业同国民经济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体系,以及世界各国在对外开放中所达成的共性经验和原则看,科学合理地选择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应立足于以下几个一般原则:

1.立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或发展潜力越大,对保险的有效需求就越大,对保险供给的需求就越大。

2.立足于本国保险供给和需求平衡情况。国内保险供给充分,甚至保险产品供大于求,则对引进外资的需求就小;反之,若本国保险供给不足,供给小于需求时,就应扩大对外开放。这是确定引进外资资本量的依据。

3.考虑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承受和吸收能力。包括:(1)本国保险业对外来保险业冲击的承受能力;(2)本国国民对保险产品的消费水平;(3)本国科技力量对所引进保险专业技术的吸收、消化、接纳和创新能力;(4)国民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等。这为选择所引进外资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提供了坐标。

4.充分考虑本国保险市场结构均衡和完善情况。这是选择引进外资企业类型,如选择财产险资本还是人身险资本;是选择原保险资本还是再保险资本所应考虑的。

除了上述一般性原则外,特定时期保险市场开放策略的抉择,实际上应更多地立足于该时期本国保险市场的实际状况,特别要立足于弥合或缓解本国保险市场发展中最突出的迫切问题。我国保险业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低通胀”战略的成功实施,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相对而言,保险供给相对过剩,出现了按保险资本金计算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从而造成空前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甚至引发了恶性竞争和市场混乱。

2.再保险体系尚未建立。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保险是实现保险业风险分散和转移的必要手段,对一国保险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保障作用。但因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陈因,更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经验,目前尚未建立与直接保险市场配套的间接保险市场体系。

3.由于保险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保险监管机构、人员、力量相对薄弱,保险监管方法滞后,特别是由于缺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再保险市场体系,从而难以对各保险人形成公平、公正且有力的技术约束,造成保险监管不科学,难奏效,对保险业的监管尚处在幼稚阶段。

4.我国保险业无论是在承保技术、管理水平、产品创新、人才素质,还是在承保实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保险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由于我们在参与国际市场的再保险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在再保险市场组织能力方面的差距更大。

三、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科学选择

立足于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着眼于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保险市场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的科学抉择应采取:有序开放间接保险市场,合理保护直接保险市场。从现在起,放慢开放直接市场的速度,而立足于完善保险市场结构体系的大局需要,在不断改革现有国家再保险公司职能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引进1-2家外资再保险公司,成立由各家中资保险公司共同参股的全国性再保险公司,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直接保险市场相配套的再保险市场体系。具体为:

1.选择性地引进1-2家专业经验丰富且愿意同中国保险业合作的外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各保险公司的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高风险业务。

2.由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全国性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外各保险公司的自愿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业务。

3.改革现有中保再保险公司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使其由现在的国家再保险机构的角色逐步转化为商业性的再保险公司,从而形成再保险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局面。

4.加强再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尽快制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便对再保险市场运行进行规范和引导。

市场开发论文篇7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资金;资本证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585(2000)03—0043—04

一、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概况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经济支柱,为当地经济腾飞作出巨大的贡献。西部地区共有上市公司166家,占沪深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7.80%,其中甘肃11家、贵州9家、宁夏9家、青海7家、陕西20家、四川54家、6家、新疆14家、云南16家、重庆20家,总股本共计3447370.20万股,平均总股本为21020.55万股,低于全国平均总股本30015.8万股的水平。1999年西部九省一市新上市公司17家,通过一级市场共筹资115.76亿元,占当年一级市场筹资总额的14.11%,其中发行新股融资67.41亿元,配股融资48.35亿元。由于受新股发行向西部地区倾斜等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西部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上市公司中的比重从1994年的12.03%上升到1999年底的17.19%,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绝对数量仍然偏低,除四川省上市公司数目较多外(54家),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平均仅有10家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家)。由于股本规模偏小,直接影响到西部上市公司的筹资能力,同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政策面对西部地区的倾斜,西部上市公司必然成为含金量极高的融资投资载体,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受资源状况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呈现出以下特点:

(1)西部上市公司主要以工业、商业、农业等传统行业为主,占西部上市公司的73.7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5.51%.从行业分布来看,又多偏重于化工、冶金、机械、建材、钢铁、汽车、配件、医药、旅游等行业,并且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计算机、网络等所占比例较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较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资源加工型企业在当地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产业比较单一,公用事业类和综合类上市公司的相对数量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同时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开放。

(2)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部上市公司规模较小。从股本结构来看,西部上市公司股本规模适度,总股本为335.99亿股,平均总股本为2.09亿元,流通股110.95亿股,平均流通盘为6891.25万股。西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流通股本、平均总股本和平均总资产三项指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其中总股本大于5亿股的上市公司只有新钢钒(0629)、川投长刚(0569)、四川长虹(600839)、长安汽车(0625)、西宁特钢(600117)、云南铜业(0878)和云天化(600096)等七家,主要位于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而其余省区基本上没有。

(3)西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参差不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比较明显。以省为统计单位,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看,1998年西部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23元,每股收益在0.50元以上的公司有17家,占西部上市公司总数的10.6%,亏损公司有1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由于受国外经济环境的影响,1999年企业经营状况不太理想,经营业绩有所下滑。1999年中期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84元,每股收益在0.50元以上的只有五粮液和英豪科教两家,每股收益在0.25元以上的只有12家,仅占7.5%,亏损企业则有27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7%,PT公司有渝钛白1家,ST公司有渝万里、中川、红光等8家,后三项占到了上市公司总数的22.6%.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一的公司进入了绩劣公司的行列。可见,西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不佳,盈利能力较低。

二、西部资本证券市场效率分析

(一)西部证券经营机构效率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资产的增长率、机构本身的盈利能力及新兴业务的开拓能力等方面。中西部地区拥有25家证券公司,占全国总数的27.8%;拥有资本金24.85亿元,占总额的12.58%,不及沪深券商的14;拥有资产总额131.50亿元,占总额的6.4%;实现利润12.89亿元,占总额的15.2%,与沪深两地的券商有天壤之别。1999年中国券商新的一轮增资扩股浪潮中,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券商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前后不到5个月时间内,东中部10家券商净增注册资本近100亿元,注册资本总额达136.5亿元,加上国泰君安(注册资本37.3亿),西部地区的券商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了。虽然从5月份起西部地区从重庆开始组建“西南证券有限公司”,到9月份地区被批准组建“证券经济有限责任公司”,但西部券商规模仍然很小,比如证券注册资本金只有6000万元,还远不及9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西部券商的经营状况来看,截止到1999年底,整个西部券商在99年新股承销中仅充当了7次承销角色,占全国93家上市公司的7.53%,其中宁夏证券主承销了东方钽业,而重庆国投则担当了2次副主承销商。在目前组建成立的17家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发起人中,没有一家西部的券商参与了发起组建工作。西部券商规模小、数量少、资金不足和市场占有率低的劣势,极大地削弱了其促进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西部经济的作用。西部券商亟需进行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同时也需对之进行制度和文化的整合,以期达到管理和形象的优化。

(二)金融市场的效率

金融市场的效率包括金融市场自身的运作能力和金融市场动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在金融商品数量和创新能力方面,西部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8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基金热中,西部券商没有一家证券经营机构参与设立便是例证。除云天化回购国有股,中国嘉陵和黔轮胎实施国有股配售外,我国资本市场其他创新方式如增发新股、超比率配股、购并借壳等方面都没有大动作。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表现在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和融资的方便程度两个方面。在一国既定的金融体制、历史传统下,随着市场效率的提高,进入市场的资金量和交易规模就大,市场融资的比重就应越高。包括四川省在内的整个西部1998年12月31日的证券化率为24.9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52%.如果考虑四川省的特殊情况(股份制改造较早,上市公司较多;有四川长虹和五粮液两只超级绩优大盘股,市值占了较大的权重)而不将其作为样本,西部证券比例只有20.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

三、培育西部资本证券市场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终于被作为一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下来。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各方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对于我国新兴的证券市场来说,西部大开发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利用资本证券市场,推动西部大开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证券市场的特殊功能,这有助于解决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西部经济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如果完全依靠传统的融资方式,经济建设将出现巨大的投资缺口。投资银行同商业银行一样,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只车轮,依托投资银行业的证券市场以全新的模式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一是通过改制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西部有丰富的资源,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还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很多企业包装上市的潜力很大,这些企业一旦上市,将有效解决西部经济发展巨大的资本需求问题,同时增加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有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容量,一定程度上改善证券市场的结构,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二是利用风险投资机制,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筹资。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领域,以便成功后获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这种投资机制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区域开发能够起到巨大的、积极的作用。目前,风险投资机制已经被引入到我国,西部应抓住机会,借助证券市场,充分利用这种投融资机制,开创西部地区投融资结合的新局面,推动投融资体制的创新;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将民间资本吸引到开发和生产领域,而且可以实现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有效地实现投融资的结合,使融资当中有投资、投资当中有融资,而且可能有效地对资金运用进行监管。

第二,加快券商队伍建设,强化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意识,从而赢得无限商机。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区域倾斜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体现,从经济学基本规律出发,国家产业政策一般都蕴含着无限商机,为证券市场重要主体之一的券商提供了重大机遇:一是拟上市公司数量增大,为券商的业务扩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二是随着国家各种倾斜政策的实施,外地企业进入西部的壁垒将逐渐降低,可以预见企业买亮上市、公司购并、财务顾问等业务将会增多,这为券商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创造了现实的市场条件;三是西部上市公司对外发展的需求将增大,券商可以在提供上市后的后续服务、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为这些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服务。

第三,积极培育西部资本市场。西部资本市场的落后不仅是数量方面的落后,更有质的方面的落后;不仅在数量上还有极大的扩容空间,还需要在市场机制、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另辟蹊径。在我国证券市场由注重投资场所转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转机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现阶段,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要在量上有较大增加,而且在质的方面也要有较大的提高,西部资本市场不能重复东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只有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和券商队伍的素质有了提高,实现了持续的发展,资金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西部,股市的扩容才能持续,西部大开发才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国家适当的政策倾斜。国家对西部资本市场的扶持主要是帮助西部上市公司实现持续发展,具体政策有:税收返还、实行公共投资倾斜、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专项补贴、引导外资流向等。

第四,西部要积极做好上市公司提高质量的工作。通过资本市场推动西部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是加强产业之间联系效应、骨干企业的扩散带动效应以及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扩大经济增长规模的重要手段。针对西部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不但要重视把企业推上市,更要重视企业上市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主要优势是具有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再融资功能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机制。要在构筑好这些主体的基础上发挥放大效应,达到上市一个带动一批的目的。上市公司越大越强,它募集的资金就越多,越能带动更多的企业发展。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以及区内外上市公司之间,都可通过兼并、收购、置换等各种灵活方式实现资产重组,以市场方式克服经济增长过程中遇到的产业缺乏联系效应、净溢出效应太小、外部经济效果差、规模不经济以及缺乏与区域外市场的联系等种种困难和障碍,使优质资产、优质人才、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倾斜,加快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第五,打破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实现证券市场和经济的跳跃式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梯度推移观念,认为经济、技术的发展只能从东到西,一步步推移。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的发展,完全靠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只能按国家既定计划梯度推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地区不必“等”和“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力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凡是能够抓住机遇,发挥自己优势的地区,就能比其他地区更快发展起来,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要做到这一点,西部各级政府、上市公司和券商机构必须克服原有的思维障碍,敞开门户,最大限度地吸收外地资源,大胆吸收沿海和国外的先进发展理念,立足于在高层次、高起点上图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通过证券市场,把西部的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同全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联系起来,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产生应有的政策效应。

第六,加快西部企业尤其中央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发挥骨干企业扩散作用的重要途径。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西部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大中型企业,建成了一批工业密集、实力较强的工业基地,由此奠定了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雏形。然而由于这些现代大中型工业企业大多是采取“单株移植”的方式,在自然经济还占统治地位的不发达地区建立起来的,不仅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仅限于厂区一片,经济辐射和扩散效应弱化。因此应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服务社会化。并且要尽量减持非流通股,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其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市场开发论文篇8

在过去的近10年间,我国对俄出口经历了一个“W”型发展过程。据海关统计,2001年我对俄出口额为27.1亿美元,虽然连续两年高速增长,但2001年出口额仅比1992年增加了3.7亿美元,与1993年基本持平。即使加上未被统计的边境旅游倒包出口、低报的包机包税出口等,对俄实际出口总额约为40亿美元,占俄罗斯2001年全部进口额的比重不到8%。

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种类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其中,服装、鞋类最为重要,占全部对俄出口的比重约为六成左右。另外,食品、土特产品和小家电也占有一定地位。与我对其他西方发达市场的出口结构相比,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消费电子产品、IT产品等在对俄出口中的比重严重偏低,出口潜力巨大。

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性能价格比高。总体而言,在俄市场上,中国商品可以说是价格最为低廉的商品,广大低收入居民严重依赖中国商品。虽然中国对俄出口商品质量不是很好,但由于价格低廉,其性能价格比仍然是最具竞争力的。

第二,中国具有满足俄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的潜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显现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前景。作为新兴的制成品出口大国,中国既能够出口质量上乘的世界级名牌消费品,如名牌运动鞋、家用电器等,又具有适合俄低收入家庭的低价消费品的巨大供给能力。目前,我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主要占据了低价消费品市场。今后,发展的重点是将优质名牌产品打入其中高级消费品市场。

第三,中国与俄罗斯有很长的边境线,具有毗邻市场的地理优势,出口商品可以多种方式进入俄罗斯市场。中国商品进入俄市场,从运输方式看,具有多种选择性,既可以通过陆路的公路、铁路运输,又可以通过海运和空运。从贸易方式看,既可以通过一般贸易方式,又可以利用边境贸易(边民互市、旅游贸易等)方式。

第四,已经培养出一批熟悉俄罗斯市场的营销队伍。早期对俄出口一哄而上、秩序混乱,严重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声誉,但留下一个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培养了一批熟悉俄罗斯市场的营销队伍。据估计,仅在莫斯科地区,就有约10万中国商务人员,全部在俄商务人员约有几十万人。这些商务人员了解俄罗斯市场在需求、法律、政策、运作等各方面的特殊性,有些还在俄罗斯建立了广泛的商业与人际关系网络,这都为今后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准备了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在看到我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必须对我国商品的竞争劣势有清醒的认识,以便扬长避短。我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声誉低下。由于早期对俄出口一哄而上,其中不少个体经营者存在强烈的短期意识,导致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流入俄市场,极大地损坏了中国商品的声誉。一些较好的商场一度以标榜“本店不卖中国货”来使顾客放心。尽管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输俄产品质量已经大有提高,但声誉低下对我扩大对俄出口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消除,因此,是制约我进一步扩大开拓俄市场最突出的问题。

第二,对俄出口经营不规范。与对西方贸易相比,对俄出口主体多元,很多个体经营者、不法经营者混杂其中,同时,还有不少俄方的旅游倒包人员大量从中国直接将货物发运至俄市场,我国有关部门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统计输俄产品的办法,至使一些假冒产品仍然流入俄市场,对俄贸易价值低报,统计严重失实。

第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仍以中低档商品为主。俄罗斯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档消费群体,和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中高档商品在俄具有较大的需求,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中国商品低档低价形象,中国输俄商品只能仍然以中低档品为主,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努力开拓高档消费商品市场,但往往不用中国商品的品牌,有的先运到其他国家,贴其他国家的品牌。我国适合中产阶段消费的中高级皮装、皮鞋、服装、纺织品、家用电器,尚未大规模进入俄市场。第四,对俄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由于对俄出口市场不规范、风险高,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大多不愿涉足对俄出口,有的大企业初试俄市场后便撤出。其结果,对俄出口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实力不强,其开拓市场的方式比较初级,商品档次难以提高,出口规模难以迅速扩大,抗风险能力明显偏低。

二、准确把握俄罗斯市场的特殊性

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具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征,其市场环境既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又迥异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要“全面进军俄罗斯市场”,必须准确把握其市场的特殊性,从而制定正确的战略与政策。

(一)市场潜力大,辐射力强

首先,俄罗斯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品进口市场,2001年俄进口534亿美元,如果考虑到进口商为了避税而低报进口商品价值,其进口量比统计数据还高。由于俄罗斯经济结构不均衡,重工业较发达而轻工业相对落后,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消费品,因此,其进口中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日用品占有相当比重。这些正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其次,进一步增加消费品进口的潜力巨大。俄罗斯转轨以来,经济经历了大滑坡,经过近3年的恢复,其GDP仍然只达到苏联解体前的一半,但俄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实力强、制造业基础雄厚,因此,其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由于经济结构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因此,随着其经济恢复,人均收入提高,增加消费品进口的潜力更大。再次,俄罗斯市场辐射力强。由于与东欧、独联体的传统关系,俄罗斯市场是进入东欧和独联体市场的重要跳板,开拓俄罗斯市场,还将带动对东欧和独联体市场的开发。

(二)需求的多层次性

近年来,俄罗斯人均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消费水平急剧分化,使俄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从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看,既对欧洲等发达国家所产的名牌服装、化妆品、家用电器存在需求,又有大量的低收入阶层需要价格低廉的低档产品来维持生活。早期对俄贸易中,我国大量低档产品流入俄市场,既有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我国产业结构中巨大的低档消费品生产能力急需寻找出路的原因。这种需求的多层次性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会保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中国对俄大量出口低档消费品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与此同时,我国开拓俄罗斯市场的一个重点,在于打入俄中高档消费品市场。

(三)市场发育的初级性

处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传统计划经济的流通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体制尚未建立,市场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信用度低。在中俄双边贸易中,俄方进口商不讲信用,拖欠货款甚至赖帐的事情时有发生;第二,适应现代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不健全。俄转轨初期,中俄双边贸易主要以易货贸易为主。后来,俄出于加快向现汇贸易转变的考虑,实行了限制易货贸易的政策。但是,在现汇贸易中,由于银行信用度低,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中常用的信用证等支付手段,在俄罗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中俄双边贸易中支付手段严重不足,不仅增大了出口成本,而且增加了出口商的金融风险;第三,俄缺乏有规模、有信用的分销商。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出口时,我国企业主要是与贸易商或规模较大的分销商做生意,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分销渠道直接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而且收款风险较低。但俄罗斯却大不相同,在转轨过程中,计划经济中原有的国营批发零售企业或者解体、或者业务萎缩,新的规模较大、信用较高的分销商很少,因此,在对俄出口时,难以像开拓西方发达国家市场那样依靠现成的分销商,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到俄罗斯去成立自己的分销企业。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从事对俄贸易的企业在俄设有自己的机构,并且直接在“大市场”设摊销售,其出口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子公司的出口,这样既解决了分销商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收款风险。由于分销系统不发达造成的这种营销模式,在初期使得中俄贸易的成本相对较高,但从长远看,却给中国的流通企业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巨大机遇,即中国的大型分销企业可能在俄罗斯这个大市场中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

(四)政府管理的不规范性

俄罗斯在转轨过程中,最大的失误在于政府管理一度出现了真空。当政府试图重新加强管理时,官僚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对其政治体制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政府管理的不规范性表现在:第一,高税收与大量管理漏洞并存。俄罗斯进口关税分为四个档次,分别为5%、10%、15%和20%,酒精、汽车等敏感商品关税更高;另外,还对进口商品征收高达20%的增值税。对汽车等五类特定商品还须征收消费税。可以看出,俄罗斯对进口商品的税收是相当高的。但是,由于官员腐败盛行,,出现了一批与政府高官有关系的所谓“清关公司”,帮助进口商品以远低于法定税率进入俄市场,从中非法牟取暴利。清关公司的盛行,一方面使俄政府税收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也在进口商之间造成了不平等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进口商要想在俄市场上取得竞争力,不得不通过清关公司“灰色通关”。由于这些清关公司大多具有很强的高官背景,通过清关公司的灰色通关可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中国对俄出口政策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情况。第二,政策不稳定。中俄贸易曾经以易货贸易为主要方式,后来,俄罗斯采取了限制易货贸易的政策,不断调整易货贸易相关政策,致使不少中方企业因此受到损失。另外,在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贸易人员签证、贸易汇兑、结算等多个方面,俄罗斯政策均不稳定,使对俄出口企业面临很高的政策风险。第三,执法人员腐败贪婪,侵犯商家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不少对俄出口货物采取包税方式进入俄市场,俄税务、警务等执法人员专门针对中方货物与人员实行没收、罚款等,不少从事对俄出口的中国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在人员过境、停留俄境内时,经常受到俄执法人员的勒索。另外,由于俄贸易结算体系不健全,不少对俄出口的中小企业采取现金交易、携带现金回国等方式,俄黑社会与警方勾结,发生了不少专门针对中国在俄商务人员的恶性案件,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人员伤亡。

总之,俄罗斯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其市场具有不规范、不稳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同时,其市场容量大、流通体系落后,也为中国扩大对俄出口,并且在俄建立有效的市场网络提供了机遇。因此,必须从俄罗斯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与政策措施。

三、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战略

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战略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面向中低档消费市场为主,实现全面进入其主流消费市场;从局部地区市场为主,实现全面进入其全国市场;从以传统消费品(如服装、鞋等)出口为主,实现我具国际竞争优势商品(包括家电、消费电子品、IT产品等)的全面进入。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得力措施:

第一,针对俄罗斯市场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开拓俄市场。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俄罗斯市场具有不规范、不稳定和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开拓俄罗斯市场不应片面强调规范,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开拓俄市场。目前,我国对俄出口既有一般贸易方式,也有不规范的边境旅游贸易、小额贸易、包机(箱)包税贸易等其他方式,包机包税贸易在海关统计中纳入一般贸易,因此,对俄出口中“不规范”的贸易方式占有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俄市场本身的不规范造成的。实际上,据企业反映,其他国家对俄出口也同样不规范,对俄出口较多的土耳其、韩国等企业也采取包机包税的方式,如果中国企业按规定全额纳税,在俄市场上就会削弱竞争力。如何消除这种“灰色清关”现象,是俄罗斯本国政府的事情,中国政府限制中国企业从事包机包税或限制俄自然人在华从事旅游“倒包”,其结果只能是将俄市场拱手出让给我国的竞争对手,如土耳其、印度、韩国等,并不会改变俄进口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中国政府在鼓励与扶持企业以规范的贸易方式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同时,对这些所谓“不规范”的贸易方式应采取中性政策,既不鼓励也不限制各种贸易方式。通过政策调整,限制假冒伪劣产品流入俄市场,引导输俄产品档次不断提高,规范企业如实申报,提高统计的可信度。在通关、商检、外汇核销、贸易结算等方面给企业提供更好的便利条件,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要在贸易结算、通关、商品检验、融资、信息服务、保险等多个方面,为正常贸易方式造成更加有利的条件,争取正常贸易方式经过一段时期后,成为中俄贸易的主流方式。

第二,以建立营销网络带动市场开拓,鼓励大型连锁分销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流通业发达,留给新的分销企业的空间已经不大。俄罗斯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现代流通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我国大型流通企业如果把握机遇,有可能在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建立自己的分销网络。北京天客隆集团1999年8月在莫斯科建立了超级市场,专门展示与销售中国的优质产品,商品品种达到8000余种,到2001年底,累计销售6490万元,第二年实现盈利49.87万美元。2002年天客隆又在莫斯科开了第二家店,开业3个月后即实现盈利。从微观角度看,在俄开设的连锁店具有占有资金大,周转周期长,高毛利和高回报率(30~80%)的特点。从宏观角度看,在俄开设大型连锁超市可以带动国内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进入俄市场,有利于改变中国商品在俄市场的形象。天客隆联合一些国内名优企业一起开拓俄市场,如与京华茶叶公司合作开设了京华茶叶专柜,与徐福记、台尚等联手开设了中国粮果区等。在莫斯科天客隆超市中,除传统的服装、鞋、纺织品等产品外,大家电展示已形成规模,真丝、毛毯、箱包、首饰、高档礼品、茶叶、小家电等均已经形成系列(北京天客隆集团公司,北京天客隆集团俄罗斯项目及相关海外项目现状及发展前景汇报,企业提供的内部资料)。另外,经过3年多的经营,该企业已经基本了解了俄罗斯的法律、法规,了解了俄市场的运作,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这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俄罗斯超市发展的态势看,开设连锁超市不失为一种开拓俄市场的有效途径。“土耳其超市”在莫斯科已经有10家,“第七大陆”已有35家。相形之下,中国连锁超市在俄的发展已经落后,由于连锁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其采购与运输成本,如果我国超市不能尽快扩大规模,竞争力的提高将会进一步受到限制。

第三,鼓励大型企业、优质产品开拓俄罗斯市场。对俄出口主体中,中小企业甚至个体商户占有很高的比例,大型企业较少涉足俄市场,这是我对俄出口产品档次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我国的彩电、冰箱、小家电(如微波炉、电熨斗等)在俄市场上都有很大的需求,其性价比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IT产品也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这些产品的大型企业开拓俄市场,可以迅速改善我国对俄出口产品的品种结构,提高输俄商品的档次。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信用保险力度,降低开拓俄罗斯市场的风险

俄罗斯市场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一些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之所以对俄罗斯市场裹足不前,就在于缺乏有效的避险机制。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增加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加强其承保能力,并且将开拓俄市场作为其支持的一个重点。

(二)加大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

大型企业、特别是连锁经营企业开拓俄市场,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天客隆集团在俄罗斯项目上投入5408万元,使集团负债率上升到82%,资金压力沉重。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条件下,企业融资成本高、难度大,因此,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外贸发展基金应增加用于支持开拓俄市场的贴息资金,进出口银行应将对俄出口项目作为扶持重点,尽可能多地给予融资便利。

(三)通过双边协调,为结算、汇兑等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贸易结算不畅是中俄贸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两国央行、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通过鼓励商业银行间建立行关系,提供两国贸易结算的便利。另外,在出口核销、退税及本币结算方面,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消除内耗,形成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合力

部门政策不配套、不协调,不同部门相互掣肘,使开拓俄市场的工作产生内耗,大大降低了开拓俄市场的力度。更有甚者,如在天客隆莫斯科项目中,企业与原政府部门因为房地产所有权而对簿公堂,企业将大量精力浪费在内耗上。为了加大开拓俄市场力度,应该建立跨相关部门的政策沟通与协调机制,加强不同部门间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信息交流,扶持政策直接落实到企业,严格禁止政府部门借机组成新机构,产生相互扯皮现象。

(五)加强信息服务

俄罗斯政策多变,政策不透明。目前,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还不如企业多,经常出现政府要求企业提供俄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的现象。但政府部门收集到的信息没有加以系统整理,对企业的信息服务严重不足,中方企业对俄开展业务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搜集信息,总体上增加了开拓俄市场的成本。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驻俄使领馆的作用,把收集俄市场信息(包括俄制度、法律、法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形势等)作为专项工作,尽快建立开拓俄市场的公共信息库,在政府有关网站上加以公布。同时,指定专门机构给企业提供俄市场基本信息的咨询,政府予以资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