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8篇

时间:2023-05-24 08:52:05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1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语言;对比

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网络文学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体现出的是世俗性和物性的特征,其所显示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性。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更能够促进当代文艺建设的向前发展。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1.1两种文学传媒的对比研究

1.1.1传统文学

对传统文学而言,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是纸质,其内容有文字构成,其传播属于单向传播。一般而言,传统文学在创作上具备一定的写作程式,且不同类型的文学具有相对固定的体裁和形式。以小说文学为例,在创作时必须全方位、立体地、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并反映时代的特质。同时,传统文学多被附加了一种激励社会和教化社会的责任,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宣扬传统道德的任务。

1.1.2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则是现代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和链接技术的优势,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来彰显和表达的一种现代文化形式。网络不仅承载了各种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也派生出了一系列无法以体裁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的传播方式。例如,文学网站、博客、动画软件等。这些均成为了网络文学的重要传播载体。从传统的方式和传播的层面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网络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统文学传播方式较为被动;二是,网络文学成为平民化的一种话语表达形式;三是,网络文学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扩展,日渐衍生出多种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传媒形成巨大冲击。

1.2两种文学语言的对比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语言上存在明显差别。传统文学为表达思维的严谨性和作品的表达意图,在创作语言上往往千锤百炼,对语言进行修饰,对句式进行选择,追求语言上的准确性、形象性。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往往绞尽脑汁的推敲文字,修饰语句,追求所需的韵味。网络文学则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通俗化、速食化。在语言上,网络文学追求简短、直接、幽默的表达。因此,网络文学句子结构较为简单,形式短小。

1.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读者参与度的比较

1.3.1传统文学无法参与创作

无法参与和无法改变是传统文学文本的主要特点。传统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毕,读者便无法参与起创造。传统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对文学作品原作者的鼓励和尊重,但是也限制了作品阅读者的读解权。读者只能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后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而网络文学则可以接受创作的双向互动。

1.3.2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

网络文学中,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结合自己的感想及对文本的看法做出一定的回应和点评,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的互动性得益于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作品被他人删改、续写、转载等。网络文学没有如传统文学般的特权性,相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因此,网络文学中人们的参与度更高,文学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1.4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的比较

从文学的目的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

1.4.1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

传统文学的文学理念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在“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二者之间徘徊,少有如网络文学般的宣泄与自娱。“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依然是传统文学中的主导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对现实生活进审美认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传统文学作家则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去发现其中的美,去概括其中的美,去塑造美的形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当读者品读作品时,便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作品刻画出的各种情景,形成强烈的情感反映,或悲伤、或快乐、或优美、或丑恶。读者在精神上接受陶冶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增强辨别是否和丑恶的能力。

1.4.2网络文学的宣泄和自娱

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文字撰写着人生经历和情感股市,不加掩饰,不过度雕饰,也没有虚伪的迎合。因此,网络文学中,“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居于次要位置。一名出色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其作品质量不亚于传统文学中的一些作品。同时,这种文学更贴近于文学的本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泡沫文学。泡沫文学是互联网和网络文学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的趋势思考

一是趋同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商业化运营下,一些脱颖而出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传统媒体出版作为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这会使得网络文学朝向与传统文学趋同的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与传统文学融合,成为“传统文学”,而“网络文学”这个词便会名存实亡。对网络文学来讲并非是一个很好的归宿,这将意味着一种具备网络特质的文学形式可能消失。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虽然具有巨大差异,但同为文学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应当通过努力实现艺术与网络化的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在保持网络文学特质前提下寻求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文学的优势所在,可以采用新兴的“博客”写作形式等保持写作的相对自由、个性化、传播文学的基础上,追求文学造诣的提升。

参考文献: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2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特征

对于网络文学,是指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中,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文学是在传统文学下衍生的一种文学产物,在新时期下,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同时网络文学是在新时期下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文学形式,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因此,网络文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变异和网络文学勃兴

(一)文学变异的发展

对于文学,口语是其最早的载体,文学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创作、传播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早起的文学称作是口头文学,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文学作品逐渐通过纸质保存下来。随着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学媒介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广播、电视、电影等新产品技术以文学媒介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作者而言,计算机工具的产生,不仅仅代替了传统的写作,还为其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网络平台中,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容量资源库,作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询各种图文资料,同时也能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品轻松的展现出来,和出版社、读者等进行沟通交流。在网络平台中,传统文学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学作品能在创作、接受等过程中实现互动,作者的作品能在网络平台中快速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而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看法,将作品信息及时反馈给作者。在网络平台中,文学作品发生了极大的变异。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

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可以发现,当前世界上关于中文文学的网站有3000多个,在我国有300多个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有200多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有260多个网站可以让作者发表原创文学作品。此外,在其他的综合网站中,也设置有专门的“文学”专栏,如新浪网站、搜狐网站、腾讯网站等,均记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信息。这些网络文学极大的丰富了网民的文学视野,同时在网络中极大的促进了文学的传播。“榕树下”、“网易”等网站都举办有网络文学大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可以说在新时期下,网络文学已经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

(三)网络文学的分类

对于网络文学,可以简单的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网络上的传统文学作品,也就是传统文学的数字化,读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在线阅读各种传统经典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全集等,对于这一类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除了文学载体不同外,其他的没有什么差异。(2)网络原创文学,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通过传统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然后将作品发表在网络中,如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类作品,虽然是采用传统的手法进行作品创作的,但是作者是在网络上进行作品发表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特性。(3)利用超文本技术、网络交互等创作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是网络文学的一种新品种,具有很强的网络特征,与传统文学有明显的区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如作品《网上跑过斑点狗》、《火星之恋》等都是这类作品。(4)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文学”创作,对于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还比较少,其本意已经超过了文学的范围,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二、网络文学基本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社会空间

数字世界对传统文学审编机制的“格式化”,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文化理念为网络结构空前开放性及去中心性。以往通过纸媒介传播时,因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传播出来的文学较为有限,官方具有一定的物质设备垄断权和文学传播手段,他们在实现文学经济利益的时候也将文学政治职能完成。该时期发表的作品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衡产物,同时也是传播者经济利益、文化精英读者审美趣味、作者审美创造和统治者政治利益相结合的产物。在发表任何一部作品时都不能将编辑的目光避开,同时离不开出版商的认可。针对该种现象出现,在较多的创作者中只有少数能成为作家,获得话语权力进而让创作者身上透漏出一定的贵族气息。写作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敲打,还需要按动鼠标将作品发到微博和公告牌上,但是在阅读网络文学时只需要开启一台计算机。综上所述,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由和平等的网络理念。基于网络文学的该种特点,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写作文章、阅读文章和发表文章。不会再出现因为读者审美趣味或是编辑等原因出现障碍,也不会再有编辑把门,出现难堪或是退稿现象。只要作者自己愿意就可以将作品发表到网络上供大家阅读。

(二)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信息搜寻、休闲娱乐等,成为人们网路生活的必然过程,同样的当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的一种活动场所时,就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审美趣味,进而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造成影响。对于传统文学,受审编机制的影响,逐渐变得格式化,为网络文学的产生,在文学界带来一种自由、宽容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鱼龙混杂、随意浮躁等。网络文学的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在网络技术特征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在于现代知识态度的转变与电脑网络的日夜普及,使得网络文学在普及后,现代文学有了新的艺术空间。网络文学提倡平面化表达、无深度言说,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了符合后现代文化的逻辑思维,是后现代审美特征的体现,也就是对传统文学的解构和建构。

(三)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语言具有符号化数字化、简洁化口语化和新奇化幽默化等特点,其中,符号化数字化是指在用键盘敲打网络文字时,可通过多种文字符号或是非文字符号进行,进而给读者视觉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让网络文学作品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如“GG”“MM”拼音缩写的含义为哥哥和妹妹,“7456”则代表气死我了等等。简洁化口语化主要是因网络上信息较多,观众为提高阅读速度没有耐心品味,因此,网络文学的语言一定要简洁。另外,网络文学最先出现在论坛上,因此具有较强的口语化特点,口语化特点使得作品简洁明快和活泼生动,进而使得观众能轻松的阅读;新奇化幽默化是指网络文学为观众们提供追求标新立异和推崇个性的新世界,进而便于观众们充分自身的想象力以及主观创造能力。网络文学的语言较为巧妙,具有令人瞠目结舌和语出惊人的作用。该种语言特点能让观众很好的宣泄自身不敢表达的情感等。综上所述,网络文学语言的独特特征给读者一种扑面而来的理趣和智慧,进而使得网络文学的活力和生机得到显著彰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简洁性和丰富性,最终提高文学表现力。

(四)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

对于网路文学,和传统文学媒介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是在这种优势下,使得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有别于传统文学。对于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接龙体叙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有文人一起喝酒行酒令、作顶真诗等文字接龙游戏,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文学游戏变成了当今的网络接龙体叙事小说。(2)超文本叙事,网络文学中的文学时依靠于现代网络技术产生的数字化艺术,网络技术的使得“超文学”这种新型文学形式得以产生,在网络中,超文本小说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网路文学”,只是存在于网络中。(3)多媒体叙事,在传统文学中,只是简单的进行文学形象塑造,文字是唯一的信息媒介,读者只能通过文字符号,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再创造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而在网络文学中,可以通过电脑技术,进行多种手段的文学形象塑造,从而带个读者一个有声有色的文学世界。和传统文学叙事相比较,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独特性、丰富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文学能成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对于传统文学,是植根于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结晶,而对于网络文学则是新时代的一种文学新产物,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有很强的渊源,传统文学走向网络平台是时展的体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也极大的促进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充满了新意,在具备传统文学的一些特性时,也具有新时代的独特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具有双面性,因此,网络文学需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学的影响,朝着高雅、经典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竟菱.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J].青春岁月,2014(18):141~142.

[2]刘静.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看网络文学[J].华章,2013(34):163~164.

[3]邹奂.浅谈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J].卷宗,2014(02):305~306.

[4]周昌义.关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几点误会[J].芳草:小说月刊,2014(08):98~99.

[5]胡新梅.新与旧的碰撞——论我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25~126.

[6]常翠岩.以痞子蔡的作品为例看网络文学的“草根性”[J].青年文学家,2015(21):214~215.

[7]高建薇.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1):173~174.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3

【关键词】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互补性;差异性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逐渐的形成,它的形成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都执着于网络文化,他们认为网络文化方便,同时也能够通过网络文化给自己的精神带来一定的愉悦感,为此,很多人忽视了传统的书本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发展步伐变得缓慢。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尽管网络文化给传统书本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从某一层面上,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作了条件。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流发展分析

如今,网络文学已经越来越受关注,尤其当前已经有很多的70后、80后和90后人群,这些人群越来越喜欢网络文化,为此,网络作家以及作品已经成为被关注的一个焦点。从98年起,网络文学就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起来,从此,网络变成了一个文学出版市场中的较大的掘金场,网络文学也从此崛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网络文学中进行创作,也有很多人开始在网络文学中展开阅读,这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网络文学的好奇心,还满足了他们对文学上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当前,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与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分歧,有人已经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文学观念以及写作态度等,和传统文学的趣味以及精神、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差距。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对待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情绪化,这是不正确的做法,由于这些人的情绪化的存在,给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留下了一定的隐患。但是,如今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界线已经逐渐模糊,二者在各自的发展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对方影子,这使得二者陷入了一个纠结的状态。

1.1网络文学的发展涉及了传统文学

很多以网络写作起家的作者在网络写作后,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经验,还有了一定的人气指数,逐渐的网络作家身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追求,他们开始了向传统文学方面发展。在传统文学中,文学期刊以及出版社在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但是,由于在近几年来,网络文化向文学文化的延伸,改变了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很多网络作家已经进入了各级作家的协会系统,这一巨举措标志着网络作家和传统文学作家的身份已经趋向于融合发展的方向。

1.2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分歧虚假化

很多时候,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存在的矛盾被虚假化,这里的虚假化是指二者的分歧被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也被一定程度上娱乐化。事实上,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有很多人对网络与网络写作并不了解,并且,他们所持的文学观念不同,虚化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矛盾,从而扩大了二者的冲突。

2传统文学逐渐向网络文学扩展

尽管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不仅网络文学向着传统文学方向延伸,传统文学也向着网络文学方面不断的发展。传统文学作家在创作了一部作品以后,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开设博客等等,其目的在于扩大传统文学作者所创作作品的影响力。另外,也有很多的传统文学期刊在网上将自己的作品开设了电子版,虽然传统文学作者需要注意作品的发行量,但是,在网上上传作品会使作品发行量滞后,可上传后的传统文学在此时也被称之为“网络上的文学”。除此之外,传统文学不断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作团队,还拥有一个文学批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存在,为传统文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网络文学作品的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篇幅较长,而传统文学的篇幅一般较短,这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如,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的篇幅远远超过传统小说的篇幅,这也是网络阅读的一个最大特点。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传动文学带来的不单单只有冲击,它还从某一方面上推动了传统文学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同样存在着互补性,在某一方发展的同时,也会映射出另一方的影子,同时,两者也向彼此延伸发展。

3结语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已经逐渐的形成,并且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但是,由于网络文学的发展,给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动摇了传动文学稳固地位。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流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所在,同时,也明确了两者的互补性发展。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推动我国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尽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和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之间的互补性也弥补了两者的不足,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爱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差异性与互补性[J].南方文坛,2013(1).

[2]陈献兰.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的泛化和异化[J].学术论坛,2009,32(7).

[3]王晓英.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审美差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4

[关键词]学者;网络;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通过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学者进行调查,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看法,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结论,为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以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发展的态度,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为基本诉求。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态度,以及应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二、调查过程

首先,确定调查的具体方法。为了从开放的视角了解学者对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让学者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本调查采用访谈的方法,即主要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

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本调查是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主体状况的一个把握,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我们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从事社科领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研工作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为了扩大调查对象范围,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我们选取了四省人员。我们选取的学者,长期从事社科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且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本次调查具有一定说服力。由此,我们对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三十位学者进行了调查。从年龄构成看,访谈者以中青年学者(35—49岁)为主,所占比重为87%,50岁以上学者所占比重为13%。从学科构成看,访谈者的具体学科涵盖哲学、历史、中文、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领域。这些领域是和传统文化及网络文化相关的领域。从学历职称构成看,访谈者中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高达80%,本科学历所占比重为20%。职称全部为副高职及以上。所以,无论从年龄、专业,还是职称上看,我们的选择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对我们所调查的问题进行有效和充分说明。

再次,设计调查问题。现实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网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先从学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切入,进而深入到对网络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问题的认识。由此,围绕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看法、对网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状况等方面展开,具体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2.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3.网络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网络能否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4.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情况。

三、调查概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现场访谈等方式,与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等四省份三十位学者[1]进行了沟通交流,最终形成调查样本二十五份。针对这些样本,我们来进行分析。

1.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

学者普遍表示传统文化当前传承发展的现状不理想。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学者认为,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开始重视,但存在虚化的倾向。河北历史研究学者姜教授认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过。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也很多,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存在虚热。”黑龙江科技教育学者闫教授表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和国外差距很大。韩国、新加坡从骨子里尊重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的是认同西方文化,源于对教学体制建设的忽视。教学缺位,体制机制的缺乏,使传统文化遗失。”黑龙江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从自身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感到,“目前人们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精髓,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从学者们的回答可见,学者们认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很不理想。

2.学者对传统文化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抛弃的见解

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黑龙江闫教授提出“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的判断,应该辩证看待。现代我们认为的糟粕,对当时有积极作用,就是精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要有重点。当然,传统文化中包含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但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时代。”学者还从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提出传统文化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应该抛弃。北京文化研究学者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很多,值得继承,比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念;刚劲有为的人生理想;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家国一体的国家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应该抛弃的是:滑头哲学;混世观念;等级意识;专制文化。”黑龙江高教授认为,“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积极入世的精神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以及责任意识有积极作用。道家对生命本性的尊重,以及人回归自然,融于大自然之中的生命体悟,对现代人的浮躁心态,紧张节奏下的心理压力,有疏导作用。而尊卑、官本位、专制应该抛弃。”从调查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表示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但对于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了不同解答。

3.学者对网络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用的态度

大多学者表示网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积极意义。江苏文化研究学者林副教授表示“文化如果是观念或思想,或是涉及关联观念或思想,那就当然可以;网络只是信息手段而已,能传播思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等。”河北姜教授表示网络在推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很大。并进一步指出博客效果最好。因为“网站只代表网站的或办网站个人的观点,我们只能接受。博客可以让人们进行争论,能够深化。”黑龙江闫教授认为,“网络是最好的载体。能够推荐、介绍传统文化。”指出“文化本质是追求自由,网络是自由的最大体现。网络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最好的结合。而且深受青年人喜爱。应该创建大型的、好的网站,形成样板,让人们普遍接受。从实际看,要扩大传统文化网站的影响。总之,要有高层进行统一部署,加强系统工程建设,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学者在肯定网络对传播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提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河北姜教授指出,“目前,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消极的、封建的东西太多。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不客观的观点比比可见,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感到很担忧,呼吁国家管理部门加强高校教师管理,加强网上文化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应该对网络加强监管,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太认可。黑龙江某中医药大学方副院长认为“网络更多是负面,要加强监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是国家要重视,要做好引导。”从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更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在传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张应该利用网络载体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4.学者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

学者普遍表示尚未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我们的访谈中看,学者们经常使用网络,网络在其工作中不可缺少。但在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大多学者表示没有为之付出实践,北京高教授表示,“目前主要通过课堂和讲座传播传统文化,建立网络论坛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主要是时间不允许,另外这种传播的自觉性还不够。我可能会再退休之后,设立网站或开启博客传播传统文化。”河北姜教授表示,“不会在网上发表观点。网上的东西太多,太杂。网络舆论压力也很大,如果观点不符合网友口味,会遭到网友的群攻。不愿和一些偏见者进行争论,觉得很难争论清楚。”也有学者表示进行着实践,林教授在论坛、博客中发表见解,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四、结论

学者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中青年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新技术的高应用群体。了解学者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看法、应用网络情况,以及借助网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学者普遍表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理想,认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学者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3.在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的实际之中,多数学者并未为之付出实践,极少数学者正在借助网络传播传统文化。

注释: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5

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

文学,是构筑于语言文字之上的艺术,是蕴藉于情感思想之内的表达,是哲的融合,也是美的展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文化内涵、折射出其民族气韵、并映衬出其思想高度。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时代下的文学种类也有了全新的划分。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让“网络文学”这一充满新鲜气息的专业术语应运而生,其独树一帜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使得人们对网络文学产生了同传统文学迥然相反的大众印象——在中国,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意蕴浓厚、格局磅礴、行笔凝练、说理深刻;而以《斗破苍穹》、《诛仙》、《后宫甄嬛传》等为作品代表的网络文学,则成文迅速、想象自由、情感直白、受众庞阔。文学市场的此种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极佳地揭示了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两者于各自定性上所存在的本质不同:以网络生活为主体、以网络语言为基础、以网络读者为目标的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这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充分展现了其快捷、高效、丰富、包容的特质,紧贴时代步伐,紧扣社会热点;而归属于“时间淘洗之下的经典”的传统文学,则是现今剥离于网络元素之外的文学体裁与样式的大集合,时刻与其所承载的一切政治、历史和经济因子一起,对当代社会的人文环境起着持续性的塑造作用。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造成的冲击

互联网的优越性赋予了网络文学某些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闪光点。首先,对传统文学来说,作品的撰写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只有专业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大家,才有可能成为一部具有传播价值的传统作品的文学生产者。而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报刊、杂志或出版书籍才可能与读者见面。这一严格的既定程序意味着传统文学的一众孕育成果在被正式发表之前,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文学编辑和文学出版商的仔细甄别和选择。如此“命定”的挑选过程反过来,也相应地对所有传统文学的文学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并从客观条件上保证了传统文学产出的质量和水平。而与之相对的是,网络文学对文学创作主体的约束性大大放宽:没有编审、没有校对、没有出版商,文学创作的门槛被无限放低,任何人只要产生了文学撰写的兴趣,便都可随时在各大网络文学站点展开其个人创作。网络为每个潜在的文学生产者都提供了平等的文学构筑机会,这种开放性大大打破了过去传统文学对文学创作主体的严苛限制,使得旧有的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的“精英游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和消解。其次,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评论者在其个人质素上也被增添了诸多的不可控与不确定。目前看来,大规模依赖于各类新兴速消文学网站、抑或是各类老牌综合网站初生文学版块的网络作品,因了这些站点网民进出的高度快捷和发帖的极度自由,而均在其评论区显示出相应的文学反馈深度的缺乏。对传统文学作品来说,文学品读应是理性的、中肯的、有意义也有价值的,但这些要求在被互联网主宰的文学评述场内,则全无了踪影。纵览目前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的评论区,客观、公正而有理有据的严肃发言寥寥无几,大多是毫无来由也毫无去向的“灌水”和“刷屏”,情绪宣泄取代学术交流占据了主导,个人臆想取代客观事实抓取了上风,传统文学评论所赖以生存的主流论述语系,在网络文学面前都失去了意义。最后,则是文学创作动机的模糊和淡化。通常来说,在传统文学领域,文学创作一般都需要一个切实的“标的”。“我手写我心”,传统文学写作者的创作初衷往往非常明确:由于其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的确“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才会提笔展开文学创作。而在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的今日,越来越多的网文开始抛弃文学创作的初心“为写而写”、“为作而作”,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诞生甚至纯粹是为了取悦大众,为了迎合资本与市场,乃至是为了无意义的宣泄和自娱。此种情况下,文学的神圣性和使命感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折损,网文的行文和成文也因此而变得个人化色彩浓重,信仰缺失、格局狭小。

三、网络文学所造成冲击的利弊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网络文学给传统文学所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绝非一个单面、单性的问题。在新旧交驳的过程中,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所施加影响的后果,应是利弊兼备的。负面来看,由于有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作依托,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艺术表现力更为强劲,在传播速度上也占据着几近压倒性的优势。对习惯游走于各大门户网站的互联网读者来说,网文的日日更新、时时新鲜是致命的吸引,也是其持续获取阅读快感和集体共鸣的重要途径。此种局面下,传统文学的热度便开始不可避免地日渐消减,直至无人问津。而进一步,此类偏向“娱乐狂欢”的阅读模式,也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蕴藏于传统文学外衣之下的优良文化因子的流失,过去人们曾在众多高质传统文学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特定民族气节与精神,如今已难觅踪影。当然,若从正面来看,网络文学的燎原之势,也给新时代下的传统文学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启迪和激励。大众对网络文学的追捧,或可看成是面向传统文学敲响的一次严肃警钟,让如今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文学在互联网新时代下究竟应该如何破局。“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网络文学对市场、读者、以及文学理念和价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颠覆、分流与变革,传统文学若要“求活”,必得“求变”。具体说来,首先是传统文学的生产者们要跳出思维定势,在不背离文学创作纯洁性的大前提下紧跟社会发展态势,拓宽创作脉络,丰富创作元素,使得传统文学做到“于古雅中不失新风”;其次,是传统文学的研究者们也应及时理清思路,不断寻找全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增强传统文学在当代的辐射度和话语权。

四、现实意义

接纳亦或鄙薄,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是,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到了当今社会文学手稿创作、文学风格品评、乃至文学市场运营的文学共融圈。看似站在两个截然相反对立面的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彼此之间的交锋与摩擦虽已十分明显,但并非无法调和。恰恰相反,通过具体了解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市场的影响和冲击,网文方可进一步明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传统文学的领航者和追随者也可进一步意识到市场风向和读者偏好的变化,留精华去糟粕,对自身原有的传播方式和运行规则做出恰当的丰富与改变。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6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性;商业性;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6-0078-0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研究”(2012SORW223)

李如,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安徽合肥230022)

如果从1991年留美学生创办第一份网络中文杂志《华夏文摘》算起,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有24年春秋;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引发网络文学热潮算起,网络文学也已经有17年历史。近年来,网络文学风生水起,发展迅猛,以其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读者和社会影响力之广,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领域一道亮丽风景和一种独特现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阅读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一种常态文学阅读,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如《亮剑》《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美人心计》《后宫・甄执》《何以笙箫默》等热播和电影《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杜拉拉升职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热映,让社会各阶层无法漠视网络文学的存在和力量。

相对于网络文学的繁荣热闹,学界对网络文学重视不够、评价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气息浓厚、文学审美价值不高,尚未出现“大师之作”。但这是失之公允的看法,评价网络文学,不仅仅要看到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现象的一面,更要看到网络文学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面,辩证考察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商业性关系,才能认清网络文学的真实发展。

一、文学性:与传统文学的对比

对网络文学文学性或文学审美价值的判断是基于传统文学的标准,在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中,评论家对网络文学或赞誉,或批判,具体就不一一概述。但是在对比之前,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传统文学是什么?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不简单。先回答传统是什么?最具有权威的《中华辞海》对“传统”的解释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通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其中最稳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等。”却没有收录“传统文学”这一词条。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传统”都指过去的、历史的、已完成的某种事物。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北美华人文学圈诞生,到20世纪末流行于汉语文学圈时,同时随着互联网流行于华夏大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以其网络媒介载体的属性被称为“网络文学”。

为强调网络文学“新”,新闻界、评论界很随意地把“传统文学”作为“网络文学”的对立面来命名,显示对网络文学的无所适从和文学理论的苍白无力。在网络文学没有产生之前,中国文学没有“传统文学”的概念,只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文学等概念。如果从“传统”的语义学来理解,那么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而言是不是传统文学?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是不是传统文学?答案显然是。现在一提起网络文学,就会与传统文学相提并论、相互比较,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

以媒介为载体,文学经历了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印刷文学的变化,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以网络为媒介。如果强调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那么不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都是传统文学,包括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印刷文学。从历时性的角度,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部分印刷文学都成为遥远的过去,被称为传统文学无可非议,但是从共时性的角度,与网络文学并存的当代印刷文学难道还可以称为传统文学吗?正如康桥所言:“网络新闻对应的是广播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我们能把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叫作‘传统新闻’、把这些从业人员叫作传统新闻工作者吗?那我们将每天生活在‘传统新闻’中。”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那么回到网络文学本身正在发生的实际,当前以玄幻、仙侠、武侠、科幻、言情、官场、都市、穿越、盗墓、恐怖、网游等为主的类型化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流,是一种大众的通俗文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以雅俗来判断,传统文学似乎应该称呼为严肃文学或纯文学。但是这又与网络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不十分符合。中国网络文学起源于北美华人文学,北美华人网络文学基本上还是属于纯文学的范围121,国内早期网络文学作家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李寻欢等人的作品以及如今网络上的网络诗歌、散文、博客文学等也不属于通俗文学范畴,显然网络文学中也存在着纯文学,

网络无限。网络文学也具有无限可能性。面对网络文学这个无限可能、包罗万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的庞然大物,任何试图从本质上加以定义都难免有遗憾之处。一些评论家和文学家已经抛弃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二元对立的观念。马季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两者扮演的角色不一样。”陈鲁强调:“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是基于人文、人情、人性等基本要素之上的精神创造。”莫言断言:“在浩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不缺乏经典,网络文学的艺术标准并没有下降,而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学将与网络文学合二为一。”严歌苓认为:“网络文学每一个作家都是很个体的,从他的写作形式到他的思考,还有对他作品美学上的追求都是很不一样的。这点和传统文学没有区别。”

面对网络文学发生的实际,较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其实不妨换一种思路,将“传统文学”置换为“文学传统”,那么研究视野就会豁然开朗。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其网络的包容性,充分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通俗文学传统以及西方大众文学传统等营养因素而应运而生。比如网络文学最为流行的玄幻、仙侠小说,既有中国上古神话、志怪传奇、明清神魔小说、民国港台武侠小说等文学传统的渊源。又有西方神话、西方幻想小说《魔戒》《哈利,波特》等文学传统的渊源。

当评论家站在传统文学立场以“文学性”标准批评网络文学时,恰恰说明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文学研究者感受到了危机。“文学性”概念源自俄国形式主义。罗曼・雅克布逊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亦即使某一本书成为文学作品的那种东西。”强调“文学性”就是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说:“文学性的定义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作为鉴定是否属于文学的标准,而是作为理论导向和方法论导向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阐明文学最基本的风貌,并最终指导文学研究。”因此,文学本身并不需要“文学性”,而是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需要“文学性”。

不必纠结于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也不必纠结于“文学性”的理论界定。网络文学本质上还是文学,具有成为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遵循着文学的基本规律,以描写人、刻画人为主,无论是什么类型,反映的都是人性。神也好,魔也好,都有着人的七情六欲,对真善美的追求依然是永恒的主题,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弘扬依然是不变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学发扬了文学的想象力,接续并重塑了中国延绵几千年来的幻想文学传统,激活了当代中国人的幻想力,使文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幻想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也是网络文学的魅力之所在。

二、商业性: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环

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最初的网络文学,无论是北美华人网络文学,还是大陆原创网络文学,都是网民的一种自由抒写、自娱自乐,与功利无关,与赚钱谋生无关,更加注重文学抒发心灵、表现自我、关注现实的功能,更加强调文学本身,只是借助互联网圆文学的梦想而已。因此,早期的网络文学更加贴近纯文学,网络作家创作作品也是基于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作品的内容也较为文艺,较为符合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作品的文学性占据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对于中国网络文学来说,商品属性异常显著。我们今天之所以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学并加以研究,是基于网络文学产业化飞速发展的事实。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天然具有商业性。网络文学必须依存于文学网站,而文学网站的运营没有金钱的支撑是万万不行的。如国内早期最为著名的“榕树下”文学网站。1997年由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办,朱威廉坚持网络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原创精神,坚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倡导“生活,感受,随想”,免费发表网友原创网络文学作品,带动了国内网络原创文学的创作热潮,凝聚了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邢育森、今何在、韩寒、郭敬明等作家。1999年到2001年。“榕树下”举办三次网络文学大赛,王朔、王安忆、苏童、陈村、阿城等知名作家出任大赛评委,在文化界引发了“榕树下”网络文学现象的讨论。然而到了2002年,随着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榕树下”运作步履维艰、陷入低谷,于是朱威廉以1000万美元价格将“榕树下”卖给全球传媒巨头贝塔斯曼。

可以说,2002年,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历史的拐点,是从此一蹶不振、烟消云散,还是困局突围、一飞冲天?于是,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各大文学网站开始探索收费阅读制度,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始实施VIP付费阅读,并成为各大文学网站的基本盈利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付费阅读拯救了中国网络文学,从此,中国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走上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当网络文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本敏锐把握了市场动态,于是将资金投入了网络文学。2004年开始,盛大公司陆续收购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小说阅读网、榕树下、言情小说吧、潇湘书院六大原创文学网站,并于2008年7月成立盛大文学有限公司。近几年,网络文学成为资本角逐的战场。2013年5月。腾讯高价挖走了起点中文网的核心团队和近一半大牌作者,成立创世中文网,推出腾讯文学。2013年10月,人民网2.48亿收购网络文学企业成都古羌科技有限公司69.25%的股权,向网络文学领域进军。2013年12月,百度1.915亿元收购了纵横中文网,2014年11月27日,宣布百度文学正式成立。2015年1月,腾讯50亿元完成对盛大文学的收购,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整合成立新公司“阅文集团”,统一管理和运营原本属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云起书院、QQ阅读、中智博文、华文天下等网络文学品牌。此外,阿里巴巴和360也有意进军网络文学市场。

可见,产业化运营的文学网站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主阵地,商业化写作成为网络文学的基本生存方式。网络文学的商业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从创作目的上表现为金钱化倾向,很多作者投身网络文学创作就是看中了网络文学的赚钱效应。2014年12月3日,华西都市报第九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品牌子榜单“网络作家富豪榜”,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分别以5000万元、2800万元、255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居榜单前三位。从创作内容上表现为类型化倾向,玄幻、仙侠、官场、穿越、言情、都市、盗墓等通俗流行的题材。这类作品通俗易懂、适合各年龄层次、各社会阶层的读者。从内容传播上表现为消费性倾向,作者论字卖钱、读者以钱买字,粉丝经济逐步流行,一些读者打赏作者动辄百万元人民币。从作品篇幅上表现为超长篇化倾向,由于字数越多越赚钱,很多作品总字数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注水”现象比较严重。过度商业化已经损伤了网络文学的文学性。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不仅仅作为文学而存在,更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而存在。美国文化批评家杰姆逊说:“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纳入全球化进程中,当代消费社会快速成型,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日益流行,互联网经济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文学乘中国文化产业东风而蓬勃发展,其商业性不仅表现在自身是文化创意产业,还表现在知识产权全版权开发,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网络文学作为产业链的上游,通过知识产权授权将产业链打通,开发实体书出版、影视改编、游戏改编、动漫改编等,从而给下游的出版、游戏、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不断提供内容和素材,促成了文化产业的大融合。作为通俗文学作品的《哈利,波特》虽然不是网络文学,却是文化产业链的完美诠释,由出版开始,电影、DVD、录像带、电视片、唱片、游戏、广告等周边产品不断扩展,还有难以计数的玩具、文具、服装、食品、饮料、手机等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再到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并且不断丰富,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在游戏动漫领域,越来越多的网文‘天价’授权案例出现:《择天记》5000万元授权动漫开发,《不败王座》《我欲封天》分别以810万元、655万元授权手游改编……网络文学俨然已成为当下文化产业的‘内容金矿’。”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年度研究报告2013》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环比大幅增长66.7%,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庞然大物,仅盛大文学网站就有“200万名作家、700万部原创小说、1.5亿个用户、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每天新产生1亿字的作品”。这是何其令人生畏又令人振奋的数字,这将为文化产业提供多少创意的内容和素材?“网络文学在作品的市场转化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网络文学的理由,由读者粉丝、文学网站、书商、影视公司参与形成的网络文学商业运作机制带来了文学发展的新机遇,蕴含着新的活力,是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的商业性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将打造中国文化产业链的《哈利・波特》。

三、一体两翼: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商业性关系问题实际就是网络文学的质量问题。与海量作品相对,网络文学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质量不高,无数的作品沦为文化快餐、文字垃圾,只有一次性商品的消费价值,而无流传于世的审美价值。但另一方面。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网络文学有不少优秀作品。2008年10月29日至2009年6月2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与《长篇小说选刊》联手承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点评活动,经过7个月的海选和推举、网络投票,在网络读者推荐约1700部作品的基础上,由文学界推举出10部最佳作品:《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由网络读者推举出10部人气最高作品:《尘缘》《紫川》《韦帅望的江湖》《亵渎》《都市妖奇谈》《回到明朝当王爷》《家园》《巫颂》《悟空传》《高手寂寞》。这些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的精品,当然不仅仅只有以上的作品,凡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经久不衰的作品都可能是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品。

那么网络文学如何寻求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段话也适用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应兼顾文学性与商业性,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完全矛盾的。正如马季所言:“网络文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范式,确立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只有具备较强思想性、艺术性的精品才能脱颖而出,受到读者的欢迎,自然就能占据市场份额。如《诛仙》语言清新优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鲜明、布局场面宏大、想象瑰奇惊人、写情细致人微,整篇小说极富文学色彩,同时又受到市场的热捧,获得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成功。

我们需要辩证看待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商业性关系,首先还是要认清事实,网络文学的主流是类型化网络小说,发展方式是产业化发展,写作方式是商业化写作,要求每部网络小说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其次,商业化发展正是网络文学本身价值之所在,是其作为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追求商业性,就没有海量作品,就没有网络文学的繁荣局面。再次,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产生的海量作品是产生优秀作品的基础,一部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如果要在海量作品中脱颖而出,绝不是依靠低俗、迎合读者就可以的,必须以质量取胜、以内容为王道,走精品化道路。今天的网络文学正如当年的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是不受文学界待见的,直到出现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黄易等作家。武侠小说的质量逐步提升,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大师之作”,更是由俗转雅、雅俗共赏。极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欣赏品味和审美价值。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7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特点;挑战

0前言

科技发展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它给人们带来更多创作的可能性,也可以让人们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现许多网络文学网站,如“潇湘书院”、“豆瓣”、“新浪”、“网易”、“百度”等。这些网络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与读者的互动,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参考更多人的意见,为自己的写作带来更多思路。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更受青年人的喜爱,它能够满足青年人的“快餐”式阅读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所以网络文学出现后呈现出一种快速成长的势头,给传统文学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1网络文学的特点分析

(1)展现个体内心想法。与传统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不同,网络文学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它们一般都是从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展现出个人内心想法。因此说该种文学形式更多的带有一种娱乐性,可以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来发泄内心的愤懑或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文学中,人们更加关注其社会功能,比如在“新文化运动”中许多文人志士就希望运用文学来激发人们的建设国家、抗击外敌的斗志,带有较强的社会目的。网络文学则相反,它的创作处于一种虚拟的状态,读者不了解作者的具体情况,作者也不用承担相应的社会教化责任,他们只需要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即可。除此之外,网络文学的创作更加自由,只要拥有一台电脑,连接一根网线,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中来,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降低文学作品传播潜在的危险性。

(2)更加突出平面美。网络文学注重的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消费方式,所以它们的创作更加平面化,大多数都不会讲究蕴意美,突出的是直白化与平面化。传统文学强调的则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语言中包含的信息极为丰富,需要读者去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才能得到文中寓意。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学的阅读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人们渴求一种平面化的文学形式以得到精神慰藉。网络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语言不求精致,而是用最简单、最朴实、直白的话语来打动读者,让读者能够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充满了色情和暴力,为社会文学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突出平面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创作质量,直白不等于媚俗和低俗,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展现文学之美,给人带来更多精神安慰。

(3)形式更加丰富。网络时代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形式更加丰富,比如年轻人喜欢阅读的小说和诗歌文学,它们描写的大多数是一种理想下的形象,描写方式和表达方式非常丰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同,它不仅能够运用文字来表达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动画、声音等来体现文学意境。比如黑可可创作的长篇小说《晃动的生活》,它就将动画、声音、文字等充分结合,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听到与文学作品相对应的音乐背景,还可以在阅读中闪现精致的图画,给读者带来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冲击,满足他们的现代化的阅读需求,更好的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情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网络文学会有更多的空间,能够满足更多青年人的阅读需求,给传统文学带来更多的冲击与挑战。

(4)消费性超越欣赏性。网络文学大多数属于一次性消费品,它们主要是为了解决读者的阅读饥饿,所以说网络文学的消费性超越了它本身的欣赏性。传统文学一部作品的创作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打磨,而网络文学往往在几个月或者一两年之内就完成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作品,这样的速度令人咋舌,但是其创作质量也就大打折扣,一些作品往往经不起推敲,只能够满足人们当时的阅读需求,一旦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速度下降或者点击量减少,这部作品的人气则会降低,最终会不了了之。比如当前一些比较“火”的文学连载作品,大多数读者的评论留言都与作者的更新速度有关,从这些评论中也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消费的态度,他们希望作者的写作速度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我花钱找快乐”的典型。

2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网络文学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语言描述、审美方式及创作方法上与传统文学存在非常大的出入。该文学在上述基础上突破,形成了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实现了文学的转变和拓展,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1)表现形式的新颖化。传统文学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等进行实现,通过上述内容展现文学的内涵及思想,营造文学氛围。网络文学可以借助网络体系,在传统文学基础上进行拓展,通过网络系统中的文字、图像、声音、颜色、超链接等对文学内容进行展现,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完成了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创新,是文学发展的一大突破。在该文学形式下,网络开始成为文学的主要展现途径,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接轨,成为了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文学与生活的关联。这种文学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接触,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参与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学市场,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2)表现手法的艺术性。传统文学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实现文学内容的表现,手法较为单一。网络文学借助网络中的各项元素,在传统文学语言艺术的基础上融入图片、视频、声音等,形成了多维、多面的表现体系,使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根本上降低了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提升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认识。上述表现手法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学市场,给传统文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网络文学表现的过程中就有非常典型的网络物质特征,这种文学能够被计算机语言编译,恶意借助多媒体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达,形式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文学语言的高级展现及处理。如多媒体语言中就可以借助超文本链接对文学中的内容进行穿插,通过超文本链接将不同的文学内容组合,形成系统的展现体系;图像语言中就可以借助图片表达形式对文学中的特定场景、特定语言等进行展现,形成针对性环境体系。上述表现手法完成了传统文学表现的革命,已经成为文学的主流表达途径。

(3)审美方式的个性化。网络文学的审美方式与传统文学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传统文学主要通过文字展现文学的魅力,其审美方式较为单一。而网络文学从其表达形式、表达手法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文学的特征,形成了较为个性化的审美体系,这种审美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本身,开始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改善了审美方式,丰富了审美内容。如网络文学在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开始借助文字美、图片美、声音美等实现美学环境的构建,借助上述网络元素形成了以多元立体化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网络文学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这种审美方式颠覆了传统文学中的纯文学审美,实现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审美反思,从根本上改善了文学的审美效益和审美质量,给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4)创作方法的信息化。创作方法的信息化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典型差异。传统文学主要借助传统工具,如笔、纸等对文学进行创作和记录,创作时间较长,查找、修正等较为复杂。网络文学主要借助计算机工具对文学进行创作,通过计算机完成文学写作,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查找、修正等,从根本上提升了文学创作的速度和效益。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系统,在上述网络信息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内容,进行迅速创作,有效地缩短了创作时间,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始运用APPLE微机进行计算机网络创作,其智能化诗词创作速度达到30s/首,创作效益非常显著。而在《文字温泉》一作品中就利用上述网络创作方式,对文学内容进行拼接,形成了不同的文学环境,其内容变幻莫测、丰富多彩,避免了传统文学导致的创作枯燥之感,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大大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吸引力。

3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出现为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快餐”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文学审美观念,它能够让人们更直接、更快速的了解文章所述内容,节约人们宝贵的时间,让人们在作品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今后的发展中,传统文学应该要积极借鉴网络文学的优势,网络文学也要避免低俗化、媚俗化的现象,努力提高创作质量,最终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姣华.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超越探究[J].作家,2011.6:177-178.

[2]尚静宏.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秩序重构的可能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3:126-128.

[3]王晓英.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审美体系的解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119-122.

[4]罗静雯.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2:55-57.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8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本体定位;批评方式;研究心态

随着网络文学研究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研究愈加全面,所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成体系,网络文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创建当中。笔者结合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发现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第二,网络文学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研究;第四,网络文学接受的研究;第五,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第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第七,网络文学的价值评判;第八,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与对;第九,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第十,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与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内容体系已接近完整。另外,笔者对涉及争议点以及各自论述的角度进行梳理,为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1网络文学研究的本体定位

网络文学是否存在?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一看似溯源性问题,其实始终都在困扰着网络文学研究的每一位学者。因为文学的存在及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再加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纠缠不清,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其难度便可想而知。有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李敬泽认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1]。学者李洁非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产生的。”[2]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网络文学领军人欧阳友权与他的研究团队在著作中完全肯定网络文学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的本体究竟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从载体上判断,只要具备了网络这个载体的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第二种从内容上界定,只要题材与网络有关即属于;第三种从思维方式上判断,具备后现代的网络思维即属于;第四种从表现手法上判断,重视超文本与文学的组合。纵观这四个观点,它们各自仍存在不足。第一种过于宽泛,第二种忽视了网络文学题材的多元化,第三种无法明晰网络思维这种抽象提法,会造成概念含混,第四种只关注到超文本文学,未免概念过于狭义化。笔者以为,网络文学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传播层面的网络文学、话语层面的网络文学、技术层面的网络文学,它们分别代表了网络文学存在的三种状态。理解但无需定义,或许是一件更适合的事。总之,“网络文学本体的界定”我们不用急于用一个概念对它进行圈定,如果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同时结合网络文学的三个层面的生成形态,恰当地施以阐释或者描述,或许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本身。

2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方式

网络文学搭载于新兴媒体之上,以传统写作手法(传奇体)进行构思创作,成为了新旧纠缠中发展的文学形态。它的新根源在于载体与手段,由此发散出的新型题材和写作路径,使得它与传统文学写作产生了代际。目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为中国文学。他们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晋事物,无现成理论可沿袭。因此,研究者大都采取的批评方式是老酒装新瓶,将传统文学理论套用到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展开批评。这一批评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给予评价较高的网络小说作品大多是接近传统写作方式的小说。研究者通常使用的传统批评理论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四种:社会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社会学批评模式因为网络文学作者没有完全具备“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时代框架,他们更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对社会的历史价值感相对缺乏,因而无法对其使用此操作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则与网络文学没有形成完备的语言体系而存在不和谐。心理学批评模式又因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根基过于单一,无法负荷心理学批评强大的理论磁场,而具有不适应性。根植于弗雷泽的原型批评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放置于当代这个纷繁多变的时代视野,就会出现悬空状态,从网络文学作品中找出适合原型批评理论的小说概率太低。显然,这些相对传统的批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文学的批评需求。当代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3]当研究者针对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展开各式探讨时,他们似乎深入到了网络文学特有的传播、创作、阅读方式和特征等内容,但实际上远没有建构起有效的批评话语。其实,研究者们都意识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诸多差异,但出于自身现代媒体知识和网络文学作品接触面受限,因而还停留在感性的事实和初步的认知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概念、范畴、方法,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论批评模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