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班教师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26

大班教师论文

大班教师论文篇1

关键词:台湾 师范生 班级经营 班级管理。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③沈翠莲: 《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年,475 页 ~477 页。

大班教师论文篇2

关键词:台湾 师范生 班级经营 班级管理。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③沈翠莲: 《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年,475 页 ~477 页。

大班教师论文篇3

关键词:台湾 师范生 班级经营 班级管理。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③沈翠莲: 《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年,475 页 ~477 页。

大班教师论文篇4

一、 频繁分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不易形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点、圈、画的阅读习惯,随堂巩固、单元小结的复习习惯,及时完成、及时订正的作业习惯,观察、积累、思考的写作习惯等语文习惯都必须尽早养成。但是要养成习惯,谈何容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件事情大约坚持66天,才会让它“习惯成自然”。要养成这么多好习惯,它必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不断指导和督促之下,或许能基本养成上述习惯。

但频繁的分班,没有了原来老师的提醒督促,就极有可能让许多学生快养成的习惯半途而废,毕竟人是有惰性的,更何况这些孩子呢?对于只教半年或一年的老师而言,他之前的努力可谓前功尽弃,再接到手的班级又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切又得从头再来。再者,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一年一度交班考试成绩始终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关注的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见芝麻捡芝麻,见西瓜摘西瓜,抓住分数就行了。因为谁知道这班学生一年之后还在不在我的门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见效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看到,这自然不会成为他们教学的重点,甚至会放弃对部分学生的习惯培养,只要他们没有太大的越格也就敷衍过去,更不要谈春雨润物而催开万朵花了。殊不知,知识可以不断更新,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二、 频繁分班,语文教师的教学难成体系,容易杂乱无序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就是一个大杂烩,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修辞、逻辑、写作、文学史、古汉语、美学等等,不一而足。内容纷繁复杂,而教材本身又不成体系,要想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学有所用,还要赢得高考,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几乎为零。我在高一时就让学生阅读典范的议论文,学习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学习论点的确立与表述;再学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及议论文分析说理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高二着重训练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论证的思路和结构,喻证法、引申法,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以及议论文语言的训练。高三着重训练要点则是侧重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三年,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较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而频繁分班,势必会打乱教师这一教学体系,破坏其连贯性与渐进性,让议论文教学无法有序进行。分班之后,一个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来自全年级不下二十个班级的学生,而他们之前的语文教师教学议论文的思路、进度、侧重点肯定不会与自己完全相同。面对此种情形,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发展,自己定下目标打下基础,但一分班一切努力都化为零,不知如何开始。”教师往往很茫然,更多时候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

三、 频繁分班,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语文学科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互相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情感的融洽是学生心理协调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桥梁和剂。

但频繁分班,则是对感情资源的浪费和扼杀。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曾指出: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缺乏的“稀有品”。师生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深厚的情感,以至于不忍心分开。自认为挺有亲和力的我就曾经在高二接班时遇到一个学生,她十分依恋高一的语文老师。分班之初,每天中午到语文组办公室找原来的老师,老师不在就留纸条,或晚上再打电话。那段时间,他们彼此都身心俱疲。学生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后来,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寻找各种契机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学习中鼓励她,用了近三个月才真正将她拉到自己的门下。试问,这样的学生禁得住几次分班的折磨?而对于这样的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老师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磨合培养彼此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这么显性地流露出来,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从适应、喜欢这位老师开始,才可能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任的学科,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

教师的教书育人很像医生的治病救人。医生治病必须要诊断病人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教育也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才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医生诊断病情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各种化验、医疗设备的检查等多种方法,但教师了解学生呢?却只能通过长时间相处仔细观察他,与他交流,走进其内心,真正了解其个性特征。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当一位老师倾其全部的热情与感情,通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对一班学生有所了解了,教学得心应手了,学生的成绩有较大提高了,此时却分班了,一切又得从头再来。一位老师在手记中写道:“频繁的调班,至今还有些不适应。学生需要老师的赞赏,老师需要学生的笑容,但没有记忆的班级是没有会心的微笑的。”师生一起经历学海沉浮,那种默契是无法言说的。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又情何以堪?

大班教师论文篇5

一、频繁分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不易形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点、圈、画的阅读习惯,随堂巩固、单元小结的复习习惯,及时完成、及时订正的作业习惯,观察、积累、思考的写作习惯等语文习惯都必须尽早养成。但是要养成习惯,谈何容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件事情大约坚持66天,才会让它“习惯成自然”。要养成这么多好习惯,它必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不断指导和督促之下,或许能基本养成上述习惯。但频繁的分班,没有了原来老师的提醒督促,就极有可能让许多学生快养成的习惯半途而废,毕竟人是有惰性的,更何况这些孩子呢?对于只教半年或一年的老师而言,他之前的努力可谓前功尽弃,再接到手的班级又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切又得从头再来。再者,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一年一度交班考试成绩始终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关注的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见芝麻捡芝麻,见西瓜摘西瓜,抓住分数就行了。因为谁知道这班学生一年之后还在不在我的门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见效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看到,这自然不会成为他们教学的重点,甚至会放弃对部分学生的习惯培养,只要他们没有太大的越格也就敷衍过去,更不要谈春雨润物而催开万朵花了。殊不知,知识可以不断更新,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二、频繁分班,语文教师的教学难成体系,容易杂乱无序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就是一个大杂烩,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修辞、逻辑、写作、文学史、古汉语、美学等等,不一而足。内容纷繁复杂,而教材本身又不成体系,要想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学有所用,还要赢得高考,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几乎为零。我在高一时就让学生阅读典范的议论文,学习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学习论点的确立与表述;再学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及议论文分析说理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高二着重训练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论证的思路和结构,喻证法、引申法,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以及议论文语言的训练。高三着重训练要点则是侧重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三年,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较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而频繁分班,势必会打乱教师这一教学体系,破坏其连贯性与渐进性,让议论文教学无法有序进行。分班之后,一个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来自全年级不下二十个班级的学生,而他们之前的语文教师教学议论文的思路、进度、侧重点肯定不会与自己完全相同。面对此种情形,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发展,自己定下目标打下基础,但一分班一切努力都化为零,不知如何开始。”教师往往很茫然,更多时候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

三、频繁分班,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大班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技能;职业道德;实训;立体课程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改要求的高师生职业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098]及来宾市教育科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B2009A04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艳清(1971―),女,壮族,广西鹿寨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文学艺术教育;

林翠英(1968―),女,汉族,广西荔浦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振兴教育事业”,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师专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到不断地深化,实现了宽途径、厚基础、重人文的课程架构,以利于师范生超越狭隘的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约束,把自己培养成职业思想端正、心理健康、专业扎实、技能突出的合格人才。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不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把原来归属于教育学教学内容的《班主任工作》章节分离出来,设置为独立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并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设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凸显师范生技能培养的意图。但设置课程只是表明走完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完整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如何,则取决于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师专面临的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教师教育专业近几年来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深入分析和归纳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各种构成元素,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研究学生,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实用性、有操作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师范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得到培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益之路。

一、理论层面:以情育德――渗透人文情怀,提升人格魅力,促进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尽管师范生对这句古训都耳熟能详,但却未必人人都能深刻领会其意旨而产生切身体认。而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和班主任,是必须以拥有丰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条件的。如何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促使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任课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他们往往不喜欢听老师刻板的说教和高高在上的指示,因此,创造各种有利契机,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榜样激励法、文艺熏陶法等教学方法,或让师范生直面教育界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与辨析;或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名师事迹,追慕名师风范;或在课外引导师范生赏析高雅的文艺作品,进行美育熏陶,让他们不断丰富情感世界,滋养人文情怀。师范生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追求,也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准备了充足的动力。

例如“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上课伊始,任课教师就抛出了网上曾热议的“杨不管”事件以及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事件,让师范生进行自由讨论、小组辩论后,又引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那数次舍身冲进火海抢救邻家儿童的王茂华老师,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学生而光荣殉职的谭千秋老师等的感人事迹。两组人物,两种境界,任课教师由此再引导师范生深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教育施行者的教师(班主任)需要怎样的素质才堪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经过思考、讨论、总结的环节,师范生最终明白: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与人们赋予它的社会理想,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人文思想教育,鼓励师范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师范生树立明确的意识:要育人必先育己,让自己拥有真挚的情感世界及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职业技能,促使自己获得专业化的成长。

二、操作层面:以练促训――课堂上精讲多练,课内外强化实训

限于课时,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授课内容止于一般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方法介绍,缺乏对中小学一线活生生的教育案例的探讨,也无暇实施相关的技能训练环节,因此不少师范生到了教育实习阶段,面对一些比较棘手的班主任工作问题,便显得力不从心。柳州师专修订后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计划,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总课时为32学时。师范生前期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对教育工作及其基本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打下了理论基础。鉴于班主任工作涉及的具体内容较多,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确定好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内精讲重点章节,突破难点内容。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凸显实训环节,具体做法是:

(1)分析案例,展开讨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介中小学教育典型案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让师范生深入分析,展开讨论,作出自己的评判,最后由任课教师作点评与总结。

(2)创设情境,即兴演练。课堂上让师范生根据任课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素材,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班主任与中小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家长等),即兴演练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教育情节:如课堂上的师生冲突――老师批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后学生顶嘴;班主任碰上态度强硬的家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天职,孩子表现不好就说明老师无能;与前来告状的科任教师的沟通――科任教师认为自己只负责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事;作为班主任第一次面向班集体的说话;家访时的礼节,等等。这些演练让师范生们初步体验到不同的角色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的表现、反应及相应产生的心理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制定实训方案。主要针对一些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或较为棘手的集体教育对象和个体教育对象,让师范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合,五人一组,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案情、查找资料、自由讨论,共同制定出解决方案,下次课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轮流汇报,以利于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任课教师逐一进行点评,最后作出总结。

实践证明,我们凸显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使师范生能够提前把教育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学习过程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体验―总结―巩固几个阶段,使师范生的教育艺术、方法技巧与教育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见习与实践层面:以技长能――开辟第二课堂,延展训练空间,实现由“技”到“能”的跨越

师范生要巩固知识、提高实践工作技能,第二课堂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积极开辟校内外第二课堂,有效延展师范生的学习与训练空间。如我们开设解读中小学名师系列讲座,介绍名师(魏书生、李镇西、王君等)的成长经历与成功的教育案例,他们的从业精神到教育智慧,都给师范生以有益的启迪;创立师范生技能交流团体(QQ群),提供即时、便捷的师生、生生网络交流,搭建起广阔的师生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每学期与校团委联合举办师范生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除此之外,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紧密对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中小学校,增长师范生“默会知识”,也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一项改革举措。我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把中小学优秀的班主任请进校园,给师范生现身说法,谈谈当中小学班主任的切身体会,传授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弥补了大学课堂教学“非现场”的缺陷,使师范生加深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并学习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良法与技巧。同时,我们启动“走出去”的教育见习程序,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班主任工作见习活动,让师范生直接走进中小学教育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当助理班主任体验角色)”等见习方式,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情境中,与班主任、中小学生亲密接触,既获得了丰富的“默会知识”,还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描花试手初”,运用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去处理中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锻炼了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尝试把在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中获得优胜的师范生选派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现场班会课展示,由纸上谈兵的方案设计到真枪实弹的现场授课,身临其境的锻炼促进了师范生由“技”到“能”的转化,这一活动方式得到教育实习基地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师范生把握了有利的学习契机,实现习得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双重目标。

四、实现网络共享,构建立体课程,全方位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大班教师论文篇7

也许正因为如此,教育部于2009年8月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各地在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对班主任津贴也作了大幅度提高。这既是对班主任劳动的充分尊重,对班主任工作的足够支持,同时也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在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试图剖析、探寻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之策。

一、班主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外在的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满足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困难。

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班主任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外界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必然提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均衡而协调的,班主任地位提高后,其义务必定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受人尊敬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其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凸现。

从历史的维度看,班主任的角色将由传统的看管者转变为分数提高的第一责任人,进而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从需求的角色度看,学生、家长和学校对班主任的期待是个动态变化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班主任如何满足学生、家长和学校永无止境的要求所承受的压力必定越来越大。

(二)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逐趋多元,班主任工作“众口难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同一学校和同一班级学生的文化背景也越来越复杂。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要求不但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以前,班级里的40位同学也许文化背景基本相同,而现在可能60%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即使另外40%学生的父母不少也是外来移民。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的某一做法赞美有加,而另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同时可能坚决反对。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二元论的思维方式面对文化多元和冲突将显得苍白无力。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领袖,既需要用主流价值对学生进行引领,也需要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表示足够的尊重。这对班主任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包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班主任整合各方教育力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班主任工作岗位的理论假设,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首要负责人,既是本班各任课教师间协同教育的调节者,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整合者。这样的制度设计在突出班主任育人作用的同时,其他学科教师包括家长似乎也受到可以降低育人责任的暗示,班主任对各方力量的整合难度就明显增大。现在,随着班主任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班主任整合各方教育力量将会更加困难。

在班主任地位没有提高之前,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基本属于奉献(课务没有减少,岗位津贴很低),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很容易得到其他任课教师的同情和尊重,班主任协调各任课教师发挥教育合力作用相对比较容易,其他任课教师也会主动配合支持班主任的工作。现在,班主任地位提高了,其他任课老师的心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排除有些老师对待学生的道德成长会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甚至对待班主任的教育协调不理不睬、消极对抗。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和生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离异和单亲家庭逐步增多,留守儿童逐步增加,家长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和家庭的联系越来越难,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促进两者的融合也越来越艰苦。

(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班主任工作的理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意义和难度应该不在学科教学之下,而事实上与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相比,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理论研究成果也非常苍白。这首先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学校并没有班主任的岗位设置,所以就没有像课程、教学那样可以直接“拿来”套用的现成理论体系,其次是因为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班主任理论研究的人员不但数量少,而且起点低,整体研究水平也不高。第三学校对班主任创造的丰富经验重视不够,缺乏理性的总结和提炼,更谈不上系统化。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不但是盲目的实践,同时也是缺少方向感和成就感的简单重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少班主任总是起早摸黑、勤勤恳恳,而班级管理工作仍然不能上水平、上档次。许多班主任工作处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化社会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班主任理论素养的提高将显得尤为重要。

二、面对挑战的应对之策

(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对待。

只有行政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对待,学校才可能对班主任工作有事实性的重视,也才会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和归属感、成就感,也才有可能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

1.在师范教育和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中,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门必修课或必考科目,使所有教师在任教前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念、运作程序和操作策略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使所有教师感受到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学科一样也是一门专业,有同样的专业地位。

大班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合作性教学模式;教学技能;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48-03

一、合作性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社会理论学家奥尔波特、沃森在二战之前就对合作性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当代西方教育领域,合作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运用[1]。

国外开展合作性教学的资源比较丰富,无论从人力和财力上都有保障。首先是师生比低,如普林斯顿大学为1∶5,哈佛大学为1∶8,耶鲁大学为1∶5;其次是班级规模小,一般小于20人的班级占70%,而大于50人的班级不到10%[2];而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缺乏的现象,学生过多,教室数量不足,设备落后等,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障碍,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教学模式则可以在尽量小的占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合作性教学的效果。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分为两部分,先是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再是以小班形式进行研讨,在小班中一般以4~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组建一个多人的教师团队,一位为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大班教学,其他教师则负责带领小班进行研讨,对学生进行监管与指导。

1.大班授课。大班授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3],不需要对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而是讲知识的背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将大量的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工作交给学生课后去完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4]。而在教学方法上,大班教学应尽量避免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小班讨论的开展[5]。

2.小班研讨。通过大班授课,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研究相关课题的基础,小班研讨的课题在大班授课结束后由授课老师布置给学生,通常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用于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构思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每个小班又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配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

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当前我国高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而授课教师通常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了解。由于大班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每次授课只能保证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上课的方式就是听课和记笔记,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产生疲劳感[6]。

此外,多媒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中,其简便直观的特点受到许多教师喜爱。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多媒体教学会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增加,然而当教学速度提升后,学生会产生应接不暇的情况,没有时间记笔记,消化课堂内容,反而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7]。

2.“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式的优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1)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大班授课结束后,授课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研讨题目,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发挥空间,比如要求对某一类污染提出治理方案,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该类污染的各种治理方案,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并给出理由。题目本身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使得“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区分开来,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的教学模式则是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在研讨课上,每个学生都会展示自己的方案,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新意的观点,展现出学生创新的一面,并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2)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研讨课的前期准备阶段也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提炼资料中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一份PPT或口头表达材料,这就起到了锻炼学生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而学生通过讲述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而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又可以培养学生一种交流、共享的意识,激发出每个组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诸如概论一类的课程,涵盖了该学科领域多方面内容,如果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仅仅由一位教师授课,很难保证授课质量,因为很少有教师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擅长领域。因此,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让每一位老师能够主讲自己所擅长的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优质。而在研讨课上,由于每个班学生的人数受到了控制,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4)增加青年教师的经验与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与青年教师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向合作教授学习的机会,青年教师先观察合作教授上课,然后和学生一起对上课内容、方式等进行研讨,进而和合作教授交流教学内容与方式,以丰富自己的师范技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集思广益,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8]。

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位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分工来到达学习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承担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发言讨论任务,而其他积极性较低的同学则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不会去主动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到了研讨课上,也只能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很难参与到讨论中来。几次研讨课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没有学到专业知识,反而养成了“搭便车”的不良习惯,这不但影响到这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会降低其他原本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

2.考核压力减小,造成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期末成绩中,平时表现的分数占的比重会增加,弱化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压力的减小使得部分学生不注重知识的学习,消极对待本课程,在研讨课的准备阶段,不会主动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往往都是采取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

3.指导老师不熟悉授课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研讨课时,每个班都会有一名指导老师,但是每次研讨主题都是不同领域的问题,一位教师很难精通所有领域的问题,这就使得指导老师可能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指导老师并不是每次参与理论授课,对实际教学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增加了在研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难度,有时研讨课的问题和结果难以及时、完整地反馈给主讲教师,不利于教学互动和提高教学效果[2]。

五、“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授课教师在选择研讨课主题时,应选择热点的议题,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热情,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可以展示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其次,研讨课时指导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小组之间的竞争替代传统的个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但可以引入到研讨课堂,还可以在理论授课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测验、论文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8]。

2.完善考核评定机制。丰富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以确保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评定机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核方式要注重多样化,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目标,课程成绩可以由小考、抽测、期中考试、作业、论文(作品)等多种考评方式的成绩共同组成,从而减少“搭便车”现象,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学习[2]。

3.加强指导老师自身素质。指导老师在每次参与研讨课之前,同样也需要对将要研讨的主题进行深一步的了解,确保可以在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指导老师要增加与授课教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这样才可以合理安排每次研讨的内容与深度。

六、展望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新型的合作教学模式既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又能取得小班教学的良好效果,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9],还可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缺乏,学生创新性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不足的途径之一。虽然该教学模式当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革,有望成为一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值得在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illes,R.M.,& Adrian,F.(2003).Cooperative Learning: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Outcomes of Learning in Groups. London:Farmer Press.

[2]朱艳敏,陈超.“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62-63.

[3]贝洪俊.合作性教学的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财务会计学》教学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22:102-105.

[4]张振安.高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探索[J].才智,2012,(21):258-258.

[5]娄勇华,郭承书,梁顺堂,等.谈实现高校环境教育目标的途径[J].环境教育,1998,(3):21-21.

[6]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7]吴芳.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分析[J].信息技术,2013,(12):233-2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