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艺术鉴赏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8:56

艺术鉴赏论文

艺术鉴赏论文篇1

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的鉴赏离不开对玉的美的欣赏,中华文化离不开儒家体系,"君子比德于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玺、国、珏。又如:玉人:美丽的女孩子;玉树临风: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婷婷玉立:美丽漂亮的人;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领域,玉文化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最淳朴的向往,也赋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特质。比如玉雕中的传统图案无论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太极、八卦、四神、万字、回字、如意、岁寒三友、莲年有鱼、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传递着亲切的愉快的寓意。传统图形的造型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类型:

(1)、生理安全型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二、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2、雕刻工艺: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艺术鉴赏论文篇2

一、首要赏心悦目

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书法创作究竟是为谁而创作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一些人来说,书法临摹创作主要是为自己创作,也可以为他人创作。笔者认为,书法创作主要是为了自己进行创作,但是客观上也达到了为他人创作的效果。主观上为自己进行创作,这一理解非常简单,因为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要求创作者身心愉悦,可以陶冶情操,其主要本质还是在为自己进行创作。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一个现象,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创作成功,他就成为了一个艺术品,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由于艺术品可以感染他人,也可以感染书法家本身。从这种角度进行分析,作品已经成為了作者与观众之间交流媒介,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自己内心,以便做到两者内心的共鸣。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又可以分为大我和小我。效果主要是指个人的初始状态,大我是指个人在经历沧桑之后的精神境界。只有实现了小我才能完成大我,这是人类人性升华的必备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书法创作,通过对自我进行历练,使得自我的精神境界可以提升,以达到大我的情怀,与欣赏者形成共鸣。

对于任何一门艺术而言,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尽管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最终的目标上却具有一致性,都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优秀佳作,无论创作者出于何种主观状态,想表达何种情感。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客观上产生了陶冶情操的效应,可以供人欣赏。

二、妙在传情达意

一件书法作品是用文字和笔墨组成的,并有文字和笔墨传达情意。在传达的过程中,有两种因素取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书法作品是由中国汉字组成,而汉字是方型字并且汉字是图式的。与此同时,在进行书法写作时常常使用毛笔进行创作,而毛笔的特性是软。正是由于以上两个特征,在进行书法临摹时常常可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我们伟大的祖先发明方块字又称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把人与人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显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单个的文字无法表达丰富的情感,为了适应人们生活的发展需要,汉字的构字方法也逐渐出现了转变。在书法汉字中出现了六书,他们分别是指事、会意、转注、象形、假借。通过这些转变,使得汉字构字方法产生了丰富和创新,使得内在精神得到升华。

从毛笔上进行分析,由于毛笔性软,所以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有方有圆、粗细得当、虚实有异,表达出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

在进行书法创作中,书法创作可与一般的文字书写区分开来,主要是因为两者具有非常大差别。书法创作可以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还可以表达人与自然关系。写作主要是为了传递语言,进行文字记载。我们在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评价时,既需要对书法的力度、章法、墨法等技术因素进行考量,还需要看他是否能够做到传情达意,从而衡量出该部书法作品品格高低。但对于写字而言,写字只需要易于辨认即可。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我们需要表达何种感情呢?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而书法创作可以通过自身点、线、面与章法等因素相结合,形成语言,抒发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在进行临摹时,书法家由于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可以通过自身双手将真善美表达出来。例如,通过观察书法家不同书法真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内涵。王羲之的书法优雅潇洒、黄庭坚的书法耿直重义、傅山的书法海阔天空、林散之的书法仙风道骨,这些都是书法传神的典范。

三、功在传承有绪

文中所指绪主要是指书法传承。我们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我们首先要明白书法字体从何而来,需要对书法渊源进行探讨。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我们只有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才能够进行有效临摹创作,从而形成自身独具一格书法形式。如果我们在进行书法传承过程中不去追根溯源,而是盲目跟风,则我们只能学到皮毛。

在进行书法学习时,临摹是学习书法最佳途径。在对一个书法家功力进行探讨时,我们可以看他对传统研究深度。对于一个喜欢学习书法人而言,必须需要借鉴传统,否则等于白手起家,很难达到新高度。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对于经典书画学习必不可少,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用同样时间获取更多知识,并从中悟出真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书法。在进行临摹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临摹标准。首先必须符合自己性格,这样才能够吸收精华,开发出古人没有开发的空间,做到扬长避短。

四、趣在形式对比

在不同时期,书法拥有自身特征,通常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进行形容。在晋朝,书法尚韵;在唐朝,书法尚法;在宋朝,书法尚意;在明朝,书法尚态;在清朝,书法尚势。对于当今书法而言,我们并不能用一个词来进行形容,笔者也不会轻易下一个定论,这个定论应当由后人进行评价。在当前人们内心审美需求中,尚趣是非常贴近人们内心世界。虽然每个时代的书风各不相同,但是这些都是由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内心审美诉求共同决定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在字体上已经相当的完备,各种字体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在这个时代,书法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可以从生存状态进行分析,做到推旧成新,在字体的技法上进行丰富。对于当今的书法家而言,应当整合当前的书法资源,推古成新,创作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书法作品。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时代的疏忽如何并不是由个人决定的,它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但是一个时代存在不同的书风,却并不违背客观规律,当今时代存在着尚趣的倾向,但并不排除以往的书法形态。

对于现代生活而言,不仅书法存在着尚趣的现象,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由于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希望通过艺术形式放松心声。例如冯小刚导演的1942和徐峥导演的泰囧,本以为1942凭借自身很好的功底,可以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哪知在现实生活中却被泰囧一举夺冠,而泰囧的思想虽然没有1942那么深刻,但这部片子本身的幽默情节可以使人哈哈一笑,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五、贵在个性鲜明

书法创作必须做到个性鲜明,有自己的面貌,做到创新。创新必须有一定的维度,从技法上进行分析,首先要熟练掌握传统的技法,并且拥有深厚的功底进行驾驭。例如在驾驭线条时,使用者在使用毛笔时必须做到稳、准、通。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并通过笔墨的形式表达出来,你使得自己的生活具有藝术气息,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情感。

在彰显自我个性时,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深入传统。在深入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传承有绪。众所周知,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我们必须有效地结合生活,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笔墨虽然随着时代变化会产生一定变动,但所有变动都必须深入到生活之中,这些生活既包含有社会生活又包含有自然生活。当今世界生活变得日益丰富,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深入生活,洞察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民的诉求,已经成为了书法家必备的一个功课。当前人们的心情都非常浮躁,内心渴望得到一片宁静之地。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太多尔虞我诈,人们内心也呼唤真诚社会。

在进行临摹创作时,我们需要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相接处。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科技空前发达,而古人主要生活在农耕文明时期,使得古人生活节奏比较缓慢,生活相对闲适,但信息也相对闭塞。在王羲之的年代没有高铁,没有飞机,更没有太空飞船。而我们当前的时代既可以去青藏高原进行探险,还可以去海底进行游玩,甚至可以登陆月球进行探索。这些新兴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笔墨语言进行表达创新,这种创新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六、高在自然天成

对于书法家来说,在进行书法临摹的过程中,最高的境界在于做到自然天成。自然天成往往排除小我、大我、无我的障碍,做到天人合一,直通宙宇。在思想境界上,我们应当从小我提升到大我,最终做到天人合一。与此同时,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中,由于书法中的诸元素存在的一定量的约定,因此在创作中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在自然天成的书法中字法章法墨法等等不同的书法技能都有高低之分,一定必须符合自然天成的标准,这样才可以使人感到舒适协调。反之,如果过分追求某一项内容,会使得整个作品非常不协调,给人不舒适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叶林心.当代篆刻创作取法多样化成因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艺术鉴赏论文篇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 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 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亲国戚, 下至贩夫走卒, 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对外贸易发达,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 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 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 仪态丰美, 妆饰奇异纷繁, 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 裙幅之丰, 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 剩蹙黄金线几条” 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 “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藕丝衫子柳花裙”、 “折腰多舞郁金裙” 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 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 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 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 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 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 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而与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幂缡,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 因西北多风沙, 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但传到内地,与儒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显然,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二、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的催生结果

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 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 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 武皇以佛教治国, 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 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 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 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 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 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 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 的大胆服饰, 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 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 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时世妆”, 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 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 打破框框, 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用

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 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唐代的首都, 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 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有物质文化的交流, 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有考古资料证明: 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 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 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 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 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 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一般而言, 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初唐到盛唐间, 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 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 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当时胡风之盛, 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

参考文献:

[1]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岳永逸.飘逝的罗衣[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

艺术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审美鉴赏;艺术鉴赏;审美经验;艺术经验

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开头亦说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接或分开,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艺术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并在实践经验中传承、发展。千百年来人们往往忽略了经验在艺术中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经验是“形而下的”,认为艺术是富有灵韵色彩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高峰体验,仿佛艺术与经验一旦结合,就显得不那么崇高、不那么脱俗了。其实这种思想有偏颇。艺术本就是一种经验性的,具有着经验形态,艺术在经验中产生并传承。艺术鉴赏作为艺术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具有经验性。本文尝试将上述哲学中的“经验”概念引入艺术学领域,重点对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进行关注,以期阐释经验在艺术鉴赏中的地位作用,重新发扬经验的价值。

杜威将经验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鉴赏,作为人的一种心态过程和主体行为,是由鉴赏的主体、鉴赏的对象这两个因素接触产生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并产生一个鉴赏结果。这一过程由鉴赏主体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品位兴趣等对鉴赏对象加以感受、认知、理解,是鉴赏主体运用自己的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体验、联想、想象,最终实现对鉴赏对象的品鉴、评价、判断。鉴赏不仅是艺术活动,更是一种范围广阔的人类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类的实践经验。鉴赏的内容包括对物品的鉴赏,对人对自然万物的鉴赏,对社会行为与事件的鉴赏等等。艺术鉴赏,作为鉴赏活动的高端形态,其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实践经验性,对鉴赏主体的经验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艺术鉴赏主体的人生阅历、审美期待等鉴赏经验决定了艺术鉴赏活动的深度、广度,决定了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所能达到的期待视野。我们从鉴赏及经验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艺术鉴赏的构成及过程的具体分析,考察论证艺术鉴赏的经验性。

一、鉴赏的经验性概念

鉴,本义是镜子,用作动词指“照”,后引申为观察、审察,如鉴别、鉴定、鉴赏。赏,一方面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如赏阅、赏月,赏心悦目等;另一方面指依据经验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并欣然称道,如欣赏、赏识、赞赏等。在汉语中,鉴与赏联用,形成鉴赏一词,其本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物品以及他人的品鉴、欣赏、评价等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鉴赏一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的鉴赏对象极其广泛,而狭义的鉴赏则仅指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即艺术鉴赏。艺术鉴赏通常是指一种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鉴赏的英文是“appreciate”,意思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从这种对鉴赏概念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出发,就性质看,鉴赏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人自身以外的物品不仅持一种从实用价值出发的实用态度,而且同时也会由经验积累等产生某种鉴别、赏识、评价的鉴赏态度。在使用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对其评价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标准及评价方式和评价途径。鉴赏,是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之上的、依据相对成熟的经验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体现人的人生价值态度的主观观念,是对实用价值的超越。

鉴赏的这种主观态度性质,是在人类心智进化过程中产生和体现出的一种功能,体现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超越性特质。人类生活中物质的实用价值与主体的自觉鉴赏这两种因素的比重表明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程度。人类文明越发达,文化越发展,人类的主要满足越是集中到非实用价值方面,最终体现为一种从鉴赏角度呈现出的人生的价值观和态度以陶器为例,远在人类文明萌发之初,荒蛮中的原始人便生产和使用作为生活器皿的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陶器制造由实用功能日趋发展出强大精美的审美功能。瓷器的产生,使原本以实用价值为主的陶器更快速地发展出一些专以欣赏其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陶瓷”。如美轮美奂的瓷瓶便是主要为装饰空间与艺术欣赏而产生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亦有所改变,逐渐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更多地趋向于审美判断。

对人、对物品、对自然万物、对社会行为、现象与事件的鉴赏与评价水平,体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追求。鉴赏终归是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实现过程。而所谓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正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取舍、评价等主观认识的外在表现。

鉴赏起源于人类实践经验。鉴赏起源于人类的感知系统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是基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形式。

首先,鉴赏起源于人类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感知经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鉴赏能力。从感知开始,人的五官包括视觉、听觉等各种感知经验在人类头脑中形成意识反映。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不断刺激感官并形成人类意识。人只有具备这种感知经验,才能最终形成鉴赏。其次,鉴赏起源于人的判断力。中国古代称之为“类物”,即区别、分类、识物、类物,区别识物,判别识物,进而形成判断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对象特性的认知判断。再次,鉴赏起源于批评力(评论力)。在判断力基础上表达对事物好与坏的判断与价值期待,价值愿望。鉴赏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导向的经验性活动。

鉴赏活动是在上述能力基础之上符合人类愿望的向善、向好的感知、判断、评价等经验性活动,乃至一种心理的享受、愉悦的获取,在此基础上,鉴赏主体不断累积鉴赏经验。

二、艺术鉴赏的经验性内涵

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艺术品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公众的艺术鉴赏的呼唤,而艺术鉴赏活动的进行不仅创造出鉴赏艺术品的观众或公众,而且可丰富鉴赏者的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素质;反过来,伴随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素质获得提高的公众又可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这样,正是通过艺术鉴赏,在鉴赏者鉴赏经验的作用下,艺术品的内涵意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鉴赏意味着从鉴赏实践活动的经验性角度来强调艺术的深刻性、丰富性和重要性。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品为对象的鉴赏,是人的鉴赏、社会鉴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鉴赏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鉴赏本身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自然美的鉴赏,主要包括对天地、山水、动植物等大自然造化的对象的艺术鉴赏;第二层,对社会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的鉴赏,这是指与生活实用价值融为一体的物品及社会事物、社会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艺术鉴赏的对象;第三层,对纯艺术品的鉴赏,包括专业的批评与鉴赏。艺术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鉴赏美的价值,而专业的艺术鉴赏会形成评价的主导,具有某种专业性、深刻性、权威性、这些以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品,是专门供人鉴赏、品玩的,这些艺术品将其自身的艺术鉴赏价值放在第一位,形成狭义的艺术鉴赏概念。

广义的艺术鉴赏所包含的上述第三层次含义,正构成狭义的艺术鉴赏。一般艺术学方面提到的艺术鉴赏,都是指狭义的艺术鉴赏。与广义的艺术鉴赏概念范围广泛,涉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种种现象的鉴赏不同,狭义的艺术鉴赏主要就是指对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电影、电视艺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品进行的鉴赏。可以说,狭义的艺术鉴赏的鉴赏对象只限于艺术品。

艺术鉴赏是人类鉴赏经验的高端形式。鉴赏,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本身。随着评价、取舍等鉴赏经验的累积,人类具有了区别、判断的能力人类判断的自觉意识构成了鉴赏。而对艺术的专门品鉴即艺术审美,是专门为了人的美的品鉴而形成的鉴赏。人类从比较当中认识到如何判断,遵从有用、简明、直接、美妙等价值经验来判断取舍。如关于艺术的鉴赏,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首先从实用的角度看其效果,继而发展演变到在实用的基础上比较造型、外观,从而衡量出哪一个更好。鉴赏的本质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种自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人类鉴赏经验的一种积累。只有与人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人类的鉴赏文化才会有历史的纵横与思想的深度。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向善、向好的品鉴、欣赏、评价、赞赏,并导致人类审美愉悦的经验性实践活动。

艺术鉴赏固然是一种批评,但艺术鉴赏不等于批评、评价、判断,它是建立在向美向善的基础之上,并最终导向超越实用价值判断的审美期待。艺术鉴赏是艺术产生的动力,鉴赏经验的高端行为形成了艺术鉴赏。

三、艺术鉴赏的经验性构成

艺术鉴赏的构成有三个主要成分:鉴赏对象、鉴赏主体、鉴赏场所及中介

(一)鉴赏对象

艺术鉴赏的对象是什么?艺术品。现代艺术实践活动繁复多样,艺术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可以从艺术品的创作工艺、表现材质、表现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时间范围等入手,大致将艺术品分为绘画类艺术品、雕塑类艺术品、设计类艺术品、表演类艺术品、电子媒介类艺术品、语言文学类艺术品、音乐类艺术品等,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鉴赏对象。

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的鉴赏活动也会不同。综合类艺术是两三种以上艺术形式的融合。例如戏剧,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语言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品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从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到综合艺术,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今天诸如古典艺术精神和现代艺术精神等不同的艺术样貌。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中国画无论在材料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能够在世界绘画体系中独树一帜,正是这个原因。对象不同,艺术语言不同,鉴赏观念与方式效果也大不相同,这也是不言自明的。

艺术鉴赏活动总是伴随着艺术品的存在而存在的,自从艺术品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艺术鉴赏。这是说,不是先有艺术品,才有艺术鉴赏;而是要肯定起码从艺术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会诞生对它的艺术鉴赏。除了这件艺术品的第一位观众、听众、读者,其实艺术家创造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从鉴赏意义上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契合心仪与完善的过程,他自然是艺术品的第一个鉴赏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鉴赏和艺术创造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从艺术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说,其实在独立的艺术品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在对作为实用物品和某些泛宗教或部落国家的集体仪式中,那些作为生活用品和仪式内容的表演、音乐、面具等,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同时,对其的艺术把握与某种程度的艺术鉴赏也就融汇在其中了,从此点看,艺术鉴赏的存在,早在独立的艺术品出现之前,这一点已为中外艺术史、生活史所证明。如果从超越单纯的艺术观点看,其实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人类广义的鉴赏行为与观念意识,是自“人”诞生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就存在的一种行为。人的鉴赏经验从“人”诞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的积累历程。

(二)鉴赏主体

谁在鉴赏?无疑是鉴赏主体。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时期对艺术鉴赏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鉴赏群体,具有不同的鉴赏经验。鉴赏主体经验的差别,是影响鉴赏的重要因素。

艺术鉴赏存在悠久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即没有经过鉴赏的艺术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就不能创造出来艺术品,但艺术家创造出来艺术品,只存放在仓库博物馆,虽然算是一种存在,但却没有实现“艺术”上的完整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的“存在”是打折扣的。而只有经过受众的鉴赏,经过具有鉴赏经验的艺术鉴赏者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艺术品才真正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者发挥主体能动性,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对艺术品进行品评。品评过程中,融入了鉴赏者的主观态度与内在感受,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感知艺术品要表达的情感,丰富和完善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从而形成对艺术品的二次创作。因此,只有经过了艺术鉴赏的艺术品,才真正完成了它的艺术创造过程,成为了完整的艺术品。这是鉴赏论的艺术观。没有鉴赏,何谈艺术?这在当代文化中已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化共识。

(三)鉴赏场所及中介

在何处鉴赏?这正构成艺术鉴赏的场所

艺术鉴赏发生在什么场所,是在家庭还是在广场,是在影院还是在音乐厅,是在个人私密空间还是群体场合,是在博物馆还是歌剧院,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场所、空间对艺术鉴赏产生不同的影响。

鉴赏的中介,指媒介。艺术总是由媒介材质作为其物质存在基础的。媒介不同,有时是我们区分艺术门类的一个根据,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以媒介论的观点来区分史诗、戏剧等的不同。媒介有很多,音乐通过不同的乐器来传达,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媒介材质不同,因而也会在表现题材和表达效果上都有各自的领域范畴,听《高山流水》最好是中国民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出来的《梁祝》恐怕就“窜味儿”了。

四、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主要涉及心理过程审美过程个体鉴赏与大众鉴赏、生活鉴赏与专业鉴赏、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走向艺术经典等问题。

(一)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是由一系列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如何使这些心理因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艺术鉴赏活动,这就需要鉴赏者在接触到艺术作品的感官刺激时,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鉴赏主体相关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经验,唤醒沉积的情绪、情感经验,发挥审美想象,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通感与共鸣。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只有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体验丰富、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自觉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起鉴赏者情感的激荡,从而获得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艺术鉴赏主体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丰富、沉淀、累积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经验人生经验有朝一日在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的作用下,才会被唤醒,被激活,并转化为更具独特个性特征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艺术鉴赏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心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微妙、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形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

“注意”,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发端。“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也可以看作是在艺术鉴赏最初阶段鉴赏主体的一种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鉴赏主体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转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入审美鉴赏态度,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在转变过程中,应适度把握心理距离的度,否则过犹不及。

“感知”,是注意之后的又一重要心理环节。感觉和直觉合在一起并称为感知。如果说“注意”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准备阶段的话,感知则是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艺术品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快速。敏锐地感知到这些艺术形象,再结合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在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体验。品鉴,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想到万物复苏。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联想使鉴赏活动由对艺术品的感性形式的感知阶段,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内蕴之中。

“想象”,是艺术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艺术鉴赏活动需要人的想象。培养和发挥鉴赏主体的想象力,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活跃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帮助鉴赏主体完成鉴赏活动的推动力,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鉴赏者才会得到丰富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情感”,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心理要素。人的情感复杂而多样。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级情感。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中,是情感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鉴赏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触景生情”每个鉴赏主体在进行艺术鉴赏活动时,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支配,在情感影响下去感知艺术形象,这种感知经验又会作用于主体的情感,引起更深层次的情感活动。情感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因此,情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准确、深入、细致地把握艺术品的内在情感,体验艺术品的情感内涵,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环节。

“理解”,是艺术鉴赏活动中渗透在各心理环节中的因素。在心理学中,理解是一种逐渐认识事物的关联、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艺术品不仅具有浅层次的感性形式和艺术形象,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寓意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特有的艺术空白中去品鉴艺术品,要求鉴赏者情感体验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感知经验与理性判断相结合。

(二)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不但是人的心理过程,还是一种以情感和想象力为核心的审美过程。鉴赏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富有深刻人性的思维活动。鉴赏者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和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桑塔耶纳曾指出:“对于疏忽大意的人们,形式不能引起共鸣:他们从对象中只获得一种模糊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会在他们心中唤醒外在的联想;但是他们不会停下来观看一个部分或欣赏它们的关系,因而感觉不到种种统一体的种种魅力……不能发现形式的价值”。因此,桑塔耶纳说:“形式美特别能引起有审美禀赋的人的共鸣”。通过不断地接触阅读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掌握各类艺术的一般规律,积累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使我们的大脑成为接收艺术信息的敏锐的思维体系,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的体验,使鉴赏者获得丰富的鉴赏经验。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看,包含着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感性直接而又瞬间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先于知觉而存在,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在审美直觉的形式中,艺术鉴赏活动实现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整体认识,在直观中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把握和领悟。通感是审美直觉的特殊形式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在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审美体验以审美心理的注意和感知因素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活跃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新的再创造活动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高境界我们采纳李泽厚先生有关审美能力的三层面划分,将艺术鉴赏获得的审美愉悦分为三个层次,即作用于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作用于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作用于精神层次的“悦志悦神”。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分别对应于前两个层次,而审美升华阶段则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使鉴赏主体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实现人格层面上的审美愉悦,完成了一次超越。顿悟与共鸣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三)从个体鉴赏到大众鉴赏

艺术鉴赏是鉴赏主体面对艺术品产生鉴赏活动实现艺术价值的过程,而“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其次才是群体的、社会的、大众的存在。个体的鉴赏是从个体的个性个人因素来谈,但个体鉴赏也不排除社会性,往往更显现出其社会性,作为社会一员,个性更显现了共同性的特征。大众鉴赏是用来描述特定群体特定社会的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表现出来的共性方面,或者用来指在历史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群体的艺术鉴赏行为与艺术鉴赏活动。从鉴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行为来看,鉴赏总是表现为一种从个体鉴赏融入、走向群体鉴赏,又从群体鉴赏回归个体鉴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大众鉴赏除了相对个体而言表达社会群体的性质外,有时也用于表示精英群体专业群体之外的社会普通民众的鉴赏。

(四)从生活鉴赏到专业鉴赏

虽然艺术品是独立的艺术品,但鉴赏活动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鉴赏家,甚至从个体角度说,从生活角度说,一是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进行鉴赏,而不是脱离生活存在生活环境进行艺术鉴赏的,即便是在剧场、美术馆,它所呈现的空间也与日常生活发生着关联,不能独立,并且它本身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构成一种剧场生活美术馆生活;二是艺术鉴赏就其性质看,它本身应是生活性的,艺术鉴赏构成鉴赏生活、艺术生活的要旨,在于艺术生活是一种艺术鉴赏生活,我们必须将艺术鉴赏放到生活中来理解。艺术鉴赏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群体鉴赏大众鉴赏的基础上,由生活性经验形态的鉴赏,逐步会产生出专业性经验形态的鉴赏,即趋向于专业艺术评论的鉴赏,乃至一种职业性的鉴赏。专业鉴赏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其次是深刻性,再次是权威性专业鉴赏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起着引领、平衡作用。它引导艺术舆论,提供权威的评价机制,提供艺术鉴赏的方法与标准,通过专业鉴赏组织社会鉴赏活动,对艺术的评价艺术的新陈代谢发挥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

艺术鉴赏在大众鉴赏生活鉴赏的基础上走向专业职业性的鉴赏,最终形成艺术理论与批评,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艺术鉴赏学,是对艺术实践的一种理论总结与升华。艺术鉴赏学作为研究艺术鉴赏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提供艺术鉴赏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总结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经验,以鉴赏为出发点形成特殊的艺术理论。它是研究鉴赏对象在主体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规律,研究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构成鉴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关系,研究鉴赏经验与审美效果的一门学科。艺术理论与批评是艺术鉴赏的高级专业形态,它作为社会大众艺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和支持大众性社会性生活性艺术鉴赏的实现与完成,然后以其自身的规律性体系性升华水平,代表或标志着艺术鉴赏的完成与实现程度水平。

(六)经典化:鉴赏活动形成艺术经典

艺术鉴赏,离不开艺术经典,因为它才是理想的艺术鉴赏对象,特别有益于艺术鉴赏者。

什么是艺术经典?从鉴赏的角度看,艺术经典主要指艺术鉴赏中具有“经典性”价值的艺术品,它由艺术品的历史化和经典化而形成。艺术鉴赏必须注意和研究鉴赏与经典艺术家,经典作品之间的关系。

经典是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典故和文化遗产:能够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并获得大众认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穿越长久的历史隧道为后世人们所鉴赏。艺术经典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本性,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特定国家文化和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

但这样的艺术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呢?并不是艺术家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就自动会成为艺术经典,它需要在不断的艺术鉴赏实践中大浪淘沙自觉地筛选锤炼,去粗取精首先,它是一个艺术鉴赏的历史化过程,艺术史的历史化的背后就是这样的鉴赏过程的历史化;其次,它才由这种历史化的鉴赏以及鉴赏的历史化形成流动与积淀稳定相统一的经典化,历史化和经典化统一于艺术鉴赏

大众的生活的艺术鉴赏活动与专业的艺术鉴赏活动形成互动,经过历史的打磨,使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典化,会形成艺术经典。有的艺术作品在当代就会被推崇、经典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不会继续成为经典,不再被赏识,这就形成了艺术经典的变数、变化;有的作品在当代可能不是很有名气,但若干年以后,就会形成经典。所以,要用历史时间和发展变化的眼光看艺术的经典化。有些艺术作品无论时间怎样推移,都是经典。

五、经典形成后,引领艺术鉴赏

经典本身是一种楷模、标准、导向。人们以经典的标准为衡量标准。由于经典的形成,人们首先去鉴赏大家的作品,欣赏经典。经典化的两个维度: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二是历史性与精品性的统一。

艺术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音乐鉴赏;理性;审美评价;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18-01

通过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能够获得基本的音乐艺术审美素质,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一般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审美评价,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探析是更深层次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广音乐艺术。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独立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五)强化关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探析交流。音乐鉴赏过程中应首先就某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每一个鉴赏者都是一个单独的鉴赏个体,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与贡献自己对于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过程中获取其他的人的音乐感受,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多角度思考。

四、结语

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鉴赏并不是停留在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音乐鉴赏的过程更多地是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将音乐艺术的理性分析运用于音乐艺术鉴赏中,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殷.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

艺术鉴赏论文篇6

关键词:当代 湖湘 艺术品鉴藏 美术鉴赏 教学创新

盛世兴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正日益高涨,文化产业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与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并驾齐驱的三大投资方式之一,成为经济投资界的一大热点。当前,中国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收藏家和经营管理者,他们需要博古通今、融会中西、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深化,美术鉴赏教学已经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们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我们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的研究显得极度贫乏和不够深入。

针对当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这种现状,同时为打造中国艺术品鉴赏教育平台,提升艺术品收藏家的鉴赏能力,以目前盛兴的艺术品鉴藏与投资为契机,分析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实施的主要状况,探讨湖湘艺术品鉴藏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我们认为,当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术鉴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积极借鉴美术鉴赏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教学内容

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关注理论界的发展动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推进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公共选修课的美术鉴赏教学尽管属于一种通识性教育,与纯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深浅有别,但是,实践表明,一个学科的理论建设会制约或者促进该学科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譬如,什么是“鉴赏”?“鉴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讲授美术鉴赏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所谓鉴赏,实际上包括鉴定与欣赏两个方面。鉴定主要指判定作品的真伪,应属鉴定学的范畴;欣赏,主要指品评作品的优劣,属艺术批评学的范畴。鉴定与欣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鉴定是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判断作品的真伪;欣赏又是鉴定的演进,高明的鉴定家必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鉴定着重于笔墨内涵、个性风格、文献考证等,而欣赏则重在艺术论析、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中国艺术品的鉴藏学问很深,范围很广。它以鉴定真伪为中心,旁涉欣赏、收藏、著录、考证等诸范畴。

目前不少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进行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忽视了艺术品的分析、鉴定、考证。这种美术鉴赏观念片面、明显滞后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

二、加强美术鉴赏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寻找美术鉴赏与高校学子在精神文化上的无缝对接,充实鲜活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从事美术鉴赏教学,阐述美术鉴赏的物质载体、审美特征与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讲出新意,讲出深度。事实上,美术鉴赏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还是实用的,要有“大美术”观念,它要不断进行创新,自然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美术所蕴含的古典精神不少也具有现代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美术的人文精神,就能突破时代的壁垒,生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将古典式的极限浪漫主义情怀与现代人文精神合观共视,教学内容变得鲜活灵动,就能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

三、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来从事美术鉴赏,拓展教学内容

许多湖湘艺术品都是我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珍贵文物,美术教育既是艺术教育,也是民族文化教育,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价值。譬如,我们可以从湖湘艺术品的传承方式入手来讲授美术的文化特性。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是当代一种自觉抢救和保护文物的文化传承活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的民族文化传承性会进一步受到重视,开辟出美术鉴赏教学的新路径。

四、精心凝练教学内容,建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板块,提高美术鉴赏教学实效

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头绪繁多。一方面,美术鉴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优秀作品灿若繁星,艺术名家辈出。另一方面,美术鉴赏是一项融文学、历史甚至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面对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美术鉴赏教学体系,要求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精心凝练教学内容,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笔者以为,美术鉴赏教育由三个有机部分构成:首先是文学赏析教育,即介绍美术作品意境和叙事之美;其次是美术鉴赏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造型、技法、色彩、风格之美;最后是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与美术相关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内容,也就是阐述美术的文化生态环境。三者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美术鉴赏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五、结合当代美术鉴赏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美术是广大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既是公众审美需求,也包含着深刻的宗教仪式内容,它广泛生存于人们日常生活等公私文化空间。人们接受美术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欣赏绘画作品,还可以通过制作和欣赏民间剪纸、雕刻、刺绣等方式来接受美术。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美术的生存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美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美术继续通过传统方式传播,另一方面,涌现出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光碟、手机等均成为美术的有效传播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要从业已变化的外部条件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艺术的殿堂,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言以蔽之,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美术生存条件的变化,充分利用湖湘艺术品鉴藏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美术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艺术鉴赏论文篇7

公共美术鉴赏课强调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艺术人文素养不是一种技术能力,而是以人为本,培养年轻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与思考。其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考量应以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为目的而后不断能自觉组合、构建新知。

关键词: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公共美术鉴赏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美术教育面向21世纪系列核心课程之一,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人格健全的高技能人才。本课程标准设计是针对高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预设有24课时。按照“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综合的文化素质。

公共美术鉴赏课强调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情感的体验,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艺术的鉴赏与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受到美术文化的润泽。按过去上课的旧模式是无法真正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纳为辅”的教学方式不能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地去深入掌握知识要领。

本课程应以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为目的而后不断能自觉组合、构建新知。艺术人文素养不是一种技术能力,而是以人为本,培养年轻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与思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周海宏教授认为人的感性素质好,审美修养高,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审美素质的发展决定人未来的发展。美术鉴赏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研究正是以此为座右铭,深入具体的思考,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美育的有效学习,寻找自我成长与完善的出路。

课程设计以美术史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教学与考评用对话的方式,通过作品的创作者、时代人文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的意义、作品的社会效益、市场效益、文化价值、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与讨论,体会艺术作品带给人的独特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理解意思作品的意义所在。并从艺术作品里体会到对人性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净化心灵,体验艺术作品里的至善至美。课程目标是, 在认知、教育及审美功能基础上,进而发展至探索出提高学生创造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完善。并综合文化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鉴赏作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辅助学生提高岗位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微课、翻转课堂、课外实践等多种教学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提问题,多思考,结合美术鉴赏与行业有关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际针对性。

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引领学生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基本发展流变、全面了解美术创作的原则、美学规律、美术与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各风格流派代表美术大师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教学设计表现如下:

(1)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基本发展流变与艺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相关基础知识;

(2)美术创作的原则、美学规律、美术与文化心理的关系等的相关知识;

(3掌握一些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各风格流派代表美术大师的艺术特色,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宗教意义、市场价值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4)结合本专业,进行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与本专业本行业相关的主题探讨和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阐释主题和观点。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经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的动手练习,并对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思考;并领悟理论知识的内涵、知识点,以及实践知识操作要点。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学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具体掌握:

(1)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中美的元素进行美学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多种美术风格流派的艺术特征,阐释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社会影响力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熟练通过美术的创作原则、美学的规律,进行名画鉴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综合的美术鉴赏、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设定一个主题,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并阐述主题和观点的能力。

美术鉴赏是跟美术有关的文学、音乐、建筑、经济、政治、宗教等综合知识的积累,随着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不断增加,这些综合的信息会在学生的意识里组合、构建新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美的眼睛,了解分析美的情怀,热爱自然与人类,理解世界的多元价值。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具体培养

(1)多元价值观理念的养成,这样视线不狭隘

(2)体会艺术作品带给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对人性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净化心灵

(3)良好的表达、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化原则。

2、n程设计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多元文化与综合素质人才。

3、课程设计的思路: 将典型性被动灌输式教学转化为相对应的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从重视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成长过程,提高考核的灵活性。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综合实训项目。形成以典型性主题任务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训实训项目为载体、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相互对应的教学内容组织体系。让学生了解学习美术作品、美术流派,美术与生存空间相联系,结合学生的本专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

根据高职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比较-思考-讨论-实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提升艺术修养。

(1)将美术鉴赏力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虚拟或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在每个学习环节中,分层次实现基本理解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理解能力层,从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完成模拟项目来实现美术鉴赏的能力。在进一步的实际思维拓展能力训练中,学会纵向横向的对比研究,进行不同时期的名画鉴赏,和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名画鉴赏,联系生活实际专业实际进行思考与实践,实现学习情境中能力的提示与迁移。

(2)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典型项目驱动过程的学习主题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具体模块项目制作的行动导向来进行设计的,模块实训内容以主题项目,社会实时话题、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主题项目,完成对一个主题美术鉴赏的多媒体制作。

本课程主要分四个部分

具体思路:什么是美术鉴赏,通过文化心理学、 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综合阐释美术的鉴赏方法与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开阔思路和视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是什么决定艺术品的存在于价值?通过介绍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综合分析进行阐释,西方与东方的比较 现代与古典的比较,美的规律的发现与思考等。1.从艺术市场出发,从最贵的艺术品谈起2.艺术、艺术品的产生,与社会与生活的关联3.通过现代艺术阐述艺术产生的文化心理4.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的关联;6.寻找艺术美的规律,从主题上:原始拙朴的美(洞窟壁画、非洲雕塑、夏加尔、罗素、梵高)、西方古典主义的唯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华托、安格尔)、人文主义的美(伦勃朗、维米尔、米勒、博努盖尔)艺术与文化生活(陈宏绶、周P、韩熙载、唐伯虎、黄公望、郭熙、石涛)从技术层面上:材质美、肌理美、线条美、 构成美 色彩美 意境美等。

第一部分:美术的功能与意义

1.开发多元智力,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美术是训练人知觉能力的有效途径,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其智力构成中,空间智力与视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表明艺术渗透于多种智力形式中;

2.提供综合素质,审美修养高的人感性素质高,幸福指数高;

3.绘画心理治疗表现;

4.艺术在政治宗教中的重要作用;

5.艺术品交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表现;

通过美术的功能阐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艺术?为什么要提升美术修养?(参考周海宏教授的艺术的启蒙)通过学画画-热爱美术-通过美术鉴赏-热爱生活-通过生活美的感知-体验幸福。

第二部分: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

该部分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西方的史前艺术、古埃及艺术、古典时期希腊艺术、古印度佛教艺术、拜占庭艺术、 哥特式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盛期文艺复兴等;二是从中国的佛教壁画、画像砖、雕塑等方面阐述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该部分通过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浮世绘、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大地艺术、现代先锋艺术等阐述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项目驱动――《我与艺术有个邂逅》

从本专业角度出发,探索自己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策划案,运用多媒体展示项目成果(包括视频、ppt等,演讲讨论)。

[参考文献]

[1]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i1.

[2]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l 1.

[3]杨柳. 创设文化情境,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美术教育研究 2013(21)

[4]董栋.从“独白”到“对话”的蜕变――高中对话式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205

[5]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

艺术鉴赏论文篇8

一、观赏石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以绘画艺术作品为例,看看其形式和内容(也称“语境”和“意境”)究竟是什么?内容指构成艺术形象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总和,通常称为题材和主题。形式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两方面,内形式是指内容诸因素的内部组织和结构;外形式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

中国画的内形式称为“构图”,也叫“经营位置”;外形式是笔墨,以点、线、面的方式来塑造形象。笔墨属于可见因素,但内含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意趣,这就是绘画艺术作品的内容。雕塑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无需赘述。

其次,说说我们观赏石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许多人把赏石的审美概括为形式美、意境美(也称神韵美)和科学美几个层次,形式美自然讲观赏石的形式,神韵美说的就是观赏石的内容。

观赏石的要素(形状、质地、色彩、纹理等,它们既是形、神美的物质基础,也是其结合的纽带),以及观赏石的配座、展具、周边环境、空间位置关系等,为观赏石之形式。在对观赏石的鉴赏中,赏石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其固有的生动具象及其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有了特定的意蕴,体味到了情趣、韵味、气势和气质,同时渗透进了自己的思想,此为观赏石之内容。

第三,谈谈艺术品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

1、不同的艺术作品,其形式和内容的位次不同。譬如,文学作品主要在于内容,故事情节是它的生命,形式是文字。影视作品是通过“看”和“读”的方式完成艺术思想表达的,形式和内容都重要。绘画艺术正好相反,形式重于内容,因为绘画艺术是纯视觉欣赏艺术,没有新颖的形式语言,就没有好的绘画艺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怎么画”远比“画什么”重要得多。

3、独特的形式语言本身就具备了内容。例如,毕加索的名画《亚维农的少女》,它的内容是画中的吗?不是,是毕加索用的色彩与创作形式带给人们的强烈感受,画中点线面的运用、色彩块面的组织,使塑造的人物极富生命,也就是中国画中所谓的“气韵”。我们鉴赏观赏石艺术品,偶然也能看到这样的佳品,如“鲁迅先生和许广平”。

二、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首先从形式开始

其一,从接受的角度看,鉴赏观赏石艺术品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观赏石鉴赏审美主体是人,客体是观赏石,他们之间是互为依存、彼此促进的“物我”关系。在品读阶段,人的思想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奇石自然美的观赏中,大家首先看到、触到和感觉到的是石头的形、质、色、纹等外在艺术特征,感受这种艺术语言或语境。这是第一个层次,也是很重要的层次。而后,依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通过反复的品读,当筛选出石上主体美及对其内涵有了深入理解时,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转化为情思、意境,才触及到观赏石的内容,进入到了精神境界。所以说,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首先从形式开始。

其二,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内容的欣赏。就比如阅读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不管故事情节设计得多么好,但文字和叙述非常一般,读者就不会继续读下去。相反,故事情节虽然一般,但语言精妙、细节感人,则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鉴赏观赏石也一样,往往好的“形式”(形、质、色、纹、命题、配座),很能抓人眼球、让人激动。前面提到的“科学美”,就是以观赏石中遗留的密码信息,运用有关科学,如地质学理论,研究观赏石美的成因,人们即刻明白了:这么奇特的图案,原来它是变质岩;这么纯正的色彩,原来它是原生色……总之,与众不同的外观特征,能特别勾起人们对观赏石的欣赏、购买甚至“占有”的欲望,如“金色年华”。

其三,艺术品的形式美是有规律、有法则的,观赏石艺术品也必须遵守,不能例外。有人说,奇石是大自然造就的,哪有那么完美。我以为不然,要么怎么叫“奇石”呢?“上苍”的疏忽和遗漏也不能原谅,不够艺术品标准的宁可弃之。艺术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多样统一”,其法则有: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对称和平衡,统觉与通感,含蓄与沉着,等等,而且在作者的运筹下,有条不紊、和谐统一(如“童子拜观音”),好的观赏石确实也是这样。有的人鉴赏观赏石,连声说“好,好”、“太漂亮了”、“稀世珍宝”,进而问他怎么个好,他沉默不言了,也许是不想说、不愿说或不屑说。

三、“精品石”必然是引起共鸣、共识、公认的

我为什么要立这个标题?其实与观赏石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及其鉴赏密切关联。

一方面,观赏石艺术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要说它是“精品”,必然要符合精品的要素和条件。就现有观赏石的理论框架、鉴赏要则及鉴赏习惯,形、质、色、纹、韵等诸要素及其协调统一,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或高度,才能称作精品石;况且,鉴赏顺序是从形式到内容,逐步深入的,进入不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永远不能理解它的美妙。

另一方面,个体(收藏者)鉴赏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由形式到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个过程非常艰难。由于受藏石者个人阅历、文化学历、知识积淀等诸多因素制约,正如上述一样,鉴赏也许只能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换句话说,藏石者本人认为他的奇石是精品,可大家不一定这样认为。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问题:拿来让大家说、让专家评、让学者论,“投石”问道,“抱石”参展,如果获了“大奖”,可能就算精品石了。总之,精品石必然是引起共鸣、形成共识、一致公认的。

四、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是鉴赏观赏石艺术品的最高境界

鉴赏观赏石艺术品从形式开始,应该是有道理、合乎逻辑的,但这仅仅说明个“顺序”问题,形式先于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内容,而不能完全说形式是主要的,内容是次要的,形式决定内容,内容为形式服务,我并不这样认为。关于这方面的观点,我曾写过一些理论文章,有兴趣的可以一阅。如《从谢赫的“六法”画论看当代图纹石的鉴赏》、《从罗丹的雕塑艺术看当代造型石的鉴赏》、《从王羲之的书论看当代文字石的鉴赏》等等。

南朝画家谢赫把“气韵生动”置于他的“六法”之首,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也就是顾恺之所说的“传神”或者叫“以形写神”。以形写神所遵循的就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艺术表达方式。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必须讲究“神韵”,这是对构成画面的“精、气、神”的深刻感悟,是鉴赏观赏石艺术品的精髓和最高境界,这是绝对不能含糊和否认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