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德育渗透的概念8篇

时间:2023-07-11 09:20:45

德育渗透的概念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教学效果较低等问题。然而从现行大多初中学校历史教学现状看,仍存在较多制约学生德育发展的弊端,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应完全集中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方面,忽视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制约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无从谈及做到以生为本。对此,本文将对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以及历史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的相关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百团大战》或《火烧圆明园》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作者:张童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2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7-01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百团大战》或《火烧圆明园》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 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3

一、找准渗透教育的点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勾股定理的历史”“国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新教材中则有更多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二、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上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三、掌握好渗透教育的度

把握思想教育渗透的“度”是关键。“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中,教师应注意恰如其分处理好二者关系,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

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四、掌握好渗透教育的时机

掌握育人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数学教学由于知识性较强,注重知识运用,对课堂结构的严谨,连贯性要求较高,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能不顾知识随意安排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强迫“渗透”冲击教学,教师必须遵循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层次、所处的特定位置等安排好教学过程。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方法途径

德育渗透工作绝不是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所做的事,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普遍联系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悠久的历史文化、学生的习惯养成等方面具备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呢?

一、把握性质,巧妙渗透

1.具有原则性。数学课的德育渗透不是那样鲜明和具体的,它有时含而不露,有时非常零散、有时联系无方、有时切入无策,但不管怎样,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本节内容,要渗透什么思想,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效果,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一事无成。

2.具有指向性。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课堂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不断更新理念,以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信息,迎接新挑战。注重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适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的德育渗透工作才会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3.具有规范性。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工作,绝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在必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这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前提,而且要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杜绝随意性和松懈性,不提倡活动式。争取使德育内容既规范,又完整,而且更具体、系统。

4.具有措施性。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主要研究课程的哪些内容与思想教育有关,哪些内容属于有机结合的,哪些是直接贯穿的,哪些是间接渗透的,需要数学教师有个整体设想和措施,形成总体轮廓,只有这样,才能结合教材,按照制定的措施,有条不紊、分层递进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二、看准切点,适时适度

思想教育的渗透,不是生搬硬套,直接了当的去讲,而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找准切入点。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涉及到“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从表面看很简单,究其根源,却历史悠久。其实“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原来的名称是“对消”与“还原”,那么这两个名词又是从何而来呢?以此为切入点,给学生介绍:公元825年,中亚西亚的一位数学家阿尔――花剌子模,撰写了一本代数书《对消与还原》,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其中的“对消”就是“合并同类项”;“还原”就是“移项”。通过这个历史知识介绍,使学生知道:一是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大都是古明、研究的结果;二是了解历史人物;三是让学生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四是让学生继承和弘扬悠久的文化成果;五是使学生增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情趣。这样,既抓住了时机,又把握了尺度,而且又使学生养成了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好习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环节不同,思想各异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创设情境的角度不同。有的用故事导入;有的用史实导入;有的用图形与实际问题导入等。不管怎样导入,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掌握知识的起源和悠久的文化遗产等,使学生陶冶情操,物化心境,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

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解法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到繁的思想方法。通过特殊问题,推理论证,得到一般形式。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讲授二次函数一般形式:y=ax2+bx+c(a≠0)的时候,可以联想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既:ax2+bx+c=0(a≠0), ax2+bx+c>0(a≠0) ax2+bx+c<0(a≠0),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形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有等与不等的区别。再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图像时,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就是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个数,二次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函数就变成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值等于0,函数就变成了一元二次方程。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向学生逐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进行概念教学,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问题时,教师可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时,可利用事先制作的三角形教具模型,充分演示、观察三个角所处的位置与所构成的角度只和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答案。从而对学生进行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的训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此可为之。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5

一、利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数学教师如能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找准教材中的“渗透点”, 掌握育人渗透的“时机”, 思想教育渗透便可在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得以充分实施。

1.新课引入:教师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2.概念教学:教师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3.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4.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教师可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圆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时,可利用残缺不全的图形工件,提出问题:怎样把这块工件补全?从而对学生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注意让教学内容“活”、“动”起来。采用数形结合,图形变换,一题多解等进行变式训练,激发学生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想也“活”起来,“动”起来。

5.知识小结拓展:教师应注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阐释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对应统一观点及运动变化观点形成知识网络,并进行引申拓展、串联变换,举一反三。

二、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和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住院期间,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数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四、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6

一、德育与教材相结合,实现自然渗透

1.结合知识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要以课程知识为主体,进而实施德育。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教材中也会引入一些德育素材,如《庄子?天下》:“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该内容的大致意思是:一根木条,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那么该木条会无限地分割下去。通过引入该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够展现出有限之中有无限的辩证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通过结合教材内容,不仅能够将学生兴趣引导到教材中来,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实现热爱祖国的德育。

2.结合教学内容

数学课与德育课有着明显区别,我们只能通过教学内容中的渗透点来实现德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需要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进而找时机渗透德育。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我介绍我国仅用世界7%的耕地就能够养活世界21%的人,

通过该内容来实施国情教育。通过实际案例,能够让学生对百分数知识获得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对祖国产生崇拜感,学生也纷纷表示要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

二、挖掘数学辩证因素实施启蒙

1.在感知过程中渗透德育

学生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数、式、形、题中提出实践内容,创设学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通过实践创设相应的概念。例如,在“有趣的测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乌鸦喝水”的PPT,为学生创设情境,之后让学生自主操作来分析PPT中石头的体积。通过学生自主动手研究,能够顺理成章地引入“有趣的测量”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让学生了解了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学生能够在具体感知中领悟到“实践第一”的观点。

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孤立、主观的教学方法。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动态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保证数学教学的动态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客观物体的运动变化理念,进而树立事物发展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逐渐形成客观、科学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渗透“运动变化”观点,帮助学生建立独特的思维模式。

3.在知识观察中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诸多的知识概念,例如,加减乘除、正比例反比例等。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也相互矛盾;既相互独立,也相互依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来渗透德育。例如,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矛盾,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三、数学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渗透;新课标

1什么是德育渗透

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德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明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德育主要表现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两个方面。从学科教学角度来讲,显性德育指为实现社会所要求的德育目标,德育工作者采用外显的、明确的、直接的方式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或课程。虽然显性德育具有直观交流性,但是它“填鸭式”思想灌输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时,与之相对的隐性德育就派上了用场。隐性德育具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作用,相比“外显的、明确的、直接的”显性德育更加容易使小学生乐于接受并内化德育思想实践,继而外化为德育行为。可以说,隐性德育是显性德育的有力补充。本文所述德育渗透是隐性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指教育者通过各学科的正常教学,强化德育与相关领域的联系,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提升的教育。中国传统的德育渗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非常注重环境的影响,二是提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三是发挥民俗、宗教的教化作用,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德育的教育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德育的渗透性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美术道德教育,现代教育者必须充分理解德育渗透的概念,提倡通过暗示、陶冶、激发潜在课程等方法来进行德育渗透。

2小学美术教学对德育渗透的独特优势

2.1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德育本身关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的很多层次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美术教学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为德育渗透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式。2.2美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会让人产生惰性、产生疲劳,长期下来,会对课堂产生排斥感。而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为绘画技能课、写生课、欣赏课、造型设计课等等,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提升了学生对美术课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德育渗透工作的有效性。2.3美术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德育需要自愿将人的内在调动起来,需要学生们愿意去接受这些信息,而美术课中的趣味性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们受到思想道德教育。2.4美术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对于德育来讲,如果对学生进行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评价方式,会给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美术教学的评价是人文学科里面中较有艺术性的一种评价方式,它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活动开展中的各个环节采用不同指向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它具有开放性、自评性、丰富性、多样性以及适切性等特点。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易于思想教化的时期,对直观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推行德育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美术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其内化为德育思想。

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3.1充分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注重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知识,因课来选择德育主题并进行德育渗透,把资料通过备课的方式将德育知识融入进去。例如:在上三年级美术《变废为宝》这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的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出个性鲜明的立体造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通过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3.2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要把握好每个学生的心理,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遇到学生的问题时,能用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例如:小学的美术课堂是比较活跃的,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遇到同学之间互相吵闹,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心平气和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教会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另外,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心理,适时推进一些情感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节假日(国庆、中秋节、端午节等)或重要的日子(父母的生日、纪念日等)等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并且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展示给学生们,刺激他们的感官,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3.3教师要注重在细节上的德育渗透。首先,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在教学中要有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才能有严格的要求。其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在细节的问题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上剪纸课时,提醒学生们在用剪刀时,要小心,不要对着同学,或者是有同学忘带工具时,建议同学们合作完成作业,引导学生们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让孩子们体验到团结互助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悟到劳动和协作精神,分享成功的乐趣,培养与人交流、互助合作、珍惜艺术作品的意识等等。

4结论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动机、兴趣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渗透式的德育在德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美术教学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既有效又有趣的方法,把这些情感充分地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一种引导,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生活中的情感和乐趣。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吕秋红.中学艺体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王振江.中国德育传统与当代中学德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赵洪.关于德育渗透研究的概述[J].南宁: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56-60.

德育渗透的概念篇8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大和计算需要,实物图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须逐步介绍抽象性较强、适应范围更广的线段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