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诚信政治论文8篇

时间:2023-05-05 08:53:58

诚信政治论文

诚信政治论文篇1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发展的全面推进,多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呈现出多元文化互存的状态。多元文化表面上体现出文化形式和风格上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不同文化主体的价值观不同。多元文化的发展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形成了挑战。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和未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强烈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准确把握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意义

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

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在整个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多元文化不断发展,西方的各种价值理念、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x的思想文化相继袭来,并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迅速传播,不断冲击和弱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体地位,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加强政治忠诚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宗旨目标、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等有全面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归属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辨析能力和认知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时刻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统一,从而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一直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能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不断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爱党、忧党和护党意识,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三个倡导”融人日常学习、生活中,引领营造良好的校风和社会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三)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是的要求,又是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各种文学作品、音像视频和网络信息等传播着多种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弱化着大学生党员宗旨观念和“三个代表”的角色意识,削弱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强化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增强其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对党的责任感、忠诚度,时刻牢记自身的党员身份,自觉肩负起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发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朋辈作用和表率作用,用实际行动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需要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时俱进,教育结构、内容和方法滞后,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既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形成一个新的、专门的教育子系统,增进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现状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此,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高度关注,并积极将政治忠诚教育纳入了党员教育的体系中。但通过走访调查表明,高校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视程度、方法举措、机制体系等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一)对政治忠诚教育的认识不足

高校虽已将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但不管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应对新问题滞后的情况。一方面,高校党组织和教育工作者对迅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和不断涌现的多元文化观、价值观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内容更新不及时、方法不够灵活、针对性不强,导致教育效果不好,不能有效消解多元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忠诚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党员,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自身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对多元文化对理想信念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认识不够,防范意识不足,主动参与政治忠诚教育的意识不强,造成大学生党员意识弱化,党性观念淡化,不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二)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一般停留在政治理论教育的层面。中央提出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以来,高校虽比较重视,但在教育实践中仍然沿袭传统教育的模式,尚未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不够与时俱进。现阶段教材中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宣讲,缺乏能够给大学生党员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

其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系统性不够强。目前,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尚未作为一个较独立的体系进行,一般穿插在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再次,由于专门的政治忠诚教育提出较晚,发展不成熟,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对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不多,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仍采用单向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不佳。

(三)政治忠诚教育队伍和平台建设不够

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教育队伍和平台保证其正常开展。就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忠\教育的情况来看,高校在政治忠诚教育队伍和平台建设上投入的资金、资源有限,还没具备专业的教育队伍和专门的教育平台,政治忠诚教育原动力不足。

首先,政治忠诚教育队伍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政治忠诚教育者大部分由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任,专门针对政治忠诚教育的理论学习、培训和研究较为缺乏,教育者的视野比较窄,教育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薄弱,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不足。

其次,在教育平台方面一般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课堂教学、讲座、板报、宣传栏等开展政治忠诚教育活动,而针对多元文化,利用和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方面比较滞后,因此,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方面的作用显得必要而且紧迫。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路径

多元文化的发展,促使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力度。要立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现状,从理论、制度、内容、平台、实践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教育的实效。

(一)强化思想武装,形成文化自觉

“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理论武装上不去,信仰信念就容易动摇滑坡。”政治忠诚教育要强化思想武装,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形成忠诚于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学习,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党员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领悟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强化他们的理论自信,增强其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思想文化的能力。

其次,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积极用党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智慧方法、价值追求去培养学生党员,让学生党员铭记苦难和辉煌,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兴党使命。

再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先进典型教育。积极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和优秀典型教育资源,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党员,使他们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着力开展优秀党员典型事迹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学生党员从正反两方面增强对党的政治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在思想上夯实其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联动机制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强化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要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有序进行的联动机制。

一要建立经常性学习制度。进一步严格党支部“”制度,强化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强化学生党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二要完善考核制度。引导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对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细化对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组织领导、方法举措和实践推进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推动各高校和基层党组织主动开展好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

三要健全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执行群众测评、党员互评和领导点评以及党务公开等制度,着力强化党内和党外力量对学生党员言行的有效监督,防止失范行为产生,形成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外在推动力量。同时,要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委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各基层党组织主要落实的党员忠诚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制度保障。

(三)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灵魂,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推进政治忠诚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创新。要将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把中华传统优秀的忠、孝文化引入教育之中,引导他们领悟忠诚文化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党员追求新知的实际,积极关注全球发展的前沿进展,组织他们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了解世界发展竞争的态势,增强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使命感。

二是深入挖掘与政治忠诚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着眼实际,深入实践,主动用学生党员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他们,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引导他们形成见贤思齐、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思想;要组织学生党员定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切身感受先辈们对党、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同时,要积极将学生党员感兴趣的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资源融人政治忠诚教育中,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三是重视挖掘网上信息,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当前,网上信息非常丰富,既有许多有益于政治忠诚教育的正向内容和信息,也有不良的思潮和观念,高校要善于利用正向信息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还要组织学生党员对不良信息和思想进行剖析,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洗礼中更加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四)拓展教育平台,改进教育方式

教育平台是学生党员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更是传承和传播政治忠诚的重要载体。要突破传统教育平台的界限,打造更多有效的载体,促进政治忠诚教育朝新的方向发展。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平台。积极通过校内橱窗、广播、展板等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平台,围绕政治忠诚教育的主题,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时事热点,设置多样、新颖的板块并及时更新,使传统学习教育平台焕发新的魅力,为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提供一个便捷平台。

诚信政治论文篇2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21-04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忠诚度。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良的教育资源,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是契合的。因此,要将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寻找两者最佳结合点,共同发力,促进大学生党员参与政治忠诚教育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一、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过程中,是出于客观要求、现实要求和必然要求三者的统一。

(一)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逐渐动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导致他们政治立场不坚定,对党的事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当前,我国正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凝聚包括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广大青年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迅速,队伍日益壮大,在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常态下,对他们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尤为重要。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适应了客观大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红色资源,将它所蕴含的科学理想、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激活,有机地融入政治忠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提升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和素质。

(二)创新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现实要求

魍痴治忠诚教育主要通过说教和单向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欣赏水平,使忠诚教育停留在讲传统、走形式、说教化的老办法上,抑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红色资源与政治忠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政治忠诚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政治忠诚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实现方式,就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系列活动,促进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红色资源为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提供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既丰富了政治忠诚教育的素材和形式,又为政治忠诚教育提供了多样的实践场所。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的宣传和学习,采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政治忠诚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红色资源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并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财富,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红色资源本身蕴含着爱国为民情怀、崇高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政治忠诚等精神内涵。红色资源的利用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摆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要发挥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彰显自身的时代价值。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有利于实现红色资源整合方式的转变。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红色资源在政治忠诚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榜样激励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观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红色资源与政治忠诚教育两者契合度越来越高,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和潜在价值将会进发出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困境

红色资源是维系和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崭新手段,对于提升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立足于具体的实际,要实现红色资源在高校政治忠诚教育过程中价值最大化,仍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红色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红色资源是宝贵历史财富,凝结和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反映时代先进的思想理论和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内涵。我国红色资源总量多,分布广,遍及全国各地,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在社会中都发挥着自身的价值。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旅游价值,在利用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红色资源巨大的教育价值。红色资源的分散性使得其转换为教育资源来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红色资源自身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具有潜隐性,深入挖掘、整合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前,政治忠诚教育在高校中发展滞缓,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资源开发度低,高校大学生党员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度不足,使得红色资源在政治忠诚教育中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红色资源的应用方式不足

红色资源本身具备多样的存在形态,作为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载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红色资源在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应用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局限于灌输式的教学和走过过场式的参观实践中。大学生党员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党组织生活过程中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实践等往往只是以简单的方式引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大学生党员红色实践主要是参观红色遗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红色实践限于形式,存在走过场、轻教育内容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党员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未能领会红色资源的内在精神实质。在新媒体时代,红色资源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上应用和推广较少,相应平台搭建和后续利用和维护投入不足,使得红色资源在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应用缺乏内生动力。

三、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实现红色资源在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必须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责任使命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着力以红色资源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观。

(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灵魂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红色资源是政治忠诚教育的载体,凝结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须借助红色资源的力量推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挖掘并提炼反映革命先辈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素材,教育大学生党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四者的统一;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多元文化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立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对红色资源的信仰和认同,并将理想信念升华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在实践中展现自身忠诚品格。

(二)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责任使命教育

高校开展政治忠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忠诚度。红色资源既是革命奋斗历程的见证者和优良结晶,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要以其为依托,开展责任使命教育,共同构筑政治忠诚教育的基石。首先,要通过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上的洗礼,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党员要时刻牢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做到不忘初心,主动担当作为。其次,充分利用典型的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故事。通过讲解先进典型的红色故事,鼓励大学生党员在先进事迹的感染下,以他们为榜样,从而思想上和行动上进一步升华。认真领悟红色资源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行动擦亮党员身份,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后,通过红色实践来孕育大学生党员的担当精神,强化大学生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定力,强化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忠诚、担当;引领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而奋斗。

(三)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党史国史教育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红色资源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传承下来的,蕴含着一段段历史,是党史国史的浓缩和精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培育大学生党员的革命情操和爱国、爱党意识。首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红色资源承载着多样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故事,为大学生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特定的节日、特定的场合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党史国史内容的了解和认同。其次,高校要将红色资源融入渗透到党课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党史国史知R的灌输和革命情感的培育。同时,邀请革命先辈为大学生党员讲党课或进行专题讲座,通过革命先辈的现身说法增强党史国史教育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再者,举办红色资源系列展览,将党史国史通过红色资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多方面、全方位扩大党史国史教育的影响力,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思想。

四、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途径

红色资源是实现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立足于红色资源的现状,深入开发整合,通过理论武装、文化传承、平台构建和红色实践来凝聚力量,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度,促进红色资源更好地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

(一)学习红色理论,做红色信仰的引领者

大学生党员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实现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基础。一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学习红色知识,用红色理论武装头脑。红色资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等知识,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红色资源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知识点中,既达到育人的效果,又能增添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二要开展专题党课,有针对性地传授红色知识。红色资源不仅是开展党课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更是党课知识素材的来源。大学生党员在党课的洗礼下,在认知上对红色资源有更深层的了解,在精神上对红色资源多一份崇拜和敬畏之意。三是坚定红色信仰,为最高理想而奋斗。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党员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要从红色资源中领悟革命前辈们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不懈追求,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培育红色文化,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有效手段是通过红色文化内化人心,孕育党员的政治忠诚,一是要积极培育红色文化。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来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编撰红色文化书籍,收集红色文物资料,聘请红色专家教授,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教育课程等来提升红色资源自身的影响力;二是将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内在动力。树立正确的红色文化观,借鉴传统文化发展的经验,促进红色文化的形成。三是推进红色文化“三进”。高校应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整合,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过程中,实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多层次、多方面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大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三)搭建红色平台,做红色阵地的构筑者

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既要秉承传统面对面的传授形式,又要结合大众化、多元化、快捷性、互动性的新媒体进行补充。大学生群体,包括大学生党员,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进行学习、交流越来越频繁。以红色资源为基础,通过新媒体来搭建红色平台,多形式和多渠道实现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势在必行。一要建立专题网站。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分版块、分类别展示和宣传政治忠诚教育相关主题的内容,加强对网站管理和维护,定期、及时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党员通过专题网站学习和掌握政治忠诚教育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基础。二要建立微信、微博平台。随着“互联网+党建”成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要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必须借助微信、微博来增强政治忠诚教育的影响力。通过与大学生党员成为朋友或粉丝,增进双方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动态性变化,对大学生党员给予正面激励和评价,引导他们强化对党的政治忠诚度。

诚信政治论文篇3

 

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科研者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研究生是未来的科研者。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因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比较普遍地在研究生中间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我国有部分高校也已经对研究生开展科研诚信教育,但总的说来,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还不够普遍,成效也不够显著。究其原因,从认识根源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还没有真正弄清楚。

 

一、问题提出:为什么要探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简单地讲就是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属性。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理论指导实践,只有深刻地认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我们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一项教育实践的根本性质决定着该项教育实践的目的和手段以及运行机制等,属于教育实践中最深层次的必然性。离开了对这种必然性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根本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所以,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实践,我们首先要认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这是从理论上得到的一个合理的推论。

 

当然,探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根本性质的必要性还在于解决这个问题有比较急迫的现实需求。在我国,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进行不同定位在实践中会直接产生很不相同的效果。比如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则它须要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特别是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等文件的规定。由于这三个文件规定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数量和课程学时都非常有限,因此实践中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要采取课程教育的形式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很强的对立性,因此如果我们把科研诚信教育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把我们的科研诚信教育和西方的科研诚信教育对立起来,从而直接影响我们借鉴西方科研诚信教育的经验。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如果把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定位于职业道德教育,那它在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就会和前一种观点产生的效果很不不同。首先,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因此就不需要严格执行前述三个文件的规定,高校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也因此相对自由一些。此外,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淡了许多,人们在借鉴西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经验的时候拒斥的心理就会小些,迈出的步子因此就会更大些。由此可见,不仅理论上有要求,实践也迫切地需要我们去弄清研究生科研诚信教信教育的根本性质。

 

二、观点分歧: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性质的两种常见观点

 

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有两种常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提出这两种观点都比较自然。因为直观地来看,科研诚信的核心是诚信,而诚信乃是一种道德品质。作为一种道德品质,诚信也因此属于人的思想范围。所以把科研诚信教育归为思想政治教育至少从表面看来是有道理的。至于把科研诚信当作一种职业道德,进而提出科研诚信教育乃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的逻辑。所以对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人们提出上述两种观点这都不足为奇。

 

在学术界,持有上述两种观点的学者也确实都存在。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内容之一,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而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1]也有的学者提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主要应根据研究生实际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道德)教育。”[2]这类观点显然是把科研诚信或者说科研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研究生阶段的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贯彻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强化科研道德意识、诚信意识;”[3]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中“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学术道德教育,也没有建立学术道德相关的行为规范,或是虽有这些规范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或威慑作用。”[4]可见,这类观点则明确地或暗含地把科研诚信教育看作是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然,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除了上述两种常见观点之外,其它观点也并不缺乏。只是别的这些观点都很容易反驳,并不值得后面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比如有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乃是一回事。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因为前面我们指出过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两者是一回事,又怎么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呢?还有的观点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混同起来,这就更不值一驳了。排除了其它观点,所以我们认为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性质的正确观点就存在于上述两种常见观点之中,因此后面我们也主要针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批判分析。

 

三、批判分析:到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到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概念分析法。如果科研诚信教育概念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符合,那它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科研诚信教育概念的内涵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符合,那它就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因此,这部分我们主要采用概念分析法来批判地分析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

 

首先要分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根据权威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应该说,这个定义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泛化的趋势,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中增加了社会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增加了道德规范。但就是从这样一个相对泛化的定义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从这个定义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乃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所以有学者明确指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实质性追求。”[6]还有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和特定内涵的词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中的思想,并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无产阶级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政治也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部分……”[7]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中,教育内容是具有政治性的思想,是典型的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则是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或阶级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这些内涵可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它应当指称的是政府或政党开展的那些为提高公民或阶级成员思想政治素质的以传授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所有教育实践活动。至于不是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进行的,或者不是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目的的,或者不以传授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则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

 

接下来要分析的是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如果成立的话,那很明显它是职业道德教育这个属概念的种概念,因此可以先分析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职业道德教育简单地讲就是职业道德的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内容即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8]。可见,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两个概念本身还是简洁明了的。不过,我们前面提到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比较容易混淆,不少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是这样的话,论文这部分进行分析的前提,即科研诚信教育要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就不成立了。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进一步澄清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职业道德和道德的关系。主张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推理的逻辑通常是:职业道德属于道德的一种,而道德又是一种意识形态,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推理逻辑存在两个错误:其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即具有政治性的思想扩大为全部意识形态,而实际上只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才具有政治性,因而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二是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必须是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道德虽然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类,但道德本身也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种。三种道德中只有社会公德属于典型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反,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属于典型的意识形态,基本没有政治色彩,因此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一般由包括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在内的职业共同体组织开展。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等职业共同体都不是政治性组织,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开展的条件。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并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它们是两个平行的概念。

 

明确了属概念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乃是包括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在内的职业共同体开展的职业道德培训,那么种概念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如果成立的话,就可以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来确定它的内涵。那么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呢?关键就看科技职业和科技职业道德是否存在,如果科技职业和科技职业道德存在,那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就成立。然而科技职业和科技职业道德这两者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回事,因为存在职业就存在职业道德,存在职业道德就存在职业。西方有学者指出,职业存在的条件有五个:第一,职业必须提供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第二,职业必须包含建立在理论或实践基础上的技能;第三,职业必须具有独特的需要逐步成文化的道德规范;第四,职业为了招新和训练需要组织和规则;第五,职业成员为了有效实践需要高度自治[9]。一个职业如果存在需要具备上述五个条件的全部或至少大部,特别是第三个条件必须具备。科技职业除了第三个条件之外,具备其它四个条件是显而易见的,不必多说。所以现在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科技职业道德是否存在?1942年,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发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提出“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10]一般认为,默顿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概括了科学的职业道德。当然并不是说科学职业道德1942年才出现。默顿的概括只是进一步证明科学职业道德确实存在。至于工程和技术的职业道德的存在则是一个更加明显的事实。在西方,甚至像软件这样的行业,人们都已经在探讨要将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化的问题了[11]。科技职业道德确实存在,世界性的或各个国家的科技协会、科学院和工程院等科技共同体组织一般都有章程,这些章程其实就是成文化的科技职业道德。所以,可以断定,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是成立的。因此,运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乃是包括各类科技协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在内的科技共同体所开展的科技职业道德培训。根据这个定义所表达的内涵,科技协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各类科技共同体组织开展的所有科技职业道德培训都包括在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外延之内。

 

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我们来分析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本身的内涵并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比对,从而判断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到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是高校对在校研究生开展的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研诚信教育的一种,因此明确了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就会很容易明确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而要明确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关键又在于明确科研诚信的内涵。根据中国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写的《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12]由这个定义可见,科研诚信并不是诚信这种社会公德笼统地运用到科研之中,而是要求科技工作者在掌握并认同的基础上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中真正做到诚信。而这里讲的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这些其实就是科技职业道德,它有丰富的内容,需要学习和培训才能掌握。所以说,科研诚信教育实际上培训的是整个科技职业道德体系,而不是简单地空谈在科研中要讲诚信。由此我们可以给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定义: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是由高校开展的对在校研究生进行的科技职业道德培训。

 

由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科技职业道德而不是社会公德,因此它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性,也不属于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实施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高校在这里代表的主要是科技共同体而不是政府或政党这些政治性组织,所以很明显科研诚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符合。因此,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排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我们已经可以断言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了,不过我们还需要将两者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对比来加以检验。前面已经论述了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乃是各类科技共同体开展的科技职业道德培训。而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正是高校代表科技共同体对研究生进行的一种科技职业道德培训。由此可见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相符合。从外延来看,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各类科技共同体开展的所有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当然也包括高校开展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内涵和外延都符合,所以现在可以下结论说,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而这也就是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

 

四、本文结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论文一开始我们提出探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性质的必要性,接下来从分析常见观点入手,指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要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最后运用概念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对思想政治教育、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和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三个概念得出结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就是——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结论至少从两个方面给予我们重要启示。

 

一方面的启示来自于我们澄清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弄清了,和很多人所误解的相反,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并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首先意味着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的任务完全交给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极不妥当的,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课目还是课时都极其有限,更主要是因为教育性质不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代替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另外,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意味着它并不直接受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等文件规定的约束。因此,那些准备大力开展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大胆作为。

 

另一方面的启示来自于我们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肯定。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没有阶级性,而且科技职业道德也世界通用,因此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科研诚信教育经验来促进我国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在借鉴他国经验方面,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自不必说,比如美国2002年在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由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启动一项旨在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研究与示范项目[13],这样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但除此之外,其他相对没有这么发达的国家也有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西班牙的马德里理工大学把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14],这样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总而言之,当我们把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定位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之后,我们就在国内和国外的科研诚信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此可以自由地借鉴国外科研诚信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促进我国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实践。

诚信政治论文篇4

关键词:政府诚信;法治化;政府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25-02

一、政府诚信与法治

政府诚信与法治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政府产生的合法性基础是公众通过选举制度授权给政府, 从而在公众与政府之间形成一种政治契约关系,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建立在政治信用的基础上。契约的出现是约束执政者的行为,是保障公民意志的实现的,执政者必须诚实遵守契约,一旦违反信用, 破坏公意或损害公共利益,人民就有权取消授权。政府失信于民通常会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社会稳定性降低等严重危害。由此可见,政府诚信是政府自身合法存在的根本,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缺失表现

政府政策稳定性缺失。当前我国一些政府及部门政策朝令夕改、脆弱多变,最突出的就是“新官不理旧事”,特别是由于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变动,往往会给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带来潜在的破坏,时常出现“一届政府一朝政策”的现象。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公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和期望降低,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同时也会浪费大量的政府资源以及政策资源,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

政府政策透明度缺失。当前我国政府在决策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公开还是政策透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其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而言,许多政府部门把它手中掌握的信息当成一种权力,愿意公开就公开,不愿意公开就不公开,没有意识到向公众提供权威性和指导性信息服务是自身的一项责任;而有些行政部门利用其对信息的垄断地位,隐瞒事实真相,则将其掌握的信息当成营私舞弊、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暗箱操作,为熟人开后门,将普通百姓置于千里之外,严重挫伤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感情,损害了政府形象。就其应被动公开的信息而言,一些政府部门没有为百姓铺设良好的咨询渠道,没有相应的窗口和职员专司公开政府信息事务,政府工作人员缺乏为公众提供政府信息的服务意识,这都会降低政府行为的公信度,从而影响政府信用。而在公众一方,由于不能及时、快捷地获得信息,就会对政府屏蔽信息的行为进行各种猜测,进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滥用权力、腐败等各种现象产生,进一步破坏政府形象。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大众的迫切愿望。

政府政策实效性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步推进,各级政府在改善自身政府形象上动足了脑筋,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及一起打包出台的各类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点都是缺乏实效性以及可行性,政策的出台往往都是政绩工程的需要,缺乏经过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过程。政策出台后又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又大打折扣,降低了政策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一是政府权力的特殊性。政府权力的强制性和执行性使得政府可以对管理相对人直接赋予权利或施加义务, 或者对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处理。政府权力的这种特殊性使其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是政府的双重性。在国家权力的具体运行中, 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 又是政策的执行者、监督者, 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必然导致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性膨胀, 加上公众和政府之间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使政府因自利和寻租追逐额外利益, 损害公众利益, 从而失信于民。

三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不可回避性。儒家文化重视最高统治者的道德示范作用,把整个社会信用主要维系于统治者的道德水准和身体力行之上,这是不切实际,也是相当危险的;孔孟思想在重视道德仁义的作用同时却忽视了法律的作用;韩非子虽强调了法制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法律对君主的约束,客观上使君主得以“专意一行”,“独制于四海之内”。总体来说,传统诚信的理想色彩过浓,且基本上属于人生道德和政治伦理。传统文化主导下而发展起来的以血缘、地缘、人情为纽带的诚信体系,由于缺乏法律制度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作为支撑,也必然就难于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政府诚信缺失必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大法治化建设,使法治成为诚信的坚强后盾,才能真正建立政府诚信。

一要积极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法治政府。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成为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诚信就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依据宪法、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同法律一样也是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也必须严格执行。作为执行主体的政府,只有严格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才能得以实现,政府行使权力才能得到公民的认同和支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现代政府只有严格执行了法律、法规和规章,法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法的指引功能才能发挥作用,法治政府才会有深厚的基础。

二要提高公务员的诚信意识。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过程中的人,其基本素质直接决定了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公务员自身的诚信意识直接影响到政府诚信形象,因此提高公务员自身的诚信素质,是提高我国政府诚信的根本保障。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将公务员诚信素质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设定诚信素质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可分为小组讨论,民主评议等方式,明察暗访地进行考察,充分了解公务员的诚信素质。对不合格的公务员要进行诚信素质培训,杜绝同类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三要完善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是政府诚信建设的另一种催化剂,政府各级机关应当广泛宣传法治观念,培养公民的监督意识,提高公民对于政府行政行为的关注度。同时也应该广开言路,通过网络或媒体开设各种形式的监督专栏,充分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逐步完善政府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美]潘恩.马清槐译.常识[M].商务印书馆,1961.54.

[2] 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3] [美]伯尔曼.梁志平译.法律与宗教[M].三联书店,1991.53.

[4] [法]莱昂・狄骥.郑戈,冷静译.公法的变迁[M].辽海出版社.

[5] 刘莘,邓毅.行政法上之诚信原则刍议[J].行政法学研究,2002,(4).

[6]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49.

[7] 王明扬.美国行政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959.

诚信政治论文篇5

论文题目:政府诚信建设探析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支柱。现今我国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使得建设诚信政府成为时代的强音。由于相关体制、制度和公务员信用意识等的缘故,可以从加强诚信观念建设、制度建设、行政公开、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诚信运作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等方面来着手打造诚信政府。

政府诚信,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官员及其行政决策,本着主权在民的思想还权于民,充分体现人民的基本意愿,全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恪守承诺,不失信于民。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它是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政府诚信的缺失,会导致社会上企业、个人诚信体系无法很好的建立。因此,打造诚信政府的任务尤为迫切,成为时代的呼唤。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乔治.戴维森在《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一书中说道: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

姆斯.柯林斯在《企业不败》中提出:当人民把职务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为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法公正等等),如果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罗斯.埃克曼在《腐败与政府》一书中提到,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

林活力在《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提出,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学者侧重于从现实制度理论的角度发现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并以此为根据来寻找解决对策;国内学者侧重于从传统制度和道德理论层面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并不代表西方学者发现的问题在我国就不存在,相反也是如此,只有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够真正的发现诚信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构建诚信政府必要性的研究

(一)建设民主政治、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前提

(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二、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剖析

1、行政体制不健全

2、政府权力过大,行政过程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

3、政府行政人员缺乏诚信思想和观念,存在腐败现象

(二)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2、加强对政府诚信的监督体系建设

3、加强全社会诚信观念建设,强化行政人员的信用品德

4、加强政府诚信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5、大力加强政府政风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5.实施计划

20XX年5月2日6月20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6月21日7月23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7月24日8月1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8月11日8月31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9月1日9月5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主要参考文献

[1]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2]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

[4]罗斯.埃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2000.

[5]戴维.皮格斯,《哈佛管理成功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行政人员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

[9]王良,社会诚信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6.

[10]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杜,2007.

[11]马国清, 彭爱群.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与治理.[J]. 理论界 2006(9).

[12]孙宏丽,规范信用秩序与构建诚信政府[J].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2(10).

诚信政治论文篇6

论文题目:政府诚信建设探析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支柱。现今我国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使得建设诚信政府成为时代的强音。由于相关体制、制度和公务员信用意识等的缘故,可以从加强诚信观念建设、制度建设、行政公开、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诚信运作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等方面来着手打造诚信政府。

政府诚信,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官员及其行政决策,本着在民的思想还权于民,充分体现人民的基本意愿,全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恪守承诺,不失信于民。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它是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政府诚信的缺失,会导致社会上企业、个人诚信体系无法很好的建立。因此,打造诚信政府的任务尤为迫切,成为时代的呼唤。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乔治.戴维森在《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一书中说道: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

姆斯.柯林斯在《企业不败》中提出:当人民把职务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为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法公正等等),如果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罗斯.埃克曼在《腐败与政府》一书中提到,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

林活力在《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提出,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学者侧重于从现实制度理论的角度发现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并以此为根据来寻找解决对策;国内学者侧重于从传统制度和道德理论层面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并不代表西方学者发现的问题在我国就不存在,相反也是如此,只有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够真正的发现诚信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构建诚信政府必要性的研究

(一)建设民主政治、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前提

(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二、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剖析

1、行政体制不健全

2、政府权力过大,行政过程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

3、政府行政人员缺乏诚信思想和观念,存在腐败现象

(二)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2、加强对政府诚信的监督体系建设

3、加强全社会诚信观念建设,强化行政人员的信用品德

4、加强政府诚信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5、大力加强政府政风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5.实施计划

20XX年5月2日6月20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6月21日7月23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7月24日8月1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8月11日8月31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9月1日9月5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主要参考文献

[1]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2]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

[4]罗斯.埃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2000.

[5]戴维.皮格斯,《哈佛管理成功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行政人员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

[9]王良,社会诚信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6.

[10]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杜,2007.

[11]马国清, 彭爱群.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与治理.[J]. 理论界 2006(9).

[12]孙宏丽,规范信用秩序与构建诚信政府[J].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2(10).

诚信政治论文篇7

孔子上述两句话与我们现代人所信奉的法和法治的原则、精神是相吻合的。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故现代各国私法均确定以诚信为其基本原则,如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正是因为“民无信不立”,故现代各国公法均确定以诚信政府和信赖保护为其基本原则,如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颁发的行政许可,不得擅自改变,如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不得不变更或撤回,要依法对相对人的损失予以补偿。

法治政府是有公信力的政府,而公信力是建立在行而有诚,言而有信的基础上的。法治政府只能是和必然是诚信政府,它不能不以诚信作为其治事理政的基本准则。因为法即是以诚信为前提的,诚信是法的内在本质。无论是以文字表现的法,还是以惯例、原理、习俗表现的法,无论是硬法,还是软法,无论是私法,还是公法,其精神和灵魂都只能是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法,就没有法治。民无诚信,即为刁民、奸民,何谈法治社会。政府无诚信,即为专制政府、无赖政府,何谈法治国家。

我国早在上世纪后期就已经启动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工程。*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以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工程启动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样毋容讳言的是,我们也还有不少地方、不少部门、不少领域,其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仅停留在会议、口号和外在形式上,其治事理政的基本风格仍是人治、权治、专制。这些地方、部门、领域的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求老百姓守法,他们自己却可以不受法律约束,随心所欲,任意所为;他们要求老百姓讲诚信,自己却可以不受自己的承诺约束,今天可以对自己昨天出台的政策,的红头文件不认账,本届政府可以对上届政府出台的政策,的红头文件不认账,甚至为创政绩不惜对自己的“臣民”实施欺骗、胁迫。

像河北省曲阳县自*年以后执政的历届政府、政府首长和政府官员,他们在会议上,在文件上不可能不讲“法治”、不讲“诚信”,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呢,与法治、诚信的距离可能就相差太远。关于债券发行、关于集资、摊派、关于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我国法律、法规是有一系列明确的规定的呀,他们是不知道呢,还是视而不见?

关于债券发行,《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证券法》第四条规定,证券发行,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规定,证券的发行,禁止欺诈;第十条规定,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公开劝诱。

关于集资、摊派,中共中央、国务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即了一系列禁止乱集资、乱摊派的文件和法规,如1992年国务院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即明确禁止任何政府机关、组织向企业的乱集资、乱摊派行为,对任何政府机关、组织向企业的乱集资、乱摊派行为,企业有权拒绝,有权检举、控告。

关于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公务员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任何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当然,这些法律、法规有些是河北省曲阳县政府*年实施发行债券集资行为时尚没有的,是国家以后才制定和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即使当时所有这些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都不存在(当然有存在的),河北省曲阳县政府的行为也是明显违反法治的原则和精神的。因为:

其一,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对相对人不利的行为)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是法无授权即不能为。河北省曲阳县政府*年扣发教师和公务员的工资,强行让他们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有何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呢?如无法律法规明确授权,即为违法。

其二,退一步讲,河北省曲阳县政府发行债券的行为即使有法律法规根据,但其明确承诺*年全部还本付息却到现在仍赖着分文不付的行为又有什么法律法规根据呢?再退一步讲,即使法律法规有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规定,且法律法规没有关于政府要兑现向老百姓作出的承诺的规定,但承诺的意义政府官员不可能不懂吧。如果不懂,其是不是有义务在承诺前查查辞典,或询问一下自家上学的孩子关于承诺的涵义呢?

其三,河北省曲阳县政府某些官员提出“新官不理旧账”是一种明显的无赖理论。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其新任法定代表人对于前任或前前任法定代表人的职务行为,都不能不认可、赖账。否则,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国际交往还如何进行?这是法律常识。不要说我国政府换届,执政党并不发生变化,就是西方国家,政党更替,后执政党政府也不能不认可前执政党政府的行为。

诚信政治论文篇8

【关 键 词】诚信政府 法治政府 建议

诚信自古就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时至当代,信用贫困、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社会诚信可以分为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诚信体系建设中最主要、核心的应是政府诚信,政府诚信应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缺乏诚信的政府,不可能是法治的政府;缺乏法治政府的国家,不可能是法治的国家;没有实现法治的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建成和谐社会。

一、诚信原则的起源及发展

诚信,即诚实守信,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精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自春秋末年,国人就开始系统地接受了“诚信”的教化与熏陶。至汉代,信与仁、义、礼、智合称“五常”,进而使之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今天,诚信已不仅仅是一种伦理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时代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它以法治内涵,从而实现了诚信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泛化与转变,最终铸就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在西方,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和恶意抗辩制度。它的出现,开创了商品交易繁荣兴旺基础上的古罗马文明。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大发展时期,法国由于推崇自由放任原则,其民法虽未直接采用罗马法的做法,但其第1134条“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善意”规定即为诚信之意。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民法则单刀直入,明确规定了履行债务的诚实信用原则。

在我国,将以往人们视为纯粹道德观念的“诚实信用”写入法律,始于1986年4月12日经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相继颁布的《技术合同法》(1987年)和《保险法》(1995年)也先后确认了诚信原则。

进入90年代失信现象有所加剧,到了20世纪末,此风已愈演愈烈。为此,1999年3月15日经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将诚实信用原则郑重纳入总则的一般规定中。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民法学界见仁见智。有的认其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有的认其为交易上的道德基础;有的认其与罗马法上一般抗辩的意义相同,有的认其是对当事人利益的公平比较衡量;有的认其为极端抽象的名词,不如不加解读,采顾名思义为宜;有的认其为帝王条款,为全法域之基本原则。通常认为,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

而在公法领域,我国虽然已有一部分学者对诚信原则做了探讨,但在实体法律方面对其仍未有规定,不过诚信原则已得到学者的充分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稿就明确确立诚信原则作为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可以预见,诚信原则在我国以法律形式在公法领域得以确立是迟早的事。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大体包括:依法行政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效率原则、信赖保护原则,都系发源于诚信原则。诚信原则实为行政法之最高原则。

二、诚信政府的蕴意

何谓诚信政府?诚信政府的内涵为政府应对法律诚信,应对人民诚信,应对其它国家诚信,其内部各个机构之间也应相互诚信,就一国领域之内而言,可理解为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遵守法律、信守诺言而积累起来的一种信用资源,是公众对政府行为及其能力的预期、客观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政府的信任。

诚信政府的提出是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因为:首先,建设诚信政府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其次,建设诚信政府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再次,建设诚信政府是我国政府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时代挑战的需要;最后,建设诚信政府还可以促进依法行政。另外,诚信政府的提出也是的必然要求。

的确,政府在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政府可以运用其政治资源,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倡导、组织发动等手段,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框架,促进良好社会诚信状况的形成;同时,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诚信示范引导着社会诚信的良性发展。政府行为本身具有广泛影响力,政府诚信状况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产生巨大的辐射、引领作用。如果政府诚信度高、公信力强,政府行为就可能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也有益于社会道德秩序的养成;如果政府出尔反尔、频频失信于民,将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研究者认为,正是政府诚信的缺失,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了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行为的短期性。

三、政府诚信流失的根源

我国政府诚信状况,自1984年改革转移到城市和国有企业后逐渐恶化。究其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原因。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全面铺开,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则,被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看成了普遍规则,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进行具体社会服务时,不给好处不办事,吃拿卡要,索贿受贿,。在政府工作人员工资不高的情况下,为改善待遇,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纷纷仿效,愈演愈烈。在利益的驱使下,公共服务的无偿性、普及型、公平性逐渐扭曲,民众的信赖利益屡屡被侵害,政府的诚信形象逐渐垮塌。

第二,体制原因。权力制约不力,法律追责能力不强,政府信用流失现象得不到很好遏制。

第三,思想原因。建国后长期强调政府及工作人员的无私性,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格反弹,私欲膨胀,个人诚信和政府诚信意识被压制,诚信的价值被忽略,思想上放任诚信流失。

四、法治与法治政府

(一)法治的起源及发展

研习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法学思想,我们发现,柏拉图的《法律》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法学专著,已经提出了正义论和关于法治的思想,他突出强调了法律的至高无上,法治的必然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述的法治含义则更为具体,他指出在共和政体下,应制定“良法”,并普遍服从于它。到了二十世纪,西方新自然主义法学的代表富勒进一步提出了法治的原则,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能溯及既往,不应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要保证它的稳定性等。正如富勒所说“法治是实践的艺术”,而它又需要一定的理念来引导支持着行动。

我国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人之本性。人们受利己心的驱使,在行动上总是表现出趋利避害的特征。韩非子所说的法治就是顺应这种人性的,尽管他没有明言这种人性是邪恶的,但用今天的标准看,这种自私的人性观实则性恶论。相较西方提倡法治的思想家也是多主张性恶论的,如奥古斯丁、霍布斯、洛克等都是典型代表。我们正将古代韩非子建构的包括法、权术、权势的法治理论体系,通过社会观念的改变,进化到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理念。

(二)法治政府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可见,他把良法看作是法治的必备要素之一,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并非所有的法律都具有正义性,法律的性质与政体的性质密切相关,良法取决于良好的政体。从而引申出在法律的实行、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理念实现的过程中政府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法治政府的建构。

法治政府涵义很丰富,一般来说,法治政府要求政府的产生必须符合人民的意愿,其宗旨在于促进人民的福利和幸福。在政府法治论者看来,“我们所需要的政府”的特征有五:从权力的来源来看,是民主型政府;从权力的性质来看,是有限型政府;从权力的功能来看,是善治型政府;从权力的本质来看,是责任型政府;从权力的发展态势来看,是平权型政府。在笔者看来,尤为重要的是,政府应为有限政府,必须在法律下活动,且政府行为应遵循正当程序做出,如政府违法应承担法定责任。

五、诚信政府与法治政府的辩证关系

诚信政府和法治政府在很多方面要求是一致的,如政府守法,不,权责统一,依程序行政,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等,但两者是否只是提法不同而内涵一样呢?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两者是有差别的,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提出建设诚信政府的口号,重申建设法治政府就可以了。诚信政府必然要求一个政府是法治政府,但与法治政府相比,又有着不同的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诚信政府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有关于“法治”和“德治”无休止的争论,现在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法治为主,德治为辅。在实践中,两者相辅相成,有结有合,我们不能偏废,更不能相互贬低或排斥。依法治国的关键就是依法行政,可以说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体现。但一个政府除了法制建设,还应该有道德建设,从而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现代政府管理需要的政务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诚信政府体现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即诚信政府分为法律意义上的诚信政府和道德意义上的诚信政府,这两者我们都要进行构建。这不仅仅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也是现实的需要。诚信政府更能体现政府行为可预知性,这样才能给公众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政府必须遵守法律,因为这是政府行为可预知的最基本前提。但仅仅遵守法律是不够的,政府还必须基于诚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而,诚信政府内涵比法治政府要宽广。

2.诚信政府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政府合法性。一般认为,政府合法性有两个层次:制度的合法性和政策的合法性。“制度层面的合法性,解决的是普通公民为什么甘愿服从一个政府的问题。政治权威的来源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对于普通的公民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权给人民带来了什么,是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是无所作为,还是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并不一定会关注是谁在执政,他们是怎样获得权力的,他们的权力是怎样运作的等问题,他们所关注的是一个政府的产出,即政府的政策是否最有效地维护和增进了他们的利益。”“一般地说,政策合法性和制度合法性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同样重要的,任何一个政府即使是一个威权主义的独裁政府,如果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塑造公正的政治法律结构方面富有成效,它都会获得大多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具有良好的合法性。

法治政府偏重于消极限制政府权力,而诚信政府更为强调积极限制政府权力,它一方面要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增进人民福利,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在积极、能动地行政时必须基于诚信进行。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基于情况的变化重新寻找约束政府的有效地、合理的方法,这将会大大丰富行政法的内容。

六、建设诚信政府的几点建议

政府,作为一国行政机关,诚信政府就要求其诚信行政,指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时,要以法律为依据,以为国民服务为宗旨,在对各种客观情况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基于自身诚信进行。一般而言,诚信行政要求具备以下要素:1.政府以人民利益为行政目的。行政机关不得为谋取本机关利益,行政公务人员不得为谋取自身利益而进行行政管理活动。2.政府应依法行政。3.行政行为应遵循一定之惯例,不得出尔反尔。4.政府的行政行为应公平合理。

构建诚信政府是一项复杂工程,其重要前提和对策思路是建立在依法行政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结合有关学者的建议,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积极推进政府行政改革,突破影响诚信政府建立的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行政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放弃以行政手段干预具体经营活动,而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为在上述领域政府并没有能力管好,“资源的有限性与目标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能力有限性与目标无限性”的矛盾,往往是产生政府不信任的基础性原因。且管得过多过宽,权力集中又极易产生腐败,进一步危害政府诚信。如我国历来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能得以维护本地区企业原因就在于行政权力没有退出具体经济活动,使地方政府能以行政手段阻止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2.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决策科学建立在充分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要求从实际出发,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决策民主要求尊重民意、反映民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决策的作用。社会决策还可以适当转移决策风险,在行政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单有政府进行决策,一旦目标没能实现,就会失信于民;相反,由公众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参与一定程度的决策,即使目标没实现,也不会产生政府诚信危机。在这方面特别需要指出的就是要加强行政咨询制度建设。我们现在政府不注重咨询工作,而所进行的数量不多的咨询又很随意,没有制度化。缺乏科学性的行政决策不能得到良好执行,就易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损害政府信用。

3.坚持并努力健全行政公开、政务公开制度

诚信政府必须是阳光政府。一个行政不公开的政府,公众如何相信其行政是公正的、公平的?只有强调行政公开,促进行政信息化,公众才能掌握必要的信息来评价政府诚信度。因此,我们要加强政府行政信息收集工作,建立一套完善便捷的信息储存、查询、公布系统,把它作为提高政府信用度一个重要途径,增强政府公务的透明度,并公开披露政府的信用记录。政府机关是公民选举产生的公共管理者,所以,必须强制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公开披露所掌握的信息,推广政府采购、价格听证、信息公示、公开承诺等政务公开制度,加强行政信用监督主要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信用档案进行,要建立起严格的惩罚制度,提高失信成本,把有失信行为的政府机关或公务员记录在案。行政信用度应与政绩考核、评先树优、奖惩等直接挂钩,必须继续完善行政监察、行政问责、行政投诉制度,加强监察部门、社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力度。

4.加强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建设

信用评估是建立在行政信息公开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行政公开信用评估就无法进行。政府信用评估分为政府自身信用评估和社会对政府信用的评估,这两方面各有其优缺点,都需要建设,以使政府信用评估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在政府自身评估方面要注重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乃至设立国家信用管理局等机构,从规范管理的角度,促进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社会对政府的评估可以通过政府成立民意测验机构进行,也可以由有关社会自发组织进行,政府不应对此进行干涉。而且,我们应坚持把群众对行政执法状况的评议意见,作为考核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重要依据。在评估中,可以在评定有关政府部门或公务员的信用度后,适时向社会披露。在政府信用评估中可以引进激励机制,即对行政信用度高的行政机关或公务员,可以由政府或社会自愿给予一定奖励,包括物质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等。

5.健全政府失信的救济制度

我们要求建立诚信政府,但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总会有失信的时候。政府失信并不可怕,可以讲,一个有着最严格和最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国家,政府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失信现象,可怕的是政府失信后没有承担责任。因而我们在政府失信给相对人权益造成损害时应提供完善的救济途径,包括行政救济途径和司法救济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惩戒政府的失信行为,严厉惩治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强调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制度的运行。在有错必纠、纠必追责中树立政府威信。

总之,政府频频失信于民,破坏的不仅仅是社会诚信体系,更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政府的信任,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乃是政府诚信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的过程,是政府诚信产生和积累的过程,也是法治国家演进的过程。由此,我们提出诚信政府是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

参考文献:

[1]冯伟.论诚信政府—宪法学行政法学的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2]陈保中.论政府的诚信、权威与法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7月。

[3]刘怡.努力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社会—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年4月,第13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