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时间:2023-04-13 11:16:51
摘要:我国经济领域改革已经将产业转型升级当作主旋律,这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必然选择。为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要贯通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供给的形式结构创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引言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11月10日“供给侧改革”被首次提出,以期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服务。从我国开始呈现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趋势后,过剩的传统产业已被淘汰,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得到加快。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清晰、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制定程序缺少规范性等问题存在。受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广泛影响,只有通过动态调整教育供给侧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业经济则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市场需求、物质基础以及成长空间,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真正实现有效供给。

一、产业转型升级概述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并且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是必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技术进步是其关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先进行消化吸收,经过完全吸收后,还要进行研究探索,并及时做出改进和创新,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机结合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产业结构遵循普遍规律变动的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融合[1]。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

(一)经济供给侧改革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外部驱动力

经济领域是供给侧改革的源头,着手点为供给侧生产端,通过对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劳动者素质等手段,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具备的主要功能,调整政策制度、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必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产生很大影响。同时,调整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会提出新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则是最终结果。职业教育改革在经济供给侧改革中,获得的发展机遇将会更多,发展空间也必然会增大。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是职业教育供给改革的内在驱动力

职业教育主要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所需要技术、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的来说,职业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并不只是单纯的教育层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2]。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加大力度开展职业教育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对构建职业教育体系、1+X证书制度以及培养工匠精神等方面正在进行深入的探索,这几大方面都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中的组成部分,对于职业教育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以及评价体系都有新的要求提出。

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

(一)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直接对接产业生产,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其核心要素是人力资源,可见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足以说明,产业经济得以发展所依托的强大动力便是拥有既了解生产又掌握专业知识和先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岗位。二是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精神支撑。从业者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他们将面临更高的生产劳动要求,促使他们必须要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工作中做到积极主动,投入自己的热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生产任务高效地完成。基于此,现代制造业领域极为推崇“工匠精神”,这种职业精神还经常出现在政府报告中。我国要想真正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重点就是加强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劳动者的培养。另外,传播先进文化是当前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之一,也要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职业者群体的“工匠精神”,这些就可以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将职业教育作为精神支撑[3]。三是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先进技术支撑。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类型是以技术技能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还具备科学研究这一社会职能,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尤其是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健全的科学研究设施和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无论是设备先进的实验基地,还是技术精湛的专家群体都为高新技术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技术升级被当作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生产技术和工艺是否具有先进性将直接决定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能否获得成功。而职业教育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结合起产业生产实践,无疑是将强大动力注入到产业转型升级中。

(二)产业转型升级为职业教育赋予了新内涵与新使命

社会分工的最终产物是产业,职业教育在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前就已经存在,是以学徒制为主要存在形式。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还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形态,职业教育逐渐发展为专业化、规模化的学校教育,从过去的家庭和行会中得到解脱,最终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的雏形。21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带动职业教育革新众多产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基础得到再次改变,重新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和新使命。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赋予新内涵。当前产业发展在不断加快,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以知识、技术为基本导向的特点,该趋势重构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经济体系中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占据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还促使生产劳动逐渐走向“软化”———减少投入于生产实践中的资源以及体力劳动要素,增加脑力劳动和知识技术投入,使产业发展将技术、知识、信息当作主要依托。这种产业变革给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带来的挑战较大,既要懂生产制造、熟悉服务流程、掌握制造技术,也要对商务知识有所了解,所以职业院校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发展目标[4]。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为职业教育培育社会创新能力赋予新使命。如今,创新已成为现代产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产业主体的市场竞争优势要通过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保持。在我国教育事业中,职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较高的产业创新需求,面向产业生产,所以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就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任,这是产业转型升级所赋予的新使命。为完成使命,要求职业教育对在校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前为学生赋予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此外,职业教育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应该贯穿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使产业劳动者的创新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四、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未达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层次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之间有明显偏差,由此导致人力资源结构与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需求之间产生脱节。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等级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脱节问题。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而促进经济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现代化加快迈进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等级结构还不够科学,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不足,知识、技能水平偏低的初级工过剩,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产业技术密集满足不了转型为知识密集的需求[5]。二是职业教育构建的教学体系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严重不符。在现代化产业生产中,最不能缺少的因素是复合型人才,要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重视培养其知识技能,重点培育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当前我国的学生职业素养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情况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没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职业教育只有不超三年的学制,时间较短,要想培养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才,如果仅利用两年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一年的实习实训是有很大难度的,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也就必然得不到满足。因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所以不重视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培养的人才基本都不具有可塑性,影响其职业发展,也无法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下的市场需求存在背离问题

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可知,当前已取得了改革深化成效,还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越来越贴近,创造出很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社会效益。但是也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尚未得到化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供给偏离劳动力市场需求端的要求[6]。一是专业供给侧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出现偏离。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需要对市场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教学条件,在论证专业规划之前,应调研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全面研究学校专业教育基础然而,在实践中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对于一些基础性工作根本不重视,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二是专业供给端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端之间存在脱节问题。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解决了职业教育长期产业发展要求疏离的问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大体相同的调整方向,只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动态之间有明显的时间落差,所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就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专业供给侧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侧脱节问题由此加剧。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未能契合产业转型升级下产教融合要求

对产教融合的积极推进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虽然我国有多项政策出台,这些政策也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产业转型升级下提出的产教融合要求并未达到高度契合。一是尚未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多元办学格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是产教融合不可或缺的内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都应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充分集中优势教育资源。但是我国却同时存在职业教育办学制度僵化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滞后这两种现象,为此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时,产业主体(企业、行业组织等)需要先将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解决好。二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范围窄、层次低等多个问题存在。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还只是表面化,以短期的教育培训项目为重点,双方主体的技术与智力资源都得不到充分整合,难以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产教融合徒有其表,无法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五、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一)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新型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同时,职业教育也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支撑。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受这一趋势的影响,也要求职业岗位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7]。岗位技能被当作传统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反复加强训练,凭借这种方式有利于从业人员对技术掌握得更娴熟,还能加快满足某种职业所需的全部要求。现代工作性质的变革给职业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尤其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是需要从业人员靠自己的智能去完成工作,而不再是单纯地依靠体力劳动。二是体现在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这一层面上,很多传统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合并,甚至是彻底消失,还拓宽了工人的工作范围,由此也对工人的能力及专业知识提高了要求。基于此,世界各国也开始变革职业教育内容,从最初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职业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还提升了学生在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要在各级教育与培训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也要对教师和培训人员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升级换代的新课程必须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予以综合考虑,在培训企业、行业、工会以及公共服务部门负责人的过程中,要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其关键内容。另外,应该继续增强教育与培训系统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学习技能,重视可持续性转型所需能力的培养,比如风险管理技能、创业精神等。

(二)加强专业精准供给,构建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要想得到提高,关键在于加强专业建设,而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则是科学地设置专业。目前,职业教育专业供给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想将该问题彻底解决,需要各职业院校对自身的专业建设思维做出相应的转变,并且在布局规划学科的过程中能始终遵循“依托产业办专业”的原则,凭借创新链来打造学科专业链,融合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以及专业链这三大部分,使职业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能够符合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各类职业院校要以此为基础,采取科学措施,对专业精准供给进行持续强化。一是专业建设模式要创新,要建设优势专业群。通过高新技术应有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出融合化、集群化特征,国内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以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出发点,所以要紧跟现代产业的发展形势,积极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做好优势专业群建设工作。一是职业院校需要紧跟行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形势,要与区域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情况紧密结合,促进专业群的建设,再对专业建设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专业管理模式需要创新,以优势专业群建设发展要求为前提,加强教学研究室的组建、课程开发以及配置资源。二是重视专业治理模式的创新,使企业、行业共同参与学科专业规划。不仅如此,还要对职业教育专业的精准供给继续强化,而且创新专业治理模式将成为重点,应将市场化元素引入到专业建设过程中。产业经济主体既有行业组织,也有企业,它们的优势在于能掌握市场需求和产业动态的有关信息。因此,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布局工作中就可以将行业、企业引进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保专业建设更加贴合产业需求,以免随意、盲目地设置专业[8]。三是建立专业增设与淘汰的动态调节机制。现阶段,致使职业教育专业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求出现脱节的主因是专业管理不够灵活,要尽快建立专业增设与淘汰动态调节机制,进而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专业的精准供给。对职业院校来说,消减低端无效专业供给也是要注意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对同质化专业进行压缩的同时,也要将老旧过时的专业及时淘汰,劣势专业也应得到相应调整。除此之外,还要增设能够适应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兴专业,以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深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一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全产业链合作。职业院校应该与整个经济开发区签约合作办学,或与产业龙头集团签订全产业链合作办学协议,而不是单纯地与单个企业签约合作,这样有利于职业教育和全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不断得到提升[9]。二是加强产教研融合。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来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生产企业的部分配套产品。职业院校还必须深入企业主动采取合作办学模式,共建科研平台,并且针对企业遇到的技术技能或管理难题可以协同研究解决[10]。三是做好科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在政府的牵头引导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构建校企合作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定性和定量地监测与评价校企合作运行的目标、环境、过程、效益,同时结合监测与评价的结果进行校企合作调控。

结束语

通过上述详细分析可知,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中低端人才供给难以满足我国产业链变革的实际需求,所以行业企业开始增加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及灵活性都必须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能对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升级之间产生的矛盾进行合理解决,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新型人才,加强专业精准供给,构建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能使高素质人才的精准供给、高效供给得到更全面的保障,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可以达到同步转型升级的目的,也能推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变革:互动关系与协同策略[J].职教通讯,2014(28):1—4+17.

[2]王阳军,罗碧华,胡利利.湖南省产业升级背景下经贸专业群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8):21—24.

[3]李海东.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5):5—12.

[4]李薪茹,韩永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及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48.

[5]胡重庆.供给侧改革下职业教育要素配置的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8(6):249.

[6]汪锋.趋利共赢:高职院校双主体办学动力的生成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20.

[7]刘欢.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关系与协同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6(19):18—19.

[8]高明,高红梅.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7(1):85—91.

[9]朱镇生.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探析———基于漳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视角[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66—72.

[10]花鸥,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视角[J].职教论坛,2016(118):17—22.

作者:曹博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