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发展概况8篇

时间:2023-06-01 08:53:13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篇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杏园乡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杏园乡地处安定、陇西、通渭一区两县交界处,位于安定区东南部。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__米,距安定区城区41km,310国道、红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总流域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00亩,人均耕地5.77亩。辖9个行政村,76个生产合作社,1990户8454人。20__年人均产粮486公斤,人均纯收入1747元。

马铃薯在杏园乡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量大质优,是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型农作物,在全乡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杏园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遵循自然规律,紧扣农民增收,坚持“市场拉动、龙头牵动、协会带动、政府推动”的原则,按照“四提四扩”即“提升规模,扩大面积,提升品质,扩充良种,提升品牌,扩大市场,提升加工,扩大贮藏”的总体思路,扩规模、建基地、引良种、扶龙头、活流通,扩贮藏,生产与销售齐抓,品质与规模并举,全乡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__年种植面积2.6万亩,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量达到2万吨,总产值1248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今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人均3亩以上。建成规模示范点2个,示范面积2万亩,其中万亩点1个。预计平均亩产将达到1000公斤,预计产业总产量将达到3万吨,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950万元,预计马铃薯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元。

一、健全机构,突出领导,以组织抓产业。近年来,面对马铃薯种植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工作强度高,处理事务多等实际,乡上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为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和由科技副乡长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处理涉及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务;专门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配备懂农业技术、有农业经验、责任性强、有吃苦精神的农科干部专抓马铃薯种植,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把农户及地块焊死靠牢在每个干部身上,并实施与干部的工资挂钩、与年终考核挂钩的工作责任制。全乡各级干部坚持早出晚归,创造性、超常规地开展工作,确保了马铃薯种植及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全面完成。同时,乡上党政一把手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地块落实、工作进度以及干部到位情况进行督查,强化了组织领导,确保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力求到位,以效应促产业。近年来,国家面向“三农”制定出台了诸如粮食直补、帖息贷款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措施和政策,特别对农村特色产业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持。我乡抢抓政策良机,采取多种宣传措施和方法,力求引导农民产生“听、感、看、想、算、干”六种宣传效应。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采取“以会代传”的方式,将中央1号文件以及区、市、区、乡有关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传达解读到村组农户乃至到人,让农民去“听”、去“感”,听到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从中感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二是以交易市场为载体,利用马铃薯收购高峰季节和反季节销售时期,让农民去“看”、去“想”,看到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和忙忙碌碌的销售场面,想到以前五斤换一斤的土洋芋现在成了随挖随卖随时就能变成钱的“金豆豆”;想到原来没人要的土洼洼如今成了你争我抢的“银罐罐”;三是乡村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采用与农民拉家常、谈收入的方法,有意识渗透农作物“经济对比帐”,让农民去“算”、去“干”,算在同样年景,同等条件下,马铃薯的亩产收入远远高过了种植其它农作物收入,从中激发农民“干”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以上宣传措施和方法,产生的整体效应是:第一 农民会有意无意地成为马铃薯产业的“宣传品”,能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宣传效应,强化了宣传队伍,扩大了宣传面,节约了宣传费用,提高了宣传效率;第二 农民会自愿地种植或大面积种植马铃薯,自主或自发地组织经营马铃薯,有利于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干产业”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产业规模,夯实了产业基础,提升了产业速度,推进了产业进程。

三、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争取项目,以补贴助产业。今年,乡上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作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升马铃薯品质和推广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财政补贴、项目整合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将农资补贴重点向示范片带倾斜,确保物资配套到位。在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重点片带,在省、区亩均补助项目资金20元的基础上,乡上每亩再增加补助2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根据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为了加大种植密度,提高种薯产量,在去年调运200吨陇薯3号一级种的基础上,今年又调进陇薯3号一级种30吨,农户相互兑换、自筹良种100吨。

四、强化服务,以技术助产业。马铃薯种植期间,包点干部、技术人员起早贪黑、长期深入田间地头,从整地、施肥、覆膜、种植等各个环节跟踪指导,特别是在覆膜期间,通过现场演示、示范操作,提高了技术规范程度,使覆膜质量达到“平、紧、严、实”的要求,确保了工程质量。邀请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骨干,从抢墒覆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配方施肥、覆膜技术方法、良种选择、种子 处理、田间管理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使每个种植户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要领,做到了种植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目前全乡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长势喜人,成了大旱之年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同时,在中心示范点设立了“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双垄沟不同揭膜时间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覆盖种植密度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马铃薯配方肥校正试验”等五项试验,为今后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提供理论数据。

产业发展概况篇2

关键词:传统艺术;文化产业;县域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是一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每个县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善于挖掘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实施经济开发,既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助于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其备这种前沿的开发创新的思维理念,实乃明智之举。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河北省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颇有特色。以红色文化著称的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以杂技文化闻名海内外的吴桥杂技文化旅游项目,唐山迁西县依托青山、秀水、长城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展的文化生态旅游,张家口张北县以中都草原和安固里草原为中心、大力发展的草原文化旅游产业,承德平泉县开发的“辽河源头,契丹祖源”文化旅游项目等,是河北省县域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张家口蔚县的以剪纸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衡水武强县的年画、乐器制造产业,石家庄莫城的宫灯产业,邢台宁晋县工笔画产业,还有地方特产开发为主的保定曲阳县的石雕、邯郸馆陶县的黑陶、大名县的草编等文化产业的开发等等,也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这此典型案例通过媒体、网络或其他途径传播为社会所知晓,无疑是在启发其它县域依据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产业开发。对文化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则有助于促进其他县域的经济持续发展。制,与重点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智能平台;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利用高端媒体集中展示平泉特色。多重举措的合力作用,使得平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剧增。平泉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强力实施“文化活县”发展战略,依托自然资源桌赋、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产业基础,推出了“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名片,通过文化产业与优势产业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跨界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201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2015年平泉县的文化企业达到231家,从业人数4.5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9.57亿元。1.独特的菌文化产业食用菌是平泉县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为了提高食用菌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专门创建了食用菌文化产业园区和菌文化博览中心。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成为国内首家展示菌文化的专题展馆,从而推动了菌文化产业在国内知名度的提升。目前,平泉县的食用菌生产已覆盖全县20个乡镇,近三万五千农户参与了食用菌的生产。将传统的农作物生产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生产的食用菌总量达到三千多万盘(袋),全县年食用菌产量达3万吨,产值超3亿元。从食用菌的生产、加工、生物制药、科研、菌文化的专题展览等方面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逐步将食用菌打造成了平泉县颇其特色的主导产业之。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剖析

某个县域的文化产业能否得以挖掘、开发,与地方领导的创新思维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滞后的领导者,难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善于挖掘文化产业潜力的典型案例实施A}`}J析,可以为其它县域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平泉县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平泉县位于冀辽蒙三省交界处,古有“京冀门嵋,通偕辽蒙”之称,今以“契丹祖源,圣地平泉”而闻名。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平泉县,在挖掘地方文化潜力、发展经济方面颇有创意。该县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就是地方领导者创新思维与宏伟气魄的展现。平泉县为了使本地的文化产业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专门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引导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多项激励举措,辅以优惠政策的支持。同时还将文化产业列入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制定人才引进鼓励机2.靓丽的炭文化与酒文化炭文化产业也是平泉县的一个靓丽品牌。平泉的专业人士将活性炭产业赋子了文化内涵,实现资源炭向科技炭、环保炭、文化炭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使每公斤的纯利润提升100多倍。炭文化产业的建立,给活性炭产业发展插上双翅,把研发、体验、创意融为一体,使平泉县的炭文化产业成为了极其发展空间和文化动力的朝阳产业。平泉县的山庄老酒酿造技艺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对“山庄老酒”这一独特的酒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秉承“夷狄古井”孕育的“山庄老酒”文化内涵,酿造与品酒、赏酒、收藏相结合,工业生产与工业旅游相结合,创建了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区、山庄老酒观光生产线、建成酒文化广场及酒博物馆。把“山庄老酒”打造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自酒十大创新品牌”,与行业巨头五粮液共同入选“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在提升了平泉县酒文化的品牌档次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3.不甘落后的休闲旅游文化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为核心,将契丹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乡风民俗融入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建设,国家3A级景区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加入环渤海旅游联合会联盟。以辽文化为核心的泽州园建成开放,并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河北省十佳公园和五星级公园。契丹水洞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2亿元的油画产业园完成项目前期工程。这此围绕着区域文化的投资,在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探究文化历史的心理,也为休闲旅游、经济效益、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吴桥县特色鲜明的杂技文化产业

吴桥民谣中所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玩艺,人人有一手”m,就是对杂技艺术在吴桥广泛普及最精彩的描绘,杂技是吴桥县独特的文化品牌。1954年,总理出访欧洲十四国,所到之处接见的华侨中,几乎都有吴桥的杂技艺人。总理欣喜地说:“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z,吴桥县是杂技艺术的发源地,其艺术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几千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杂技艺人的历史传承,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杂技界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地域文化现象。1.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产业基地吴桥是举世无双的杂技之乡,有着极为丰富的杂技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真正把吴桥杂技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主要体现在2。世纪90年代吴桥县政府对杂技旅游产业的扶持。1993年,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在这个景区里,汇集了我国顶尖的杂技艺术。天下第一快手一一王保合宛如神话般的表演、吞剑艺人李印怀的绝活、还有许许多多吴桥杂技界艺人都在这里展示举世无双的功夫,为海内外游客展示了中国吴桥特有的杂技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游客的青睐。如今,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已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大集聚区”等50余项省级以上的殊荣。吴桥县现有各类杂技演出团体62个,有600。多人杂技从业人员常年活跃在国内外杂技舞台上,杂技演出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年在全国40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全县从事与杂技相关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有26家、开发了包括杂技道其、魔术道其、杂技服装、纪念品、工艺品、娱乐品在内的产品多达60个大类的800多种规格、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杂技大世界景区发展的出租、餐饮、照相、娱乐等项目的个体营业户多达400多家。由此可见,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的开发,不仅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群众提供了极好的就业机会。“杂技产业每年为吴桥创造了1.5亿元的文化产业效益,杂技文化旅游总收入完成640。万元,杂技对外演出实现6600万元,杂技教育收入1600万元,杂技道其收入1200万元。仅杂技旅游产业就占到吴桥地方经济发展的7.5%。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杂技旅游产业人员达1.2万人,平均每2。个吴桥人中,就有1人从事杂技旅游产业。”}z,如此壮观的杂技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杂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在55万以上,其中海外游客逾5万人次。如此兴旺的杂技文化旅游项目已经成为杂技之乡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正如世界华商联合会轮值主席、美中经济贸易促进会执行主席乌巴特尔建议的那样:“未来的吴桥应该打造成一个产城融合的杂技文化产业综合体,像美国百老汇演艺产业聚集区那样,形成一个以杂技为中心的演艺产业集群。”2.打造杂技情景剧《江湖》,提升文化品牌为了开发和提升吴桥杂技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吴桥欣赏杂技艺术,进一步提升吴桥杂技大世界的艺术品味和品牌影响力,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公司投资600万元,将有着数千年文化颜渊的吴桥杂技搬上舞台。旅游公司与国内多家公司、团体合作,综合运用现代一流的声、光、电等舞台高科技手段,集魔术、舞蹈、武术、杂技、影视效果等融为一体,成功地打造出一台气势磅礴的杂技情景剧—《江湖》,并在2016年4月底在吴桥艺术文化中心成功演出。杂技剧《江湖》把吴桥杂技的历史、经历过的艰难险阻、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杂技艺术演绎得惟妙惟肖,既传承了古老的文化,又创造了不菲的票房收入,还为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创新是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墓础

产业发展概况篇3

关键词 香猪产业;发展概况;措施;贵州从江;月亮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6.3;S8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30-01

从江香猪是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近几年来,从江香猪热销四方,俏及南北。为了使香猪成为月亮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从江县通过“一、二、三、四”举措,加快了香猪产业的发展。

1 从江香猪产业发展概况

从江香猪是在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中通过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特殊的饲养管理方式,经过长期的选种、选育而逐渐形成的优良地方微型猪种[1-3]。后经过多个地方猪种的繁殖、培育,衍生出剑白香猪、巴马香猪等一系列微型猪种。从江香猪体形矮小、肉质香嫩、基因纯合、富含微量元素、纯净无污染。且其适应性好、抗病力强、饲养管理粗放[4]。自1977年全国地方猪种普查被挖掘以来,先后有广西牧科所、贵州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产区考查研究,将香猪特点概括为“一小、二香、三纯、四净”四大特点。从江香猪作为贵州唯一选派猪种,参加了1992年9月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养猪行业交易会和1995年4月在青岛召开的第二届养猪行业交易会,掀开了“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面纱。近几年来,从江香猪热销四方,俏及南北。全国己有28个省(市)前来从江引种饲养,从江香猪走出了苗乡侗寨,走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香飘万里,实至名归。

近年来,从江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培育扶持香猪产业发展,以此作为月亮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特别是201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和支持从江香猪产业的发展,省农委牵头多次深入月亮山区调研和组织专家论证,编制了《贵州香猪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从江县香猪产业发展作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在省州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江县香猪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县香猪存栏达17.64万头,其中,种猪存栏2.53万头,2012年全县香猪出栏20.06万头,香猪产业总产值达1.506亿元,香猪养殖户人均增收1 037元。

2 从江香猪产业发展措施

2.1 明确“一个规划”

综合各方面因素,重新调整香猪产业发展思路,立足于高标准、高质量,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五年见成效”的要求,科学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为香猪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5]。

2.2 强化“两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香猪产业发展办公室。各涉及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6]。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从江香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江香猪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有力推动了香猪产业发展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技术保障。根据香猪产业发展实际,扩充人才队伍,加大培训,提高香猪养殖乡镇的村级防疫员收入,调动了村级防疫员的积极性。

2.3 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打造示范亮点。结合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和打造香猪原种繁殖场、标准化养殖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2012年共扶持新建年存栏2 400头种猪的香猪原种繁殖场1个,新建年存栏200~300头种猪的标准化养殖场8个,扶持发展年存栏50头左右种猪的适度规模养殖户300户,建设种公猪配种站1个。二是加大市场推介力度。先后在贵阳、广州成功举办了从江香猪宣传推介会,邀请了100多家网络媒体宣传从江香猪。在高速路旁设置从江香猪宣传牌,制作从江香猪宣传折页、宣传画册、从江香猪主要烹调方法等宣传资料2万册,积极组织外出开展招商引资、市场推介,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7]。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播放了从江香猪美食,南方日报以“一家煮肉四邻香,从江香猪美名扬”为题,刊登了从江香猪宣传图文。从江香猪宣传面得到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发展。2012年来,从江县在扶持现有香猪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多家企业到从江洽谈合作开发从江香猪事宜。目前,贵州田园牧歌现代农业公司、凯里宏大牧业公司、深圳贵州商会、珠海天冠农耕集团等企业已在从江启动实施了项目。

2.4 确保“四个到位”

一是责任到位。把加快香猪产业发展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宣传到位。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香猪产业的积极性。三是投入到位。整合多项资金集中投入香猪产业,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贷款支持。2012年全县共投入香猪产业发展资金1.5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四是技术服务到位。聘请贵州大学4位资深专家教授作为香猪产业发展技术顾问,同时在香猪保种场建立贵州大学科研实训基地,积极邀请省州农委领导专家到从江开展技术指导[8]。印发6 000册香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手册,县、乡畜牧兽医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设立服务电话,随时为群众答疑解难。

3 参考文献

[1] 从江香猪: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J].中国畜牧业,2013(19):35-37.

[2] 欧阳维民,刘艳.香猪成了香饽饽[N].中国质量报,2013-03-07(7).

[3] 陈铭江.从江香猪:产业化催生“名牌效应”[N].贵州政协报,2011-11-15(B03).

[4] 杨秀江.从江香猪[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2(2):28-29.

[5] 邹英子,杨俊杰,潘见.黑香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提取和分析[J].食品科技,2012(7):124-127.

[6] 罗石香.激活畜禽“贵州基因”[N].贵州日报,2011-05-04(9).

[7] 曾琼.剑白香猪染色体核型及生产性能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6.

[8] 李景忠.淮猪的保种和开发利用[J].猪业科学,2006(12):76-77.

产业发展概况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发展空间;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2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走进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大幅提升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和创意文化在各大中城市孕育而生,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更是遍地开花。从设计教育者的视角,分析创意产业的内涵,探寻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广西柳州的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后,提出了要重视地区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设计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一、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指的是“源于个体创意、技能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绘画、艺术及古董市场、设计、电影、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网络等行业。其主要特征具有创造性、集群化、强融合性、高附加值、强辐射力、可持续性等。与我国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更加注重创意源头的作用,更加注重产业链的意义,更加注重文化对经济的整合、推动和提升的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设计教育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作为高校教师应更多的去关注教育阶段性的特征,真正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意义上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健康发展。

广西柳州地处西南重工业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广西处于绝对的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是西南钢铁及东盟自贸区物流的大通道。可见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而且是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作前沿性基地。这些都给该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该市创意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跟不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到优秀设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侧面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设计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情况。其次需要通过对区域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对最新的知识和讯息进行交流和分享,来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使教育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随时代变化的更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最后,大力加强对设计教育软硬件的投入。

二、完善设计教育体制建议

(一)注重人、产品、机器、社会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下,地方学校对设计学科进行改革,但是在真正的意义上讲还只是学科领域界限的划分清楚,由领域细分到融合的重复改良和重组构建。柳州市在2013年已相继开通城市BRT城市快速公交、柳州到区内、全国的动车组,广西已进入信息化和高铁时代。城市功能划分越来越显现,如何提高城市文化质量的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我们更加注重人、产品、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对于未来设计人才的需求,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增强创意文化创新成分。

(二)课程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

学校要按照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性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专业课、实践课、专业公共课等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实现对未来工作需要某方面知识的提前涉猎学习。以柳州汽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等为实践基地,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课时,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三)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文化教育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其中设计教育尤为重要,设计教育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部分。柳州市的工业发展史要求我们要创新发展,必须改革设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也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三、建构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在柳州市,从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可以看出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一样重要,设计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师打好基础,反过来,优秀的设计师可以从设计实践中得出很好的经验反哺设计教育者,为教育者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来源。夯实其设计理论依据,为设计教育发展产生良好的互动和一定的促进作用。

针对柳州创意产业中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分析得出:

(1)以柳钢、柳州汽车城等经济机会作为主要的创业驱动,创意产业为辅。

(2)创新导向和价值导向作为目标,联系各院校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增长,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建设、广西1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等等的发展,都可以整合利用共同的资源,使共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又使群体问相互组成一个个有效的结构体。柳州已经形成了钢铁、丝质等产业集群。

创意机会的出现往往与创新增长点联系在一起。对于柳州的创意产业,政府应着力理顺产业体制和加强创意成果产业一体化的机制,形成积极的文化创意氛围以及加紧形成设计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城市。

四、总结

在未来的发展中,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的工业优势,增强文化创新创造力,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充分利用东盟自贸区和博览会对外开放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及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实现文化艺术知识的继承和传播发扬。力争打造广西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作为设计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推动良好的设计教育教学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李亚薇.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以北京和上海市文化创意发展为例.对策与战略.2012.11.

产业发展概况篇5

关键词:中关村、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家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体现一国科技水平的高科技产业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关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关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今后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分析中关村发展面临的瓶颈及突破瓶颈制约的途径。

中关村发展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改革浪潮的带动下,1980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陈春先研究员率先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这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雏型。1983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的积极探索。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先后建立,到1986年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形成了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鼓励了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中关村从此迅猛发展。自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多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上同意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包括一区五园: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其中海淀园拥有以中关村为核心的7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和30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各园区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增长迅速,截止2002年,中关村科技园共有企业9500多家,2000年后以每年新增3000多家的速度增长。2002年其增加值达到519亿元,技工贸总收入为2404.8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11.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0多万人,带动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但如果我们从横向的比较来看情况则不容乐观,美国硅谷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早在1998年其增加值就达到2880亿美元,中关村与硅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产业集群角度看中关村发展面临的瓶颈

中关村充其量只是形成产业集聚而非产业集群,这是中关村发展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区内企业集聚存在脆弱性,集聚效果不明显。中关村区内的企业和机构彼此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性不强,又缺少与区内产业配套的外商投资。据北京市社科院2001年初对中关村的摸底调查得知,中关村的企业数量达7000多家,但产业链条并未形成,实际上有大企业而缺乏龙头企业,也没有龙头产业。尽管中关村企业自主开发的技术占了3/4,但却没有多少核心技术而且进入商品化阶段时,多数企业却与外地企业合作,依托外部平台。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上下游关系尚未形成,企业的集聚效果微乎其微.其他高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

缺乏产业集群机制。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中关村汇集了9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73所高校,以中科院为龙头的232个科研机构,约50万科技大军,比硅谷还多20万人,更高于新竹的8万人,智力密集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致使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没有发挥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缺乏合理完善的体制。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松散。其次是政府与学校和企业的关系,目前政府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转到宏观管理上,对学校、企业的管理比较直接细致,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没有自,也没有多少创新动力。中关村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区内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这样难以扶持缺乏资金的优秀项目和创业者,对大型高技术创新项目更是无能为力,这就使得产业技术与资本不能自由组合,不能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

缺乏“鼓励冒险、鼓励成功、容忍失败”的创业文化和“自我设计、自我经营、自由竞争”的创业氛围,更缺乏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要创新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率远高于成功率.这一方面要求创业者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求社会上有一种较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容纳失败者。硅谷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她的创业文化,但这正是中关村所缺少的。

发挥集群效应促进中关村的发展

一个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3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的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能够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第二个条件是市场的充分供给,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第三个条件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美国硅谷满足上述条件,进而形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硅谷的迅速发展归功于其充分利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而中关村科技园区与硅谷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中关村还没有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发挥集群效应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其创新优势。因此我们应着手建立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

台湾新竹科技园的建立是由政府引导的,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政府也应借鉴其有益之处。我国早在1985年3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的《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中都提出在全国选择若干个智力资源密集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建立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实施高技术的“火炬计划”,从总体宏观上来引导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但这些政策还要进一步落实,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我们要根据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性,建立相互依存的上下游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方面,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入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形成大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中关村内企业配套薄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来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的产业联系,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高新区的跨国企业提品配套与相关服,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当地植根性。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服务机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物中心、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它们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以及产学研联合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服务支撑。创业服务中心。它为区内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总之,通过一些措施完善服务体系,能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保驾护航。

培养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文化

产业发展概况篇6

购物中心产业经历重大的变化已有好几年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欧元的问世,在许多国家零售贸易政策立法的改变,物流和不动产服务的国际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等所有的因素都对欧洲购物中心行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影响。

在1998年,18位购物中心专家在18个欧洲国家执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的结果被用来描述欧洲购物中心业的发展现状。

我们决定在1999年再次继续这项研究,并包含更多的欧洲国家。新加入的样本是捷克,波兰,罗马尼亚,俄国,斯洛文尼亚和乌克兰。1998年执行的第一份调查表,包含了48个问题。为了使答案更准确, 在今年我们扩充了选择题,并将调查表问题数增加到73题。

我们很幸运可以在24个不同的国家与24位购物中心专业人士进行面谈,我们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同样也希望向也愿为了要表达对伦敦Healey & Baker研究机构表示感谢,他们提供了基本的趋势和到2000年3月的卖场面积统计数据。

这份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含24个被调查的欧洲国家的可靠的人口统计和基本经济情况统计。

*第二部分包括对购物中心产业最新状况的概述,和在欧洲的发展趋势的短期预测,这些预测的基础数据是由伦敦Healey& Baker研究机构提供的, 还包括顾客的大致统计和整体上购物中心业的市场份额。

*第三部分为调查结果。对问卷的回答明显地反映出这些专家的观点,他们同意在此报告基础上加强合作。

这个调查方式在评估24个国家的的现状时有很大的优点,这些回答问卷的专家与当地市场每天都有接触。藉由他们的国内市场的真实。

这项报告并不宣称对每个问题提供的答案是正确和权威的,只有反映了欧洲购物中心行业一个专业的国际团队的看法和思想。 第一部分:人口统计和经济分析

这一部分,将给出一些基本的人口和经济统计资料。与1998年覆盖18个国家的报告相比,现在的报告涵盖了24个国家,并加以西欧、中东欧之间的结果区分。

为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土耳其被列入中东欧国家内。应该注意到从购物中心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来看,土耳其和西欧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

人口发展

欧洲总人口增加从1994年的7.484亿增长到1998年7.538亿,平均每年增长0.2%。在1998年底,西欧有3.86亿人口,占全欧的51.3%。从 1994年以来,年均增加0.3%。 西欧主要国家人口增加大多小于0.6%,除了爱尔兰(+0.8%) ,卢森堡 (+1.0%) 和奥地利(+1.2%)。

整体上而言,中东欧国家人口总计为3.67亿,占欧洲总人口的48.7%。1994年和1998年间,这部分的人口只有 0.1% 的增长。事实上,除了土耳其(土耳其曾有欧洲最高的人口增长率:1.7%),这部分国家的人口停滞不前,而且还在减少。

不同年龄的人口群体

15岁以下的欧洲人大约有1.47亿,占总人口的19.5%。 在西欧,这比例只有17%, 在中东欧是22% 。意大利和西班牙15岁以下人口比例最低,分别为14.9% 和 15.8%。土耳其的32% 和爱尔兰的23.7%则显然高于平均水平。

"活跃"年龄团体,也就是15和64岁之间代表了欧洲总人口的66%。这一比例最低为匈牙利 (63%),土耳其(63.2%),丹麦(63.4%),和斯洛文尼亚 (63.9%)。另一个极端是荷兰 (69.3%)和捷克共和国 (69%)。

平均上欧洲人口中年龄大于65岁为总人口的14.3%,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从土耳其的4.8%到匈牙利的19.5%和丹麦的19.6%。西欧平均的15.8%, 和中东欧(俄国和乌克兰排除)的12.7%,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

家庭规模

西欧国家的家庭规模大约是2.6人。这个数字已经好几年连续下降了。其中最低是德国 (2.19人),丹麦 (2.20人)和瑞典(2.29人)。欧洲南部国家(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和爱尔兰,家庭人口规模大于3人。除了捷克(2.79人)、土耳其(4.5人), 其他中东欧国家的数据无法得到。

单身家庭

在西欧,超过27%的家庭只有1人。北欧国家这个比例较高:瑞典40%,丹麦36.6%, 芬兰36%,挪威35.7%和德国 35.4%。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则小于13%,远低于前者。有时北欧国家的购物中心在促销时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去考虑问题,而事实上有三分之一是单身家庭。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如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380。西欧平均是20160欧元,几乎是中东欧(2148欧元)的10倍。东西欧在经济上的差异还很巨大,但每年都在缩小。 事实上中东欧人均GDP在1994 到1998间增长了99%,而西欧则为22%。

通货膨胀

一些欧洲大国家更容易控制通货膨胀,从1994年的22.7%下降至1998年的4.6%。除了希腊为4.8%,西欧则总体上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3%以下。于之相比,中东欧国家通货膨胀还维持在34.7%的高水平上,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最罗马尼亚(60%) 和土耳其 (85.1%)。

失业

欧洲的失业率从1990年的9.6%回落到1998年的8.8%。

与其他所有经济指标所显示的不同,根据统计,形势表明中东欧7.5%的失业率比西欧的10%更为有利。1998年,失业率最低的国家是乌克兰(2.0%)和卢森堡(2.8%) 。虽然失业率在西班牙从1990年的24.2%下降到18.8%,但连同保加利亚的 14.0%,和拉脱维亚的14.0%,还是需要关注。

人均零售支出

西欧国家人均零售支出为4320欧元,是中东欧国家水平(1000欧元)的4倍。在高消费国家中, 瑞士以6910欧元排在首位,然后是卢森堡 (6100欧元),意大利(5720欧元)和挪威(5450欧元)。人均零售开支水平最低的是保加利亚 (340欧元)和罗马尼亚(400欧元)。在中东欧国家的增长过程中,不可低估国家之间的不同。

在西欧,消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4%, 而中东欧则接近48%;俄国几乎为60%。

1998年欧洲零售额约为2.3万亿欧元(不包括土耳其和乌克兰),人均超过3000欧元。其中1.7万亿欧元销售在西欧。

零售终端

在欧洲有近450万个零售终端(不包括土耳其和乌克兰),相当于每千人拥有7家店铺,西欧达到8.3个,而中央东欧只有5个。南欧则特别突出: 西班牙16.9个,葡萄牙 15.9个,和希腊15.2个。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每千人拥有的数量几乎是奥地利(4.5个)的三倍,八倍于欧洲大陆门店密度最低的俄罗斯(2.2个)。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许多统计数据截止到1995年,而从那时起形势可能发生变化。

结论

产业发展概况篇7

关键词 东北亚 文化产业 特点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东北亚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的厘定

1.1东北亚的界定

从地理意义上讲,东北亚指的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本文东北亚的概念涵盖地理和政治两个方面,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美国和蒙古等七国,侧重于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1.2文化产业的定义1.2.1“文化产业”的词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现象发端于美国,是伴随着西方新经济兴起的一种文化经济现象。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次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文化产业”一词。

1.2.2文化产业的定义

“工业标准”体现了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批量和规模化,侧重于文化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序化的物化劳动,忽视了文化产业中精神劳动部分的模式化、标准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正确定义文化产业,必须兼顾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层面。

(1)从理论上要认识到文化产业具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种属性,文化产品物质形态具有独特的服务特点:主要表现:服务的易逝性;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需求决定性;服务的异质性;服务的即时性。

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特点:文化产业的产品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产品创造无形资产,积累品牌效应;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脑力支付者;文化产业具有共生性和融合性。

(2)弄清楚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子概念,它是一个涵盖文学艺术业、新闻出版业、音像制品也、文化娱乐业、文化信息也、策划创意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在内的广大的社会产业系统。

我们所指的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指物化劳动过程市场化和企业化,也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创收和营利问题,而是指文化生产的各个系统和环节有机并联并达到社会化、规范化、模式化的程度。

2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2.1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日本从20世纪末开始,开始从“经济强国”向“文化强国”过度,从国家层面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日本在该战略指导下,高度重视并发展本民族文化产业,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介本国文化产品等方式,加大文化产业出口。

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在国际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文化产业大国。日本主导文化产业有影像业、音乐业、游戏业、出版业。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制作与输出国,日本动漫作品占整个出版物的40%,漫画杂志有350多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5%出自日本,全球电子游戏90%的硬件,一半以上的软件来自日本,日本占全世界62%的动漫市场的份额。

日本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趋势,即使是在日本经济表现低迷时,文化产业也呈持续增长状态,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在提升日本软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2.2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2.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制定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日本在战略上制定“文化产业”立国,具体表现为制定知识产权立国和观光立国战略;采取国家直接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吸引海外资金相结合,辅助国家财政补贴、贸易保护政策;振兴、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鼓励文化产业合并和横向合作,注重不同文化业种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

(2)政府和民间组织相结合,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政府和民间组织协调作用发展起来的。官民结合、互相协作表现在:设立“文化产业调查会”延伸政府职能,及时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找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通过战略会议、恳谈会、审议会等机构制定具体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了《IT基本法》、《著作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日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2.2在坚持发展国内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海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1)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文化,鼓励表彰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品。一是政府重视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祭司等,通过设置“地域振兴课”,对地方特色文化实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贷款、政府担保等综合财政援助政策。二是对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作品,如漫画、随笔、杂文、插图、写真、书籍装帧设计、画册、科学出版等各领域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

(2)重点发展优势民族文化,积极借鉴对外交流,吸取外国文化精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重视吸取其他文化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在借鉴交流中寻找本国优势,弥补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缺陷。文化产业发展中注重特色文化与高科技的有效融合,文化交流中注意采用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向消费者介绍外国的文化。

2.2.3政府助力,财政倾斜,共同开拓国外文化产业市场

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投入巨资,通过财政补贴、综合原著、财政基金、财政投资、财政采购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

(1)日本建立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财政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国外的文化贸易和维权活动;

(2)政府财政拨款购买本国动漫播放版权,然后无偿提供给国外电台免费播放,以此帮助本国企业占领国外市场。

2.2.4注重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结合,积极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国家建立产、官、学、研相结合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创新产业、高科技产业实施给予补贴、信贷优惠等政策,积极从国外引进创意性文化产业人才,并注重海外文化产业市场的开发和拓建,促进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3.1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伴随着美、日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脚步,世界各国陆续提出自己的文化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韩国也不例外,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把文化产业定位为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于一九九八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策略。先后制定了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文化产业前景》、《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先后修订完善《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等法律。

韩国文化产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电影、电视节目、游戏、出版印刷、动漫、互联网等。其中网络游戏和影视剧成为韩国文化产业龙头。

3.2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3.2.1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保驾护航

主要表现在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建立完备管理机制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局,游戏综合支援中心、游戏技术开发中心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制定完善法规,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部分或全面修订《著作权法》、演出法》、《广播法》等法律法规。

3.2.2倡导做大做强企业理念,坚持“一源多用”,鼓励走出去

韩国文化企业通过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创意化发展相结合的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注重文化产品的综合开发,通过给成功的文化产品追加少量的费用生成多种收入的模式,创造出附加值高的高效益文化产业业种,形成跨媒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利用国际市场加速韩国文化产业资本回流,文化产业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相关统计显示,二零一一年的韩国文化产业出口约八亿美元,比二零一零年增长四分之一。

3.2.3文化产业交流发展中重视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

韩国文化产业在美日文化大国的入侵下极大地激发了韩国民众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危机意识和爱国精神促发了韩国民众发展文化产业的斗志。他们重视引进和吸收美日文化大国的先进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同时也坚持本国文化的独创性和民族性。

3.2.4韩国重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韩国实行教育高投资政策,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3.3日、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的几点启示

(1)理念上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在“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国家制定颁布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修改、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我国要借鉴日韩经验,选准文化产业突破口,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让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亮点。

(2)注重文化体制改革,财政倾斜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文化立国”战略的制度保障。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颁布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综合财政政策,鼓励优秀文化走出去,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国家、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日韩两国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化。青年人青睐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取向青年人占30%排在第一位,民间存在的动画工作室、艺术工作室、设计工作室等,他们完成文化产品的前期创意,然后由大公司包装推广,是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创造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

[2] 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4(10):143.

[3] 石源华,胡礼忠.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王婷婷.“互联网+”时代促进微电影传播的对策[J].电影文学,2016(02).

产业发展概况篇8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产业概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我国的光钎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光钎通信技术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推动光钎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光钎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多高端的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基本满足了光纤通信产业发展的需要,如复用技术、宽带放大器技术、色散补偿技术、孤子WDM传输技术等。

二、光钎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光纤通信技术一定会向着更快速、更便捷、更便宜、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光纤也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如图一所示,我国的光缆市场在全球排名第二,并且增长速度快,这就说明我国的光纤通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下面我们就主要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全光网络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光网络将会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课题之一,它必将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高速通信网。全光网络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也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为理想的阶段,它能改变传统光网络只在节点实现全光化的局面,使总干线的容量进一步提高,所以说全光网络是未来光纤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的核心技术。

(二)光纤普及到千家万户

由于光纤通信技术自身的优越性,人们对光纤的需求不断增大,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装成本越来越便宜,将光纤落实到千家万户已经不再是梦想。另外光纤通信技术的实用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三)展望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发送器和接收器的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成熟,其发展趋势也会向着更加可靠、更加廉价的线性和非线性方向发展,其重点就是实现局部环路。另外,在在海底通信应用方面,光放大中继器将会等到普及,使距离大大增长,并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会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设备的维护方面[1]。

三、我国光钎通信产业概况

(一)基本概括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七十年代,并被国家列为重点的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对光纤需求程度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研究的部门和人员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系统整机研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各个原件的研制和生产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光纤通信技术的实用性逐渐得到提高,被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

(二)光纤生产

目前为止,我国的短波长和长波长的多模光纤的商品化程度已经很高,并且实用性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光纤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积极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光纤生产设备,大大提高的我国光纤研制及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光纤生产的技术和外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致使我国的光纤品种非常少,自主创新的程度非常低,因此,国内的科研人员还必须要加强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我国的光纤生产技术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三)光缆制造

近年来,我国在光缆制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结构的光缆的商品后程度也逐渐提高,并被广泛的应用在通信网和专用网。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缆生产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缆设备的能力,导致加工生产的精度偏低、高质量的光缆供应不足、光缆品种较少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成缆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并逐渐抛弃一些较为落后的生产设备,加强对生产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提高光缆生产的能力和质量[3]。

(四)光纤光缆专用设备

对于光纤光缆专用设备的研制我国从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制出了一些专用设备,并在一些单位安装使用,推动的我国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专用设备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国家应该选择一些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单位从事光纤光缆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

(五)光器件

要想推动光纤通信产业的开始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光器件的研究,这是因为光器件是光纤通信产业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我国的光器件研究单位逐渐增多,光器件的研究水平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是不够,很多光器件的商品化程度偏低,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品种也较少,通用性和实用性程度较低,从而致使我国自主生产的光器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光纤通信产业发展的要求[4]。

(六)光电设备

光电设备是整个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光电设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光电设备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生产和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光电设备的一些元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致使我国的光纤通信产业经济效益偏低。2.国产的光电设备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还没有全面满足光纤通信产业的要求,并且很多设备还比较笨重,设备的小型化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高。3.高层次的光电设备研究还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并且设备的价格长期高居不下,影响了光电设备的推广和应用。4.光电设备的标准和系列化程度偏低,并在接口问题上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5]。

结语:

综上所述,光钎通信技术在我国发展潜力和市场巨大,提高我国光钎通信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光钎通信产业,才是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的根本出路,才能促使我国从通信大国变为通信强国。

参考文献:

[1]任梦洁,赵旭.浅析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3,(5):43.

[2]尚力.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6):100.

[3]赵P.浅论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 4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