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知识舞蹈论文8篇

时间:2023-04-20 17:59:14

知识舞蹈论文

知识舞蹈论文篇1

关键词:舞蹈演员 专业技能 文化知识 重要性

一、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

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指舞蹈的技术和技巧。“舞蹈技巧是指舞蹈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用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并使之尽可能完善地反映生活时所运用的一整套掌握语言、形体等等技术手段的本领”。技巧这一用语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得多。舞蹈技巧不仅指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是在运用熟练的技术时,体现出舞蹈演员把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能。

要把舞蹈形象生动有力的展现给观众,要有高超的舞蹈技术和技巧,因此,专业技巧和技g对形象的创造很重要。舞蹈演员要把不断地加强锻炼舞蹈技术和表演技巧的练习,作为自身一生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精彩的完成表演质量。只有深刻的生活真实感与富有鲜明表现力的舞蹈技术融合为一,才能准确的表现出作品的思想。所以,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舞蹈演员的文化知识

我们今天处在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的时代,生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知识对任何工作都有帮助,但是对艺术家来说,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更是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帮助舞蹈演员们培养想象力和调动内在情感,也帮助演员们对该舞蹈作品更详细地了解主题背景,内容和对作品的理解,定位准确到位,深入了解全身心投入,认识,在提炼,使用最适合的形体语言来刻画、表达、完成形、神、劲、律的结合,使一连串的舞蹈动作给予灵性。因此,对于舞者而言,要坚持不断地艺术锤炼和积累,同时也要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深层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舞蹈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舞蹈要发展离不开文化影响,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内容,也很深地扎根在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是用人的形态,神态表达的艺术形式。因为受自然与社会两种因素影响,由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来表现,用最最美的舞姿表现真诚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舞蹈风格特点了解民族文化历史至艺术特色。舞蹈之所以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舞蹈的繁华是由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它不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紧密结合,它又同人类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舞蹈中遗存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使舞蹈稳定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当舞蹈演员表演某个作品时,传达给观众的作品的思想会因表演者的文化知识程度而又差异,又由于表演者的高超的专业技能而具有新意。

如朝鲜族舞蹈《农乐舞》为列。农乐舞是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起着消除疲劳,慰籍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的社会作用的舞蹈。如果舞蹈演员表演《农乐舞》时不知关于它的这些知识,对于它们来说只能是一连串的动作组合,一点感染力都没有。同时表演《农乐舞》时没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也不行的,比如其中的“长鼓舞”是需要表演者身挎长鼓,花样繁多的鼓点相应成辉,很有技巧,表演进入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技术高超的表演。而其中的象帽舞是,手中打着小鼓,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又不断旋绕长缨飞舞。这需要舞蹈演员具备很好的身体协调性和很高的技术,技巧。

因此,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对舞蹈演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只有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融合为一,才能把作品的思想生动的深刻的传达给观众。

参考文献:

知识舞蹈论文篇2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缺乏知识,不讲艺德,艺术功力不到家,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 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知识舞蹈论文篇3

一、 舞蹈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舞蹈理论课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学科,当中涉及中外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育、舞蹈作品欣赏与评论等等。目前,我国高职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艺术高职院校为加强培养舞蹈人才的综合性、全面性,越来越凸显舞蹈理论课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理论课教学已成为高职艺术院校舞蹈学生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门理论课程的开设正是解决高职高专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尤其以普通高中学生居多)专业知识结构匮乏、专业概念模糊、舞蹈分类界定不清及实践中舞蹈风格把握不准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理论课的学习成为架构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与舞蹈专业知识体系的“桥梁”,是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舞蹈教育的具体表现。

在全国诸多本科艺术院校专业分类中,舞蹈专业又细划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四个类别,针对子专业类别的不同进行专门化教育。然而对于高职舞蹈教育而言,必须改变过分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分工过细、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起全新的、以专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与文化的结合、技能与素质的结合,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今后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及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我国艺术高职院校针对舞蹈专业学生开设舞蹈理论必修课程较为普遍,当前,就湖南艺术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分析,高职主要普高学生升学居多,在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概念模糊,加之艺术高职院校以实践技能为主,知识技能的学习比重偏少,使得专业上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脱节,专业知识面的匮乏也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中理解能力的问题,以及对学习舞蹈作品造成表现力的不足、有偏差等多重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所正视并予以解决的。

在美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等舞蹈教育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基,打破了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呈现全面铺开状态,从低到高,环环相扣,形成比较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是一个既能掌握不同舞种技能,又能从事理论研究,更能自主进行舞蹈创作的教育体系,也是体现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得高等舞蹈教育的素质化、专业化发展得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模式,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理应互为补充,互为所用,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动作科学分析、人体动作训练的方法以及理清舞蹈知识脉络,今后能够独立承担不同层面的舞蹈教学工作。

基于以上论述,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理论课以实践为素材,不断深化、加强认识;实践课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强化技能、巩固专业知识体系,实现理论教学的应用,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对策

我国舞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结合高职艺术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模式,对相关院校教育中舞蹈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建设方向进行比较与探研,分析舞蹈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主导,结合具体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表演作品分析和阐述,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钻研理论,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实践教学与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一方面要分析知识的内在结构,将知识以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实现高效的学习。根据课程教学现总结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前沿化

舞蹈理论课先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时期的舞蹈审美特征、艺术风范,对中国舞蹈的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其次,使学生在把握历史脉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各门类舞蹈的历史积淀和现代特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以史为铺垫,掌握行业前沿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和文化前端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2、内容模块化

在舞蹈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概将其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欣赏3个模块,各占时比例分块讲解,思路清晰。在依托高职舞蹈表演特色专业建设上,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艺术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理论知识的综合化、现代化、人文化、本土化,使舞蹈学生在专业体系中能够更为系统的学习,逻辑分明,循序渐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完善艺术高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推进。

3、形式立体化

知识舞蹈论文篇4

关键词:舞蹈专业院校;教育现状;对策

著名舞蹈艺术家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说道:“中国专业舞蹈的教育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式的前提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然而,由于舞蹈专业院校扩招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意愿便盲目投入到专业的舞蹈学习中来,有的只注重舞蹈身形的训练,而忽视舞蹈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还有的则一味依赖老师和学校,无法形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舞蹈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培养知识技能全面、多元的复合型舞蹈人才,如何加强舞蹈学子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知识修养,如何建立科学的舞蹈学习观和价值观,是摆在舞蹈专业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舞蹈专业院校教育现状

1.1教学模式方面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院校对学生在舞蹈教育方面,仍然坚持过去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在作品表演与技术技巧方面的训练,忽视其对舞蹈理论及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舞蹈课变成一种单项信息的灌输,认为动作与技巧教学是舞蹈教学的全部含义,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示范、机械的模仿过程和技术技巧的学习。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创作,从一开始就排斥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理论素质成为一张白纸,只是单纯的为舞蹈而舞蹈,使学生停留在对动作表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学生根本无法从动作中体会舞蹈的本质属性和审美特点,对舞蹈的内涵意蕴更是一无所知。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不平衡发展。

1.2师资力量方面

在专业舞蹈教学方面,目前很多舞蹈教师基本是近几年从一些专业的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毕业的,他们是一支非常年青化的队伍,十分有活力,这些教师都具备较高的舞蹈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舞蹈的程式化动作与技巧,对舞蹈的理论知识与历史轨迹、国内外发展前景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在这种传统模式的熏陶下,一代传一代,舞蹈教学的发展令人堪忧。

2对策及建议

2.1更新教育理念

舞蹈专业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观、人才观、效能观努力适应学生的天性和兴趣。要更新教育途径,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掌握舞蹈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要将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教育过程中,应融入新的思想观念,把人文精神与舞蹈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其单一的教育模式,这样既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又扩展了知识结构,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

2.2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的安排上,应重视对学生舞蹈理论的教育,引起学生对舞蹈理论的重视,从而使专业舞蹈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加优异的舞蹈人才。同时,针对学生在舞蹈学习中面对的问题,开设的课程要满足以下几点:首先应该从舞蹈的基础概论入手(了解舞蹈的定义、分类、艺术特点);其次,要学习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史,这对学生了解舞蹈发展的前景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是针对中国民间舞、古典舞、外国芭蕾舞、现代舞等不同舞种,学习不同舞蹈种类的发展史和艺术特征。

2.3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舞蹈教育中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就要改变过去单独追求技术技巧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论以及自身素质的修养。同时,在舞蹈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讲解,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进行培养和激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要使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充分体现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内容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4培养师资力量

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导,是舞蹈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是舞蹈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当前中国专业舞蹈教育有待解决的,是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除了专业技能的水平培养,还需对这些舞蹈教师的综合文化知识和舞蹈理论方面加以重视。作为从事舞蹈理论教学的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在学校提倡进修时,应该把握机会去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学习专门的舞蹈理论教学机构是如何传授知识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摆脱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这样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在学生思想中的巩固与升华,逐渐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些理论知识概念,促进他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实践表演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冠莲.舞蹈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J].美与时代,2003(12).

[2] 季明娥.舞蹈教育纵横谈[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3).

[3] 刘桂芳.转型中的中国舞蹈教育[J].艺术教育,2004(4).

[4]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知识舞蹈论文篇5

一、舞蹈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舞蹈,是人类心灵美与运动美的综合体现。舞蹈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应当做到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如果我们的舞蹈课堂教学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释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舞蹈教学的理论体系,就很可能导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失败。而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内涵,就不得不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大量的实践训练中,在实践中达到与理论的结合,进而领悟舞蹈的精髓与魅力。舞蹈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际上就是“形”与“神”的统一。作为新时期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投入到舞蹈课堂教学中,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另外,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其一,舞蹈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到舞蹈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舞蹈实践又是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学习新的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舞蹈理论知识与实践两者相统一的重要性。

二、重视舞蹈教师的影响力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其重要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学生在舞蹈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习相关舞蹈理论知识,进行舞蹈实践训练。由此可见,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将对舞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舞蹈教师自身的因素到底在哪些层面上起作用呢?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榜样性作用。与其他学科相类似,舞蹈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舞蹈起着较强的榜样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舞蹈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兼具超群的舞蹈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呈现出舞蹈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在身心愉悦时,对于所学知识有着较强的兴趣,其学习效果也处于相对良好的阶段。因此,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舞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呈现,还应当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对有着不同舞蹈知识积累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考虑学生自身的因素

舞蹈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熟知不同学生的特征与优势,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与训练。例如,对于那些天性好动的学生,应当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仔细规范其舞蹈动作;而对于那些羞赧的学生,则应当时常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当个体遇到与其兴趣相同,或是认识到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日后的工作与学习有重要影响时,他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并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因材施教,达到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舞蹈教学意境的构建

知识舞蹈论文篇6

【关键词】民间舞蹈;教学策略;舞蹈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87-02

舞蹈教学有别于教育教学中其他形式的教学,其他教学中的教学理论可以通过知识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但是在舞蹈教学中,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情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很难使学生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恰当的体会。多年以来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都是在教师的亲身引导中进行学习,接下来我们对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不够强,这是由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自民间,舞蹈的形成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民间舞蹈在民众中被广泛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实现了不断的发展,舞蹈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舞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此外多数舞蹈教师在从事民间舞蹈的初衷都是处于对民间舞蹈的喜爱,这些舞蹈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匮乏,自身的民间舞蹈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还是舞蹈学者对于民间舞蹈的知识都没有接受过舞蹈文化的深入教育。无论在哪种形式的教学中,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对于教育的成果都十分重要,民间舞蹈的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民间舞蹈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学生对民间舞蹈有着极大的兴趣,才会实现对舞蹈坚持不断的练习,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民间舞蹈的学习形式主要建立在对民间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舞蹈动作练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和单调的,在教师教授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练习中,要结合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底蕴以及民间舞蹈动作的审美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中真正将自身投入到舞蹈艰苦的训练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兴趣在民间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对舞蹈的兴趣是支撑训练的最大动力。

三、教师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每学期需要实现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广义上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下民间舞蹈的学习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整体实现以及学生在民间舞蹈学习中感受中华民间舞蹈的精髓,实现我国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存在这很大的误区,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实现对舞蹈整体美的组成和观赏,忽略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每个舞蹈动作进行的研究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舞蹈动作进行的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开展舞蹈教学中要将民间舞蹈中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舞蹈动作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授,使学生真正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形式有着深深的了解,实现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展现时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来,此外还能够对学生的舞蹈审美进行很好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傣族人民的生活中经常接触水,因此傣族舞蹈在舞蹈动作中通过身体各部分关节之间的活动,展现傣族人民在生活中柔美的、温顺的形象。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标准的民族舞蹈的动作,针对民资舞蹈中的关键动作教师可以展开详细的讲述,抓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难点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对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舞蹈动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舞蹈动作对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自身舞蹈动作的记录中直观地看到舞蹈动作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观看之后可以自觉地对自身的舞蹈动作做出改善,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实现学生舞蹈技能的自觉提升。

在舞蹈教学目标的建立上体现当下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通过对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教育学生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学生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切的体验。学生在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知识的了解中,学生的气质也会达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体会艺术

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舞蹈学习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学生通过对教师舞蹈动作的观察实现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民间舞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观察能力,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提升对生活观察能力,才会在今后的舞蹈生涯中实现舞蹈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观察的方法教授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对舞蹈教学中观察到的教学关键进行详细的描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对舞蹈动作细节的把握。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艺术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间的特色以及舞蹈的优美性向学生展示民间舞蹈的魅力,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一定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每民间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民间舞蹈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进行民间舞蹈的学习。

五、在加强民间舞蹈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

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有着强大的民族特点,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间舞蹈更是如此。例如过我藏族舞中比较常见的四种舞蹈是“堆谐、果谐、弦子、锅庄”,不论哪种舞蹈种类中都有坐胯、弓腰等体态特点,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有繁重的劳动生活,还有心灵深处的虔诚的。除了强大的民族特点,我国民间舞蹈对传统节日还有一定的作用。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中,民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用歌舞的形式表达节日的祝贺。民间节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还要对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进行详细的了解。民间服饰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服饰和民间舞蹈一样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特定的民间舞蹈必须搭配相应的民间服饰才能舞出韵味,展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例如傣族女性的裙子尤其是简裙,它的样式和色彩就像开屏后的孔雀一样美丽,傣族特有的孔雀舞需要配合民间服饰才能展现女性的美和孔雀舞的魅力。在掌握民间舞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舞者所学的民间舞产生更好的理解。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舞蹈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实现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互作用。任何一种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伴随,教师在舞蹈教学课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素养训练,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情感有良好的体会。还要使学生了解话剧、美术,培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实现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练习《听雨》的舞蹈中,可以播放关于江南下雨的音乐为学生的舞蹈训练营造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舞蹈课堂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民间舞进行学习并不断创新。

六、重视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创新能力

民间舞蹈的生命需要不断的维持,创新便是民间舞蹈的生存的源泉。教师要训练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升舞蹈艺术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民间舞蹈得到延续和传扬。民间舞蹈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只有从生活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实现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延续。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民间舞蹈不能脱离人民的生活,还要实现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使民间舞蹈在创新过程中,被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七、结语

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从民间舞蹈的特点切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加强自身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善舞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原有的肢体动作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还要对陈旧的舞蹈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使舞蹈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为一成不变的舞蹈教学内容注入新的知识,在摸索中不断创新舞蹈教学策略,实现我国民间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春燕.运用“五五”策略实施大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5):149-150.

[2]蒙曦.生命的律动――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2):155-156.

[3]林亮.“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J].艺术科技,2013,(6):341-341.

[4]肖茜.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47-148.

知识舞蹈论文篇7

【关键词】编舞技法;编导教学;文化元素;发现生活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96-02

一、重视编舞技法理论素养教育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类学科,其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甚至许多人都有唯经验主义论的错误观点。但实际上,编舞技法理论知识对于编导的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基础。

许多没有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人所编创出的舞蹈作品,常常给人以凌乱、没有章法和粗制滥造之感,而且不容易将舞蹈捏合成为一个艺术体――一个完整的文艺作品,而常常成为舞蹈动作的聚合体。这样的作品虽然聚合了众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如跳转翻等,但并没有集中的思想主题,也不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老师曾经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事实上,编导的编创虽然是一个想象的过程,编导需要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对动作、结构进行大范围的构思和想象,但是这样的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在系统掌握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指导思想的想象。

编导需要在想象和创作的过程中,以编舞技法理论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动作元素编舞法(最基本的编舞法)、造型贯彻法、动律与律动的连接法、动作、动势编舞法、动作部位限制法、交响编舞法、本体元素法、音乐编舞法、即兴编舞法、独舞编舞技法、双人舞编舞技法、三人舞编舞技法、群舞编舞技法等众多门类的编舞技法理论来指导自己,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并将分散的舞蹈动作捏合成一个整体,来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主旨思想。

所以我们在编导教学中,一定要防止唯实践论的错误观点,重视编舞技法相关理论的教学,为学生打牢作为编导基础的编舞技法理论知识。

但正如我们反对唯实践论一样,舞蹈学科毕竟与传统的哲学、文学等纯理论学科不同,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打牢编舞技法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些未来的专业编导在练功房将这些编舞技法知识进行应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结出艺术的硕果。

我们重视编舞技法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反对舞蹈创作中的“本本主义”。

在创作中对他人剧目、他人动作和思想的借鉴和学习是每一个初级编导的必然过程,每个编导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模仿到尝试编排,再到开创自身个性的过程。

但我们要注意,学习和模仿是有尺度的,不能够文必称某某作品、言必称某某名家。任何的经验、作品都不是灵丹妙药,如果拘泥于现有作品和动作,那么就永远难以成为一名有个性的编导。

要创作出有个性、有新意的作品,那我们就需要在编舞技法的指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

而谈及想象,许多人会觉得那就是天马行空的思维跳跃,其实不然。舞蹈的想象力来源于舞蹈家对周边事物细致的观察,来源于用编舞技法的知识将周围抽象的、个体的事物具体化、动作化,给自然界和社会物体赋予生命力和人格化。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编舞技法理论知识能够让年轻的编导将周边抽象化的人和物具体化、动作化,赋予他们生命和活力,也能够赋予整个舞蹈以艺术的灵魂,将这些动作捏合为一个完成的艺术体。所以我们在编导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教育,要为这些未来的编导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千里,只有将每一步打牢打扎实,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编导。

二、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如同一坛悠久陈年的美酒,能够不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真正能够流传于世,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并铭记于心的,并不是那些花哨的动作、高难的技巧,而往往是作品中那让人久久回味的文化元素。

以近年来屡获大奖的蒙古族群舞《东归英雄》来看,作品并没有加入大量花哨的动作和高难的技巧,而是充分挖掘了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残暴统治,历尽千难万险返回祖国怀抱的故事。在这个作品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地地道道的蒙古族舞蹈风韵,看到了传统蒙古族舞蹈的诸多经典元素,我们也通过作品的音乐、动作和结构感受到了编导所希望让观众所感知的,那种急迫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爱国之心、顽强不屈的坚韧之心以及蒙古民族那种彪悍、洒脱的豪迈性格。这些多种文化元素的结合,让人们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通过这个短短几分钟的舞蹈作品,被带入了那个茫茫无边的大草原和艰苦卓绝的回乡之途。

作为自《奔腾》以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又一力作,《东归英雄》的成功实际上也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编舞技法的高超水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积淀。

我们在编舞技法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形成,因为文化修养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根基,我们的编导不仅要能够对舞蹈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技巧透彻地掌握,还要有广博地涉猎,要能够在作品中融入众多的文化元素。因为编导是纯粹的舞蹈人,但是观众却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地域来源都各不相同,如何能够赢得这些群体的共鸣呢?那么就需要我们的编导能够在使用编舞技法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各种文化元素。

其实如同开篇所讲的,舞蹈的创作和编排实质上与写作文学作品、创作曲目一样,都需要深厚的积淀,无论是表现情节还是人物情绪,舞蹈作品都需要编导能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化的、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的编导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而且也只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使舞蹈编导将生活的积累升华为艺术的构思,使舞蹈编导的形象思维插上翅膀,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贾作光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

舞蹈作为人文艺术,并非单纯的技艺和娱乐,而是通过舞蹈表情进行沟通与传播。舞蹈艺术以人为载体,具有人格性、人文性、观赏性、传递性、情感性、陶冶性。情感动态的表达和传递,会直入他人的视觉感官,抵达心灵世界。文化修养差,知识缺乏,便难理解舞蹈“语汇”、动作内涵以及舞蹈文化作品的意义,难以达到“手舞有物”、“脚蹈有理”、“表之有情”、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文化是舞蹈本性的需求,文化是舞蹈的底蕴。借助多元化的文化知识进行舞蹈教学事在必行。文化促进表情教学,文化孕育着舞蹈,舞蹈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事实也告诉我们,也只有那些具有身后文学积淀、融入众多文化元素的作品才能够如醇厚甘甜的美酒一般久久醇香。

三、要教会编导发现生活、体现生活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生活的艺术再现”。这些名言无疑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来源,从舞蹈创作的规律和历史来看,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舞蹈作品,而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切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说明舞蹈在人类艺术生命中的地位和价值。

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思索,全身心地投入,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和发现编导想要的东西,提炼、完善独具特色的队形、画面、语汇等,使创作的作品真正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以著名蒙古族群舞《奔腾》为例,作为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舞蹈界,尤其是民族民间舞领域的经典之作,《奔腾》的成功主要也是由于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所说的社会生活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奔腾》这个舞蹈集中了蒙古族舞蹈最为经典的动作,在举止间将蒙古民族那种豪迈、彪悍、纵横于茫茫草原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积淀和编导那善于观察、善于思索,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在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素材和升华素材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生活和精神氛围是该精品舞蹈能够产生的第一个层次的生活因素。

第二个层面,该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刚刚从十年浩劫走出来的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一位工人农民,都希望能够以百倍的努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争分夺秒地将已经逝去的时光抢夺回来,以最快的速度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奔腾》中演员们握缰骑马的动作和不断跃动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那种孕育于人们心中喷薄而出的对建设新生活的激情与活力。而这种奔腾的动感和欢快的旋律也引起了台下广大观众的广泛共鸣,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奔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编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舞蹈创作素材。通过观察积累经验,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性,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善于观察社会、注重现实生活,如民生、环保、股票、经济等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甚至包括邻里、婆媳、父母、兄弟姐妹等琐碎的事情。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沉淀下众多的素材为我所用,这也是对今后的创作储存好必要的“物资材料”,准确把握住事物的核心部分。

编导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编舞技法理论将现实生活的题材转换成舞蹈,通过一个“选择、加工、提炼、组织”的创作过程使之升华。

其实,舞蹈创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编导,深入生活,多积累生活的素材,用舞蹈思维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终身为之奋斗的舞蹈事业,多看、多听、多想、多练、多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才思永不枯竭。

要想成为超越时代的创新者,关键还要看自己的悟性和勤奋。“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让我们不断地从时代的火热生活中捕捉、提炼出鲜活的、充满表现力的、有意味的东西,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艺术作品。

知识舞蹈论文篇8

舞蹈教学有别于教育教学中其他形式的教学,其他教学中的教学理论可以通过知识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但是在舞蹈教学中,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情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很难使学生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恰当的体会。多年以来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都是在教师的亲身引导中进行学习,接下来我们对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不够强,这是由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自民间,舞蹈的形成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民间舞蹈在民众中被广泛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实现了不断的发展,舞蹈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舞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此外多数舞蹈教师在从事民间舞蹈的初衷都是处于对民间舞蹈的喜爱,这些舞蹈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匮乏,自身的民间舞蹈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还是舞蹈学者对于民间舞蹈的知识都没有接受过舞蹈文化的深入教育。无论在哪种形式的教学中,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对于教育的成果都十分重要,民间舞蹈的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民间舞蹈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学生对民间舞蹈有着极大的兴趣,才会实现对舞蹈坚持不断的练习,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民间舞蹈的学习形式主要建立在对民间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舞蹈动作练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和单调的,在教师教授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练习中,要结合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底蕴以及民间舞蹈动作的审美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中真正将自身投入到舞蹈艰苦的训练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兴趣在民间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对舞蹈的兴趣是支撑训练的最大动力。

三、教师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每学期需要实现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广义上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下民间舞蹈的学习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整体实现以及学生在民间舞蹈学习中感受中华民间舞蹈的精髓,实现我国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存在这很大的误区,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实现对舞蹈整体美的组成和观赏,忽略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每个舞蹈动作进行的研究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舞蹈动作进行的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开展舞蹈教学中要将民间舞蹈中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舞蹈动作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授,使学生真正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形式有着深深的了解,实现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展现时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来,此外还能够对学生的舞蹈审美进行很好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傣族人民的生活中经常接触水,因此傣族舞蹈在舞蹈动作中通过身体各部分关节之间的活动,展现傣族人民在生活中柔美的、温顺的形象。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标准的民族舞蹈的动作,针对民资舞蹈中的关键动作教师可以展开详细的讲述,抓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难点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对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舞蹈动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舞蹈动作对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自身舞蹈动作的记录中直观地看到舞蹈动作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观看之后可以自觉地对自身的舞蹈动作做出改善,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实现学生舞蹈技能的自觉提升。

在舞蹈教学目标的建立上体现当下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通过对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教育学生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学生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切的体验。学生在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知识的了解中,学生的气质也会达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体会艺术

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舞蹈学习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学生通过对教师舞蹈动作的观察实现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民间舞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观察能力,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提升对生活观察能力,才会在今后的舞蹈生涯中实现舞蹈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观察的方法教授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对舞蹈教学中观察到的教学关键进行详细的描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对舞蹈动作细节的把握。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艺术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间的特色以及舞蹈的优美性向学生展示民间舞蹈的魅力,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一定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每民间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民间舞蹈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进行民间舞蹈的学习。

五、在加强民间舞蹈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

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有着强大的民族特点,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间舞蹈更是如此。例如过我藏族舞中比较常见的四种舞蹈是“堆谐、果谐、弦子、锅庄”,不论哪种舞蹈种类中都有坐胯、弓腰等体态特点,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有繁重的劳动生活,还有心灵深处的虔诚的宗教信仰。除了强大的民族特点,我国民间舞蹈对传统节日还有一定的作用。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中,民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用歌舞的形式表达节日的祝贺。民间节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还要对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进行详细的了解。民间服饰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服饰和民间舞蹈一样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特定的民间舞蹈必须搭配相应的民间服饰才能舞出韵味,展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例如傣族女性的裙子尤其是简裙,它的样式和色彩就像开屏后的孔雀一样美丽,傣族特有的孔雀舞需要配合民间服饰才能展现女性的美和孔雀舞的魅力。在掌握民间舞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舞者所学的民间舞产生更好的理解。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舞蹈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实现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互作用。任何一种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伴随,教师在舞蹈教学课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素养训练,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情感有良好的体会。还要使学生了解话剧、美术,培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实现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练习《听雨》的舞蹈中,可以播放关于江南下雨的音乐为学生的舞蹈训练营造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舞蹈课堂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民间舞进行学习并不断创新。

六、重视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创新能力

民间舞蹈的生命需要不断的维持,创新便是民间舞蹈的生存的源泉。教师要训练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升舞蹈艺术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民间舞蹈得到延续和传扬。民间舞蹈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只有从生活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实现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延续。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民间舞蹈不能脱离人民的生活,还要实现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使民间舞蹈在创新过程中,被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