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新思维培养8篇

时间:2023-05-26 08:53:37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培养篇1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要提高小学教育,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思维培养。本文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给出了定义,并对目前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行了阐述,针对这些教育弊端,提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育;创新思维;传统教育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很多家庭的重视。小学教育是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的开端,该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以后人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必须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能引发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地提高。在小学教育中,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积极开设一些创新思维训练的新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主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为小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当今社会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2传统小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第一,传统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课堂教育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兴趣各不相同,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不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讲解。第二,传统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小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传统教学模式是局限于课本教材,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一些教师是以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就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对学生自我发展和民族兴旺是极为不利的。第三,传统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学目标达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即可。对于新教师来说,主要是讲清知识点;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再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则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

3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3.1加强小学教师的个人道德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为人师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心中要有明确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个轻松、快乐、人人爱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

3.2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爱好特点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个小学生的自身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完成不同的课后复习工作。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让他们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讲出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他们无限的创新潜力。

3.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始终处于探索的最佳状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4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针对任何问题要学会质疑,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判性质疑,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思维方式更加流畅和敏捷,发表出独特的个人见解。

3.5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所提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同的创新思想和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是人才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小学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高层次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要勇于努力探索、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教育水平,才能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崔莹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河畔小学

参考文献:

[1]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159.

[2]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016,(21):118.

创新思维培养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教学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具体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完全落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缺少关注。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只是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只顾及当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设难置疑,变换方法、纠差防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适宜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依靠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去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景的创新,而兴趣教学则是数学课堂情景创新中最常见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强烈的兴趣,参与的意识才会提高。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的“意识参与程度”很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尽量多采取举例子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基础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知识积累并升华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丰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储蓄,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盲目抬高教学起点,一味做偏题、怪题、难题。要使学生彻底领会要领的含义,掌握公式、定理的条件及应用范围,理解推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把知识吃透、记牢、用活;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针对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要充分展开讲解;学生的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刊、杂志等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足够的能力素养,进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新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决非只会背诵条文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及探究精神势在必行。作为数学学科,最常见的创新精神培养方式,就是拓展解题思路,开导思维变通。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进行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求异思维,鼓励一题多解,改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增删例题条件,组合条件相似或结论相似的系列习题,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要调动学生深钻细研,标新立异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观化、生动化,调动所有感官激发想象力;在解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发现新结论,通过知识的细小迁移,联想深化、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培养篇3

创新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或者说,凡是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创新思维I】J。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笔者认为,理解创新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新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新思维是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新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

1.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新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新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因此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一种“顿悟”。可见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医学护理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医学专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基因治疗技术的发明,介入治疗的产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是这种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医学领域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卫生事业的进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医学护理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促使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应注重如下几个环节和方法。

1.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的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

(1)设疑发散,鼓励多思善问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性思维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质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

(2)多采用启发一发现教学法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不可能做或做不到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从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看,是启发一发现法。启发为了发现,发现必须启发,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教师要在发现的要求下去启发。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2.鼓励和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人数众多等客观原因,影响了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有目的的鼓励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课外活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以及教师指导得当,让学生在充满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领悟课内教学来不及深究的奥秘。如通过聆听学术报告、参与科研课题、送医下乡等等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3.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非智力因素也称非智能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但对智力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性格、意志、情感等,具体说它由以下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t7、自尊t7、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J。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事业有成,智力因素的作用约占2o%,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占80%左右l3J。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恒动力,热情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翅膀,坚强的意志则是保证。例如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就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巨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力。教师及学校的其他管理者都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树一帜。因此,教学中应注意:

创新思维培养篇4

一、营造教学情景,激发创新欲望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促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选择配乐朗诵,教师随着悲惨的乐曲声朗诵,卖火柴的小女孩多么渴望有火炉烤鹅、有圣诞树的情景。这样,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幸福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内容时,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再配乐曲让学生练习朗诵这篇课文,学生哪能不乐在其中,尽情地表现自己呢?

二、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顺其童心、投其所好"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中可实行"质疑前置,解疑穿全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并引导学生解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辨认常使思路清。"教学时,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潜能必然得到开发。

三、引导丰富想像,诱发创新灵感

想像能力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实为虚,使他们在想像的广阔天地中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创新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想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大胆的想像。例如《我的战友》一课插图描绘了烈火烧身的情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的动作、神态想像他内心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还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出现什么奇迹,就可以得救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靠平时生活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像,创造灵感得到诱发。再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这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图再现情景,而注重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看到无限的画面外,由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和依托,就可以展开想像激发创新。

四、激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篇5

【关键词】创新 参与 思维 探究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高素质、科学和人文素质等,这是新世纪对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是新时期的“通行证”。中国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必须把创新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凸显出来。所以,我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几年以来,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多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凸显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创新激情,参与才能见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真正看成课堂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评价等均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选择与学生活动经验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探究,能满足学生不同要求的内容,对基础知识要低起点,让全体同学,特别是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都能学数学,也要让数学基础好的同学的好学兴趣得到满足并能不断地激发新的求知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数学得到创新发展。

2.注重知识创新,突出新课程理念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拥有了创新能力的学生,就拥有了美好的未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内容给学生,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虽然学生所学知识是人类前人的智慧结晶,但学生通过有效探究,可以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探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再发现的过程。如果学生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习惯,教师每堂课均应设立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创新的机会。创新意识还可以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思,逆向思维,变式练习,自编题目或有条件自补结论,或有结论自补条件的题目练习,互相交流;也可设置有递进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推理和反思;还可以设置有探索开放型的题目,使学生亲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维体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设立独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上教师只注重难题,其实较独特问题的训练,包含了丰富思维创新点,也可以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给出如下题目让学生讨论:①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CD#4〗。②上述问题中的“如果…能够围成…”是否意味着不能围成四边形的情况?请说明理由。此题属于探索思维填空,属于发散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像这样既简明,有包含了挑战性的问题,是训练新思维极好的途径。

创新思维培养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45―01

一、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开始。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甚至权威的观点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如讲乐羊子妻批评乐羊子行路拾遗的错误时,有学生提出:“假如我们在路上遇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一时又找不到失主,该怎么办?”教师应肯定该生问题提得好,然后挑起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从中理出头绪。

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假如民主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土壤,激励性语言则是水分和阳光。要在课堂教学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就得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动态性发展的状态。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教学的氛围,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让给学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突出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跟学生平等对话。

三、捕捉契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材是创新学习的载体,思维定势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灵活性、宽泛性,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这样,便会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达到质的飞跃。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童年时代,曾遇到小同伴落入水缸的事情,因缸高而没法把小孩抱出水缸,他急中生智,立即用石头将水缸砸破,使小孩得救。可见,救人不只有让人离开水这一种办法,还有让水离开人的办法。此法打破了思维定势,从问题的反面出发解决了问题。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问题争辩,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能迅速地从不同角度、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是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的。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设问:骗子骗术是否高明?说说看法,讨论后每组选代表发言。结果除了有骗子不高明的看法外,还产生骗子“高明派”。他们的理由一是骗子抓住皇帝癖好,投其所好,使施骗成为可能――高明;二是骗子揣透大臣及随行官员的心理,使行骗有了支撑――高明;三是骗子的目的是为骗钱,而他们成功了――高明;四是尽管骗子骗术有疏漏,没有骗过童言无忌的小孩,但他们的目的已达――高明。且不论这些结论正确与否,但这一探讨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创新思维培养篇7

一、注重比较教学,妙“比”生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教学《守财奴》的第二课时,我特地安排了两组比较阅读。第一组为葛朗台太太之死与葛朗台之死的比较。我先请学生朗读相关的两段描写,并考虑作者这样对比着写有何用意,还组织同学就一些难点(如两人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怎样理解文末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展开讨论。第二组为葛朗台之死与严监生临终的比较。我在课前就印发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的精彩片段,课上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描法上有何异同,重点明确东西方两大吝啬鬼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学生全都学得饶有兴味。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以“葛朗台巧遇(或拜访、挑战)严监生”为题,写篇作文如何?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个成了编故事的能手,写出了一批有新意、有生动细节的佳作。有的写葛朗台送给严监生的礼物是纸做的鱼,而严监生则在空中比画个饼来还礼;有的写寒冬之际,葛朗台花最少的钱买一件破棉衣,严监生则更厉害,在屋梁上悬挂巨石,自己呆在石下,吓得冷汗直流,以此度过严冬。

二、强化思维训练,以辩导学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老师也是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连老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又可以是对作文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又可以面向课外。因此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我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第一步:启发学生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可用白杨比喻北方农民之外,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比喻人?并说说它们分别比喻什么人?

第二步:继续启发讨论:生活中除了刚才列举的粉笔、钢笔、橡皮等可以比喻奉献精神以外,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比喻奉献精神?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思维,更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三、巧设课堂情境,以猜启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比如利用文章的空白,引导同学驰骋想象,飞跃神思;还可以从课外精选构思奇巧的时文佳作,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浮想联翩。本学期教《项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你不读小说结尾,能不能根据前文的描写推测出项链是假的?(二)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样说、怎样想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我趁热打铁道:“看来大家猜读的本领还真高,我已选好一组微型小说,掐去了结尾,现在发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猜一猜、补一补,如何?”学生一致高声赞成。上猜读课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围绕发下的《雪夜赌冻》、《精彩的镜头》等作品分组展开猜读。我诱导他们尽量由前文找到提示性信息,同时大胆发挥想象,给小说补一个新奇而不荒唐的结尾,最好这个结尾还要耐人寻味。临下课前,我把原作的结尾一一介绍给学生,同时指出,同学们的有些续篇,虽与原作有别,但同样是成立的,甚至可能是高于原作的。

四、强化阅读训练,以读促写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能力,而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重创造性实践,延伸课外

创新思维培养篇8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

【abstract】child's art is the child's level, consciousness ability, emotion attitude, intelligence degree of the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e outcome of life experience.with artificial center, according to child growth of objective actual organization the teaching be a modern education of an importance characteristic.modern art education same have to take the child's corpus present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s basis, exertive the child's corpus.concrete to say, child art education of integrity express to take education as means, to student induction certain of art knowledge and the art culture of the technical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take art as medium, pass art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moral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ppreciate beauty ability,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thinking.a, leading the primary school living to use a way of dissipate of the thinking to the imagination.two, in the sketch lesson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living of innovation thinking ability.three, in hand work lesson the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in the teaching living of innovation thinking.

【key words】dissipate of thinking;innovation thinking;development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进程中,社会对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强烈。儿童美术是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以人为中心,按照儿童生长的客观实际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美术教育同样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性现状和特点为依据,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具体来说,儿童美术教育的完整表述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

美术创造力的完整内涵应包括艺术技巧和艺术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六七十年代,苏联在许多科技方面领先于美国,出于战略目的,当时美国总统曾下令调查、反省美国的教育机制,上千名教育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美国与苏联的美术教育差别。苏联幼儿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开设美术课,而美国只有小学到初中才开设美术课。为此,美国教育部门重新修改美术课程。)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说明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艺术技巧方面不错。但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专业素养和资料或图省事,重视教学生临摹作品,而轻创作训练,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引导小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非易事,比如:当命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临摹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而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就一事无成的人。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应该注意,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讲述书中的内容、甚至不讲,就急于让学生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创新,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

如上四年级《画瓶花》一课,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花和瓶的资料,然后安排几分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并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和瓶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已经得到了发挥,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的过程,学生逐步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给花上色,同学们通常会用生活中常见花色红、黄、蓝等来画,那么还可不可以画紫色、黑色、甚至绿色的花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学和人工培育等角度去看,学生明白了,只要符合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用多种手法去表现事物,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很有帮助。

2.在写生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必要保障,学生新奇的想法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创新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学六年级《画风景》一课,作业是让学生来写生校园附近的景物,那么乱七八糟的修建工地、或垃圾堆,如果不加取舍的完全照搬,画面不一定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应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和分析自然物的结构、形状和色彩等,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用加法的方式补充一部分或对景物进行位移和夸张表现,使构图更完美,意境更充实。根据主观感受,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艺术灵感,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结果是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人一个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眼前景物仅给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作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加生动,更为鲜明的风景画。因为艺术的可贵在于生动而不是真实。

3.在手工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