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3-05-24 08:52:04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结构优化跨越式发展农业发展

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三次产业的发展总体水平不断的提高。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也按着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变化,新疆农业产值比重总体来讲是符合经济发展进程的,符合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即农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新疆第一产业产值在新疆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是35.8%,2009年为17.8%,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三十年来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地变化,比如1980年到1990年之间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首要地位,三次产业的顺序是一二三,改革开放刚开始的这个阶段,新疆工业和服务业还没有发达,所以农业对新疆生产总值中的地位高;1991年到1995年和2003年到现在位置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二三一,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9.5%;1995年到2003年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三二一。新疆产业结构的这种发展形式与新疆九十年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的发展,对外贸易带动仓储运输的发展为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出现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产业顺序就变动。

2. 农业内部产值结构

农业内部各部门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平衡,但各部门历年的产值发展趋势大体上不变。2010年新疆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产值超过其他三部门的两倍,其产值历年就在70%左右徘徊,波动幅度不大,这意味着,新疆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多年份不足2% ,发展缓慢;标志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所占的份额还小。一般经济比较发达,农业结构良好的一些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但是新疆畜牧业历年都徘徊在25%左右,2002年达到28.20%,从此又开始下降,2006年降到21.40%。这不仅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又与有利发展新疆畜牧业的资源环境不对称。渔业产值比重历年基本维持在0.6%-0.8%,是因为新疆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主要来源是山雪融化而形成河流,新疆缺乏养渔咸水与场所。

3.新疆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新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地区农业内部各部门的差异很大。2009年新疆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266.793亿元。其次是喀什地区,产值为239.8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7.2234亿元;种植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154. 3950亿元。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的种植业产值也超过100亿元以上,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3150亿元;林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喀什,产值为20. 1745亿元,最少的地区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920万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牧业产值最多,产值为101. 3766亿元,昌吉回族自治州占第二位,产值是85. 2977亿元。牧业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2653亿元;渔业产值各地区比较少,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产值超过一亿元,其他地区均未过亿元,产值最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渔业产值仅为188万元。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表现为各地区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这正是新疆各区域差异性的最直接表现。

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协调 ,就业形势严峻

2009年新疆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是49:15:36,这就意味着新疆劳动力的大约一半集中于第一产业,在农村劳动人口中存在潜在失业的危险。由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水平低 ,信息业、金融保险等产业不适和我国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劳动力。而周边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到乡镇,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形式严峻。

2.农产品品种结构难以协调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配置协调的农产品结构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且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呈现多样性。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经济资源,而又不失为市场所需,这不能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社会化服务落后

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进行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直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欠丰富等等,从而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特征。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来源渠道窄、所收集信息的时效性差,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农民大多依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不能对农产品未来供求总量、供求结构以及价格变动等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把握,从而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果的农产品供给往往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存在偏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优化新疆农业结构的建议

1.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深化镇、村集体企业产权的改革,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拓展外向型农业,链接“公司 +基地 +农户 ”“种养 +加工 +储运 +销售 ”等若干生产单元和生产环节,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农村小城镇的规划,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同时彻底摒弃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开放统一的大市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强化市场导向下的政府指导, 完善落实有关支农政策

深入分析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以发现 ,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民的弱势地位必然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在政府指导下进行 ,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应坚持资源比较优势原则 ,制定出切合本地区发展状况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指导、引导区域内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制定农村和农业发展规划 ,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户自发和自愿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新疆农业系统存在着区域性特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同区域特色和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分工与专业化,降低农业产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在新疆,结合“一退三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参考文献:

[1]吉晋慧:《关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 .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同时也使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阳市总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1%,占全国总人口的0.8%。近年来,在南阳市市委与市政府的领导下,2014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0.97亿元,同比增长8.3%,经济运行质量好于上年同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68.9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543.4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完成348.63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发展。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也就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了解和剖析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南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南阳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二、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先总结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南阳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初步核算,2013年全南阳市生产总值2498.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78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1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68亿元,增长9.9%,占GDP比重50.6%;第三产业增加值784.21亿元,增长9%,占GDP比重31.4%。三次产业结构为18.0:50.6:31.4。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同期的17.6:51.7:30.7发展到17.4:50.2:32.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工业、建筑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目前南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从图一可以看出,南阳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仅卧龙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92.1亿元,拉动GDP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53%。201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增加值1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7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76%。

自2008年以来,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不大,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从2008年到2011年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但2012年到2013年的数值可以看出,增速明显下降,且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说明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在保证传统行业发展增速减缓。

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921.18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2476.73亿元。2008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14亿元增加到2013年80.77亿元。2008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52亿元增加到131亿元。2008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10亿元,增长24.4%,到2013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

3.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⑴从整体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有待提高。据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南阳再次位居中原经济区30省辖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仅次于郑州、洛阳。通过与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安阳市、洛阳市和信阳市五市比较可以看出,市生产总值六市中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排名第四。因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都高于信阳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信阳市1.3个百分点,低于洛阳2.4个百分点,低于郑州9.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表1。

⑵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传统行业居于主导地位,新型行业有待发展。目前,南阳市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行业为主,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新兴行业旅游业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房地产全年开发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这说明新兴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金融业、保险业等虽然有所增长,但较其它五市,仍有待提高。如表2。

三、结论

近年来,南阳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等发展缓慢,从整体上看,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业还处于以传统结构为主体的阶段。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处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南阳市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南阳市经济统计公报,2014-3.

[2]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

[3]魏作磊,中国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展望.2005.

[4]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历年统计年鉴.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3

摘要:本文主要从整体、内部结构以及与河南省其它五市第三产业的现状比较分析了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加快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制定出符合南阳市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同时也使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阳市总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1%,占全国总人口的0.8%。近年来,在南阳市市委与市政府的领导下,2014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0.97 亿元,同比增长8.3%,经济运行质量好于上年同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68.9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543.4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完成348.63 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发展。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也就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了解和剖析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南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南阳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二、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先总结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南阳市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初步核算,2013年全南阳市生产总值2498.66 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78 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1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68 亿元,增长9.9%,占GDP 比重50.6%;第三产业增加值784.21亿元,增长9%,占GDP 比重31.4%。三次产业结构为18.0:50.6:31.4。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同期的17.6:51.7:30.7 发展到17.4:50.2:32.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工业、建筑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目前南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从图一可以看出,南阳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仅卧龙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92.1亿元,拉动GDP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53%。201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增加值1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7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 亿元,增长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76%。

自2008 年以来,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不大,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从2008年到2011年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但2012年到2013年的数值可以看出,增速明显下降,且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转变,在保证传统行业发展增速减缓。

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921.18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2476.73亿元。2008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14亿元增加到2013 年80.77 亿元。2008 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52 亿元增加到131 亿元。2008 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10亿元,增长24.4%,到2013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

3.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⑴从整体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有待提高。据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南阳再次位居中原经济区30省辖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仅次于郑州、洛阳。通过与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安阳市、洛阳市和信阳市五市比较可以看出,市生产总值六市中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排名第四。因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都高于信阳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信阳市1.3 个百分点,低于洛阳2.4 个百分点,低于郑州9.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表1。

⑵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传统行业居于主导地位,新型行业有待发展。目前,南阳市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行业为主,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新兴行业旅游业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 ,旅游总收入180 亿元,增长18.4%。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房地产全年开发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这说明新兴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金融业、保险业等虽然有所增长,但较其它五市,仍有待提高。如表2。

三、结论

近年来,南阳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等发展缓慢,从整体上看,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业还处于以传统结构为主体的阶段。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处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南阳市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南阳市经济统计公报,2014-3.

[2]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

[3]魏作磊,中国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展望.2005.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竹产业;现状分析;发展对策;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75-04

日益增加的各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处于超负荷状态。当前保护地球、追求低碳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履行的责任。低碳经济是低成本的生活理念,是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是无污染的生活消费。在陆地森林系统中竹子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速生丰产、再生能力强,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已成为世界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中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也正因为竹子的作用以及当今的环境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研究竹产业。“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全国1/6的竹林面积,其竹业产值与出口额均占全国总的四成,可见浙江竹产业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浙江竹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谋划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势在必行。

一、浙江省竹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浙江省竹产业发展历程

1.竹产业初创阶段。在1995年以前浙江竹产品的品种单一,大部分是低端手工编织,仅局限于传统的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行业的规模较小,产量也较低。在这一阶段,一些地区的林科所、林业院校对经济竹种引种栽培,在指导生产上作出了大量贡献。在针对当前粗放的竹林经营以及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现状上提出了主攻方向,要求巩固好一类竹林,提高二等竹林,积极垦复三类竹林,大力挖潜,增进效益[2]。

2.竹产业发展阶段。1995—2006年,浙江省竹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的初期,浙江省采取了引进外商办厂的理念,并以股份制形式进行运作,此时加工产品种类得到丰富,从最初的鲜笋加工、竹签、竹筷等发展到竹地板、竹工艺、竹编成品。这之后,竹行业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很多企业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了竹类加工的核心技术,甚至在原有基础上研发出新的产品。竹纤维、竹木复合地板、竹叶黄酮、竹醋液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竹产业战略转型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导致该产业战略必须改变。浙江省立足充分挖掘产业的特色,多方实践,多措并举,积极探索适应该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此时一场以“调结构,结能源,减排放,促发展”为总体目标的战略全面铺开。据测算,从2007—2009年单安吉竹业园区的竹产业工业增加值就分别为9850万元、15 000万元、25 000万元,其年增长率分别为28%、52%、67%,增长显著;竹子的单位产出率从2007—2009年分别产出9.07万元/hm2、10.53万元/hm2、11.67万元/hm2;创新技术改革投入逐渐增加,从2007—2009年分别为245万元、370万元、580万元。

(二)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其陆域面积有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毛竹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竹林有74.75万hm2,占森林面积的13.5%,年产商品竹占全国的1/5。浙江省是竹业生产、加工以及贸易的大省,近几年来,浙江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竹产业的发展,建基地、扶龙头、促加工、拓市场,竹林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竹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3]。

竹产业作为浙江省林业的主导产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稳中有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竹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浙江省栽培加工历史悠久,竹林面积占全国总量的1/6,据2009年统计,全省竹林面积83.34万hm2,其中:毛竹林71.6万hm2,占85.91%;杂竹林11.74万hm2,占14.09%。毛竹总株数202 331万株,其中:成片林分毛竹190 498万株,散生毛竹11 833万株[4]。毛竹每公顷立竹量2 661株,当年生新竹占毛竹总株数的18.0%[4]。2011年全省竹业总产值280亿元,约占全国的四成份额。到去年为止全省竹类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 000余家,其中竹材加工企业有5 000余家,竹笋加工企业400多家[5]。年产值亿元以上的10多家,5 000万元以上30多家。

二、浙江省竹产业发展优势

(一)气候地理优势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18℃,全省年平均降雨量在980mm~2 0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10℃~2 100℃。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70.4%,平原面积仅占23.2%。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竹子的生长提供的优沃的条件,这也使得浙江省成为中国竹子适生的中心区之一。

(二)市场区位优势

全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笋竹需求量大,产业信息灵通,发展竹浆造纸、竹材人造板、竹类食品等高中低档竹类产品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 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100-02

1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借由国内外对于环保产业范畴的界定,进行分析,结果得知,目前国际上对于环保产业的范畴界定,已扩及包含能资源等项目的广义上的定义,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推动,因环保产业所涉及的主管机关甚多,其相关法源及政策,亦相显得分散,此现况将不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尚无一致性的范畴界定,相对亦缺乏客观的环保产业的产值、人力等统计资料,仅能由环保设备及其零件出口值,得知小部份产值现况资料,而环保支出统计,亦可显示环保市场的需求,惟我国环保支出的统计方式及资料,与实际上仍有落差。目前仅能由每年度环境工程及相关系所毕业人数,得知基本产业人力的供给量。此外,借由企业及政府环保公共工程的下水道建设的案例分析,可得知环保产业与企业、政府间的供需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契机。

但是环保产业于推动上,最终需依赖产业资讯平台的建立与整合,以提供政府于立法、施政以及环保产业于发展策略上的参考,然环保产业工作的推动,其性质为跨领域亦为跨部门的属性,故提升平台的层级,有利于统筹各部会的分工,借以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的检讨与分析

环保产业对于法规的制定及政策的施行深具敏感性,而法规对于环保产业则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法规及政策的导向都将牵动并影响环保产业的发展,故于推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更应将其相关的法规及其所推动的政策依据环保产业现况结构及经济发展情势作一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以建议政府于法规及政策上的调整,使其更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主管机关依其权责分层依法行政,导致权责分散,且整体统筹的功能性薄弱,而环保产业是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其各相关行政主管机关依各专业拟定出,各该领域的法规及产业发展政策,然却导致相关资料过于分散,各自为政的情形。

环保产业为一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各产业间的关连性高,如能建置一统筹资讯平台,借由平台上的专业人员对环保相关法源及政策、国内外环保市场分析等相关研究,将可更有效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能资源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为具前瞻性及技术创新性的产业,亦符合未来环保潮流的趋势,政府应加强着眼于此等产业的相关法规增定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研拟,由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引领出相关产业并强化的。

政府的污水下水道、自来水系统及管网建设、废水回收等公共工程建设,对于相关使用设备、器材等硬体设施,应优先采用国内产品,并得优先采购具环保标章的环保产品,以利扩大内需进而促使国内产业发展。

各政府行政主管机关于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作为依据,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有所帮助。然而我国现况的情形为各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各有其推动权责机关,如相关主管机关,其虽系针对各自的专业及行政功能上,对环保相关事项进行立法及施政推动,惟环保相关的产业是否能直接受惠及接受辅导,以及产业该如何执行?未来如何因应政府诸多法源及政策,用以调整其产业结构与市场的布局策略。针对上述,政府应建置一产业资讯平台,将国内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推动事项逐一纳入分析,且借由平台内的各类资料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及研究分析,用以建议环保产业于发展上的方向及因应国内外趋势,进行相关技术研发以及接受政府适当的补助与辅导。

3 环保产业发展要提升资源再生产业竞争力

为促使资源化产业不断成长,并提升业者妥善清理工业废弃物的能力,期使废弃物能以更妥适的方式获得处理,使能减轻环境的负荷,借以创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兼筹并顾的优质产业环境,主要内容要项如下所示:

掌握资源再生产业市场资讯及健全法令制度。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分析;调和资源再生相关法令;研修订资源再生产品规范或规格及国家标准草案

强化产业运作规范及管理。办理再利用许可审查;维护资源回收再利用资讯管理系统及相关资料更新;针对个案再利用工厂进行查核及追踪辅导;办理公告事业废弃物种类的再利用机构查核、追踪辅导;办理个通案再利用机构及审查委员座谈会;办理再生产品制造厂商评鉴。

协助产业再生技术研发与提升。做好研发平台强化与推广;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再利用技术建立。

推动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辅导特定产业提升资源回收再利用;

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构资源再生对温室气体减量效益评估模式;强化网络资讯及提供技术咨询辅导;工业废弃物清理作业辅导。

协助产业整体行销,拓展再生产品市场。编印资源再生相关技术手册;办理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环保产品相关销售促进活动;办理绩效优良奖初评审查工作。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 休闲保健 市场调查

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人们生活逐渐富足,近10年来,广西人们保健意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健康休闲保健,来消除身心疲劳,极大的促进了广西健康休闲保健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广西保健行业现状,在“广西亚健康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支持下,本课题在南宁抽样调查了部分健康保健场所,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南宁市健康休闲保健场所为调查对象,采取单位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并分析南宁健康休闲保健行业现状。此次调查共走访了南宁40家健康休闲保健场所及其经营者、技师、管理人员和客人。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医特色品牌优势凸显调查发现,南宁健康休闲保健行业,主要以中医传统健康服务为特色,包括穴位针灸、推拿按摩、刮痧、足疗、拔罐、药浴、经络减肥、香熏等。南宁休闲保健行业以民间投资为主,吸引了大批中医保健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为广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元之源,以祖国传统医学为支持,融合现代企业运作方法,围绕健康产业,深入保健行业,重点面向社会亚健康群体,提供高层次、高品质的保健医疗服务,形成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广西保健第一品牌,为中医药系统首创现代化连锁保健企业,在区内外共开设了11家保健中心,另外还有数家正在筹建当中,总经营面积1万余平方米,保健床位1000余张,从业人员1000余人。充分显示了中医特色在做大做强亚健康产业中的优势。

2,2休闲保健发展迅速,规模、档次差异显著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工作及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状态,为了消除身心疲劳,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健康休闲保健。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广西每年有2800万人次接受休闲保健,在南宁,已有上千家各种各样、规模不一的按摩保健店。

根据对南宁健康休闲保健场所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规模的大小、档次的高低存在着显著差异。装修豪华典雅、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保健场所占到市场份额15%左右,中等规模的保健场所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0%,小规模保健场所占市场的25%。

2,3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不均衡随着保健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健康休闲保健机构的增加,对休闲保健从业人员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由于保健技术很全面,理解和贯彻能力强,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院校推拿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调查显示,在南宁拥有100人以上保健人员的场所不足10%,规模在50至100人约占30%,50人以下的占60%。多数保健机构管理者反映,中医院校专业人才难求,技师流动性较大,缺乏持有上岗证的技师,有上岗证的反射疗法技师尤其缺乏。可能与从业人员观念有关,据广西反射疗法保健协会会长杭婉静介绍,目前广西仅有反射疗法师200多人,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相对而言,规模大、档次高的场所,其保健技术人员专业化程度较高。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具有专业保健知识的管理人员非常缺乏,远不能满足需求。

2,4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构成主要消费群体据广西南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南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比上年增加1684元,增长16.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82元,增长7.9%。

在本课题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有8%的中等收入者表示经常进行保健按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在15%到20%之间,由此推算,南宁市城镇居民目前有260万,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超过40万人。随着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而健康医疗消费成本不断升高,人们健康意识增强,更多的人愿意把钱投资到增进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尤其中等收入人群是休闲保健产业稳定的消费群体。

3结语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 香蕉产业;国内区域竞争力;国际市场竞争力;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28-03

中国幅员辽阔,包含高原气候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6个气候,为中国的植物多样性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中国是香蕉的原产地之一,有3 000多年的香蕉栽培历史。近20年来,中国香蕉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南亚热带地区的最大宗水果,其产量仅次于苹果、柑橘、梨,名列水果第4位[1]。香蕉的种植因此也成为了热带地区蕉农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些蕉农的生产和生活,从而也关系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对香蕉产业的竞争力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只分析了国内某个区域香蕉产业竞争力或者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曹斯丽、王 璐等分别对海南和广西的香蕉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易干军等、刘海清等、陈新建等、陈国雄和邵瑞清等都选取了相关指标对中国的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依笔者陋见,目前将国内各个区域香蕉产业竞争力与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基于以上情况,本文把国内各个区域香蕉产业竞争力与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香蕉产业的竞争力,也能够更好地为中国香蕉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1 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香蕉生长具有需要高温多湿、忌霜雪等特殊要求,中国的香蕉种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的部分区域,其中主要种植地区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另外四川、贵州和重庆等地也有少量种植。2010年,中国香蕉产量达到了956.1万t,同比增长8.23%。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的香蕉产业无论在种植面积、产量还是在平均产量上都有所增长,其中香蕉的平均产量远远高于所有水果的平均产量。其中,广东省的香蕉产业无论在种植面积还是在产量上都位居全国第一,平均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虽然2010年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是其产量仍然保持了增长,这得益于平均产量的快速增长。2010年广西、云南和四川等地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较大的增长,而产量的增长快于种植面积的增长,带动了平均产量的增长,海南省虽然与以上3个省一样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种植面积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这也导致了其平均产量有较大的下降。福建省和贵州省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都有所减少,但产量减少的更快,因此其平均产量也出现了下降。重庆市在种植面积上没有变化,但是其产量是增加的,因此其平均产量也有所增长。

世界的香蕉生产主要集中在美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这其中又以印度的产量为最大,占世界总产量的29.2%。2010年,中国的香蕉产量位居世界第2,仅次于印度。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香蕉的出口量仅占产量的0.2%,同时中国香蕉的进口量很大,是出口量的33倍。另外,中国香蕉的出口价格远高于全球平均的出口价格,国内价格也高于世界上其他的香蕉生产大国。

2 香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分析

2.1 国内各区域香蕉产业竞争力分析

由于各地的香蕉种植和生产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将各地的香蕉生产能力进行一个综合的比较分析,以更好地对香蕉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提升中国香蕉产业的竞争力。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选取了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比较国内香蕉生产的区域竞争能力的差异,这3个指数充分考虑了农产品的规模和单产情况,因此广泛应用于国内不同区域的某一农产品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农产品间的比较优势的研究分析。

2.1.1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它主要通过分析特定地区、特定农作物的土地产出率与该地区所有农作物平均土地产出率的相对水平,以及与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考察该地区在该农作物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2]。其具体计算公式为:EAIia=(Eia/Ei)/(Ea/E),其中EAIia表示i地区a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ia表示i地区a产品的单产,Ei表示i地区全部农作物的平均单产,Ea表示全国a产品的平均单产,E表示全国全部农产品的平均单产。EAIia越大,表明i地区的a产品生产效率越高,其效率比较优势也越明显,当EAIia大于1时,i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当EAIia小于1时,i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劣势。

2.1.2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反映的是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该地区全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某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国全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比例之比,该指数能够体现出这个地区的该种农作物的规模与专业化程度,其具体计算公式为:SAIia=(Sia/Si)/(Sa/S),其中SAIia表示i地区a产品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ia表示i地区a农产品的种植面积,Si表示i地区全部农产品的种植面积,Sa表示全国a产品的总种植面积,S表示全国全部农产品的种植总面积。SAIia越大,表明i地区a产品的规模比较优势就越大,当SAIia大于1时,表明i地区的a产品的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当SAIia小于1时,表明i地区的a产品的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优势。

2.1.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是将规模比较优势与效率比较优势综合考虑,用于考察和测定不同地区之间的同种农产品或者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种农产品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的指标。其具体计算公式为:AAIia=■,其中:AAIia表示i地区a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EAIia表示i地区a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SAIia表示i地区a产品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AAIia越大表明i地区a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AAIia大于1时,表明i地区的a产品与全国a产品的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当AAIia小于1时,表明i地区的a产品与全国a产品的平均水平相比综合比较优势较弱。

由于全国全部农产品的产量数据常以全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的数据给出,为了计算的准确性,参考马文杰等研究中国油菜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中将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中关于农产品的数据全部替换为油料作物的数据方法,将本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中关于农产品的数据全部替换为水果的数据。经计算可得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效率比较优势方面,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四川>重庆,其中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这5个香蕉生产省区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以海南的效率比较优势最为明显;在规模比较优势方面,广东>福建>广西>四川>重庆>云南>海南>贵州,其中只有海南和贵州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在综合比较优势方面,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四川>重庆,其中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

综上所述,中国在香蕉的种植和生产上仍然以广东、海南、云南、广西和福建等传统香蕉种植和生产地为主,四川和重庆地区虽然规模比较优势较大,但是效率比较优势较弱,导致其综合比较优势也较弱;贵州地区不仅没有效率比较优势,而且规模比较优势也较小,因此其综合比较优势也很弱;海南地区虽然规模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效率比较优势最明显,因此其综合比较优势仍然位居全国第一;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无论在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还是在综合比较优势上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表3中也能够看出,中国各区域的香蕉产业存在效率和规模差别大的现象,有些区域规模不大,效率却比较高,而有些区域规模比较大,但是效率不高。如何在保持规模增加的同时效率也增加,这是中国香蕉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从整体上提升中国香蕉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2 国际香蕉产业竞争力分析

用于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很多,由于每个指标都有其优缺点,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中最常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分析中国香蕉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也有香蕉的种植与生产,但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较弱,因此本文只选取了由FAO统计的香蕉生产量位居前10的国家进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比较研究。

2.2.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地区)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MSia=Xia/Xa,其中MSia表示i国(地区)a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a表示i国(地区)a产品的出口额,Xa表示a产品全球的出口总额。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数值越大,表明该国(地区)这个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2.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数,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具体计算公式为:TCia=(Xia-Mia)/(Xia+Mia),其中TCia表示i国(地区)a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a表示i国a产品的出口额,Mia表示i国a产品的进口额。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2.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在该国(地区)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具体计算公式为:RCAia=(Xia/Xit)/(Xwa/Xwt ),其中,RCAia表示i国(地区)a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a表示i国(地区)a产品的出口值,Xit表示i国(地区)的总出口值;Xwa表示a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wt表示世界总出口值。RCA反映了一国某产品出口贸易的强度和专业化优势。如果RCA大于1,则i国家在a商品生产和出口方面具有竞争力;如果RCA小于1,则没有竞争力。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大于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3]。经过计算可得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厄瓜多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而印度和中国这2个香蕉产量排名第1和第2的国家则位列10个国家中的第7位和第8位,说明中国的香蕉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较弱,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在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一样,都与-1比较接近,而其他国家都接近于1,说明中国的香蕉在贸易竞争力上较薄弱;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方面,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的香蕉出口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香蕉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026 35,处于一个较弱的国际竞争力状态中。

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3个反映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指标,能够发现虽然中国的香蕉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的香蕉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从中也能够看到,中国虽然是香蕉生产大国,却不是香蕉贸易的强国,认为一方面是国外的贸易壁垒给中国香蕉出口带来了影响[4-5],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香蕉产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单产与其他香蕉生产大国的单产相比较低,品牌建设力度不大,缺乏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等[5-6],这些都影响了中国香蕉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建议

中国是香蕉生产的大国,却不是香蕉贸易的强国,中国香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缺乏竞争力。同时,中国国内各区域的香蕉产业存在差异,国内香蕉产业的规模和效率往往不能协同增长。

3.1 因地制宜,发展香蕉生产

由于中国香蕉产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中国香蕉的种植和生产存在差异性,因此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和生产。同时,严格贯彻2010年3月农业部下发的《农业部关于抓紧抓好香蕉种植结构调整的意见》,依据自身在规模和效率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扩大优势,弥补不足,确保各区域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2 加大投入,增加单产,提升竞争力

各地要不断加大对香蕉种植的投入,提升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香蕉产业的竞争力。例如可以通过培训提升香蕉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以及优质种苗提升香蕉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植和生产成本;通过创立品牌,成立合作社方法等增强市场竞争能

力;发展香蕉的深加工产业,提高香蕉的附加值等。

3.3 加强引导,开拓其他市场

目前中国香蕉出口市场比较单一,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市场,而日本、韩国市场近年来进口壁垒非常严格,严重制约了中国香蕉的出口。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依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制定严格的产品标准,在保证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以保证中国香蕉出口的稳定增长。

3.4 加大政策扶持,提高保障水平

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农产品种植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补贴和扶持力度,建立起相关的防灾抗灾体系和应急事故处理机制,保持价格的合理与稳定,让种植者能够在香蕉种植上舍得投入,无后顾之忧。

4 参考文献

[1] 李玉萍,方佳.中国香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43.

[2] 王学强,贾志宽,李轶冰.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49.

[3] 易干军,祁春节.中国香蕉的国际竞争力研究[C]//2003年广东省园艺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选编.广州:中国园艺学会,2003:163-164.

[4] 邵瑞清,中国香蕉贸易发展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1:41-4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物流产业是一个由多个行业组成的基础性、综合性产业[1],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16章指出物流是生产业,第一次明确了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确立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政策指引、地理优势等原因,河南省近几年物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国外和沿海省市相比,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有不小的差距。要缩小差距,需要一个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而对河南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则是制定战略的前提。

一、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2006年河南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了河南物流企业的装备拥有量情况:2005 年全省物流企业,共有货运车辆总数69972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3.4%;仓储面积817.39万平方米,增长9.98%。铁路专用线272条,比上年增长56.3%;铁路专用线长度为540.63公里,比上年增长10.0%;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226套。目前郑州的仓储面积约519.8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存储200多万吨货物。郑州公路主枢纽信息中心已投入运营,仓库管理系统使用率达到15.9%,互联网使用率为29%,管理系统使用率为29%。

此外,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进行,如围绕郑州物流枢纽中心而拟建的七大物流工程 、五个区域物流枢纽 等。这些说明,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好,且越来越完善,无疑为河南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物流需求增长迅速且具有行业集中性

数据显示,河南省物流需求增长迅速,200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024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9%。从需求的构成来看,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4976.74亿元,占全部物流总额的73.98%,是我省物流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农产品物流总额为3024.2亿元,占全部物流总额的14.94%,也是我省物流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物流需求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但众所周知,河南是农业大省,需要解决“三农”问题,而现代物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3],因此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需求将迅速增长。

3.物流效率大幅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物流业的运营效率有较大提升。首先,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在降低。200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691.92亿元,同比增长17.4%。社会物流总费占GDP的比率为1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其次,业务完成量在上升,2005年全省物流企业,共完成货运量106803万吨,比上年增长9.2%;货物周转量1461.5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9.0%。第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在增加,2005年全省1227家物流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1.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利润总额2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

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物流业在GDP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以较少的物流费用创造较大的GDP。同时也间接说明,我省物流企业的经营手段更加科学,物流运作技术在不断进步,从而不断降低社会的物流费用总额,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4.市场集中度低

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集中率,表示产业前几家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公式为:

n一般习惯上都使用4或8。CR4称为前4大厂商集中率;CR8称为前8大厂商集中率,其值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集中率越高(见表2)。

在河南物流市场,直接的数据表明国际快递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有外资物流控制。除此之外,笔者没有获得河南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直接数据,对河南物流市场的集中度不能准确分析,但是从间接分析看,河南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显示,在全省1227家物流企业中资产总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9家,占企业总数的4.81%;主营业务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7家,占企业总数的3%;利润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1家,占企业总数的4.15%;另外,从2006年河南物流企业十强 可以看出,即使是前十名企业,其分布有地区性,企业业务之间也有差异性,因此,河南物流市场集中度应该是中低集中度的市场。

二、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物流产业的发展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弱、小、散、乱”、“信用缺失”、“蒸发现象”[4]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物流企业具有行业分散性,规模小,集成化程度低

在2006年参与相关调查的1227家企业中,其行业分布状况见表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全省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分为铁路货物运输企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内河货物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装卸和搬运企业、运输服务企业等,而综合铁路、道路、内河运输的企业较少,而结合仓储、运输的企业更少。

另外,在1227家物流企业中资产总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9家,占企业总数的4.81%,这说明我省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资产占有比较分散。现代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规模效益。但是,河南省的物流企业大多数仍是传统的物流企业,企业规模小、物流功能技术单一、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很少。

2.信用缺失

诚信是物流行业关键成功要素之一。但近年来河南物流企业的“蒸发事件”时有发生[4]。笔者认为“蒸发”有两种原因:一是河南物流还处在发展初期,行业监管不力,而企业内部管理又不规范,从而使诈骗者有机可乘;二是恶性竞争的结果,很多小规模的物流公司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只好打价格战,结果导致经营风险增加,长期低价经营就会导致亏损,当积重难返的时候,一些物流企业就会选择“蒸发”。信用缺失损害了河南物流产业的整体形象,使得物流需求方在选择物流服务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很多企业不愿意把物流外包,这无疑会限制河南物流的发展。

3.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之一,没有Internet、Intranet、EDI,现代物流将不复存在[5],所以,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6]。21世纪,随着的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的大规模渗透,传统的物流式正在向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转变。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信息化是其核心所在,故物流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保障。因此,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是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现代物流的客观需要。但目前,这一条件仍然是制约河南省物流业科学、高效发展的“瓶颈”。河南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使用物流管理系统软件的企业不到10%,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因公用信息平台的缺乏和商业秘密观念的制约,几近于零。

4.物流人才稀缺

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求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物流业人才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物流业宏观规划管理型人才;第二类是企业物流方面的专业经理人;第三类是物流方面的工程型人才;第四类是媒介的,包括品牌师。[7]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比较而言,我省甚至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教育、研究也非常落后。而且,由于起步晚,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又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物流专业的培养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物流人才教育都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8]。这样的人才培养状况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5.配套设施落后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国外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使储存向空间延伸。日本已呈现出采用尖端物流技术的趋势,如电脑控制的机器人和搬运特殊物品的机械手,高速分拣装置和特殊运货车辆等。而河南很多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设施薄弱,功能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另外,城市规划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城市的道路狭窄,车流量大,交通堵塞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导致配送中心效率低;送货不及时,大大削弱了河南物流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河南省物流产业要想取得更快速发展,亟需解决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在2007就指出:物流企业资产整合、重组、上市,重新洗牌已经开始;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物流成为物流探索新的重点。针对河南物流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河南物流产业的首选之路。一方面集群内的资源、信息和设施可以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物流产业创新、促进物流人才流动和培养、促进行业自律和诚信机制的建立等。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亮,张培林.物流:行业?产业?[J].中国储运.2004,(1):40-41.

[2]王微.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J].物流技术2002,(3):3-6.

[3]丁俊发.“三农”问题与现代物流[J].经济界.2004,(4):22-23.

[4]封雪.信用缺失,河南物流业亟待洗牌[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3):13.

[5]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509.

[6]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J].中国市场,2006,(4):14-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