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53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1

出席本届论坛的有: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施蕴渝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光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院士,邓子新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印杰副校长等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近400名代表。两院院士、部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高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知名教授和一线教师齐聚一堂,是近年来高校生命科学教学研讨和交流的一次盛况空前的高规格大会。

大会开幕式上本届论坛执行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施蕴渝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分别致辞。周远清会长、许智宏院士、施蕴渝院士、郑光美院士等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全国高校生命科学教师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次论坛以“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共设10个大会报告、1场专家访谈、并分5个组进行分组报告与交流,另有百余篇书面交流论文张贴展示。报告从不同角度,结合各校的课程教学实际,围绕高校生命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论文集中就当前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热点、核心问题进行论述,探讨了目前生命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与会代表彼此分享在改革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大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和共识。相信本论坛将对推动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促进生命科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2

教育旨在促进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创新的人本学基础。

在观念层面应注重人本取向守成与创新是教育的两大主题 ,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 , 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 , 是偏重于守成的教育 , 而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 则是偏于创新的教育。审视 1840 年以来的中国教育 , 创新是其突出的主题 , 而其创新的取向 , 大体沿着经济一一政治一一文化一一政 治一一经济这样的轨迹起伏变化 , 随着创新取向的转换 , 教育沦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 , 其自身的主体意议倒往往被遮蔽了。教育的本质是在维护人的生存和促进的发展 , 当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时 , 教育创新的取向不言而喻。改革开放时期 ,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改革为指向的指引下 , 教育在 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高 ," 科教兴国 " 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应该承认 , 在个体或民族的生存成为第一急需时 , 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宝贵人力资源的劳动者素质一直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 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 , 我们在承认教育创新的经济取向具有现实合理性时 , 还要注意到合理性下面的负作用 , 也就是说经济的单维取向持续时间过长 , 有可能使教育创新偏离了终极方向 , 我们不自觉地会把教育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当做了终极性目标 , 把基础当成了方向 , 以生存需要取代了发展需要。

教育旨在促进人性 ( 个性 ) 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创新的人本学基础。作为百年育人的基础性工程 , 教育创新必须牢牢夯实这一基础。 使单向度的人转化为复合性的人 , 使被动而单一发展的人转化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 这就是教育创新的意义所在 , 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制度层面应注重市场取向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 而制度创新的要义就是选择 , 为此 ,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

课程的选择一一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 , 除了少数实验学校或特色学校外 , 基本上是千人一面 , 已严重不适应网络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 更遑论因材施教的理想。基础教育界正在尝试设置的研究性 ( 探索性 ) 课程 , 就是通过开发内部资源 , 激发办学活力 , 来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各类选修课的开设和学分制的管理 , 正在成为基础学校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随着学校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的建立 ,《学会生存》所预言的人机互动、资源共享、 课程自主的教育趋势正在化为现实 , 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校深化内部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师的选择一一教师的选择有着两方面的含义 , 一是指学校和教师具有互相选择的自主权 , 又是指教师和学生其有彼此选择的主动权。而课程的选择与教师的选择又是一体之两面 , 选择何种课程就是选择何类教师 , 反之亦然。 但是 , 对学生而言 , 教师的选择也许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因为同一类 ( 门 ) 课程 , 由不同的教师执教 , 其呈现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资源 , 而选择机制正是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动力源。

在实践层面应注重对话取向

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展开创新活动 , 可以有很多突破口 ,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 , 也许是对话的取向。具体而言 , 可以建立以下 5 种教育论坛 :

1 学生论坛----学生论坛应具有最大的广泛性 , 成为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小到学习方法、课程选修 , 大到人生规划、社会现象 , 学生都可以探讨。

2 教师论坛一一该论坛既是一所学校教师的信息交流场 , 也可以成为多所学校的公共平台 , 教师的教学心得、 科研论文可以在此展示、交流 , 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此探讨。

3 校长论坛一一各校校长的治校经验、管理模式、改革设想可于此切磋 , 教师与学生也可旁听探讨 , 这就有助于民主办校理念的落实 , 也有助于教育创新思路的推广。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3

教育旨在促进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创新的人本学基础。

在观念层面应注重人本取向守成与创新是教育的两大主题 ,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 , 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 , 是偏重于守成的教育 , 而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 则是偏于创新的教育。审视 1840 年以来的中国教育 , 创新是其突出的主题 , 而其创新的取向 , 大体沿着经济一一政治一一文化一一政 治一一经济这样的轨迹起伏变化 , 随着创新取向的转换 , 教育沦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 , 其自身的主体意议倒往往被遮蔽了。教育的本质是在维护人的生存和促进的发展 , 当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时 , 教育创新的取向不言而喻。改革开放时期 ,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改革为指向的指引下 , 教育在 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高 ," 科教兴国 " 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应该承认 , 在个体或民族的生存成为第一急需时 , 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宝贵人力资源的劳动者素质一直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 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 , 我们在承认教育创新的经济取向具有现实合理性时 , 还要注意到合理性下面的负作用 , 也就是说经济的单维取向持续时间过长 , 有可能使教育创新偏离了终极方向 , 我们不自觉地会把教育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当做了终极性目标 , 把基础当成了方向 , 以生存需要取代了发展需要。

教育旨在促进人性 ( 个性 ) 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创新的人本学基础。作为百年育人的基础性工程 , 教育创新必须牢牢夯实这一基础。 使单向度的人转化为复合性的人 , 使被动而单一发展的人转化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 这就是教育创新的意义所在 , 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制度层面应注重市场取向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 而制度创新的要义就是选择 , 为此 ,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

课程的选择一一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 , 除了少数实验学校或特色学校外 , 基本上是千人一面 , 已严重不适应网络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 更遑论因材施教的理想。基础教育界正在尝试设置的研究性 ( 探索性 ) 课程 , 就是通过开发内部资源 , 激发办学活力 , 来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各类选修课的开设和学分制的管理 , 正在成为基础学校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随着学校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的建立 ,《学会生存》所预言的人机互动、资源共享、 课程自主的教育趋势正在化为现实 , 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校深化内部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师的选择一一教师的选择有着两方面的含义 , 一是指学校和教师具有互相选择的自 , 又是指教师和学生其有彼此选择的主动权。而课程的选择与教师的选择又是一体之两面 , 选择何种课程就是选择何类教师 , 反之亦然。 但是 , 对学生而言 , 教师的选择也许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因为同一类 ( 门 ) 课程 , 由不同的教师执教 , 其呈现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资源 , 而选择机制正是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动力源。

在实践层面应注重对话取向

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展开创新活动 , 可以有很多突破口 ,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 , 也许是对话的取向。具体而言 , 可以建立以下 5 种教育论坛 :

1 学生论坛----学生论坛应具有最大的广泛性 , 成为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小到学习方法、课程选修 , 大到人生规划、社会现象 , 学生都可以探讨。

2 教师论坛一一该论坛既是一所学校教师的信息交流场 , 也可以成为多所学校的公共平台 , 教师的教学心得、 科研论文可以在此展示、交流 , 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此探讨。

3 校长论坛一一各校校长的治校经验、管理模式、改革设想可于此切磋 , 教师与学生也可旁听探讨 , 这就有助于民主办校理念的落实 , 也有助于教育创新思路的推广。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4

“一个体系、六大板块”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创新

近年来,贵州财经学院围绕锻铸“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富民兴黔”之志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家、爱人民,关注民生、关注贫困与发展”教育为重点,以“艰苦奋斗、勤奋进取”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体系、六大板块”的工作体系和培养模式。

这一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体系,以推进“党员是一面旗帜”活动为载体,推进“精品课教学”活动为抓手,推进“三大论坛”活动为重点,推动“把堡垒建在公寓”活动为示范,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基础,推动“大学生关爱工程”为先导。同时,学院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了学生自己的网站“古柏青音”,并以此为平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他们的沟通与交流。

“一个体系、六大板块”工作机制运行几年来,受到学院师生的欢迎,收效显著,“三全育人”的格局初步形成,学风、校风明显改善,思想政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增强。近年来,学院党委还先后获得中共中央种织部、贵州省委表彰,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三大论坛”

融儒魂于商才

从2003年起,贵州财经学院先后开设了以“把握文明脉动,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人文论坛”、以 “整合学术资源,共享学界智慧”为宗旨的“经济论坛”和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的“科技论坛”,并邀请张五常和樊纲等著名经济学家、赵忠贤和欧阳自远等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叔阳和陈建功等著名作家、叶小文和沈国放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举办形式多样的高层次论坛活动两百多场。

“这些演讲生动、睿智、深邃,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科学精神于其中,既引人深思,又催人奋进。”财院文化传播学院的一名学生如是评价。而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2.3%的学生了解并参加过 “三大论坛”,其中98.1%的同学认为“三大论坛”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帮助。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实效性 改革

[作者简介]高进(1971-),女,湖北武汉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阳江 52956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G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23-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顺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改进当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立足高职,设计课程内容。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与高职教育特点,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转化。教材体系体现了学科知识逻辑和专家学者对相关理论的解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导;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教学团队在深刻把握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材体系的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握学生的特点,通过此模式探索使学生对理论做到“真懂、真信、真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理论基础,选取学生成长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和社会重大问题,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紧跟时展增添新的内容,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和政策实践结晶融入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将课程以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提升教育的说服力。

2.以生为本,转化教学内容。坚持以生为本,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摸清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基础课特点与高职教育特点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转化教学内容,努力形成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课堂教学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育人目标实用性的特点,本着“基于教材,源于现实”的原则,形成一套内容充实、实效突出的教学资源库。

3.避免重复,增减教学内容。一方面,要适时补充党的理论发展的新知识,及时解答国内和国际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对教材有所取舍,特别是避免重复。要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意识地省略或蜻蜓点水地讲解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着重突出大学教材比中学教材更系统和全面的特点,讲中学教材没有或者有但不够深刻的新的地方,使学生增长新知识,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复。

4.强化实践,有效延伸课堂。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确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间安排来看,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与专业课外出实习相结合,深入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要通过长期建设,建立比较稳定和巩固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课程社会实践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一直伴随着专业课的实习进行,教师全程进行指导,通过实习实践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理解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利用双休日和课外时间,适当开展就地就近社会实践。遵循就近原则,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是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也可以是志愿服务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相结合,扩大教育视角,丰富教育内容。利用基地进行教育,形式直观生动,教学效果较好。

第三,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群众、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拓展自我,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假期社会实践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散进行。分散进行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学生个人在寒暑假期间根据本人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调研题目,进行社会调查,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调研论文。集中进行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校团委牵头,各系基层团、学生会具体组织的活动。

二、实施开放式双结合教学模式

1.开放式教学资源,课内课外相结合,拓展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实操型人才服务,教学资源不能仅限于课本。应立足讲台,讲透教材,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人格魅力影响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请进来、走出去”,丰富教学内容,多渠道教育学生。

一是依托讲坛请进来。开办人文讲坛,分专家讲坛、领导讲坛、企业家讲坛、青年讲坛、教师讲坛等几个系列。专家讲坛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做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理论水平;领导讲坛邀请市领导为学生作报告,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青年讲坛邀请学院优秀毕业生回校和师弟师妹共享自己学习创业的经历经验;企业家讲坛邀请著名的企业家为学生作报告,使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讲坛系列立足学院、本地实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

二是依托基地走出去。结合课程的性质和本地的人文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走出去的方式一是参观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授课进度、学生和学校实际有计划地安排,在基础课中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雄人物事迹展等,在概论课中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大型企业、社区、农村等。二是志愿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农村小学等实践基地进行帮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才干,学院和基地实现双赢。

2.开放式教学空间,校内校外相结合,改革教学手段。高职教育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为强化学生能力服务。在重视课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

空间。

一是立足本校,从课堂走向校园。以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实践基地、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学生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要创建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多种比赛和主题教育活动,并发动广大学生参与。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校内自我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立足社会,从校内走向校外。学校应该服务地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身示范,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党代会报告解读、中央精神宣讲,带领学生做好“三下乡”宣传;教师作为兼职律师义务法制宣传,带领学生参加法律援助宣传月活动;辅导教师带领青年志愿者协会文化助残服务队定期到特殊学校开展“爱心慰问”“义教助残”等活动。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生真正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1.构建四个环节,注重知行转化。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高职院校实际,进行“学、思、研、行”四个环节知行转化法探索。

学。学是求知的基础,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两个课堂:一是授课课堂。教师运用案例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尝试将艺术渗透引入课堂,如举办诗词朗诵赏析活动,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进一步领会思想。二是讲坛课堂。创办人文讲坛等,邀请各界成功人士举办讲座,通过讲坛课堂,学生学到了书本没有的知识。

思。思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思”:一是“辩”。运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辩论、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二是“赛”。举办各种比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是“看”。观看时事VCD等音像资料,对国情、国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研。研是学和思的提升,教师采取两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研”,把所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是团队自主学习。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式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理论,学会合作。二是进行研究型教学。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进行班内交流。

行。行是知的践行,学生通过两种渠道“行”:一是“外导”行。主要是参与基地活动和“三下乡”活动,由教师带队进行,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二是“内生”行。以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实践基地、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学生以自我实践形式进行。

“学、思、研、行”四环节知行结合教学法跳出课堂教学的思维,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两个课堂的“学”,三种方式的“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两种途径的“研”,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两种渠道的“行”,在现实生活中充分体验、消化和感悟教学内容,内化为个人素质,外化为日常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四环节紧密结合,学生能“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做到“真懂、真信、真用”,知行达到统一。

2.应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理论内容用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刻。还可以建立课程网站,利用课程网站交流平台、QQ、论坛、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思想交流、疑难解答等,解决学生困惑,延伸教育功能。

3.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学创新必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成绩评定这一环节,不然教学创新就将功亏一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价加总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活动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组成。注意加强平时考核,把考试与课堂综合考查结合起来,把期末一次性的静态考试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结合起来,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将总结性评价的考试由闭卷改为开卷,引导他们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由重知识记忆考核改为重知识应用考核。

[参考文献]

[1]胡宪刚.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6)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现代化;实用化;简约化;个性化

逻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两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现在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分支的逻辑科学体系。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问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同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列为第二位。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以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为基础课之一,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笔者通过长期对所教学班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繁琐、枯燥、乏味、无用”,由此也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关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表明该现象具有普遍性。学生对于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形成“无用”认识并产生“厌学”现象,对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及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恰当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

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实用性是无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属于理论逻辑,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中要辩证地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由于对该关系处理不当,现行教材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重视原理的阐述,脱离实际,为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失去其价值。二是在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时,又忽视了理论,使实践失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实践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中,前一种偏向更为明显。

教师教育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更要坚持“以实为本”的原则,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其学习动机上也就带有这种职业取向,对于所学知识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和帮助比较看重。如果学生注意到所学内容与未来的工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时,就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为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积极良好的心理基础。教材编写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动机,在教材中适当安排逻辑知识在中小学教学科研中应用的有关内容,并精选设计相关实例充实到理论讲解及课后练习中,注重逻辑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逻辑知识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逻辑学的工具眭和在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

三、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

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仍存在着“偏、难、繁、旧”及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学术性等现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符合教育学中关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作为基础课开设的逻辑学,其“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一批批逻辑学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逻辑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把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经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应用他们所学的逻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种思维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学习、领会和运用其他各门科学知识提供有效的逻辑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回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形式逻辑,还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后进一步去影响和培养其所教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素质打下基础。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应遵循“简练”这一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专业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而要强干削枝,做到“精简”。“精”也即“精髓”,要求教材选取理论要适度,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将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清讲透。“简”也即“删繁就简”,对于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难、繁、旧”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并、压”。

因为“逻辑教材体系都是教学体系,而非严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其内容应当丰富而新颖,体系可以不必那么严密。同时,教材编写必须注意,不必把什么内容都‘讲深讲透’,而应当留给教师在课堂发挥的余地,留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使教材具有启发性。”翻“面对着兴趣不一、水平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搞得很专、很学术,要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或技巧。”同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应该尽量“删、减、并、压”那些并不十分必要且用处不大的繁琐枯燥的公式推导及论证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安排最必要和适用的内容,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学术性及系统性。对于有些内容则可只保留其最终结论让学生记住并予以运用,不必过细地推究其成因及来源,不妨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命题变形推理中连续换质位和换位质的推理”、“三段论的公理”、“复合三段论”等就可以删减。

四、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即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才能根据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教材的方向、目标、内容、范围、体系结构及表达方式。“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就应不同,专科与本科、重点院校本科与非重点院校本科、师范类院校与政法院校、医学院校等,逻辑的教学内容都应不同”。围就是基于不同的专业其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文、政治等专业的逻辑教学内容应侧重论证、分析、日常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理科专业则可侧重演算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近年来,形式逻辑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教材被编写使用。但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却也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层次学生对逻辑知识的不同需要”昀,存在着“教材编写多少年一贯制,并未跳出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教材框架下增添删减”的现象,也即没有认真关注教材的特殊定位,造成各种教材大同小异、定位不准、缺乏个性。教师教育专业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述弊病,或与通用教材没有太大区别,或没有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专业。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要紧紧围绕其阅读与使用对象是未来的教师这一客观实际,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出发来确定体系、组织内容,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突现个陛。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7

【关键词】 组织胚胎学;论坛;第二课堂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不同,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基本知识,但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教研室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即本科生“组织胚胎学论坛”,该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

1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法是大学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虽然经常适当地结合临床实际,但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和教学重点的倾向,许多问题都不能深入地讲解[1]。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较难把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应试为主。组织胚胎学作为一门医学生较早接触的主干课程,对于培养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使他们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提下,以某个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自觉地寻找基础医学知识,特别是组织胚胎学知识在临床及科研上的重要性及联系,这对于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好基础知识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于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学好各门课程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培养学生系统性、整体性的学习方法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有如下三种模式:①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OSBCM);②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③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disciplinebased curriculum model,DBCM)[2]。我国当前的医学教学模式属于第三种,这种教学模式把人体系统的完整知识结构分割成诸多学科,虽然便于学生记忆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医学教育应尽量体现机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就是以某个器官、系统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相关的疾病或科学研究的前沿,使其能够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将各门课程相互穿插、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整体、客观地渐进思考,并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时建立起临床和科研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各门科学相互渗透,个人的力量总属有限,为较好地完成医疗或科研工作,必须重视团队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应领域紧跟国际前沿而有所作为。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医学生相互尊重、乐于协作的科学品德十分必要。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到各个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3]。在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中,由3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以及和其他小组进行讨论的过程,培养他们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分工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各小组之间在选题、深入研究和交流报告时也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掌握现代科技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意识,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的医学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4]。国内医学人才培养大多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较少,学生缺少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组织胚胎学论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设计创新性实验研究,并筛选出一批可行性较高的课题,申请学校本科生创新基金,开展实验并撰写论文,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云,肖岚. 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体会[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6):421.

[2] 张云,乔敏. 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87-89.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8

关键词 大学生论坛 朋辈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朋辈教育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拓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范围和途径,使更多的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主体转变为能动的自我教育主体。朋辈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包括高年级辅导低年级,专业学生带非专业学生,社会经验丰富的学生带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学生以及互动朋辈辅导。本活动旨在探索互动朋辈辅导的作用发挥。这一模式下的朋辈辅导以双方(或多方)相互辅导为基础,以他们面对的环境、目的、内容、手段和活动为客体。①这样,学生彼此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我们认为,大学生论坛活动是发挥朋辈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1 我院大学生论坛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大学生论坛活动始于2010年9月,迄今已举办四期,每学期一期。该活动由院理论学宣会(社团)主办,学宣会成员自主组织,并面向全学院学生开放。大学生论坛活动因其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意义独特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关注,是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成果。

该论坛前身为“时事广角”,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理论学宣会从论坛的主题内容、组织形式及论坛活动的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其一,在论坛主题选择上,一方面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从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另一方面,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学校实际,积极征询有关领导和老师的意见,使主题既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同时兼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其二,在论坛组织形式上,设立了三个活动阶段,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的引导和专家辅导有机融合。学生在每个阶段均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其三,在论坛效果评价上,设定多纬度,充分鼓励所有参与学生以总结形式进行自主评价,从而进行自我完善。

我院的大学生论坛活动,前两期为活动的探索期,后两期是活动的成型期和模式固定期。如第三期的活动主题是“我关注、我参与、我表达”(“微力量”改变生活),该期活动开始探索学生组建团队参与讨论的模式;第四期则正式确定了论坛活动的基本模式,是论坛活动的新阶段。这个基本模式是:每次论坛都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团队选拔,由学生自组团队,根据主题设计模拟情景来自由发表观点,然后进行评选;第二阶段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专题讲座辅导,强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第三阶段是由选拔出的团队,在专家讲座辅导后,分角色对主题开展激烈讨论,形成观点。

2 我院大学生论坛的实效

大学生论坛活动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交流的频繁性以及思想的多维性和深入性。同时,论坛活动也大大提高了理论社团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论坛在发挥朋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

2.1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论坛活动从第一阶段开始就需要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团队合作,尤其在第三阶段的分角色讨论中,学生既要整合提炼团队内的观点,还需要与其他团队碰撞产生新观点。这些交流沟通,都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同时,通过多角度的发散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可避免学生成为 “愤青”,易于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就如11级国贸1班赖舒然同学所说:“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讨论了好久,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在交流中迸出了火花。”、“我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每次激烈的讨论,我都很享受。这是思想的交锋。”

2.2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教育

大学生论坛活动的一系列准备和辅导工作的重要落脚点都在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了解他人的视角,开阔思维和视野,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在分析“杜甫很忙”这一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有代表四个不同角色(学生、教育部门、商家、媒体)的团队,除了从所代表的角色出发探讨这一问题,还需要听其他角色的声音,从而更全面地把握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正如11级国贸3班彭艳婷同学所说:“我们是团队参加比赛的,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最令我满意的是我们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有好几次由于压力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都在队员的帮助和安慰下坚持过来了,说实在的,真的很不容易!快乐与合作双赢,争论与协商共存!”

2.3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促进

学生在参与每一轮的活动中参考借鉴其他小组的的形式和内容,发现本小组的不足,努力提高本小组的表现。正如11级工企4班吴小霞同学所说“我们团队成员相互鼓励和支持走到了最后。团队的力量,有时就是那么神奇,复杂的事情团队一合作就明朗了。当看到其他团队这么卖力,我们又不甘落后,继续奋斗。”又如11级工企4班的缪婷婷同学所说“我觉得我看问题的方式总是较表面的,但在小组成员的合作和交流中不知不觉就得到深化和升华。”

3 大学生论坛活动的提升和深化

大学生论坛活动有其独特的形式,部分院校探索过时政论坛等活动形式,但没有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的引导和专家辅导有机融合。我院论坛活动在前两期实践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探索,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了将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做出品牌,我们后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论坛活动的认识以及宣传力度,包括课堂、社团活动以及网络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第二,完善活动的制度建设,强化团队的管理。包括管理的主体,组织实施的部门,后勤工作的常规化等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参与团队的管理,同时把辅导员团队也纳入论坛活动。第三,严格把好论坛活动的质量关,强化论坛活动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并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选题上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选取有生命力,积极向上,且学生关注较多,兴趣较浓的主题;把培养知识面广,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作为论坛活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第四,加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工作。我院理论学宣会设立三位专门的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活动的指导工作。第五,论坛活动固定化,每学期举办,不断总结创新,力求探寻更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学生。第六,加强对大学生论坛的投入,包括对表现出色者予以适当奖励,提供大学生论坛活动的场所,辅以相应的物质条件,邀请相关的学者和专家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