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有效资产管理8篇

时间:2023-05-08 18:13:01

有效资产管理

有效资产管理篇1

实现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结构构建,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是对资产评估体系建设的有力补充。运用资产价值评估的主体性能够促使资产评估能够体现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可以为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指引方向。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资产评估体系在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性进行说明和阐述。

关键词:

资产评估;资产管理;有效性;研究

资产构建思想的创新性以及构建原则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产评估体系中,重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构的建设工作;第二,实现对总资产的价值评估,并为资产评估体系在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性研究提供资料。

一、提升无形资产评估结构的地位

1.体现创新性

目前,资产评估体系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正在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尤其是有形资产的评估体系构建,更是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也得到了延伸发展。将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为资产评估指标的组成部分,充分显示其资产评估体系在整个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性,并推动了资产管理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对无形资产评估指标结构的创新性思想,对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元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利用综合分析的方式,并科学的排列指标,来彰显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进而对资产评估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提升。

2.建立新原则

对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立新的原则,就是把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作为资产评估体系的主体,从而强调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地位的资产评估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要充分的利用无形资产评估的有效性,并不断地延伸评估主体的指向性,这就是资产评估体系构建的新形式。

二、运用资产价值评估的主体性

1.明确与创新

明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对总资产的评估进行创新。要想实现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就需要从资产管理的总体出发、大局出发,科学探讨和研究评估过程和评估目的。要细致的分析资产评估对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作用,研究评估的价值和意义,总结资产评估所具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明确价值、目的明确、目标明确、范围明确。这样就能不断的强化资产评估体系。

2.注重社会效益评估

资产价值体系新原则的构建,要求的就是创新性,注重对总资产评估价值的社会价值的研究,并社会价值评估纳入到评价体系构建整体当中,并以此来增强资产评估体系的社会作用。根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的社会性原则,对总体资产进行社会价值评估,这样就为资产管理的投资方向和发展方向起了引导作用。对于一个注重社会效益的事业单位,对其价值的主要评价标准就是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的评估十分重要。根据社会评价的结果,可以对资产管理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为后期资产投入提供方向,全面体现资产评估体系所具有的价值。这是资产评估体系的创新性原则对资产评估体系的推动作用,并且也利于资产管理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对未来的规划。

3.重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作用

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主要针对的对象是软件资源,其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队伍、软件程序设计组、科研队伍建设,对这各个方面的资源展开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价。在资产结构中的软件资源的评估中,主要是评估任务有三方面:首先,对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能力水平和科研水平已经应用软件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对教师队伍对人才的培养和社会价值的贡献进行全面的评价;其次,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研究水平进行评价,对软件开发和研究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和研究环境进行整体的评价,这样可以总体体现资源的整体发展情况。最后,对软件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进行评价。通过这三个方面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进行构建,对人才培养应用性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具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4.进行阶段评估

应该对资产价值利用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资产管理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依据。由于,资产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所以,要确定具体的指标、评估对象、评估标准等等,以提高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在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性。

三、有形资产评估是重要组成部分

要以资产评估额目的为主要出发点,为有形资产的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保障;要对有形资产的发展价值以及其人才培养的贡献进行评价;要形成明确科学的有形资产权属,提升有形资产权属所具有的目标性;最后,要利用阶段性的方式进行资产评估,提升资产评估体系在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性。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提升无形资产评估结构的地位、运用资产价值评估的主体性、有形资产评估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方面来研究资产评估体系在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性。

作者:佘杨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瑾.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人员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政工干部素质[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5(48).

[2]张国春.“新常态”呼唤资产评估转型升级[J].瞭望(下旬刊),2014(35).

有效资产管理篇2

当前,加强资产管理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地关于加强资产管理工作,通过资产清查工作,切实加强了资产管理。

宣传动员阶段:召开资产清查动员会,制定《资产清查工作方案》,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

组织落实阶段:按照《方案》要求,将任务落实下去,组成资产清查领导小组,责成专人负责,将清查工作落实到了具体人员。

各单位自查阶段:各单位按照资产清查《方案》的要求,本着全面彻底,不重不漏,账实相符,以账对物,以物找账的原则,进行彻底清查,将正在使用资产与待报废、盘亏资产、帐外资产进行实地清点造册登记。

财政审核阶段:按照《方案》的要求,财政组成检查组深入到每个单位后,在单位自查的基础上,把财政掌握的数据与单位账面记载的数据比对,以清点实物为基础点,彻底核查。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普遍存在资产产权不够清晰,家底不清,帐实不符。主要原因是;资产清查不定期,政企合一体制形成了产权不清晰的资产、产权部门管理程序不规范。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1、制定定期清查制度。清查出的盘亏、报废、剔除等资产做处理,按照清查结果对盘亏、报废、剔除资产核对后,由资产使用单位形成资产处理申请报告,统一批复核准。

2、严格执行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做到有序规范。

各单位要认真落实《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36号令),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凡是涉及调入调出、出售、报废等资产变动的,要先履行资产管理手续,后进行实物变动。

3、加强以产权登记为基础的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财务人员变动时,做好资产清点移交,每年产权登记前做好资产清理工作,将待处理资产及时上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做到年年登记,年年清查,年年底数清,年年账实相符。

4、结合实际制定资产清查制度,为保证资产清查的成果,防止前清后乱。

5、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36号)要求。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行政事业单位,填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审批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收益按有关规定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6、完善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预算、采购等业务部门配合,在预算下达前先将各预算单位资产情况提供给相关业务部门,购置时及时入账,处置时及时将结果通知相关部门。逐步建立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有效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结合途径

我国多数高校为事业单位,其资产管理属于国有资产管理范畴,通过将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加以结合,能够对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及高校的预算管理效率形成同步拉动提升[1]。纵观现阶段高校资产管理实践,其中暴露出的资产管理质量不高,资产增值效果不佳等问题较为普遍,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途径,就更显其重要性。

一、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及作用

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及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覆盖及延伸到高校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能够对高校的资源配置加以集中优化,借此节省高校各项成本开支,并增强高校预算执行质量及效率。其次,高校资产缘起于财政预算及其发展过程,高校资源配置状况显现了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呈现出彼此交融,互为促进的内在关联。

二、现阶段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实施现状

首先,高校基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资产配置不尽合理。高校资产管理需要明确的资产配置指标作为引导,受制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高校资产管理理念,我国众多高校管理者并未能对资产管理基于高校发展的作用有一正确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在资产配置标准上不系统,不完整,另一方面出现的注重资金管理,忽视资产管理的现象会引发高校资产的闲置或浪费现象。其次,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高校资产管理牵扯面较广,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过程中,需要涉及到高校众多的职能部门,并借助各个职能部门间的密切配合,以充分发挥出预算管理在高校资产管理中的作用[2]。但随着规模的扩大,高校在组织架构上也趋于复杂,而在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会使各部门难以有效进行职责分工,在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职责较为模糊的状况下,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也就收效甚微。第三,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常态机制及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致使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质量不佳。从现阶段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上看,相应的工作常态机制及管理制度尚未健全,一方面在预算编制中,由于欠缺较为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体系,使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极易与高校资产存量产生差异,引发预算分配不均或预算失控;另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质量的监督及评价上,由于欠缺相关的制度规范及指标参数,也容易使高校资产处理过于随意,导致高校资产及高校预算出现舞弊及浪费现象。

三、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途径探究

(一)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夯实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

高校资产管理者要顺应高校资产管理实践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高校资产管理的观念意识,结合高校实际状况,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夯实两者结合的基础。首先,针对高校资产,要在全面开展资产清查的同时,在账实相符原则的指导下,对高校资产的数量、规模、年限、价值、保管信息等加以整理及归纳,对高校资产的总体信息加以全面掌握,为后续的预算编制做好铺垫。在对高校资产信息加以全面把握后,借助资产产权登记、资产清查盘点、资产造册等途径,建立高校资产详细账单[3]。其次,要根据整理得出的高校资产配置状况,在结合国家及颁布实施的相关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并在动态衡量监督中,对高校资产的配置情况、资产流向、预算计划等进行动态了解,一方面保障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能够做到合法合规,另一方面使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能够在高效的保障机制下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高校资产预算编制机制,强化预算管理的质量效率

在高校实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保障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完善的高校资产预算编制机制不可或缺。而从高校资产管理的实践中看,预算管理的质量水平也直接制约影响到高校资产利用率的表现。在高校资产预算编制机制的构建及完善上,要着重把握如下要点:第一,高校预编编制在内容上要涵盖高校资产的清查、预算的分配、财务资金的收支管理、预算计划的实施等众多流程,这就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应明确各自的预算管理职责,通过多部门联动,使高校各部门人员都能够共同参与到预编编制中,以提高高校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第二,高校预算编制要突出科学合理性,应将预算编制的覆盖范围延伸到高校资产存量及高校资产投入等多个环节中,并在预算编制实施中,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对高校资产加以全面清查,以保障高校资产能够达到账实相符;二是要秉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提高高校预算编制的精准性;三是要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监督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

(三)依托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深化高校资产管理力度

在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针对预算执行质量及资产利用状况要通过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实现动态的监督考核,以深化高校资产管理的力度[4]。在构建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时,要立足于高校资产的配置及使用状况,围绕高校资产的使用,将之与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加以结合,以此来对高校资产管理及高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隐患加以分析排查,借助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机制中的相关措施及时进行补救。此外,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编制、高校成本管控及高校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还应通过完善相应的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激励奖惩机制,最大化地调动高校各部门人员参与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使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能够在全员重视及参与的基础上,助推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本着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信息共享的目标,建立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需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借助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及监督的效率。相比于其他社会企业,高校作为教育科研部门,其财会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组织架构也趋于复杂,相应的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的对象及范围也有了大幅提升。针对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变化,高校资产管理部门除了要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意识上予以强化,在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体系机制上加以完善外,还应本着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信息数据共享的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建立完备的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在对各类信息数据加以有效调用的同时,使高校资产配置能够更加合理,使高校预算编制能够在精准度及精细化程度上得到有效提高。在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人员的考核上,应将其掌握及熟练应用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通过提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及预算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使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及标准化程度得以提高。

四、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对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结合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及不足,应在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意识的前提下,从管理制度的完善、资产预算编制机制的健全、考核机制的跟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入手,在多方保障下,切实提高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质量。

作者:李静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计财处

参考文献:

有效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绩效管理 工作效率 对策

新形势下,如何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能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和访谈法等方法,并结合相关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理论,以提升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质量为出发点和切入点,探究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路径,希望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优化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理念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牵扯到的国有资产是非常多的,如果管理不当,使用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价值发挥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国有资产的类型极为丰富,在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肯定会管不好,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包括国有资产的采购、登记、验收、入库、领用、保管、注销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大型设备的管理以及使用状况,单位要对于这些工作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使得国有资产的自用管理做到原因清晰、责任明确,并对于考核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来说,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快信息化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的困惑就是重视不足,上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领导,下至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业务人员,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竞争更加的激烈,趋向于白热化,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更多的精力关注在服务职能的发挥上,忽视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了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需要提升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有资产也是老百姓的纳税钱购买的,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构成部分,对于完善自身管理,提升管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主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首先要观念上要有所改变,转变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清晰的认知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部门的作用,在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上下功夫,优化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环境。

二、购置管理的基础设备,提升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效能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范畴较为广泛,其中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工作内容较为繁琐,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为此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强度是非常大的,如果依靠人工和手工作业的话,是不能适应时展要求的,也会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科学化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应该是高效能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既然是信息化管理那么就需要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拓展市场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政策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条件,没条件的地方结合自身的实际创造一定的条件,采购一些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硬软件设备设施,促进国有资产绩效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队伍的质量,做好人才培养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平台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建设中,除了需要一些硬件设备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强化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队伍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任何时候,人才都是第一位的,在社会生产实现现代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今天,硬件设备固然重要,但是起到关键性与核心作用的还是人才。人是现代化设备的发明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由此可见,人才是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不容乐观的现象是目前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效率低下,业务能力不强,这些都大大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健康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步伐,优化内部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加快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在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人员的招录上要做到公开招聘,吸引优秀人才,对于刚入职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岗位培训,入职后也要依据工作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在培训。同时,提升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人员的待遇,提升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部门的地位,采取一定的方式留住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运营

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具有意要重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含有资产,蕴含的信息量也非常的大,那么在加快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做到有章可循,只有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规范化,进而保证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安全性和高效能性。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制度要明确清晰,同时要强化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实问题。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做事的根基,只要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一切事情就会有章可循。在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建设监督机制和定期不定期的审计与核算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有效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为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促进高校进一步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十分有必要的。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加强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的宏观指导,还可以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监督激励机制,对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展开了系统分析。

一、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加强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的宏观指导

我国对企业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保证了国家可以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然而,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这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第一,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导致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率比较低;第二,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高校国有资产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从而影响国有资产的正常使用,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完善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使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的宏观指导。

2.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监督激励机制

由于高校国有资产产权是公共产权,所以对每一个资产管理者来说,资产不论是损失还是盈利对他们的影响都不大,这就导致资产管理者都疏于对资产的认真管理。与此同时,管理者对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权利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而规定限制制度的相关工作是由政府或教育部门进行的,这就使得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不能相互制约,这就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完善管理者之间的相互约束机制,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3.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提高高校国有资产利用率

由于我国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懈,导致一些资产管理者出现疏于管理,或者只顾自身利益甚至危害集体利益等问题,这就使得高校国有资产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大部分资金和管理人员闲置的情况,增加了高校教育成本。因此,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此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还可以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二、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上文就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充分说明了构建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下文就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进行了具体分析。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应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遵循科学性原则,体系构建者应该邀请从事研究绩效评价体系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来,体系构建工作还应广泛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构建概念明确、科学合理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原则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原则,只有制定合理可行的体系,才可以在今后体系实施过程中避免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比如可以避免由于体系操作困难,导致管理人员简化程序或者干脆不实施体系等现象的发生。构建可操作的体系,让管理人员都能够轻松掌握体系的实施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

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国有资产由经营性的资产和非经营性的资产两部分组成,经营性的高校国有资产要求以保值增值为目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总结

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高校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高校的国有资产越来越多,因此,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也显得愈发重要,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帮助高校管理国有资产,帮助高校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军,赵占福,金长星等.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与考核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188-189.

有效资产管理篇6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高,使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缺点暴露出来。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仍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在机构设置以及制度建设方面非常落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显得非常混乱。其次,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家底”不清晰,存在着账实不符的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2.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没有制定一套客观公正的资产使用效率评估和考核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国有资产的使用中存在着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特点,造成国有资产使用中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非常滞后,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明确,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许多单位的领导在任期间任意处置和使用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的流失。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国有资产可以被随意使用,许多单位的国有资产被学校的内部人员通过私有化、做假账等形式不断的转移,国有资产被大量侵占。

4.国有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国有资产在处置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处置,许多仍然具有较高价值的国有资产被随意估价、拍卖或者转让给私人或部门。一些国有资产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进行处置,往往由单位的领导主观臆断,导致国有资产处置方式不合理,浪费和损毁情况严重。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措施

1.对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绩效考核

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绩效考核是指对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从而加强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进行资产的管理,将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予以明确,并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管理人的自身利益挂钩。其次,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绩效考核。要对于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予以考核,建立资产管理、采购、监督、处置等制度,对于制度的建设、监督和执行情况分开予以考核评分。另外,要加强资产统计报告的管理,要保证资产统计报告的真实、完整和及时,并对于资产的变动、结存、使用等进行说明。

2.对国有资产过程管理的绩效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国有资产过程管理,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要对于资产的配置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资产配置包括资产的年度预算编制、年度配置计划和专项经费的使用,资产配置是否合理科学以及符合相关规定,大型设备等资产配置是否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并编制可行性报告,资产采购的过程是否合乎规定等。其次,要对于资产的自用管理进行绩效考核。资产的自用管理包括国有资产的采购、登记、验收、入库、领用、保管、注销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大型设备的管理以及使用状况,单位要对于这些工作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使得国有资产的自用管理做到原因清晰、责任明确,并对于考核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最后,对于资产的出租、出借以及投资等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投资论证、风险评估以及主管部门审批状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等进行分项考核,并对于考核结果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的情况对于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3.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绩效考核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国有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资产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单位要将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来,促进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使用状况进行绩效考核。对于系统建立的初始化情况、基础信息的录入情况、系统运行情况以及专用设备和配套设施等分开进行评分,并依据评估的结果进行奖惩;其次,要对于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运转以及维护状况,对于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状况等进行绩效考核。

4.将绩效考核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有效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国有资产绩效 考核标准 制度建设与完善

国有资产绩效,是指从国有资产的购买及使用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国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为满足生产经营等相关活动的需要而购买使用国有资产的活动并与取得的收益或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资产购买的合理性以及使用过程的有效性,即国有资产的购置及使用是否能够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一、我国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采购效率低

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大额固定资产的购置都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批流程。以市一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例,常见的审批流程见右图。

从上述流程图中不难发现,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从申购到最后的验收、登记入账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使得急需使用资产的申购单位陷入长时间的无谓等待,所需资产无法及时到位也间接影响了申购单位的工作效率。此外,复杂繁琐的申购程序并不能直接保证申购资产对于申购单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资产的申购需要经过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业务科室、资产管理科、资产管理主管领导、市政府的层层审批,然而除了主管部门之外,财政部门各科室、主管领导以及市政府难以从资产购置申请报告外的其他途径深入了解申购资产的必要性,也无法对每项申购资产进行详细的实地调研。且财政部门下的各科室及主管领导在审批过程中一般只对申购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存量资产质量及预算情况进行考核,未对申购资产到位后对申购单位原有资产的整合或优化作用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资产申购的审批过程往往流于形式,看似严谨的审批过程并不能对资产的申购起到很好的监督指导作用。

(二)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

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忽视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现象,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往往局限于建账(卡)登记管理,或者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效益,导致购买的资产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的情况。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一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申请资金购置资产,忽视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此外,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净利润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之间通常存在差异,企业为了节省人力,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上直接选择税法规定的最低摊销年限标准,忽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使用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正是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虽然已有部分市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办法,但考评指标往往停留在被考评单位是否建立了相关制度或是否将资产购置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等较为浅显的层面,未对制度本身的执行情况及资产购置预算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分析,这使得考核内容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评价国有资产是否存在闲置、浪费及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更无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问责机制,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效率。

(三)固定资产处置不及时造成严重浪费

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毁损、被盗及报废转让等大型大额固定资产时一般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1)单位申报;(2)主管部门审批;(3)财政部门审批;(4);评估备案与核查;(5)公开处置。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在会计账上仍然保留着被盗或已经报废不用的固定资产,有的报废资产甚至挂账3-5年之久。究其原因,相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申报之后迟迟得不到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的批复,而申请单位在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无法对该资产进行处置,更无法对其进行账务处理。由于报废资产无法得到及时处理,长时间的存放不仅造成原本应有的处置收益不断缩水,而且严重占用了申请单位的储存空间。此外,由于报废资产仍在账面反映,申请单位在申购新资产时将会受到影响。

二、对完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简化采购审批流程,加强事中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的国有资产采购审批手续极其复杂,严重降低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因此,简化审批流程势在必行。然而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如何保证申购资产的合理性,这需要加强申购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用“事中监督”替代“事前审批”不仅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避免申购单位在等待审批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浪费,还能对所购资产的使用管理起到积极的监督指导作用。财政部门及相关审批部门在资产申购审核过程中应尽可能简化审批手续,重点关注申购资产到位后的实际使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由申购单位在每个会计年度末自行提交大型、大额资产的使用运行报告,在报告中详细列明该资产目前的折旧、贬值、耗损及收益等情况,由各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针对性抽查,确保国有资产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二)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指标

1.考核申购资产的必要性。获取固定资产的途径包括购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及自行购建等,而不同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在能够达到相同使用目的的前提下所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在对固定资产绩效考核中,首先应当考核单位所购固定资产的必要性。例如当单位所需资产为非经常性使用资产且耗损不大,则应使用经营租赁方式获取,又如当某些国有企业面对良好的投资机会且资金较为短缺时应当选择融资租赁。在对申购资产必要性进行考核时,应将着眼点放在无差别实现目标的前提下是否以最低成本获取该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益。

2.对于经营性资产及非经营性资产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经营性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该部分资产的使用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的资产包括机器设备、销售场所、运输车辆等。非生产经营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而是为了满足维持办公基本需求或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福利需要的资产,如办公所需的基础办公设备及科研等其他方面使用的房屋、设备等资产。

对于经营性资产,考核的重点应为权衡该资产为本单位带来的持续性收益与为该资产所付出的实际成本及机会成本之和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机会成本,指的是更换另一资产替代原有资产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或多余损失,而实际成本指的则是为维护该资产正常运行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当该资产所带来的持续性收益大于等于该资产的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时,可以认定该资产的绩效管理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反之则应重新考虑该资产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则应当着重考核该资产是否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且是否及时得到适当养护。以非运输性车辆为例,考核的着眼点应落在该车辆的已使用年限与其实际耗损程度之间的关系上,考核该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及养护是否合理适当。

(三)建立专业化国有资产处置机构,提高国有资产处置效率

目前我国大型大额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时间普遍较长,有些报废资产长年挂账,得不到相应处理,间接引起申请单位经济利益的流失。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管理对象――各机关事业单位而言,财政部门有限的监督力量已显薄弱,难以对各部门的资产处置状况进行全面监督,而且财政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国有资产处置机构,引进、培养管理素质高、专业胜任能力强的资产评估及处置人员迫在眉睫。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可简化为以下步骤:(1)由成立的专业处置机构对各单位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初步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2)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报经本级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等相关机构审批。(3)由专业机构统一对外竞标拍卖或进行相应的报废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资产的处置时间,提高处置效率,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被处置资产不被低估、浪费。

有效资产管理篇8

关键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绩效评价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一般不投入或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只是为了保证国家各项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各项事业计划的有效实施。目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被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占有和使用,所以,本文的研究

重点放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一、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对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条件

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资源配置职能,不仅要直接分配部分社会资源,而且要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进行有效调节,以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经济调控职能,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财政杠杆,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利用财政资金对公共部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二)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体和财政支出的重要物化形式,其配置、使用和管理状况不仅关系到财政预算的分配和平衡,而且关系到部门的运转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为部门的预算提供可靠资料,为单位进行合理考核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部门运转的效率。

(三)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的现实需要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占用主体为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因而,行政事业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目前行政事业资产的使用及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建立和健全非经营性资产监管制度和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是提高其资产使用率的重要途径。为了克服资产绩效评价中的矛盾和困难,应在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遵循以下原则。

1.相对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为辅的原则

首先,评价指标必须反映公共部门国有资产的共同属性,反映其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属性中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一致的条件下,才能比较两个具体评价对象在这一方面量的差异。其次,评价指标必须要剔除不同对象之间个体差异,能够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对比。同时,为保证同一单位不同时间段的可比性,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该部门的实际情况、客观条件和未来的发展变化性。

2.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原则

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指标的可测性,即评价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市场经济下公共部门各种经济资源和财产物质的价值体现,它既表现为千万种实物形态的财产物质,又表现为统一的价值。资产的实物形态千差万别,降低了资产的可比性,为了便于比较和评价,对资产的绩效评价应以资产价值指标考核为主,同时对资产的实物状况等非价值指标进行辅助考核。

3.共性指标统一设计,特性指标分类设计的原则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指标是为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而服务。为了反映公共部门资产共性,便于比较、评价不同部门之间资产的绩效状况,必须建立统一标准的共性指标。但是,不同公共部门资产特性复杂多样,又要求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各个部门的特点。除了设计基本的共性指标外,还应根据各类公共部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特性指标,以反映某一类公共部门或某一类专项资产的绩效状况。

(二)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资产安全指标

公共部门资产的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使得其非经营性资产不可能在使用中实现增值。因此,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就成为资产占有使用部门的首要义务和出资方的基本要求。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的完整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2.资产质量评价指标

资产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一下特征:(l)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2)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3)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比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

3.资产使用效率指标

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l)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 “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 (2)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3)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4.资产偿债能力指标

行政事业部门通过举债募集所需资金,这样做可以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公共事业建设搁浅,有利于促进公共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事业单位必须要保持一个科学合理的举债规模,如果过度举债也会出现财务风险。偿债能力反映了事业单位对所负担债务的保证程度。从资产绩效评价角度来看,有必要考察资产的偿债能力。事业单位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短期偿债能力是指单位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单位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单位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事业单位偿债能力的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参照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5.资产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反映事业单位发展后劲,体现事业发展与资产保障程度。对于公共部门来说,非经营性资产的形成得益于长期来的财政支出和资金沉淀,且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相比并无“保值增值”要求,因而反映非经营性资产发展能力的指标不用考虑净利润的增长情况。一般说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发展能力应包括资产发展潜力、资产积累速度等指标,来反映了公共部门的发展后劲。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其资产管理状况的抽象概括,通过不同指标可以反映单位资产管理的不同方面。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注意总目标、分目标、准则、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相关性,既要保证各指标的独立性又要保证利用不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保证对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公共产品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财政研究,2002,28(5):44一4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