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发展的建议8篇

时间:2024-02-06 10:13:41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1

一、银发产业市场需求巨大

1、生存需求:包括对食品、衣服、居住、饮水、性生活的需要等。

2、安全需求:包括预防会导致身体损伤、疾病、经济困难和意外事故等。

3、社会关爱需求:人们需要人际间友爱关怀(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临终关怀等),尤其希望成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包括老同事、志趣相同的朋友和邻里、相同的群体关怀与帮助)。

4、社会价值需求:人人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5、服务需求:发展银发产业需要大批从事专业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人才,而我国目前此方面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活跃在银发产业中的大多为凭着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诸如养老院、敬老院的服务人员,其中大多为从城市贫困居民和农村中招募的低文化程度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或有关老年知识的培训,不仅影响银发产业的服务质量,而且制约其未来的发展,专业的银发产业服务人才需求巨大。

老年群体的庞大、老年人多种多样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需求市场,为发展银发产业创造了巨大市场机遇,故银发产业被认为将是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产业之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时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这些资金,大部分将进入市场消费,关键看有没有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产品。

二、银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银发商品生产

发达国家的银发商品生产,在当代已形成巨大市场规模。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厂商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大力发展银发商品和服务,从药品、食品、保健用品到宠物、生活用品、家居防盗安全系统,因适应老年人消费需求,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银发商品主要以老年保健营养品为主,老年人专用品开发得很少。因此,老年专用银发商品开发生产潜力巨大。

鼓励开发老年专用银发商品。我国目前老年人专用商品开发明显不够,已成为银发产业发展的重大缺陷。应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加强产品研发。可根据不同需求的老龄群体的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商品,市场需求量大的可规模化生产,量少的则可以定购定做。

开办银发商品专营商店。目前,专营中青年和儿童商品的商店众多,而专营老年用品商店极度缺乏。应在大力发展银发商品生产的同时,畅通销售渠道,鼓励发展银发商品专营商店甚至连锁商店,其市场空间巨大。

2、银发服务业

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调解中心、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学校、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生活保障服务、心理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还可发展老龄自助服务业,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有赏服务等等。

3、银发房地产业

发展养老公寓及养老社区(如老年公寓、老人村、老人城等,配套养老机构)、老年度假康疗保健社区(宜建于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半小时车程内而生态环境好、绿色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亲子套房(在同一楼层设计出“亲子套房”,老年、子女各住一边,既能就近照顾又可满足子女与老人因生活方式不同对自有空间的需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4、银发康疗保健业

发展老年医院、康疗保健中心、老年医药保健药品与商品、老年医疗和康疗器械,为老年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5、银发文化旅游业

发展老年文化娱乐、老年健身中心、老年教育、老年旅游,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6、银发产业人才培养

开办银发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培养银发产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和生产、老年服务等方面专门人才,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

三、给罗江的几点建议

罗江是一个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丘陵县,旅游业基础较为薄弱。从罗江的经济基础条件、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条件,结合罗江“十一·五”规划、成德绵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及构建城际间快速交通体系的趋势分析,罗江要发展银发产业,建议以如下方面为重点:

1、大力发展银发商品生产

依托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成德绵城市群基础消费市场、成德绵经济区的经济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老年日用品、老年食品、老年医疗和康疗保健用品、老年文化旅游用品生产。

2、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康疗保健、绿色美食产业。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农副产品(粮食、水果、水产品、家畜禽蛋等)等资源优势和成德绵城市群基础消费市场、交通区位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康疗保健、绿色美食产业,吸引老年消费市场。

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建议转变宣传角度,多宣传忠义文化。如对三国庞统的宣传,过去的宣传重点为庞统在落凤坡代刘备为箭射死、惜庞统身怀大智慧而英年早逝,对于相信祥瑞的人群来讲,其地为损主折将的不祥之地,不愿前往。宜从忠义角度宣传庞统作为身负大智慧的一代奇才,却在主公危难之时不惜舍身救主,堪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忠义楷模,与武将关羽和赵云等追随主公忠心不二、诸葛亮忠心辅国扶助幼主等忠义相比,共同构成三国不朽的忠义篇章。而唐代罗江进贡给唐太宗李世民的桃花犬也是以忠心主人而流芳于世。因此,罗江可说不仅人忠义,连狗也忠义。打好忠义文化牌,罗江在发展银发产业方面,就可以用桃花犬作为品牌,大力驯养为老年人服务的宠物犬,成为罗江养殖业的一大亮点和宣传罗江的著名品牌。游人到罗江,就可追思忠义之魂、购买忠主之犬。若发展桃花犬养殖,建议早日对品牌名进行商品注册。

3、适度发展银发地产

发展银发地产,需要有良好的植被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及方便的生活环境、医疗保障、便利的交通等多种条件,而罗江在植被生态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缺乏优势,而在距罗江不远的环岷山诸县却有着良好的山地植被等环境条件,故罗江发展银发产业只可能是近地小规模市场,不宜大规模发展。因此,建议罗江适度发展银发地产,控制规模。

4、发展银发产业人才教育培训产业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问题;机制;体制;政策;建议

建筑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的设计、配套生产、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促进集成与集约,实现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一、建筑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具体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供求方面。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市场认可度不高,需求不明显,没有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产品的需求,就缺乏应有的市场刺激,建筑产业的相关企业就不会有动力改变目前的开发建设模式。(2)价格方面。由于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建筑产业化产业链条较为分散且不完备,难以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3)交易成本方面。由于当前市场化程度低,构件生产商少,就会形成构件商坐地起价的现象,建筑产业相关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增多,从而增加了需求方的交易成本。

2、管理体制制约。具体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1)设计审查方面。现行的施工图设计深度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化的生产与施工,同时对设计深化的监管缺乏规定,包括设计单位的资质、深化设计的审批,以及与现行设计审批的衔接等问题。(2)质量监管方面。工业化产品的监管隶属质量监督部门,但是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的监管是个空白。(3)造价管理方面。目前现行预算定额和清单计价都是针对现浇结构,缺乏与预制装配式结构相配套的预算定额和工程量清单,不利于该行业的监督管理,且构件价格信息的缺失也将给造价核算工作带来困难。(4)资质管理方面。大多数总承包企业不具备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装配能力,有关工业化建造集成商、生产厂商的市场准入制度也亟须建立。(5)招投标管理方面。当前对于预制生产部分能否作为专业工程来承包尚不明确,且预制装配生产技术远远高于传统建造方式,在招投标技术方案中对工业化技术的评定标准尚缺,导致构配件生产商和装配商的资格审查有一定难度。

3、产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调控手段,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筑产业化的积极性。具体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税收征收方面。首先是计税标准和依据尚缺,目前建筑企业和工业企业并不是统一的税收核算方式,现行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以营业额的3.4%计取,而工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按增值部分的17%计税。工业化部品或构件的制造涉及工厂生产和施工现场生产,这类产品是按照工业还是建筑业的范畴征税不明确,同时工业化部品或构件进入现场施工以后是否可以抵扣成本也尚未明确;其次,未出台专门针对建筑产业化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营业税及配套费的减免或返还政策;对产业化项目、成品住宅还涉及重复计税。(2)缺乏对开发企业、构件生产、消费者的激励政策和专项基金等。(3)技术创新政策不明确。建筑产业化代表着建筑业最先进的技术,但目前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政策,被纳入高新技术认定的重点范畴,部件生产也尚未进入西部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二、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建议

1、加强法制和机制建设。原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建议研究制定《建筑品质促进法》,用法律手段推进建筑产业化;建立建筑品质保证制度,强制要求对建筑质量提供合理的保质期。逐步建立构部件产品准用证制度、淘汰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用户评价相结合的产业化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对产业化建筑实施市场准入机制,引导建筑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

2、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完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和运营等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建筑产业化的标准体系。二是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制定高水平的建筑产业化技术标准。三是在规划审批、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明确量化指标,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二是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将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三是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产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

4、建立经济激励政策。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设置适当条件将实施建筑产业化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放宽贷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优惠。三是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按建筑面积为依据的收费制度,实施与建筑产业化程度挂钩的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使用成本转变。四是在土地出让时,将建筑产业化的相关要求纳入评价条件;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优先安排建筑产业化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5、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良好而成熟的产业链有助于建筑产业化的推广。一是扶持建筑产业化研究与设计队伍发展。研究与设计是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建议将建筑产业化有关要求纳入建筑工程师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职称评定、资质申请等方面,在企业和专业人员申请资质、升级或执业资格时,对有建筑产业化认证项目咨询、设计、建造业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加分。二是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链完善。加大产业化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试点示范,提供建筑产业化发展需求,以迅速形成市场规模效应。引导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集成商转变,形成完整的建筑产业化技术解决方案,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相关责任得以明确。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力量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示范作用。住建部在全国建立了一些建筑产业化基地,对培育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扩大建筑产业化示范试点覆盖面,通过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积累基础技术,共享先进经验,破除技术壁垒,推动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四是在绿色建筑推广中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的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制约和传统建筑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规划、国土、建设、房管、财政、税收等等部门的全面参与与大力支持,随着行业技术进步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一定会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我国住宅产业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3

关键词:福建 水产品出口 隐忧

2015年福建省出口水产品81.19万吨,同比增长5.6%,货值54.87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滑0.8%,出口货值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货值的28.0%,重量和货值同比增长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1―4月,福建检验检疫局辖区共出口水产品16.37万吨、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7.58%、15.3%,在外贸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企稳回增。经过调研福建省30余家水产加工企业,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企稳回增的主要原因

(一)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三明市梅列区出口鳗鱼、长乐市出口鳗鱼、东山县出口海捕水产品、诏安县出口养殖虾和宁德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均获批部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助力带动产品质量提升,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效应。

(二)企业主动开展供给侧结构改革

部分企业加强育苗和养殖技术研发,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如东山县逸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共同研开发工厂化室内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掌握多种石斑鱼育苗技术,与越南农业部门开展合作开展鱼苗和技术输出;另外,部分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深加工产品研发。

(三)闽台水产品贸易和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水产品贸易热络

企业利用“一带一路”的持续升温以及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澳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有利契机,继续扩大东南亚、台湾、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拓欧盟、拉美和非洲等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2015年福建省水产品出口国多达109个、基本覆盖全球,其中出口台湾水产品突破11亿美元,占比21.3%,对南亚、东南亚地区出口分别达1.06万美元、18.8亿美元,分别增长80%、16%。

二、出口稳定表象下存多种隐忧

(一)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滑

调研显示,8成以上企业反映2015年利润比往年明显下滑。多数老企业处于极微利,部分新增企业甚至出现亏损情况。调研情况显示,原料价格、人工成本明显上涨,俄罗斯、日本、东南亚部分国家货币贬值,粗加工产品面临东南亚国家的低价竞争等成为企业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9成企业判断2016年形势比2015年更加严峻。

(二)“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原料收储存在季节性,水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流转,加之水产品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申请贷款难度较大。近两年,各商业银行纷纷紧缩银根,减少授信额度,水产品出口行业利润微薄,难以获得除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部分企业在行业快速发展期对行业前景判断过于乐观,大量融资上项目,在盈利下滑和银行资金抽离的双重压力下陷入经营困难。

(三)贸易壁垒影响仍存

韩国颁布《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和《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加大水产品口岸查验频率,且出现以模糊标准判定我国出口产品感官、净重不合格,以技术性贸易措施压低价格的现象;出口欧盟水产品自2015年1月1日起不再享受普惠制优惠待遇,而东南亚等国却并未受欧盟普惠制方案调整影响,这进一步削弱福建省水产品出口欧盟的竞争力;美国实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新规》,对我国出口水产品加严检查;俄罗斯新注册企业批准较慢。

(四)粗放式发展模式未彻底转变

福建省水产品行业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单一、无序竞争等现象较为普遍。在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东山县,60家水产出口企业中年出口规模上亿美元的仅有5家,占8%;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40家,占67.8%;能够以自主品牌开拓市场的仅有6家,占10%。

(五)原料紧缺瓶颈未有效改善

水产加工行业对原料依赖性较强。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近海海捕资源不断减少。虽然近年来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但总量不大,短期内无法弥补海捕原料缺口。在养殖水产品方面,部分种类价格上扬竞争优势减弱。

三、促进福建省水产品出口行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扶优扶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合理规划水产品加工产业布局,促进漳州、宁德等地水产加工业集群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式渔业,提高现代渔业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研发高新产品的补贴力度,引导有关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推动行业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的突破性提升,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化企业。在税收、贷款、政府补贴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扶持。

(二)群策群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借鉴台湾渔业协会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内加强行业自律,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恶意竞争和血本竞销。对外加强同其他国家行业协会的联系,做好水产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需求。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对企业进行奖惩时征求协会意见,提升协会地位。

(三)抓好质量安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以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平台强化养殖环节和海捕环节的卫生安全监管。行业协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建立信息库及时传递并指导企业应对。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全过程监控体系,狠抓源头和关键节点管理,引导企业根据出口市场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标准认证。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多部门合作机制,联合企业共同应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四)多措并举突破原料瓶颈

扶持水产养殖业发展,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大宗水产品价格,防止大范围波动损害养殖户利益。加强养殖源头监管工作,帮扶企业完善养殖企业和农户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养殖过程用药管理。加强渔业捕捞监管,严格实行休渔政策,加大对“绝户网”等非法捕捞方式的查处力度,划定海洋保护红线,全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鼓励进口水产品缓解原料紧张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思宁.闽台水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1):103―112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4

新技术革命与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新兴产业是未来全球经济的着力点,高科技领域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写未来的国家力量对比。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契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抓紧制定和实施“新经济”发展计划。如美国政府提出经济复兴计划,着力推进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将能源改革作为振兴经济的主力和经济复苏的核心;欧盟推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本提出重点扶持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

近年来,福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一批产业迅速兴起,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新能源产值360亿元,初步形成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能源、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2009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60亿,规模以上企业有106家,亿元以上企业21家,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门类,在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以7-ACA(7-氨基头孢烷酸)为母核的下游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蜂毒研究及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与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先进省份。但目前福建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为10%左右,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随着福建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发展方兴未艾。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在新材料领域,福建在光学晶体材料、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稀土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在新能源领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泉州、南安、厦门等地已成为国内光伏产业集聚地。其中泉州已初步形成从硅矿采掘及粗加工,到单晶硅、多晶硅提纯生产,再到拉单晶或多晶硅浇铸及切片,再到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在节能环保领域,福建产业发展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电除尘产品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和气力输送为主的三大体系。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紫外C消毒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市政污水消毒领域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生物医药领域,福建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是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行业,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至今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从2005至2009年年均产值增幅分别达到19%、24%和37%,但这些产业在我省高新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小,2009年分别仅为5.53%、3.26%和3.22%。而且,我省高新产业主要聚集在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宁德、龙岩、南平、三明、莆田等地市产值较低,不少新兴产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地区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雷同性,尚未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大多是在政府推动下,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植政策,把要素和资源优先转移到最有前途的产业中去,使其潜力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实现的。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因此,我们特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

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充当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1)抓紧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建议会同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科技厅、外经贸厅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福建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作为重要部分纳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要特别重视产业化的可行性,关注各个新兴产业所处的成长周期,选择产业需求迫切、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舍弃虽技术高端,但产业化可行性较低的项目。通过编制《目录》,对于潜力很大的项目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抢先占领行业高地。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

(2)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通过指定详细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把政策扶持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到支撑前端产品开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优先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研究规划后予以保证。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让、租赁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实施返还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或下调地价等用地优惠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成立市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调度,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建立新兴产业培育的工作协调机制。省里成立由省领导挂帅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抓跟踪研究,及时发现,确定方向,统筹规划,引导扶持,做好产业定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2、完善投入体系

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具有需求大、运作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较传统产业更高的市场风险,现有的一般资本市场很难满足新兴产业的融资要求。应着力转变目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尽快完成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1)创立新兴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兴产业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积极发展私募创业投资基金,使其规模逐步达到20亿元。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吸引各方资金500亿元至1000亿元,在省内建立50只左右创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推动高新园区内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系统。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加强对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的政策辅导,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后备企业提供创业导师、成果转化和投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服务,为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

(4)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建立和健全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信贷服务体系,着力发挥科技银行的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和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信贷专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深入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5)充分发挥债券、信托、债权基金等融资渠道的作用。对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企业,应大力支持争取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信托公司努力开发适合新兴产业特点的信托产品;工业债权基金的发行实现常态化,努力为我省新兴企业增加债权融资渠道。

(6)建立和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政府性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投入。对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省财政按其年度担保额16%予以补偿,并可以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加强对担保、再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和监督,建立一套适合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考核办法。

3、提升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应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激发产、学、研各个方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1)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体系,形成经营、创新、生产有机联系的创新链条;支持企业申报建立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及专家库系统。

(2)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服务、专利、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

(3)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超前部署、长期积累,将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开发重点核心技术,注重配套技术的系统集成,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强化各级政府对R&D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R&D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比重。

(4)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4、促进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以配套集群的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1)大力扶持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大企业的政策举措,使之成为我省参与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

(2)积极发展新兴中小企业。按照具备好的市场、好的机制、好的领军人物的标准,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园区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协作,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3)持续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与产业基地以其技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鼓励企业向规划建设的产业基地集中,因企业异地整体搬迁而对企业原所在地财源产生重大影响的,经两地财政部门协商,以搬迁时前一年该企业入库税收为基数,由上级财政部门核算后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企业原所在地的财政利益。鼓励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规划建设的基地内兴办企业园区,以年租制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租约期最长可达50年;企业园区属于外部公共大配套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当地政府公共支出范围。

(4)积极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紧紧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组织必要力量,开展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投资意向和在中国境内投资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把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投资动向与我省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技储备、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编制既能与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又能与外商需求相吻合的招商选资项目。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福建投资办厂及建立研发中心。

(5)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空间。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研发投入较多、缺乏规模经济,所以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加上不少产品(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用,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性,因此必须扶持企业开拓市场力度。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二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产品的示范工程,将示范工程检验的产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推广,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建立境外销售网络,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6)大力促进闽台新兴产业对接。为应对全球金融风暴,调整台湾产业结构,台湾当局连续推出精致农业、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创意、医疗照护、旅游观光等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六大新兴产业表现为向服务业倾斜、相互关联性、主要依托大陆市场的特点。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五缘”优势,从产业链整合、延长上推进闽台新兴产业的深度对接,不断加强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合作制造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到全世界,合作开拓大陆市场,创立品牌;应开放资本合作发展新兴产业;研发合作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共同制定产业标准,力争使其上升为全球标准,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链和新经济增长点。

5、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新兴产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抓紧落实福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海西人才高地的有关政策,实施人才开发和培养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在努力培养本地高端人才的基础上,指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要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

(2)实施“企业博士创新” 计划。积极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一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统筹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探索建立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切实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福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5

为此,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谋划人参产业定位与布局。人参产业是支撑北方特产大省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人参药食同源产品有望成为百亿元量级的大宗出口商品。建议省委、省政府高起点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人参产业。一是坚持高端定位。把吉林人参定位在国宝、国粹、真正的人参宗主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参民族品牌,制订人参科技开发总体规划,包装人参大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二是实施大企业集团方略。把目光紧紧锁定在招大引强上,借助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实力,整合人参产业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人参产业的领航旗舰。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以“国字号”旗舰医药企业为龙头,整合全省的科研资源,建立部级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开展人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努力实现人参产业的“科技突围”。四是提升人参产业软实力。人参源于中国,有4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下大力气发掘人参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弘扬中国人参文化,从文化力层面演变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扶持本土产业出发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人参产业,首先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希望省政府设立人参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人参资源整合、规范种植、产品开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以及人参专项收储。借鉴国家种粮补贴政策,探索建立对参农的补贴政策。参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扶持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对人参产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新产品研发的步伐。积极强化税收政策扶持,对人参出口实行税收减免返还。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6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

目前,全市茶园保存面积为万亩,茶叶总产吨,其中名优茶吨,普通绿茶吨,老青茶吨,年产值约万元,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茶园有万亩,福鼎大白茶等良种茶园约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约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通过调查分析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⒈茶园老化,品种低劣,经营管理粗放,以老青茶和低档茶为主。生产实践证明:缺少良种,难产名茶,茶叶效益就差。⒉加工设备陈旧老化,加工生产能力低;加工厂房破旧,卫生条件差;加工技术退化,产品质量低。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业产业发展,生产、加工与市场脱节,不能有效利用销售市场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⒋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茶叶经营者全部是承包国有、集体茶园进行生产、经营,加之承包期普遍很短,生产经营者对生产投入缺乏积极性,普遍是掠夺式经营,严重地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二、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工作重点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兴业富民为目的,以打造精品名牌,扩大赤壁市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以发展良种为先导,以市场销售为龙头,以技术服务做保证,以典型户、专业户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茶叶产业。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改造老茶园,发展良种园,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基地,争创精品名牌,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市场需求,新建茶叶交易市场,组建茶业集团公司,完善生产经营机制。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⒈五年建成以羊茶、茶庵岭、新店、神山、赵李桥、官塘、中伙为主的个茶叶重点镇,全市形成个茶叶重点村,个茶叶种植专业大户,个名优茶加工大户,新建一个茶叶市场,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集团公司,形成公司连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叶生产经营新格局。

⒉五年后全市茶园面积达到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万吨,其中名优茶达到吨,总产值达到亿元。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户突破千户。

⒊良种茶园建设。××年引进优良品种新建亩无性系茶叶良种母本园。采取改造老茶园与发展新茶园相结合的办法,年共发展良种茶园万亩,其中××年亩,××年亩,年至年每年各发展亩。

⒋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全市所有茶园必须达到无公害技术生产标准。

××年申报—个绿色食品茶园生产基地,面积亩。

××年申报一个有机茶生产基地,面积亩(××年选址定点)。

⒌改造和新建个名优茶加工厂,从××年开始每年改造和新建个标准化名优茶加工厂。

⒍××年新建一个简易茶叶交易市场,地点拟定在市特产局附近(待条件成熟筹建农副产品规范市场)。在现有品贵公司的基础上,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和市场的销售为龙头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年销售茶叶达到万斤。

⒎争创优质名牌,参加省、部名优茶评选,每年创优质名牌—个。

四、主要工作措施及激励办法

⒈加强领导,专班常抓。茶叶是一个多年生经济作物,其经济周期长,经济效益持久,也是我市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要发展茶叶产业,首先各级要加强对茶叶产业的领导,再就是要有专班人员常抓不懈。为此建议要有一名市级领导专抓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茶叶重点镇的茶叶生产工作任务要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此同时组建赤壁市茶叶产业办公室,安排—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抓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导与服务,督促落实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加强与国内外茶叶产业界的联系,联络茶叶协会会员,通过信息沟通,促进和指导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⒉部门支持,项目扶持、促产业发展。市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特产局、科技局、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金融部门等职能部门都要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⒊组建赤壁市茶叶协会,通过协会网络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共商赤壁茶叶发展大计,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达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信息共享,利益共沾,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⒋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典型户、专业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对这些茶叶经营大户,从技术、资金、项目、税费优惠等途径给予扶持,使其成为茶叶产业的标兵和带头人。

⒌运用科技创名牌,聘请知名茶叶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与茶叶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科技推广网络,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纳入农业培训计划。

⒍采取以奖代补的养事方式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具体奖励标准建议如下:

()新建良种母本园,经检查验收,每亩奖励元。

()新建良种茶园,每亩奖励元。

()鼓励争创精品名牌,凡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新获部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

()取得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绿色食品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有机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

()鼓励茶叶加工户更新机械设备,争取农机补贴政策,按购买机械价值补贴。

()销售名优茶达到万斤,奖励元。

()××年组建茶叶协会、茶叶销售公司、茶叶交易市场,每完成一项工作奖励元。

五、具体工作要求与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7

近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响应及中央、省、市各级精神,积极开拓创新,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17年底我县被确定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我县将旅游业定位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之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目前我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总体规划》已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也已完成,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储备不够,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够长、规划起点不够高,产业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与相关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合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还不够,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项目比重较小;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发展不足;旅游扶贫作用发挥不明显;运作、用人机制缺乏创新;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为此对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详细规划。一是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深化沟通衔接,实施好文化旅游“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从我县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好、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文化旅游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拓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内涵,提升辐射带动力,要发挥好旅游带动扶贫功能,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同巩固脱贫致富相结合,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规划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倾斜和投入。在完善现有规划的前提下,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要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要各具特色,宁少勿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刻挖掘,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力度,挖掘整合开发资源。要在搜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二是对人文名胜古迹的保护。三是对民歌、小花戏特色文化的开发。四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五是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加大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对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进行有效保护,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加强文化对旅游的渗透,一是在景区建设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重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二是要增加景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三是要浓墨重彩地营造“文化固原、回乡风情”的特色氛围。将我县自然景观、文物古建、史迹遗址和地方民俗中蕴藏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生态观光、红色之旅、地域风情”三大旅游品牌,将我县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魅力以旅游为载体很好地彰显。

(四)培育市场,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要依托大景区(点)作文章。一是要扶持发展旅行社,广招客源。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与外省市实力强的旅行社合作兴办发展旅行社。二是策划精品线路,加强引导游客力度。积极与周边市县和全区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互补,精心策划便于吃、住、行、游、购、娱的精品线路,在线路中编入购物点,推行主要景点通票制。三是开发建设民俗文化村,打造市场平台。在此集中展示、销售民间工艺、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饭、休息、娱乐、购物和体会异域民风的场所。四是扶持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创新。注重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各环节,增加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抓好拳头产品例如核桃、杂粮等农产品的深加工生产和销售。五是走向市场发展娱乐、民歌、小花戏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培育、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游客逗留天数和消费量,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五)拓宽渠道,加强宣传推介促销。一是要将我县文化旅游宣传促销纳入全县的营销规划中,统一宣传促销。二是要继续通过影视声像、文化包装、新闻媒体、互联网、以节会促旅等传统宣传手段来提高知名度。三是借助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抓好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四是编辑传唱宣传我县的歌曲、编排演出反映民族风情的精品节目、印发全县文化旅游指南、创办文化旅游产业小报、制作大型文化旅游广告牌。以旅游宣传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六)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和人才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多元投入的机制,通过招商引资,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剥离,鼓励企事业单位及民营经济实体投资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运行机制由行政事业性管理向企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转变。拓宽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和推广适合文化旅游产业特点的保险品种。推动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搭建金融对接文化旅游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旅游产业要积极吸纳专家、学者进行旅游文化基础研究,引进和培养文化旅游策划设计、包装宣传、商品研发专业人才,主动与旅游专业学校(院)联合,加大对旅游营销和导游员培训力度,培训提高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者的文化素质。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为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关于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政府从发展固原经济的高度,将旅游业定位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注重文化建设,加大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了文化设施及景区建设,加强了宣传营销、行业管理,使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保护、整合和利用不够;二是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科学总体发展规划;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顺,运作、用人机制缺乏创新;四是回族文化资源欠开发,民族风情特色突出不够;五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不足,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为此对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发挥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旅游带动扶贫功能,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同脱贫致富相结合,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自治区的旅游总体规划中,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的倾斜和投入。在完善现有规划的前提下,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县(区)的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六盘文化旅游圈”的打造,要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要一县一品,各具特色,宁少勿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二)加大力度,挖掘整合开发资源。要在搜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二是对人文名胜古迹的保护。三是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四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六盘山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积极申请六盘山大品牌及系列产品的国家专利保护。五是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重点历史遗迹和文物古建搞好项目论证和保护规划,尽早争取国家立项和投入,加大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对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进行有效保护,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加强文化对旅游的渗透,一是在景区建设上,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重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二是要增加景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三是要浓墨重彩地营造“文化固原、红绿六盘、回乡风情”的特色氛围。将我市自然景观、文物古建、史迹遗址和回风民俗中蕴藏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高原绿岛、红色之旅、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魅力以旅游为载体很好地彰显。

(四)培育市场,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要依托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六盘山森林公园等6大景区(点)作文章。一是要扶持发展旅行社,广招客源。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与外省市实力强的旅行社合作兴办发展旅行社。二是策划精品线路,加强引导游客力度。积极与周边市县和全区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互补,精心策划便于吃、住、行、游、购、娱的精品线路,在线路中编入购物点,推行主要景点通票制。三是开发建设民俗文化村,打造市场平台。在此集中展示、销售民间工艺、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饭、休息、娱乐、购物和体会异域民风的场所。四是扶持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创新。抓好拳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五是走向市场发展娱乐、演出业。通过培育、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游客逗留天数和消费量,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五)拓宽渠道,加强宣传推介促销。一是要将我市文化旅游宣传促销纳入全区的营销规划中,统一宣传促销。二是要继续通过影视声像、文化包装、新闻媒体、互联网、以节会促旅等传统宣传手段来提高知名度。三是借助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抓好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四是编辑传唱宣传六盘山的歌曲、编排演出反映民族风情的精品节目、印发全市文化旅游指南、创办文化旅游产业小报、制作大型文化旅游广告牌。五是开通“固原人游固原”旅游专线。六是全面营造“文化固原、红绿六盘、丝路重镇”的浓厚氛围。以旅游宣传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8

 

1、国内种业公司的成功模式

 

我国种业发展有40a以上的历史,对大宗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种子进行了开发与推广,在国内形成了1批较成功的种业公司,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内比较成功的种业公司有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简称“中种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登海种业”)、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和德农种业等。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成立于1978年,是1家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种业公司,2007年并入中国中化集团。该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水稻、棉花、蔬菜以及油料等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业务,种子经营规模在国内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该公司采用企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共同入股的方式组建,公司以资金入股,小麦中心和科技人员则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企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和技术推广的高效对接。在生产加工方面,公司长期积累形成了“公司+基层政府+农民协作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基地带拥有近2万hm2的种子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建有8个种子加工中心,实现了种子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专业化”。

 

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大玉米科研的投入,制种生产基地以甘肃省为主,质量控制程序严格,种子质量较好,营销模式以县级为主,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和管理规范,其核心优势是品种市场推广和管控能力强,品牌形象佳。

 

隆平高科是一家集主要农作物种子育、繁、推、销于一体的大型种业公司,依托拥有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其两系水稻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制种生产以自繁为主,主要生产基地为湖南省和四川省。营销方式以松散型的零售店为主、直营模式为辅,其核心优势是品牌优势和双季稻品种资源优势。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著名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李登海创建的农业高科技上市企业,为民营种子企业。该公司的玉米科研和人才储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制种生产以委托代繁为主,营销模式是商制,其核心优势是玉米科研和品种资源。

 

德农种业,初期以大量的品种购买为主,现已建立了自己的多家科研所,优势品种为单季稻,制种生产以自繁为主,水稻主要生产基地在四川省和湖南省。营销方式在重点区域全部采取专卖店+特许经销店模式,新市场以制切入。集团具有较强的行业资源整合能力,拥有庞大和完善的销售网络资源。

 

2、谷子种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随着国家对小杂粮作物的重视,人们的主食结构已向多元化发展,绿色保健植物成为市场新宠。谷子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而倍受人们喜爱,于是,专营谷种的公司和集育繁推于一体的育种公司应运而生。目前,国内经营杂交谷子最大的2家企业是宣化巡天种业和河北治海科技公司(目前,在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公司基础上,经股权重组,成立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公司、河北治海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全资子公司)。

 

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宣化种业”),成立于1999年4月,是由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下属的北京巡天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自然人股东共同投资兴办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主营高产玉米和杂交谷子品种。该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信誉,2007年与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签订了由该院育成的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优质、高产、节水、抗旱谷子“张杂谷”系列新品种联合推广协议,更使公司迈上了一个新起点,成为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型种业集团。近2a来,该公司制种面积达到0.23万hm2,自建基地0.07万hm2,带动农户基地0.17万hm2,年生产杂交谷种900t,销售网络遍及全国。

 

河北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巨鹿县粮食协会,成立于2002年,与“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合作于2004年在巨鹿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1个夏播杂交谷子新品种张杂谷8号,是杂交谷子的专业化公司。长期以来,公司紧密依托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赵治海研究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开展夏播杂交谷子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杂交谷子良种繁育、配套栽培等技术体系,为杂交谷子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杂交谷子种业产业化的模式分析

 

3.1张家口宣化巡天种业模式

 

3.1.1特点宣化种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政府推动”的模式,即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与宣化巡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经营,销售杂交谷谷种,双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并建立激励机制,对高产种植户进行奖励;2009年河北省政府将张杂谷系列新品种纳入到农业良种补贴范围,拨款补贴资金500万元。

 

3.1.2优势该模式兼具科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的协调鼓励作用优势。科企合作,科研院所负责选育新品种———高产、抗旱、优质的“张杂谷”,使谷子产量大幅增加,也使制种难题得以攻克;企业负责制种推广,并且每年预留利润款支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企业了解市场,知道农民所需,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具备全国范围的销售网点,使高产品种在短期内迅速推广,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成功实践。国家政府部门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能从根本上改善国内种业小、散、乱的现状。

 

3.2河北治海种业模式

 

3.2.1特点治海种业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2006年该公司在巨鹿县建立了优良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及种子加工厂,成立了杂交谷子专业合作社。治海种业坚持科技先导、合作共赢,依靠合作社,组织农户建好基地,开辟市场。

 

3.2.2优缺点该模式是种植户与公司、合作社签订制种合同,形成订单农业,企业与合作社共同经营,形成以农户为单位的制种车间,可有效保护农民个体的利益。

 

4、杂交谷子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谷子营养丰富,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杂粮认识的提高以及谷子产业的发展,谷子播种面积又恢复呈上升趋势。但谷子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谷子产业的发展。

 

4.1谷子品种有待优化

 

春播杂交谷子的主栽区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一带,包括河北北部、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区。适宜的种植区域面积估计在53.33万hm2左右。

 

夏播杂交谷子的主栽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两季作区,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区域的面积估计在13.33万hm2左右。

 

结合对邯郸市永年、邢台市南宫和巨鹿以及衡水市冀州等地的调研结果发现,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谷子在抗倒性、抗谷瘟病的研究上须进一步加强;适当晚播可减轻谷瘟病的发生。因此,夏谷区的杂交谷子品种和栽培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4.2谷子种植机械化程度低

 

机械化程度低是限制谷子大面积种植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谷子从播种到收获几乎全部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工。对于种植中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玉米和小麦来说,农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小。

 

4.3谷子销售环节不畅

 

现阶段,谷子生产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地位,农民商品意识差。2012~2013年调查的137户中,谷子收获后有8户被公司收购,18户自用,其余均为小商贩收购或摆摊出售,价格低且不稳,地区间差异较大,种植户渴望有企业能够大量定单回收谷子。

 

4.4谷子加工环节有待深化

 

现阶段谷物的消费主要是小米,主要消费方式是喝粥,只有极少量用于加工,如小米煎饼、小米酥蛋卷、小米醋等。

 

5、杂交谷子行业发展的建议

 

制种行业是发展谷子的先导产业,是基础,在谷子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谷子行业诸多问题,谷种公司应积极利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的机会,完善、做大做强谷子产业。

 

5.1加大宣传力度

 

小米为五谷之首,食疗同源,既是传统食粮,又是现代保健珍品,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加强小米营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到谷米的价值。谷种公司应加大对高优杂交品种的宣传力度,建立示范园区,使农民摈弃谷子是低产作物的旧理念;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制定优惠措施以鼓励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优良品种尽快得到人们认可,形成品牌。

 

5.2整合现有的谷种公司

 

在长期的实践中,宣化种业形成了“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政府推动”的经营模式,治海种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2家谷种公司进行整合,既有科研、品种资源优势,又有企业的销售网点、服务机制,还有基地和生产制种农户,兼顾科研单位、公司和农民各环节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谷业良性发展。

 

5.3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并逐步实行机械化

 

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业发展趋势,而当前谷子种植非常零散,研究合适的配套栽培技术是当务之急。

 

针对生产需要研发相应的机械,尽可能减少田间劳作,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郝洪波等对衡谷10号、冀谷31和张杂谷11号进行了免耕栽培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采用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较适宜的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然后与河北省机械化研究所合作,研发出了免耕精量播种机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受到了谷子种植户的欢迎。

 

5.4加强谷子回收环节

 

切实保护种植户和制种户的利益,公司可加强谷子回收,保障谷子销售环节的畅通,这样可提高农民种植优质谷子的积极性。

 

5.5延长谷子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当前谷子产业主要产品是小米,一些附加产品有待开发。要研制新产品,增加产后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挖掘谷子更大的价值潜力。

 

参考文献:

 

[1]许琦,李建兵,侯振宇,霍美丽,刘跃鹏,杨娜,裴蕾,郭文治.我国谷子产业产销研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4):18-20,22.

 

[2]张海金.谷子在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69-170.

 

[3]柴晓娇,李书田,赵敏,刘斌,王显瑞.内蒙古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8.

 

[4]赵宇,刘斐,刘猛,李顺国.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39-242.

 

[5]任月梅,李荫藩,杨忠,张绶,郭瑞锋.朔州地区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和建立[J].杂粮作物,2010,30(4):312-313.

 

[6]田岗,王玉文,李会霞,李志华,刘鑫.山西省谷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299-300,306.

 

[7]祁华.横山县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38-39,79.

 

[8]张云,刘斐,王慧军.谷子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新探[J].产经评论,2013,(1):56-62.

 

[9]田广龙.朝阳地区谷子产业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2):162-16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