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语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6:13

外语教育论文

外语教育论文篇1

首先,西班牙外语教育改革以立法先行。在欧盟倡导全面促进外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西班牙于2006年颁布了教育法(LeyOrgánica2/2006,de3demayo,deEducación;OrganicLaw2/2006,May3rd,ofEducation),对各教育阶段外语教学做出了统一规定:幼儿应从学前教育(3~6岁)开始学习第一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辅助外语教学。在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5~6岁),幼教机构应着重强化外语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6~12岁)应开设第一外语必修课,此外学校可为10-12岁的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小学毕业生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可以融入交际环境,进行基本信息的理解和表达。在中学教育阶段(12~16岁)的前三年,除第一外语必修课之外,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包括第二外语的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是中学生可以至少用一门外语进行得体的理解和表达。中学第四年除必修第一外语外,学校也可为学生开设第二外语必修课。大学预科阶段的外语培养目标是学生可以用一门或多门外语进行流利、准确的表达。教育法还规定各级教育机构要对教师进行外语培训。

其次,西班牙为检验外语教育的立法效果,开展了测试研究。《欧洲语言能力研究》于2008年开始进行设计,2010年试点,2011年春季正式启动。参与这项研究的14个欧盟国家中,西班牙是唯一通过立法规定外语教育必须始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国家。事实上,在西班牙全国17个自治大区中,10个大区已经做到了外语教育从3岁开始。另外,据2012年《欧洲学校语言教育的关键数据》(KeyDataonTeachingLanguagesatSchoolinEurope2012)显示,在西班牙的阿拉贡、加纳利群岛、加利西亚、马德里、穆尔西亚这5个自治大区。

第二外语已经成为中学的必修课程。《欧洲语言能力研究》在西班牙选择15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能力测试评估他们的第一和第二外语能力,并比较各国学生外语能力现状,为西班牙外语教学改革拓展思路。西班牙中学生参与了第一外语英语和第二外语法语测试。测试的三项技能分为接受型能力(阅读、听力)和产出型能力(写作),每名学生任意选择两项技能进行测试。测试的评价标准参考《参考框架》的A1、A2、B1、B2标准。欧盟对此次研究第一外语的预期结果是达到B1、B2级水平人数占总测试人数的50%。西班牙第一外语(英语)水平测试的结果是:听力理解达到B1、B2级水平的占总测试人数的24%,阅读理解占30%,写作占29%。结果说明,2011年西班牙15岁中学生的外语技能均未达到欧盟的基本目标,三项技能的比较数据说明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较好,听力水平较差。此外,欧盟对第二外语的预期结果是A2、B1、B2这3个级别人数达到50%。结果表明,西班牙15岁中学生的第二外语(法语)能力达到了欧盟标准。这说明,西班牙外语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第一外语水平,且必须着重加强听力理解的训练。研究者还对西班牙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对各项具体外语技能的重视程度。问卷中共列举了8项技能:语音、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口语、文学文化知识。研究者将教师的教学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重视所有技能,另一种是有针对性地重视其中某些技能。结果表明,持第一种观点的教师占总人数的70%,以第一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语言水平更好。西班牙教育研究者认为,西班牙学生阅读水平高、口语听力水平差的原因可能在于外语教学法过于关注语法等技能,学生的外语学习缺乏语境。研究结果还表明,西班牙学生语言水平的校际差异大于校内差异,且校际差异显著。研究者认为,西班牙应对学校的外语教育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使教学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在测试语言能力的同时,参与《欧洲语言能力研究》的西班牙学者还对参与调研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旨在统计3个方面的信息: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父母外语水平、课外英语学习、通过其他媒介接触英语)、文化交流(英语国家学习经历)和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ESCS)①。西班牙学者使用以上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证明以上变量可以解释西班牙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34.5%,其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占12%,通过其他媒介接触英语的影响占20.9%,其他变量影响占1.6%。这说明课外通过各种媒介接触英语的语言学习和听力理解水平的相关性最高,会产生最积极的结果。西班牙学者认为,通过各种媒介学习英语的方法中,接触英文电影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西班牙的电视台、影院和网络中的英文电影多为带有西语配音的译制片。西班牙研究者呼吁,今后应更多地播映带有西语字幕的原版英文电影。研究结果还表明,瑞士中学生的语言测试水平显著高于西班牙,西班牙研究者选择瑞士进行了个案比较,得到以下结论:

(1)父母外语水平高对孩子的语言水平有积极影响。瑞士父母的英语水平高于西班牙,如果西班牙学生父母的英语水平提高到瑞士水平,两国之间语言水平差异将减少8%。

(2)西班牙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为3岁,比瑞士要早。西班牙外语教学课时数更多,课外补习班更多,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量更多,可这些现行措施并不能有效地大幅提高西班牙孩子的英语成绩。可见,延长外语课学时、课后补习等方法并不是提高西班牙中学生英语水平的决定性手段。根据欧盟《2010-2011年度教育和培训进展报告》中“对教育的再思考和国别分析”的数据,2011年西班牙仅有26.7%的初中生达到了第一外语的B1水平,而2011年欧盟的平均水平为43.5%。初中学习第二外语学生比例为40.2%,而2010年欧盟平均水平高达60.8%。西班牙与欧盟2020年战略目标所提出的50%初中生达到B1水平、75%的初中生学习第二外语仍相距甚远。最后,西班牙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调整了相关立法。2013年底,西班牙再次颁布新的改善教育质量法(LeyOrgánica8/2013,de9dediciembre,paralamejoradelacalidadeducativa;OrganicLaw8/2013,December9th,forimprovingeducationalquality)。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掌握第二外语,甚至第三外语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欧盟已将“语言多元化”视为规划的目标,而西班牙现行的教育指导方针缺乏相关的内容,这已经成为了西班牙教育的重点改革方向。此次立法的目的是充分肯定学校开设第二外语课程的必要性,支持鼓励多语言教育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第一外语,其各项语言技能能够适应职业要求。改善教育质量法规定,从小学教育到大学预科和职业教育阶段,外语课应以西班牙语辅助教学,教学重点为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对残疾学生,尤其是语言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和测试手段。小学教育应包括6个年级,每个学年的主干课程应包括第一外语必修课程,此外应根据每个学校具体的情况至少要完成4个教学模块(其中包括第二外语)中1个模块的课程。义务教育中学阶段必须学习第一外语,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8个教学模块(其中包括第二外语)中的1到4个模块课程。中学四年级实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分流,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第一外语必修课,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开设11个教学模块(其中包括第二外语)中的1到4个模块。大学预科一年级必须学习第一外语课程,此外,学校应选择12个教学模块(其中包括第二外语)中的2到3个模块课程。预科二年级除第一外语必修课外,学校应完成15个教学模块(其中包括第二外语)中的2到3个模块课程。在欧盟全面促进外语教育的背景下,西班牙通过立法对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和教学方式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同时,通过测试和调研全面了解语言能力现状并做出了科学的评估,又针对评估结果完善了教育法的相关内容,使课程模块要求更加详细,更加明确了近期的外语教学重点和长期教学目标,从而保证西班牙的外语教育相关的法律规范更加科学、合理。

二、西班牙《2010-2020年外语学习全面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西班牙教育部2010年开始制定并实行《2010-2020年外语学习全面规划》(ProgramaIntegraldeAprendizajedeLenguasExtranjeras;IntegralProgramofForeignLanguagesLearning,以下简称《全面规划》)。这是西班牙政府首次推行有持续资金保证的外语学习全面规划。实施对象包括各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庭。《全面规划》把2010-2020年期间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阶段,其中2011-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3-2015年为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为第三阶段。《全面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十年之内全面提高国民的外语语言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1)高中教育结束时,学生的第一外语水平达到《参考框架》的B1水平;

(2)在小学和中学推广第二外语教育,使学生的第二外语水平达到《参考框架》的A2水平;

(3)在职业教育领域提高专业外语能力;

(4)提高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能力,将适用于各专业领域的第二外语能力进行合理分级;

(5)在成人中推广外语教育;

6)提高国民的外语学习意识,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全面规划》的总体目标体现出了以下特点:首先,它充分尊重了《参考框架》的先进经验,做好规范分级并用统一的分级确定各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使各教育阶段能够真正衔接,成为体系。其次,它强调了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第二外语能力的目标,并且同样以《参考框架》进行规范分级,这符合欧盟多元化语言政策的终极目标,并且使多语言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规范化。最后,它强调应提高外语学习意识,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社会环境,这是提倡学习终身化和教育责任社会化理念的突出表现。其后,西班牙教育部制定了《全面规划》框架之下的《2010-2011年行动计划》(PlandeAcción2010-2011;ActionPlanof2010-2011,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主要目的是集中力量实现《全面规划》的第一和第二个目标,总预算为89419459欧元。其中,针对学生的预算为64398989欧元,针对教师的预算为21356470欧元,外语口语语伴项目投入3664000欧元,分别占预算总额的72%、24%和4%。《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是:

(1)明确划分小学、中学、预科学生和教师的外语水平参照标准;

(2)评估与各自治大区共同建立多语言教育机构的可行性,将各自治大区不同的多语言教育形式统一化,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3)出台新的教师和学生流动计划,增加奖学金数额,提高落实《行动计划》的效率。为实现《行动计划》确定的具体目标,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了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措施。首先,针对本国学生的措施。

(1)课外补习:重点针对外语教育匮乏的自治大区,在800所学校为64000名小学生开设提高口语的补习班。

(2)境内浸入式学习:资助2200名学生参加为期两周的英语夏令营;资助6300名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二年级学生参与为期一周的外语学习流动计划,在其他自治大区进行外语学习;资助600名大学预科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浸入式外语学习;资助1400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浸入式英语学习。

(3)境外浸入式学习:资助3200名高中和预科学生出国培训口语;根据欧盟“夸美纽斯学生流动计划”,资助246名高中生在欧盟其他国家进行3~6个月的学习,住宿由住家提供;法语支持计划包括资助艺术设计、体育、音乐、美术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赴法国进行为期3~4周的法语学习。其次,针对本国教师的政策。

(1)外语培训:资助中小学教师或师范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在国外进行为期2周的英语培训;资助非语言课教师在国外进行语言培训,达到《参考框架》规定的B1水平。

(2)教学法培训:资助用外语教授非语言课程的1330名小学教师和1100名中学教师出国进行教学法培训、成人外语教师教学法培训。

(3)双学位培训:与英国文化协会合作进行双学位培训。

(4)交换培训:根据欧盟“葛伦特维格计划”,进行成人外语教师长期交换;在2003年启动与英国教育部的合作备忘录框架下,与英国大学互换师范专业本科实习生。第三,完善外语教育体系。

(1)聘任外籍教师:聘用60名具有大学学历的外籍教师在多语言学校进行外语教学。

(2)增加语伴:教育部独立资助语伴人数从550人增加到750人;教育部和自治大区合作资助语伴人数增加到1750人。

(3)虚拟平台:教师合作建立共享教学资料的信息平台。

(4)推广欧盟计划:推动“达芬奇计划”、“夸美纽斯计划”和“葛伦特维格计划”的落实。

(5)考察:外语教育政策决策者考察其他国家。

(6)志愿者:50岁以上志愿者在国外进行3~8周志愿工作。

(7)国际合作项目:鼓励教师参与欧洲现代语言中心和欧盟委员会的国际合作项目。

(8)推广欧盟政策:继续推广应用欧洲语言档案袋。笔者认为,2010-2011年的《行动计划》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从预算比例来看,对于学生的投入远远超过对教师和教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充分体现了受教育者优先的原则。

第二,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计划资助学生在国内其他大区进行浸入式外语学习,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办法有利于减少区域间教育质量的差异,实现教育公平。

第三,针对学生的国外浸入式学习项目重点支持高中和预科学生,说明根据西班牙教育部门的外语教育理念,高中和预科阶段是适宜留学培训外语的黄金期。

第四,针对教师的资助内容除常规的提高外语教师语言能力之外,还重点强调应提高非外语课教师的外语授课能力,从语言水平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培养。从中可以看出西班牙教育部门对未来实现基础阶段用外语教授非语言类课程的目标。

第五,改善教育体系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外语语伴项目。政府将有组织、有规划地为学生安排语伴,使语伴学习有更好的质量保证。2012年,在西班牙教育财政情况继续受到欧洲经济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全面规划》的资金投入缩减,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投入,2012年预算总计11653129欧元。落实《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继续资助小学生进行课外口语补习,资助对象在学校学习的外语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3以下;

(2)资助公立学校教师和学生留学或接受浸入式外语培训:资助教师课外在本自治大区、或者在学期中去其他自治大区进行为期2~4周、60~120学时的学习,该项目面向进行外语和教学相关内容活动、外语水平达到B1级、四年之内没有接受过此类资助的幼儿、小学和中学教师;资助学生在其他国家或国内进行为期2~3周的培训,或在假期进行50~75学时的培训,资助对象为中学生和预科一年级学生,要求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良好,所在学校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下用外语授课者优先;

(3)资助公立学校增加外语口语语伴人数。笔者认为,2012年度计划反映出以下问题。

第一,2011年底,西班牙政府换届。在欧债危机加剧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为达到减赤目标,在2012年对医疗卫生和教育预算进行了大幅削减。这是外语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预算削减幅度高达86.97%的根本原因。

第二,在预算大幅削减的情况下,政府坚持改革,突出重点。从得以保留的教育政策中可以分析出新一届政府“教育投入对象重心下移,延续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首先,学生国内浸入式外语学习计划得以延续,原来面向各教育阶段,2012年只面向中学和大学预科生。其次,2012年,中小学教师在国内其他大区培训计划得以延续,削减了成人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最后,巩固教育体系的项目缩减为增加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外语语伴人数。由此可见,新一届政府外语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在于提高中学生和预科学生的外语能力,尤其是口语水平。实现区域间教育公平仍是外语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培养方面,着重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师素质。

三、西班牙外语教育改革及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西班牙2006年颁布教育法,2008年进行语言测试和国际比较,2010年制定实施《全面规划》和分阶段《行动计划》,2013年颁布新教育法是提升国民外语水平、完善外语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些做法及改革措施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提供了以下启示。

首先,西班牙重视外语教学改革说明该国对全球化形势采取了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的策略,对人才培养有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考虑。它打破外语教学只是学校工作的传统观念,面向各教育阶段和教育群体,内容全面、连贯,还融入了国际合作和国内平衡发展等具体措施,因此,这项改革既是一项从立法、实验、规划到实施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得到政府特别支持、有资金保障的重要工程。特别是在欧洲经济危机,教育预算全面紧缩的情况下,西班牙仍旧坚持继续推进这项改革,更加说明外语教育改革是事关西班牙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因素。

其次,西班牙外语教育改革从立法入手的做法值得借鉴。从2006年颁布教育法对起始学习年龄进行统一规定,到制定《全面规划》和《行动计划》对各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做出具体安排,使外语教育改革不是某所学校或某一区域的个别做法,而是成为以法律为依据和保障的全国统一行动,各地区以及各教育单位的外语教育工作有法可依、目标明确,教育管理部门也能依法合理调动资源、规划教学并开展评估。近期,西班牙又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对教育法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使教育法的内容更加贴近欧盟的战略目标,且能够结合本国教育的特点,这种做法能够正确处理立法的超前、滞后和同步的关系,真正保证法律内容从实际出发。

第三,西班牙外语教学改革充分尊重了《参考框架》的先进经验,明确分级,使外语教育目标成为统一体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分级,并对各级水平做出具体明确的描述。各年龄阶段、教育阶段的分级标准应具有连贯性。目前,我国采取通过课程标准规范各教育阶段外语教学,但课程标准之间相对缺乏联系,没有针对我国实际并参考国际标准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统一体系。

外语教育论文篇2

注意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在对医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时候,必须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合运用。正如上文提到的教学课件采用中英文对照的两种课件进行讲解。上课期间,不要忽视了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大声朗读新学的专业词汇,不断地复习前面学到的专业词汇。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个别专业词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专业词汇的构词法,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如通过给学生讲“inter-”和“intra-”这两个词缀,一个指的是在什么内部,一个指的是在什么外部,就能使学生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词汇,阅读生物化学专业文献的能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利用英语来解释一些关键的名词,如“等电点”,提高学生表达专业英语的能力。为了和学生更好的进行双语教学的交流,建立了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网,分为以下几个板块: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研究、教学视频、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和问题解答几个版块。学生通过登陆学校主页,进入到医学院的双语教学网,就可以看到相关双语教学的资料,并且通过网站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方便和老师进行交流。此外通过本校的大学生训练计划、挑战杯等活动让一些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一些生物化学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查阅生物化学英文专业文献,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用英文进行交流,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水平。在我们的指导下,一些学生与老师在生物化学专业的SCI杂志上共同发表了研究论文,这极大地提高了双语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考评机制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要进行合理的考评才能不断进行完善,在期末对学生的考察分为两个部分:卷面成绩和平时上课用英语回答问题的成绩。期末卷面考试时,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题型中各选取一部分试题采用英语出题,英语回答。对于老师的考评也要严格。学校规定每个准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必须教师申请、学院和学校教务处审查,教师在学院和学校进行公开试讲,专家打分,合格以后才能开课,这样才能保证每个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达到教学要求。为了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规定双语教学的一个学时相当于普通教学的两个学时,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出国进修方面可以优先考虑,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的参与老师在晋升教授和副教授职称方面给予一定优惠,这些措施大大激励了河南科技大学老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外语教育论文篇3

1.1全民英语水平的基础培训。

比利时北部地区主要使用荷兰语,南都地区多用法语,东部一些地区多用德语。虽然比利时不同地区使用的官方语言有所差别,但比利时全国都十分重视国民的英语语言培养。比利时全民英语语言素质都比较高,笔者在比利时采访过许多当地人,谈到其学习英语的情况时,了解到比利时对英语学习的一种教育理念就是创建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不仅在学校里学,在课堂上学,在进口英美电影时也保持原声。比利时人认为他们在通过观看英美电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和熏陶。在比利时,英美电影占据了很大的传媒市场份额:除了在电影院上映外,下档后会出DVD,影片在各大超市均有销售,购买极为便利。电影上映一年后在电视台里就有播放。比利时的欧美电影无论是在电影院、DVD还是在电视上放映,都有一大特点:保持原声,不用本国或本地区语言配音,而同时配上英文字幕和本地区语言字幕帮助理解。比利时民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触并学习英语,因此,即使是没有开始英语课程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都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在课程教学方面,英语是比利时中学的必修语言课,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虽然比利时的英语教师也和中国一样,多是由本国人而不是来自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担任,中学的英语学习课程不仅仅关注学习语言本身的学习,还注意到学习的配套工程,如开设相关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课程,所用教材都采用外语原文文本。让学生从语言、思维、历史、文化、经济等对英语世界有各方面全面的了解。因此,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可达到熟练掌握与运用的程度。在这样的机制下,比利时国民的整体英语素质较高,虽然比利时的母语非英语,但到比利时留学的各国留学生,即使不懂其母语(荷兰语、法语、德语),也能够与当地居民沟通上并无太大障碍。良好的基础教育机制,使专业的大学新生英语基础打得较好,大学学习不再囿于语言形式,而是直接学习专业知识,为教师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1.2重视教学实践培训,发掘多媒体教育资源平台。

教学实践培训,是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利时的高等教育分为正规大学教育和大学外高等教育,提供长期与短期两种训练课程,两种课程均设有英语专业。学术与实践并重,学术性的讲授课程也是面向实践的。比利时注意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般大学本科毕业生要再接受一年的知识课程和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师职业培训方可任教,教师们要工作若干年后才能在学校取得固定职位。英语教师的工作量适当,国际交流项目较多,多数教师都获得到英国等国外大学深造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职任教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比利时在多媒体教学方面还采用了资源激励机制。2002年,比利时弗兰芒教育部门建立了唯一的开放资源门户网站———KlasCement,作为教师分享学习材料的主要平台。网站资源均为免费享用,没有任何商业利益。通过该网站,人们可以获得文章、档案、网页、软件等学习资源,网站服务质量依赖普通参与者的贡献和反馈,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点数”系统作为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的参与。这样的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英语学习资料和经验的交流。

1.3客观有效的教师能力评估机制。

比利时政府对于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甚至写进法律。根据1991年7月第24条法律要求,所有的院校都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政府有组织事后评估的义务,可以就现在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运行良好进行评估。比利时注重以评估为手段的质量监控。员工的素质都要接受这种评估检查。评估有校内自己的评估,也有社会方面的评估。政府成立评估团,还有学生评估、大学委员会评估、研发委员会评估以及同行评估等。除正常在录、续、升等环节评估外,对差的还要进行跟踪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对教师及研究人员都有相应的指标和考评点,教授若3次评估结果不佳会有暂时解除教授职务之虞,研究人员一年不发表成果也会受到警告。比利时有的高校实行合同制,按照聘用合同规定,所有教师每5年至少评估一次,对于不称职的教职员工,可能被裁减。评估体系的健全让高等教育发展不断规范有序,让教职员工不断成长成熟,让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2比利时英语教师培养体系及其启示

作为和中国一样同属英语延伸圈国家,比利时英语教师的培养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基础教育阶段,国民英语的培训就基本完成;重视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实践培训,发掘多媒体教育资源平台;实施客观有效的教师能力评估机制。对于我国的英语教育培养机制,在借鉴比利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以期提高我国英语师资水平。

2.1重视英美影片的原声播放,注重英语基础教育,提高全民英语素质。

电影电视剧具有很强的寓教于乐性,英美大片和连续剧深得中国受众的喜爱,现在网上也陆续出现专供下载外语原声影片和连续剧的网站,并形成一些自发的字幕组制作团队。但这些多属于民间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团体,我国在引进在电影院上映的英美电影和在国家电视台(如CCTV8等)播放的连续剧时,都是经过中文配音处理,这样一来,虽然方便了广大群众对影片的理解,扩大了影片的接受面,但对于培养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情来说却是大打折扣。对此,如果能够适当地引进英美原声电影和电视剧,不做译音处理,只加上中英文对应的字幕,对于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接受将大有裨益。在教学方面,可以从英语流通广,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这两大特点入手,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习阶段,除了开设基础的英语课程之外,适当地开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等内容的课程,丰富英语学习内容,让这门活生生的语言真正地“活”起来。

2.2发掘多媒体教育资源平台,加快英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融合。

在自我进修方面,要发掘多媒体教育资源平台,可以像比利时高校一样,加强校际联合,增加校际交流,建立网上学习室,形成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学习模式。

2.3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与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虽然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存在着行政化倾向,还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考核制度。如英语教师的考评应在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体系。考评要涵盖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学科理论与实践基础等。在比利时,存在着许多教育协商、咨询、协调和合作机构,它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类组织一般具有独立和权威两大特点:尽管它也接受联邦政府拨款、资金的资助,有的主要成员也是由政府任命的,但它的运作方式是独立的;同时,这类单位得到了政府、学校、教授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这种中介机构实际上充当着学校和政府的“缓冲器”,既有利于维护高校的自由,国家又能施加影响。如果评估是由政府委托中介机构操作,并采用标准化的评测体系,这样既有助于克服评估的行政化倾向,又有利于增强评估机构的责任感和权威性,提高评估的可信度,值得我们尝试与探索。

3结语

外语教育论文篇4

此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功效进行研究,为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功能认知如何;(2)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如何;(3)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参与度如何;(4)通识教育的效果如何。

2研究方法

2.1问卷开发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进行调查,共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其中,问卷开发涉及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问卷维度的开发、问题的编纂与整理。最终确定的问卷初稿主要包括以下维度:(1)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组成的合理性;(2)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授的合理性;(3)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第二阶段进行问卷的反复商讨和修正。问卷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功能认知;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生参与通识教育的效果。这四个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且都有详细的答题要求说明,主要采取六级和五级量表。

2.2研究对象以及抽样方法

第三阶段为正式调查阶段。外语类高校参考国内外知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发挥区域与国外研究的优势,结合该校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通识基础、通识核心和通识进阶)和五大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自我与人生)。基于所有学院的学生都必须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本次调查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三个学院,即英语教育学院、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和东语学院。每个学院抽取2~4个班级。

3数据结果分析及讨论

3.1问卷回收与学生的背景

本次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全部回收,有效问卷为248份。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英语教育学院的英语教育专业4个班,共111人;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日语复语专业3个班,共84人;东语学院的印地语专业2个班,共53人。

3.2学生对通识教育功能的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超过52.4%的学生对学校通识教育的总体宣传表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尤其是对学校通识教育宣传方式的不满意程度超过了56.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外语类高校的通识教育还处于探索和不断构建的阶段,譬如网站建设等正在逐步完善。超过78.2%的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四个预期目标表示比较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其中,对“拓宽视野”这一目标的同意度高达95.6%,“健全人格”也达到75.8%。由此可见,从学生个人对通识教育的认知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大助益。

3.3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对选课数量、资源支持、课程质量和对实现的学习目标不太满意、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特别是对选课方式不太满意的学生占所有回复问卷学生的84.7%。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外语类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方式过于单一,目前仅是网上选课这一方式,而且选课时间较紧,学生无法及时选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此外,有36.4%的被调查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总体不太满意、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主要体现在教学情感投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两方面。这是因为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时间过短,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各种体系,教师也没有完全把握通识教育的实质,仍然使用专业课的教授方式,主要聚焦于理论教授,而忽视与实践相结合。

3.4学生通识教育课的学习参与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的总体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偶尔、经常或者总是参与到通识教育课堂中来的学生共占51.8%,而另一半学生很少或者从不参与。学生的主要参与方式是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完成课程任务、课堂讨论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其比例均超过60%;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在课堂汇报和展示这两方面的参与度也达到了一半以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通过点名、提问、加入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等。学生为了拿到学分或者其他原因都必须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应该着眼于尝试运用其他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5学生对通识教育课常用评估方法的评价

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评估方法是课程学期论文、期末考试和出勤率,使用频率均高达80%以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出勤是教师用来评估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一种主要的方式,使用频率高达94%,这实际上是不合适的。采用出勤来考察评估学生的学习只是考量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态度,而并没有真正达到评估学习的效果和目的。此外,课外实践和小组项目评估的方式很少或者从来不用,尤其是课外实践,45.2%的学生认为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由此可见,目前外语类高校评估通识教育的方法还是比较传统和单一的。

3.6学生对通识教育效果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对学校通识教育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满意或者非常满意。但是有51.6%的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所达到预期效果的评价不太满意、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有一定关系。总体来说,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各方面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较突出的两方面是:扩大知识面及了解更多领域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陶冶人文精神。在这两方面,学生的满意度高达80%以上。在提高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社会认知和帮助日后就业这三方面,学生的满意度全部超过50%。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通识教育基本上是满意的,认为其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

4总结与建议

外语教育论文篇5

外语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其他课目教育,语言教育有其特殊性:语言和民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由于语言具有民族性特征,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制进行规范。同样,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调整语言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作为语言教育的我国外语教育,其制度设计必须考虑语言的民族性特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防止把外语教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普通课目教育相提并论。

一、外语必修制度的法律分析

我国现在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语言文字进行法律规范,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在多方面违反以上法律法规。

1.外语必修制度使中国公民因为不懂英语等外语而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我国宪法第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件。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许多人却会因为不懂规定的外语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中国公民因为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而被剥夺在中国的受教育权和职称晋升权,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外语必修制度的作用下产生的现实却是:一个中国公民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不大,可以考硕士、博士;但一个中国公民外语水平不高则直接影响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就是读函授、自考本科,也有学位外语考试在卡住你,更不用说读硕士、博士了。由此可见,外语必修制度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笔者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而言,我们都应该和越南、泰国、韩国、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民族一样,不应该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更何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并不是一个所有文化都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的。中华民族当然应该向其他民族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要求全体中华民族儿女都学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应该让国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涉嫌违法。对高校的学位授予行为,中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0年2月制定、1981年1月实施并于2004年8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规范。该条例对学位授予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学位授予条件分“课程考试成绩”、“论文答辩”(学士学位没有要求“论文答辩”)、“学术水平”三方面。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学位申请人就有获得学位的法定权利,因为这是条例明确规定的,任何高校都无权剥夺。以上三方面显然不包括外语四六级。

有人认为,外语四六级可以纳入“课程考试成绩”的内容进行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的误解。因为大学开设的外语课,各高校在课程结束时都有一个课程考试,其成绩就是“课程考试成绩”,该成绩还记录在学生的档案内,具有“课程考试成绩”的法律效力。

有人认为,高校是不是可以用办学自来设定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法律已经对学位授予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可以违反。高校的办学自体现在课程设置种类、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论文答辩的难易程度、学术水平要求等方面。某高校认为外语重要,可以增加外语课程考试的难度,但不能在条例规定的三大条件之外增加其他条件。

3.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二、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弊端已经很严重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是在中国英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执行该制度2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人才市场的英语人才已经大量过剩、而周边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该制度的弊端就显而易见。

1.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学外语?这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我们不能否认,外语学习确实花了国民很多时间精力。

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上了。但是这些大学毕业生实际达到的外语水平确实十分有限。就是在已经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中,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英语原文现代报刊,或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英语对话的人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实际掌握的英语除了应付毕业考试、入学考试、证书考试以外,几乎派不上其它用场。

2.严重阻碍、扭曲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人才生态系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赋、兴趣、环境、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多元的,是各有特点的。这种多元人才之间的相互补充,适应着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构成生气勃勃的人才生态系统。要保护人才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人才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阻碍、扭曲了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了人才生态系统。

一是外语学习占用了大量专业学习时间,影响了专业学习效果,也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甚至拉大了中国专业人才与国外的差距。

二是外语考试使一些专业人才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由于外语差,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

三是阻碍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活在中国广阔边疆地区的居民,由于他们和邻国居民长期友好往来,有不少还和邻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所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外语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掌握邻国语言也就轻而易举。但是,在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他们却不得不学习对他们来说用途不大的英语,而实际上学英语恰恰是他们的弱项。所以,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或者因为学英语困难而荒废学业,或者因花费大量时间学英语而荒废其他专业,后果是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

3.使中国教育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学会一门外语,应该学会用外语来听、说、读、写,而不是通过死记单词、琢磨语法、研究考试技巧来对付考试,使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再次陷入“听讲—死记—应考”的怪圈,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也被迫再次循着“单词—语法—考试技巧”的老路走,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

4.影响汉语学习,有损中华文化传承。2005年2月底,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呼吁:不能重外语而轻母语;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其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已经很严重,已经影响了汉语的学习,损害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来,汉语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全球“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包括美英日韩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可是在我国,国民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甚至在一些大学里,中文专业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文章却没人计较。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的衰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阻碍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区域多元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在语种上限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少数几种。可是,中国国民对外语的需求远远不止这几种外语,而是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对邻国外语需求一般要多一些。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下,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对包括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国语、缅甸语等在内的东盟国家语种人才需求将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广西、云南等地目前都是执行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制度,高考、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等语种仅限于英语、日语、俄语等少数几种,这样就必然不利于西南地区培养东盟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

三、依法理性重构中国外语教育制度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有不同于数学、物理等一般课目的特殊性,它涉及到民族特性。不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对此有专门的论述,而且我国也有多部法律法规对语言有所规范。另外,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代要求,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笔者在此提出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和激励化的改革思路。

1.自愿化。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

有人担心,外语学习自愿化以后,谁还会学外语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如果学外语有用,会给学习者带来利益,那么,自然会有人学。其实,我们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语,而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是没有纳入必修的,但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人才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完全实现了自我动态平衡。

2.专业化。如果说中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问题,那一定是外语专业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语水平的问题。有资料也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

3.基础化。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但不要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去。这种基础化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外语教育论文篇6

外语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其他课目教育,语言教育有其特殊性:语言和民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由于语言具有民族性特征,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制进行规范。同样,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调整语言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作为语言教育的我国外语教育,其制度设计必须考虑语言的民族性特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防止把外语教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普通课目教育相提并论。

一、外语必修制度的法律分析

我国现在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语言文字进行法律规范,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在多方面违反以上法律法规。

1.外语必修制度使中国公民因为不懂英语等外语而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我国宪法第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件。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许多人却会因为不懂规定的外语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中国公民因为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而被剥夺在中国的受教育权和职称晋升权,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外语必修制度的作用下产生的现实却是:一个中国公民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不大,可以考硕士、博士;但一个中国公民外语水平不高则直接影响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就是读函授、自考本科,也有学位外语考试在卡住你,更不用说读硕士、博士了。由此可见,外语必修制度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笔者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而言,我们都应该和越南、泰国、韩国、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民族一样,不应该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更何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并不是一个所有文化都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的。中华民族当然应该向其他民族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要求全体中华民族儿女都学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应该让国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涉嫌违法。对高校的学位授予行为,中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0年2月制定、1981年1月实施并于2004年8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规范。该条例对学位授予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学位授予条件分“课程考试成绩”、“论文答辩”(学士学位没有要求“论文答辩”)、“学术水平”三方面。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学位申请人就有获得学位的法定权利,因为这是条例明确规定的,任何高校都无权剥夺。以上三方面显然不包括外语四六级。

有人认为,外语四六级可以纳入“课程考试成绩”的内容进行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的误解。因为大学开设的外语课,各高校在课程结束时都有一个课程考试,其成绩就是“课程考试成绩”,该成绩还记录在学生的档案内,具有“课程考试成绩”的法律效力。

有人认为,高校是不是可以用办学自来设定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法律已经对学位授予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可以违反。高校的办学自体现在课程设置种类、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论文答辩的难易程度、学术水平要求等方面。某高校认为外语重要,可以增加外语课程考试的难度,但不能在条例规定的三大条件之外增加其他条件。

3.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二、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弊端已经很严重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是在中国英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执行该制度2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人才市场的英语人才已经大量过剩、而周边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该制度的弊端就显而易见。

1.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学外语?这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我们不能否认,外语学习确实花了国民很多时间精力。

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上了。但是这些大学毕业生实际达到的外语水平确实十分有限。就是在已经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中,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英语原文现代报刊,或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英语对话的人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实际掌握的英语除了应付毕业考试、入学考试、证书考试以外,几乎派不上其它用场。

2.严重阻碍、扭曲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人才生态系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赋、兴趣、环境、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多元的,是各有特点的。这种多元人才之间的相互补充,适应着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构成生气勃勃的人才生态系统。要保护人才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人才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阻碍、扭曲了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了人才生态系统。

一是外语学习占用了大量专业学习时间,影响了专业学习效果,也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甚至拉大了中国专业人才与国外的差距。

二是外语考试使一些专业人才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由于外语差,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

三是阻碍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活在中国广阔边疆地区的居民,由于他们和邻国居民长期友好往来,有不少还和邻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所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外语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掌握邻国语言也就轻而易举。但是,在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他们却不得不学习对他们来说用途不大的英语,而实际上学英语恰恰是他们的弱项。所以,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或者因为学英语困难而荒废学业,或者因花费大量时间学英语而荒废其他专业,后果是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

3.使中国教育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学会一门外语,应该学会用外语来听、说、读、写,而不是通过死记单词、琢磨语法、研究考试技巧来对付考试,使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再次陷入“听讲—死记—应考”的怪圈,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也被迫再次循着“单词—语法—考试技巧”的老路走,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

4.影响汉语学习,有损中华文化传承。2005年2月底,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呼吁:不能重外语而轻母语;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其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已经很严重,已经影响了汉语的学习,损害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来,汉语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全球“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包括美英日韩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可是在我国,国民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甚至在一些大学里,中文专业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文章却没人计较。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的衰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阻碍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区域多元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在语种上限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少数几种。可是,中国国民对外语的需求远远不止这几种外语,而是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对邻国外语需求一般要多一些。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下,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对包括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国语、缅甸语等在内的东盟国家语种人才需求将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广西、云南等地目前都是执行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制度,高考、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等语种仅限于英语、日语、俄语等少数几种,这样就必然不利于西南地区培养东盟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

三、依法理性重构中国外语教育制度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有不同于数学、物理等一般课目的特殊性,它涉及到民族特性。不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对此有专门的论述,而且我国也有多部法律法规对语言有所规范。另外,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代要求,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笔者在此提出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和激励化的改革思路。

1.自愿化。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

有人担心,外语学习自愿化以后,谁还会学外语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如果学外语有用,会给学习者带来利益,那么,自然会有人学。其实,我们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语,而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是没有纳入必修的,但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人才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完全实现了自我动态平衡。

2.专业化。如果说中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问题,那一定是外语专业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语水平的问题。有资料也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

3.基础化。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但不要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去。这种基础化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外语教育论文篇7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1)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英语课堂里,英语教学以句型操练为主,注重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内容、语法和翻译为中心的讲解上。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以至于培养出许多“哑巴英语人才”。虽然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但是为何花了如此巨大的时间代价却换不来等值的绩效回报呢?如今,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英语教学课堂,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2)现代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情境的四大要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需求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为学生更好的均衡发展提供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具备的全面媒体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功能,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入成熟阶段。教学内容(1)听。听力是学习英语这一语言的关键一环,在中小学的考试中英语听力的比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为如何更好地进行英语听力的教学而孜孜不倦地探索着。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平台网站的投入使用,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听力教学也成为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有78.7%的学生回答更乐意利用网络学习听力,同时有59.8%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学习英语听力有效,这说明学生普遍偏爱、欢迎和接受网络听力教学。(2)说、读。说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又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习一门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要会说会读,能利用这门语言去和本族语的人交流。由于采用数字化音频技术,因此声音清晰,很容易查找或播放某一段对话或短文。学生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进行跟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语言学习的原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3)写。写作作为英语考试中的必考题,向来就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尽管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成效并不是特别显著。多媒体在写作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它根据写作要求,先展示学生范文,让学生自己先判断对错,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短讨论,再展示经过外籍教师修改好的范文。

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做好任务准备活动之后,开始分步骤在课堂内外执行各项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形式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多元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任务,又要评价小组的合作情况,还应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就下次教学提出意见和期望。教学效果每经历一次教学改革最根本的衡量制度往往是教学效果,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不例外。据调查数据显示,59.3%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有好的效果,40.8%的学生认为教师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效果是好的,46.8%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总体而言,学习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产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效果是有帮助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使用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效果是肯定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有助于英语思维的发挥。相关研究机构证实,课堂英语教学材料的类型以音像结合的为佳,学生在接受音像结合的教学材料中,更倾向于直接构建英语学习形式、内涵与图像的关系,缩短心译过程,促进英语思维。多媒体英语教学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能以其随机性和多样性的课堂资源,把语言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调动他们的多个感官系统,使他们积极参与英语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效率。优势(1)课堂信息量增大,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利用多媒体可以把重点、难点、词汇、课文朗读、练习题都编制成课件,利用其超文本功能,把板书、各种图表、动画等编制在一个软件里保存和使用。课堂上,教师只要操作计算机就可以在完成相同内容的情况下大大节省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巩固练习,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加速了课堂教学和训练的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2)创设情境,营造英语学习交流的环境。多媒体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调查结果显示,88.8%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施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它可以提供学生不依赖老师去自己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自己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克服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调查显示,94%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4)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实施交互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上,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是及时越有利于学习,越有利于学生强化重点难点,以便加强记忆,减少遗忘。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于及时从网络平台中获得各种答案的做法持肯定的态度,82.7%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5)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实施合作式学习。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信息可以跨越班级界限进行交流,学习者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反映网络可以增加他们的交流机会,有利于他们实施合作式学习,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缺点(1)课件方面存在不足。有的课件基本上是照搬教材内容,没有新意,质量不高;有的课件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没有按照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有的课件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2)设备方面的问题。多媒体设备不足是阻碍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大展拳脚的一大绊脚石。我国目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经费增加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一直是很多学校比较滞后的环节,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求。另外,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更新也无法及时完成。还有一些院校由于大量缺乏设备,只能将多媒体设施当作“点缀”,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3)学生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并不适应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他们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对讲授型教学情有独钟,习惯于背记式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表现出不愿意交流、缺乏自我监控、自我鼓励的学习能力。(4)教师方面的问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随之带来弊端。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增加了教学内容,但未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接受过量的信息。由于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并消化所有知识,导致他们不知所措、产生了焦虑感,反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过分强调信息量,就很有可能把原来的“人灌”变为“机灌”,不利于师生教学情感的交流。应对措施(1)学生方面。从学习论的观点看,教育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科技建构了情景认知的学习环境,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着学习的过程和模式,应当积极开展在这一领域中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研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商学习、探究学习、抛锚学习、分布式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加强“机器辅助”加“面对面的交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多媒体英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增强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收集英语学习资料,凭借多媒体优势,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2)教师方面。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的更好贯彻,不仅要求英语老师拥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实施方法,同时还要求教师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体和网络对信息进行搜索、筛选和总结,做到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高效、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调查结果显示,38.6%的学生希望老师推荐网络资源。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教研意识;要具备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高效的学习课件,具备较完善的语言心理学知识。总之,教师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不能一味依赖教育技术而忽视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3)教材方面。随着多媒体的应用,也应开发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以及电子出版物形式的新型教材,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作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必须能正确表达学科的知识内容、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因此,多媒体教学教材的开发和制作,一定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设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导航策略设计和交互界面设计等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制作的课件,既要注意充满启发性、新颖性要求,还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4)教学方法方面。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导入的方法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导入要紧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导入要生动和简明扼要;导入要适时和适度;导入要具有新颖性;导入要具有交互性。因此,可采用文字导入法、图片导入法、音频导入法和视频导入法这四种新课导入方法。

外语教育论文篇8

本研究以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学生为期三个月的教育教学实习为背景,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情况开展调查与分析,方法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如下:1.1课堂教学在实习中,学生课后能认真批改作业,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也能较好利用学校配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多媒体等。基本上能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能根据学生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将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较好结合。实习中,学生主要依据教材,并根据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把握得较好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态自然大方、能清晰阐述教学目标,而最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

1.2班主任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能很好地完成班级日常管理,巧妙运用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组织学生开展班会或团队活动,能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对于班级中的偶发事件,也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做得较满意的方面是有号召力、凝聚力,能融入学生之中,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能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急需提高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问题学生个别教育能力和班级活动指导能力。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依次为: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指导,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要,不知道师生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才合适。

1.3实习的收获与困难实习前后学生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实习前29.5%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自信,实习后比例上升为80%。教育实习期间,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依次为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活条件艰苦、知识欠缺与教学设备简陋。综上所述,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基本达到了学院及实习学校的各项要求,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成班主任工作,并对实习有了新的理性的认识。

1.4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4.1实习时间不甚合理本次实习安排在2013年9-12月,教育实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专八考试、毕业论文、招聘会、研究生考试、实习时间被十一长假隔开等等。这样有效的实习时间缩短了,实习生锻炼教育教学技能的时间被压缩了。由于要适应实习的需要,教学计划被打乱,很多课程被压缩或推迟,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有限、时效性差。《英语教学论》等相关教师教育课程延迟到实习后开展,不能充分发挥课程对学生教学实习的指导作用。对开设相关课程教师的后续访谈表明,实习后再来学习这些理论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显不如往届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1.4.2学生教师技能有待提高部分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不强,在实习中表现出一些问题,如板书书写潦草、普通话不标准、教学设计能力差、课堂掌控能力弱、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力不强等等。通过比对云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发现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英语教育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仅比师大少14个学时(师大为130学时,大院为116学时),所占学分多1分(师大为7分,大院为8分)。两所学校所开设课程大同小异,都涵盖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评价等方面。通过对学生的集体访谈,作者认为该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合理,需要关注的是通过哪些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才更有效。

1.4.3教学实习前的培训与指导有待完善调查显示,41.9%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培训帮助一般,对实习前培训的满意度仅为18.1%。学生认为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帮助最大的是教育学、教学论及现代教育技术,但这三门课程力度不够,还需大力加强。此次实习前,学生虽修了一些教师教育课程,如教案设计、板书、教师技能等,但大部分停留于理论层面,学生并未真正尝试,更谈不上针对学生本人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实习前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到中小学观摩见习,学生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流程及课堂设计较为陌生。由于时间紧迫,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试讲就直接上台讲课,出现一些不应该的疏漏和错误,使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实习生不信任,不能进一步给课;也使实习生本人内心郁闷,没有成就感,对上台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极不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

1.4.4班主任工作缺失此次调查中有69名(65.7%)实习生的班主任实习工作基本没有展开,他们没能得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与学生沟通交流等机会,错过了绝佳的培养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的机会。缺失了班主任工作,教育实习也是不圆满的。

1.4.5指导教师未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认为实习学校和大理学院指导教师的指导有帮助的比例分别是88.6%和85.7%。从实习指导教师那里,他们最想得到的指导是如何上好课(65.7%)。此次实习,大部分学生(71.4%)是国培计划,去了云南省内很偏远的乡镇甚至是条件异常艰苦的山村。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硬性规定,大学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非常有限,大多只能以短信、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形式联系。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实习表现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指导,而仅凭实习结束后的简单说课或者讲课评定实习成绩的做法也不够客观公正。30.5%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的实习成绩评定方法是由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打分,由实习学校审核;另30.5%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分别由实习学校和学院指导教师打分,然后按比例求平均值。

2建议与对策

针对此次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作者尝试从学院、实习生及实习学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外国语学院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与不断完善。

2.1统筹安排,加强对课程、教师及学生的管理学院应从全局出发,长远考虑。如果从学生分专业方向就结合课程设置带领他们到中小学参观见习,必定会令他们明白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师技能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有更多实践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缺点调整学习,还可以在调整之后再进行实践,这样就可以为走到工作岗位得到全面系统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试讲环节,让学生在走入实习学校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

2.2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基本功学生从进校就应该明确进入大学的目的,从大的方面讲是建设祖国,从狭隘的方面讲,学习是为自己,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学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作为正处在学习黄金季节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天职,不认真学习就是失职。因此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严格要求自己,打好基本功,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及实习的准备,避免在实习中出现眼高手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推荐期刊
  • 外语界
    刊号:31-1040/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外语研究
    刊号:32-1001/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现代外语
    刊号:44-1165/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课外语文
    刊号:21-147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