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风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4-01 10:07:19

作风教育论文

作风教育论文篇1

洪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顾惠民,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申芳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出现了面对现实稍显不足的情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写作风格,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创新传播与接收的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高校;文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85-05

党的十报告指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1〕可见文风问题与党风问题、学风问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文风问题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内容问题和思想方法问题,小到代表了个人的立场、观点和作风,大到代表了一个政党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所以必须将文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和学风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形成共识常抓不懈。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2〕而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撰写的大量文稿、报告和各类讲话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的,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现实指导性,为今天我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与话语榜样作用

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总是强调写文章、作演讲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如马克思本人曾提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3〕列宁也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话,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并善于把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不脱离实际,把理论问题同当前形势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理论成为对读者亲切易接受的东西。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章大家。在文风方面,为我们树立的一个良好的文风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他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撰写了大量光辉著作,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风,是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撰写各类文章、讲话、报告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革命、建设和共产主义奋斗时所表现出来的文风,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及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4〕

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师,其优良文风是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后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文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文风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我们既需要树立优良文风方面的典范楷模,又需要探索优良文风建设的新的路子。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学习借鉴文风就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翻开《选集》,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文风扑面而来。应当说,在倡导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方面,同志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风,不仅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思想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建设,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就包括“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这些规定句句是实在话、贴心话、大实话,句句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良好的话语,构建何种话语为主体的秩序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的政治话语试图结束过去那种统治者以统治的姿态自居的历史,构建全新秩序图景。

十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的一条就是“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十报告中出现一百多次,这是对人民主体论的发展,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主体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异同,归根到底都在于对此回答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没有客观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其终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政党,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历史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代表人民群众,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他的文风,在表达政治立场上具有历史主体的颠覆性。即不是以领导者对于另一部分人的被领导者的立场,而是一种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立场。体现出领导群体不应当是一个特定的特殊阶层,而是劳动者自身的转化,是劳动者群体中的那些从事了管理事务的一部分人而已。这些人被定位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如果服务不好,被服务的人民大众是有权指责的;换言之,如果出现了大众对服务者的指责,便意味着服务者的质量是否发生了问题,首先需要检查的是服务主体是否存在服务质量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其话语当中来,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动力,是话语的主体。

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点与接受效果分析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化,网络对大学生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社会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变,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尤其是多元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已成为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突出特点就是海量信息,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操作方便快捷,使大学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人类“地球村”可以据此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资源。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给大学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并带来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为师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信息的交互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语境下的话语权呈现出“西强我弱”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其重要内容,当前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样就面临多元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各种复杂舆论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主义论调对大学生危害甚大。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不良流行娱乐文化和不容小觑的宗教文化渗透等方面的挑战。

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从接收效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受众特征及变化把握不准

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调研分析是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交流方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虚拟世界进行,如果方法不当,激发不起网络受众的兴趣,内容形式再丰富,再精彩,也是无法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者与受众是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各种非智力因素来调动受众的兴趣。

当前大学生是在网络等新兴技术熏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总的特征是个性鲜明,理性务实,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的多重使命和责任交织在一起。比起以往大学生,他们善于思考和选择,深沉和务实,具有明显的精神特质,对于新的现象和思想潮流勇于接纳,对传统的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表现很强的新鲜取向价值取向多样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行为的多元化,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从80后到90后,不同时代大学生有着不同议题,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而当前对网络在何种程度和具体怎样影响大学生、大学生对网络使用和依赖到了何种地步等这些具体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的特性不对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者只有顺势而行并因地制宜,才能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进行科学的调研,提高教育受众掌握水平,才能更好同大学生寓于共同的语境当中。

(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往往采取强势话语方式,教育信息传播是单向性的,教育者的教育信息是可控制的。其特点是偏重于以命令式的口气,以上对下的高姿态为主,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工作,教育者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按照其自身意志,并由主观控制。这就必然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要求话语要具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等特性。

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与学生信息不对称性的条件日益消减,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他们主动寻求自己认为正确或有利的信息,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变成了前者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并主动发表观点进而引导其他网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不对称性特点,信息传播的主体不仅是老师还包括学生,使得传统的强势教育“灌输”的权威受到一定冲击。

(三)话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有的大学网站内容形式陈旧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难以起到吸引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更无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样也就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网络话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差异,在具体实践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特点和受众的心理特点,简单的单向灌输说教方式亟待向互动模式转变。无论是在议程设置上,还是语言表达和视觉上如果不创新的话,就难以让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就会被打破。

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之间还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理”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话语的正确表达是关键因素。但当前我们所使用的一些说理语言、说理角度、说理口吻、说理方式和说理立场与大学生的特点不对接,甚至会产生隔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也存有问题,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信息的技术和水平往往落后于大学生。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网络话语往往是对流行文化的关心与追随,而流行文化必然催生流行话语,流行话语的表现是语言文字的新颖、幽默和多姿多彩,其特点是自由活力、生动随意、年轻化和现代化与大学生一拍即合。反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生、冷、硬,在理论讲解中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使人难以接受,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对这类说教的拒之千里,更谈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立。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实现了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变革,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根基和力量之源就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接受,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做教育工作为了什么?就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愿不愿意去听去看,他们能不能看懂,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很多教育者,特别是一些居高临下的老师,十分容易忽略这点。认为自己理论高深知识面宽广,因此传播出去的话语很高深,也很莫测,导致许多大学生看不明白,甚至不愿意接受。这就失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的文章通俗易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心中装着群众。思想理论话语权的力量源泉所在,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要为人民群众接受,就必须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真实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利益。所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一切从大学生从发,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听得懂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切实扎根校园这片现实土壤。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者应转变旧观念并树立新观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思维。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多方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最前沿,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敌对势力的重要争取对象。网络这个新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寸土必争”的阵地意识,占领阵地制高点,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姿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对话式等工作方式开展工作,以平等的姿态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此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差异性很大,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差异,只能做到因材施教。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现实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民生的晴雨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反映的问题总结原因,并到现实中到学生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根源。并利用网络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全通畅高效的网络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反馈机制,加强良性互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与创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在各个时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讲话、题词等,讲的都是大道理,但群众喜欢听、喜欢看。这是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以他特有的为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鉴的文风,要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就业等切身问题,做到以情感人。要从大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遇到的新问题。适时把握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网络高效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与传播

议题设置是指主动提出有意义、有影响,经过着意构思、精心策划的重大话题,不仅制造社会热点,吸引大众眼球,主要是牵动大众的思想,引导大众行为,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设置的特定议题来思考与行动,进而有效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播,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能使之深入掌握、深刻理解、主动践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设置议题的能力,将议题设置与中国的现实、民生紧密相连,努力贴近世情、国情、民情,将思想政治的话语转化为被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驾驭新技术媒体的传播手段,积极进入网络生活世界,分享大学生网路世界的意识与价值。网络话语的平等方式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感受,在新技术传播手段流行的大形势下,教育者如果囿于传统的话语方式,很难与大学生开展沟通。教育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很好地掌握网络这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交流与传播。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使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打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基础。我们之所以强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因为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面貌发生了惊天覆地的变化。两大思想理论成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本前提。对此应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这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其别要求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概括出科学的、能反映时展规律的、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然话语权的效能,不仅取决于其背后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取决于文风的好坏。马克思主义这看似论述得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学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在的笔下,却让人感觉浅显易懂,言之有物且不空洞泛泛,读起来如沐春风。这些除了源于的渊博学识外,还和他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关。当前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优良文风,优良的文风会使得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充满生命力,所以增强话语权必须以切实增强和改良文风为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风十分必要。只有以优良的文风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才会具有说服力,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3〕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

作风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高校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必然性

(一)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是指明学风建设方向的需要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也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优良的学风是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在使其成长为全面的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风建设更为重要。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议上曾提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塑造大学精神”。然而当前,由于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方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往往会存在忽略教风的示范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长效机制来保证实施、学生自身松懈懒散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因此,学风建设必须有正确且明确的方向,需要党建工作指明方向。

党的理论教育和研究是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体[2]。坚持党建工作的引领,是强化政治方向和调控主流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学风建设要与党建工作紧紧相连,把握正确方向,始终将高校的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学风建设要集先进性、思想性于一身,要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高举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风建设中,以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要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要以科学育人和人文育人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为方向,以党建工作作为引领,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保证高校学风建设健康蓬勃发展。

(二)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是发挥学风建设培育人才功能的需要

学风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综合反映,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3]。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培养人才而言,它应渗透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学风建设的方向与宗旨、内容与载体要坚持高校党建引领,坚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找准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学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塑造完整人格作为努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为宗旨,把学科学与学做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和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在良好学风的熏陶中,爱国、爱党、爱家、爱校的情感得到升华,培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勤奋好学、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高校党建探索学风建设机制

(一)完善党委、总支、支部三级组织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与分工,使学风建设呈现有序常态。学校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把握学风建设方向,丰富学风建设的科学内涵,确保学风建设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从而使学风建设与现代高校相适应。积极搭建党团组织的有效平台,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使他们成为校园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习氛围的提升,以班级、宿舍、社团、网络为切入点,推动学风建设的开展。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学生中的最基层组织,是高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高校学生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重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对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党员,其身份具有双重性。首先作为学生本身就应该以学业为主;其次作为党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在学生中起到表率和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起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效果。学生党员不仅是学风建设的先锋力量,而且是学风建设的开展对象。另一方面,学生党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从而引领学生党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摆脱迷茫、困惑,对未来充满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为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教职工、学生、学生组织、社团组织四个主体互动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四个主体的责任感和工作的有效性,构建教职工、学生、学生组织、社团组织四个主体互动机制。教风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要把端正教风作为学风建设的突破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体和内部动因,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学习、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育优良学风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校中,教师党员在教研一线是科学技术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学生党员是祖国伟大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师生党员联系,把党建工作融入学风建设中,并结合社团组织利用网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学风建设。另外,要积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高校党建探索学风建设路径

(一)精神文明层面

学风建设精神的探索是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索的关键和灵魂工程。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不仅给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使思想教育对象的成长培养面临一种全新的环境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5]。高校学风建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贯彻党的十报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践行校党委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在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强化阵地意识、积极探索正确学风动向的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校园学风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坚持师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学习和教育。

(二)制度文化层面

学风建设制度的探索是学风建设的机制保障。学风建设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的建设机制,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规定层面的基础上与高校价值观念、教育方向、育人机制相适应,大到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小到行为规范、工作守则,构成了学风建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党建工作的主导下,学风建设制度建设需以科学理论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开展各项促进学风建设的活动、规范学风守则、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导向和约束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修订各项学风建设规章制度,保证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有平台可依靠,为高校开展各项学风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三)物质文化层面

校园物质建设是学风建设的载体和建设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基础,成为学风建设制度、理念、精神、文化、氛围的载体,直观地展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和学习风气。在党建工作的主导下,物质建设既应弘扬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体现当代美感,又要站在高校学风建设理念的角度上,体现学校的优良学风、全体师生的共同思想情感和学习目标、展现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要弘扬艰苦朴素的精神、遵循勤俭节约的精神,杜绝铺张浪费,使物质建设承担传播知识的历史使命。

(四)课余文化层面

学风建设课余生活是集教育与知识、文化、益智、爱好、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方式和文化载体。在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建立良好的课余生活开展机制,放宽课余生活活动的开展范围;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级党团支部、学生组织、班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有目标开展既具有先进的时代意义,又具有思想性和娱乐性的课余文化活动,达到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增强体质、拓宽视野的目标,从而推进学校学风建设。

(五)舆论文化层面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师生很容易受到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高校党建应重视舆论的作用,营造高校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以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开展学风建设月、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班级内部拓展等系列特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社会归属感、良好的校园认知感和认同感,升华学生的情感道德素养。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平台作为宣传阵地,消除消极的舆论影响,抑制歪风邪气和不良不实信息的传播,营造健康的校园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薛玲,刘艳红. 《大学生党员一帮一结对形式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2009 ,(1):22.

[2]李丰登. 《高职院校以学生党建促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10):36-38.

[3]李雪松.《论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93-95.

作风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 新时期 体育 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教学风格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基础教育理论学家麦丁基博士在《高等学校通报》上发表了《讲课风格》一文,是最早对教育风格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我国的教育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对教学风格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教学风格研究在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未能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西方有关体育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展望,为我国体育教学风格和体育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 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学风格定义的发展沿革

有关体育教学风格定义,学界还有争论。其中,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在教学手段、方法、技巧和教学作风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教学风貌称之为体育教学风格。”同时,有学者也提出:体育教学风格是指体育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发展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教学风度和教学品质这一概念。

有关国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体育教学风格看作是由通过试用一系列策略而形成的一种总的模式。其中,Mosston认为:“教师为了选择最合理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互作用,必须识别存在的各种决策范型,了解每种范型中的特殊决策以及各范型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决策范型即可称为教学风格。”在这里,西方的体育理论学者认为体育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运用一系列的策略通过一定的模式而形成的一种总的模式,按照这个总的模式去授课,从而形成了固有的教学风格。而中国的体育理论工作者认为教学风格是强调授课教师本体,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持有的教学思想熏陶下,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特征。简言之,西方学者通过强调教学模式而形成教学风格,而中方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 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学风格的分类重新划分

美国学者詹姆斯。克雷托克将教学风格分为:“ 命令式、执行式、互动式、自评式、包容式、引导探究式、集体探究式、分组协作式、学习者自我计划设计式、学习者自发式、自我教学式。”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理论学家对教学风格进行了不同划分。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广林教授将教学风格分为:“权威型、严谨准确型、幽默风趣型、民主型、情感型、放任型“六种类型;而沈阳体育学院的马艳红教师将教学风格其分为:“学者型、技术型、威望型、活跃型、激情型、沉稳型。”教学风格的分类无疑对教师教学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其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它也有助于教师明确个人的教学追求,探究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更好地因材施教。国外的体育教学风格分类是从关注教师的教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学,这是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一致的。相比而言,我国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分类标准还集中在教师的教上,这也预示着新时期体育教学风格的分类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教学风格的分类。

3 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思想观念落后

在基层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对教学风格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没有意识到教学风格对他们教学效果所产生的积极性。这里面解决的办法主要是提高广大体育教师对教学风格的认识,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从而改变思想观念落后的现状。同时,把在当地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具有特色教学风格的教师树立典型,以便于其他教师学习。

3.2 体育教师做好因材施教、做到不同年龄段学生区别对待

我们从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中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运动中的差异性是巨大的,所以如何因材施教无疑是每位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观察学生的反馈、熟悉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3 体育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的专业教育不足

研究资料显示,教师在某种教学风格经历的缺少很可能是因为在学生时代的体育课程中没有经历这些风格,才会影响教学风格使用的结果和功效。所以我们鼓励体育教师接受更好的职前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8-349.

[2] 马启为,张力为,任未多等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99-105.

作风教育论文篇4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目前,在部分高校内存在着拼凑、抄袭甚至购买论文的不良论文写作风气,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不良风气的背后隐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落后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发研究兴趣培养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忽略,其结果使部分学生形成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以及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写作的习惯。部分大学生在进人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仍不能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科学探索与成果性写作有机联系起来,仅仅将论文写作看作是一段学习完成之后的文字总结,是一种不得不做的被动性工作。    

人的科学探索活动应当包含两个过程:一为实际动手过程,包括调查研究、查证资料、引证理论思想、提取实验数据及推导实验结果;二为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详录科学探索的全部过程,并以论文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发现和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写作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一项全面体现科学探索过程的活动。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应当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探索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与人的正确、有效、科学合理地表达思想与意志的愿望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并藉此来倡导并实施一种创新性的论文写作教育。    

社会上及高校中出现的论文写作上的不良风气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最近,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知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第二,第二.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需求,掌握文化、科技前沿领域动态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学术意识,强化论文写作的社会实践意义,做到选题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第三,第三,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健全管理机制、倡导良好学风、培养优良学术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切实纠正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实际的倾向,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    

作风教育论文篇5

近年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新业绩,20__年迄今,连续四年获得教学质量奖。并获得最佳文明单位、绩效管理先进单位、工会工作目标管理立功单位、通讯报道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团委、老干工作满意奖、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20__年我校高质量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学校科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以促进学习提高为抓手,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两年来,为了进一步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向深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的重点,结合__区教育局“十一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和教育阵地,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学校党支部在建立常规的中心组、党员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业务学习等各项学习制度的基础上,还大力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创新学校党组织的学习机制。党支部致力于在全校干部和党员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努力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现在我校初步形成创建学习型处室、学习型党小组、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个人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强了教职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和发展力。我校青年党员党小组长w在学校党支部推进的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中,表现突出,她所带领的科学教研组团队通过组织支持培养和自身努力,2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2人获得省级论文一等奖,由她们承担的区级科学课程开发研究课题获得集体二等奖,高质量通过__区教育局20__年学习型组织验收,被评为__区教育局“学习型组织”。

二、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三风”建设。

我们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把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主旋律,积极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把思想政治工作向社区拓展、向教师家庭延伸,使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互动,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

在教育局倡导的“三风“建设活动中,我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通过抓教育、抓活动、抓整改、抓管理、抓评比等形式,扎扎实实推进“三风”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初步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和谐共进”的良好风尚。

在干部作风建设方面,我们以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办学行为,优化学校管理为主要内容,倡导“和谐共事、务实干事

”的作风,切实提升干部的人格魅力和执政能力。

在教师教风建设方面,我们以学习贯彻《总书记给孟二冬同志女儿的一封信》为抓手,以提高师生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树立“爱校、爱岗、爱生”教风,引导教职工进一步提升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树为师正气,养从教底气。

在学生学风建设方面,我们以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抓实学生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好学、会学、乐学”的学风,端正学习态度,遵守校纪校规,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教育局组织的“三风“建设各项活动中,学校党支部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周密部署,取得了可喜成绩。入党积极分子、青年教师l在__区“三风”建设演讲比赛中获得撰稿、演讲三等奖;在教育局“三风”建设“教风论坛”活动中,全校参与撰写论文的教职员工达95%以上,五位同志的论文获得教育局“教风论坛”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获奖面居全区前列,并获得教育局“三风”建设“教风论坛”活动优秀组织奖称号。

我们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十分注重舆论宣传工作的先导作用,全力创优学校舆论环境,建立了一支由党支部书记挂帅、宣传委员牵头、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和宣传采写能力的通讯员队伍,整合优化学校舆论宣传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20__、20__连续两年我校被评为教育局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以永葆先进本色为主题,进一步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干部队伍的力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自20__年以来,教育局对我校领导班子几次调整,先后选调中青年干部到学校担任校级领导,充实领导班子。新的校级领导班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了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驾御能力,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协调有效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干部队伍是教职工的一部分,是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从干部队伍入手,以“三风”建设为契机,通过抓学习增强素质修炼,通过榜样牵引增强奉献精神,通过以身作则树立干部形象。在干部作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先后取消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值班费问题,抓考勤从干部抓起等措施,这些举措得到了所有干部的响应,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好评,改善了干群关系,现在班子在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在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教风建设党员先行”主题教育活动,向全体党员发出“做学生喜爱的教师、受教职工尊敬的党员”的倡议,还先后开展了以“师德在教坛上闪光”为主题的党员示范岗活动;以“对照找差距,重温誓词鼓干劲”为主题的政治觉悟反思活动;以“三尺讲台塑形象,教育创新当表率”为主题的强素质、树形象活动等,通过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改进对党员、干部的量化评价机制等党建基本制度的落实,在党员中大兴“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之风,大造先锋模范作用之势,焕发了党员的青春活力,提高了群众对身边党员先进性的满意度,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服务党员,搭建青年党员教师成长平台,塑造优秀教师队伍。

20__年元月的春风,吹启我校初中标准化建设。我们对照《__市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标准》,注重细节,从严把握,逐一落实,特别是学校党支部抢抓初中标准化建设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党建工作的渗透,着力于促进教师基本队伍建设。

我们首先在全校党员中开展以“标准化建设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l书记、t书记分别上了题为<建初中标准化学校,我们准备好了么>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党课,为标准化建设做了扎实的思想动员,事实证明,在长达一年的创建活动中,每项工作都是干部和党员冲锋在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共产党员。

其次,为了优化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不等不靠,下大力气自己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在这个活动中,党支部书记t同志在全校作了题为《合作教研与有效教学》的报告;党员副校长y同志作了题为《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的报告,d校长做了<对学校未来思考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这些引领性报告在全校教职工引起强烈反响,产生强烈共(文秘站:)鸣,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我校等一批青年党员骨干教师迅速成长,他们现在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都是带头人,骨干队伍,并各自在市区专业领域小有名气。

正是因为全校上下讲学习、讲奉献,讲协作、重实绩,我们最终取得了标准化建设的高质量胜利,并作为第二批标准化建设样板学校,接待了市教育局以胡腊枝副局长为领队的全市第三批标准化建设学校的参观学习。

五、以塑造良好形象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在加强廉洁从政廉洁从教的纪律法规教育上下功夫,教育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上做文章,在依法办校,依法执教上下力气,重点严抓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做到了四个落实:其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其二落实党员和干部的学习教育制度,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宣传月活动;其三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其四落实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财经纪律,切实增强依法治校意识和规范管理学校的能力。通过近两年两任班子不懈努力,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受到区教育局纪委党风巡查组的充分肯定

六、重视老干、统战工作,进一步推进群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老干、统战工作是党建基础性工作,也是落实党的政策的窗口。我校20__、20__连续两年获得__区教育局老干部工作满意奖。学校离退休党员和离退休教师近139人也对学校支部工作比较满意。

工会、

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党建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推进群团的整体化建设中,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和改善学校党支部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我校工会连年被评为__区教育局“立功单位”;20__年将在__市总工会组织的基层工会民主管理星级评估“二星级”组织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三星级“工会组织。

我校共青团组织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工作中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我校团组织多次被上级团委授予“先进团委”称号。

作风教育论文篇6

一、加强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自律意识

研究生需要从人生发展的高度认识良好的学风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学风,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自律意识,让学风建设变成研究生自己的事情。

1.品德体现

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应该使研究生明白品德永远比智力和知识更重要。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层次更高的专业学习。不仅是做毕业论文需要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即使是日常的学习也必须带有研究的意识,训练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我们要把书本里的学问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对科学具有敬畏的理念,严谨求实,细致入微。

2.自觉体现

现在教育界有一种很受推崇的观点: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自觉学习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所有高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改革。作为研究生,写论文本应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证明学习成果的最佳表现形式。不应该把写论文作为自己的负担。应该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课题的研究,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态度体现

严谨求实是学风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是很难发现真理的。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心无旁系,不为短期的利益诱惑而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很多学术大师、科学大师的一生,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惊天动地的科技成果,都离不开他们对科学、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二、营造良好氛围,倡导学术诚信

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优良学风也是必不可的。加强学术交流,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展示学科前沿,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校园学术气氛。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本学期我院面向研究生开展了品牌活动“名师讲坛”,先后邀请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左建平和王家臣教授、山东科技大学陈绍杰副教授、中南大学周子龙教授等前来做学术报告。另外,学院每年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包括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沙龙等活动。

2.发挥导师作用,形成师生良好互动

通过定期的教学抽查、座谈等多种形式,强化和落实导师责任,普及强化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导师的榜样示范、专业把关以及教育引导作用。

3.加强宣传力度

在学院网站开设专版弘扬学术道德,倡导优良学风,开展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宣传展板和签名等活动,以此加强宣传效果。

三、以人为本,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包含研究生教学体系结构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答辩的监督考核体制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优化教学体系结构,促进优良学风。为了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学好专业知识,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应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规范落实,注重监督,建章立制保障优良学风。研究生学位论文和答辩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应严把选题、论文评审、答辩三道程序,尤其论文评审是检查论文质量的重要关卡。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论文评审条例,监督论文质量,对于评审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不合格的论文取消答辩资格。第三方面,科学评价,强化激励,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级别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对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应给予资助和奖励,以激励研究生创造更好的科研成果。

四、导师履职尽责,发挥引导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与导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一个负责任的导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工作态度、知识和能力、乃至于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进而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效果和人生理想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学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此外,研究生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显学风教育,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风状况和思想动态,做好研究生管理机构和导师之间的协调工作,对创建优良学风建功立业。

作风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育人环境

[作者简介]陈明丽,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务科,福建泉州3620(0)

[中圈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74―0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单凭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设施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学风。一个学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当前,高等学校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学风问题。必须寻求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学风的含义

学风,是指学生受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自我意识的支配,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治学精神。学风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独立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般解释是:学风即“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曾对学风问题作出全面的解释,认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因而加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厌学风。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热情不高,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向上的精神。在学习态度上往往是敷衍了事,上课不注意听讲,看其他书籍或做与本课无关的事,学习不求深度,只求及格,没有把学习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毅力不顽强,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不踏实;一些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尤其是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现象仍未彻底杜绝;一些学生自由放任,玩麻将、打扑克、上网聊天、谈恋爱却成为这些学生研究的内容;等等。

2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学方法普遍较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原因。学风作为内蕴的“思想方法”,指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和邓小平常说的实事求是。这是学风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坚持有效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进行科学抽象,根据实际提炼、创造理论,依据“实事”去“求是”,那么这种理论才能有坚实的实际基础,具有无限生命力,从而能动地反作用于实际,用来指导实践活动,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产生巨大的实效。

3 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目前,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看不到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精神危机、堕落虚伪、尔虞我诈。有些学生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光明前途持怀疑态度,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动摇,思想政治方向不明确,这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如不迅速扭转,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它将直接影响到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重大问题。

4 教师全面素质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提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走出去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等,与社会接触机会十分有限,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了解,仅仅靠报纸和查新闻资料,很少获得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认识。这必然限制了视野的开拓,影响知识的更新,导致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必须创造多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参与理论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兄弟院校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学历、职称培养,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新、观点新,理论具有前沿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创建坚实基础。

5 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比较普遍地停留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课堂教育上,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还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许多课程内容已经在初中、高中阶段学过,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科教材中存在与中学课程相仿、教学内容雷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不能深入细致地解答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滋长出抵触和逆反心理。因而,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只有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衔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以保证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实现教书育人。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1 对在校生加强学风教育。对刚入校的大学生加强学风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和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以促使学生明确树立学习目标,热爱本专业,刻苦钻研,遵守纪律,为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思想基础。对进入全面学习阶段的学生坚持良好学风的培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调动他们学习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活跃学习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会、讨论会,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克服和抵制厌学、涣散等不良风气。教育他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所学到的知识、技能,鼓励他们勇敢地接受社会的选择,这样使学生体验到在校期间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重要,有利于推动在校生勤奋学习。增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2 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和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修养和

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思想政治上的幼稚和盲目,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用专业课教学这个渠道,通过教师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引导和影响学生不断为增进知识努力学习、锐意进取,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从而形成严谨的学风。

3 改革教学和考试方式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多为满堂灌的填鸭方式。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同时也是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前者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变成了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记多少的单向过程,教学完全变成了一种传授知识的工具。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提问、讨论、多媒体、投影片等手段活跃课堂。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重要条件。

4 建立丰富的校内实践活动场所。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电化教学厅,提供各种有关思想道德修养、改革开放30年成就等方面的录像片,在声情并茂中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建立政治理论课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杂志、报纸等丰富的学习资料;提供小型会议室,为学生举行论文交流、专题讨论会、百题竞赛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场所,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创造条件。

5 拓宽社会实践领域。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体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坚定学习的信念。实践基地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原则,使之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多功能实践基地。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疑难问题再带回教学中,通过讨论、论文交流、专题研究会,不断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创新思维,从而得到充实、提高,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6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宣传部门和学工人员的作用。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方位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各部门和各层次的教职员工,要深入细致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以党团组织、学工人员为主体,各教研室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反馈体系,捕捉和收集学生的思想信息,做好学生思想动态的预测和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分析预测,采取得力措施,有的放矢地及时解决学生中的实际问题,使各种不良风气在萌芽状态中就能及时纠正和解决。

作风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道德;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与研究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然而,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如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学术剽窃等。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已成为影响学术风气、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整个国家科研事业的一个沉重话题[2]。与此同时,也使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质,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自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下发《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在各省(市)科技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落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掌握科学规范,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然而,如何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总体要求,真正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成才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为,构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确立体系方针和目标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应与教育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即为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其目标是贯彻体系方针,实现教育质量管理目的的具体客观化、可量化的成果表达,体现为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业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增强等,较为客观真实地体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各级职责与权限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主体是承担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各级培养单位,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权限。如: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研究生新生、新上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各基层培养单位负责进入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和本单位在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应发挥学术指导、伦理引导、德育教导的职能和身先垂范的作用。

3建立体系实现路径

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教育实践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3.1构建“ESP”教育实践模式

集主题教育(education)、方法学习(study)、学术实践(practice)三位一体。

3.1.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提高遵守科学道德、遵循科学伦理、掌握科学方法的意识,并内化为广大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行为自觉。①开展分层递进的主题宣讲活动。如我院根据上海市科协、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博士研究生新生参加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宣讲会,为研究生提供与名师名家面对面的机会,使研究生不仅学习前沿科技知识,而且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崇高品质和道德风范。根据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组织所有研究生新生、新上岗导师参加学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宣讲会;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实际,采用邀请专家或观看专家视频的方式,组织对已进入基层培养单位开展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及本单位在岗导师开展集中宣讲教育。聆听学术大师们对莘莘学子和科研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许,感受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求真和不懈追求。②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和学业安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诚信教育活动。在研究生中进一步加强以“恪守为人诚信和坚守学术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营造浓郁的诚信文化与学术道德氛围。③加强教育活动的总结宣传工作。突出宣讲教育特色,打造宣讲教育品牌。如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栏目,发挥新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易班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扩大宣讲教育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将科学精神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有机结合,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弘扬。

3.1.2加强科学方法学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习培训等形式,使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学术引用、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强化科学规范。①组建专家讲座团。邀请来自不同研究领域、拥有不同治学经历和管理经验的长江学者、“”入选者、杰出教授、特聘教授等资深专家组成讲座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规范意识,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发生。②强化“三自”教育。积极发挥朋辈引导作用,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开展研究生榜样人物报告会,邀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科创之星”获得者面向全体研究生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利用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对研究生获奖论文、论文交流报告人的学术规范行为考察,并在报告陈述、交流互动过程中积极营造遵守学术道德的氛围,努力将学术道德规范和优良学风教育融入学习和科研活动中。③加强政策学习。发放《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读本》,引导研究生通过自学掌握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等方面规范和要求,增强研究生理论水平,切实践行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

3.1.3注重学术实践锻炼

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加强研究生的行为自觉,实现研究生学术行为他律和自律并重,积极营造优良学风[4]。①加强学术过程管理。将学术精神、学术规范、学术创新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程教学、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学术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等各环节并制度化;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内容,将其融入研究方法论等课程中;要加大学术规范化课程和专题讲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5]。②发挥导师教导作用。研究生导师要身先垂范,在课题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等各个学术实践环节,履行学术指导和德育教导的责任。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体现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6]。③完善预警和处置机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研究生课程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进行全面检测,警示和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利用学术不端系统加强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倾向性分析,根据失范行为轻重给予处置,形成“正面引导教育引路,反面惩戒教育护航”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3.2建立有效性评价机制

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实践开展有效性评价,既能对各项教育活动是否符合策划过程和目标预期进行客观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优化体系运行提供依据。可从三个维度开展评价。一是在每项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采用对参与对象进行活动意见反馈的方式,开展即时性评价;二是在一个教育实施周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阶段,采用对实施教育的主体、客体(研究生、导师、管理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前后认同度、认知度调查,开展比较性评价;三是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对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学位论文合格率、全国和上海市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各级各类学位论文盲审、抽检的合格率等,开展统计分析和指标性评价。

3.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每年度根据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实际状况,结合各项目有效性评价结果,对学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教育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奖学评优、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培养单位及管理者年度评优等挂钩,表彰先进,警示落后,以进一步彰显优秀导向。同时通过成果展示和特色分享,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4体系优化机制建设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切实为教育的目标实现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体现先进性,关键是与时俱进,保持动态性。体系非一成不变,而须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更新和优化。一是及时对接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及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二是根据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分析体系运行的潜在问题,及时建立预防(整改)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三是通过召开年度工作研讨会议,全面分析体系运行状况,对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加以识别,建立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体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金祥.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立足之本[J].未来与发展,2014(7):74-78.

[2]罗志敏.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10-14.

[3]教育部学位管理与教育司.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11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71-77.

[4]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43-147.

[5]朱小平,宋杰,朱琳,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54-25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