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物理说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8:39

物理说课论文

物理说课论文篇1

关键词:楞次定律,说课

 

一、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楞次定律比较隐蔽,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安培定则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基础,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不成熟。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就演示实验(磁铁块、木块分别从铝管中下落):木块哗就掉下了,磁铁却下得很慢,好像很困难。为什么呢?新现象、新问题初中物理论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对接下来的探究跃跃欲试。

三、设计思路

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一般规律为目标,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为解决每个问题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在组织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促进意义建构、分享体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③通过深入分析和演示实验,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收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②在选择“中介”(磁场),将因(原磁场磁通量变化)果(感应电流)联系起来的分析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提高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苦与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学会与人有效沟通的合作精神。

②体会物理规律的表达因高度抽象和概括而表现出的简洁美。

五、教学用具:

1.ppt课件、计算机、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 灵敏电流计;

3.磁铁、铝管;

4.铁架台、两个磁铁做的弹簧振子;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探究活动加以必要的干预和引导,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让学生在规律形成过程中学习,学到形成规律所用的方法。

难点:1、得出楞次定律;

2、理解楞次定律。

突破难点的策略:1、教师要做有效的引导,步步为营:第 一,复习“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以板书的形式体现,贯穿全课。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上,这样在猜想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时,学生容易把握住关键点,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来设计实验。对于确定的线圈,学生能够关键词表述的是同一效果初中物理论文,概括一下,升华为“阻碍”!至此,学生完成了规律的得出,并在不断的修补过程中形成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为将来正确使用定律奠定了基础。

2、也是四步:第一,弄清最基本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是始终体现在黑板上的,探究之后我们有新的认识:结果又以“阻碍”的方式反作用于原因。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样的回环不是很有逻辑性吗?第二,多角度理解“楞次定律”毕业论文格式。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增反减同”,“来拒去留”是阻碍的具体表现,可升华概括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在实际分析问题时,我们不妨还回到初级结论上:从阻碍磁通变化的角度,用“增反减同”;从阻碍相对运动的角度,用“来拒去留”。这样思路更具体。第三,重点是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如何阻碍”是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的。要明确:感应磁场的存在只是“延缓”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的变化时间,而不会改变原磁通量变化的特征和方向。回顾开始的演示试验:磁体从铝管中下落得慢,正是受到了阻碍。学生体会到“阻碍”不是“相反”,不是“阻止”,是“延缓”。第四、为什么要阻碍?“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时演示弹簧振子的电磁阻尼的实验。 “看得见”的能量转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七、教学过程简述

1、展示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是调动情绪的演示试验,教师指出,铝管可以看成是绕得很密的很长的线圈,磁体从中通过,其实就是上节课做过的实验:

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过程有感应电流产生,这节课就要更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知道这个规律,就能解释为什么磁铁下落得慢了。

2、给出线索,猜想假设

复习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把思路集中到“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重复上面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想到按ΔΦ增加和减少初中物理论文,磁极的方向不同来设计实验。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知道感应电流方向?学生应该能答出用电流计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指出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判断,开阔学生思路。要求学生完成电流计偏转与电流方向关系的探究。教师给与实验指导:用旧电池试触。

4、制订计划,记录数据

待学生有了思路后再发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线圈的饶向选择合适表格,直接画出电表的偏转。由于减低了记录难度,学生会做得很顺利,且不易出错,为后续分析打好基础。

5、分析数据,遇到困难

6、提示中介,补充记录

启发:能否利用磁场这个“中介”找到规律?设疑: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中有几个磁场?感应电流是否也要产生磁场呢?它的方向呢?学生补充原有的记录表格,将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磁场方向填出。

7、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比较“两磁场方向的关系” 后得出结论,并将结论不断简化。

8、深入交流,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阻碍”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

9、牛刀小试,总结方法

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做题步骤。

10、回顾小结

板书展示

八、板书设计

附表:

物理说课论文篇2

关键词:楞次定律,说课

 

一、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楞次定律比较隐蔽,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安培定则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基础,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不成熟。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就演示实验(磁铁块、木块分别从铝管中下落):木块哗就掉下了,磁铁却下得很慢,好像很困难。为什么呢?新现象、新问题初中物理论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对接下来的探究跃跃欲试。

三、设计思路

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一般规律为目标,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为解决每个问题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在组织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促进意义建构、分享体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③通过深入分析和演示实验,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收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②在选择“中介”(磁场),将因(原磁场磁通量变化)果(感应电流)联系起来的分析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提高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苦与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学会与人有效沟通的合作精神。

②体会物理规律的表达因高度抽象和概括而表现出的简洁美。

五、教学用具:

1.ppt课件、计算机、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 灵敏电流计;

3.磁铁、铝管;

4.铁架台、两个磁铁做的弹簧振子;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探究活动加以必要的干预和引导,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让学生在规律形成过程中学习,学到形成规律所用的方法。

难点:1、得出楞次定律;

2、理解楞次定律。

突破难点的策略:1、教师要做有效的引导,步步为营:第 一,复习“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以板书的形式体现,贯穿全课。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上,这样在猜想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时,学生容易把握住关键点,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来设计实验。对于确定的线圈,学生能够关键词表述的是同一效果初中物理论文,概括一下,升华为“阻碍”!至此,学生完成了规律的得出,并在不断的修补过程中形成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为将来正确使用定律奠定了基础。

2、也是四步:第一,弄清最基本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是始终体现在黑板上的,探究之后我们有新的认识:结果又以“阻碍”的方式反作用于原因。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样的回环不是很有逻辑性吗?第二,多角度理解“楞次定律”毕业论文格式。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增反减同”,“来拒去留”是阻碍的具体表现,可升华概括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在实际分析问题时,我们不妨还回到初级结论上:从阻碍磁通变化的角度,用“增反减同”;从阻碍相对运动的角度,用“来拒去留”。这样思路更具体。第三,重点是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如何阻碍”是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的。要明确:感应磁场的存在只是“延缓”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的变化时间,而不会改变原磁通量变化的特征和方向。回顾开始的演示试验:磁体从铝管中下落得慢,正是受到了阻碍。学生体会到“阻碍”不是“相反”,不是“阻止”,是“延缓”。第四、为什么要阻碍?“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时演示弹簧振子的电磁阻尼的实验。 “看得见”的能量转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七、教学过程简述

1、展示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是调动情绪的演示试验,教师指出,铝管可以看成是绕得很密的很长的线圈,磁体从中通过,其实就是上节课做过的实验:

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过程有感应电流产生,这节课就要更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知道这个规律,就能解释为什么磁铁下落得慢了。

2、给出线索,猜想假设

复习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把思路集中到“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重复上面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想到按ΔΦ增加和减少初中物理论文,磁极的方向不同来设计实验。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知道感应电流方向?学生应该能答出用电流计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指出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判断,开阔学生思路。要求学生完成电流计偏转与电流方向关系的探究。教师给与实验指导:用旧电池试触。

4、制订计划,记录数据

待学生有了思路后再发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线圈的饶向选择合适表格,直接画出电表的偏转。由于减低了记录难度,学生会做得很顺利,且不易出错,为后续分析打好基础。

5、分析数据,遇到困难

6、提示中介,补充记录

启发:能否利用磁场这个“中介”找到规律?设疑: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中有几个磁场?感应电流是否也要产生磁场呢?它的方向呢?学生补充原有的记录表格,将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磁场方向填出。

7、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比较“两磁场方向的关系” 后得出结论,并将结论不断简化。

8、深入交流,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阻碍”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

9、牛刀小试,总结方法

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做题步骤。

10、回顾小结

板书展示

八、板书设计

附表:

物理说课论文篇3

高中生物进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因此高中生物进化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还原知识的背景,并要求有生动性、丰富性.例如设置“假如你是生物科学家要探究生物是怎样进化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情景;设置“生物进化理论仍然在发展吗”的问题辩论等.另外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可以在附录部分设计相关知识的介绍或相关网站链接的介绍以便于学生对资源的利用学习.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

(1)兼备实用性与发展性

这里所说的实用性就是奥恩斯坦的选择课程内容七项标准中的实用性,持有不同观点的教育家对实用性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有利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有利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价值.例如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这一节中除了介绍“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这些比较大众化的进化学说外,还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简要介绍别的国家认可的进化学说并启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这体现发展性).

(2)兼备学科性与生活性

这里的学科性对应奥恩斯坦的选择课程内容七项标准中的可学性和可行性.生活性对应奥恩斯坦的选择课程内容七项标准中的兴趣和意义.例如在《现在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要体现学科性介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基本知识,还要体现生活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探究近几年环境变化对生活在周围的昆虫的影响.

2.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基本有这样几种:纵向组织、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心理顺序、直线式、螺旋上升式.

(1)纵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依据某些标准按先后顺序组织排列课程内容.例如按时间的顺序介绍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先后介绍进化理论中的拉马克主义、达尔文主义、现代达尔文主义、直生论、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等.

(2)横向组织

横向组织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例如详细列举美国,日本,中国,英国各个国家主要认同的生物进化学说(包括主要的人物,起源的时间、背景等).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学科本身系统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例如要先介绍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才能介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相关的知识,然后才能介绍多种育种方法等.

(4)心理顺序

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组织安排课程内容,以往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探索研究是我们研究进化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源.比如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达尔文,为什么还会同意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观点.

(5)直线式与螺旋上升式

直线式与螺旋上升式是相对的,直线式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赘余知识点.螺旋式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知特点,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利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阐述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关系.

三、在生物进化的课程中深入可持续发展

物理说课论文篇4

一、从说理的载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1.因人说理。

举例:人教版七下课文《邓稼先》,先是叙述邓稼先平生贡献,然后用两句议论对邓稼先进行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明:这两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但也不能很突兀地说出来,在完成人物生平和贡献叙述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体现了因人说理的要求。

2.理随事显。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蜡烛》,讲述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牺牲的红军战士点燃一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于悼念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在叙事完成后,最后写道:“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说明:这些议论的语言表达了崇敬英雄、敬爱母亲的感情,赞美了不是母子胜似母子、超越了民族的深情,深情讴歌了残酷炮火下的人性之美。纵观全文,叙事占绝大多数,说理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好诠释了理随事显。

3.融理于景。

举例:人教版七上课文《紫藤萝瀑布》,“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计划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在完成对比性的景色描写后,作者紧接着发表议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说明:这篇课文乍一看挺深奥的,其实所有的写景只有两类,盛开的藤萝和衰落的藤萝,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幸的时候要想着将来幸福的时光,要乐观坚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倒。道理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令读者可读可感,不露任何痕迹。

4.托物言志。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对主人陋室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议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说明:作者明写陋室,实际上是写自己和自己一样的读书人,表达一种闲雅自在、清高自得的情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从说理的呈现形势来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究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就是指既叙事,又议论,穿行,层层推进。例如《邓稼先》全文六个部分,每部分前面安排叙事,后面安排议论,有机地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传达出来,因为夹叙夹议,令人信服;《陋室铭》开头先发表议论,后转为对陋室的叙述,最后用一句议论结尾。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在大量叙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结尾处直接将道理点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比夹叙夹议来说,这种呈现方式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模仿操作。例如《蜡烛》《爱莲说》都是先叙述,后在结尾议论点明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

三、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可以考虑三个策略

1.从简单说话层面做起。

初二学生写记叙文尚能够胜任,但要求他们在记叙文中说点道理比较困难。在正式写作此类作文之前不妨先做说道理说话训练,从说过渡到写可能顺畅点。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先用几句话叙述人(或事、景、物),再说一两句议论性语言。

2.从对教材课文模仿做起。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写作的最好范本,对于“说点道理”的作文同样适用。本文前面例举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一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再挑选部分符合说道理的课文补充给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说点道理”作文的认识,可以先选择课文进行模仿,师生共同研究评判。

3.从熟悉的人、事、景、物写起。

前面两个策略是学生写作开始前的热身,到本环节才真正进入写作层面。说道理是建立在熟悉的人、事、景、物叙述基础上,“人、事、景、物”任选其一即可,不必求全,字数300~500字即可。这里强调“熟悉”一词是保证有内容可叙,议论有据可依、有感而发,道理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物理说课论文篇5

[关键词] 课程论文 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Medic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涉及广阔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工作是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对后续学科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才能持久、高效。因此,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想到了通过设置课程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而强化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还把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之一,将课程论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和理论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从而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实践,我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就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设置课程论文重要意义和作用

论文是对课程的综合考察,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但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和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查阅大量的中文及外文文献,然后根据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撰写书面的论文,制作电子讲稿,并进行口头的报告。为了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甚至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科技期刊和学术专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查、阅、写”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运用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制作电子讲稿,每个人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还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正是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论文的写作应该说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通过在药物化学课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欢迎,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把这种实践作为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认真的调研文献,然后提炼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对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还了解到了原理的实际应用,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使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有些同学在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药物化学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目标

在将课程论文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了明确的课程论文评价体系,将课程论文的考核纳入了学生的成绩体系,最终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40%的比例。并由老师制定出了明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指标(见表1)。

课程论文要求和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本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论文质量,论文格式,论文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主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涉足药学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试验操作技能和试验设计知识,所以课程论文形式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

三、药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的拟定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把握每年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基础上,拟定了多个方向的题目,采取自由选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给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见表2)。

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及不足

通过将课程论文引入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包括如下几点:(1)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创新。课程论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药物化学的热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主动的获取;(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着查找资料不完全,思路不够开阔,对专业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英文摘要无从下手及论文形式不规范等,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仉文升,李安良.药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671.

[3]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0):76-77.

物理说课论文篇6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进化论 创生论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识码B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在20世纪取得许多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属于生物科学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即“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这一课程目标,在新课标第八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的解读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针对生物进化理论,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往往是进化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七章针对进化论开展教学,这一章共分为两节,可是教材限于篇辐对进化理论的介绍不可能很深很广,为了实现课标中的要求,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扩充。

1 对教师备课内容的思考

本章第一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简介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但是作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节内容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最新发展却是一笔带过,对于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以美籍苏联学者杜布赞斯基为代表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即综合进化论、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的“中性突变漂变假说”等这些进化理论的新发展则是一点都没有涉及。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备课中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进化理论当前的最新进展,否则会使学生对与进化理论的理解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于进化论发展内容的介绍,所以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学生上讲台做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谓是一举三得。但是课上教师要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自学过程正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达到课标要求。

本章第二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部分的内容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机制,涉及的生物专业知识较多较深,所以这部分内容较适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应用讲授法教学,特别要把生物进化的内部机理解释清楚。讲授突变作为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时,除了教材中对突变概念、突变频率、突变方向的解释外,突变的类型、产生的机理、突变的表型特征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隔离的作用,可以联系外部环境对于物种表现型的影响加以介绍,比较记忆基因型与表现型这一对遗传学中的概念。对于物种的形成,可以对比介绍一下生物多样性中涉及到了生命起源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材所给内容的基础进行扩展,如地球上原始大气组成、原始生命产生的假说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对于第二节的内容,虽然说主要应用讲授法授课,但这并不是说在本节中否定探究法或者说是其它教学方法,只不过对于进化理论这样难以实验的生物学知识,讲授法的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优势。要使讲授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对讲授法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综合,即把讲授知识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突出知识的简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从而把教材讲活,把讲授法讲活。

2 在授课中增加对进化论现存问题的思考

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名著《物种起源》,到现在的一百五十年间,进化论也在不断的进化,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尚不能用今天现有的理论解释的问题,因此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正下两个问题,也算是对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之后的一个知识扩充,甚至可以作为学生的暑期作业开展自学探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有人能够解决这些困扰进化论研究者的问题。

2.1 生命肯定是偶然生成的吗

目前认为生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但是蛋白质却不是生命。就蛋白质而言,必修一中学习了其基本内容,知道了构成它的主要元素只有碳、氢、氧、氮,同时也学习了蛋白质的空间构成,知道了其空间构成的复杂和奇妙。但就蛋白质的肽链而言,蛋白质分子是一条长链,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如果计算一个小蛋白质分子(如由100个氨基酸组成)偶然形成的概率,即1/20相乘100次≈10-130。生命的起源至少需要几百种(很可能是几千种)氨基酸数目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地球的年龄却不过50亿年,照此计算,生命偶然生成的概率就更小了。如何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科学界还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2.2 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纪是距今5.9亿~5.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在这段时期里,大约有50个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产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也是在这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起出现。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自己也表示无法解释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现象。因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是“渐进”的,地球上的物种是从无到有,从一到二这样循序渐进、缓慢演变而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物种多样性。如果生物的进化是渐进的,那么为什么在化石记录中总是缺少过渡性的生物化石呢?

鉴于达尔文无法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美国科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学说―一“间断平衡论”。该学说认为物种的演化过程不是达尔文强调的线形进化图形,而是间断平衡图形;物种演化是通过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来实现的,而这些发生快速的短暂时期又被―个个很少或者没有变化的漫长时期所分隔;新物种的形成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而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

间断平衡学说虽然解释了寒武纪的生命大爆炸,但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到底是渐进的还是间断的,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仍然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3 通过对进化论与创生论辩证的思考,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

物理说课论文篇7

【关键词】插图 扩展思维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39-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懂得,物理课文中的插图并不是起点缀和装饰作用的。而是为了能适应初中物理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是课文当中很重要的配角。要充分的发挥插图的作用,对调动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观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培养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阅读理解,图文对照,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给中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把发展的能力放在首位。中学生的思维处在上升的阶段。处于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由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抽象性增加,很多学生很难领悟对抽象的概念。自学深感困难,读书也不得要领。而书上插图在抽象的“理”和想象的“物”之间,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枢纽的作用。图文对照,借助课本上的“图”来对“文”加深理解,由“图”到“物”,参悟其中的道理。真正的能够去理解物理课本中叙述的意思,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看图说话,培养中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课程中,很多学生从大量物理现象、概念中抽象或概括出概念时,在完成说理题、叙述题时,经常条件不够清楚,说理不够充分,语言不够精练,推理不够严密,有时甚至不知该从何处说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加强中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采用的方法就是看图说话,课本上的插图直观性强,生动形象,又可以分解在实验中连续的过程,使中学生能反复的观察。中学生面对插图,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会觉得有话可说,于是敢于回答问题。因为是结合图中的内容,很多中学生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对于一些需要实验的插图,要求中学生条理清晰的来叙述实验的仪器、原理、步骤和方法、注意点和结论。实验做得多了,学生就能逐渐的脱离插图叙述了,不敢开口的现象相信会随之改变。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予鼓励和表扬。启发学生对叙述中不恰当的地方进行讨论。可以要求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并做总结,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扩展。使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按图制作和实验,训练中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很多同学在实验的过程当中缺乏条理性。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热衷于看“热闹”,不注意“门道”。经常做完实验之后,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结论不清楚。会产生实验好做,但报告难写的现象。多数学生对于小制作喜欢一探究竟,但是常常会虎头蛇尾,针对这种情况,要利用中学生物理课本关于小实验、小制作的插图,结合教师教学进度,优先选择容易的实验和制作。组织中学生一观察、二议论、三准备、四动手实验。先观察物理课本的相关插图,再弄清实验器材和仪器构造,再议论实验和制作中的关键。准备需要用到的器材,最后动手实验和制作。每个中学生在充分准备后都能够取得成功。因为成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又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兴趣。这样一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实验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技巧就会逐渐提高,自信心也就随之增强。中学生的看图实验过程,还可以减少随意性,增加实验条理,减少对实验的盲目性,增加对结果的预见性。因为看图过程,也是了解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和步骤的过程。一些中学生在看图制作中,互相较量、互相商讨,从一开始的照葫芦画瓢,到逐步改革完善基础,追新求异,充分体验科学探讨的过程。

四 利用照片和插图,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结合物理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中学课本插图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如核潜艇、举重运动员等。这些的插图对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五 结束语

总之,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照片和插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课本插图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一步一个问号,引导中学生思考,直到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物理课本中大量的对比图组,让学生从图的变化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既形象又易于记忆。中学生在课堂上对照片和插图的感受与理解,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因此,插图教学应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静伟.初中生物教学之浅见[J].新课程(教研),2010(7)

[2]孙爱芹.初中生物应该重视生物课外实验[J].新课程(教研),2010(7)

物理说课论文篇8

关键词:选修课;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泰勒原理。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为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一门成熟的选修课在课程开发时必须具有科学性、互补性、文化性、立体性、适切性等特性。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也通过选修课程的开发促进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要求促进物理教师科学精神的提高

我国数学家周海中说:“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对课程开发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查阅、确认和理解,发展、丰富自己,提高不断超越自我的学科追求意识;提谨、细致、逻辑、简洁和睿智的学科钻研态度。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告诉我们: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科学家要创立一种新理论的时候,都必须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例如,伽利略正是因为对亚里士多德“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怀疑,才建立了正确的力和运动的关系,以至于后来牛顿运动定律的产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因为敏锐地觉察到了从未被人怀疑过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才使物理学理论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选修课开发的过程中,每次对内容的质疑与查证,都可以不断强化教师的科学精神并使之内化。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互补性促进物理教师学术素养的提高

选修课的内容在选择上应该与必修课程内容有所不同,或延伸或补充,这样就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高考要求之外的知识,增加学科知识储备。物理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元的,除了物理学科知识之外,还有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关于学生的知识等(如图1)。这些知识并非截然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交集就构成了一种教师所特有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按照美国教育研究专家舒尔曼的观点,PCK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研究与实践表明,PCK是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可提高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学科的思想方法及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的认识;提高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和钻研探究的品质。在物理与现代生活选修课航空母舰的弹射器部分内容编写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航空母舰的弹射器有弹簧复力弹射器、势能弹射器、燃气弹射器、蒸汽弹射器、火箭助推弹射器、电磁弹射器等,并对每种弹射器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学习;在开发打印机喷墨打印内容编写时,对图2所示内容的研究等等,使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得以补充和提高。

三、课程开发的文化性原则促进物理教师物理与人文的融合

1.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对物理知识的梳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唯物辩证关系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而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的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由此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物质是普遍联系的。对光本质这个问题的认识,先是牛顿的微粒说;再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质点”“点电荷”“光滑”等理想模型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此等等,教师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许多物理问题的整理和思考可以认识到不论是物理文化知识本身,还是物理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从而促进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物理规律与社会哲学。

2.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对物理思想的梳理会更加深刻地认识物理理论的美学特征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自然现象错综复杂,物理学则力求用简单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规律,但其反映的内在规律却是非常深刻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无不体现了简单深刻之美。例如,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无不体现对称守恒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量子力学把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这些均能体现统一和谐之美与整个物质世界中的和谐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课程开发的立体性原则提高物理教师实践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而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从而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在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听―说―看―做”等不同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立体化原则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媒介灵活多样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学习活动,更好地把课内和课外学习联系起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现今比较流行的教学媒介有:(1)印刷材料,如书、杂志、小册子等;(2)图示媒介,包括图表、地图、公告牌显示和投影器;(3)照片媒介,如照片、幻灯片、电影等;(4)电子媒介,包括网络、录音和录像设备。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将更加深入地融入课堂,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使教学内容直观、容易理解、活跃思维、增加科学信息,而教师在开发的过程中制作电子课件、多媒体的视频等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制作印刷材料、模型等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课程开发的适切性原则促进物理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研究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写到“事实上,尊重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个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摒弃任何标准化的教学形式。”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课程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中学生大多在15~18岁,按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1岁以上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形式运演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已完全具备假设―演绎思维的能力,即不仅可以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维;抽象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干变量,同时还能考虑其他几个变量。在此阶段,认知趋于成熟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实际经验的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课程开发教师应清楚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按照这些特点开发课程,提高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选修课的开发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者理应积极参与其中,把选修课开发作为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推动剂,通过选修课程开发推动教师学习。马卡连柯告诉我们:教师的技巧,并不是一门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因为开发物理选修课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推荐期刊
  • 物理
    刊号:11-1957/O4
    级别:北大期刊
  • 物理测试
    刊号:11-2119/O4
    级别:部级期刊
  • 物理之友
    刊号:32-1307/O4
    级别:省级期刊
  • 气体物理
    刊号:10-1384/O3
    级别:统计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