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发展机遇8篇

时间:2023-07-11 09:20:46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机遇篇2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机遇篇3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 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机遇篇4

[关键词] 福建汽车 产业集群 机遇 挑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福建汽车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东南汽车城为核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轿车、轻客;以厦门金龙为核心的闽南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大中型客车;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的闽西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载货车、专用车及“农村用车”。但这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面对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福建汽车产业需要借助集群的方式来快速提升竞争力,为此,促进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一、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1.市场环境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8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私人购车占80%以上,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从客车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国民财富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了大量的新增客车需求和替代需求,全球客车年销售辆大约40万台左右,中国约占四分之一,如此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非常有利于客车企业成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部分,福建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并载入了中央文件。2004 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闽中产业群以福州东南汽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为一体;闽南产业群以厦漳两地企业为基础,主要建设厦门汽车基地,重组发展漳州、泉州地区汽车产业;闽西北产业群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以龙岩地区、三明地区为基地。

3.产业发展机遇

随着《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规范的宏观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的对外转移,为福建汽车与国际大集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06年东南汽车与日本三菱汽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菱国际品牌与东南自主品牌并存的模式,为东南汽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年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又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作为奔驰轻型汽车在亚洲地区的产销基地。这些合作不仅能引进项目、资金,还能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引进来,有利于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1.竞争者的挑战

汽车工业是近年来的热点,各省市都加大投资力度,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汽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轿车方面,国外大公司纷纷与国内企业合资,不断推出新车型,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程度。而东南汽车涉足轿车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三菱提供的车型优势相对不足,造成竞争力明显落后。轻型客车方面,轻型客车是我国客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生产企业近40家,竞争一直较为激烈。目前有金杯、江铃、南京依维柯等品牌竞争者。东南在2006年销售下滑后,目前仍元气不足。大中型客车方面,我国有大型客车生产企业20余家,中型客车生产企业30余家,竞争相当激烈。其中郑州宇通、丹东黄海等企业都对厦门金龙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国际合作企业的变局

考虑到我国汽车工业的特殊性,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还要考虑落户该地的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态势。

目前福建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东南汽车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三菱汽车在轿车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福建汽车工业集团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厦门金龙汽车与东方宝龙合资成立金龙车身公司,进军mpv市场。但三菱汽车给东南提供的轿车车型与其他国际大企业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另外三菱品牌的汽车在2002年~2005年期间因为隐瞒技术缺陷而导致负面消息不断,也对东南及其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2007年5月,戴姆勒-克莱斯勒将旗下连年亏损的子公司克莱斯勒正式出售给私人资本运营商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此举引发克莱斯勒在中国合资合作的变局。而失去了奔驰这个品牌的克莱斯勒产品能否在中国继续取得成功也同样成问题。

3.产业集群自身的威胁

从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集群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形成空间上的聚集。东南汽车产业集群初期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众多配套厂商紧跟东南汽车落户青口,在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后,政府培育和企业自身的吸引共同作用。闽南、闽西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类似。因此福建汽车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培育型产业集群,政府的构建性要大于市场的生成性。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种产业集群很难真正实现以其内在良性运行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集聚,很难形成本地根植性强的集聚效应。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对薄弱和不稳定的国际合资合作企业,以及集群形成中的自身弊端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外部宏观环境趋好,海西建设也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才能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机遇篇5

关键词: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机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2-0057-05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沿海开发的核心是推动沿海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总是以现实条件为基础。要实现沿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并充分利用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现实条件有有利与不利之分。有利条件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优势,当然也包括新近出现的往往稍纵即逝的机遇;而现存的劣势、挑战与制约因素则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不利条件。

一、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所谓优势,通常是指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如果用市场经济观点论优势,则集中表现为竞争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与对方相比较而存在于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压力较大。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沿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产业发展而言,江苏沿海地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江苏沿海地区多种资源同时富集,加快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江苏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总人口不到全省的1/3,其海域和陆地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沿海地区人均耕地1.18亩,是苏南地区的2.8倍。尤其是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沿海的滩涂面积1031万亩,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以上,而且大部分滩涂为淤长型,每年以2万多亩成陆速度向大海淤长,使滩涂面积不断增加。沿海还有近百万亩的低效盐田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土地后备资源,既可以解决江苏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难题,又能为发展临海产业提供依托。

二是海洋能源丰富。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还有一块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面积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二位,有着广泛的勘探开发前景。同时,风能资源尤其是浅海风能资源丰富。近千公里长的海岸线大多位于风能丰富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大于200瓦/平方米,3~20米/秒风速的年累积时数大于5000小时,可以安装上亿千瓦的风电。目前,如东、东台各20万千瓦风电项目已陆续投产,另有7个风电场获批或在建,沿海风电场走廊即将形成。加上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投产运营,沿海清洁能源基地已初具规模,可为沿海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能源保障。

三是滩涂物产资源丰富。江苏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海洋资源富集区域之一。海洋尤其是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据统计,海岸带有木本植物230种,有中草药、芦苇、牧草等经济植物3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14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30种。潮间带动物198种,其中文蛤等5种经济贝类总生物量达15万吨。同时还有丰富的盐业、矿产等资源,老海堤两侧分布着灌东、灌西、射阳、海安等盐场。连云港境内的非金属矿产水晶数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硅资源储量达到3亿吨,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江苏沿海滩涂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舞鹿鸣,一派原始生态风光,是太平洋西岸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自然景观独特,品位较高,拥有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和麋鹿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它们与绵延数百里的沿海防护林一起,形成了具有沿海特色的生态走廊,是极佳的生态旅游资源。沿海三市集名山(花果山、狼山)、名海(黄海)、名岛(东西连岛、开山岛、开沙岛)等于一体,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或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30多个风景区、200多个风景点,其中孕育有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花果山、浪漫神奇的江苏面积最大、沙质最好的连岛海滨浴场,有狼山、云台山、孔望山、濠河、喷珠滴翠的渔湾等6个国家4A级风景区。这些独特的生态资源和风景区为发展沿海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岸线和港口资源丰富。港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产业成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岸线是建设港口的特殊资源。江苏大陆海岸线长达954公里,沿线除建有40多个中小渔港外,从北向南分布着连云港港、燕尾港、陈家港、射阳港、大丰港、洋口港、吕四港等重要商港,还有江海交汇的南通港。其中连云港港是中国十大海港之一,是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是国家主枢纽港,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30万标箱,现有万吨以上的泊位29个,并建成了江苏第一个10万吨级深水泊位。此外,大丰港、滨海港、洋口港等均具备建设lO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的条件。宝贵的岸线和港口资源为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先决基础条件。

2 日益凸现的区位优势

对江苏沿海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全球、全国两个层面来分析。

用全球眼光看,沿海作为陆地与海洋交合的地理区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有利的精华地带。纵观人类文明史,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是从沿海国家开始的;放眼当今世界,沿海地区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区域。由于沿海交通便捷,运价低廉,发展沿海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内陆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逐步向沿海聚集。当今全球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带,全世界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位居前列的国家(地区),几乎都是沿海国家(地区)。21世纪是海洋经济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第45届联合国大会敦促世界各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已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把沿海产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从而使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放大。

从全国范围看,江苏沿海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陇海 兰新地区的重要出海门户,并与发展势头强劲的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

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很显然,这一地区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3 正在形成的产业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已培育出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现代高效农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沿海三市普遍实现“以工兴市”战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42.2%,纺织、机械、汽车、化工等已成为其主导产业,以风力发电、核电和太阳能供热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和现代医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建筑业较为发达,在国内外建筑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业特色明显,发展潜力较大。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在海洋食品、海洋医学、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领域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4 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由于自然、历史、基础设施和产业定位等多方面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发展的“洼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经济密度看,江苏沿海地区2006年每平方公里的GDP分别仅为广东沿海地区的1/6,山东的1/5,浙江的1/4。从江苏全省看,沿海地区面积占全省的27.7%,人口占22.9%,但2006年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2.7%,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8%,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9.4%,实际利用外资仅占17.4%。这一现状表明,江苏沿海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应当看到,差距就是潜力,压力也是动力,具有明显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江苏沿海地区存在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速发展经济。一般认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发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供后发国家和地区参考和借鉴,使其少走弯路,减少发展成本;二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直接引进先发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设备,提高本国、本地的技术水平;三是可以大量引进先发国家和地区的闲置资本,以弥补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的不足,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就是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的后发优势不仅表现在可以借鉴经验教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等方面,还有其独特之处:江苏沿海大部分地区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拥有亚洲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减缓风暴潮灾害和净化环境等功能,沿海潮流通畅,风速大,水气环境的扩散和自净能力较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环境容量短期内相对较大,这为发展沿海工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同时,投资环境也日益改善。区内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低廉,土地价格也较低,对区内外的投资者均有较强的吸引力。只要充分发挥和放大上述后发优势,就能推动江苏沿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沿海这块经济“洼地”迅速崛起。

二、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沿海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加快发展的条件尚未具备,机遇尚未出现。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江苏沿海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沿海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从目前看,主要出现了五个方面的机遇:

1 国内外良好的宏观环境提供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曾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科学判断是建立在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同经济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国内外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样给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经济呈平稳增长态势,亚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和区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的态势明显,沿海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青睐江苏沿海地区,上海和南方资本加速北上,将直接推动本区产业加快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重化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能源和原材料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大规模利用世界资源的趋势日益明显。江苏沿海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条件,为国内能源资源的区际调动和国外资源的进口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资源进口、储备、加工基地。就近期而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也为江苏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长三角和连云港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带来的机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现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中国的长三角是一片神奇的区域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的财政收入均占到全国的1/4左右。国家对长三角的发展极为重视,专门制订了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长三角发展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而且规划明确把江苏沿海列为长三角北部沿海经济带,这显然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地处江苏沿海北部的连云港的建设和发展已引起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亲临连云港,着眼全国大局,把连云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连云港的发展不仅要同苏北的发展、江苏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且要放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地位来对待。”“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为落实温总理的指示,2007年3月初,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无疑为连

云港进而给整个江苏沿海实现低谷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 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的机遇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跨上新的台阶,江苏沿海港口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依托其运输的货物生成量将不断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这就为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业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十五”后期,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决策,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近几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强力推进,大大促进了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的强劲发展将会对江苏沿海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定位和布局,东部沿海地区整体开发开放优势得到强化,也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 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提供的机遇

江苏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梯次推进特征,“九五”期间的发展重心在沿沪宁线,“十五”的发展重心在沿江,“十一五”的发展重心已转向沿海。“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已被列入江苏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十五”期间实施的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三沿”生产力布局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已被扩充为“四沿”产业布局战略。为了更好地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4月专门召开了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对全面启动和科学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加快培育江苏发展的沿海增长极作了具体部署。2007年8月,省政府又以正式文件形式印发了《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加大了对沿海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对沿海开发的高度重视,江苏发展重心的转移,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带来了极为难得的重大机遇。

5 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向沿海,使江苏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即将开通,沿海、宁盐、连徐、盐徐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域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全面完成,新长、宁启铁路开通运营,东陇海线电气化改造顺利实施,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机场初具规模,连云港、洋口、吕四等深水大港开发进程加快,盐城大丰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苏沿海地区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以核电、风电为代表的一些重大能源项目纷纷落户沿海,电力、通信、水利等方面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长期制约江苏沿海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开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存在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1 经济全球化深入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其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而且利益的天平往往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倾斜,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更加失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优质要素难以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2 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沿海产业发展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导致石油、煤炭、铁矿石、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价格大幅上升,国际市场的每桶石油价格已逼近100美元,劳动力价格也持续上升,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必须付出比以往更高的代价。

3 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内生型发展不足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06年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5%,比江苏全省的比重51.3%低8.8个百分点;而连云港和盐城工业的比重仅为35.7%和39.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2.9%还低7.2和3.8个百分点。该地区现阶段的工业化都是以政府为引导的外生型产业,内生型产业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市场优势产业少,知名品牌欠缺。沿海三市的城镇化水平也低于江苏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且偏离沿海,对沿海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4 区内保护区密集,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等各级各类保护区二十多个,覆盖面积达400多万亩。这些保护区的大部分属于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一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往往只能发展旅游业。占地较多、分布密集的各类保护区大大缩小了沿海产业布局的空间。

5 海岸类型特殊,加大了港口开发的难度

江苏沿海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北支河口,标准岸线长954公里。其中,从绣针口至兴庄河口为沙质海岸,长30公里;连云港西墅至烧香河北口为基石海岸,长40公里;其余均为粉沙淤泥质海岸,长884公里。在淤泥质海岸中,除连云港大板跳至射阳河口、海门东灶港至启东高枝港两岸段(218公里)处于侵蚀状态,侵蚀烈岸段已有块石护岸工程外,占3/4的其他岸段(666公里)属于淤长型岸段。在淤长型岸段通常难以建港,即使能建港口,也须增加较多的建设成本。

6 沿海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聚能力较差

产业发展机遇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湖南;文化产业;机遇;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湖南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地貌资源,融合独特的风土人情,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文化大省,其文化产业建设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部门只有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才能更好地推动本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基本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最初的构想是由主席提出的,其在2013年访哈时首次提出了努力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及货币的流通,在随后的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我国重点强调了与亚洲各国的合作政策并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政策。“一带一路”战略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在利用丝绸之路的平台上加强我国与周边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世界和平的建设,构建政治、经济与文化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我国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举措,也是加快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还增进了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为良好关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略的实施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所面临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复杂,全球局势变化愈加迅速,为了更好的应对复杂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共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在国内几乎涵盖了所有省份,是我国构建新的社会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自古以来,经济与文化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经济战略,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战略的实施需要文化作为先驱,利用影视、教育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各国之间的合作,为各国的经济交流营造和谐的氛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舞台,文化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需要不断创新、交融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通过各国之间建立的合作计划,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不同文化体之间的差异带动消费需求,利用交通枢纽实现人流量的转换,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战略背景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文化产业作为湖南省的朝阳产业,它的提升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南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消费和文化交融,而影响文化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湖南省所具备的各类社会资源在逐渐增多,资源配置也更加合理,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文化消费也相应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另外,“一带一路”政策加大了我国与邻邦国家的联系,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多,湖南省凭借独有的自然资源,对外交流逐渐频繁,而经济的沟通通常伴随着文化的交融,从而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扶持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在相关方面的投资也在逐渐加大。为了更好的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出要投资大概1000亿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湖南省作为“一带一路”政策的重要实施基地,国家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多,尤其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更大,这就为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政府在相关方面也制定了有利的政策,这为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了各文化企业对湖南文化产业的了解,投资力度在不断增大,融资环境也更加有利。

3、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资金和人才是支持时代前进的主要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拥有充足的人才支持,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势必会吸引较多的外地企业入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跨省、跨国交易的发展,这就需要大量懂得当地习俗同时具有较强跨国交易能力的人才,所以要求湖南省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吸引较多的人才,当地高校要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相关课程,利用优厚的待遇等措施来留住人才,为省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另外,“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会吸引大量的外国友人到当地旅游、投资,政府要为其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采取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大对人才的外语培养,组织开展多种族文化节活动,吸引国外优秀的讲师来省内开展讲座,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让学生真正了解“一带一路”对于湖南省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为湖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也为其经济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社会背景下,湖南文化产业面临着较多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及各部门应紧抓这一形式,了解本省的基本情况,扬长避短,具有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实施民族国际化

湖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等50多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也有所区别,这些文化不仅是他们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与省外、境外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想推动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寻求与其它国家的文化共鸣,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节,在碰撞与交融中促进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2、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丰富的周边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各类新型媒介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还推动了科技的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湖南省要想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加快对湖南文化的传播速度,增大文化传播的范围。对于文化消费而言,湖南省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族资源,所以可以利用各民族的特点开发一系列民族文化的衍生物。同时,在对文化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应采用新型的媒介形式,利用网络等手段对文化进行对外传播。此外,还需要采用新型的商务模式进行经济活动,开设新型的交易平台,打造属于湖南省特有的文化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的传播还可以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和偏见,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形成。

3、加大资金支持,创建多种投资形式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任何产业要想取得长足进步都必须拥有充足的资金扶持,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所以湖南省要想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浪潮中发展文化,就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创建多种形式的投资模式,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其主要的措施:一是政府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投资创造有利的环境;二是要加大对具有民族意义的大宗文化产业的投资,通过专项资金等形式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加快对文化产区的建设和改造,积极引进先进的文化资源,实现对文化产业的整合发展;三是要采取多种融资形式。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较为有限,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融资,传统的融资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湖南省要想加快省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融资形式,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资金的融合,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4、加快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时展的灵魂,要想从根本上推动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增强创新精神,创建专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团队,积极吸引优秀的人才。“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将湖南省与其它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也有所区别,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差异,在不断的碰撞中会对本土的文化产生冲击,这时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通过改革创新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专业的文化创新团队,增强对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同时相应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不断缩短文化转化的周期,迅速形成规模经济,促使省内文化产业的转变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五、结论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在此时代背景下,作为文化大省的湖南,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民族的国际化,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创建多种融资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省内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兴:“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会展业发展研究[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1).

[2]陈凯、丁雅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J].新闻研究,2015(20).

[3]周晓燕:“一带一路”战略对衢州产业、企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7).

[4]王会粉:“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J].创新科技,2016(3).

[5]朱婀丹: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人文社科,2006(3).

产业发展机遇篇7

那么现阶段服装产业面临的机遇有那些呢?

(一)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对服装的购买能力。消费结构升级直接导致销售模式的变化,在总量攀升的基础上,诸多企业面临的是销售模式创新的考验。

2005年1—9月人均衣着支出为599.6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32.7%,人均购买服装支出为441.8元,同比增长40.6%,占衣着支出的61.6%,其中前三个季度中服装单价比去年同期增长24.8%,价格提升令人振奋。

总量扩张与结构升级令企业有更多模式选择,有基础和有条件的服装企业一定要提前进行产品升级的战略性规划,未来中国一定能够出现自己的定级品牌,本土奢侈服装品牌诞生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中国时尚市场的不平衡特征决定了中国顶级服装品牌一定是区域性的。

销售关键日概念对高档品牌服装产品的销售作用日益彰显。从漫天撒网到精确打击,企业营销的资源匹配与战略协同模式面临巨大挑战。2005年服装购买旺季在2、5、7、9月等季节变换时节,近几个月人均购买服装的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7.4%、52.7%、92.9%和41%,黄金周的销售作用更是突出。

(二)人力资源的优势。低成本是目前行业竞争的主要方面,专业技术储备以及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将导致行业竞争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归宿。

人才的需求首先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在中国,目前行业竞争的驱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品牌和成本。

全国有不少服装纺织专业的高校,这些学校的存在无疑为发展服装行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人才库。至今为止,全国设有服装科研机构104家,服装高等院校2所,并在40多所高等院校中开设服装专业(系),这些是未来支撑中国服装企业品牌战略的根基。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是支撑这个产业的关键。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2005年十大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来看,服装纺织业最低。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服装产业这无疑在服装生产成本上占有竞争优势。

(三)棉花与化纤价格影响服装的外销。中国的服装乃至整个纺织行业的国际地位的崛起,首先取决于自身产业集群的整合程度,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现状根本不会产生国际影响力,所谓的国际品牌的梦想也不会实现。

服装产业和棉纤价格息息相关,中国是棉花和化纤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棉花和化纤价格已开始影响国际价格走势,这对于中国服装外销成本和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量地位如何发展到对全球市场有影响的决定地位,中国的服装产业如何与原材料产业进行联合或者整合,达到力量的会聚,这样的前景是非常诱人的,其中行业协会与产业资本杠杆的使用将是关键的影响力量。

(四)协会的联合力量已经展示价值。中国的产业从整体能力上已经排在世界前面,但是从整体的竞争能力上来看与先进水平相差很远,尤其是盈利能力不及人家的10%,先改变小而全的行业现实是切实可行的,因此行业协会等联合方式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产业发展机遇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健康养老产业;机遇

由于我国长时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对于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利用人口老龄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成为了目前我国经济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

一、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1.养老观念落后现在我国老年人思想比较传统,崇尚“多子多福”,希望由儿女照顾自己的晚年,喜欢儿孙满堂的热闹场景,然而,由于子女的工作繁忙,当父母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就不得不把他们送入养老机构,这时老人就有一种“被遗弃、被嫌弃”的感觉。因此,现在的老年人大多不愿意儿女将自己送入养老院。2.养老机构供不应求虽然我国老年人大多不愿意被送进养老院,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的不断淡化,我国将会有大量的老年人进入养老院,从目前来看,养老机构的数量还相对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养老需求。3.居家养老发展不完善首先周边医疗卫生设施不齐全,政府对于建设周边设施投入的资金还相对匮乏;其次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范围很小,只针对一些贫困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而且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更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4.缺少养老专业人才要想提高养老水平,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就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来看,专业性的人才数量还相当匮乏,国家对于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而养老服务的个性化很强,需要的方面也很多,非专业服务人员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再者,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人员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耐心,对于老人的照顾能更细心,让老人感觉到温暖。

二、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1.组织社区教育活动,向老年人传播新思想,帮助他们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老观念,增强他们对正在发展的新型社会养老机制的认同感,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养老产业,并认识到养老产业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切身体验到养老产业带给他们的实惠,安享晚年。2.大力支持民营养老企业的发展政府主动出资实现基础设施相对全面的建设,并进行多方面的资金引导,使社会资金最大程度地流向社区,从而加大对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建设。对于集体和个人创办的养老机构,政府要适当给予优惠,比如对土地租赁和购买采取降价的措施,对于经费不足的,政府要积极支持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切实的问题。3.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广告广泛向人们宣传社会互助、舍己为人的精神,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服务社会。主动开展养老志愿者活动,将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纳入养老服务队伍,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加强对志愿者的规范管理,让他们走向社区和个人家对老年人进行较专业的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周边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倡导医疗卫生人员上门服务,实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看上病。4.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这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对于知识方面的教育,首先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对服务人员要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多门学科,促进他们广泛学习,对于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可以专门向该方面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是对服务知识的学习,养老机构要定期组织服务人员学习服务知识,从而使他们在为老年人服务时能够按照服务知识的要求进行。对于技能方面的教育主要就是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总结,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国家实现了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环保升级和投资升级,下面针对这四个升级给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进行讨论。1.产业升级虽然近几年养老在我国有所发展,但其所占据的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小,服务水平和专业水平明显不高。而纵观全球的经济结构,养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领者,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急需要将养老产业发展壮大。随着产业的升级,我国目前在养生保健等领域发展较快,对于健康养老产业而言,养生保健时期发展的关键部分,如果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将会得到质量上的提高进而实现有效的发展。由此可见,产业升级为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提供坚强的后续力量。2.消费升级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前提下,人们的消费主要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由于人们将消费更多地转向社会养老产业,使得健康养老产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再就是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从而使消费更偏向于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健康养老产业逐渐走向多样化。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非常快,这将为健康养老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此基础上,个性化的消费模式促进了养老机构将健康、娱乐、休闲等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精神需求,同时还为广大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解决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3.环保升级当今社会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目标,而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利用环保升级促进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生态休闲和健康养老相结合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健康养老模式,其对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更是深远而有效的。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城市将本地原有的好资源好环境利用起来,将其建设成环境优美的集旅游与养老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和环境得到发展。另外,良好的环境可以吸引老年人到养老机构养老,为健康养老产业扩大了市场,在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4.投资升级在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并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投资较为青睐的方面,投资升级为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国际投资下,实现了全球性的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和科技等领域能够相互借鉴,在资金方面的不足也能得到有效缓解,另外,这对于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我国不仅要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还要使我国的优秀经验“走出去”积极地将养老产业推向国际,在竞争与合作中使之发展。

四、结束语

从文中的叙述不难发现,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得还不是很完善,需要在很多方面给予补充和修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很多方面都为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提供了新机遇,国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要将其推向国际,不断接受挑战,不断发展完善,以提高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增加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中梁,柴捷.经济新常态下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以五大连池市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6,(6):78-79.

[2]鄢圣文.新常态下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5,(64):38-42.

[3]姜琛凯.新常态下智慧养老生态链的构建——基于供需视角的分析框架及路径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6,28(6):104-113.

[4]张郧.新常态下的养老产业发展路径[J].江汉论坛,2015,(6):25-2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