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资源水利论文8篇

时间:2023-04-01 10:06:06

资源水利论文

资源水利论文篇1

(一)缺乏统一管理,直接影响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目前,黄河系统内,“管”水的部门不止一个,比如黄河取水许可、水量调度、水质管理权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水政科、防办、供水处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管理。虽然各口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有时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法律保障措施滞后,影响水资源管理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要求进行水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一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强化和完善水权划分,不断加强管理。就目前情况看,做为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对滞后并且难度很大,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三)经营管理措施不到位

自黄委1994年开始在流域管理中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各单位实现了订单供水,但是做为黄河部门只管放水,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措施等。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也难以使用水户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真正信任和服从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从而使黄河部门的职责和权威无法真正到位。对黄河水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控制和协调用水户的取水,虽然,在实施中实行了“两水分供”的供水措施,但在取水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水工用”现象,同时也给水资源利用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节水意识淡薄,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二是水费征收机制不健全,水价又偏低,不能通过经济杠杆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四是黄河供水部门实施“两水分供”措施难以保障,工农混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黄河水约有70%用于农业灌溉,但目前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灌水技术落后,有些灌区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然存在,致使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40%,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节水灌溉虽得到了世人重视,但因投入资金不足,节水进展仍很缓慢。

二、强化节水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节水意识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理解和支持。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逐步树立水忧患意识,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进一步加大公众法规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了解水、认识水、珍惜水,激发大家共同参与对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二)合理提高黄河水价,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三)加大基础投资,促使节约用水

加大引黄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对灌区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定期对供水渠道进行清淤排障和防渗漏,努力提高灌区工程标准和配套能力。减少水量损失。加强田间工程管理,推广渗灌、滴灌、喷灌及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用水定额,严禁“滴、漏、跑、冒”现象发生。

(四)强化“两水分供”杜绝农水工用

强化“两水分供”措施,杜绝农水工用、跑冒滴漏、转嫁供水用途、改变用水性质的事情发生,合理区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界限,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及时了解掌握辖区水库蓄水动态和用水需求信息,改变过去只管渠首,不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水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供水管理由口到线、到片的延伸,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资源水利论文篇2

在城市解决暴雨内涝问题时,从前至现基本上一直采取以疏为主的措施,对如何蓄住天上水考虑的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老城改造如此、新区建设亦如此。针对这一问题,把如何蓄住天上放到了突出位置。在城市解决暴雨内涝问题时,如果变疏为蓄,就可以通过收集雨水来满足室内冲洗、户外用水、绿化用水等,节水效果将非常明显,水资源紧张状况也可以得到缓解。从源头截蓄大量的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应用与方法

城市雨水利用设计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很多方面,如机关企业、住宅小区、道路两边、停车场、城市广场和现有坑塘都可以进行这种设计。

(一)以机关企业、住宅小区为例

(二)在停车场、城市广场内

(三)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

(四)在现有坑塘周边修建多个过滤池,以收集不同方向的雨水。以人民公园人工湖和西营坑为例。

(五)在老城改造、新区建设时,把大型雨水控制系统工程列入规划内。

(六)以长藤结瓜的形式做好系统工程。把机关企业、住宅小区、道路两边、停车场、城市广场和现有坑塘的节水工程作为单元工程,用现有的排水主管道尽可能的把各单元工程都串联起来。这样,如果遇到特大暴雨,各单元工程不能消化的多余雨水也能及时排出。

三、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关实验资料表明:通过城市雨水利用设计,一般可以节约用水30%,有望达到45%,同时还可以相应地减少每户供水开发成本约900元左右。安阳市区人口70万左右,约20万户,以此推算,可相应减少供水开发成本1.8亿元;以2007年来说,安阳市生活用水1.3032亿立方米,可节约用水0.39亿立方米左右,按市价2.25元计算,用水户最少节约水费0.87亿元。

四、对雨水利用观念内涵的延伸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是雨水利用的另一途径

水库的蓄水主要来自泉水和雨水两部分。目前,据有关资料统计:安阳市境内的彰武水库年平均供水量为2.5亿m3,工农业用水为1.15亿m3;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岳城水库每年分水量为2.54亿m3,实际供水量为0.12亿m3。资料显示:两库尚有3.7亿m3的水得不到充分利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相当量的雨水。

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建设发展,是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解决城市地下水持续下降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随着地下水的持续下降、水价上调以及生活、生产节约用水带来用水量的减少,在一定时期内必将加大城市供水企业的开采成本和净化成本,最终导致企业亏损。

2.更主要的是随着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必将带来地面沉降的问题,造成社会公众财产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跨区域调水的职责以及地表水管理(水库)属于水利部门,当问题产生时,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时,城建部门与水利部门最终会坐到一起,协调解决。

如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两库的供水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安阳市的地下水开采将每年减少3.7亿m3,是安阳市年取水总量的1.4倍;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二)现有的引水工程不能充分发挥其供水能力

目前,安阳市已建成的引水工程有两项,一是以岳城水库为水源的五水厂引水工程,一是以彰武水库为水源的环城河引水工程,归口单位属于安阳市水利部门。市区现有的五个水厂,归口单位属于安阳市城建部门。除第五水厂外,其它四个水厂都是以地下水为水源,进行着无节制的开采。第五水厂的供水水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岳城水库,一是地下水。虽然如此,五水厂引水工程仍不能达到满负荷运行。因为五水厂如引用岳城水库的水,会加大购水成本和净化成本,企业利润也会相应地减少;为了降低供水成本,五水厂并未完全利用这部分水源,而是采用开采供水成本低的地下水。这样虽然降低了部分供水成本,但是却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目前,五水厂引水工程供水量仅占五水厂供水量的25%,其供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是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

(三)治水思路应提升到法制层面

目前,安阳市水利局提出了治水思路是:用足境外配额水,设法蓄住天上水,尽量拦住过境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标准抗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处理利用污染水,关键措施搞节水。把如何蓄住天上水放到了突出位置。但目前情况的是,这只是水利部门提出的治水指导思想,对其它部门行业基本上起不到约束作用。如果把整个治水思路,从指导性文件提升到以政府提案的形式,报人大讨论批准后,成为地方条例、法规,使节水工程的实施具有强制性,那么将大大提高其可操作性。例如,将报批的生活小区或其他建设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到市节水办审批,看其设计是否具有节水设施,设计的节水设施是否合理,经过节水办审批的工程项目方可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资源水利论文篇3

评价区属于不同的地貌单元,根据钻孔控制的富水情况,把该区分为10个不同参数区。采用稳定流正方形平均布井方案,设计降深15m,布井间距采用非干扰井距。由于ZK1、ZK13、ZK14孔单井涌水量很小,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因此,不计算其控制范围的允许开采量。

2允许开采量保证程度分析

2.1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评价区位于山间盆地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区,盆地主体地层为新老第三系紫红色碎屑岩,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盆地边缘以潜水形式存在,向盆地中部逐渐过渡为承压水。其上部碎屑岩含水层与上伏第四系含水层相互沟通,没有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组成了上段混合承压水,下部含水层构成了层间水。上段混合承压水其富水性与含水层岩性、结构、渗透性能、胶结程度及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位置密切相关,含水层颗粒越粗,泥质含量越低,胶结越差,渗透性越好,富水性越大。而含水层厚度与富水性关系不大。评价区西南补给带为潜水区,向白盐池盆地逐渐过渡为承压水。其补给源主要有西南潜水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西、北、东部的断面侧向补给;局部接受下段承压水的补给。另外,评价区南部为黄灌区,每年有5000万m3黄河水进行农林灌溉,对地下水产生较大的渗漏补给。由于盆地总体四周高,中间低,地下水由西南、北、西北及东北向白盐池一带径流,然后经碱滩门向南流出区外。地下水主要以断面排泄和人工开采为主。因此,评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清,且有充足的补给,为地下水的开采提供了保证。

2.2从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

评价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为2803.31×104m3/a,其中,天然补给量为1772.21×104m3/a。计算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659.17×104m3/a。允许开采量占多年平均补给量的94.86%,说明计算的允许开采量是有补给保证的。同时在计算各允许开采量时,采用的单井涌水量均为8吋口径15m降深的换算涌水量,且给出了一定的布井方案。说明允许开采量即能开采出来又有补给保证。

2.3从地下水的多年调蓄保证连续供水分析

资源水利论文篇4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五:参考文献

本论文中的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在此特别感谢如下网站的资源及作者。论文出处(作者):

资源水利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水源规划综合利用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资源水利论文篇6

摘 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及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城市水资源需求量的因素,并从意识培养、政策建立、经济杠杆作用和管理体制四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保证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 论文关键词:城市水价 管理体制 水资源 高效利用 1 影响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因素 对于大多数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和城市,控制水的需求、提倡节水优先是水资源管理中最本质的一项任务。影响节水效果的因素有:意识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 人们的节水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节水成果。节约用水不仅可以解决水量短缺问题,还可以由于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而减轻水污染。节水意识仅是一种道德约束,并不能很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必须要借助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作用,以此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可分为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只会加重水资源的短缺情况;经济水平的提高,节水型器具的普及,使得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对策 解决水资源问题首先从观念入手,用商品观念和价值观念取代“天赐之水,任我用”的观念,用“水资源危机”观念取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形成人人惜水、爱水的社会风尚。 长期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虽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严重污染了环境。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打破原有的陈旧经济模式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除了对意识和经济因素进行优化调整之外,促进节约用水最有效的途径是调整城市供水价格。长期的低水价政策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加重了水污染。加之一些单位内部管网改造,导致一些水管“长流水”,跑、冒、滴、漏现象不断,加剧了水危机。而通过建立市场调节的水价体系,可以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通过推行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制和季节性浮动水价制,可以有效的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3 控制水价,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水具有商品属性,供水要体现水的价值规律,通过水价杠杆促进节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城市水价应体现成本原则和效益原则。 对城市供水价格的控制,其措施有:(1)实行分类水价,根据使用性质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特种用水等五类;(2)明确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并对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作出具体规定;(3)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的原则: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4)把调整水价与改革水价计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或阶梯式计量水价;(5)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6)建立和鼓励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与自来水的比价关系;(7)建立城市供水价格申报和审批制度,在供水价格的制定或调整过程中引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公告制度,积极推行供水成本定期审核制度,加强对调价收益使用的监管。另外,污水处理费是城市供水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在供水价格的基础上加收污水处理费,逐步建立起激励社会投资、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的价格形成机制。 4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维护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1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全社会对水资源战略地位的认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意识比较薄弱。水资源立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导致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权属不清。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环境恶化问题己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4.2国际上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方式 世界各国都认为,水资源的管理是一件令人头痛的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管理,另一种是间接管理。 直接管理是指由市镇行政部门直接管理,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但有人认为,这种运作方法,水网比较小,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只适合小市镇,

资源水利论文篇7

一、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水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21世纪,淡水资源危机必将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联合国有关文件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目前全球有10亿人未能用上洁净的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占全球人口的50%。

鉴于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保障的严峻形势,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今年第11届的主题是"水棗人类的未来"。2002年12月联合国宣布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及民众,提高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以及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制定新的战略与开发新的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大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最贫水国之一。由于水资源不足,且时空、人口地域密度分布不均,沿海大部分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境况。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总水量的两倍还要多,缺水状况日益严峻。目前,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因水源不足,沿海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耕地盐渍化,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三、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日趋完善,具备规模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截止2001年底,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日产淡水3250万立方米,供应着1亿多人口的用水,十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了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及其作为供水手段的高度安全可靠性。在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八五""九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五"期间已经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我国已全面掌握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主流技术。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在青岛开始建设;已在辽宁、山东、浙江、河北、甘肃等地建成规模在500立方米~18000立方米/d海水和苦咸水反渗透淡化装置。在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技术方面也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和相关产品。四、问题和建议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表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对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国家领导、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海水资源利用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但从整体上讲,在没有行业依托、产业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相对于产业发展,仍存在政策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统筹规划等诸多问题。为加快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建议:

(一)制定鼓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政策国家给予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培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了鼓励社会有关方面支持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建议在即将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框架下,进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扶植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如:对从事海水淡化及生产设备的企业给予各种政策优惠;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资源水利论文篇8

1气候变化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1.1气温变化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引起河北省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河北省42个气象台站的资料统计[1],20世纪50-60年代,全省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大部分台站为0.1-0.6℃;60-70年代,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多为0.1-0.7℃;70-80年代,增幅多为0.1-0.6℃;80-90年代,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的增幅为0.2-1.2℃,其增幅最大。在近50年的时间里,从50年代到90年代,河北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2-2.1,全省平均上升了1.0℃。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50年代最低,90年代最高,其中80年代以来升高最快。统计资料表明年平均气温升高(变暖)主要是由于冬季平均气温升高及最低气温升高(夜间温度升高)所致,而夏季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白天温度)变化较小。

若不考虑其它气象因素的变化,气温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温度升高使水体的蒸发量加大,蒸发强度提高。无论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叶面蒸发,还是潜水的蒸发,气温的升高都会使水的消耗量增加,造成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数量的减少。水面蒸发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土面蒸发、叶面蒸发、潜水蒸发除都受气象因素影响外,还分别与土壤供水能力、作物生理状况、地下水位埋深等因素有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气温升高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是造成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还需加强其定量关系方面的研究。50年代以来,河北省气温随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以来上升最快,往往是高温干旱同时出现。高温加剧了旱情,使农田需水量增加;高温也使城市生活用水量增加,加大了城市供水的负担。高温干旱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2降水量变化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根据河北省1112个测站的资料统计[1],全省平均降水量从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减少,减幅为79.7mm,平均每10年减少26.6mm其中山区比平原区减幅大;90年代后有所回升,但仍比50年代少62.1mm(表1)。资料统计表明,50-90年代,全省除个别站点年平均降水量有所增加外,绝大多数站点平均降水量随年代增加而减少。冀东沿海、太行山北部、冀南平原大部及怀来、遵化等地减少100mm以上,其中邯郸、青县等站点减少150mm,其它地区一般减少几至几十毫米不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的数量主要是指可以恢复再生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以及土壤水资源量。由于土壤水资源不能被人们直接开发利用,主要为植物所吸收,对人类来讲是一种间接资源,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对此进行准确评价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时,主要考虑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量主要是指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并按流域进行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是指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的淡水(矿化度M<2g/L)资源量,并按地下水含水系统(或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河川径流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量,其次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其它含水层的越流补给,而地表水补给和越流补给归根结底都来自大气降水的补给。因此,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量的多少。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它们的最终补给源头只有一个——大气降水,因此,大气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原因。

2地下水超采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2.1地下水开采状况

河北省是一个开采利用地下水为主的省份,近年来,地下水开采量达160多亿m3/a,地下水实际利用量占全省水资源利用量的75%-80%,地下水总量约有85%用于农田灌溉,全省地下水开采井数量达70多万眼,使河北省成为全国拥有开采井数量最多的省份,地下水开采量居全国之首。

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河北省地下水开采量由小到大,开采深度由浅至深。据有关资料统计[2],50年代,全省地下水以开采孔隙潜水为主,开采深度为10-15m,地下水开采量约30多亿m3/a,井灌面积约67×104hm2,地下水处于平衡状态。60年代,地下水开采仍以孔隙潜水为主,开采深度20-40m,开采量约50亿m3/a,井灌面积近133×104hm2,地下水仍处于平衡状态。70年代,在山前平原出现潜水-承压水混合开采,井深达到60-80m;在平原区,开始大量开采深层承压水,开采深度为200-250m。这一阶段地下水开采量达到约110亿m3/a,其中河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约100多亿m3/a(其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约10多亿m3/a),农田抽水井达57万眼,其中深井达8万眼,井灌面积达到233×104hm2,这一时期地下水水位开始区域性下降,并出现若干水位下降漏斗。80年代,全省地下水开采总量达130亿m3/a,其中河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达120亿m3/a(其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约20亿m3/a),配套机井约60万眼,井灌面积达287×104hm2,开采深度为170-350m。90年代,全省地下水开采总量达160亿m3/a,其中河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约135亿m3/a(其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约30亿m3/a),开采井达70多万眼,井灌面积约280×104hm2,开采深度为250-380m(见表2)。

2.2地下水超采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河北省从80年代以来,全省地下水开采量约140亿-150亿m3/a,其中河北平原开采量约120亿-130亿m3/a,深层地下水开采量20亿-40亿m3/a,一般每年超采达15亿-23亿m3/a,最高年超采约30亿-40亿m3/a。根据1985-1995地下水开采资料[2],浅层地下水超采面积17715km2,其中严重超采区域1780km2,超采量为15.6亿m3/a;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4.3万km2,其中严重超采面积3.1万km2,超采量为8.9亿m3/a,合计超采24.5亿m3/a。因此,区域地下水位产生大幅度下降,其中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普遍下降5-15m,深者达20-30m;深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0-40m,深者达40-50m。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的中南部地带,而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域较集中分布在京津以南的中部滨海平原.

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和超采,不仅造成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同时在开采强度较大、用水集中的城市地区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河北平原从70年代初期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并且逐渐转化为常年性漏斗,到1995年为止20多年时间里,形成发展为20多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其中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山前平原及其与中部平原交接地带的城市附近,至1995年共有常年性漏斗10个;深层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中部至滨海地区,有常年性漏斗12个。据观测资料,规模较大的是石家庄漏斗,冀枣衡漏斗和沧州漏斗[3]。

石家庄漏斗是浅层潜水疏干漏斗,中心位于石家庄市,自1965年到1990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由7.57m下降到37.22m,漏斗中心水位累计下降29.65m,平均每年下降1.2m,1990年漏斗面积达338km2。冀枣衡漏斗主要是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心位于衡水市,该漏斗形成于70年代初期,自1972年至1990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由20.98m下降到56.84m,漏斗中心水位累计下降35.86m,平均每年下降2.24m,漏斗涉及面积达4032km2。沧州漏斗是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心位于沧州市,从开发初期的1965年到1990年,中心水位下降总量为82.08m,平均每年下降3.28m,漏斗面积达1415.2km2(详见表3)。

河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近70%。70年代以来,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河北平原大范围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埋深大幅度增加,包气带大幅变厚。我们知道,包气带是连接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中间纽带,包气带对大气降水具有一定的拦蓄作用。因此,进入包气带的降水并没有全部补给地下水,而是大部分被包气带吸收转化为土壤水,并以土面蒸发和叶面蒸腾的形式向大气排泄,进行水循环。据有关资料,河北平原总降水量约有70%以上都转化为土壤水,另一小部分向深层渗入含水层,转化为地下水。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数量除与大气降水的多少、包气带岩性、植被覆盖生长情况、前期土壤含水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包气带厚度有关。在相同条件下,包气带厚度愈大,则包气带拦蓄滞留的大气降水就愈多,大气降水通过包气带补给地下水的数量就愈少。因此,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特别是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的补给区,包气带厚度的增加,是造成地下水补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包气带厚度的增加,会使更多的大气降水被包气带所吸收,导致地表产水量减少,从而导致地表水资源的减少。从而,造成可利用水资源数量的减少。

3地表径流变化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3.1地表径流的变化

河北省的河流,分属于海河、滦河、辽河和内陆河四个水系。海河流域面积最大为12.46万km2,滦河流域面积为4.64万km2,辽河支流流经承德地区东部,流域面积0.49万km2;内陆河流域在张家口的坝上地区,河道以内陆湖泊为归宿,面积1.18万km2。据河北省水利厅资料,50年代,全省径流总量为199亿m3/a,入海水量为86.4亿m3/a;80年代,全省径流总量为81.3亿m3/a,入海水量为13.2亿m3/a。与50年代相比,目前全省河川径流总量、入海水量大幅度减少(详见表4)。

在水利工程方面,建国后,河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山区已建成由河北省管理的大型水库18座,中型水库38座,小型水库1086座,总库容112.9亿m3。由于北京、天津镶嵌在河北省境内,另外还有海河水利委员会管辖的潘家口、大黑汀、岳城3座大型水库,北京市管辖的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以及天津市管辖的于桥水库。这些水库控制山区面积达85%,控制山区来水的90%。这些水利工程大都建成于60年代初以前,70年代中期以后趋于正常运行,80-90年代全省地表水利用率达70%,部分地区达90%以上,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已超出常规,并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2地表径流的变化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地表水资源的数量是以地表径流量来表征的,由于70年代以来地表径流量的减少,直接导致地表水资源量的减少。另外河北省由于地表水利用率的提高,50年代以来入海水量一直处于逐年减少的趋势,造成平原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数量愈来愈少,地表水环境愈来愈恶化。70年代以来,随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目前,河北平原河流几乎全部断流,有河皆干,有些仅在丰水年的汛期短时间有水通过,使得原来沿河常年接收地表水补给的地下水,现在无地表水补给,或仅在汛期短时间内有补给,造成沿河地下水补给量的极大减少。

由于地表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不得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目前地下水利用量占总用水量的70%。70年代以来,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包气带厚度增加,造成地表产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下降,农田蒸散量加大,水资源危机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粮食产量变化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4.1粮食产量变化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到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648.46×104hm2[4]。建国50年来,全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水浇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和单产逐步提高。到1998年底,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63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38.8×104hm2。70年代以来河北省粮食产量总体来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粮食总产1970年为1272.5×104t,1980年为1522.4×104t,1998年达2917.5×104t(单产6170kg/hm2),为1970年的2.3倍。从图1可见,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果园面积自80年带中后期以来也有了较大的增长。

4.2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作物产量的提高除了与作物品种、土壤水肥管理措施有关外,还与农田腾发量(作物需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作物产量水平愈高,作物需水量就愈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就愈多,作物产量的提高是以消耗更多土壤水为前提的。研究表明[5],华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的需水量ET与作物产量Y之间的关系如下:

在相同降雨条件下,作物产量水平愈高,产生的地表径流以及对地下水的补给就愈少,因此,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也是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减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建筑物、道路的修筑、绿化程度等也会对地表产流、地下水的补给产生一定的影响。

5结论

(1)环境变化及其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气候因素:降水量减少、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等,导致地表产流下降、地下水补给减少、农田蒸散加强,是造成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减少的根本原因。地下水超采所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直接影响地表产流及对地下水的补给,是造成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减少的主要人为因素。

(2)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是用水大户,占用水量的70.4%(1997年)[6],河北省地下水利用量中约有85%用于农田灌溉。随着河北省粮食产量的提高,特别是河北平原粮食产量水平的提高,必然造成作物需水量增加,蒸散加强。粮食产量水平的提高不但直接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土壤水分,而且造成地表产流下降和地下水补给减少,是造成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水资源是一种可恢复再生的资源,环境变化对其恢复再生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环境的变化,水资源在数量上也是动态变化的,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强等因素,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量处于减少的态势。在新一轮水资源评价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变化,特别要加强“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定量研究。重点加强地下水位大埋深(大于10m)条件下,地表产流、降水入渗系数、以及作物产量水平提高对水资源量影响方面的实验研究,以提高新一轮水资源评价成果的精度,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郭迎春,张广录,阮新,赵玉斌.河北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荒漠化的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67-70

2.陈望和等.河北地下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8,492-516

3.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等.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35-60

4.许月卿,李秀彬.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J].资源科学,2001,23(5):28-32

5.沈振荣等.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6-239

6.王道龙.建设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战略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3):31-35

InfluencesofEnvironmentalVariationsonAvailableWaterResourcesinHebeiProvince

SHAOAi-jun1,GEZhi-yi2LIUZhi-gang2DUXing-ming3

(1.ShijiazhuangUniversityofEconomics,Shijiazhuang,050031,China)

(2.HebeiProvinceGeologicalExplorationBureau,Shijiazhuang,050081,China)

(3.No.4HydrogeologicalandEngineeringGeologicalTeamofHebeiProvince,Cangzhou,061000,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variationsandtheinfluencesonavailablewaterresourcesarecomplicated.Accordingtoagreatnumberofstatisticalandsurveydatasincethe1950s,thedatathatwereanalyzedindicatedthattheavailablewaterresourcesinHebeiProvincetrendedtowardsdecreasingduringthelast30yearsasthevariationsofnaturalenvironmentandhumanactivitiesincreasing.Precipitationreducingandairtemperaturerisingarethebasiccauseofleadingtothewaterresourcesdecreasing.Thecontinualloweringofgroundwaterlevel,whichwascreatedbytheexcessdevelopmentofgroundwater,notonlycausedsurfacerunoffdecreasingbutalsomadegroundwaterrechargelessening.Thelevelincreaseofcropoutputdirectlyconsumedagreatlotofwaterresourcesandsoilwater,simultaneouslyhadfarmlandevapotranspirationstrengthened,andalsobroughtaboutsurfacerunoffandgroundwaterrechargedecrease.Inthenewturnofwaterresourcesevaluation,theinfluencesofenvironmentalvariationsonthewaterresourceswillbefullyconsidered.Theexperimentalresearchesofsurfacerunoff,groundwaterrecharge,andimpactofcropoutputincreaseonwaterresourcesundertheconditionoflargegroundwaterdepthwillbereinforced,inordertoenhancethefruitprecisionofthewaterresourcesevaluationofthenewturn.

Keywords:Availablewaterresources,Climatechange,Surfacerunoff,Groundwaterrecharge,Cropwaterrequirement

References

1.GUOYing-chunetal.Influencesofchronologicalvariationsofair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onwaterresourcesanddesertizationinHebeiProvince[J].GeographyandTerritorialResearch,2001,17(2):67-70

2.CHENWang-heetal.UndergroundwaterinHebeiProvince[M].Beijing:SeismologicalPress,1999,1-8,492-516

3.ZHANGZong-huetal.EvolutionofgroundwaterenvironmentinNorthChinaPlain[M].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2000,35-60

4.XUYue-qing,LIXiu-bin.AnalysisofdynamicchangeanddrivingforcesoffarmlandinHebeiProvince[J].ResourcesScience,2001,23(5):28-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