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4-24 17:02:59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军校教育;士官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39―02

我军士官制度改革后,中、高级士官的服役期,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部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必将发生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士官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以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打得赢”的要求。但目前,我军士官的继续教育工作尚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理论上不够成熟,认识上不尽一致,法规政策尚不完善。如何以法定形式,将士官的继续教育纳入士官培训体制,使培训与晋升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士官队伍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建设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士官骨干队伍的重要工作。

一、士官实施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士官的继续教育,是指士官自选改任职后直至退出现役这一期间,为适应装备发展和任职需要而进行的知识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追加性教育。服役在部队的各基层单位的广大士官,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将智力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为军队建设和未来军事斗争的胜利奠定扎实的基础。

1 现代教育规律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及时了解和跟踪世界科技前沿,适时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新方法。士官的继续教育,根植于科技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已不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历史的必然。士官的继续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部队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通过继续教育,使广大士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使其既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又为将来的发展和再就业奠定基础。

2 武器装备发展更新的要求。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将会向更高层次升级和发展,并由此推动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涌现。作为武器装备的直接操作者和使用者的士官,能否有效地发挥手中武器装备应有的作用,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随着武器装备高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更新速度加快和服役年限增加、级别提高,岗位能力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在校学过的知识已难以适应岗位任职需要。据某部对某舰队问卷调查发现,所有院校毕业的士官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报考了地方文科专业自学考试(自费)的,约占问卷调查总人数四分之一还多。因此,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无法满足士官长期的任职需要,必须依靠继续教育加以支撑,坚持士官人才培养与武器装备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做到“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

3 薪的士官制度的要求。士官制度改革后,士官军衔分为三等六级,形成了初、中、高三级培训机制,并与士官技术职称相对应,将取得初、中、高级技术职称作为晋升上一级士官军衔的重要条件。士官体制经过这样的改革和调整后,由原来的“上下一般粗”变成了合理的“金字塔”结构,不同等级的士官有了自己不同的岗位。由于初、中、高级士官的任职要求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有所区别,如果都用“一刀切”的办法进行中等专业教育,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业务技能,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士官培训也应由原来的单一培训模式,转变为适应初、中、高级士官岗位需要的多次培训模式。也就是通过士官继续教育,来弥补一次性教育中专业口径窄、专业理论不扎实、知识超前性差等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士官任职的需要。

二、实施继续教育的教育类型

对士官实施继续教育的教育类型大体分为学历教育、晋级培训、专项培训等三大类。

1 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函授学历教育和脱产人校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函授学历教育――面向全体士官,教育规格分别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脱产入校学历教育――其对象既包括专业技术类士官,又包括非专业技术类士官。专业技术类士官主要是那些工作在武器装备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岗位上的士官,其岗位有中、高级士官编制,本人表现较好,经基层推荐、统一考核合格后方可入校;非专业技术类士官主要是指挥、训练、管理岗位的士官。脱产人校学历教育应放在初级士官任期内完成。

2 晋级培训。主要是指为适应士官不断成长与进步、由初级到高级等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对其进行的晋级前的系统化培训。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展士官的知识面,增加岗位装备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岗位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以胜任新一任期的工作需要。晋级培训可分为技术、指挥管理两种类别。每种类别的培训一般又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大致应与岗位任职等级要求相吻合。

3 专项培训。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教育为重点,为改善现职士官的知识结构,提高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满足部队的建设需求为目标而适时开展的各种各类的短期培训。主要有换装培训、持证培训、应急培训等各种形式。适应部队装备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专项培训的方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内容将越来越丰富,是今后士官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发展方向之一。

三、当前制约士官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 对士官继续教育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开展士官继续教育必须首先树立继续教育观念。但目前部分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仍然滞后,总认为士官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只要能熟练操作使用武器装备就够了,不需要考虑其发展后劲,搞什么继续教育。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军队开展继续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干部队伍上,忽视了对士官人才的再培训。

2 开展士官继续教育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士官作为基层的中坚力量,处在部队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重要武器装备的操作、管理,工作多,任务重。而目前士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工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士官继续教育很难落实。

3 士官继续教育缺乏专项经费保障。继续教育是突出“新”的教育,对教员队伍、教材、教学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扩大教员队伍、不断更新、拓宽教员的知识结构,组织编写专门教材,有时还要聘请高层次的专家、学者讲学,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难以进行。从目前士官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计划内培训任务所需经费有总部按任务拨款,而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却没有列入计划之内,致使继续教育保障遇到很多困难。

参考文献:

[1]于正泉.士官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备,鲁卫东.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作出版社,2007.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自1944年英国《巴福勒法案》被规定为“法定的公共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得以迅猛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概念并没有作出完全一致的理解。不过从《巴福勒法案》规定内容来看,继续教育是法定的组成部分之一,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之一。从中不难看出,继续教育是相对“初始教育”而言的,所谓“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就是基础,是起始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①

一、我国继续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现代的继续教育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提出的,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其实这种继续教育思想早在2000多年以前,子夏在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中就做了充分论述。他将“初始教育”以“学”代之,而“继续教育”则以“仕”表述,此乃“理同而事异”矣。“仕”是继“学”之后的另一种学习,是“学”的延续和升华;而“学”则是“仕”的开端和基础。子夏对“仕”与“学”关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全面理解,是其大教育观的具体表述,他以“仕”来指代入职后的教育,即:继续教育,并把它纳入他的教育体系之中。虽说他的“仕”与“学”不像我们今天那样分得十分细致而清楚,但这对2000多年以前的子夏来说已是难能可贵。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的高足,在孔子晚年整理古籍文献时已是其得力助手。子夏在以后的从政和教学生涯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20岁时就得到孔子的荐举“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官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开创了诠释儒家经典的“章句”之学,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以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

子夏在西河设官授徒从事教育实践,长达六七十年之久。培养出魏文侯、魏成子、李悝、吴起、田方子、段干木、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等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批杰出人才,史称“教弟子三百人”。在战国初期其办学成就和影响是非常之大,无与伦比的。在教学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毋庸置疑,子夏已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思想家和教育家。“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教育思想,继续教育理念意蕴其中。

子夏的继续教育思想异常丰富,并有其鲜明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时间的连续性。子夏在论述“学”与“仕”的关系时指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接受“初始教育”之后,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无论你是为官从政,还是步入社会,都要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第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子夏将学习分为“学”与“仕”两个阶段,“学”是“仕”基础,“仕”是“学”的延伸。“学”与“仕”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个学习过程,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能使人不断学到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子夏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中,对学习的不同种类进行了划分,他把“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两阶段中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称作“学”,把两阶段中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称作“仕”。即使是同一个“学”在“仕而优则学”和“学而优则仕”中其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在继续教育阶段中的学习和自我修养,而后者指的是在初始教育阶段中的正规学习。

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中含有丰富的继续教育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为后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探索阶段

(一)清末民初时期教育家思想家们自发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阶段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变动,尤其是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知识界在思想、学术方面十分活跃。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反映不同阶级和集团的要求,提出种种不同的主张。表现在教育层面上,则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各种教育思潮。主要有军国民教育思潮、义务教育思潮和平民教育思潮等。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平民教育思潮。各派教育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这些教育实验多是“期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③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文化补习等。从根本上说这些多是对农民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

1.黄炎培的继续教育探索。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始人。他于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职业教育的总目的,在全国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为了帮助失学失业青年和提高就业工人、中下级公务员、店员、职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为数众多的职业补习教育机构。”④黄炎培和他的同事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当时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并对继续教育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2.晏阳初的继续教育探索。晏阳初于1918年6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之后投笔从戎,搭乘美国的军舰踏上赴欧的征程,到法国后为在法的华工当翻译,同时对他们进行识字教育。1920年回国后设立平民学校,在城市和农村推行识字教育。后来他认识到仅教会农民识字,取得求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使他们有用这套工具的机会,对于农民是没有直接效用的。于是晏阳初又对平民的继续教育进行探索。他针对“成人年龄已长,事务较多,脑筋纷杂,记忆薄弱”这些特点采用“讲演、戏剧、展览、电影、音乐”等方式进行施教,认为这些“都是教育成人最好的办法”。⑤

3.梁漱溟的继续教育探索。梁漱溟是我国现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其“社会教育”是他乡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一文中对“社会教育”(或民众教育或成人教育,也就是我们说的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形成完整合理统一的教育体系。他主张“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因为(1)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2)

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以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3)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⑥梁漱溟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实践,由于历史等因素未能成功,但他对继续教育的探索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4.蔡元培的继续教育探索。1918年,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积极倡导平民教育,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平民夜校”和“校役夜校”。这一举措不仅翻开了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史上的第一页,也首开了中国高等学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历史先河。

(二)解放区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阶段

1927年12月,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教导队。这个教导队的任务就是训练下级军官。当时,学员们没有教室,也没有宿舍。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晴天坐在门前的草地上听课。没有笔,就用树枝、碳条代替,没有纸就用地面、石板、石碑代替。经过短期培训后,学员们在各方面都有了提高,他们回去后便成了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⑦于是我们的党和军队便把这种经验继承下来,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继续教育方式,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武装部队以及解放区迅速推行,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当时的部队和解放区行政部门培养了大批人才,大大提高了部队指战员的整体素质和解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也为解放区的劳苦大众提供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和可能。

(三)建国初期的继续教育新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如何使在职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成为当时我国建设的首要事务。1949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⑧可见,新中国一成立就将“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摆上了议事日程。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要求,我们国家进行了新的继续教育方式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继续教育方式:一是不脱产学习。建国之初事务繁忙、工作紧张,工作人员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接受教育。所以,就采取了不脱产学习的方式。实施机构为业余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早先在职进修是文化补习和技术补习的同义语,形式上也常常利用周日或夜校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职进修的内容也愈来愈广。逐渐出现了跨工种、跨行业、跨专业学习,并且依照个人不同情况选择修业内容、修业形式和专业方向等。二是脱产学习。不脱产学习的迅猛发展对脱产学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快更好地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于是让其脱离工作岗位全身心地学习所选专业和方向。这说明一方面是我国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我们国家急需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建设人才。其主要表现为各种短、中、长期的集中培训。有单独个体脱产出去的,也有单位集体集中进行的。如“一些地区曾利用暑假组织中小学教师集训”。⑨这个时期的不脱产学习和脱产学习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继续教育相比是形、质两方面都非常接近的,也可以说此时的继续教育是以不脱产学习和脱产学习这两种方式为代表的,是我们国家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新探索。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借鉴和发展阶段

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肇始于美国,60年展到欧洲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在墨西哥市发起并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其后于1983年在巴黎召开第二次会议,1986年在佛罗里达召开第三次会议,以及于1989年在我国召开第四次会议。我国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继而参加了第二、第三次会议,并参与主持了第四次会议。其后,他首次在国内使用“继续工程教育”这一与国际相沟通的概念,并发表一系列文章对继续工程教育作进一步阐释,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介绍,也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既总结了国外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也分析了国外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均为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借鉴

张宪宏教授多次发表文章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经验与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对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美国等对继续工程教育非常重视。上一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竞争日益激烈,在美国工业界、教育界,人们提出“知识半衰期”问题,即为一位工程师最佳表现为30―40岁,40岁以后,非基础性的专业知识每过6-10年即失效1/2,对计算机一类高技术领域,其半衰期只有3年。这一问题引起美国业界的强烈反响,研究探讨之后,一致认为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为了适应生产技术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对工业技术人员必须给予多次的、不断的直至终生的继续教育。1984年美国工业界用于教育方面的就达到400亿美元,相当于全美公、私立大学和学院的全部经费的2/3。接受各种教育的人数达800万之多,相当于全美大学和学院在校学生人数的总和。⑩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本和德国也非常重视继续教育,不过他们两国的继续教育都是以公司办为主,尤其是在日本,在德国由公司主办的继续教育也要占其总数的70%-80%。[11]

2.美国的继续教育类型和手段。美国的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短期培训班,是主要形式,参加的人数较多,约占90%~95%;另一类为在职工程师攻读较高学位(一般为硕士),以业余为主,参加这一类型学习的所占比例约为5%。[12]所设课程一般为三类:一是更新类型,这些课程多是当前大学中正开设的课程,但是老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学过,或所学的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二是管理型,这类课程在校大学生并不学习,是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所急需的;三是发展型,属于高新型技术,是今后可能要使用的。美国的继续教育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面对面讲授这种传统的方式以外,还有函授、刊授等。现在美国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多的采用电化视听设备,这样做其覆盖面大、时间灵活、教育教学效果也好。当然他们也是走过了由低到高的过程:从面授、函授、电话逐步走向使用电视、录像、卫星等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政策与管理。美国联邦政府对整个继续教育事业的政策是支持而不是干涉,而

各州政府要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对各自的继续教育行使直接管辖权。美国联邦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和领导,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策略。第一,联邦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上,即允许各公司的教育费列入成本,免于征税,从而鼓励公司兴办教育事业。美国国防部对自己的合同大学、合同公司用捐赠设备和经费的方式给予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继续教育的研究项目给予承认并发放基金。美国各州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予投资,二是对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发出指令,要求其为本州的经济发展或为解决本州存在的技术等问题发挥作用,还要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一定评审。第二,给予大学经办继续教育的自,继续教育对政府来说是一种投资,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也会创造利润,所以对大学举办继续教育一般不给以经济上的支持,就是给也是很小的。因此,美国大学办继续教育原则上是自负盈亏,所以,他们是否办、怎样办、开什么课程,多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定。第三,美国政府对农业科学的继续教育资助比之工业要宽厚得多,而且组织系统颇有特点,美国各州的州立大学、土地赠予学院承担着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大学的农学院均在本州各县设立“农业顾问”,进行科技推广和对农民及其家庭的教育工作。这些县农技顾问、专家组成员等要定期到大学轮训进修。作为公职人员,他们的费用由推广所及大学承担。第四,美国政府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办法又有所不同。美国的医生是高收入的职业,相对而言,要成为一名医生是比较困难的。从事医生职业要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再读四年博士学位,之后再实习2-5年,才能成为一个有执照的正式医生。美国对医生的继续教育有严格的硬性规定,即每年必须进修25个小时以上,进修的内容必须是有关治疗的,而不是一般理论或未来发展等内容。举办继续教育的机构必须经各州审查委员会批准,一般只能是著名大学的医学院,学费由医生本人承担。第五,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其他职业也有不同要求。对这些人员主要是通过硕士、博士学位;其次是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咨询服务;再者就是采用学衔制,通过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提升进行筛选以保持各层次人员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并没有狭义的继续教育的规定。第六,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有一套管理办法。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提供专款,专题研究“如何改进中学教学质量”等,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着具体要求。

日本的继续教育多是由公司自己主办,这是由日本封闭式人事制度所决定。日本公司的雇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这种终身雇佣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公司对自己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日立公司为例,新雇员一入公司就要接受两周的脱产训练,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经营的规定和条例;对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生还要求制定一个两年的培训计划,内容主要是在职训练,另外还有2~3个月的听课,8个月的实际训练。此外,“新雇员计算机工程教育课”是在职员工的必修课,包括有关微机处理工程的相应软硬件技术以及编写高质量计算机程序课等。以上这些是日立公司的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在职培训。日立设有4个教育学院,提供一些专门课程,一些是专门发展科目,一些是综合工程发展项目,是深化的工程课,这是为将来培养研究领域的骨干工程师所设置的课程。

日本电气公司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在厂内设博士班和硕士班,两者都是一年的期限,博士班的学生是已有大学学位的高级工程师,已经有了研究课题,再听一些讨论课程,然后用半年的时间完成论文,而且是一班一个课题,每课题10个学生,论文完成后按规定手续进行答辩授予学位。硕士班的学生一般是有大学学位的初级工程师,学习五门课程,大约听课300小时,每班40个学生。[13]这种教育方式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真正形成了科研、学习、生产的有机统一体。

(二)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教育借鉴

张宪宏教授对第三世界国家继续教育也作了介绍,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工业、企业界的力量较弱,科学水平较低,所以,工、企业界很少承办其继续教育。如印度、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泰国等,这些国家的继续教育虽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多由高等院校承办,尽管工业界认为高等院校讲的课程主要是偏重理论,结合工业的实际则较差,但是他们自己又没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印度为例,80年代后期在总结以前教训的基础上,加强继续教育并取得一些成就:1.大学教育与继续教育同时抓。印度80年代以前,只注重设备、技术引进,忽视了通过教育进行人才的培养,虽说印度每年也能培养大量大学毕业生,但由于大学师资水平低、课程陈旧、设备缺少而落后,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学非所用甚至不合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教育部大力推行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企业界的工程师的继续教育。2.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全印度技术委员会”也设立了全日的、半日的、数日的等各种长短课程以供在职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学习,这些都侧重于知识更新和技能训练而不是给文凭或学位。据印度工程教育协会统计,印度共有正式工程师33.2万人,3~5年的继续教育情况是每年开课630门,参加学习的为12000人,约占总数的3.9%。[11]印度的这些做法极大地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1.农村的继续教育发展。1983年9月至10月,教育部在无锡、乌鲁木齐、太原三市分别召开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华北东北三个片的农民教育座谈会。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教育的恢复和发展。1983年办学面,大队(村)为20%~60%;公社(乡)为40%~80%;县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有400多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2491.9万人,比1979年增加了235.3万人。其中参加技术学习的有1479.8万人,比1979年增长9.7倍。[1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村急需科学技术,急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各类乡土人才和专业生产能手。广大农民也急需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素质,发展商品生产,脱贫致富。在这种形势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据统计,1987年全国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称乡农校)29000所,在校生1800多万人。[16]进入90年代后,全国有教育部门举办的县级继续教育培训中心1605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41.8万多所。有2800多万青壮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乡镇企业职工接受了各种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农村的继续教育在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7]

2.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

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试行办法》,此办法对办学形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或审定)和举办学校的审批手续以及学生的待遇等都做了具体规定。1982年5月,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农民高等院校审批程序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建校审批工作及毕业生学历等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所辖区域的此类大学进行审批、复查。截至1982年底,820所学校被批准,在校生达14.27万人。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于是,各省市积极进行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到1989年底,据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职工共有2982.8万人,其中接受岗位培训的职工为2480.6万人,占参加学习职工总数的83.2%。岗位培训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前学用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国家体改委等部门,于1989年底共同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开展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意见》。[18]该文件的颁发对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1996年全国各类职工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达4374万人,其中干部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人数达1282万人,[19]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全国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发展迅猛。

3.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各级各类成人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得以迅速发展,1983年教育部已审定300多所高等学校举办函授部和夜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成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由1981年的268026人,1984年达到663317人。到80年代末,中央电大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异常惊人,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1981年,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截止到1996年底自考累计毕业生167.8万人。[20]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它在今后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4.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形成,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务院1987年6月23日在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技术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制度,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其内容涉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任务以及接受继续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还涉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形式和保障措施等。[21]《规定》的颁发不仅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整体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继续教育社会化。继续教育社会化一是表现在继续教育办学的方式上,教育与企业沟通日趋频繁、学校与社会融合日趋明显,继续教育办学方式势必社会化。二是表现在管理上,各界各部门已将提高本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所以,无论长期学习或是短期培训,都不可能统一到教育部门下管理,它必将由国家各部委,以及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私营业者等自主举办与管理。

(二)继续教育终身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如果以前人们参加继续教育只是为了获取就业机会、更换工作岗位、晋级晋升,或者说是为了文化品味、素养的提升的话,那么将来参加继续教育会是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进行岗上学习、在职进修,直到退休或生命结束,也就是说继续教育将融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三)继续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化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这为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前提。现代电信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支持,网络技术将为远程教育教学互动提供可能,教师与学员不仅能随时沟通、交流,而且还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这样继续教育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继续教育的效率效益就会提高,继续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将不断加快。

(四)继续教育多样化。由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均为成年人,他们文化背景、受教育成度、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差异很大,专业、职业、学科、行业多种多样,居住地点分散、学习时间难以集中等,为了适应成人这些特点,继续教育必将朝着多规格、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方向发展。[22]

(五)继续教育法律化。为确保继续教育有序进行,我们必须将继续教育法律化,在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德国为例,德国就继续教育颁布了《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教育假期法》、《高校总体法》、《函授保护法》以及《公务员法》等,除这些立法以外,各州还有成人继续教育条例,许多州已把继续教育列入宪法。《劳动促进法》不仅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条件,还规定了职业继续培训的经费来源以及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福利待遇等等;《教育假期法》规定了参加脱产进修的具体内容以及所享受的权利等;具体细则还有像《带薪教育假期的公约与建议》对教育假进行界定:是指受雇佣的人为教育目的而请求假期的个人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工作参加学习,二是不会失去工作。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德国各州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法》对继续教育设施的公共资助和不同承担者之间协调的规定;还有北莱茵州的《继续教育法》还规定了向居民提供全面进修的发展计划。[23]德国这些成功做法均可为我们正处于发展中的继续教育提供借鉴。

注释:

①张维.世界成人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69.

②参见宋一梅.子夏“学”“仕”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思想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05,(6)9-11.

③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66.

④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529.

⑤宴阳初.宴阳初文集(詹一之编)[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5.

⑥参见宋恩荣.梁漱溟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98-100.

⑦皇甫束玉,宋荐戈,龚守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8.

⑧,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02.

⑩,[11],[12]张宪宏.美国继续工程教育[J].继续教育.1988(1).

[13],[14]张宪宏.继续工程教育的经验与问题[J].继续教育,1987(1)

[1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2-84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48.

[1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8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8.

[1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1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66.

[1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9.

[19][2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7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2,236.

[21]参见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8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0-271.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作为我国体育工作最大的一个组织实施群体,中学体育教师,为胜任未来社会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就要不断的学习,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因此,研究中学体育教师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转变思想,改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包括中学体育教师在内的,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的一个目标,研究中学体育教师观念转变的方法,从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上探讨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从而适应新时期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一、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1)初中体育教师忽视继续教育。目前,相当比例的初中体育教师未能认识到继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大多数一线初中体育教师是在主管部门的明令要求下进行继续教育,对参加继续教育缺乏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而在继续教育中,陈旧化、单纯技能化的教学也相当普遍,导致教师进修培训主观意识不强、被动应付,浪费了难得的继续教育时间。调查发现,有62%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评职称、职务晋级。

(2)教育主管机关导向定位陈旧模糊。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继续教育来说,起着上传下达、监督、实施等各种职能。目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措施没能及时有效地实施。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同样的错误。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教育部门只侧重体育教师的教学,而忽视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因此,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被陈旧的继续教育观念束缚着。

2.继续教育机构不完善

美国教师培训机构各式各样,有专供教师培训的教师训练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员研究院、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中心等。各类高校也通过举办夜大班、函授部等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讲习班、进修班、研讨会等,许多民间教育团体也参与教师培训事务。在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进修的是大学教育学院,这种机构主要是在职进修专业和业余进修班。在日本,教师进修机构有大学和师范教育机构。专门的研究机构是教师研修的主要机构;教师专业团体,主要进行教师研究会和讲习会;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机构;教师所在学校,主要是进行校本的研究。

我国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函授、电大、职大、夜大,省级教育学院、地市级教育学院,自己学校,普通高校,自考等。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机构设置还只是在继续教育学院、各地区的教师进修学校的范围之内,缺少继续教育的市场机制。由此看出,我国不是缺乏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条件,而是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地运用。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拓宽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面,把专业基础理论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充分整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课件制作等合作交流的平台;要以精、实相结合的原则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删减那些脱离中学体育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

2.强化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理念

继续教育是师范院校毕业以后的延续再教育。目前,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使得初中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是社会发展对初中体育教师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发展对于初中教师接受培训指导的必然趋势。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师德修养,及时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学习现代科技和与体育学科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增强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但仅仅达到这样的要求还是不够的,因为知识的更新、现论的运用及技能的掌握,需要良好的智力开发做基础,只有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才能更有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激发潜在的创新欲望。

3.拓展继续教育基地,建立多元立体化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

我国的地域性决定了初中体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点多面广的不集中性,更决定了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之路必须是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良好的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当以适当的时期地点、便捷的方式方法来满足城乡需求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层次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从而使其都能够获取完备、健全的知识技能。目前,我国师范教师进修院校基本承担着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社会办学力量应广泛参与,要建立和完善由各类综合性大专院校和电教网络等其他有实力的继续教育机构共同构建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真正让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沿着良性轨道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 六安市 农村初级中学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教育现状

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否全面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能否转变个人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个人能力、师资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关键。继续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也是当代教育创新和教育理念转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目前,众多学者和专家对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2]-[4]。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研究对安徽省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提出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省六安市辖区内的5县3区(寿县、金寨县、舒城县、霍邱县、霍山县,金安区、裕安区及叶集试验区)的60所农村初级中学共221名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由两套问卷构成,即《学校体育师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一》)和《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调查问卷》(《问卷二》)。《问卷一》的调查内容包括学校的体育授课教师总人数,学校在编体育专业教师的性别人数、年龄段人数、学历层次人数、职称层次人数等,问卷由学校体育组负责人填写。《问卷二》就体育授课教师的工资待遇、继续教育的动机和态度、继续教育取得的效果和有关意见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委托体育组负责人组织所有体育授课教师填写。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将分别采用专家评定法和小样本再测法进行检验,在达到标准后进行发放。《问卷一》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问卷二》共发放221份,回收221份,有效问卷221份。

1.2.2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2007对《问卷一》和《问卷二》的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描述性统计学处理,为客观描述事实和科学分析问题提供支撑。

1.2.3文献资料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与查阅相关文献,同时对近年来的学校体育政策条文和有关会议精神进行搜索、查阅和保存,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2.4访谈法

预先列好访谈提纲并咨询专家修改后,对部分抽样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等进行现场和电话访谈,并对情况较为特殊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主要是核实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就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听取多方面观点和意见,进一步为六安市今后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

抽样的60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校生45200人,班级913个,体育教师221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168人。对221名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是否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达到了180人,占81.45%;大约10%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将近10%的教师认为完全没必要(表1)。可以看出,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的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参加继续教育的愿望较为强烈,尤其是大多数年轻教师,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都对继续教育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

然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少数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跟不上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仍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接受新的体育教育观念和方法,意识形态上高度的自我满足,导致为数不多的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意愿不强,自觉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进而在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造成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2.2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现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本研究对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在近五年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近五年来,64.71%的体育教师未能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他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基本是靠学校组织才得以实现。通过访谈发现,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原因是:①学校不提供机会和时间,以免影响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进度。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较高,大多数学校不愿意给予支持;部分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等原因,没有能力自理费用。③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教师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远少于其他课程教师。④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参加额外的教育培训工作,工学矛盾突出。由此看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未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现状不容乐观。

2.3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

为了解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出发点,本研究对221名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名体育教师是为了体育教学的需要和自我提升参加继续教育,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82%的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能够晋升职称和获得优秀的考核成绩,还有少数教师是学校安排被迫参加。可以看出,大多数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未能充分理解继续教育与自身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密切联系,这对继续教育的推进极为不利。

2.4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效果分析

为了了解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本研究还对近五年参加过继续教育的78名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进行了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对继续教育结果感到很满意的体育教师只占15.38%,认为比较满意的占33.33%,表示一般的占39.74%,还有11.53%的教师认为没有效果,甚至完全不满意(见表3)。

通过实地和电话访谈了解到,六安市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极为单一,培训单位主要是通过邀请体育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大课堂授课。从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来看,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有:①继续教育采用了学历教育的模式,其组织及方式较为传统落后,未能体现其自身特点。②绝大多数体育教师仅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以提高学历层次为目的接受继续教育。③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针对性。考虑到体育教师年龄、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培训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性内容较少,培训内容枯燥,挫伤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继续教育部门往往只考虑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随意设置甚至是拼凑课程。

2.5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通过对学校领导的调查统计发现:90%的学校教师都有机会参加专业继续学习和培训。尽管如此,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培训时有名额的限制,而往往学校领导将参加培训的机会都分配给重点学科教师,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大打折扣。对60所初级中学调查显示,仅有5%的学校会优先考虑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70%优先考虑其他重点学科教师,还有25%会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作具体安排。结果表明,学校在分配继续教育名额时对体育教师极其不公平,体育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和名额极少。即使体育教师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都在半年以内,这间接反映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态度消极冷漠。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相对于其他以考试为考核手段的“重点”学科,在农村学校,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仍不被认可,体育教师的价值也一直不能被充分利用。多数学校领导认为体育教学简单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技巧不需要与时俱进,根本不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甚至是零投入,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对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16]。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对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的继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体育教师未能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实际参加培训的师资较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脱离实际且取得的效果较差。

3.2建议

3.2.1鼓励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由于社会迅速发展,体育教师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技能,及时完善知识结构,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各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关法规的具体要求,建立配套的继续教育制度,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到依法教育的层面。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将继续教育程度列入体育教师绩效考核,并作为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给予全额或者合理的经费补偿,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2.2增强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培训内容的实效性不强是当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缺乏实际操作价值,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够,极少涉及新兴运动项目、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多组织短期培训班,围绕专项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展开,培训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需求,实践性、操作性强,同时充分融入新的学科理论知识,及时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展体育教师的体育思维,如农村学校如何自制体育器材,民族地区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等,并在一定区域组织体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

3.2.3丰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

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不能过于单一,应符合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可结合体育教师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如在岗自学、脱产培训、假期函授、短期进修、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快体育师资培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此外,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远程继续教育,将体育教师体系与网络体系融为一体,充分整合优化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推广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

3.2.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目前,主管行政部门或培训教育机构安排的培训时间不尽合理,导致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时间应根据体育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和安排,一般在寒、暑假为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工学矛盾,以便体育教师能集中精力参加培训,时间不宜安排过长,不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

参考文献:

[1]周信德.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7,78-79.

[2]高胜光,张德超,张徐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3-76.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方法探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继续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他在教育性质、模式、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方面与一般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从目的上来讲,继续教育是专职培养教育,是为了对专职人才进行知识补空和新知识传授的而形成的特殊教育系统。我国各城市中的教育学院都是以从事继续教育为主,而一般教育中,老师授课则是以讲授法为主。

一、教育计划的特殊性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时间安排和教育内容设置。

1.教学时间安排

普通教育在时间上比较宽泛,而且受学群体主要以学习为主,能够给予学习很充足的时间。而继续教育,则是专挑节假日,寒暑假等公休日。

2.教育内容的设置

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具有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主题鲜明,目的感极强。

案例:在一语文教师培训中,开设的课程也是极有针对性的。曾开设“中国古代诗文鉴赏理论实践”这门课程,从题目上就能看出很强的专题性,就是培养受教者对于中国古诗文鉴赏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受教者往往是语文工作从事者,以语文教师为多,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求老师从中获得对中国古诗文的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理论知识应该是烂熟于心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简单单的以传统的讲授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

二、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

继续教育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它是以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方法掌握并且能够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以实际作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基于其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可以从中研究出如下四点方法来完善继续教育。

1.讨论法

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这在我们普通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无论是心智还是思想都不成熟,开展讨论课意义不大。在继续教育的课堂中,采用讨论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每个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社会实践为话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够交流学生之间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不为过,当然显“神通”的主要目的还是以解决自身问题为主。

2.互评法

互评法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继续教育课堂中,往往是伴随讨论法开展的,讨论法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也是应当具备互相评价的流程,互相评价是一个获得他人肯定和获得新思路的重要途径。在继续教育中必须向学生声明,有关评价的客观性问题,评价时必须要认真思考,认真组织语言,大胆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互相评价。评价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学生的作品,学生的讲课,学生对于课堂的研究,学生对于技能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老师在教授学生时一定要把握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做出评价。

再好的评价体系也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时候主观性的存在更能让我们发现问题,所以对于主观性的评论,我们要认真对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开展互评活动,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评价。

3.观摩法

观摩法,从名字上很好理解,就是观摩学习,需要教育者花大量时间来搜集有关教学课程的书面资料、文献、影视资料等,让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就完全脱离老师的主观性,万万本本的优秀材料教育。学习有成就者在要学的课程领域的独特见解和主要成就,了解一些优秀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视频等材料中老师的教授模式、课堂内容的应变能力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反应和配合的自然程度等方面,体会到优秀教师的成果。

4.反馈法

这一方法是基于互相评价的过程中的,它是一个体现师生平等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对于老师教授课程的表现进行反馈以及老师对学生们上课态度、方式的反馈,这两方面平等的反馈是对课堂教育最好的改进手段,能够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能够节约学习时间,对于成人教育来讲,时间是他们在学习中的最大短板。所以反馈法对于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结束语

继续教育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教育体制,继续教育对于专才人员的培养是它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上文提到的四点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者们的结晶,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针对于继续教育所探析研究出来的方法。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排斥,在需要时两者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参考文献】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司务长 ;继续教育

“马克思认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在军事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程度,由其素质决定,并间接由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决定。军事教育承担着提高官兵素质的重任,其中士官教育承担了我军员额三分之一人员的教育任务,是直接关系到我军战斗力的形成方式。

一、司务长远程继续教育理念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后勤工作未来的战略目标,对于指导今后的后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是基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需要所确定的,是我军给养建设发展的长期目标,这对深化拓展军事斗争给养准备,提升官兵生活品质,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司务长的文化、专业素养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人为”因素。

(一)远程继续教育理念

远程继续教育是不同于传统学校面授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繁荣带来了新的契机。“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Further Education),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广义定义,是指那些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

(二)司务长远程继续教育

司务长远程继续教育是军事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士官队伍日益扩大,在我军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服务一线、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我军战斗力形成的关键。士官教育在提高士官的整体素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士官继续教育是士官教育的成败所在。司务长作为后勤管理士官的一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有其特殊性,司务长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各项给养标准的掌握能力,在其任职能力体现中尤为重要。远程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司务长提升个人管理水平,掌握新的给养标准解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远程继续教育是提高司务长群体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战士进入炊事班后的第一教育者即为司务长,更凸现了司务长远程继续教育在军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司务长继续教育,其涵盖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教育形式、教育性质一直以来是士官教育界争论的问题,这一争论导致了士官教育工作思路不清,教育手段与受教育对象极度不符等问题的出现。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介入之前,似乎始终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但随着教育技术在校园面授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与研究,使得多年来盘踞传统校园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过度发展,渐渐形成了目前探讨较多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司务长因其工作的特殊性,采用远程继续教育方式,适合其能力的提高。

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在好的远程继续教育环境下,司务长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并融入环境积极地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反之,则会使司务长认为前途迷茫,不能自觉参加继续教育。教育需要基础,只有长期不间断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远程继续教育方式保证了现役人员进入现役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打下了继续接受教育的基础。

二、远程教育在司务长继续教育中的运用

提高士官继续教育质量是士官继续教育所不断追求的境界,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对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的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与其紧密相连,并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理论就是其发展结果,其理论核心是: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模式也随之发展变化,并据此对远程教育进行了分类。1989年,丹麦学者尼珀在他的论文《第三代远程学习和计算机会议》中指出,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与通信技术传播的历史发展相连结:第一代远程教育即函授教学,其主要媒体是书写和印刷材料;第二代远程教育是6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多种媒体教学,它是将函授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部分利用计算机结合起来;第三代远程教育建立在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包括音频会议、视频会议、计算机会议和计算机网络)之上,使远程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交流过程。从通信技术的观点看,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属于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通信,和有限的双向通信。第三代远程教育则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双向通信。从上述分类方式中可以看出,远程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然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还在不断进步。

(二)司务长构建远程继续教育的模式

1.即时开课模式

网络技术使远程教育页面可全天对学员开放,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要具备上网的设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进行学习。即时开课模式是指学员在任何时间登录到远程教育平台,即可开始自己的学习,主要运用现代的视频点播技术实现课程的即时播放,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置播放进度,有高级、中级和初级的过关要求,可以反复播放同一个教程,直到学会为止。

2. 定时开课模式

该模式是由授课学校及授课教员控制上课时间和授课内容,学员按照要求按时上网学习,这种模式的授课者可以是指派的老师,也可以是教学录像,或者其它教学形式。

3. 定制课件模式

该模式是授课单位根据司务长能力提高的具体需要编写课件,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该模式灵活多变,有利于教学市场的开发。

4.交互解答模式

借助于网络技术、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实现网络教学的交互式学习。此种方式可以是网络语音教学,学员可以与教员进行语言交流;也可以是打字方式,如BBS形式;也可以通过E-mail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解答学员的实际问题。

(三)司务长学员开展远程教育的内容

1.各种技能培训

贴近部队实际,抓住部队需要,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的种类很多,如初(中)级配餐培训、初(中)级厨师培训等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喜欢下象棋、围棋等,还可以适时地开发出类似的远程教育产品,以满足广大爱好者的需求。

2.上岗证培训

军队发展与社会发展接轨,需要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具备上岗资格证。司务长是综合性的后勤管理人员,需要初(中)级配餐员、初(中)级厨师证等职业资格认证。在网络条件下,开展这些培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它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全军的。

3.联合办学

远程教育过程中运用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多个士官学校联合办学,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能力较高的司务长人才。

(四)优质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是司务长远程教育的要件因素

在我国继续教育兴起的早期,文科性占了继续教育的绝大部分,诸如任职资格培训、外语过级培训、干部岗前理论培训等等,也就是说,早期的成人继续教育明显地延续了“应试教育”成分——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教师、一张试卷就可以举行批量式的继续教育培训。但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力型的教育需求占据了当前与未来继续教育的绝大部分,这类继续教育的实践实训方式需要各种配套的、优质的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体系。在其他条件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后勤保障体系是能否很好开展司务长继续教育的硬件条件之一。

相对全日制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而言,继续教育学员对名师的需求比全日制学生有更直接的功利需求——获得名师的指导,是更加快捷地获证、过级和提高工作效益的保证。名师未必就是大师,但名师可以帮助学员以相对快捷的方式满足他的教育需求。也就是说,即使继续教育承办单位开设了学员都急需的课程,但是,如果授课教师不是名师,培训承担单位将很难继续组织培训,更不用说形成品牌效应了。这一点,不仅在司务长继续教育中可以找到明证,在未成年人的继续教育中也不乏其例。因此,名师效应是司务长远程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件。

三、结语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我军伙食保障的实践证明,没有一支热爱本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忠于职守的给养专业队伍,就不可能推进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更不可能保障战斗的胜利。司务长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推进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晶.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12.2(301):42-45

[2]刘承望.成人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支撑条件分析.成人教育,2013.1:53-54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7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有很大的提高,但从整体而言,其学历层次仍然较低。有研究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大多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5%,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9.8年。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掌握一门技术。[1]而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学历占多数,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有研究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该研究者认为,上一代农民工多为小学文化,接受教育时间短;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他们中80%以上为初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有44.3%新生代农民工在来城市务工之前主要是在学校读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2]《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仅占6.1%,初中文化程度占60.6%,高中文化程度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而在上一代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4.7%,初中文化程度占61.2%,高中文化程度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与上一代相比有所提高,但初中文化程度仍占60.6%,将近2/3,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与城市同龄青年相比还是较低,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的教育。有调研小组对江苏省扬州、镇江、泰州、南通4市604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其中,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有83人,占总13.7%,具有高中学历、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1.9%和28.3%,而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仅为24.3%。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较低。[3]全国总工会的相关调查资料也显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平均为18岁,90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平均为16岁。这意味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只具有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凭,整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所掌握的生存技能和发展技能不足。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意义

许多研究者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意义做了研究。

1.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实比较残酷,这种残酷性主要是由于受到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技能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没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沉淀于城乡的边缘。有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尴尬处境,无一不和教育的缺位紧密相连。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失去了受全日制教育的机会,出来之后,才知道自身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贫乏,激烈的竞争也使其意识到知识和科技的巨大力量,现实让他们意识到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待遇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综合素质偏低,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临时性的工作,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他们的自身发展。因而,只有对青年农民工加强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要。继续教育可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进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择业、就业。[5]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有提升文化水平,获取发展信息,提升精神生活水平,获得认同与尊重的诉求,继续教育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使他们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2.中观层面。有研究者从企业、教育机构、城市、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利于体现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声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教育培训是用工企业对人力资本所进行的投资和对企业文化(精神)的培育,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荣誉感。[6]也有研究者指出,教育机构经济利益链条的引力也促使他们需要继续教育。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由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教育机构已追求在公益办学为先的理念下实现营利,做到公共产品利用和教育事业发展双赢的运作效果。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教育机构运用自身优势,能够充分挖掘市场潜在资源,将教育发展与经济效益很好的相结合,成人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或机构高回报的重要产业。因此,教育机构的经济利益链条引力直接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7]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继续教育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继续教育有助于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8]

3.宏观层面。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经济结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致使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低技术、纯体力的行业岗位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高技能职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是相关产业的兴旺或颓败,农业劳动或产业在淡出新生代农民工视线的同时,一些中高级技术的行业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必然选择,原因有二:(1)从事脑力劳动职业,与他们的梦想息息相关;(2)能够有机会扎根城市,是他们苦苦挣扎的一条出路。经济结构调整牵引着其中的参与者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一味地守旧和愚昧的坚持不是镇守当前低技术、纯体力工作的法宝,也很难顺利通向未来之路。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己,竞争脑力劳动工作岗位开始变成必要,而接受继续教育可谓是其完成自身转型的必由之路。[7]也有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9],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社会流动,体现教育公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困境原因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个人、社会、政府三方面做了研究分析。

1.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而言,一般都缺乏职业规划。有研究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职业梦时出现迷茫、规划欠缺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尚显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挫折耐受力的降低,使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很低。因而,有学者认为,当前继续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与培训方忽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关系。[10]还有学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差异较大。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个体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与行动存在差距,如有的很乐意接受继续教育并付诸实践,有的则相反;有的愿意在继续教育问题上投入较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有的则不愿意;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多,有的则机会少。

2.从社会角度讲,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还未形成共识。

3.就政府而言,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开展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出台了相应政策但主要是关于农民工培训措施和步骤的宏观指导意见或规划等,并未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保障政策,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配套保障措施和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是出于自发,缺乏政府的统一引导、组织培训和监督管理机制,造成教育培训的盲目和混乱,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培训效果,最终削弱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现有的相关政策还存在未能很好落实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模式上,教育管理模式较单一[11],在供给内容上,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内容滞后[3],进而使得供给与需求脱节。[10]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内容重技能,轻文化知识,重“生存”教育,轻“生活”教育,重输出地教育,轻输入地教育。[11]有学者还指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没有统一规定;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要求不一致;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奖惩机制、保障机制也不统一等。结果,造成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上的无章可循。[10]从整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规模过小。虽然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时间较短、流动性较强等特点与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的继续教育缺少实用性、针对性、效益性等问题,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继续教育的资金不足,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规模无法扩大,导致一些渴望接受继续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求学无门。[3]另有学者指出,还存在资金筹措机制不完善,资金不足等问题。

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措施

学者们主要从制度建设、机制构建、政策绩效、资金、内容、模式以及政府所起的主导作用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对策。

1.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1)可借助于完整的教育体制,将相关的政策严格地落到基层,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以保证政策的传达。(2)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大,传统的层级传达机制无法保证将政策传递至每个人。因此,应大力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渠道的作用,对于偏远的农村可充分利用宣传栏、有线广播、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以扩大政策推广宣传的影响范围,保证流动人群也能了解到有关政策的相关信息。在政策宣传过程中,应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采用有效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简便地了解和读懂相关政策。

2.要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纳入整体规划,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入学率[1],还要拓宽投入渠道,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9],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办学范围。

3.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角度,政府部门要发挥的主导作用,建立形式多样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形成教育机构与企业互动机制;采取“双导师—助理制”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平台。

4.从产业结构调整下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有效供给的角度,要完善政策供给,明确规定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导向;整合多元主体,大力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适应产业调整,合理配置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资源;满足多元需要,拓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内容。

5.从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城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角度,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逐渐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心转移,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农民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管理和监督,拓展继续教育形式。[11]也有学者从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合作的角度提出,要加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机制的内容建设、多渠道配合、模式建设。

6.从文化资本和传播学两个角度,有人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文化资本包括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制度形态文化资本三种。应将这三种文化资本应用到对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14];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传播者是广泛多样的继续教育组织与群体;特定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者是受传者;传播的讯息是方向指导性的继续教育内容;传播媒介是灵活有效地继续教育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则看是否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要做到有效传播,就应该做到:以方向为导向,明确传播目的;以地域为基础,加深传播力度;以效果为目标,重视传播反馈。[15]

五、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上述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及所提出的相应对策,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往研究大多是从宏观上做的概括性论述,具体的案例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单一,提出的建议也缺乏可操作性,所以,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1.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者需深入到某一个县、市、区作调查研究。目的是将研究范围缩小,这样便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避免高谈阔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也可以减少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案例研究的重点是选择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在城市择业就业,提高生活品质,融入城市社区等方面的典型,为政府更好地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2.重点放在继续教育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上。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以及效果如何,了解目前所在不同地区的当地政府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上实施的政策,制定的规章制度,构建的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落实。总之,只有摸清真实情况,才能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进而才能提出有效的对策。

3.深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类型研究,提供相应继续教育内容。现在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研究较多,但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类型的研究不够。应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的职业类型设计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比如,从事建筑行业的和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上就有较大的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也有不同。有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有的需要提高学历层次,等等。因而,要着重研究继续教育内容的供给体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使之能够灵活地针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意愿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其所需的继续教育内容,这种动态的继续教育制度也才能为他们提供高效的教育服务。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初审;能力

从2003年开始接触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工作内容涉及职业教育教材的选题策划、组稿、初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复审、终审和印刷出版各个方面。十余年来,经历的稿件很多,各类层次学校的稿件,各种层次作者的稿件,可以说不计其数。近几年由于新入职的编辑很多,终复审稿件时发现有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初审时规避掉,但是问题延续到复审甚至终审层面才发现,不仅耽误了出版时间,而且返工费时费力,之前的工作都白做了。为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编辑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编辑的初审能力。

一、目前编辑继续教育时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有不少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例如新闻出版总署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有些课程已经是十多年前录制的了,内容非常陈旧,完全和现实脱节。或者培训仅仅流于形式,在未进行充分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对编辑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方式单一,形式落后,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达不到继续教育的预期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意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增加出版社经营成本。编辑继续教育不只是参加培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一对一辅导、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

(三)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

出版社的继续教育一般都是由人事部和质检部一起负责,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制度上也大都不完善,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继续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任务。

二、如何有效提升编辑初审能力

初审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三级审稿的第一级审查,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初审的责任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版流程以及图书质量和出版效率。所以,编辑应该非常重视初审工作,不论作者的地位高低、远近亲疏,都应该把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规范性、实践性、科学性等作为评审的客观标准,切不可马虎大意。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对一辅导

这个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终复审的老师可以针对稿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对责任编辑进行一一讲解。尤其是在初审稿件是就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规避掉。这类问题很多,诸如稿件是否完整,字数是否合适,内容是否存在抄袭行为,读者定位是否明确等。

(二)专题培训

1.避免照本宣科和高深莫测培训时按照讲义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脱离实际地讲下去,听课的效果显而易见。还有些老师故意将内容讲得很高深,似乎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准,让编辑感觉听不懂,华而不实。2.避免当众批评和居高临下老师在培训时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否则容易造成尴尬局面,使编辑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日后工作。讲课方式避免居高临下,最好能够边讲边与编辑互动,加深编辑对培训内容的消化。3.多用案例授课案例授课不仅仅针对性强,而且有意义的案例可以使编辑记忆深刻,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会发现很多问题。一是书名不正确。大家可能会觉得有趣,书名能有什么错误?其实不然,刚收到的稿子,很多书名是有错误或者不合适的。教材的书名需要根据对应的课程名称确定,切不可以创新之由随便命名,哗众取宠。二是目录不正确。根据目录可以直接看出全书内容是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目录有问题的很多,有的是逻辑上有错误,有的是缺少一部分内容,最严重的还有政治问题,一定要特别注意。三是图片有问题。编辑要注意稿件中的图片是否清晰,分辨率至少在300dpi以上,图片要有图号,是否与上下文呼应?尤其更要注意地图、人民币等图片是否正确使用。图片要在排版之前一定要确定好,否则因为图片有问题后期再调换或者动版会非常麻烦。图中的内容也需要注意。四是表格有问题。表格是为了直观比较数据、快速浏览项目、进行各种数据运算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在职业类教材中表格的出现率非常高。表格处理应该注意“简单明了”“表达一致”“明晰易懂”这几个特点。尤其是“表达一致”,即表中各种平行的术语、数字、简称应该上下或左右统一,以免给读者造成混乱。五是定义有问题。全文无自定义内容。作为教材,里面的定义必须是公认的,准确无误的。六是文字有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要通读全文,看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意赅,文字用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口语化或者抒情散文式的写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由于输入法的缘故,稿件难免有不少不规范的字、词和句子,这些除了编辑自己在通读的过程中发现,还可以借助专业的“黑马校对”软件纠正一些错误。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此类案例非常多。培训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这些案例直接进行讲解,还可以和编辑互动,让编辑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提高学习质量。

(三)参加学术会议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除了平时关注新闻媒体方面的报道和学术期刊论文动态,还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行业专家多交流。这是一个极好的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出版社多鼓励编辑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

(四)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的继续教育

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要求责任编辑进行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责任编辑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五)鼓励新编辑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新入职的编辑要积极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六)合理运用奖惩制度

每年安排至少两次质量检查,质量检查不合格的编辑,除了教材要全部下架重新修改外,责编还要受到相应惩罚。终审稿件是若发现编辑弄虚作假行为,也会根据规章制度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奖惩制度激励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编辑如果通过继续教育,初审能力提升后,稿件就能很顺利地进入出版流程,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出版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