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博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4-01 10:06:08

大学博士论文

大学博士论文篇1

人民网台北2月9日电 (记者吴亚明聂传清)台湾“中央社”报道,“教育部”次长林聪明今天表示,采认大陆学历,“教育部”研拟方向为不溯既往,并要通过甄试,学士考2门专业科目,硕士和博士生则要审论文。

2月4日,台湾的“行政院”公报信息网公布“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草案”,其中大陆学历采认不溯既往。

“教育部”高教司长何卓飞对此解释说,不溯既往是以1997年为界,1997年以前的大陆学历不采认,1997年以后到台当局确定采认大陆学历之间,且就读台当局所欲采认的41所大学的台生,学士班毕业生要采认学历必须通过2门专业科目考试,硕士及博士生则要审查论文。

大学博士论文篇2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卫报》3月27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目前正在对伊朗前总统阿克巴尔·拉夫桑贾尼的儿子迈赫迪的博士论文进行调查,传闻称迈赫迪的博士论文是他人完成的。但是他的朋友说,迈赫迪只是国内反对派制造的谣言的受害者,因其曾在2009年声援反对内贾德的抗议。

剑桥大学前副校长、国际知名学者彼得·诺斯抱怨称,剑桥大学一贯以来坚持的高标准正遭到破坏,有内部人员曾帮助迈赫迪完成论文。因为有证据显示,迈赫迪的英语不足以支持其完成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另一位来自伊朗的学者卡维赫·穆萨维宣称,这种“”行为令人感到愤怒,因为更多有资格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据悉,迈赫迪是拉夫桑贾尼第四子,也是伊朗国有天然气公司前负责人。如果论文作弊事件被证实,迈赫迪可能被要求离开。但迈赫迪否认剑桥的评论,并为自己辩护。很多朋友说,他实际上是谣言的受害者。迈赫迪与父亲一样,在伊朗有许多敌人,特别是亲政府媒体,他们要求迈赫迪回国接受腐败和挪用公款调查。

目前,英国一些大学正在检查他们与中东一些国家高官子女的关系。伦敦经济学院主任霍华德·戴维斯由于与卡扎菲之子赛义夫关系密切,太过依赖利比亚资金而宣布辞职。(李金良)

大学博士论文篇3

博士后的论文上了《科学》杂志

浙江科学界有个好消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蒋建中课题组关于金属玻璃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6月17日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这篇名为《Long-range topological order in metallic glass》(金属玻璃的长程拓扑序)的论文,第一作者是浙大材料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曾桥石博士后。

比金属强度更高、更耐腐蚀

金属玻璃做的手机外壳永葆光亮容颜,它做的高尔夫球杆,能把球送到更远的地方,它还能被轻易地塑造成造型精巧的微小器件!

金属玻璃的得名,来自其金属元素的构成,以及内部的原子又像玻璃一样无序排列。这种外柔内刚的合金材料,是近几十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新贵”。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教授第一次在实验室制备出这种新型材料。金属玻璃具有比金属强度更高(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金属材料就是金属玻璃)、更耐腐蚀、更耐磨的优良性能,还有很高的弹性极限。

金属玻璃首饰是顶级奢侈品

目前能见到金属玻璃踪影的,多在航天、军工等高端行业。比如,金属玻璃的穿透能力非常强悍,常被用在坦克的穿甲弹上。

不过,别以为金属玻璃只和这些阳刚行当搭边,如果这种材料能普及开来,女性朋友一定会惊喜万分!因为,金属玻璃是首饰的最佳制作材料,比起金银等材料的首饰,金属玻璃做成的物件更加光亮、耐磨,不会留下划痕,能够永葆光鲜!当然,限于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现在的金属玻璃首饰、手表,都是顶级奢侈品。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曾桥石说,如果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将来手机的外壳、手表的材料等等日常用品,都会使用这种高强度、防辐射、耐磨损的无敌材料。“说是无敌,一点都不夸张,从材料的性能推测,我们有理由大胆想象,金属玻璃将带来一场材料革命,金属玻璃将可以替代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所有金属材料!”

《科学》:将在科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1995年,凝聚态物理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P.W. Anderson就曾在《Science》杂志上说:“有关对无序玻璃态认识的问题,是目前凝聚态物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句话,被曾桥石打印出来贴在实验室里。

曾桥石说,从前对于金属玻璃的结构认识太少,导致在制造材料的过程中基本凭经验摸索,进展相对缓慢。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模拟和各种先进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的应用,帮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这一次,我们揭示了金属玻璃中可以存在长程拓扑有序,改变了我们对玻璃结构的传统理解和认识,而且为玻璃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曾桥石介绍说,实验采用天然材料中最硬的金刚石,在实验室里对头发丝大小的一块金属玻璃样品进行“挤压”,因为受力面积小,压强可以达到25万个大气压,然后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原子排列。

大学博士论文篇4

致谢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大学博士论文篇5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6] 丁澍,陈伟,缪柏其.工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33-38.

大学博士论文篇6

致谢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大学博士论文篇7

Abstract:Social sciences doctor the forum since conducting, to has promoted doctor the theoretical level, serves aspects and so on p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o play the influential role, but because reasons and so on location, funds, time cannot conduct frequently, this article the forum mechanism innovation aspect carries on as to doctor studies and proposes plan of the related solution, by time impetus social sciences doctor forum's further development.

关键词:博士论坛 意义 不足 创新机制

Key words:octor forum; Significance;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mechanism

作者简介:赵永新(1970―),男,河北献县人,工商管理硕士,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经营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张文良(1978--),男,河北沧州人,法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 课题号:200903191

【中图分类号】C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22-02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博士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论坛自2003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已成为全国影响最大、规格最高的博士生学术交流平台。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坚持科学理性的本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借鉴和融合各学科的方法,以推进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社会科学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创新社会科学博士论坛机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意义

社会科学博士学术论坛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博士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明显。经济与全国经济、全球经济间的对接越来越重要,如何从学者的理论层面与实体经济的实践层面与全国甚至全球对接,是现在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凝聚高层次人才,提高竞争力

在党中央和省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全省社会科学人才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是社科理论界面临的新课题。广泛联合具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的专家和学者,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文教繁荣、举贤引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凝聚高层次人才,积极发挥人才作用,提高软科学竞争力;

2、 举办社会科学博士论坛,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举办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立意高、创意好,是社科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社科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作为联系党委政府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社科联搭建“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这样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加强学术交流,凝聚人才,促进社会科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沙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及时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建议,为会员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积极发挥会员群体优势,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参与决策咨询、科研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展示会员单位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用化搭建平台;

4、 积极对外联络,扩大国内国际影响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社会科学博士来我国工作和创业;加强与国内、国外的博士间的交流与沟通,可就我国有关发展问题与国内或国外的博士进行研讨,共商兴邦之策。

5、 博士与企业实现对接。通过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还可以与企业相对接,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也促进博士们把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为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当前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存在的不足

传统方式的博士论坛在运行中,对提升博士理论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因素使其存在着诸多不足:

1、筹备时间长。

一般每次博士论坛开始前,各有关单位都需要成立专门的论坛筹备组,专人专责。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好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团队必不可缺。在达成论坛举办的初步意向后,从领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专门教师切实指导,组建一个专业涵盖全面、技术操作熟练且责任心强、行动高效迅速的筹备小组。论坛所需要的文案撰写、图片处理、论文集排版、会务流程、后期制作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在具体执行中,又需要实行专人负责与集体协作的工作方式,保证各项事务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这样需要时间长,花费精力大。

2 、会务工作繁杂。

一次大型的会议,会务工作必须做到事无巨细,其中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论坛本身的举办。因而,会务工作尤为必要。筹备组除了精心制作会务手册,使与会人员能详尽的了解论坛议程的每个环节和注意事项外,还需要对筹备组成员在论坛举办期间的职责做了细致的分工与部署,力图使每一项工作做到有备无患、环环相扣。同时,还需要对论坛举办地点进行前期的勘查和协调工作,确保论坛的顺利进行。 而这一切与会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实又与论坛水平高低没有太大关系。换言之,论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博士本身水平的高低,其发言或文章有没有与社会接轨,有没有理论深度和广度等因素。如果这一点不能得到解决,则会议形式组织的再漂亮,再新颖,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大,甚至劳民伤财。

3、花费资金多。以60位博士参加的两天论坛计算,从组织,会议费用,食宿,交通,资料,礼品等,总费用不会低于三万元。各举办单位往往把这一项费用计入科研费用内。尽管这其中大部分费用并不是直接用在科研负责人本身!而是用在会议接待等费用上,其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4、参加人员少,影响力小。

每次举办论坛,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参加者不可能太多,第个博士以发言15分钟计,每次举办论坛最多几十个博士参加。其他博士很难有机会参加,无形中很多优秀的博士失去了平等的参预权,其优秀成果也不容易被展示。参加人数少,自然影响力也不会太大。

5、举办次数少,不能及时沟通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博士论坛只能每年举办一、两次,不能让博士及时交流和沟通。特别是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博士论坛不能及时就该事件发表意见,为党和政府献言献策。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采取了坚决有效的措施,但学术界对此却鲜有言论。该事件的发生不论是从行业经济管理还是微观企业管理还是法律层面都应该认真反省,并有一定的措施保障。但这次事件后很显然学术界的作用发挥的不太明显。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应用研究不断拓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用崭新的方式使博士论坛势在必行!立足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现有资源,用INTERNET等现代网络交流手段,使博士论坛时时更新,大大克服了传统模式的博士论坛的不足:给博士论坛赋予了新内涵,同时可以此为平台,搭建学者与企业的对接,直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1、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重点,精心策划重大选题。

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深入研究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新目标,着力推出一批有说服力、有影响力、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开展重点课题立项。紧紧围绕增强沿海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节能减排、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重点课题立项。打造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品牌。解放思想,深化主题,力争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办成国人最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办成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库!博士论坛要坚持创新,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围绕挖掘历史内涵,增强做大经济社会的外延,进行广泛研究和宣传。组织社会科学博士进行成果、专题研讨和观点交流,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加强管理的规范性。抓紧名称注册、建成实体组织,制定出台章程、实行会员管理,设立组织机构、健全配套制度,使论坛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建议成立社会科学博士论坛专业机构,设立论坛秘书处。具体负责论坛的重要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对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活动组织,人员安排等重要工作负责。

2、力推学术精品,拉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要在办出特色提升水平上作文章。要以首次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乘势而上、全面扎实推进。增强研讨的学术性。通过强化论坛主题、议题的针对性、理论性、前瞻性,邀请著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与会代表提交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措施,不断增进论坛研讨深度、浓厚论坛学术氛围、提高论坛准入门槛,切实把博士论坛办成一个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社会发展或国家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博士对重大经济、文化、法律问题进行讨论、讲座或研讨。可以是专业性的,也可以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3.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沙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加强会员内部的交流与合作。除正常的学术研讨之外,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还可以组织非正式的休闲式沙龙活动,也可以由各专业分论坛负责人发起,每次确定一个主题,以此为中心举办一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博士的视野,加强博士与博士之间的交流。在办好一年一次论坛的同时,还要有计划的开展如组织相关学科博士专家进行重大课题联合攻关、联系博士专家参加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安排博士专家赴境内外学习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和创办以博客、MSN、QQ群为载体的博士专家经常性联系交流的网络平台。努力为这一群体施展聪明才智、提升创新能力、拓宽信息渠道、发挥智库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效服务。

4、创刊《博士论坛》杂志或与其他杂志联合出专刊

博士们每年或每月提供的论文,经论坛秘书处审核,达到一定要求的,可集中到核心期刊发表,或单独创办杂志,但其水平显然要高于一般杂志水平。这样既保证杂志的质量,同时也让博士们有荣誉感。

5、注册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网站

整个论坛具体分为文学博士、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等分论坛,各分论坛有自己的空间和管理人员(可由注册的博士中选出热心会员为分坛主)各分坛主经总坛主批准可发起本领域内的讨论,组织讲座,甚至安排其他活动。如管理学博士论坛还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具体分为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各小组;法学博士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分为刑法、民商法、合同法、法理学等小组,各小组也可以同时组织活动,发起讨论。针对热点问题或中央、各省委省政府要求,总坛主根据需要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讨论。如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对经济乃至全国相关行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该事件对于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少,如何解决?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只看到这一事件会对乳品行业影响很大,但对于其他行业有没有影响或者有多大影响,研究的人就比较少,另外,从企业管理和法律层面研究的可能更少,有深度的文章不多,面对这一问题,总坛主就可以以此为题,组织大家讨论,并拿出报告,要求相关专业博士开展论坛,并写出有水平的文章或建议,经论坛秘书处审核后可以公开发至论坛,这样对于中央决策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贵州博士网:省略/

大学博士论文篇8

关键词:英国;新制博士;博士生教育;启示

近年来,英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的博士生教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受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影响,为应对知识经济、市场竞争等提出的新挑战,弥补传统哲学博士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英国博士生教育在传统哲学博士的基础上,先后衍生了专业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课程博士(Taught Doctorate)、论著哲学博士(PhD by Published Work)、实践博士(Practice-Based Doctorate)、新制博士(New Route PhD)等类型,培养目标从单一的以学术为业走向职业分化。本文以英国颇具特色且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制博士生教育为研究对象,介绍其产生背景、培养目标、开设学校和专业,并从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三方面分析其人才培养特点,以为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启示。

一、新制博士生教育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英国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哲学博士学位的实用性受到了质疑,雇主们认为博士毕业生并未具备长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技能;二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大学面临的财政困难及随之发生的大学教职岗位的缩减,导致博士毕业生获得学术职业的机会减少;三是哲学博士的毕业率常令人不满意,导致人们对哲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模式和目的进行重新思考;四是针对新兴学科,尤其是专业领域,传统哲学博士并不适用;五是非全日制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更加灵活。1993年,英国政府在《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Realising our Potential: A Strategy for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白皮书中指出,博士生教育在公共财政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应使对其的财政投入物有所值,不仅能满足纳税人的利益,也能满足博士生个人的发展需求。[1]

2000年,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总结了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特点:一是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而不是局限于博士论文的狭窄领域;二是使学生具备重要的通用技能;三是开展团队合作;四是定期开展正式评价;五是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六是开展研究项目,进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这与英国哲学博士聚焦于培养单纯的学术职业所需要的学术研究能力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开始思考英国博士生教育的未来,建议重新定义博士生教育的学习课程、增加明确的培养内容、拓宽博士生的技能和知识领域。[2]

2001年,在英国政府、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全力支持下,英国10所著名研究型大学发起了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新制博士生教育符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制定的博士生教育标准和原则。

新制博士与传统哲学博士属于同等学位,是一种教育选择。新制博士生教育不是对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的取代,而是对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博士生教育的继承与扬弃,兼取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它保留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通过增加通用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克服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因缺少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因技能培训过度专门化带来的博士生就业的单一指向性,新制博士能胜任大学教学、企业管理、政府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如图1)。

二、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开设专业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博士生教育应对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产物,由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开设,涵盖4大学科120多个不同专业,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

(一)培养目标

新制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大学、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等领域从事管理和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它不仅适合致力于追求学术生涯的学生,而且适合意欲进入企业或工业领域发展的学生。新制博士生教育毕业生是独立的研究者,具备相应的个人能力和可迁移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交流的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媒体的相关能力,商业方法和经营能力,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创建衍生公司、高科技公司的能力等。[3]

(二)开设学校

就学生的研究经历、授予学校的声誉和学位的价值来说,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提供优质教育的里程碑。新制博士生教育由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开设。2003年,开设学校扩展至34所顶尖研究型大学(见表1)。

(三)开设学科与专业

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新制博士生教育开设学科包括艺术、人文、语言,经济、社会科学,医学,以及工程、科学和技术四大类,涉及120多个专业。其中,工程、科学和技术学科及其下设专业开设的新制博士教育项目最多,其次是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语言学科及其下设专业(见表2)。

三、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特点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的一项国家计划,旨在使博士生具备大学、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为此,新制博士生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课程、实践学习和高级研究经历,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提升其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扩展学生在新的研究方向上的专业特长。具体来说,在入学标准、学制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人才培养过程方面,新制博士生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入学标准与传统哲学博士相同

新制博士生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获得博士学位的“快速通道”,被授予荣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即可攻读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对于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新制博士生教育将拓展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专业和可迁移的通用技能。

新制博士生与英国传统哲学博士生的入学条件相同,主要包括学术水平和英语语言水平两个方面。与哲学博士生教育一样,所有学科和专业的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都面向英国和世界各地的学生开放,但目前,主要面向国际学生,为国际学生提供获得博士学位的新路径[4],使其具备研究能力、其他技能和广阔的学科知识。

(二)课程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论文研究贯穿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为应对迅速扩展的全球人才市场对博士毕业生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以美国顶尖大学博士生教育为参考标准,学制为4年,将所学专业的正式课程学习、广泛领域的研究和专业技能培养与具体的论文研究相结合。通常,课程学习占40%,专业技能培养与撰写毕业论文占60%[5]。学士学位获得者即可攻读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课程为相关专业的硕士课程;如果不撰写博士论文,学生可完成要求较低的硕士论文,只取得硕士学位。

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年,其余三年的教学时间所占的比重逐年递减;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门技能和可迁移的通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安排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但第三年和第四年也有所涉及;论文研究则贯穿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全过程(见图2)。可以发现,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前期强调课程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用于研究的时间逐渐增加,到第四年时,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6]。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类似于北美的博士生教育模式,但又不同于北美模式。它将课程学习贯穿于整个博士生阶段,而不像北美模式那样将课程学习全部安排在博士生教育的早期阶段。[7]

如在布鲁内尔大学,新制博士的学术研究要求与传统哲学博士一样,科研训练贯穿博士生教育全过程。课程内容包括通用技能和特定学科的专业技能培养两部分,共计120学分,课程学习主要在前3年开展,以为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见表3)。所有新制博士生都必须选修培养通用技能的五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块则呈现出学科差异。

(三)个别指导与合作指导相结合的导师指导模式

新制博士生教育兼取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学徒制”个别指导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合作指导的特点,在合作指导的基础上保留了哲学博士“导师制”亲密的师生指导关系,将一对一的学术指导与小组指导、讲课和导师辅导相结合。在整个博士生培养期间,学校为新制博士候选人设立导师指导小组,为学生的研究项目提供建议,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绩,定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采用传统的由内部和外部专家组成答辩小组的形式,学生进行口头答辩方予通过。

在德比大学(University of Derby)的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中,学校为每位新制博士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为责任导师(Director of Studies),另一位为第二导师(Second Supervisor),两位导师都在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学术指导。两位导师定期单独或一起约见并指导学生,责任导师是博士候选人学术研究的首要责任人,负责监督学生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术和生活帮助;第二导师通常负责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补充性指导和帮助。[8]

在布鲁内尔大学,每位新制博士生配有两位学术导师(Academic Supervisor)和一位项目教练(Programme Coach),学术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负主要责任,支持和监督学生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项目教练与学术导师协商后,在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为新制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和通用技能培养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学术导师的职责是就研究的性质和预期目标、研究项目的计划、文献和资料来源、课程学习、必要的方法论、范式问题等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定期的导师指导和研讨会与学生经常联系和开展讨论;当学生有需要时,能及时约见或安排其他导师约见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对学生的论文研究给予详细的建议,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学位论文;在合理的时间内对学生的论文研究提出建设性评论;根据学校规定,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学生在讨论会或导师会议上汇报学习和研究情况;通过年度汇报,发现学生论文的问题与不足;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建议与支持。项目教练的职责是鼓励学生在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审查和反思自己的进步与个人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给予帮助,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需求和探索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理解新制博士生教育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与学术导师开展建设性的合作,确定开展某一研究所需要的学习要求。[9]

四、思考与启示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