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股票投资心理学8篇

时间:2023-05-26 08:53:23

股票投资心理学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1

关键词:个人股票投资;风险成因;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073-04

数据显示,至2008年9月,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开户数已达上亿户,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7%,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和非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市值比例是4∶6。据调查统计,上证指数自2007年10月的6 124点跌至2008年9月的1 800点,中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中,约有95%的人亏损,约4%的人持平,只有约1%的人盈利。可见,中国股市中的个人股票投资者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引起股市高风险的原因很多,有些原因是市场固有的,其影响几乎遍及所有的股票,这是很难控制的;某些原因是公司或行业内部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有些原因则是个人投资者个人的操作水平所造成的,这是可以采取有效方法规避的。因此,从股票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视角,认真分析个人投资股票的风险成因,探求防范股票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这不但对培育成熟的个人投资者、提高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影响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进程、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一、个人股票投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1.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面临一个全开放式的复杂国际经济环境。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08年7月份CPI较2007年同期上升5.6%,创下1991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货膨胀高企。同时美国2008年8月份失业救济人数已达45万,仍据历史高位,就业市场状况正急剧恶化。次贷危机何时结束仍然遥遥无期,数据显示美国主要金融机构2007年以来损失约4 50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经济运行状况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经济奥运后能否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增长仍存疑问。目前,A股跌幅近70%,股票市场剧烈的波动对股票直接投资者形成巨大的风险。从根本上讲,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美国的次贷危机、我国的通胀问题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完善

近几年来,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市场法制……一系列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使得资本市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仍是“新兴加转轨”,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成熟市场相比,以及与处于类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新兴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股票市场在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股票IPO制度没有发挥市场化定价机制作用,最近媒体曝光的宁波立立事件,则凸显了发行制度透明度的必要性。最令人恐惧的是,按照现有的IPO发行制度,大小非减持永无尽头,新增大小非冲击力更强。据中证登记公司统计,至2008年6月底,老的大小非尚存3 000多亿股,谁知股改后IPO又形成了新的大小非,新股上市带来的新增大小非则高达1.1万亿股,比如,在2008年9月份解禁的51.02亿股大小非中,股改时产生的解禁股为15.11亿股,市值101.69亿元,而新老划断后首发、增发股份的解禁规模则高达35.91亿股,解禁市值达到322.66亿元,占9月份解禁规模的76%。仅北京银行2008年9月19日解禁的7.38亿股限售股,就相当于9月份49只股改大小非解禁规模的28.7%。 此外,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分红制度、印花税的征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认为,上述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缺失正是个人股票投资者风险产生的症结所在。

3.政策手段干预过多,造成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过高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是一新生事物,到目前为止,只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相对于西方股票市场来说,还不成熟、完善,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单靠证券市场本身的力量没有办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行,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决定了政府会较多的采用政策手段来干预股市。政府既制定政策,又操作政策。在我国,股票市场“政策市”、“消息市”的特征显著,几乎每一次股市的大的震荡,都是由国家政策和重大消息引发的。当股票市场不景气时,政府便会出台各种形式的“利好”政策,来让投资者入市,使股市资金增加,把股价拉上去,使股市看起来一片“繁荣”的景象;当股价一路飘升,泡沫不断增加时,政府又会出台各种“利空”政策,人为扫压股市。如2007年5月30日,经批准,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升为3‰,上证指数对这次政策冲击当天的反应是股票下跌0.65%,而且连续引起股票市场持续下跌,这种下跌就是国家政策制度引发的系统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获得了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机构投资者,便利用内幕政策信息的便利,进行股市的投机,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就此意义而言,政府“政策救市”,与其说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如说在客观上给个人投资者积累了更多的政策性风险。

4.个人股票投资者自身心理因素

股票投资决策是人的主观行为,客观因素无论怎样变化,最终都得由人来评判其是与非。因此,个人投资者在股票投资时,各自不同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对股票投资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投资同一只股票,对于不同的个人投资者,有的盈利丰厚,有的亏损累累,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者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果说基本因素是从“质”的方面影响股票价格,市场因素则是从“势”的方面影响股票价格,那么,心理因素可以说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人气”。我们可以把引起股票投资风险的心理因素归为两类:一类是市场主导心理倾向变化;一类是投资者个人心理倾向变化。所谓市场主导心理倾向,是指一段时期内股市上大多数人对行情的看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情演变有趋势”。看法有时悲观,有时乐观,但只要一成气候,单个投资者往往会被卷入其中,即使这种“气候”是投机因素或谣言搅和起来的虚假现象也在所难免。在我国这样一个个人投资者素质相对不高的市场,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大批个人投资者就会捕风捉影,闻风而动,大量抛出或购入股票,形成“看淡”或“看好”的市场气氛。另外,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倾向则比较复杂,比较典型的有贪婪心理、投机心理和赌徒心理等。

5.个人投资者有关证券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限制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调查显示,我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其中不足中等文化程度的个人投资者占五成,而初中以下的低学历者有一成多(如图1),这意味着有数百万的个人投资者未能接受初中以上的文化教育。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知识来自于非正规教育,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股评专家的讲解以及报刊、杂志的文章等(如图2);在做具体的投资决策时,投资者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消息所占的比重达五成以上;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决策时几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凭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比如,许多个人投资者不知道K线、分时线、市盈率、市净率等基本概念,许多个人投资者还有的错误认为一块钱的基金比二块钱的基金便宜。很少有个人投资者知道上证50ETF为何物,更不用说掌握高效投资的理论和知识,了解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学会组成正确的股票投资组合,掌握控制风险的技术。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对我国股票市场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投资品种也缺乏全面地了解,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普遍缺乏运用适当的操作技能和投资方法,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技术图表呈现的一些规律来指导股票投资的操作,即使一些个人投资者懂得一些技术分析,却把技术分析和技术指标看得过于神秘,甚至视为神圣,把它们当作纯粹的教条和数学定理来摆弄。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个人投资者在对股票投资品种的选择、评估、进出股票市场的时机、投资决策以及股票投资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容易出现失误,从而引发了内生投资风险。

二、个人股票投资风险的防范

1.完善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是防范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之本

夯实基础才能着眼长远。监管层应进一步强化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让市场摆脱“政策市”实现“制度市”从目前来看,应重点推进IPO股票发行制度、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的改革。

首先,在IPO股票发行制度上,应强化发行节奏、发行结构的市场化约束,完善新股询价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化定价机制,将定价过程更多地交由市场参与主体决定。同时,对预披露制度进行改革,将预披露时间适当提前,增加社会对拟上市公司的监督。

其次,推动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研究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努力提供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等机构资金的入市比例。在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的同时,需要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因为资金本身没有短期长期之分,长期资金必须得由长期投资理念的人长期持有。

此外,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增加投资者回报,全力推进建立帐户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严格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培育股市诚信文化……

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是贯穿股票市场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市场各方应全力以赴,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障股票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减少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保险资金股票直接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提高对大盘预测的准确性,确定全局观

首先,个人股票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股市大盘主要趋势判断的准确性。分析和利用大盘走势的规律,能够有效地规避投资股票的风险。为此,平时应养成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政策新闻的习惯,认真分析上证指数的月K线、周K线、日K线的走势,根据上证指数K线的位置、阴阳、形状、缺口及成交量来判断大盘的走势:什么时候变盘、什么时候步入下跌通道、什么时候进入上升通道。比如,沪综指自1997年5月的1 510点下跌后,一直运行在1 100点的相对低位达两年之久,在1999年1月至4月都是很好的入市机会,再大的风险也就是股指不动而已,而收益方面则是后来牛市带给投资者颇丰的收益。又如,沪综指从2001年6月的2 245点下跌到2005年的7月的1 000多点,对中长线的投资者来说,1 000点是很好的入市机会。再有,沪综指从2005年7月的1 000点上升到2007年的10月的6 124多点,股市已积累了巨大的风险,什么时候出来都是对的。目前,沪综指尽管经过将近一年的下跌,已至2 200点,但如果你不做中短波段,简单地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投资者信心及大盘的K线走势分析,下一个大升浪怎么也要到2011年或2012年启动。2008年后四个月和明年上半年,有的也是中短线机会,而不是长线机会。

其次,个人股票投资者要确立全局观。目前,大多数的个人股票投资者往往比较盲目,没有全局观,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全局观首先是要把握住市场的定位,包括判断现时股票市场是投资价值高还是投资价值低、风险较大还是较小,未来的6个月以至更长时间里股票市场将会在怎样的点位、怎样的形式变化,将会出现哪些热门的板块,将会有哪些可能的炒作题材。比如,尽管沪综指从2007年的10月已下跌了60%之多,但个人投资者如能较好地把握奥运概念、创投概念、农业板块、股指期货概念,依据大盘的走势,选择入市的时间、撤离时间,依然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当然,对市场的总体把握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般投资者都不容易做到,当然不是要求大家都成为“活神仙”。但确立全局观的最大好处是避免了盲目,能够做到进退有度,不至于胡乱追涨杀跌,才会促使投资者不断地去修正、去思考,也就不容易受短期内的功利诱惑而深套其中。

3.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等待

个人投资者股票投资,仅会看盘、操盘,甚至有准确的判断力还是不够的,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等待。许多个人投资者自身知识经验和判断力都不差,可就是赚不到钱,归其原因,无非是一些心理误区造成的。面对股价的大起大落,容易造成种种心理问题,看到别人赚钱就眼红,红了眼就盲目跟风;一旦亏损了又怨天尤人,像赌徒一样总想着翻本,便失去了投资的理性。因此,克服贪多、盲目、急躁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是在股市投资中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的根本。同时要学会等待,包括持币观望和持股待涨。每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一年中有价值的行情也就那么一两次,其余时间里都是风险大于收益,但市场中的诱惑总让人忍不住要学飞蛾扑火。其实,在下跌、调整行情中,虽然有强势品种可以逆市飘红,却多数只是短线的炒作,空间有限,不是价高就是难以把握,个人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里去操作成功率几乎为零。同样地,在强势中多数品种也都会实现涨升,只不过存在先后顺序而已,有很多投资者都曾经选中过黑马,但很少看见投资者能骑稳黑马的,大部分投资者在稍有获利时就早早卖出。还有的投资者在熊市中捂了几年的股,却在大盘即将探底时绝望的斩仓,结果是功亏一篑,这些都是由于不善于等待造成的。

4.加强学习,掌握有关证券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个人股票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相关证券专业知识对于指导股市投资的重要作用;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经济理论、投资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股市基本分析技能和技术分析技能。同时,更应当学习高效投资的理论和知识,了解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学会组成正确的投资组合,掌握控制风险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投资的技术技能,更多地依靠知识、研究分析和投资技巧去获取投资收益。

三、结论

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股市的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冒一定风险才能带来一定的收益,这是股市的魅力所在。但是,作为个人投资者应设法弄清股票市场风险的成因,避免去冒不必要的风险,规避可以规避的风险。防范股市风险的基本方法就在于监管层应努力完善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个人投资者应较为准确地判断大盘趋势,确定全局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等待,加强学习,掌握有关证券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夸可•霍.个人理财策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98-99.

[2] 王健补.理财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18-328.

[3] 郝云峰.个人金融投资品种及风险的成因和控制[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 王小玲.中国股市系统风险实证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2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与有效市场理论不相符合也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在此背景下,主要以应用心理学研究分析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理论产生了。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据以分析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等动因,以此来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与问题,并尝试解释与传统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异常现象的理论。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包括:①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行动决策依据是行动的期望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行动后果为对赋值为零的中性参考点的偏离。在进行心理感受的评价之前,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刻画出有效的行动,选择自认为适当的参考点,并预计可能的后果。②行为组合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上,而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这就需要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③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④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特点是认为知情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会相互作用。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而信息交易者则是严格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不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二、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分析

标准金融在投资者心理与证券市场效率上所持的观点是投资者是理性人。然而行为金融则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人,情绪与认知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并且其非理将导致市场的非有效,资产价格偏离其墓本价值。行为金融理论总结出了如下一些投资决策心理和行为过程:

1、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个人因素,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的环境,从而不能通过学习过程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导致的过度自信和固执。最终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而降低了净收益。

2、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不能理性分析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

3、羊群行为

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构造成影响。

4、动量效应

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此外还有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遗憾,暴富心理与心理和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及小盘股、新股效应。

5、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

6、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是人脑解决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缺乏现成算法的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决策方式,为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了进行决策判断的高效思维范式,即投资者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情况下,人类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应用启发法,但同时启发式思维很容易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错误,并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策,由启发式导致的决策错误是一种系统性的、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可能犯的错误,叫做启发式偏差。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1、反向投资策略

在行为金融理视角下,采用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即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从而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的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冷门股票意味着投资者对该股票的预期较低,那么在实际投资实践中,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套利的机会。那么,证券投资者就要注意,反向投资策略要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也投资于这些证券时,要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

2、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策略又称正反馈策略、惯性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视角下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动量效应心理的分析,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持有期(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内,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因此,动量交易策略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于股票基本价值的变动带来的。基于价格惯性和收益惯性的策略也可利用市杨对不同信息的反应不足而获利。

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在这种方法下能使投资者各期购入股票的平均成本低于股票的平均价格。因为,在操作中投资者可每期以固定的金额去购入所选定的一种或几种股票,这样在股价下跌时买入的股数就多,而在股价上涨时买入的股数就少。所以在买入的总股数中自然低价股的数量大于高价股的数量。因此,一定时期后每股的平均成本就自然会低于股票平均市场价格。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因此,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

4、基于启发性偏差的投资策略

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启发式心理偏差的分析,优秀的投资者不仅应当了解市场中的投资者和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且能够避免由于自身因素造成重大大失误,以及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投资者发现这些偏差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偏差,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偏差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些偏差之前投资于这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些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

四、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分析,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并由此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证券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防止教条化,随机应变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打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果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同样的策略时,其策略效果如何体现呢?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注意随机应变。

2、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3、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具有共性,但同时也具有特殊性。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应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而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3

关键词:专业学生;股票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受2008年的金融海啸影响,股票市场陷入了新一轮长时期的震荡,一直未能出现有如2007年的疯狂牛市,但依然不减大学生进入股市的热情。在大学生的炒股大军中,更是以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为主。大学生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对股市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反映,也是新时期下,大学生理财观念转变的一种反映。与其他专业所不同的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拥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因此他们进行股票投资的动机与非相关专业学生相比,更具有实际意义,且专业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分析决策方法也受到其专业的影响,具有其独到之处。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对经济知识时代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学院依据雄厚的科研教学实力,整合校内外资源,从2000年开始建设实验室,并于2001年建立了金融模拟投资实验室。经管院李老师所教授的《金融市场学》,近年来运用了金融模拟投资实验室作为教学的辅助方法,使学生在模拟投资的环境中,积累股票投资的真实操作经验,以及对金融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运用。

本次研究旨在研究经管商科类大学生在股票投资上的情况,主要包括实际投资和模拟投资两个部分。在一年时间里,我们对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以及2010级的专业类学生并且学习了《金融市场学》并进行模拟投资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中对于专业学生的投资情部况进行了解分析,除此之外,小组成员还对样本中在进行实际投资的个别样本进行了访谈调查,一对一了解其在实际投资中的情况。为了达到我们对于专业学生投资情况的了解,在整个项目的分析中,项目组成员对在问卷中的反映的问题,着重分析了专业学生在模拟投资中的盈亏率、操作方法以及学生进行股票选择的出发点,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从这些维度出发,形成对专业学生模拟投资的行为的基本认识,同时将模拟投资与实际投资的行为进行纵向的对比,从而深入地了解专业类大学生的投资情况。

从回收的样本可以看出,尽管2010年下半年到2012年初的股票市场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专业学生进行股票操作的盈利率与亏损率的情况,与市场的平均操作水平相比,还是比较可观的,大多数学生的模拟投资情况取得了赢利,即使出现了亏损的情况,也在亏损率比较小的情况下及时止损,将自己的损失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可以看出,专业类大学生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对风险的把握还是在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平,专业学习对学生从事股票投资有比较大的帮助,专业知识的积累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的各种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更为谨慎和成熟。

在对样本的股票投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进行股票投资时,持股时间和持股支数,以及平均仓位的选择都仔细考虑了市场风险的因素,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操作中,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从总体情况可以看出,在模拟投资中,绝大多数专业学生的投资心态较为理性,并未出现过多的投机行为。同学们进行股票投资时,主要以自己的判断为主,这反映出同学们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当然还有很多同学对媒体、网络也有借鉴,这个比例也占到调查数量的近三分之一,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同学是初次接触股票市场,因此也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有部分学生在选择股票时,也会选择听取朋友的意见,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这后,外界媒体对于投资者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可以看出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的仓位把握在30%~50%之间,说明大部分的学生的投资行为还是比较稳健的。接近半数的学生的持股只数处于5~10支的区间,超过半数的学生的持股时间在1个月以下,将这些现象与股票市场的波动背景相联系,可以分析出,专业学生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积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趋势。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投资情况比较良好,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的样本的投资行为偏向于投机,持股支数少,持股时间极短,平均仓位重,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有小部分样本的投资亏损水平超过了10%。这说明部分同学的投资情况表现不尽如人意,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心态和正确的投资方式,无法在市场中规避相应的风险,从而导致了最后处于一种比较严重的亏损状况。我们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不健康的投资心态是导致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希望以一种短期的投机行为在市场上赚一笔,面对亏损时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进行及时的止损等,这些想法使得他们在操作上也有明显的问题,导致失败。

我们还选取了在问卷中有个性的个体进行的访谈调查,进一步分析专业类大学生在实际投资中的情况。小组成员访谈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在模拟投资之前已经在实际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投资的个体;二是在模拟投资之后,对实际资本市场感兴趣而投入其中的学生。在对有实际投资经验的学生所进行的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于模拟投资中不同的是,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学生的投资周期更长,选股更为深思熟虑,此外学生投资所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提供,操作也更加谨慎。在调查中发现,先进行模拟投资的学生,在相关课程结束后,凭着对股票市场的兴趣以及在模拟投资中积累的经验进入了实际股票市场,并且在市场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模拟投资之前就有一定实际投资经验的学生,在模拟投资中的表现比一般学生更为成熟和游刃有余,盈利情况也更为良好。由此可见,实际投资和模拟投资两方面的经验是相互促进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对于专业类大学生而言,在大学阶段进行一定的股票投资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有一定好处的,在相关的教学中引入模拟投资的手段,也可以促进学生从更深层次学习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总体来说,从2009级以及2010级专业学生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模拟投资中,大多数的专业学生的表现比较良好,与未经过专业学习的学生相比,在投资中的表现更为突出,从中可以得出看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股票投资是有所帮助的。同时,学生在模拟投资中的投资行为是比较理性和稳健的。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模拟投资对于实际投资会产生一个正面的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有积极作用。但也应该对小部分不够成熟的投资行为进行关注和分析,这是今后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2.专业学生对股票投资是观念总体而言是正面的,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并且会愿意尝试。而且,大多数的专业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开设与投资相关的课程是有必要的。由此可以看出,一定的投资对于专业学生的有用的,但对于是否应该鼓励专业学生进行实际投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研究。

3.专业学生在股票投资中,心态是比较积极和健康的。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较少,可以看出金钱观和价值观总的来说是比较健康的,这对于今后专业学生从事与投资相关的工作是有积极影响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有一部分的学生的投资心态还是偏向与风险较大的投机方法,并且在操作中的并未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这对于未来的专业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依然是重要和必须的。

4.专业学生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的表现总体情况良好,体现出专业类学生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还是依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在模拟投资中的经验积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专业类大学生适当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对于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可以促进专业类大学生的发展。

5.高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有关于股票投资相关的课程,对象不一定只局限于专业类的大学生。并且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于专业大学生在股票投资上问题,并对学生的股票投资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投资心理,建立正确的操作心态。此外对于专业类大学生的相关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如模拟投资等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实践中使学生们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学习让学生在面对风险时可以积极应对。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理财和投资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辅导,使其在投资的表现更为理智。

通过对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学生在模拟投资以及实际投资中的表现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与预计的基本一致,即专业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学习之后,对于股票投资的操作表现会更为稳健和理性,而且多数学生认为一定的模拟投资和实际投资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部分的专业学生在模拟投资中仍然存在着不成熟的操作,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学生积极良好的投资心态和正确的投资操作对于学生股票投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希望专业类大学生在股票投资中可以树立一种良好的投资心态,立足于自身的良好的专业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将股票市场作为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平台,不断的完善自己,从而为日后投入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与文献:

[1]韦国善.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的现状及理性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报,2009,2(02):28-31.

[2]武博.如何看待大学生炒股[J].学习月刊,2007(07):102-103.

[3]张萌.大学生炒股现象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10(31):33-36.

[4]李祥利.大学生炒股行为调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0):242-244.

[5]魏文刚.大学生炒股现象的分析及正确引导[J].素质教育,2010(02):80-81.

[6]彭鹏.对在校大学生炒股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8:707-708.

[7]谷金阳.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可行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99.

[8]张洪哲.基于股指期货模拟交易下学生的风险认知教育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0(06):55-58.

[9]李天弈.大学生股民调查及心理学分析[J].经济视角,2009(09):122-124.

[10]黄小宁.股票投资中的心理预期浅析[J].理论学刊,2004(07):70-71.

作者简介:魏 琦(1990-),女,福建省永安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贸专业本科在读。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4

(一)股票投资的优势

1、投资股票门槛低。这是大多数散户投资股票的主要原因。不像房地产或黄金等投资类型,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做敲门砖,很难进入市场。

2、能获上市公司的股息和红利。这是股民选择股票的主要目的,因为投资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一般比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获得的利息要高很多。

3、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获得资本利得。有一部分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而获得差价,即资本利得。

4、流动性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很强,加之现代电子交易系统的辅助,股票的成交速度非常快,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变现速度很快,时间成本很低。

(二)股票投资的劣势

在股市上经常流传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因此股票的风险是隐藏在很多因素之下,接下来是关于股票风险的来源进行简析:

1、市场的流动性较强。每一交易时间单位中的行情,可以视为“独立重复试验”,而且概率还不是一样的。

2、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效市场假说在现实中并不起作用,因为市场价格包含所有的信息,也包含了大多数人错误的信息。

3、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中顺次发生、同时发生的现象,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4、股价的不确定性。估值不是定值,除开企业谈股价没有任何意义。既然估值永远是估计的,那么价格也是主观的。

二、投资者行为分析

虽然不同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方向或途径不同,但是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投资者大多存在相似的投资行为,基本总结如下:

1、从众行为。由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当作出投资决策时,会根据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的权威人士或其他投资者,甚至是小道消息作出不理性的判断。当看到股票牛市就贸然入市,看到股票低迷就退出股市,这都是大多数投资者不成熟的理财行为。

2、贪婪行为。当在股票投资中获得收益时,大多数人会不满足于当前微弱的收益,会看的更高更远,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通常他们会被眼前的利益迷住双眼,眼睛中只有巨额的收益,而忽视存在的风险。投机心理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心态,一般投资者会执着于追涨杀跌,最后资金被市场被套牢。

3、冲动行为。大多数投资者都存在这种行为,因此“牛市”和“熊市”这两个词孕育而生。当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被市场行情识破时,心里就会着急,担心自己的资金会成为股市下跌的牺牲品,缺乏耐心的大多数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当股市见长时,投资者又会初步预测股票继续增长,冲动购买股票。这些都是缺乏耐心的不理智投资行为,很容易被股市套牢。

4、政策扭曲行为。有些投资者盯着有关股票投资的国家政策,每次投资都是依赖对国家政策的判断。而政策的误导会扭曲市场,导致投资者错误投资。

三、股票投资策略

(一)尽量避免杠杆投资

尽量避免避免负债进行股票投资,杠杆投资的投机性质很强。投资者应尽量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避免杠杆投资。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进行股票投资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日常生活,因为股票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

(二)适当的进行分散投资

职业炒股者或炒股专家一般都会进行多元化投资,即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实质就是分散风险,股神巴菲特一般持有6种股票,在他看来股票太多不利于投资者集中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就会存在投机心理。因此股票应分散投资但不能过于分散,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三)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首先应该避免盲目从众,应该理性客观的判断自己的投资方向,不能一味的依赖股票市场的走势,即应该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认知能力。其次应该避免贪婪,应懂得知足者常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不可冲动投资,避免频繁交易。频繁交易会造成正确率下降,出现亏损,同时还会损失手续费。股票市场是考验投资者心态的一大市场,具有稳定的心态那么股票投资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别人贪婪的时候要学会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要学会贪婪。这句话的意思是投资者要选择适当的股票投资策略,不能盲从。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据统计我国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历史最高点6124点到2008年10月的最低点1664点,下滑速度如此之大,让中国的股民不敢轻易步入股票市场。但却有投资者抓住这次机会冷静分析股市从中获巨大的盈利。

(四)善于总结错误

股神巴菲特也不是没有失误的时候,但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在于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总结错误并抓住危机中难得的机会最终转败为胜,获得成功。因此,只要正确的次数多于错误的次数,在正确的投资上所获得的利润足以弥补并超过失败投资的亏损,那么该投资策略就是成功的。

四、股票投资选择的建议

随着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加深,股票作为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产品,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所占有的资产比例也应有所不同。

(一)单身青年期

该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最强,因此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股票投资最为合适。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二)已婚青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力较强,且收入也提高了,因此同样应把重点放在收益上。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三)已婚中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但是收入水平最高,因此股票投资更重视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结合。比如购买成长股和周期循环股,同时购买稳健的蓝筹股,同时前者最好稍微高于后者。

(四)退休老年期

老年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和收入水平都是最低,因此安全性投资是他们优先考虑因素。比如安全性最高的蓝筹股成为最佳选择。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5

关键词:股票市场;羊群效应;行为金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的研究进入金融领域,行为金融学理论在对一系列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设的异常现象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羊群行为作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备受学者关注。羊群行为是股票市场异象之一,它难以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之上的传统金融理论进行合理解释。它的概念来源于动物界,意指动物们群居生活、成群移动等行为;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思考、感官和行动,采取跟大多数人一致的策略,以期降低决策失败的风险,减少行动成本,尽可能地增加收益。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进一步引人金融市场,用以表达在信息不确定下,投资者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出现“羊群效应”、“聚集效应”,导致股票价格就出现系统性的偏差。本文主要针对股票市场上的羊群效应进行研究探讨。

1 羊群效应的概念及特征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把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

羊群行为的特征包括:(1)先做出决定的投资者的行为对后面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常常会导致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3)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根据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从而开始新一轮方向相反的从众。从羊群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条件:首先,别人的决策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否则无法模仿;其次,所有决策并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有先后次序发生的。

行为金融学是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的。当证券市场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2 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是既有个体的行为特征又有群体的行为特征。在股票市场中,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主要由基金经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资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由于是群体性的研究,其信息来源比一般个体投资者要广得多,故而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又带有群体行为的特征。因此,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因素

(1)机构投资者的委托机制不完善

从投资股票者来看,作为人其目标是让委托人的满意度最高,尽管在投资初期,基金公司对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投资理念也做了详细地制定,但是毕竟是要取悦委托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机策略不得不让位于对名誉的维护,不得不从众和跟风。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采取同其他基金同业相同的投资策略,则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产生了羊群效应。

(2)缺乏信用经济基础

股票市场的建立需要发达的信用经济基础,但对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必然会带来不健全的股票市场。同时市场基础不完善的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当投资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时,特别是当投资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确判定时,投资者将会明显地追随其他人的观点。市场波动性越大,市场风险越大,投资者的预期就越不确定,这时候投资者会更多地观察他人的交易行为并加以模仿羊群行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资者选择的优质品种不多

由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备投资价值的优质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的数量过少,稀缺的优质公司股票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基金追逐的对象。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在挑选自己投资组合时都纷纷追逐市场热点,同时买卖相同的股票,选择那些业绩突出,盈利能力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少数蓝筹股绩优股的现象,产生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资者自身因素

(1)投资理念模糊、投资知识缺乏

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大多数缺乏专业的股票投资知识,这表现在投资者无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或对国家出台的政策不能从深层次的把握,同时对经济的动向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造成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断股票的价值,很容易形成混乱的投资局面。同时市场上那些专业的投资者一般都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并且经验丰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资者要强,也能够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这些投资者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领头羊,而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成为羊群。

(2)从众投资者的非理性跟风

从众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并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绪、心态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当投资者处在投资群体当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这样做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种安全感。当投资者做出的决策与其他人不一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怀疑自己的判断进而改变自己的判断,选择与其他人一致的行为。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更加缺乏相关的经验,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接受投资方面专业知识的训练,对证券市场研究能力不强,不能够对相关的股票进行系统的合理分析,他们投资时候往往是听取各种专家的建议,这些投资者就扮演着跟随头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态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短,多数为新股民,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投资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预期;第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众化思维。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行为金融学也赞同这个观点,并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3 弱化羊群效应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应对我国的股票市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对市场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投资者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获取收益,规避风险。其次,理性的羊群效应有利于加快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速度,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的稳定,因为此时羊群效应的发生使得大量资金能够快速的向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流入,从而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职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应能够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股票的价格更向其内在价值靠拢,这能有效的提高市场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只有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资者及时掌握真实有效并且全面的信息,市场才能够逐渐变得公平。为了增强信息市场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获得完全公平的竞争条件,弱化市场羊群效应,就要充分和及时地披露真实信息。所有可能对股票市场中的股票走势产生影响的信息都应该及时的予以公开,包括企业对某个项目的操作情况,如兼并和收购的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不能等到股价急剧变化之后再披露有关资料。而由于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也因此需要监管制度的约束,对于瞒报信息或者报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应当予以严厉的处罚。

(二)培养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倡导正确的投资方式

羊群效应的另一重要产生原因,是由于投资者抱着投机心态的错误投资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点,在市场出现震荡时,羊群效应会使得市场震荡进一步恶化。因此,一是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向公众传输选择有价值的股票长期投资长期持有,以公司价值为投资目标的理念。二是加强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红政策,杜绝上市公司不给股东配发红利的现象。三是对股票投资者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倡导以长期投资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在进行投资时应以长期平均收益为中心选择有价股票,即选择一个有潜力的有价股票长期持有,而不是跟风炒作。当市场中的投资者更成熟更理性时,市场中的羊群效会减少。

(三)改善股票投资市场的外部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一方面,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将重点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股票类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选择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为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刀剑,不仅对股票市场起着稳定作用,同时也可能加剧股票市场的动荡。但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推出的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业务,门槛过高,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无法涉足,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明显,甚至可能成为那些机构投资者操控市场的工具,从而加剧市场短线的风险性。纵观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所起的稳定作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市场中的羊群行为,能够为市场长期的稳定发展带来好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衍生工具带来的稳定功能,对衍生工具带来的危害采取弱化遏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曾云龙.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崔显林.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及对策[J].全国商情,2009,4:49-50.

[3]罗冠男.我国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行为分析[J].经济视角,2013,12:7-8.

[4]李厚泽.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比较及其演化研究[J].时代金融,2012,3:145-146.

[5]尹晓光.我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沈潇茹,陆珩,李晓钟.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2013,15:108-110.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6

实际上,行为金融学主要是以人为视角来描述何为金融学、何为投资,为何是这样以及是怎样形成的。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和后悔理论这两大理论。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指股票投资者对于相同状况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要考虑自身处于盈利时期还是处于亏损时期。在大多数状况下,一旦投资人士所亏欠的款项和盈利的金额相等时,在亏损的状态下会变得十分沮丧,但是盈利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快乐。反之,一旦出现了亏损,其心理情感往往就会变得极度强烈。譬如,一支股票的现价为10元,如果一名投资人花12元买进,而另外一名投资人是花8元买入的。面对10元钱的这只股票价格发生改变之后,两名投资人会作出迥然不同的决策。假如该股票升值,8元价位买入者肯定将留着这支股票,因为他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而对于这位12元买入的股票投资者来说,他就会犹豫不决,在观望之后也许就会动摇自身的意志,甚至在考虑之后卖出该股票。反之,假如该股票下跌,其反应还是截然不同的。为继续保持现有利润,8元价位买入者十分有可能选择卖出以确保有限的利润能够加以兑现。然而,对12元价位买入者而言,往往会继续持股甚至选择再次买入,这是由于一旦出局就代表亏损已成为事实。

(二)后悔理论

股票投资人士在进行投资时常常会产生后悔状况。具体来说,出现牛市时会后悔未能及时购买当时已看好的股票;在熊市的背景下,又会后悔未能加以止损而被套入其中;即使在自身所拥有的股票既不涨又不跌时,当看到他人所推荐的股票获利也会为未能购入而后悔;而当股票投资者抛出未涨的股票而选择买进他人所推荐的股票之时,当看到已卖掉的股票再度不断上涨,投资者会因为没有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后悔。投资者在投资判断决策上容易出现错误,他们会感到非常悲伤。所以,投资者往往会出现瞻前顾后的犹豫特点,尤其是要决定是否要买入或卖出时常常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避免后悔的发生。

二、股票投资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

作为股票投资者,无论是老练娴熟的投资者还是刚步入股市的菜鸟,他们都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理财。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判断和分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普遍的行为偏差,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行为金融学可以成功地解释股票市场中的很多现象。通常,人们在股票市场中往往表现出来的行为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偏差,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股市参与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估测和预期来做出相应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自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股票参与者对未来股价的区间估计往往很小,同时投资者不能从以前的投资决策中汲取失败的教学,进而更加陷入了过度自信的状态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价格很难估计准确,当股票投资者面临选择时,投资者就容易过度自信。那些专家、专业人士也会依据自己的理论来对股市进行分析和预测,这都是过度自信的直接表现。

(二)处置效应

通常,股票投资者往往注重财富的变化量而非绝对量。股票投资者在面对亏损的时候常常抱着赌一把的心理,且宁愿接受确定性的盈利。这就是处置效应,通俗讲就是股票投资者会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这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者认知的偏差,对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厌恶性心理”。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他们是有风险偏好的,愿意继续持有股票直到解套;当出现了盈利之后,投资人会进行风险的合理规避,同意快速卖出以确保自身的利润,怕再出现亏损。

(三)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理。当股票投资者在没有掌握准确的信息的状况之下,往往易受别的投资人之影响而作出类似之行为,过度地依赖别人的意见和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羊群行为”在股市中非常常见。能够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投资者的个性特征、舆论与政策、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投资者的心态和求利心态等都会造成“羊群效应”的产生。“羊群效应”理论认为,人们的自信心会收到行为与其结果的影响。

(四)家族集体效应

我国的公司许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上市公司,尤其是私人公司,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其创业初期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寻求发展,公司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明晰,缺乏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公司走过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完成了初次创业。而今,在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普遍追求以规模扩张、产业多元化为目标的二次创业。随着公司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其融资需求的规模也不断加大,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很难满足实际需求,便家族式的进行股票融资、或者进行股票投资以期获得收益等,但在经营转型中难以适应股票市场的新环境,造成家庭企业收到重创。

三、促进股票投资行为有效性的分析

(一)与自身经济能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自身构思建设

在股票投资中,大力推行科学化行为模式,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市场导向状况来判断如何进行股票投资。在股票市场买卖过程中,要着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投资人价值列入生态、文化产业当中,视为统一体进行发展;另一方面是在股票投资中按照资源投入产出比最优化之原则,运用各类管理方法以提升投资人所具有的产出。

(二)健全股票投资监管法律法规,确保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股票投资监管尚处在起步阶段,由此可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监理过程中健全股票投资的相关管理机制,一旦出现了资产与资源之变更,一定要实施公开招标制度与决议制度。为此,要持续健全完善议事会、代表会等有关民主管理机制,并且明确相关的工作程序,完善有关的工作制度,保障以上组织能产生监督的作用。投资人要事先开展可行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得到科学而合理的监管机制。

(三)建立健全股票投资经济风险评估机制

本世纪以来,股票投资被人们关注,并最终在各地遍地开花,但许多属于盲目投资,造成巨大损失。人们对这些损失下的股票投资之异议开展了原因探讨,股票投资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一大重要载体,其中有着非常多的市场资金以及企业。在当前我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一旦投资人对于股票投资的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将导致投资处于风险极大的状态。

(四)提高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透明度

股票投资大多属于政府主导或参与,资金投入大,涉及部门多。因此股票市场管理者要注重目前财务报表和市场资金之间有关信息的披露,让社会大众能够了解到股票投资的趋向以及支出收益等相关内容,从而有效避免投资人员匆匆忙忙地盲目参加激烈的市场经济,让投资人能够更加理性地参与和运用市场中的资金,并且有效实施绩效考核机制。

四、结语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7

关键词:股票市场;股票的收益;投资者情绪;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9日

一、投资者情绪概念

投资者情绪在证券市场中影响着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对外界价值的认知与评价更加注重,我们认为在证券市场上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投资者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程度。通过观察发现,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认知行为能力与理性程度是有限的,而现实生活中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往往具有情绪化的行为,这与经典经济理论中投资者理性假设有所不同。现代经济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的不足,它把现实行为人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范畴扩大到投资者情绪,接受了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事实,更有效地解释了投资者行为。我国经济学家饶育蕾给出了较为直观的定义解释,她通过研究认为投资者心理偏差通过投资者情绪反映,投资者的预期会受这些心理偏差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对未来证券市场带有系统性偏差的预期即为投资者情绪。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分析

(一)股市投资引导功能失效。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参与者的心态表现并不成熟,投资者通常比较短视,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股市公开报表信息与公司实际情况“貌合神离”,严重削弱了市场公开信息的参考价值,再通过我国为数众多的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投资行为的盲目性,这导致股票市场的投资定价功能大大弱化,继而出现投机行为过度的现象。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到股市犹如一场游戏,赌徒心理泛滥。

(二)有效信息缺乏致使“羊群效应”泛滥。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投资者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人们的行为偏差其实是系统性的。投资者想要合理的分析股票市场,就避免不了受到情绪等心理因素影响。市场参与个体受到能力的限制,往往对自身思考得出的判断立场摇摆不定,常常根据引导原则即相信所谓的“小道消息”作为自己的引导,追随其他投资者,使得投资者行为不能达到最优化,EMH成立的假设条件不具备。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缺陷,大量内幕交易屡见不鲜,个体投资者在群体投资活动中容易“去个性化”,更容易参考他人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这使得我国的投资者“羊群效应”现象泛滥。那些在缺乏足够关于风险回报信息的情况下便涉足风险投资,稍有风吹草动便马上出逃的投资者往往被描述成“羊群”,一般的观点认为,市场参与者的羊群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牛市中,会导致投资者头脑发热,其冒进的情绪化决策会通过羊群效应迅速向其他投资者蔓延,产生过度买卖问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剧了金融市场风险。

(三)股市中的过度自信程度较高。鉴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滞后以及上市公司不重视中小股东的特点,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获取的股利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并不对股利收益存有太多幻想,资本利得成为购买股票的单一获利途径,这导致了中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现象泛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短线交易,正是这些原因,中国的投资者情绪更能对股市的起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陈斌等以问卷的方式获得了大量我国的证券市场数据,其调查表明,只有不到12%的个人投资是为通过公司分红而获利,超过78%的个人投资者入市的动因都是为通过获取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正是由于制度安排缺陷导致套利受限与相当部分中小投资者的投机心态严重,中国的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三、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影响分析

(一)显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在我国,对于投资者主观情绪的研究也不少,但是没有很有说服力的调查结果。像好淡指数、央视看盘这两个指标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但是他们不能反映股市的整体情绪,他们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反映比较敏感,被调查的数据的范围较小、科学性也不强,与其他代表投资者的情绪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消费者的预期指数将作为本文研究投资者情绪的指标。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情况,没有把金融衍生品作为投资者的情绪,像认沽认购权证在我国发展范围还十分小,不能够整体的代表投资者的情绪,因此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经济数据不能够完全的反映投资者的情绪,也就不能成为相关的指标;股票价差在我国备受关注,而股民对股票的分红不是很关注,所以也没有选用。

(二)隐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隐性投资者情绪,是指运用股票市场上可以反映投资者对股票市场预期的数据来构建的投资者情绪指数,根据这些金融数据的来源,通常把这些指标分为四类,包括换手率、ARMS指标、零星股买入卖出比率、新高低比。在股票市场上把全部交易过的股票的换手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就是换手率,将这些股票流通股的市值作为权重。我国股票市场横截面收益和换手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场的投机易造成了股票价格的高涨,从而导致了投机性泡沫的出现,这是由股市的卖空机制与股市参与者的信念有所不同,这两方面同时存在导致的。

(三)理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理性投资者情绪是依据宏观经济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信息所产生的,在噪声交易理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噪声会逐渐消失,理易者会慢慢主导市场,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就是理易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噪声交易和基本面的情况由股票报酬率来反映。在股票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新股的发行与上市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股市的发展较稳定。一般在投资者的情绪乐观时,新股发行的速度很快,主要表现为上市的家数多而且数量也很大,如超级大盘股的发行与上市的时间都往往在投资者情绪乐观的时期。在股市持续下滑低迷,股市参与者信心不足时,会导致投资者的情绪悲观,监督管理部门一般会减少新股的发行,有时也会根据股票市场运行的情况暂停一段时间。

(四)非理性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非理性投资者情绪来源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在有效市场假说中,股价可以反映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股票的价值和价格之间有一个偏差,这就是噪声。下面主要从A股新增开户数方面来研究其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新增开户数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来说,由于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长,股票市场相对稳定,A股新增开户数的变化不明显,所以股市参与者的情绪一般不能通过其来反映,但我国的股票市场比较特殊,我国股市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当新增A股开户的数量不断增多时,它可以反映场外投资者的情绪,也就表明了投资者情绪很乐观。我国的股市正处于高速上升阶段,新增A股开户数量的不断增多,直接表明了投资者高涨的投资热情,因此投资者的情绪与新增A股开户的数量呈正相关的关系。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本文研究中国股市不同收益对投资情绪的影响,分别选取好淡指数这一直接指标作为投资者情绪指标,上证综指收盘价为收益率指标,好淡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是研究中国市场股市收益与投资者情绪关系最为常用的两个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股市行情和投资者情绪的整体状况,本文选取2005年1月7日至2014年5月30日期间数据,共491个样本。

(二)实证结果。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是对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求解的一种最简单和最实用的方法,本文讨论的是正收益和负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故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式:

从表1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正收益和负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正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显著,负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不显著,与上文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一致。股市正收益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方向为正,也就是当股市收益出现盈利时,人们的投资情绪趋向于越来越积极。由于系数为正,股市正收益越大,对投资者情绪的促进作用也越大,能够在投资者情绪处于乐观状态时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乐观程度,容易产生资本市场泡沫。股市负收益对投资情绪的影响不显著。负的收益常常使投资者产生不安的心理,特别是个别的事件导致的股票市场较大负收益率的产生,导致投资者不能判断整个股票市场的前景时,往往出现对前景判断的分歧。

五、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加强对市场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弱化投资者情绪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避免由于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所导致的投资者盲目乐观或者盲目悲观;另一方面要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使市场中众多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人投资者也能够获得真实、全面、及时的信息,为增强其行为的理性程度提供基础。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投资者的指导和教育,并建立配套法律框架,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创造一个更加成熟、健康的投资环境。一方面规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培育理性、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以发挥其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强化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增强其行为的理性程度。

六、结语

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选取机构投资者情绪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符合我国机构投资者行为的情绪综合指数,并研究其与股市收益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验证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情绪与大盘深成指收益之间存在非对称性相互影响的关系。股指收益变化对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要强于机构投资者情绪对股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这就说明深成指指数的前期走势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也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种非对称关系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很好扮演股市“晴雨表”的角色,非理性投资行为依旧存在,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于稳定市场功能有待不断完善,同时表明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市收益波动的系统因子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江川,陈军.极端投资者情绪对股价指数影响的非对称研究[J].系统工程,2013.2.

股票投资心理学篇8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