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分析报告8篇

时间:2023-03-13 11:10:38

产业分析报告

产业分析报告篇1

摘要:产业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河北省处于工业化中前期,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本文旨在分析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并在多年数据基础之上分析河北省近些年的产业结构变化状况,为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关键词:河北省;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区位商

产业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水平。

一、河北2011年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2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9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8224.4亿元,增长10.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可见我省2012年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通过数据分析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在全省GDP比重中始终占据第一的位置,基本在百分之50到百分之70之间,而且从2008年后有占比上升趋势。而我省第三产业的在1995年后基本变化趋势不大,始终处在百分之30到40之间,并且从2010年后占比有下降趋势。而工业占比在第二产业中占比较大,其发展规律同第二产业基本相同,可见工业的竞争力在我省未来的竞争力来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工业竞争力及其分析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河北省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对竞争力的影响较为明显。

(一)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一般采用区位商这一指标。当区位商数值大于1时可以认为该产业是本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其计算公式为:LQ=(Eij/Ei)/(Ekj/Ek)这里Eij指i地区产业j的产值,Ei指i地区总产值,Ekj指国家k产业j的总产值,Ek指国家k的总产值。

通过计算区位商大于2,产值比重大于15%的部门为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大于1.5,产值比重大于10%为二级主导部门。通过计算,2011年我省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为3.8,产业占比为2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虽然产业区位商非常高,其专业化程度高,但是产值占比却仅仅5.5%左右,所以不能算是主导部门。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区位商为1.9,排名第三,但是产业比重仅为2%。其余产业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制品业产业比重均没有超过10%。因此我省不存在2级主导产业。

为更好的研究工业状况,将我省从2006年到2011年的工业现状计算区位商及产业比重状况发现,我省区位商大于2的产业连续五年均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同时分析数据连续五年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是不断呈下降趋势的,其产业比重却在上升。也许未来的某年其会成长为河北省的一级主导产业其中之一。因此笔者预计,将来河北省的工业主导产业将会是两大主导产业。

从2006年到2011年数据中发现区位商小于2但大于1.5的产业连续五年为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而且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区位商是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产业比重趋势也是也不断上升,因此如果改变一钢独大的格局,那未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将很有希望成长为河北的省的二级主导产业。

而区位商小于1.5,大于1的产业,河北省2009年到2011年的产业非常稳定为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从2006年、2007年时传统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专业化水平不再大于1,即传统的优势产业其专业化水平是在下降。而橡胶制品业在2006到2007年中专业化水平均没有大于1,但是在2009年中异军突起区位商不断上升。

(二)河北省工业产业梯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当一个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均大于1,一般而言是本地区相对处于产业顶端的产业,是各种产业要素从其他地区向该地区集聚的结果,在该时期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并在地区的产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处于产业梯度中间层的产业在适当的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具有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可能。通过计算河北省的绝对优势产业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而处于产业梯度中间层及(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其中一个大于1)的产业为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三、河北省建筑业

由图1可以看出河北省建筑业的产业比重总体来说是下降的,而且区位商的下降趋势明显,2000年河北省建筑业区位商大于1,专业化水平较高,但是到2011年区位商下降到0.713。

四、河北省第三产业

河北省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占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数比重,大于百分之十的产业为:批发和零售业(0.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15)、住宿和餐饮业(0.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10)、教育(0.1)。而产业比重大于10%的前五个产业其产业比重总值,占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的76%,可见河北省的第三产业集中度非常高。

按区位商计算计算出前三位的区位商,批发和零售业(8.21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35133),住宿和餐饮业(7.76866),可以看出这三个的区位商非常大。并非是河北省的这三个产业专业化水平非常高,而是因为河北省第三产业的这5个产业集中度较高。而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其就业人数少。2011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1202.96万人,全国当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27282人,仅仅占全国的4.4%,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五、结论

河北省在未来的几年发展中,应当结合地区的优势,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合理配合的基础上,调整地区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应该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兴的工业增长极。结合环境政策,改造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支柱工业产业。大力推动河北的城镇化水平,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培育适合本省省情的第三产业,在总体上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郑适:《中国产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J] 中国人民经济出版社2008

产业分析报告篇2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 (记者 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

从大雪纷飞到高温酷暑,全剧拍摄跨越了冬春夏三个季节。从前期拍摄来看,导演何群执导的电视剧《茶馆》,秉承了老舍的艺术风格,拍摄讲究,有着老北京生活的厚重质感。领衔主演陈宝国塑造的王掌柜形象生动鲜明,独具魅力;梁天饰演的吴祥子、谢钢饰演的秦二爷、周里京饰演的常四爷、马恩然饰演的李三……都以精湛的演技将老舍笔下的艺术形象演绎得细腻动人。何群坦言该剧不好拍,希望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让观众看到新的东西,让陈宝国饰演王掌柜,就是想有别于话剧舞台上的于是之。编剧之一杨国强说,原著中的三万余字一个字都不敢浪费,话剧中的一句台词可能就是电视剧中的一集故事,电视剧《茶馆》虽扩充到了50万字,但始终都能感觉到老舍的存在。陈宝国说,一直努力把自己最好的表演留在这部作品里。

产业分析报告篇3

新闻出版总量规模

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88.8亿元,较2010年增长13.43%;实现增加值4021.6亿元,增长14.8%,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纳税总额为787.9亿元,增长11.3%。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4417.5亿元,增长13.2%;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7344.8亿元,增长11.3%。

对比往年的分析报告可以发现,《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没有采用总产出的概念,统计的是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统计的是产品销售和服务两项加起来的总产出,此次改为营业收入统计,即产品经营的实际收入,数字更加过硬,不仅反映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表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规模结构与利润结构分析

新闻出版业规模结构分析

近1.5万亿元的营业收入由谁贡献?哪些产业板块贡献更大、增长更快?请参考表1。

表1显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等9项细分产业,构成了新闻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以营业收入占比排序,印刷复制占比63.78%,几近三分之二,是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最大的贡献者,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前三强中的其余两强,是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占比分别为14.83%和9.44%。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三者合计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2%。传统的纸质出版——报纸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分别排在第四、五、六位,三项合计占比为11.27%。

从发展速度来看,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数字出版,年度增速为31%;紧随其后的是音像制品出版和图书出版,分别为29.1%和19.8%;印刷复制增速较上一年的22.3%有所下滑,为17.5%,但仍超过了9个细分产业13.43%的平均发展速度。

新闻出版业效益结构分析

表1同时显示了各个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与营业收入对比分析,印刷复制业的利润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印刷复制在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3.78%,但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却为54.49%。如果以营业收入占比为基准,利润总额占比大幅超过营业收入占比的细分产业有图书出版、报纸出版、期刊出版、出版物发行等领域(见图1),出版、发行、印刷环节的地位差别和效益差异可见一斑。

由于本次统计中并未计算总产出,暂且从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中分析各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根据表1计算,2011年各个产业的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电子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出版物发行、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出口。由此,印刷复制行业的微利竞争局面充分凸显出来。

图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结构

印刷复制业总量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8月中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2012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期间透露,2011年我国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8600亿元。8600亿元的总产值同表1中印刷复制营业收入9305.4亿元相比,有700多亿元的差额,除了由于分析指标不同造成的差异,8600亿元总产值的统计中也并没有包括“印刷复制”项统计中的印刷物资供销,打字复印也较少纳入,这一结果更能够纯粹地反映印刷复制业的实际规模。

2011年8600亿元的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规模,相比2010年同口径的7700亿元,有11.69%的增长,但与去年20.94%的增幅相比明显滑落,增速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闻出版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印刷复制业中,2011年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86.3%、增加值占85.4%、利润总额86.5%,较2010年分别提高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印刷复制业结构分析

就出版物印刷而言,报告同时披露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据此了解出版物印刷的规模与结构。

从总印数来看,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总印数(出版数量)584.1亿册(份、盒、张)。其中报纸的总印数最多,占总量的80%,其次为图书(13.20%)和期刊(5.63%),三者合计占比为98.83%;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数量在总数中的占比不足2%,其中音像制品占比0.79%,较上一年有较大增幅,电子出版物占比0.36%,较上一年有所下滑。

产业分析报告篇4

经济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9967.1亿元,较2013年增长9.4%;利润总额1563.7亿元,增长8.6%;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8726.7亿元,增长8.8%;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9543.6亿元,增长5.8%。

表1 主要经济指标

[说明:表内经济指标均未包括版权贸易与、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纳税总额均未包括数字出版。]

图书与期刊出版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8万种,较2013年增长0.9%。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降低0.04%;重版、重印图书19.3万种,增长2.2%。总印数81.9亿册(张),降低1.5%;总印张704.3亿印张,降低1.2%;定价总金额1363.5亿元,增长5.8%。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91.2亿元,增长2.7%;利润总额117.1亿元,降低1.3%。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谈治国理政》等66种图书当年单品种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3年增加18种,其中《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当年累计印数超过1500万册。

2014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966种,较2013年增长0.9%;总印数31.0亿册,降低5.4%;总印张183.6亿印张,降低5.7%;定价总金额249.4亿元,降低1.6%。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12.0亿元,降低4.5%;利润总额27.1亿元,降低5.4%。《读者》《求是》等14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3年减少1种。

报纸、音像与电子出版物出版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12种,较2013年降低0.2%;总印数463.9亿份,降低3.8%;总印张1922.3亿印张,降低8.4%;定价总金额443.7亿元,增长0.8%。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76.4亿元,降低12.8%。

《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26种报纸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较2013年减少3种。

2014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5355种,较2013年降低9.5%;出版数量3.3亿盒(张),降低19.2%;发行数量3.6亿盒(张),增长5.5%;发行总金额 20.1亿元,增加17.8%。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增长18.2%;利润总额4.1亿元,增长22.7%。

2014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3种,较2013年增长1.0%;出版数量3.5亿张,降低0.6%。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增长6.5%;利润总额1.8亿元,降低33.6%。

《显示器驱动光盘》《Lenovo驱动程序》《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配套写作软件iWriter》等6种一般电子出版物当年累计出版数量超过100万张。

2014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较2013年增长33.4%;利润总额265.7亿元,增长33.3%。

印刷复制与出版物发行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黑白印刷产量3.2亿令,较2013年降低3.0%;彩色印刷产量25.3亿对开色令,降低1.2%;装订产量3.2亿令,降低11.1%。印刷复制(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专项印刷、打字复印、复制和印刷物资供销)实现营业收入11740.2亿元,增长5.8%;利润总额814.7亿元,增长5.0%。

2014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2415.5亿元,较2013年增长3.0%;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7.0万处,降低1.6%。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3023.8亿元,增长11.6%;利润总额254.9亿元,增长15.3%。

出版物进出口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2147.5万册(份、盒、张),降低10.1%;金额10044.9万美元,降低4.0%。全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2552.3万册(份、盒、张),较2013年增长6.8%;金额49381.7万美元,增长2.7%。进出口总额59426.6万美元。

表2 全国出版物对外贸易情况

单位:万册(份、盒、张)、万美元

[说明:差额为累计出口减去累计进口之差。正号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存在贸易顺差;负号表示出口小于进口,存在贸易逆差。]

版权贸易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共输出版权10293种(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8733种),降低1.0%(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增长3.4%);引进版权16695种(其中引进出版物版权16321种),较2013年降低8.1%(其中引进出版物版权降低7.3%);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3年的1:1.7提高至1:1.6。

表3 对外版权贸易总量规模

单位:种,%

表4 出版物对外版权贸易构成

单位:种

[说明:差额为输出减去引进之差。正号表示输出大于引进,存在顺差;负号表示输出小于引进,存在逆差。]

单位数量与就业人数

2014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2.5万家,较2013年降低6.1%。其中,法人单位15.2万家,降低5.5%,约占单位总数的46.7%,提高0.3个百分点;非法人单位0.9万家,基本持平,约占单位总数的2.6%,提高0.2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16.5万家,降低7.0%,约占50.7%,减少0.5个百分点。

表5 新闻出版单位数量与构成

单位:家,%

[说明:未包括数字出版单位、版权贸易与单位和行业服务与从事其他新闻出版业务的单位。]

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61.6万人(不包含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服务、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单位就业人员),较2013年降低3.7%;其中男性248.2万人,女性213.4万人,分别占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的53.8%和46.2%,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表6 就业人数的产业类别构成

单位:万人,%

产业分析报告篇5

-----以上浦镇农业发展为例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文秘范文)

一、 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xx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xx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xx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xx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业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诺基亚 衰败 现状 发展过程 市场竞争

一、引言

诺基亚作为多年来移动通信业的龙头老大,最近销量下滑,甚至跌出了主流市场,有何原因?本次报告将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整个报告分为4个部分,一为诺基亚现状;二为诺基亚发展过程,三为诺基亚遇到的市场竞争;四为诺基亚的未来。

二、诺基亚现状

(一)公司易主

在2014年4月25日,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诺基亚手机部门被重新命名为“微软移动Oy”,属于微软的硬件设备组。据悉,诺基亚将结束手机生产业务,专注于网络、地图服务和技术开发与许可。“Nokia”品牌将被保留。

在加入Windows Phone后,曾经的芬兰手机巨人落到了美国软件巨鳄手中。诺基亚的前任CEO史蒂芬?埃洛普表示:“我们已经正式加入了微软大家庭,迈出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二)市场份额下降

Strategy Analytics公司了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的最新报告,刚被微软收购的诺基亚,其手机市场份额从2013年一季度的16.6%下降到了11.5%,降幅近30%,尽管诺基亚在功能机上仍然是绝对的王者。

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占据了全球1/4左右的市场份额。而鼎盛时期的诺基亚,在2007年拥有41%的市场份额。这在现在是难以想像的。

三、诺基亚的衰败之路

(一)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2007年,全球通信业发生了两件大事。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向世界抛出了一款叫iPhone的手机。第二件大事的主角是Google。2007年11月,谷歌宣布成立开放手机联盟,34家终端和运营企业加入其中,共同开发名为安卓(Android)的移动系统。

这一年,诺基亚推出了N95:2.6寸屏幕,双滑盖设计,500万像素卡尔蔡司认证的摄像头,堪称经典。这一年,诺基亚在全球手机市场的份额是37.8%,排名第二的摩托罗拉仅为14.3%。在智能手机市场市场,2007年第4季度,诺基亚在全球的份额达到了53%。

起家于工业制造公司,诺基亚更注重将产品做得完美适用――质量稳定、操作便捷。然而,从苹果iPhone手机出现后,手机制造的内涵正悄然发生变化,面对苹果iPhone,诺基亚在2G时代的稳固定位使其在智能手机的开发上犹豫不决。

“其实苹果是将touch这么一个移动娱乐终端加上通话功能来定义手机,而诺基亚是将一个功能手机附加上网功能来定义。”以发明“苹果皮”而受人关注的衍生科技CTO潘泳如此解释诺基亚的产品哲学。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希望通过软件应用来实现对于手机的再造。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各自打造的生态系统都完成了产品的个性化定制。除了时尚化设计、可触摸技术外,苹果内置的App store为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软件销售平台,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应用商店中下载安装应用。谷歌Android也提供了相似的体验。

(二)操作系统之殇

在苹果的带领下,各厂商也纷纷加入智能手机的阵营。“在智能手机市场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值得信赖的竞争者。”诺基亚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培凯曾说,“当然,我们会很快做出回应,相信我们会这么做。”至于谷歌,康培凯认为,目前就其对手机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还为时过早,因为“他们还只是一个新手,市场还难以确定他们会带来什么新鲜的事物”。实际上对于类似系统的研发工作,诺基亚公司可能着手得更早一些,“或许在10年之前,我们就应该宣布我们在这么干了”。

(三)曾经辉煌

的确,诺基亚曾经很辉煌,但由盛而衰,循环往复,是历史的必然。直到今天,行业的路被不断拓宽,对手多了,强大了,诺基亚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优势也在不断变小,但这些都无法抹去诺基亚这个品牌真正的价值。

四、手机行业的市场竞争

(一)消费者心理动机分析

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短信和电话功能,更多的趋向于娱乐、生活、工作多功能使用。并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手机有时也是个人在周围社会环境中地位的象征,其中,青少年与年轻群体是主要消费群体。而诺基亚的功能已经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且现在苹果、三星等已是主流。

(二)手机品牌分析

以苹果、三星、HTC为代表的际品牌阵营产品概念创新,技术领先,在逐渐加大智能机的主推力度,与运营商进行深度合作,力度十足,同时具备强劲的品牌号召力,垄断着国内的高端市场,同时借助自身的品牌号召力向低端市场侵蚀。

OPPO、步步高等品牌则代表着国产手机品牌的一线阵营,其中OPPO、步步高着力打造高端化、年轻化的品牌,金立投入力度大,品牌提升快,康佳提升迅速,渠道影响力变大,而联想主攻大连锁,渠道能力下降。

而以欧信、万利达等为代表的国产二线阵营目前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占有仅剩的市场份额,发展前景不好。也开始加大高空和渠道投入,逐渐向品牌化运作靠拢。

产业分析报告篇7

__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__年6月20日)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

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产业分析报告篇8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