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形势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00

形势教育论文

形势教育论文篇1

1.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实际位置和作用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的课外或校外活动主要是在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里开展。在上海,少年宫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承担着区域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展、赛、演活动,承担着特色学校的社团和师资培训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上海的运作机制是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学生活动指导中心、少先队总辅导员和艺术总辅导员一般都设在所在行政区教育局的校外教育机构内。因此,少年宫的工作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笔者的专著《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提出的“少年宫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青少年艺术教育”和“校外教育”等词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了有相同内涵的同义词,这一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是因为校内外的教育对象、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我们在思考少年宫教育艺术活动这一专题时,必须以研究整个学校艺术教育为前提。对于区域的艺术教育活动,某一个学校无法去协调另一个学校,民办学校也不可能去协调公办学校;此时,少年宫就成了教育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单位。

2.校外教育对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性、示范

在艺术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学校内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校外活动课程相互影响,相互融汇,已形成共济互补之势。校外教育机构以少年宫为代表,其艺术教育的门类齐全,艺术师资专业水准相对比较高,有组织活动的功能,少年宫在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面向学生开展自身的活动以外,还对学校艺术教育课外活动有实验性、示范性的功能,这是宋庆龄等老一辈少儿事业活动家在创建少年宫时就定下的方针。实践证明,上海的“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兴趣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从少先队工作和少年宫教育中得到启示;美术和音乐的社团组织也都是从校外向学校推广开来。同样,少年宫也要学习学校的长处,在教学规范和课程建设上做出自己独到的探索,还需要调整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学科辅导班所占的比重,重点开展主题教育、综合社会实践和公益性的普及活动。对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积极的探索,丰富内涵,积极辐射,为美术学科增添社会化的活力。

3.校外教育机构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

校外教育的特性和社会力量办学有着十分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承受的压力不同。笔者多年从事上海市校外教育书画教研组工作,熟知校外教育对教师有五个方面的要求: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和艺术创编能力。还有校外教育的机构对教师和活动样式的要求:要有一定规范的运作模式,也要有发展的余地,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市教研组对校外教育课程体系做了集中、系统、灵活的原则处理,听取各路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建议,编写了《上海市校外教育美术课程参考》。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做一些学术层面实际有用的事情,对教学新手和资深艺术家型的老教师在研究教育教学上提供帮助,共同提高。而这些经验对民办机构的教师培训具有同样的意义。

二、美术教育的学科育人工具论的课程实践

1.家长的认识问题

校外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大而化之,还包括社会的媒体、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还有社区文化的家庭的环境教育,在这些教育环境中,家长的选择起主导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别无选择,学校和高等教育之外,只有少年宫这样的单位能拥有得天独厚的展示舞台,就是社会名家也会来少年宫进行人才流动,少年宫因此集结并磨练了一批艺术家型的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队伍。如今来自方方面面、有炫目的光环、教程和服务的成千上万的培训机构打进上海,甚至出现了没有500万元的身价就无法进入的会员制培训;甚至是500至1000元一堂课也不奇怪,有的名家,你就是有钱也排不上号……家长对于这个领域的教育投资多少是有些盲目的。以儿童美术为例,我们的许多研究成果没有向家长推广,因此家长的眼光决定教育的价值取向。

2.课程的设置问题

课程可以指任何学习者受教育的计划及行动过程。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课程始终是一个中心问题,因为它既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反映,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范围,没有课程,就无法进行任何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里,美术课程倾向于以高度多元化为特征,从精英文化趋向工业设计和通俗文化,美术教育在提高全民族艺术素质的基础上,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为在现代世界中扩大经济的作用做好准备。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学校要开设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这三种课程在校外机构内开设已久,尤其在科技和艺术领域,校外教育机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总结校外教育60多年的经验,我们提出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研究,与国际接轨,与大教育接轨,适应现代教育形势;研究互动式兴趣小组活动模式、合作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协商式社会需求活动模式和自主式主题教育活动模式,根据内容要求组合不同模式。通过美术的学习,课程内容还包括隐性教育的要求,学生还应该具有:对美术学习领域和接触的美术事物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和应具备的能力;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美术不仅仅是审美、技艺教育,最主要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今,一个充满创造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创造人才不是说有就有的,需要从小培养。旧的艺术教育理念已经不可避免地凸显出它的局限性,艺术的重要性不在于艺术家及其作品本身,那么多从小学画的孩子也绝不是为了成为画家。少儿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才。艺术教育使艺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渗透到全民的思考方法当中,成为人们心智健全的一个内在指标。这种创新精神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儿童尤其重要,因为5至8岁是人生塑造最重要的阶段,把艺术作为人生成长初期的一种创意思维训练,教给孩子拓展创意思维的方法,让少儿从小就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使他们日后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建筑家等各行各业的创新人士。

四、建立起相对应的教师和机构的评价机制

美术活动课程的评价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的设定,就是评价的依据,通过检验目标是否达成,就是课程的评价。评估体系分美术教育活动过程评价和美术教育作品(成果)评价。

1.美术教育活动过程评价

评价目的是为了使美术教育活动符合儿童艺术教育的规律——即儿童认知发展、艺术发展和美术教育发展的规律。要强调实践性,使评价便于操作;强调反思性,用评价来提高活动效果。在美术教育过程评价中,儿童是间接的价值主体,教师是直接的价值主体。要评价教师的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是否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应由评价教师把握教育目标,了解儿童的美术发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组织美术活动和评价儿童作品的能力。评估视角是从直觉的和综合的两种角度去考虑。评价标准:(1)活动与学校教育接轨,整体计划课程和谐统一;(2)活动目标与教育总目标、阶段目标相统一,单元目标具体化并有可操作性;(3)活动内容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4)活动过程有利于儿童主动参与,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激发其兴趣,有利于交流;(5)活动场所能够创设充满感彩的、轻松的心理环境;(6)活动过程材料准备充分,加强环保意识,保护资源,美化环境;(7)活动设计考虑到地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信息获取的方法可采用事项记录表、现场事实过程分析。

2.美术教育作品(成果)评价

形势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中学生;形势教育;转变

一些人认为,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视、报刊十分普及,网络新闻传导快捷,没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专题性或者经常性的形势教育了。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一方面,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大多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内外大事;有些家长也会干涉孩子看电视新闻,认为不如多做一些作业;另一方面,中学生在平时接受到的信息比较零碎,加上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对具体事件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对其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实现教育视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提高其教育效果。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伊朗与朝鲜核危机”“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中学生;形势教育;转变

一些人认为,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视、报刊十分普及,网络新闻传导快捷,没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专题性或者经常性的形势教育了。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一方面,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大多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内外大事;有些家长也会干涉孩子看电视新闻,认为不如多做一些作业;另一方面,中学生在平时接受到的信息比较零碎,加上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对具体事件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对其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实现教育视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提高其教育效果。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伊朗与朝鲜核危机”“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形势教育论文篇4

1.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在年龄、资历、文化素质等方面差别较大

特别许多成教学生身兼学业与工作两项,管理范围大,牵涉面广,难度增加。为适应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日常管理及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集中;为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较灵活,课程变动大。

2.学籍管理过程呈现间接性,响应速度慢

成人教育的学生分布在社会各个工作岗位上,采取走动式上课模式,虽然每学期都定期集中授课,但时间短,主要靠学生业余自学、复习完成知识的积累及课程的考核。为此,学籍管理工作往往衔接不上,易中途中断,无法继续进行。另外,许多继续教育的分校及教学点承担了成人教育的招生、学习、学籍和教学等管理工作,管理过程实际为非直接性的远距离管理。

3.领导不重视,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部分学校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管理工作,缺乏对新形势下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未配备专职的学籍管理人员,学籍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业务培训较少,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学籍管理效率不高。另外,学籍管理的相关硬件设施跟不上,由于人力、经费投入不足,计算机系统未能及时换代升级,管理工作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成人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形势下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对策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人员

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原则上成人高校应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学籍管理工作,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要有一名副院长主管学籍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学籍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硬件调协设施、安排责任心强并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管理人员专职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并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学籍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健全和完善学籍管理的相关制度及实施办法

学校要积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学籍管理文件、精神及制度制定,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和运行模块。从制度上规范学籍管理的行为,从程序上严把学籍管理的质量,从运行模块中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通过学籍管理,使学生的个性与潜力在可能的范围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从而调动成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快成才、成好才。

3.加强与教学点的合作与管理

继续教育的招生、日常管理及课程的实施等工作大部分在相关教学点中完成。为此,继续教育职业学校或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应加强与各教学点的日常沟通及管理,在招生、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建立长效的互帮互助、对口管理的机制,既成为各教学点的上级管理、统筹部门,又与各教学点有兄弟院校似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有章可循的相关考核、管理机制,定期举办培训会、交流会,加大对教学点的培训及指导力度,实现学校与教学点的共赢发展。

4.创立和完善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以学籍管理条例为准绳,适应成人教育特点,创立和完善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如建立新生入学档案、学籍卡档案、毕业生名册档案、学员成绩档案、学员个人档案等,分门别类,各尽其用;档案实行学校集中管理的原则,方便学员,方便管理,高效做好学籍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5.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培养

形势教育论文篇5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新的社会时期需要新型的人才,传统的教育虽然不断的在进行着改革,有一定的优势,但就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新事物、新发明、新知识的不断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在适应当前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的凸显出来,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对小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小学教育,顺应事物发展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发展过程,新事物的出现与旧事物的消亡,都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传统小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历程中已发挥了其自身特有的优势,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传统教育已不能再担当我国小学教育的重任,为顺应事物自然发展规律,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3、小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现状要求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发展中出现的不足,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必要要求。

二、如何改革新社会形式下小学教育的措施探讨

1、更新改革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社会中,为了为我国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因此当前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误差,只有从传统教育中的误差走出来,才能为小学教育塑造新的教学形象。其次要对传统“重教书,轻育人”的观点,予以改变。最后注重创新能力的实践,现代的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生力军。老师作为知识的传送者,必须明白创新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思维,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由于个人认识程度和学习态度的不一致,使现代的小学教育存在差异。那么,在学习程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老师就不能在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制定出系统的管理方式,并长期执行。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也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为了彻底改变现代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实施“育优,转差”政策,育优的意思是说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带头人,树立榜样。转差的意思是说对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逐步改变学习状况。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代的小学教育中,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足以证明备课的重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整体的业务素质,学校必须对备课制定相关政策,对老师的备课状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优秀的备课要予以表扬,并粘贴在表扬栏目上,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模本。对于长期出现问题的备案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分别是:“四定”、“五有”、“五优化”。“四定”包含的具体内容为:①定内容;②定时间;③定时反馈;④定中心发言人,“五有”包含的具体内容是:①有记录;②有准备;③有专题;④有差生转化措施;⑤有学法指导。“五优化”包含的具体内容分别是:①优化教学内容;②优化教学方法;③优化师生关系;④优化教学方法;⑤优化教学目标。只有从教师根本上进行管理,才能更好的优化当前小学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就当前我国传统教育来说,大多学校都采用集体授课模式,课堂是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是在课堂上应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想结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4、加强领导对听课、评课、兼课的管理制度

领导管理者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核心,因此,各个学校应加强培养学校领导管理者对学校听课、评课、兼课的了解,只有让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切身体会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才能更好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同时,领导参与教学,能更好的对学校教学进行监督,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优质保障。

三、结束语

形势教育论文篇6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0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形势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课作用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人才的决定》提出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作用”[1],“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青年人才把个人成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对高校德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德育课的教师要积极思考,认真研究,把握好这门学科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德育课教学取得更大实效。

一、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人才培养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1];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我国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更加开放的形势,使得思想教育的大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21世纪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传统教育理念面临的巨大转变使得德育教育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新问题,因此,高校德育课面临严峻的挑战。

1.信息化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提出挑战

当今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人类已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对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从传统意义上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都应该高于学生,教师之所以为师,总是知之在先、在多。而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资讯的发达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的更新和信息快速传递,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并不一定比教师少、慢,甚至比教师更多、更快。教师已不是信息的独占者,而是信息的平等享受者。现代大学生的成长迅速地社会化,尤其是职业大学注重实践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社交、娱乐、社会工作都与社会紧密结合。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必定对学生的思想、个人价值取向和观念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跟上这种变化,并且要站在前沿,引导学生,这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全面开放也给中国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这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有利于中西文化贯通,但对于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所要求的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确立,对于教育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其负面影响不可轻视,因而教育的难度更大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2.传统教育理念面临巨大转变的考验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主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具有主动性、主导性和超越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接受者,受教师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单向灌输的课程设计,忽视双向交流启迪,教师更多地考虑学科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的需要,出现教师上课精彩,学生就是不愿听课的现象就不足为奇。或是教师将自己摆在一种至高无上的位置,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希望学生处于一种绝对服从的状态,我说你听,我讲你服。21世纪的青年学生,出生、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改革、体制转变,开放中多种文化的交融,都对这一代青年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青年学生选择性增强,思想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甚至“叛逆”性。正如田景博在《当代大学生文化分析》一文中表述的:“第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向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转变,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进行自我设计,彻底摈弃过去‘系统驯服论’的价值观。第二,逐渐远离重义轻利的传统,重视自己的物质利益。第三,政治意识逐渐淡薄,自我设计日益凸显。第四,大学生日益以自己的感觉为价值标准。”[2]教育的对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如果教育者还是抱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固守传统的教育手段,那么教育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要使育人的任务落到实处,就需要高校的德育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顺应时代的要求。

3.学科特性对教师作用发挥提出难题

思想形成的规律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的作用与其它学科不同。该课教学大纲指出,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道德的教育,品质的培养,“三观”的树立,都不可能是简单地直接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去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到“信”,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首先是“知”,思想道德理论的认知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对自然学科而言,学生从“不知”到“知”,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思想道德教育则不同,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原来养成的行为习惯都必然对新的思想、观念做出能动的反映,从而进行评价、选择。因此,对德育课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决不会全盘接受的。其次是“信”,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处于迅速成熟时期,智能发展达到高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情感情绪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批判性的学习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学习的特点。他们对外来的知识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全盘接受了,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因此,在大学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信”与“不信”,“知”与“行”的矛盾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不那么明确。再次,大学生已有的德育知识结构,易对大学阶段的教育产生厌烦情绪。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幼儿教育开始到大学,贯穿始终,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观点,此外还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法制、道德以及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已经积累一定的道德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水平,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并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某些厌烦情绪,经常发问:“为什么在大学还有这类课程?”因此,对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从心里就有一些排斥情绪。这些都是对德育课教师提出的挑战。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教师作用新变化的主要特点

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形势,课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呈现新的变化。这门课程不再是教师的独唱,更不可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线性的教学过程,它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双向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即要求教师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要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个体主体性在同一教学活动中协调、统一好。

1.教师主体仍然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必须是教学的主体,他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任。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本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教育,将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认识和觉悟。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最终升华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大纲也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是教师的职责。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是教师作用中的另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作用对象,是接受者和受动者,受教育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地位的观念必须改变。事实上,教学过程是“教与学”、“问与答”、“导与从”,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时候应具有主动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及在教育内容、方式上的选择性,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调查显示,鹭江职业大学63%的同学希望德育课程教学应该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双向互动的模式。

三、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发挥好作用的新思考

围绕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发挥好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双向互动,积极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推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师主体性的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要突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思想道德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的基本成长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它不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而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不流于浅显的、命令式的而是深层次的、理性的分析,在思想深处达成共识,从而将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成为自觉的行为。强调的是该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好这门课程。同时要把握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承认学生是差异性大的群体,需求是不同的,要达到好的目的,要求就不能一致,允许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能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佳效果。如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时,我们可以分析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和公私兼顾。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先进性的体现;先公后私,不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公私兼顾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广泛要求。在大的背景下允许学生有个人的思考和选择。

2.教师要发挥好双主体性作用,就要努力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才能自如地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首先,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教师在诸多修养中,笔者认为政治理论修养对于本门课程是首要的,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身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具备对理论是非与现实问题的判断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才能主动教学。其次,要加强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跟上时代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在教中学、学中教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如今大量的新知识新事物涌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积极面对。如面对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道德教育应纳入德育教育的范围,若教师自身对网络知之甚少或不知,教育从何谈起?教师要以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教育、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不同时期,不同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既有共性更有个性。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以学生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样,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同时,又要防止仅仅考虑学生,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要而忽视政治理论教育的倾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Z].中发[2003]16号,2003-12-26.

[2]田景博,于雪梅,于伟峰.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4):52-53.

形势教育论文篇8

预算是教育单位内部资金筹集、运用、支配以及控制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确保教育单位各项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促进提高教育单位管理水平,必须改进完善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本文针对教育单位预算管理,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了当前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改进完善新形势下的教育单位预算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

教育单位 预算管理 财务状况 财政体制改革

预算管理在教育单位的内部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教育单位加强对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有力控制的关键手段。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教育单位的内部管理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提升教育单位资金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单位普遍在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预算管理的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不力、缺乏绩效考核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出现了控制不力、约束不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改进提高教育单位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实现教育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单位管理的关键内容。

1 教育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对教育单位来说,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对单位内部一定时期内的业务、经营、投资、筹资、财务等各个方面总体预算的管理。预算管理以单位的战略目标作为根本,通过采取科学的预测、决策以及控制方法,以货币或者和实物形态来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管理。对教育单位来说,在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强化预算管理,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是适应当前新形势财政体制的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教育单位来说,在预算管理方面,更加强调了实现职责权益、管理权益以及事件权益的统一,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预算管理从具体层面向全局层面的拓展延伸,总体来说对教育单位的整体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要求更加细化具体。这些都要求教育单位在内部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积极适应新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改进完善。

1.2强化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是提高教育单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在教育单位强化预算管理,能够将教育单位的整体目标进行详细的细化分解,进而逐项落实到教育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职能科室以及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全面落实预算管理责任,确保教育单位整体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管理,能够以预算作为基础依据,对教育单位内部的各项业务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这对于提高教育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化水平尤其是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1.3强化预算管理是提高教育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教育单位内部开展预算管理,可以通过预算分析、预算控制等手段,准确掌握教育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而在确保资金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对教育单位内部的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这对于促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能够动态的掌握预算开支情况,进而通过对预算支出的动态监测分析,确保各项支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规划、控制管理手段,开展实施过程中也有着非常明确地原则性要求。当前时期,在教育单位开展预算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要求。

第一,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合法合规的基本原则要求,也就是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以国家会计法、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管理规章制度为基础,按照各项政策基本要求处理好资金管理与教育单位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重点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法制化。

第二,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全面完整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将教育单位的各项收支全部纳入到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重点是做好收支方面的淤积,尤其是科学准确的测算资金来源、支出数额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在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刻意隐瞒教育单位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应该坚决杜绝夸大支出套取预算资金的额问题或者虚列支出的问题,以确保教育单位的预算真实可靠、科学准确。

第四,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稳妥可靠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单位的收入方面,应该结合教育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稳妥预计,并综合考虑以往预算年度的实际状况,在与各个部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在教育单位的支出方面,应该根据教育单位的实际业务情况,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进行合理分配,对公用经费以及人员经费比例进行合理控制,重点是确保重点性支出,控制一般性支出。

第五,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单位预算公开机制,对于预算分配方面应该促进实现标准化透明化,以有效发挥预算公开对预算责任单位的监督约束功能。

第六,教育單位的预算管理应该坚持绩效目标性的原则要求,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坚持绩效目标管理和考评管理,对于各类预算申报项目,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同时确定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以促进提升教育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2 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预算管理在教育单位内部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预算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造成了教育单位预算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教育单位预算意识相对较为淡薄

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教育单位在内部管理中普遍缺乏预算管理意识,尤其是一些教育单位的领导层普遍认为教育单位主要是完成教育教学等职能任务,对于单位内部的经济收支状况重视不足、统筹考虑不够,在教育单位中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同时,预算管理是一项需要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控制的一项管理工作,但是部分教育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普遍缺乏预算整体管理理念,也没有针对单位的预算管理实际需要完善机构设置,内部各个部门对于预算管理的参与意识、协调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预算管理在教育单位内部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

2.2教育单位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对于教育单位来说,预算编制是否准确、科学,对于预算的执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教育单位在预算编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不够科学,一些教育单位在传统预算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在预算编制方面主要采用基数增加的方式或者是采用经验加估计的预算编制方式,采用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以基数作为基础编制预算,但是基数由于合理性不足,势必会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预算内容不够细化具体,预算编制与教育单位的中长远发展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一些预算项目在编制计划与实际情况上还出现了脱节的问题,导致了部分预算目标难以按照预期顺利实现。

2.3教育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确保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就是预算执行监控,但很多的教育单位在这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教育单位的一些关键预算目标,在经过层层审批确定以后,最终没有实现,主要原因还是预算的刚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预算的执行方面力度不足,尤其是缺少有效的预算执行控制管理制度,甚至有的教育单位还存在着频繁调整追加预算的问题,造成了一些项目出现了超预算开支的问题。

2.4教育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不到位

在教育单位预算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尤其是没有结合教育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教育单位资金使用过程中,一些偏离预算的资金使用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教育单位经济活动应有的约束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教育单位的预算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预算目标的实现。

3 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创新改进思路

3.1优化完善教育单位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无论是在预算管理内容,还是标准要求方面,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做好预算管理,应该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各项要求,在教育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教育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预算意识、财经纪律意识、预算公开意识、预算绩效意识,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推动教育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其次,应该针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实际要求,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计,重点是通过成立预算管理牵头部门,将教育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全面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之中,进一步落实预算管理责任,保证预算管理各项工作各项任务能够得有效执行。第三,应该针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特别是针对教育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前期准备、预算草案编制、预算编制会议、预算具体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评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对教育单位的预算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3.2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

预算编制是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方面,应该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要求:

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应原则要求,开展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

为了确保教育单位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综合预算原则,也就是坚持全口径预算,将教育单位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进行统筹安排、统一编制,不得在预算之外留有任何收支项目。

二是坚持科学预算原则,在预算编制方法方面,应该根据预算项目的不同综合选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增量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

三是坚持保证重点的原则,对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优化支出结构,区分轻重缓急,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公益支出、单位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

四是坚持厉行节约原则,除政策性支出按有关政策标准审核安排外,其他支出应该坚持从严从紧审核,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减少“三公”经费支出,降低教育单位的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突出教育单位预算编制的重点,提高教育单位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在教育单位的预算具体编制过程中,应该注重坚持细化具体,预算具体编制过程中,可以根据往年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各个职能科室部门的年度预算上报情况,建立健全预算标准定额,特别是强化对教育单位的公務费、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工会费、福利费和车辆运行经费等费用预算项目的定额控制,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约束性。在相关的收入预算方面,应该全面考虑增收减收等各项因素,特别是完善综合预算管理,全面分析预测教育单位的收入,将一般公共预算、××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事业单位收入、经营性收入、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教育单位的预算编制范围。在相关的支出预算编制方面,应该根据教育单位的发展实际需要,统筹考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安排的科学性和资金整体配置效益,更大限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3.3强化教育单位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

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上,预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主要取决于预算预算执行落实是否到位,应该根据预算编审、执行考核、绩效分配、中期评估、结余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对教育单位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管理。首先,应该以预算计划作为依据进行预算管控,特别是对预算项目的具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准确掌握预算责任部门、预算责任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特别是关于项目资金需求情况和预算资金开支情况,定期调度情况。同时,对于教育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分析,及时根据预算开支的实际情况变化,合理调整预算管理措施,提高年度预算支出均衡性,提升教育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应该对教育单位的预算调整强化管理。对于教育单位的预算调整,重点是应该维护教育单位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经过财政部门等审批确定后,应该尽量避免调整。如果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在不改变教育单位预算级次和支出功能科目的基础下,经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审定,可对教育单位实施项目进行内部调剂,如果需调整项目实施主体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规定,向财政部门报批,对教育单位的预算进行适当调整。

3.4强化教育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

为了确保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完善教育单位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绩效监控机制,确保各项支出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不断提升监督水平和实效,以保证教育单位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等。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把绩效管理手段全面融入到教育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构建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教育单位绩效目标的确定方面,应该根據教育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具体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围绕绩效目标编制清晰、量化、便于考核的绩效指标。

同时,应该注重开展绩效运行跟踪管理,对具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和督促检查,当预算支出过程中出现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等现象时,应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其次,应该注重提高预算绩效评价水平,重点是对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绩效评价,可以综合采取绩效自评、专家及委托社会中介评价、多层次绩效评价等多种形式,准确地掌握预算责任单位的预算绩效情况。

此外,还应该注重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完善绩效反馈整改制度,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价建议,督促整改提升,不断提高教育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在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按照教育单位管理实际,积极推进教育单位综合预算编制,促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完善预算单位定额标准体系,强化教育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管控,完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以不断提升教育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为促进教育单位实现稳定有序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怡。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措施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28):108— 109。

[2] 王玉春。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16(8):183— 184。

[3] 谢铭。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7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