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3-30 10:39:55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1

【关键词】综合艺术院校 艺术硕士 教育改革

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基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优化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结构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采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此举对于以技能培养要求较高著称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无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改革思路和广阔的实施空间。

一、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动与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13年7月印发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再次加大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力度,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基本稳定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学科总体规模,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办法。”“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改革质量评价机制,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定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同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对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艺术硕士学位从一起步就显出很强的生命力。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颁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05]9号)和《关于申报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学位办[2005]13号),批准北京大学等3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同时对艺术硕士的招生对象、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与培养要求等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开启了我国艺术学科特别是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纪元。

艺术硕士,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区别于艺术理论、学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艺术实践经历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特点,注重创作表演技能的提高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艺术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美术、艺术设计、舞蹈、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等。

吉林艺术学院于2009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第二批艺术硕士培养院校。当年获批的专业领域为音乐、美术,专业方向为管弦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声乐演唱和油画。2010年,艺术硕士招生和培养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设计和戏剧。随后,吉林艺术学院紧密围绕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全国艺术硕士教指委的要求,注重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仅五年时间,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就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研究生导师为132人,累计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536人,其中已获得学位105人,在读431人。

二、构建符合艺术硕士特点的创新理念和课程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超越”。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阐述,不仅为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对以创新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为此,吉林艺术学院在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创造力和创新力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实践基地、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吉林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课程体系既有以培养文化艺术涵养和掌握现代艺术理念的艺术基础理论类课程,也有以培养扎实深厚的创作技能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艺术创作类课程,突破了偏重创作技法的单一培养思路,提升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明确区别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计划,增加艺术硕士的创作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使创作实践类学分占比达到60%,将高层次、应用型这一目标理念贯穿实践教学之中,从而大幅度提升艺术硕士的创作实践能力。

三、构建具有较高创新实践素质的“双师型”和“双导师”团队

“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既是艺术硕士培养理念的需要,也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障。近年来,在“双师型”导师团队的建设中,吉林艺术学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校内建起一批“双师型”导师工作室,坚持以创作和项目的实践带动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导师工作室的创作和项目中,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还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并行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艺术水准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准和创作能力。

“请进来”是指把业界德高望重的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剧作家、舞蹈家、知名导演等专家请进学校,特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艺术学院制定了详尽的聘任条例并履行相关聘任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共聘请了许占志、董亚春、王晓燕等30余位省内外艺术家来校建立工作室和创作室,对艺术硕士实施培养。此外,吉林艺术学院还聘请了刘云志、方力钧、岳敏君、范福安、王举等10余位国内艺术家。“走出去”就是让艺术硕士进入到这些校外专家导师的工作室和创作室,充分融入和利用其创作实践环境,真正在创作实践及项目研究中培养。对于此类校外特聘导师,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相应支持,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艺术硕士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机制。

四、构建融教学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是艺术硕士培养的关键,按照艺术硕士高层次、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要求。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与吉林省交响乐团、长影乐团、吉林省民乐团、吉林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长春广播电视台以及画廊、经纪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结成长期合作关系,还与拥有“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和“中国好舞蹈”三大王牌娱乐节目的灿星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为该公司在国内唯一的流行音乐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建设了一批具有提高创作能力、激发创新潜能融教学和创作实践为一体的艺术硕士实践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五、构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人才特征的评价体系

针对艺术硕士的教学成果强调作品创作与表演实践,其学位论文要求主要对作品创作与表演实践的专业分析和理论阐述,旨在突出培养艺术创作、表演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征。吉林艺术学院明确区分了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考核评价标准,以艺术硕士的作品创作与表演实践质量为主要评估考核依据,论文需结合创作或表演作品来阐述自身创作、表演的体会与感受,以及创作、表演理念与技法或技巧创新等。完善毕业音乐会、毕业画展、毕业设计展、毕业剧目的相关要求,毕业论文的答辩形式也在探索创新,可以在表演或展览现场对其作品创作与实践展开答辩。

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深化改革、确保质量、突出特色,学习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提高我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注: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其和,.“双导师”视阈下高校艺术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策略――以中国画方向为研究个案[J].美术大观,2012(5).

[2]江河.关于在我院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思考[J].新美术,2005(4).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2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 2名、岩土工程 2名、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2名、矿产普查与勘探 2名、建筑与土木工程 2名。

3S与数字矿山研究所 :部分专业

理学院:有机化学 1名、系统理论 1名、系统分析与集成 2名、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2名、材料物理与化学 8名、化学工程 5名(专业型)。

体育部:体育人文社会学2名、体育教学2名(专业型)。

人文学院:外国哲学3名、伦理学 3名、政治经济学2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名、科学技术史1名。

中南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报考专业为工学门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含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隆平分院:作物学杂交水稻方向 2名。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专业型)。

深圳研究院:MBA。

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中国海洋大学

学术型:

海洋环境学院: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物理海洋学、应用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光学、自然地理学、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摄影测量与遥感、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测绘工程。

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化学工程。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水产学院:动物学、增殖养殖工程、渔业。

海洋生命学院: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工程。

医药学院:制药工程。

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热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环境工程。

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财政学。

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

法政学院: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材料工程。

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专业学位: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

旅游管理硕士教育中心:旅游管理硕士。

金融硕士教育中心:金融硕士。

保险硕士教育中心:保险硕士。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中心:国际商务硕士。

湖南大学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数学。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育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均为专业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岳麓书院: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医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物理系:凝聚态物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光学,14名。

化学系:无机化学 7名。

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学硕士 4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4名(工学、理学各2名) 、生物学11名(含威海校区4名)。

食品学院:食品科学 2名。

威海校区:船舶与海洋工程 4名、海洋科学 3名、微生物学 2名、车辆工程3名(专业型)。

人文学院:世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史1名。

航天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

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 3名。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23名(专业学位)、 北京教学中心管理软件应用顾问方向(单证)。

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不少于11名。

物理学院: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工程系: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光学工程。

航空系: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系统、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

知识产权研究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能源研究院:共9人 ,核科学与工程、光伏工程、能源化学。

药学院: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

材料学院:固体力学专业 2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8名。

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

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共8名、移动云计算。

中山大学

深圳研究院:计算机技术专业 32名。

重庆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型、专业型。

数学统计学院:学术型和应用统计专业硕士。

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学。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光电工程学院:各专业。

通信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含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兰州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3名、卫生毒理学2名、公共卫生 2名(专业型)。

生命学院: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动物学、生物物理、生态学。

中国农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移动互联技术方向。

工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机械工程类硕士。

应用力学系:力学。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设计艺术学。

环境学院:学术型3名。

药学院:部分专业。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韩国语)、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医学院:临床医学。

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

西北工业大学

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7名、细胞生物学 4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软件学院:移动云计算、RIA交互设计、互联网营销与管理。

四川大学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MTA)。

电子信息学院: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息安全。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专业。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型)。

数学学院:部分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物流工程专业学位。

吉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学术型), 水利工程(专业型)。

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2名)、外国哲学(6名)、宗教学(2名)、伦理学(3名)、名类学(3名)、应用心理硕士(1名专硕)、 社会保障(4名)。

东南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术型

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6名、作物遗传育种8名、植物资源学5名、种子工程5名。

植保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2名、农药学2名、植保资源利用2名、有害生物治理生态工程2名。

资环学院:环境科学4名、土壤学15名、植物营养学2名、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11名、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7名、肥料学4名、资源环境生物学5名。

园艺学院:果树学2名、设施园艺工程2名、茶学3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14名。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学4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5名、水产养殖1名、渔业资源2名、草学11名。

经管学院:区域经济学5名、会计学4名、企业管理7名、农业经济管理1名、林业经济管理4名、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4名、农村金融2名、土地资源管理4名。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哲学4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5名、社会学18名、职业技术教育学 2名、中国史5名、科学技术史4名。

机电学院:机械工程3名、农业机械化工程10名、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10名、木材科学与技术4名。

水建学院:岩土工程7名、结构工程3名、水文学及水资源19名、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7名、水工结构工程7名、水利水电工程9名、农业水土工程3名。

生命学院:植物学16名、遗传学15名、微生物学2名、生物信息学2名、细胞生物学1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名、药用植物学2名、中药学3名。

林学院:生态学10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4名、林木遗传育种7名、森林培育5名、森林保护学17名、森林经理学5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8名。

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3名、计算机应用技术9名。

理学院:应用数学13名、生物物理学6名、化学生物学13名、应用化学26名。

外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名。

动物医学学院:生理学5名、神经生物学3名、发育生物学7名、基础兽医学6名、预防兽医学2名、临床兽医学2名、动物生物技术2名。

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名、思想政治教育5名。

专业学位

农学院:作物9名。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13名。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15名。

园艺学院:园艺16名。

动物科技学院:养殖 18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21名。

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19名、工商管理硕士83名。

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硕士19名、公共管理硕士 94名。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工程13名、农业工程12名。

生命学院:生物工程19名、中药学19名。

林学院:林学硕士14名。

信息工程学院:农业信息化23名。

动物医学学院:兽医硕士18名。

北京师范大学

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

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珠海分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软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

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

历史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

信息科学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术型)、软件工程(专业型)。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公共管理硕士 (只接收报考清华北大MPA生源)。

电子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MBA。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MPA。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神经信息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数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化学系:部分专业。

信息学院:工程硕士软件工程专业。

物理系:17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浙江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单证,专业学位)。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3

关键词:全日制;兽医硕士;培养模式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职业性的特点。但是,目前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多地借鉴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主要表现在:(1)培养定位方面,不能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区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本质区别,前者主要是培养特定职业的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后者主要是培养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研究型人才,重在学术创新。(2)课程设置方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趋同。出于对现有教学资源的考虑,兽医硕士的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基本上与学术型课程相同,专业硕士的实践特点和职业特点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实践课程缺乏完整、系统的学习和锻炼。(3)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稳定的培养实践基地。系统有效的专业实践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建立起与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兽医硕士培养实践基地,为兽医硕士完成专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一、明确培养目标,体现培养特色

吉林大学兽医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政府创办的北洋马医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组建成为中国人民兽医大学,1992年更名为中国人民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中国人民军需大学。2004年原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吉林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摇篮,她开创了我国兽医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兽医专业人才,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吉林大学在立足于兽医高层次人才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兽医教育经验,确立了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即着力于培养热爱祖国,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经过六年多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兽医职业为导向,以企业课题为依托的模式,从根源上保证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方向的正确性,在培养环节上强化导师指导角色从研究型到实践型的转变,实现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选人育人的发展型人才需求计划,建立起实践选题―学校培养―企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突出实践环节

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吉林大学制定了《吉林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章程》,成立了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充分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吉林大学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时间、论文要求与学位授予条件等环节,其中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兽医硕士课程设置的必修环节,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1年,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于6个月。在兽医硕士中期考核阶段,规定了由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共同参与、研究生院负责监督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确保兽医硕士完成合格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得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据可行,从制度上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与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专业实践,确保兽医硕士的培养质量。

三、改进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开展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调动培养单位、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符合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既有前沿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巩固兽医硕士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也有应用性强的专业实践课程,强化兽医硕士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还有针对性强的专业选修课,满足兽医硕士的职业方向需求,扩充职业知识储备。引导教师根据兽医职业背景的特点组织授课内容,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够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对于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一方面遴选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和指导,使学生构建起合理的兽医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企业、管理部门高水平的专家开设学术前沿课程或讲座,使学生职业领域的知识纵向加深。同时,学校根据《吉林大学校外合作导师聘任办法》,在兽医硕士培养实践基地选聘了近20位校外合作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专业实践方案,具体负责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确保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互配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在兽医硕士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心所在,而加强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吉林大学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注重专业实践训练,进一步深化与兽医行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实践基地可以在校外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全面学习产品生产制备的各个环节、前期的研发策略、报批质量检验的要求、产品检验、生产基础设施保障等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进一步明确专业实践要求,保证专业实践质量。兽医硕士需要按照校内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共同制定的专业实践计划进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结束后,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吉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由校外合作导师及校内导师签署意见。每年定期组织由兽医硕士、校内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共同参加的专业实践报告会,对兽医硕士的专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改进。学校通过与兽医行业建立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并对专业实践加强过程监督,促进了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参与企业课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4

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为了更好的把作者的学术论点和引用的文献论点区分开来,那么我们写汽车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来看看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收集的汽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吧,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有所帮助。

汽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蓝朝晖.中国汽车入世后得到跳跃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N].北京商报,2006-12-12.

[2]跨国巨头完成布阵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在何方[N].解放日报,2003-04-21.

[3]中国汽车业应借鉴德国经验[N].经济参考报,2006-09-22.

[4]开启农村汽车市场的大门[N].机电商报,2006-03-31.

[5]徐刚.中国汽车如何面对自主创新[N].中国经济周刊,2006-02-13.

[6]金晶.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路在何方?[N].中国工业报,2005-06-01

汽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汽车AMT控制系统及离合器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重庆交通学院2004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吉林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汽车行业一体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研究吉林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测量系统软件开发吉林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汽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哈尔滨成功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案例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汽车齿轮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我国汽车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湖南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汽车造型中的张力和表现性研究湖南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湖南大学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5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对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探讨和实践分析,对存在的一些不具体、不完善的现状进行优化,提出几点看法和改进意见,以期达到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35-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急需既精通专业技能又能紧密结合企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生力军,是时展的需要。工程硕士教育侧重务实与应用,其目标是本着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企业人力素质的原则,以企业的需要为准绳,为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大力开展,在改变专业学位原有生源结构的同时,也更鲜明地提出了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产学研联合培养是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阵地,这是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发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投入到专业硕士培养事业中,协同育人,共生共赢。

本文着重针对材料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结合《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对产学研联合培养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探讨和实践分析,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具体、不完善的现状进行优化,提出几点看法和改进意见。

二、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各地高校在教育部大纲的指导下,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展专业硕士的培养,并根据专业性质的差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培养模式[1]。但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区别不大、实践能力训练比较少而散、没有实现和企业培养的互动等[2]。除了培养规模小、学位点少、起步晚之外,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如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的授课形式差别不大、独立的实践环节实施效果不佳、双导师负责制有名无实、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产学研联合培养不深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材料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分析与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提出了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实践中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措施,确保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4]。

与国内情况相比,美国在产学研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在产学研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提出科研课题,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中,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走进企业,切实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产品开发,培养模式完全不同于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界与产业界的联合,高校与企业在专业硕士培养上达成了深层次的合作。

三、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桂电―电科院联培基地)的2013―2016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了政府部门角色、校企合作建设联培基地、培养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材料工程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一)政府部门要提供有效的激励政策

对于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政府在培养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策法令对高校和企业的行为有较大的导向作用,政府理应发挥主导功能,宏观上协调产学研各方的工作。桂电―电科院联培基地自成立到现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建设经费,还从根本上明确了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和目标,规范了专业硕士培养中高校、企业及学生本身的权利、义务与职责,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宏观上把控专业硕士培养系统,为联培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外部环境。因此,我校与电科院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合作紧密,\行5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校企加强合作,强化联培基地建设

高校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的第一责任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招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开展、联培基地建设和考核等方面实施有效控制,以避免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管理混在一起,也为与企业交流合作提供便利的外在条件。企业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自觉参与到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体系中。在桂电―电科院联培基地运行过程中,双方签订了有效的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双方共享联培基地的资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桂电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原有的实践基地上将经费投入到硬件设施中,企业从一线工作人员中组建了一支导师队伍,主动承担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实践能力考核等培养环节,并且双方共同设立了专门部门统一管理联合培养的相关事宜,定期交流。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双方都主动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真正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联合培养的过程管理

管理是品质的保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体制。目前,就大部分工程硕士培养来讲,质量管理体系上仍然有待完善。在课程管理方面,未体现专业学位课程特别是工程硕士的职业性与实践性,更未体现联合培养的特色,授课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与工学硕士有很大的相似度。在实践教学的质量上,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未充分展示,目前实行的双导师制模式没有真正实现对研究生的协同培养。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征求了企业导师的意见,重点打造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科学实验》两门课程,主要以实验为主,侧重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专业硕士进入企业解决课题技术难关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另外,实行双导师制,在明确双方责任的前提下,校内导师在理论上给予指导,校外导师发挥技术特长,优势互补,通过沟通与协调,在互动过程中满足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

(四)多元化评价专硕培养目标体系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个性质决定了必须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方式。高校承担培养专业硕士的基本事宜,全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企业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最终归属地,在实践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责无旁贷;材料工程类的专业硕士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各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单位也必须成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另一主体。这样,三主体培养的形式就形成了,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另外,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多,就我校的联培基地来说,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等的交流已经常态化,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可以借助于这个平台走向国际化,从世界前沿的科技和生产、管理经验等各方面提高专业硕士的水平,培养国际性的高层次人才。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现状,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并对比了国内外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分析,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具体、不完善的现状进行了优化,也提出了几点看法和改进意见,以期望达到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艳,吴蒙.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质量保障制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34-136.

[2]王姝B.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育人机制研究[J].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何木芬,马垒,陈国华.西部院校材料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分析与优化[J].科技信息,2014,(5):27-28.

[4]陈国华,何木芬,马传国.西部院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育论坛,2015,(1):274-275.

收稿日期:2016-11-25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6

一、新形势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

1、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新常态”时期。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这种形势,非常有必要对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构建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知识。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绿色化”建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理念,现代农业正在进入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需要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掌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及规划设计等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3、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协调推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居民数量,促进更多的农民“进城”,在城市工作并安家落户;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现象、新问题,而这些应该是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学生当前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生源结构多元化,专业基础较差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硕士生的本科专业学位结构比较复杂。根据郭时印等(2009)调查,农业推广硕士考生主体是行政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占大多数,但还有很多其他学科(如教育学、文学等)的学生,而且具有农林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小,专业基础比较差。

2、师资队伍比较缺乏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师资力量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学校专业领域的科研优势和教学资源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运转,倾向于相关学术研究,致使许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根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尽管配备了第二导师队伍,但第二导师实际参与度不够,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3、实践能力培养较难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专业学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注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而我们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普遍对农林发展缺少感性认识,迫切需要直观、生动的实践机会。但目前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以课堂理论课教学为主。尽管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开展课程实践观摩、调研等活动。

三、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提高生源质量

对于应届本科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广播、校报、论坛和各类学习讲座等途径与场合,宣传现代农业,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传递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培养信息,引导具有农林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报考;对于从事农林经营管理的在职人员,则可以通知互联网、农林行业通讯和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传递研究生招生信息,扩大领域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渠道宣传,吸引具有农林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进校学习,提高生源质量。

2、建设师资队伍

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培养一支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要完善“第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第二导师作为实践导师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导师的权利与责任,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导师的互补作用,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可以建立课程组,落实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稳定任课教师队伍。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在农业推广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重视实践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研究教学方法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工作中。要增加实践参观考察环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开设实践类课程,由外聘实践单位的专家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导师、任课教学队伍,更好地发挥第二导师作用;尝试改革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制度,硕士学位论文可采取论文之外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等实践研究成果。

4、教学和研究要紧跟形势发展。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人才,教学和研究的内容要紧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农村绿色发展的途径与技术手段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碧芬等.以农科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6):87-91.

[2]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2012,30(2):52-54.

[3]郭时印等.农业推广硕士生源问题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3):33-36.

[4]李茜等.“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6):45-49.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7

关键词: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段明广(1983-),男,河南新乡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助教;王丽娟(1983-),女,河南新乡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广西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相比全国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在广西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

一、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西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具有专业博士学位两个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初步完善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体系。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1)广西现有的招生单位和专业学位类型。广西自1996年获得一个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和一个专业硕士点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广西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广西的专业学位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9年,广西共有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2个,包括专业学位培养单位9个,其中专业学位点26个,但桂林空军学院、广西工学院、桂林医学院三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没有设置专业学位点,如表1。

(2)广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目前,广西全日制研究生规模为1899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406人,博士研究生5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4899人,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947人。广西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广西招生的专业学位类型有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9种,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达到3224人,历年的招生数在不断增加,从2004年到2008年历年的招生数是837人、930人、1012人、1041人、1010人;从1996年开始招生到2009年广西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6466人,广西共培养硕士研究生共29803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5462人,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总数的18.33%。根据《2010―2015年广西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审议稿)》,到2015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达到31500人,其士研究生1500人,学术型研究生15000人,硕士专业学位在学研究生1500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册人员20000人。另外,根据规划,广西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三个,分别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种以上,使全区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类别增加到30种以上。

据悉,2010年广西申请新增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1个,涉及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保险硕士、金融硕士、教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等领域。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

(1)层次结构。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包括14种专业硕士学位,一种专业博士学位,即临床医学博士。

(2)科类结构。目前,广西研究生教育涉及我国12个学科门类,广西已有的14种专业学位类型,涵盖了我国12个学科门类的7个,包括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其中,教育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各设2种专业硕士学位,医学设3个专业硕士学位和1个专业博士学位,而工学仅设一个,如表2所示。

(3)布局结构。广西共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13个地区,目前,广西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只分布在南宁和桂林两个地区,有9个培养单位;其他地区没有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其中南宁包括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中医学院6个培养单位,桂林包括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3个培养单位,而其他11个地区没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4)生源结构。根据现行的招生政策,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在职生为主,主要生源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本科毕业生,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比较小,招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小。

(5)导师结构。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师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知识结构的实施者和设计者,也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者。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与规模。[2]以广西大学为例,如表3所示,目前广西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结构状况。

二、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的专业学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相比全国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培养规模偏小

专业学位种类少,招生规模小。广西的专业硕士学位种类较少,办学规模较小。全国共有专业学位授权单位476个,广西仅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和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全国现设的3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广西只获得14种。虽然广西已有的14种硕士专业学位涵盖26个授权点,而全国同类别的14种专业学位共涵盖1104个授权点。其中2009年之前,只有9种专业学位,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是2009年新获得的专业学位类型。与全国相比,风景园林硕士、军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广西还没有授权点。

从培养单位看,广西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12个,专业硕士授权单位加上2010年新增的3个才只有9个。广西的各专业学位类型的招生单位数量与全国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工商管理硕士2010年全国有127个招生单位,广西只有3个;法律硕士全国有115个招生单位,广西也只有3个;全国工程硕士38个,广西有3个,详见表4。

以2008年的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的招生情况为依据,广西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招生规模上有很大差距,广西这五种专业学位2008年共招生433人,只占全国这五种专业学位总招生人数38294人的1.1%。除此之外,广西研究生教育重点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数所占比例小,2007年广西专业硕士学位在读研究生也只有2100多人,与学位在读研究生数之比是1比7,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一般是1比1。2008年广西录取的专业学位总人数为845人,广西师范大学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是190多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录取人数是1300多人,比例是1比7。并且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在职攻读的比例较大,而全日制的比例较少,如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共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为237人,而全日制的只有74人。由此可见,广西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广西研究生规模小、数量少,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性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规模和结构上不均衡,因此,广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2.生源相对短缺

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在培养单位数量、累计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多,但是从生源上分析,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存在着生源短缺的问题。第一,从生源结构上看,是由于招生制度的原因。第二,部分专业学位招生数量在减少,或者是招生规模不稳定的现象。如在2006、2007、2008三年中,工程硕士的每年的招生数为177人、171人、96人;工商管理硕士每年的招生数为127人、78人、108人;而兽医硕士在这三年中平均每年的招生数为8人;口腔医学硕士平均每年的招生数为3人。第三,从报考人数来看,2007年、2008年、2009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广西考区报考人数分别为3723人、3815人、4161人,而2007年、2008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人1043人和1012人;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14482人、13405人、14022人,而录取人数为5418人、5953人、6700人。综上分析,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源问题相对比较短缺,影响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

3.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由于受我国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的影响,广西的研究生导师数量基本能够满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以学术型导师为主,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科研的指导;而实践型导师比较少,不能满足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如广西大学招生的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五个专业学位领域内,只有工程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有实践型的导师,而且实践型导师队伍比例较小。工程硕士导师共有217个,实践型导师仅有23个,占所有导师总数的19.7%;农业推广硕士共有导师82个,实践型导师4个,仅占所有导师总数的5%。总之,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多数以相应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发展为基础,师资结构多数以学术型教师为主,偏重理论教学、科研指导,缺乏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尚未形成“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4.培养特色不突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多数是在学术型研究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还没有完全形成符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培养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其培养方向是具体职业部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广西许多专业学位制订培养目标就没有很好地突出其培养特色,培养目标中没有充分突出显示是培养什么样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要求,因此显得比较模糊,没有准确回答的培养的人才“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职业需求的目标。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和种类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问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很少体现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而是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开设的形式是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设置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部分。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受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以及相关职业部门的职业需求。

5.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了保障和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构,有关质量保障单位和相关机构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等所有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作机制。综合分析,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主要问题表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意识不强,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自身的内部保障体系不完善。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高校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重视质量与否,是否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直接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总之,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一套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多数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机制,缺乏质量保障措施,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三、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出相应的策略。经过分析,其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相对偏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

众所周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有共同的学科发展基础,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发展历程短。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相应学科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而广西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能力相当落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少。根据2010年研究生招生单位数量统计显示,广西目前只有12个研究生招生单位,与北京、上海、辽宁等一些城市比研究生单位数量比较少,占全国总招生单位的1.9%。

2.社会认可程度不够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是拿单证,并且是在职学习,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这就很容易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造成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偏见,依然注重挑选有“双证”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偏见也造成学校本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不够重视,在整个培养过程对其降低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因此,在广西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必须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优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机遇,以促进广西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7]梁景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8]饶燕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调查[J].大学(学术版),2009,

(11).

[9]贺祖斌.“后评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10]戴雪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11]曹瑞红,包水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12]杨院.由专业学位硕士扩招引发的思考[J].中国考试(研究版),

2009,(12).

[13]王磊,沈长朋,郑国生.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规划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14]张洪清.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化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篇8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的公办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二、学校名称及代码

北华大学,学校国标代码:10201

三、学院简介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位于北华大学东校区,吉林省吉林市滨江东路3999号。现有美术学(师范)、绘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6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现有实习基地14个,辐射省内外,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学院学生共获得各类奖项近200项,师生累计在国内外展出、发表作品近1500件。学院注重开展国际间的教育与艺术交流合作,与意大利、俄罗斯、韩国和台湾地区建立合作项目,开展学生交流。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位于北华大学东校区。现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师范)3个本科专业,设有艺术专业硕士、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多名教师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获奖,学生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基本功比赛”中获奖20余项。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教育、艺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意大利、韩国和台湾地区建立合作项目,开展学生交流、培养工作。

文学院:

文学院位于北华大学南校区,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15号。现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3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硕士(语文教学)和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范围,与近40家广播电视台、新闻机构签订实习协议,几年来已向传媒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四、报考条件

1.凡符合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有关艺术类专业体检标准者,均可报考我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