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儒家的文学思想8篇

时间:2023-05-24 08:52:02

儒家的文学思想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1

关键词:契约论 《孟子》 儒家思想

引言

孟子对儒家治世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其思想都集中在《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中。对《孟子》中相关文字的论述解读,可以发现其儒家文人治世思想的一种寄托和主张,加深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一、孟子和《孟子》的总体概述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的儒学思想,同时在儒家文人治世思想创新方面也发挥了独到的创新作用。孟子和他的门人著有十分重要的《孟子》一书,集中表现了孟子的治世思想和哲学思考。在《孟子》中,孟子着重表述了自己关于治世方面的一些见解,尤其是孟子继承了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将这样的思想推广到人民百姓身上,实现社会和谐。同时,《孟子》中也主张在仁政方面有进一步地探索,包括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探寻和对治世策略的求索。

孟子通过《孟子》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儒家仁本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也将这种仁上升到了治世的高度,对古代统治阶级的社会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对《孟子》中儒家的文人治世思想进行现代性解读和有意挖掘有助于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于当下的社会和谐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视角下《孟子》中儒家治世思想的解读

(一)仁政治世思想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孟子・离娄篇下》

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覆而不听,则易位。”在这句主张中,孟子强调了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监督,如果统治者有失仁德的话,人民群众就有进谏的权利,倘若统治者置若罔闻的话,那么人民群众就可以更换自己的统治者,这正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最原始的论证,对统治者有一种约束权力。《孟子》中又表述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一直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来笼络民心,从而实现统治的长久安宁。

(二)儒家的仕途原则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离娄下》

《孟子》中主张文人应该是学而优则仕,鼓励和号召大家刻苦学习,然后考取功名来报效国家。儒家在文人仕途上主张应该时刻监督统治者的言行举止,不应该有违背“仁政”的行为发生,对于统治者的过失应该进行苦苦劝谏,不能让统治者失去民心。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孟子》也给出了明确论述,认为君臣之间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君臣之间是一种亲密朋友的关系,彼此应该相互尊重,是儒家学派治世思想的一种前进和超越。

(三)尊老爱幼的治世思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中除了对君臣关系做出探讨以外,还对臣民之间的关系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儒家提倡尊老爱幼的治世思想,将君主的权威放在了一个较为缓和的位置上,道出了如果君主可以担忧和体恤百姓,那么百姓也会担忧和体恤君主的忧伤和快乐,这样一种关系的构建看上去才是其乐融融的。就主体性的平等地位来讲,这样的平等地位是一种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同君主的绝对王权没有过多的联系,而是将君主和百姓放在了一个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上,鼓励君主和百姓在价值观和生活的感悟分享上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够互相体谅和支持。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治世思想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标准。

(四)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 则为无力人矣。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一直主张个人修养的提高,重视内在德行的进步,因此在治世思想中,很明显就对入仕文人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修养文段: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要通过艰苦磨难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孟子》中“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论述,说明只要人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磨难,都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有着高尚道德的人,这是古代对文人治世提出的一个最高标准,一直激励和督促着那些文人学士。

结语

通过对《孟子》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治世思想的精髓和仁政主题思想,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语

参考文献

[1]姜鹏.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J].理论界,2010(02).

[2]冯文敏.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发展观[J].武警学院学报,2010(03).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2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具体落实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学校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特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依托于长期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学校全体成员创造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学校文化可以说是学校的精神支柱。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适应时展潮流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强大内驱力。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抛弃教育的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浩瀚广大;群星灿烂,竞相争辉。这当中尤为耀眼的是儒家教育。在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教育,并推动其向前发展。我认为,基于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显了中华教育文化特色,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摆脱了现代社会中的浮躁气息。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体现在现代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方面。

一、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应当自觉地发扬光大儒家教育思想之精华,以使我们的教育走得更快,走得更稳,成效更为显著,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教化天下。当然我们今天的教化内容与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这些至今闪光的思想与现代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融合。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柱。课程不等于学科,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1]学校课程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显示出儒家教育的光辉思想。而现代学校课程文化还应具有活动性,即开展活动课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也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儒家教育中学生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涵盖人文、艺术、科学各个方面,因此,儒家思想下的课程文化建设首先要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艺术类、科学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其次,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要不拘泥于统一编制的教科书,应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土特色;第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儒家思想元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如音乐、美术课程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等。学校可以秉承儒家教育思想,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首先注重德育渗透,关注课程发挥的道德教育功能,提出“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意即通过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如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地成长,面向学生和家长开设心理团辅课。整个课堂以活动为载体,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利用亲子活动,增强亲子交流,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实现义务教育与心智成长和谐递进,为塑造良好学习成长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此外,注重课程建设的活动性,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多彩:“文明礼仪活动月”“艺术活动月”“体育活动月”“读书活动月”,每年四个主题周而复始,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推行校内“志愿者在行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比如食堂就餐的管理,做到三句要求:“进食堂,安静;餐盘里的饭菜,吃净;坐过的地方,更干净。”

二、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现现代学校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等。[2]教师文化是学校的主流文化之一,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行为风范等。儒家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文化表现在:1.为人师表,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五方面的条件;2.教学相长,认为教育者只是相对高于受教育者,因此当他教育别人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3.有教无类,认为无论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4.因材施教,认为对不同的材,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将其特长和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5.善于诱导,认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6.勤勉不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显然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自我提升与教育教学方法等。承继儒家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要求,学校应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更新和扩充知识体系,提升自我,以适应当代社会学生学习需要。学校还可以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利用一切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学习的平台,在原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方式上侧重参与式培训与反思性教学,在内容上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并举,在层次上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逐步形成师德与业务并行、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3]如深入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进行“身边人写身边事”,在全校树立起师德标兵,以先进的典型事迹引领全校教师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同时,还将师德列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此外,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组织教师每学年都参与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开展的培训,北京、上海等地的学习交流和考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视野,吸收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除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外,还可以在校内实施校内导师制,定期磨课、研讨,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县名师工作室等。

三、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教化天下,而教化的关键是修身正己,即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开掘道德潜能,追求道德人格,达到人格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儒家的修身正己有一套准则与规范,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不同的文化环境,学生群体必定持有与他们的文化环境一致的共同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决定了不同的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因此人们常说,什么样的学校走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与学校整体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修身正己的前提是立志。立志就是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树立起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信心。其次要自强不息。儒家认为人应该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立功当代,扬名后世,生则有为,死则不朽,壮心不已,奋斗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确立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做大写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少年。儒家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形成于内而形于外的,修养的高低主要靠行动来体现,也只有按照道德规范身体力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做出以下努力:一是强化学生会职能,发挥学生会、学生文明岗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班团干部的管理、使用;二是实行班级内部学生值日制度,设值日班长,每日轮流值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好班会课这一主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教育,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四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开发了拓展性社团,有“黑鹰跆拳道社团”“飞翔田径社团”“铿锵玫瑰足球社团”“书画社团”“舞蹈社团”“百灵鸟合唱团”等等。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化,由善端发展为善行,或善质变为善行。根据儒家教育思想,学校应看重学生德行的养成教育,看重良好德行养成的具体内容与措施。为此,学校开展了三个德育专题活动:《做一个文明人》《干净整洁每一天》《自理自立我能行》。我们认为,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知道,儒家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做事先做人,做人比做事重要,做事比做学问重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自觉自省,使他们成为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最终达到学习上自觉,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通过系统全面的养成教育,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成就孩子未来。

四、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一般指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文明化,具有美化作用、引领作用、育人作用、助推作用,这与儒家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儒家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人的社会化的本能和需要,重视在“导”字上下功夫。儒家认为,道德即人处于理智状态,当人们在道德无知状态下,要向人们灌输道德理性;当人们的理智在失控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呼唤;当人们在道德迷惘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启发。通过“导”寻求渐进的功效。[4]基于此,为进一步规范、细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将物质文化进行这样的打造:走进我们校园,首先看到的是刻有《论语》经典论述的“孔子大道”,让学生每天行走在经典之中;“孔子游学”浮雕、儒家思想经典语录、校园展板、醒世警言,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长廊、班级宣传栏,都是一种无声的循序教导;班级里的图书角,每月一次的影视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增长见识。学生作品的展示也为校园带来浓浓墨香。从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建筑文化、花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铺下深厚的积淀,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一经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然,目前学校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基本上停留在表层,形式居多,尚未完全内化进领导层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的修身中,尚未完全自然地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中;再者,还需注意学校文化设计上的整体性、创新性,要让学校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鲜明的“性格”。我们相信,有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壤,有我们自觉的继承与发扬文化传统的意识,我们一定能在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为学校发展谋得一席之地,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出更多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11-13(06).

[2]李金初课题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J].教育研究,2004,(12):80-85.

[3]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77.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儒家思想;教学策略

儒学主张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注重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概括起来就是“仁”,是多种美德的总称。所以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和发掘,去继承和发扬。莘莘学子,性格各异,所以必须结合儒家德育的同时考虑当下的因素,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教育渗透儒家文化的意义

1.学习儒家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孔子在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他还提出学生“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古人虽说孩子的天性是六分生成,四分养成,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再加上儒家经典的熏陶,也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使他们趋于完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感悟儒家文化,易于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至关重要。要养成这种感情,必须从小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人做起,让孩子先做一个“仁义”的人,所谓“仁者”,亲亲也,也就是爱他的亲人,“义者”,敬长也,尊敬他的长辈。相反,那些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去爱别人、爱人民、爱祖国呢?

3.儒家文化的精辟论述,亦是我们今天的行动指南

孔子两千多年前在《论语》里提出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鞭辟入理,让人赞叹。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

二、儒家思想的内涵

1.敬养父母。如果依照儒家孝道去做,不仅可改变人的种种坏作风,提高人的道德自觉,而且可改善社会风气,人人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就不会做出不孝的行为或犯罪的活动来危害社会、家庭和父母。人是社会网络上的一个因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并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带到政治上,就是参政了,这便是从家庭道德的孝道而推及国家政治的政道。

2.义利和合。儒教所说的义利是指道义与功利,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道德价值与物欲价值等的意思,这两方面看是二分对立,亦可和合,相辅相生,启示现代人不要见利忘义,,图财害命。这时的“义”就是道德良心,而以私利损公利者,各类害人者(如贩,投毒药)等,都是丧失天理良心者。义利和合,义利兼顾,既知其分,又知其合,互相协调、制约,并使两者有一定张力,使人谋利时不忘义,以义制约、指导谋利,讲义时兼顾利,使其有谋利的积极性,并由谋私利而推及公利,这是人生应走之路。

3.诚信守正。儒教强调在各项职业活动中,要以诚信为第一生命。各诚信主体如国家、政府、团体、个人都要信守诚信,不骗自己的良心,不骗国家,不骗他人;人与国家、政府、他人都互相尊重,真诚相待,而不是互相欺骗、互相计算。这样国家才能取信于世,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团体才能取信于群众,个人才能取信于他人。

三、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

1.精心选择国学读本

《论语》《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是研究孔孟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对于中学生来说,于丹《论语》心得是很好的读本。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2.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循序渐进

儒学文化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不少大儒对儒家思想不断补充加以完善,不要期望孩子能在短时间背诵且加以领会并约束自己的言行,应该给孩子以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儒家文化渗透在孩子的思想中,不能在短时间内不见其明显效果而操之过急。

3.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持之以恒贯彻下去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4

关键词: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为了实现我国的教育科学化,奉献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加迫切需要熟悉掌握并吸收利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从而为当前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启发诱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知,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儒家的重要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独自探索,重视学生们对文章的个人感悟;多运用讨论、交流、问答的教学形式,不能教师一言堂;采取不断追问的指导原则上,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反对学生们对课本、教师等权威的盲从。

(二)循序渐进。儒家从孔子时代就形成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孟子也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他把学习过程比作流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先注满一个坑洼再注下一个,学习也是这样,要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体系和学生们认知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教学,按照拼音、字、词、句、句群、篇章的结构体系来逐步学习语文,不能跨越任何一步,因为学生不可能刚学会拼音和字,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还需按照结构顺序按部就班地学习。

二、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都是不同的,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于语文具有人文性特点和学生们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教好学生。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握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根据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教亦多术”。儒家提出要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例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好的同学;而难度较小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较低的同学。另外,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分组,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帮互助,尤其是提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三) “长善救失”。儒家在长期的教育中发现学生存在“四失”的现象,即在学习中出现贪多反而学得不扎实,片面专精,浮躁怠慢和畏难不前的情况,学生的心理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心理以及需求、兴趣等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和心理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

三、教学相长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切磋、启发,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状况。儒家思想认为学生具有超过老师的可能性,老师在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或答疑解惑时,相互切磋、相互启发。鉴于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

(一)“学而不厌”。儒家教育早就涉及到了终身教育这一观念,孔子进入老年以后仍然学习、写作。语文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另外,还要善于在师生互动中学习。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5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 主体型人格

一、儒家代表的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大师,其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数千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下色彩浓厚的一笔。本文主要就《孔子》《孟子》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入手,分析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1.孔子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其治学育人的儒家教育理论影响至今,归结起来,其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修己安人”两个方面。《论语》曰:“修己以安人”,修己是从教师一方来讲,要求教师首先保证自身修为,方可“安人”。梁启超在《儒家哲学》中这样阐述孔子的修己:“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可见修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要将修己做到极处,首先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诸如此类思想观点,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其次,返躬内省是修己的另一要素,人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教学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先要自我反省,在看到别人优点时需“见贤思齐焉”。教师做好修己后,怎样“安人”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选取合适的方式与态度,使学生信服并以自己为榜样,进而促进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在孔子看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重视与他们谈论“志向”,还要给学生适当的批评与评价。通过与学生谈论交流可“听其言而观其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一方面可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的批评与评价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

2.孟子教育思想。孟子除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精华之外,他还以育人为人生之乐。《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天王不下欲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对教育人的思想哲学上比较注重人格主体性的培养,他教育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注重人格和意志自由。这种人格与意志的自由应用到语文教学时,体现在学生对文章的自由理解、对阅读空间的自由选择、对观点的自由辩论等。在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时,主要通过反求诸己、自得、自觉三个方面。在教师观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他认为面对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但作为教师,其教学标准面对所有学生是一样的,不以学生资质论标准高低。

二、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分析

从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升学标准等压力的存在,使绝大多数学校目前的语文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唯分数论”造成语文教育人文性缺失的结果,偏离了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语文教学模式不开放,走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重视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方法没错,但教学内容并未随之提升。第三,考核方式的单调使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语文学科教学及考核不像其他理工科目,有成型的、标准的内容体系,语文是开放的、发散的,考核内容并非出自教材之内,而是关联的、延伸的,这就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第四,教师在教学的准备与进程中,备课及教课内容单调,过于“应试”。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孔子所处时代因其教育不受制度限制,不具有制度性特征,因此孔子在对其弟子进行教育,往往因人而教。语文的人文性与诗意性要求语文教学课堂富有启发性,优美而深刻,但同时又要保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元化、层次化。比如对于公共知识或公共赏析用半节课或者多半节可完成,剩余的课堂时间则是分配给因人而异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进行“长善救失”。

2.深化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要求。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育体制与教育环境的不同使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和孔子当时完全相同,不能达到孔子与弟子朝夕相处的地步。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现有可改变的东西和地方,尽可能的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机会。比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建立班级社区,使教师和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沟通。

3.体会“反求诸己”的教师观教育思想,时刻保持自身素养的学习和提升。从内心来说,每位教师都想成为优秀教师,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沉重的业务压力使教师们对学生产生了高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不是建立在语文能力上,而是升学及考试分数上。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可借着儒学“修己”的精神启示,在反思中寻求突破,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用智慧去教好语文。另外,教师应树立“自觉、自得”的心态,以学生未来成长为思考出发点,坚持正确的育人观。

4.在教师观上,坚持身正为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同时,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避免过度“以学生为本”而使教师处于旁观地位。建立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是基于教书育人、语文学科性质的,而不是由考试来决定的。这些正如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参考文献:

[1]杜娟.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苏明飞.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3]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6

【关键词】儒家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2-01

一个人智育不过关是次品,体育不过关是废品,德育不管过则是危险品。大学生担负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全面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全面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能将儒家文化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逐渐滑坡,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诚信的缺失。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到处可见: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欺骗师友、伪造证书等等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常态。

二是价值观出现偏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大学生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对缺乏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而是热衷于追逐金钱和名利,价值观物质化、庸俗化现象严重。

三是心理素质薄弱。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差,遇到一些坎坷和挫折便容易想不开,甚至轻生。这种对生命的否定感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大蛀虫。

二、将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将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儒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帮助学生重塑道德意识,提高其人文素质。

第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在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第三,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思维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实效性。儒家文化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擅长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学与思的辩证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儒家文化强调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学与思的循回往复中实现知识的渗透和精神的领悟。

三、探索儒家文化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而现代教育理念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二者不谋而合。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应该吸取儒家文化的精髓,有的放矢、全面系统地对学生展开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继承传统、把握现代。

(一)引进儒家经典,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的一次课堂完善,能够在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这不仅是课堂和教学方法上的完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过程。因此,我们要将儒家经典融入思想政教育内容中,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价值,将儒家文化精髓内化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二)注重知行合一,促进儒家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儒家文化追求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不仅能领悟某一真理,更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经典文化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儒家经典文化的传播,学以致用,将内化于心的文化修养外化到行动中。

(三)营造校园文化,形成浓厚广泛的儒家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要想将儒家文化彻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营造出深厚广泛的儒家校园文化,润物于无声,充分发挥文化渗透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标语、社团等方式,使学生每时每地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另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平台,不遗余力地进行儒家文化传播,营造出真正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我们应该充分地吸收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晖.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J].中州大学学报.2014(4):102-105

[2]周捷.将儒家文化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3]王晔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J].黑龙江史志.2009(24)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7

关键词:仁 古代诗词 人文情怀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在《论语・颜渊》篇中教育人们要“克己复礼为仁”,并把“仁者爱人”的精神推广到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德政思想,还提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形成了仁学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主张王道的核心就是“行仁政”(《离娄上》)。

仁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地融入到古代文人的血液之中,进而表现在文学作品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富于民族特色的人文情怀。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受仁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的亲情情结

《论语》中的“仁”,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孝悌”。孔子的“爱人”,是由爱亲发展培育起来的,是由“爱亲”推及“爱人”。“仁”的根本在儒家看来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意是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一般不会去触犯上级;不触犯上级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形成,而“孝悌”二字就是“仁爱”的根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孝悌”二字是《论语》中“仁”的最本源的内容。

基于这种认识,儒家对“孝”极为推崇。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孟子更是把孝提高到仁的高度,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尧舜之道,孝弟而己矣。”(《孟子・告子下》)。

需要指出的是,在仁学思想中。狭义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和礼节:广义的孝,是指孝道,泛指家庭伦理。儒家提倡一家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于儒家对孝的极致推崇,孝的思想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也渗透到了抒情言志的诗词之中,让古代诗词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亲情情结:孝顺父母、关爱亲人。亲情成为对仁的情感体验,亲情情结赋予中国文学以浓厚的人文情味,下面我们看看根源于孝悌思想的诗词中的亲情情结。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l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描写伟大的母爱,也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独在异乡为畀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在节日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为传诵千古的思亲佳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表达了作者对亡妻那“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切思念。出自肺腑,流于笔底,哀婉凄恻,十分感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爱人”,是由爱亲发展培育起来的,但又绝对不局限于“爱亲”,是由“爱亲”进而推及“爱人”。如《论语・学而》篇载,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的“泛爱众”超越了家族内部。超越了狭隘的爱亲范围。儒家认为,如果用对待父母的亲情去对待其他社会成员,必然会使全社会成员和睦相亲,就像《论语・颜渊》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也主张要推己及人,他要求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这样,在儒家那里,家庭伦理中的孝悌,很自然就放大成了一种社会伦理,对父母兄长的亲情之爱,扩充为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博爱。由于儒家推已及入思想的倡导,讴歌友情也是诗词中亲情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与杜甫曾在漫游中结下兄弟般的情谊,分别后,两人都深切地怀念着对方,李白对杜甫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更是相思心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连梦中都想念着李白。

在难以计数的送别诗文中,流注其中的无不是浓郁的友情。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千载后读来。那深挚的友情依然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的乡土情绪

在诗词中表现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源远流长。如《诗经・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如泣如诉的怀乡之歌,一直震撼着后人的心灵。血缘、地缘观念一直是古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与古代小农经济社会有关,而儒家思想强化了国人心中的乡土情结。

思念家中的亲人,当然也会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所以与上文所谈的亲情情结相联系着的就是乡土情结,思乡与尽孝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儒家对孝的极致推崇与古代农业型自然经济结合,造就了人们安土重迁的恋乡情结,在文学上体现为对于故乡家园的执著思念。我们以唐诗为例看看诗词中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元稹)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

民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传统。西周时期就有“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萌芽。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优秀成分,并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儒家“仁者爱人”思想是民本思想的基石。儒家把“仁者爱人”的思想用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德政思想。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孟子则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座右铭。荀子也主张民为邦本,他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君舟民水的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

这一系列重民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和演进。民本思想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呈现出了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百姓的关心,对国事的忧患,对腐败统治者的谴责,以及对清明政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同情众庶的人文情怀。

诗词中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首先表现在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上面。古代文人从儒家民难邦本、心忧天下思想出发,关心民生,忧民之忧,表达自己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

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还表现在对腐败政治的讽刺和对广大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如: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儒家的文学思想篇8

关键词:儒家思想;语文教学;德育

毫无疑问,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发掘儒家思想精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优秀的思想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融入国人的血液。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有些东西已经成为历史的糟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并未过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有益于人类文明的精华。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正是中华名族的民族精神所在,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包括:爱国主义、诚信守正、仁爱思想、孝亲尊师,以人为本、明荣知耻。儒家认为“天地君亲师”是最重要的人伦纲常,“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虽然物换星移,社会演进,但儒家思想,如,和谐持中、克己复礼、义利和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在现代社会依然陶冶着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启示着人们应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儒家思想精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儒家文化气息,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熏陶的重要一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在教学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注重自己的德性修养,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对儒家传统思想身体力行。“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待人接物温和自然,举止态度谦恭庄重,教学中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做学生的道德楷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也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如,在校园路灯宣传牌上、宣传橱窗里定期张贴和更换儒家经典名句和故事。在学生中组织儒家传统文化的各种社团,营造出浓厚的儒家文化校园气息。提示语可以提醒学生向上、向善,名人格言、警句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学生会在老师、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优选国学读本,开展课外阅读

孔子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儒学观念,时刻准备把儒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精心选择好儒学读本,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

《三字经》包容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讲学习的重要性,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并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学生。《弟子规》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对学生学好规矩、树立做人的标准起着积极的作用。

确定书目后就要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以亲子阅读的形式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每天让孩子背诵50字左右。在学校,可在早读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诵读。背经典范文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终身受益。也可开展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可以设置校本课程传播儒家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显现着儒家思想的印记,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自古以来,语文教育总是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掘儒家思想的精华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操作中只要把握好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探究教育方法,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内化”的效果,对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推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