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团队建设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5-26 08:53:38

团队建设的问题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88-03

收稿日期:2012-01-12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50);桂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10B06)

作者简介:罗鲲(1966-),男,沈阳人,教授,博士,从事材料学研究;张兴旺(1982-),男,湖北黄梅人,馆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数据库应用与技术研究;吕竹筠(1965-),女,沈阳人,助理馆员,从事科技文献检索研究。 一、引言 博弈论[1]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却已经在经济学、数学、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学及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1994年至今,已经有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从事博弈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学者[2]。目前,关于博弈论的定义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其所研究的主要是博弈主体之间发生行为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而言之,博弈论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竞争与合作环境中,应如何进行决策,以便让博弈主体获得最有利的建设方法和实施方案[3] ~ [5]。

尽管博弈论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如何将博弈论应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中,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比较缺乏。本文从博弈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博弈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了高等学校在协调三方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博弈理论的视角来看,形成博弈关系的前提是:一方面各方都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目标,拥有独立做出决策的自[6];另一方面,各方的利益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以及目标的实现[7]。在高等教育现行的运行机制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主要涉及了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及教师三方的利益,三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在客观上形成了多方博弈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是如何提升高校在促进社会科技与文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贡献能力,其目的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应不断强化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多种奖励制度与评价机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科研重点,从而促进高校在教育与科研上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关注的是应如何在与同类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不断地推出各种举措,积极招聘所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各类科研平台,努力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不断提升本校的科研水平与影响力,通过开展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各种评价中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争取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教师所关注的则是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以及与个人的发展有关的问题,他们有自觉申请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和申报专利以及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观愿望,并力争在高校的评价中获得好评,以便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各方的利益与关注点既有差异,也有交集,只有协调好上述关系,才能实现多赢的局面。这里仅以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博弈关系为例进行分析。

1.一些教师中出现急功近利、学术造假现象

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科研团队建设不仅为各研究型高校(如“211”和“985”重点大学等)所重视,而且也成为一些地方高校谋取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团队建设往往伴随着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的重点投入、高校自身的政策扶持以及高校教师的个人投入与利益取舍等问题。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希望其对科研团队的投入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包括发表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及获得更多部级或省部级项目、科技奖项或发明专利等。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其会依据一系列的指标对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验收,并与同类高校进行横向对比,以决定下一期是否继续重点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发展的需要,会更加重视科研产出,并通过制定内部激励政策,促进高水平成果的形成,同时也会相应地提高对研究团队中教师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就意味着在获得一定科研资源的同时,必须每年都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这对于一些前期工作做得较为充分的教师来说是能够完成的,但对于年轻教师、刚刚留学回国或改变研究方向的教师来说,这种考核所带来的压力就显得格外难以承受,因为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就要求出成果,显然违背了客观规律。为了适应考核的需要,一些研究者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并形成了浮躁的学术风气,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事件。

2.博弈三方及团队成员地位及条件不对等

分析发现,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和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博弈关系。第一种是非零和博弈关系[8],体现在三方的目标和最终利益的一致性上。在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投入的最大化,高校能够迅速形成学术特色,并具备了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而科研团队成员则可以获得科研经费上的支持,实现自身的学术追求。可以说,抓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一件多赢的事,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第二种关系是主从博弈关系[9],体现在三方及科研团队内部成员在博弈过程中地位与条件的不对等性上。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高校科研团队需要同时向经费资助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和行政管理方(高校)负责,完成所需要的科研产出,及时向上述部门汇报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接受相应的管理与评价考核;同时,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只配备少数固定的研究或实验人员,其骨干主要是由高校教师构成的,因此除科研工作外,团队成员还要承担相当多的教学任务,在行政关系上要接受学校、学院(或系)和团队的三重管理。因而,科研团队中的教师不同于中国科学院或其他专业研究单位的专职研究人员,其所承担的任务具有多样性,其所处的行政管理关系极具复杂性,在“多对一”的主从博弈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3.人才外流,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此外,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的博弈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会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主体,是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它又掌控着科研团队的组建、投入与考核等。如果高校在政策制定与管理上出现偏差,不仅会使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制定的科研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也会激化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最为常见的问题是考核指标与考核模式不合理,如要求SCI、EI或ISTP三大索引论文及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多、科研获奖指标不现实、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量方面的要求过高等。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很多高校近年来着力引进那些获得过各类荣誉称号或资助的人员(如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奖获得者等),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并以其为中心打造科研团队,这种做法通常可以快速提升科研团队的研究水平与影响力。但是,在待遇上过大的差异性同样会导致科研团队内部人员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过分地注重“主角”而忽视了“配角”,人为地造成了过大的地位差异,影响了部分有潜力的团队成员的正常发展。可以说,高校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的失当可能导致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三方利益的严重冲突,使博弈关系走向非合作的零和关系,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外流,科研、教学与行政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抓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要解决高校自身的政策制定与评价机制的问题。

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从博弈论视角来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方便地解析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利益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前面对博弈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高校。因此,我们对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快高校体制改革,完善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

自19世纪初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倡导“通过科研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开始[10],以教学为核心,科研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的高等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高校科研团队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其建设问题对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以及声誉意义重大。高校目前在行政上采取传统的“学校―学院(系)―教师”的纵向管理模式,科研团队尚未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被纳入到管理体制当中,团队常常作为一个虚拟的机构,对其成员通常是没有管理权和制约能力的;另一方面,科研团队既要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又要对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由此团队的科研带头人通常只有学校或学院(系)的领导才能胜任。如何将科研团队纳入行政管理体制中,同时防止出现新的条块分割,是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任务流(或称工作流)的方式来组建科研团队,在获得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资助期间,可将其作为临时的行政管理单位,对其进行独立考核,使科研团队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任务结束后该科研团队自动解散,人员回归学院(系)。这种办法可能在强化科研团队建设的同时,弱化了科研活动过程中外在事务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影响力[11]。

2.尊重科研的客观规律,为团队成员创建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

科学研究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对未知或未确定的事物进行探索的认识过程。科技成果对提升人类的生产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获得科技成果,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投入,还需要科研人员在精力、时间上的大量投入和充分的学术交流。因此,科学研究不同于企业生产,不能指望投入即产出,更不能仅以工作时间(工时)的长短来衡量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都表明,科研产出的过程就像农业生产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合适的环境、适当的投入与维护和一定的时间。良好的科研环境应具有如下特征:1)平等基础上充分的学术交流与协作,这是开展团队合作的前提;2)建立有针对性的、适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刚刚从事研究工作的团队成员来说,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给他们留出适当的工作积累时间,使之能够沉下心来把工作做扎实,出真正的高水平成果;3)团队的带头人和骨干需要在团队内部树立正面的、令人信服的榜样,不以势压人,要能主动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与联系,协调团队工作,形成和谐顺畅的工作环境。总之,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都是需要时间的,但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因而团队带头人和骨干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与评价体系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60-01

一、群众文化团队特点分析

(1)群众文化团队多数情况下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居委会团队年龄的跨度实际要比街道团队的大。(2)群众文化团队中的女性成员要多于男性成员,同时街道团队中男性比例更大一些。(3)街道团队往往会有更多演出任务,因而诸如舞蹈、戏曲、合唱等团队较常见。相比之下居委会团队则为是老百姓自娱自乐,因而普遍为体育锻炼类。(4)居委会团队与街道团队人数大多在 15- 20 人左右。街道团队的规模往往要略大于居委会的团队。(5)在经费问题上,街道团队的经费往往会多于居委会的团队。这主要要依靠相应政府部门相关支持,成员所上缴的会费也会成为重要经费来源。(6)在活动地点上,街道团队活动主要是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为主,相比之下居委会团队的活动场所以小区和居民区文化活动室为主。方便是群众团队活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费。因为没有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经费来源渠道不畅,特别是服装、道具、乐器、音响、灯光的更新添置每年需要一大笔开支,经费短缺导致少数团队难以维继。 不管是街道还是居委会的团队,都希望有更多的经费支持,这些经费主要用于设备的添置、服装道具的制作、培训老师的聘请等。

(2)师资和培训。当前文化团队建设人才缺乏,特别是编导人员、文艺骨干奇缺,致使门类不全,难上水平出精品。很多团队希望有高水平的老师进行辅导,或者参加培训班,以便提高水平。舞蹈、合唱、戏剧类的团队这方面的需求更为明显。

(3)场地。场地问题主要分成两种,没有场地或者场地不理想。有些团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还有些团队活动的场地太小,或者离居民住宅太近容易扰民等。一般来说越是规模大的团队对场地的要求就越是高。我县群众文艺团队除少数几个能够利用乡村、社区的会场、舞台外,大多数是露天排练演出,在集镇演出有时得不到配合支持,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于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整合群众文化团队和创作骨干力量,规范群众文化团队组织和管理队伍建设,形成了一个群众文化组织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为发展本区域的群众文化事业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1)建立完善科学工作机制。第一,建立完善的统筹管理体制。社会文化的发展在现在遇到了较好的发展时机,文化团队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作为文化部门需不断的加强对于群众文化团队统筹管理方式,团队类别需多样化、展示交流的方式、培训、辅导等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导,创新管理机制。

(2)不断筹措资金,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从而为社区的群众团队建设提供经费支持。稳定的资金支持是社区的群众文化团队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特别要使大型的并且有品牌效应的较大社区群众团队活动提供必要经费保障。

(3)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服务能级,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性、技术性指导和培训。针对群众团队的特点,适时聘请社会专业团体开展专业性、技术性指导和培训,以提升社区群众团队活动的层次和质量。这样既能实现政府职能社会化的转变,又可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减轻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和适度有偿服务的方式,充分利用社区周边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为社区群众团队开展日常性、公益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场所。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降低运作成本,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设施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本文对目前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整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探索健全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剑,沈静蓉.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关于长沙市群众文艺百团的调查[J].艺海,2009(07).

[2]袁光华,何济麟.群众文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支轻骑兵[J].文化月刊,1998(06).

[3]郭伟.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文艺队伍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01).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3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现代企业是团队的企业,集体的企业,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功靠团队共同推进,每个成员一定要明白,团队的利益、团队的目标重于个人的利益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团队建设问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能力素质;团队建设;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08-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孟宇(1993-),黑龙江鹤岗人,本科学士 ,研究方向管理学;金鑫(1981-),黑龙江五常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物流管理 。

研究企业团队建设能够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充分表现出可以快速地组合、重组和解散的灵活性,而且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和发掘员工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在多变的环境中,工作团队比工作群体更灵活,反应更迅速。因此,正是团队的这些整体协作的特点,往往使其成为团队绩效实现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达到为企业建设高效团队服务的目的。企业的团队建设,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指导,而且需要实践上的支撑,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体系进行精心整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在此背景下,深入的研究此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团队建设理论概述

(一)团队的定义

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团队和群体有着根本性的一些区别,群体可以向团队过渡。一般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将团队分为四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正面默契型团队。

(二)团队要素构成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有五个重要的构成要素(5P):

1.目标,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2.人,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3个(包含3个)以上的人就可以构成团队。目标是通过人员具体实现的,所以人员的选择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一个团队中可能需要有人出主意,有人定计划,有人实施,有人协调不同的人一起去工作,还有人去监督团队工作的进展,评价团队最终的贡献。不同的人通过分工来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在人员选择方面要考虑人员的能力如何,技能是否互补,人员的经验如何。

3.团队的定位,团队的定位包含两层意思:团队的整体定位,团队在企业中处于什么位置,有谁选择和决定团队的成员,团队最终应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团队的个体定位,作为团队的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

4.权限,团队当中领导人的权利大小跟团队的发展阶段相关,一般来说,团队越成熟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利相应越小,在团队发展的初期阶段领导权是相对比较集中。

5.计划,目标最终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方案,可以把计划理解成目标的具体工作的程序。提前按计划进行可以保证团队的顺利进度。只有在计划的操作下团队才会一步一步的贴近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目标。

二、企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团队成员职业素质较低

团队成员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和系统、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把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看成是简单的就业率统计、就业信息、就业派遣等事务性的兼职工作,对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规范程度不够;加上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这种现状下,团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团队选聘和权责机制不完善

当前企业选聘团队成员的渠道是以内部招聘为主,一般只是组建大型项目的团队时,对个别紧缺的岗位进行外部招聘,容易导致滋生裙带关系,抑制个体创新,给企业和团队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另外,企业的选聘标准未能体现出人员技能与岗位职责的匹配,人员个性与团队特点的匹配和人员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匹配。

(三)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企业对团队成员的激励手段单一,对不同的团队成员不能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善于综合运用薪酬管理体系、职业生涯管理和异动升迁机制、分权与授权机制及目标激励、压力激励、认可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和措施。对团队成员期望心理和公平心理的疏导有待改进,当成员的期望心理与现实情况反差较大,出现挫折感和失落感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疏导,有“争名次、争荣誉、争奖金”的现象发生当成员的公平心理与现实情况反差较大时,忽视对其疏导,导致出现自目攀比的现象。

(四)团队内部的沟通不畅

企业沟通不畅一方面表现为:一个团队往往都是汇聚了各地的精英,这就存在一个地域问题。地域的不同会使人家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多不同,而这些不同则可能会导致员工之间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最终直接导致了行为方式的差异,造成团队内部的沟通不畅。这种沟通不畅造成团队成员之间在日常工作中会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矛盾,从而对整个团队的有效合作产生障碍。企业沟通不畅另一方面表现为:团队内部的管理不善和领导不当。如果团队内部缺乏有效的分工与监督,团队成员之间就无法有效进行沟通,从而也就难以形成合作,导致彻底的失败。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工作的基本纽带沟通问题解决不好其他目标的达成都将是空谈。

三、完善企业团队建设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团队成员能力素质

由于知识与技能是个人素质表象的部分,易于观察、测量,也易于模拟与效仿,因而使团队成员具备或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相对比较容易且富有成效。因此,企业团队可以综合运用培训、岗位轮换、调配晋升等多种管理手段和措施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来讲,素质构成要素中的潜在部分是难以改变的,也是难于后天培养的。团队成员和候选人员潜在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在一定程度上是持久不变的,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企业在选聘团队成员时,要依据潜能素质构成要素中的潜在部分及知识与技能来挑选,再运用相应的培养与开发等管理措施。在项目团队培养方面,企业对于团队的培训活动需要从整体进行筹划与实施,既要考虑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和团队的目标,得到高层的支持又要考虑到团队成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提高团队成员的主动性。

(二)完善团队的选聘机制和权责机制

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选聘队伍的组建工作,组建选聘队伍时,要遵循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气质互补、性别互补等原则。努力选拔比较理想的选聘人员,按照合格的选聘人员标准进行全面的培训。在选聘方式上,应采用内部选聘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法等手段来定义、界定关键胜任能力,并在选聘标准中对各项关键胜任能力设计合理的权重。

(三)完善团队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企业绩效考核要遵循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行性与实用性的原则,通过采用目标管理法,进行有效沟通,使上、下级员工一致认同目标,形成全员目标管理,确定团队层面绩效考核的指标和对个体层面绩效考核的指标,并明确团队和个体绩效所占的权重比例,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思想确定具体的团队绩效考核指标。对团队成员个人的绩效考核可采用全方位绩效考核,努力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四)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有效的沟通会提高工作成效,企业要不断改进与员工的沟通方式,丰富工作例会等交流形式,营造一种员工们易于也愿意与企业管理者沟通的环境。在沟通中要彼此相互尊重,管理者要获得员工的尊重,同时也须尊重员工,树立人格平等的意识。在沟通渠道的建设上,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员工融入到企业中,这样才能帮助构建高效团队。良好的沟通就是一个团队灵敏有效的神经系统,又是整个团队正常有序运行的润滑剂,良好的沟通是建立高效的团队基本条件。如何加强团队的沟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企业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团队机制。要对团队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以及监督等职责进行相应的合理划分和规定,给每位成员都确定一个合理的“团队身份”,无论是团队负责人还是组员,都可以找到自己在整个项目中的坐标,使每个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减少工作冲突;第二,企业建立团队内部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小型团队建设研究[J] 长江论坛,2013,(3):108~109.

[2] 黄振清.沟通是团队建设中的一门艺术[J].商场现代化,2012,

(6):41~42.

[3] 王波.如何打造团队精神[J].商品与质量.2011,(5):41~43.

[4] 曾萍.浅论企业团队建设[J].科技信息.2013,(3):115~154.

[5] 何静.团队建设中的激励机制建设[J].中国软科学.2013,(4):

143~154.

[6] Seijts G H,Latham G P,Whyte G.Effect of self and group efficacy

on group performance in a mixed-motive situation .Human Per-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也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教学团队建设还存在着着一定的问题,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服务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1 教学团队的含义和特点

1.1 教学团队的产生及含义

团队这一概念首先产生于企业,并被广泛应用,大约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的高等院校中也开始应用,中国的高校1990年以后有一些教学团队开始组建。

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1.2 教学团队的特点

1.2.1 团队成员目标清晰且具有一致性

团队成员要有非常明确的远景目标和业绩目标,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团队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并且相互之间能够倾心协作。

1.2.2 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互补性

每个教学团队成员不仅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成员之间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互补,能够良好合作,以及不同形式的合作,例如校企之间的合作等。

1.2.3 团队成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推心置腹,有误会要及时消除,达成一致。

1.2.4 教学团队要有恰当有效的领导

团队中有责任心强、工作能力水平高的领导,才能承担起指明团队发展和目标,协调团队成员行动,引导团队成员自觉为实现团队工作目标而努力工作。

2 建设教学团队的意义

2.1 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传”、“帮”、“带”

现代高职教育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一步多元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需求,只有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青年教师需要老教师的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了解高职教学理念,学校专职教师需要掌握实践技能。教师的发展需求,在教学团队中取长补短的交流中得以实践。

2.2 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促进复杂教学问题的处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生师比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团队成员在工作上的配合与写作,在有限的师资资源下提升了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外聘教师并未真正融入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一般对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十分重视,例如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共同制定修订,核心课程也要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共同设计,但实际上这些项目主要是校内专业教师闭门造车来完成,最后邀请企业专家走走过场,敷衍一下,企业专家没有从根本上融入到教学团队中。

3.2 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水分大

专业教师获得了工程师,经济师等资格证书,表面上是双师型人才,实际上缺少实际工作经历,从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动手能力不强,而从企业聘请的企业专家教师没有长期与学校合作的打算,因此在教学上不投入,不懂教学司空见惯。

3.3 教学团队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教学团队受到来自各类考核内容的限制,团队主要围绕着考核开展各项工作,教学团队缺少长期建设规划,同时由于领导不力,还存在着团队激励形式单一,缺乏情感精神方面激励,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和绩效考核,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等问题。

3.4 缺乏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

高职院校起点偏低,人际关系复杂,高职院校对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够,专业带头人选拔不严肃,培养投入不足,致使教学团队建设普遍滞后,不能发挥集体力量。

4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

4.1 明晰教学团队定位,提高服务意识

由于教学团队成员来源、组成结构、主要功能与职责不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分为师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对组建的教学团队要有明晰的定位,作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高教学团队的服务意识。

4.2 加强团队内涵建设,提升团队层次

4.2.1 增强教学团队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的教学团队强调双师素质的教师 ,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学团队建设的迫切需要。

4.2.2 选拔和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

第一,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现金经验的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第二,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教学团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第三,实施专业教学团队责任制,加强专业带头人的责任意识。

4.2.3 聘请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改善教师结构

学校可面向企业招聘一部分高级工,技师,来承担技能实训教师,同时还要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专业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更加适应教学的需要。

4.3 加强教学团队运作管理,提高教学团队绩效

加强对团队资源的整合,包括资源和人员配置,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同时建立教学团队考核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教学团队发挥作用。重视研讨活动,通过学习共享和创新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水平,

4.4 加强教学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团队作用发挥得好坏取决于教学团队整体力量,团队成员必须发挥各自的特长,必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作为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处理好自我发展与团队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个人主义影响整体工作成效,应该依托团队力量,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和技能,同时发展自我能力,以此进一步增强团队的持续发展能力。 从学校层面也要为教学团队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仲耀黎.关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教育管理,2008,10.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5

[关键词] 高校创新团队 问题 成因 对策

高校创新团队作为一种新生的特殊组织,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依托。但目前,高校创新团队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探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解决路径。

一、高校创新团队定义及发展现状

高校创新团队一般是指由高校学术带头人引领的针对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学术方向以大学教师为主体,由一些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学术人员组成的团队。

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也已经从小科学时代迈入了大科学时代。家庭作坊式的个人创造活动已经被群体创造活动所取代。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的是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实施的高层次人才计划中,把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列为第一层次,引起更多大学对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视。各级高校都将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学校未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多种多样,名称也是各具特色,有学者将高校创新团队类型归纳为4类,其一,是按战略目标分,可分为战略型、战役型和战术型3种类型。其二,按科研活动的纵向流程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3种类型。其三,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分,可分为单学科和跨学科两种类型。其四,按其他类型分,如按创新团队联系的柔性程度可将高校创新团队分为实体团队、虚拟团队(网络团队)、分布式团队。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高校创新团队特征不明显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归纳起来主要有6点:

(1)在领导方面。群体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领导权利分散,成员共享决策权。

(2)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3)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特定的视角或目标。

(4)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上基于多种因素影响,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或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绩效大于各部分之和。

对照团队与群体的差异表,我们看出,高校创新团队作为知识团队,区别于一般的课题组群体。高校创新团队不是指任何在一起工作的研究群体,群体不能够通过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演变为团队,目前存在“泛团队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团队带头人角色不突出。主要原因是混淆了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团队的概念。团队带头人不等同于课题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及导师。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担当着课题主持人角色。创新团队则是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具有互补性质的并共同承担责任,朝着共同制定的目标和愿景,在团队带头人的组织、引领和召唤下工作,研究成果是有机整合的,大于个体之和,具有共享性。可以这样说,课题主持人可以按照团队来建设课题组,反之则不然。

(2)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单一。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都设定了绩效量化指标,但量化指标主要是科研成果,缺少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创新团队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团队建设培养一批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特别是团队建设缺少对人才的培训机制,包括团队带头人在内的对团队运作、团队管理、团队激励及团队考核等方面没有系统学习与体验。

2.创新团队评价体系不健全

从团队内部来讲,团队管理缺少严密的计划性和条理性,每个团队成员目标不是很明确,“各自为政”现象依然较明显。从外部来将,针对团队主要采取目标管理,缺少过程管理。团队研究成果离散,不能很好聚合。

3.创新团队成员的主动性不高

一是组建团队时,有些团队为提高申报把握度,单方面看重成员的研究成果,存在“拉郎配”现象。二是团队缺少合作研究基础,相当一部分团队不是自然形成的团队。三是现行的激励机制倾向于排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多以成果完成第一人为有效指标考核教师,受此驱动,教师人人争当成果完成第一人,不愿做第二。无人愿做绿叶或没有相对稳定的绿叶陪衬。

4.创新团队文化没有形成

大学学术团队的组织文化,是指在学术团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目标,以及指导与制约成员的行为规范与学术准则。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共同价值观,并能通过分享和互动来传承。目前,团队文化中缺乏建立于独立思想之上的共同价值观,缺乏分享与互动,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研讨。究其根源,主要有4方面的原因:

第一,团队建设起步晚,很多团队还处于起始阶段。第二,现存的评价考核机制,重视个人绩效,忽视团队绩效。第三,团队内部沟通不够,特别是缺少批评性的学术研讨。第四,团队组建时,选择成员多看中业绩、学历、职称等外在条件,没有将团队成员的差异特征作为重要因素考虑。

三、解决对策

1.建立团队遴选与培育机制

首先,做好团队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高校需要建立团队带头人孵化机制,选拔德才兼备的学术骨干,按照学术团队管理模式培训和培养一批中青年团队带头人,请团队管理专家在团队建设期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估。学校可以尝试建立若干个针对青年教师的创新小团队,在实践中加快青年团队带头人的成长。

其次,团队遴选时将一定的研究基础,多年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学术背景为学校重点学科或优势领域等因素作为重要的遴选条件。如何加强团队成员的合作,是团队构建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按照资源配置范式遴选和培育团队。

幼稚园区域,指成员知识少、职位低并且任务需求少的情况。极限运动区域,指成员知识丰富、职位高并且渴望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的情况。实习生区域,指成员知识少,职位低但渴望通过任务获得培养和锻炼的情况。疗养院区域,指成员知识丰富,职位高但因某种原因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即避免团队遴选以争夺资源为目的,“师徒合伙”、“拉郎配”等形式随意搭建起来,造成了资源浪费。也要避免团队资源向疗养院区域倾斜,团队成员多由职务、职位高,但实际在团队工作时间很短或没有,造成一个创新团队的带头人退休或是离去后,团队变成一盘散沙或瓦解。

2.探索具有激励机制的创新团队评价体系

团队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地按量化指标去衡量,应该把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将合作和团队精神纳入评估体系,采取有别于教师个体评价的激励举措。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收入分配、业绩考核等制度上作出相应调整。

3.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学术团队的组织文化作为渗透于组织各个方面的心理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和学术成就的取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就可以应付自己的工作,但是当他们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合作、开放、共享的团队文化氛围,对团队所有成员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如何建设团队文化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说:“你所在的学术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如何工作。芝加哥大学在经济学研究上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挑战的、有进取心的、优越的环境。你身边是一群很有能力的同事,如果你做出蠢事和错事,他们会让你感到一阵困窘,但他们同样也很愿意在他们许诺的事情上帮助你,因此这是一个对人非常有帮助的环境。”在他看来,他自己卓越成就的取得与自己所工作的团队学术环境息息相关。协作(团队)性、交流意识、自由性、紧迫感是构成创造性团队环境的主要内容。很多研究表明,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及团队文化的形成呈现出重要的相关性,它作为一种隐性知识被学习和传承。

(2)重视团队带头人的作用。从团队领导角度分析,魅力型领导能力与领导行为通过团队创新气氛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效果。现实中的团队,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为人正派、真挚坦诚、富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关心成员发展,善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团队领导带领的学术团队,往往有着和谐宽松、群策群力、信任友爱的组织氛围,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沟通,达成知识共享,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齐心协力实现组织目标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进而能够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反之,学术团队领导者狭隘或偏私,则会使学术团队组织松散,成员之间相互诋毁或倾轧,使组织成员的智慧与才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将团队内部和外部交流沟通制度化,并作为对团队整体和个体的考核指标确定下来。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认为,影响团队成果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团队成员能否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信息、情感等方面能否高效沟通。一是要适当创造或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冲突,认可团队内部教师不同的动机、观点和思想,强化问题意识,鼓励质疑,鼓励适当竞争。二是必须预防或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努力摒除彼此间的学派之争、门户之见。

(4)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与品性。有研究表明,开放的性格、交流与知识共享显著的正相关,成员开放的性格和积极的交流能有效的促进小团队内知识共享的开展。组建团队时,既要考虑到成员的学识、能力,还要考虑到成员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的个性特征和负责任的品性特征。

参考文献:

[1]陈晓强.从创造哲学角度解析环境对创造性人才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6.

[2]潘泳,何丽梅.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5):106-108.

[3]王怡然,陈士俊等.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8):194-195.

[4]Jon.R.Katzenbach,Douglas K.Smith.The Discipline of Team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3):111-120.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42-0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是人员就业的主力军,不仅提供各种各类生产与生活资料,同样也是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实际的经营中,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各种问题,但营销管理中的团队建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稳定,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一般实力较弱,在竞争的多方面不占优势,营销团队的稳定与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命运。中小企业的营销不同于大企业、跨国公司等的营销,应根据自身的营销特点开展营销团队建设。

1中小企业营销的主要特点

中小企业一般由于资金实力较弱、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和技术等都存在一定欠缺,所以大多选择为大企业配套、生产特殊或特制商品、占据市场缝隙或生产低端、低价、流行性商品等,力求发挥自身优势或避开强大的竞争者。较成功的中小企业的营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营销观念市场化

中小企业一般资源、能力有限,如果产品不适应消费者或客户的要求而造成产品滞销,企业就可能会陷入困境,因此建立市场营销观念很重要。中小企业在营销行为上表现出的跟潮流、模仿、转产、调头等是紧跟市场需求的结果。在市场缝隙中生存的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利润可观,这也是因为找准了需求。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组织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服务,中小企业就可以保证经营的持续性。

1.2市场本地化

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服务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限制等,很多采取本地化战略。不论对组织市场还是消费者市场来说,这种本地化的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小企业在本地品牌影响力、服务能力及推销能力等。面对大企业的进攻,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对本地市场的独特理解与情感因素等与之竞争,从而可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中小企业在本地区进行长期经营,它们与大企业能够共生,甚至在有的地方中小企业相对还处于强势地位。

1.3价格低档化

由于受品牌、企业形象等制约,中小企业一般不能给产品制定一个高价,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消除其对利润的影响。比如,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人员工作内容丰富,少量的员工能承担较多的任务,从而管理费用得到降低。由于采用本地化战略,运费、服务费得到降低。

1.4产品专一化

复杂的产品组合对中小企业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由于研发能力、生产水平、人才数量和营销管理水平的不足,中小企业很难运作好多而全的产品组合。“窄而精”的产品组合较适合中小企业,这要求企业精选少量最适合自己目标市场的产品种类,精耕渠道、增加终端顾客争夺能力,用自己企业擅长经营的产品去满足市场要求。

2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在产品、目标市场、观念及综合实力等方面与大企业存在差异,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团队建设时就应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依据适合产品推广、市场占有率提高与人员有效管理的要求来进行。不少中小企业喜欢从外资公司、知名公司高薪聘请营销高管,但实际情况中出现问题的不少,比如文化理念的冲突、烦琐的管理流程与工具招致员工不满、过分注重品牌与服务导致利润不高等。以下对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总结。

2.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激励方式单一及企业发展战略与方向不明确等造成营销人员流动频繁。一方面好的人才缺乏、有经验的人才少;另一方面新手较多、综合素质低。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市场的拓展与客户的稳定,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处处受到限制。针对这一问题,广大中小企业建立一套有效的招聘、培训和使用与激励机制等来解决。

2.2团队精神缺乏

团队精神讲究共同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产生合力等。而中小企业中由于团队文化缺失、注重个人业绩与收入等,营销人员之间也存在竞争,特别是一些员工因素质不高甚至会互相倾轧。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间的不信任、缺乏沟通与不协调已严重影响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

2.3培训工作不完善

由于涉及人力、物力、时间及财力的问题,中小企业一般不愿对营销人员进行深入的理论培训,更加很少聘请外部的培训人员来进行正规的、实战化的专业训练。其结果是营销人员成长缓慢,甚至缺乏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有效开展工作、效率低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还与企业害怕辛苦培养的人员离职有关,但不提高营销人员的能力最终损失的还是企业。营销人员由于工作成绩不好、技能提高慢,也很难安心工作。中小企业大多能够实行例会制度,但不能认为每日、每周例会开展能保证员工与领导、员工与员工有足够的交流,不能简单地认为例会能够充分的提高营销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例会的作用是有限的,还需建立培训制度来强化企业的营销培训。

2.4用单一的考核代替团队管理活动

对中小企业来说,每期的销售收入、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大多注重每个营销人员的销售业绩。企业期望通过“底薪+提成”的收入分配方法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进行管理。但团队的管理涉及销售辅导、业务交流、团队精神培养、销售计划、薪酬设计及冲突管理等各方面内容,这些方面工作做得不完善很难调动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管理工作的不足带来消极怠工、缺乏斗志等现象。

2.5缺乏合适的营销管理制度

一般认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应松散,主要讲究销售业绩。但没有管理制度、没有行为规范,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就易懒散、拖拉,工作效率很难提高。对中小企业来说,管理制度不必过于烦琐,主要为两大类:分配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相关的制度包括奖惩制度、业务汇报制度、业务操作规范、分配制度、考勤制度及财务报销制度等。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制度不必过于复杂,应简单有效。

2.6缺少有效率的营销领导者

管理既是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在营销团队管理中,各种规范、制度是还需要人去灵活的执行、应用。而缺乏全面能力、不善于激励下属的营销领导者就会导致工作中冲突不断、人浮于事和制度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如果营销领导者不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支持员工,而是靠命令、威胁、压任务的方法,只能造成营销人员离心离德。一个好的领导要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能够协调团队的关系、能够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带领团队高效的工作。

2.7薪酬设计不合理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市场差异、职位差异对员工的薪酬设计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并不合理。如对于竞争性市场、成熟市场、新拓展市场在进行考核时,就应考虑市场开发的难易度程度。另外市场本身容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到营销人员的工作业绩。其次,营销人员的要求不同也不宜采用统一的方法。比如有的营销人员能力较强,看重高额的提成,不重视底薪;有的重视能力发展与培训,不注重短期收入的多少;有的既重视收入同时重视职业发展。针对这些情况,中小企业应灵活根据营销人员的特点进行薪酬设计,做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又满足其要求。最后,中小企业营销人员频繁流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的优秀员工总是被高薪挖走,从而市场和利润都受到损失。因此中小企业的薪酬如果缺乏外部公平性和竞争性很难留住人才。

2.8团队建设意识薄弱

目前,人工工资以及福利等费用较高,而中小企业一般经费紧张,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意精选人员、建立团队。这种主客观的因素往往会阻碍企业发展,而企业往往只会到情况很严重时才会思变。另外,一些小企业主缺少管理知识、管理意识,对团队管理往往会束手无策。至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执行合理的绩效考核等对这样的管理者来说都有些勉为其难。

3对策分析

优秀的营销团队一般具备以下特征:大家广泛沟通信息并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职责明确;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等。中小企业受本身诸多因素限制,较难建立一个优秀的营销团队,但针对出现的部分问题仍可通过相关对策加以解决,从而持续保持营销团队的有效运行。

3.1完善招聘工作

中小企业想招聘合适的营销人员有困难,想招好的营销人员更难。大多时候招聘来的人员潜力、性格、目标、价值观等就有诸多不足,这给后期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经营特点等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招聘工作。在学历方面,中小企业不必过分看重学历的高低,应重点考查潜力、能力和态度。大专、高中、中专、技校及职高等都可以作为选择对象。很多中小企业的市场是区域型或主要针对一些利基市场,一般不会在品牌建设、消费者分析等方面有复杂的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员的推销、顾客关系的维系及促销活动来开展工作。有的经销商,业务员只有5个高中生,但销售额却有二千万元。在潜力方面,要关注员工的目标、成功欲望及改变现状态的要求。如果营销人员没有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满足底薪和一点提成,那就很难不断完善自己,综合素质也会长时间得不到提高。在性格方面,外向型的营销人员较合适,容易处理好客户关系,一般成绩较好。但内向型的营销人员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这类营销人员稳定、可靠,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同样可以取得顾客的信任,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态度方面,营销人员要能吃苦耐劳、能从小事做起,要乐观积极不怕挫折。

3.2完善培训工作

中小企业不一定需要长期的培训计划,但必要的培训工作、制度是不可少的。首先,从员工进入企业开始可进行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基本营销技能、竞争状况等的理论培训。培训要与考核挂钩,避免走形式主义。其次,对新员工还要进行实践培训。这种培训可由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传帮带”,然后再由营销部门组织考核。再次,要经常组织营销人员相互交流,可以开经验总结会,由大家一起分享工作中的得失。最后,企业可以不定期地聘请专业培训师或行业专家座谈、培训。

3.3培养团队精神

没有团队精神,形不成合力,员工间的工作关系就不融洽,也很难快速共同进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营销人员数量不多,加强团队精神建设很重要。一是可以组织团队案例的学习活动,让员工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它能带来什么好处。同时比较如果没有团队精神,有什么样的后果。二是业绩的考核既讲究个人成绩也讲究团队成绩。如果有人业绩很差,整个团队都要受影响。三是组织一些业余活动增进感情,也可以采取不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会的方法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3.4建立营销管理制度、全面管理团队工作

每个中小企业应在实践中完善一套适合自己的营销管理制度,不一定要很复杂,要简洁并能够得到执行。对中小企业来说,管理制度主要为两大类:分配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前者主要解决如何进行收入分配,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日常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工作中的流程、规范问题等。相关的制度包括奖惩制度、业务汇报制度、业务操作规范、分配制度、考勤制度及财务报销制度等。在对团队进行管理时,不能简单的要求营销人员达到多少业绩,用单一的销售额代替对团队的全面管理。应从企业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入手,细化工作。销售计划的制订要考虑人员的能力、市场竞争、产品因素等。在营销工作中也要多方面支持员工的工作,解决其存在的困难。不断完善薪酬设计方案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工作中的冲突要有处理的办法。只有从多方面对团队进行管理,团队才能获得良好的工作状态。

3.5选择一位有力的领导

有力的领导可以是营销部的经理,也可以是公司的总经理。他需要有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理论素质和人格魅力。要能在交际和工作上都得到营销人员的认同,从而让人们信任。他要能够团结全体营销人员、鼓舞员工,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在他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进步取得成绩。榜样是人们认同和模仿的对象,有了这样一个领导,就能从方方面面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团队产出高业绩。

3.6优化薪酬设计

薪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一种激励方法,薪酬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营销人员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积极性。首先,薪酬设计要考虑市场成熟程度、客户价值大小,不能仅根据销售额高低进行收入分配。其次,对于不同的营销人员可采取不同的薪酬方案。中小企业里,大部分销售业绩是由一些能力突出的骨干完成。对于能力强的营销人员可采用低底薪加高提成的办法,但对新员工、能力尚弱的员工宜采用高低薪加低提成的办法。再次,对于核心的成员应采取具有外部竞争性的薪酬方案,其薪酬收入要明显高于同行的竞争者。如果核心成员被挖走甚至客户被带走,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最后,发挥非薪酬的激励作用。例如,给营销人员参与企业管理、进行问题讨论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为每一位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路径,晋升机制通过赋予员工不同的地位等级调动其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或同行相互交流,拓宽员工的眼界。邀请专业讲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出游、参观或参加展销会活动,等等。

3.7增强营销团队建设意识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较难有团队建设的意识。对于这一情况,更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主动更新观念、了解营销团队建设的作用与方法。可以通过会议、研讨的方式在总经理、营销经理、销售主管及业务员中交流团队建设思想、树立团队建设意识。可以组织营销中高层人员去营销队伍建设优良的企业交流、考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般生存压力都较大,在资金、市场、产品、人才等方方面面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销售产品上。正因如此,营销团队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而具备营销团队建设的意识则是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刘文洋.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2]段学武.中小企业的营销特点及观念探析[J].中国经贸,2009(16).

[3]刘扬.浅析中小企业营销团队的薪酬设计[J].中国商贸,2011(6).

[4]王杭芳.义乌中小企业销售团队精神建设刍议[J].商业文化,2012(3).

[5]陈莹.中小企业如何管理营销团队[J].中国中小企业,2004(10).

[6]孙新华.破解中小企业营销困局[J].理财杂志,2007(9).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7

[关键词]团队精神 建设 忽略问题 探索

在建立现代化企业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会认识到,相对于制度管理,基层团队精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约束和支柱。在企业管理趋向团队化时,它是企业凝聚人心的基石,也是团队内部默契配合的共同底蕴,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起着很大的协调和稳定作用,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向心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企业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成一股绳,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障组织利益的高效运转。良好的基层团队精神的建立使管理变得更顺畅,更求新。员工在得到参与工作的愉悦后,焕发了巨大的主动性,每个成员都会倾情倾智,为实现中心任务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和接触,团队精神与其他事物一样难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容易使人忽略,或者认识不到的问题,现在与诸位探讨。

一、在强调团队人情味和亲和力时,容易使企业的纪律约束显得淡薄

在建设团队精神过程中,有些管理者由于过于追求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而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直接导致了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严明的纪律是成功的保障,有令则行,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团队才能无所不摧。严明的纪律不仅是维护团队整体利益的需要,在保护团队成员的根本利益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团队成员中,有人没有按正确的指令保质按量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违反了某项规定,团队从维护团结的要求出发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罚,或者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提出批评,表面上看这个团队非常有亲和力,有人情味,但从打造团队精神的角度分析,这种宽容或纵容会使团队成员产生一种错觉,工作可以随便马虎,日积月累,后患无穷。

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应该建立在严格的组织纪律的基础上。宽是害,严是爱,每时每刻都在直面竞争的团队对此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二、在过分强调内部团结时,容易使企业的竞争机制缺失或者成为摆设

有些基层管理者在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过分强调团队的内部团结,在团队内部缺少竞争机制。团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而出现并不断强化的,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竞争是培植团队精神的鲶鱼,包括内外部的各种竞争。

在团队内部应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竞争的氛围。如果一个团队缺少竞争机制,一味强调内部团结,在开始的时候,团队成员也许会凭着一股激情努力工作,但时间一长,他发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每个成员都享受同等的待遇,他的工作热情就会被这种“大锅饭”而销锐。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打破这种表面上一团和气实为压抑的利益格局,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团队昂扬奋进的活力。

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优化团队结构,弘扬团队精神。团队在组建之初,对其成员的优势未必完全了解,分配任务时也就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实行团队结构的最优配置,激发团队的最大潜能,培养比学赶帮、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在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时,容易使企业的整体利益遭到忽视

基层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有些管理者从“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非常自然地使员工得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结论。这种现象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构建,不利建设企业文化。

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团队利益对其成员而言是集体利益,而对整个企业而言则成了局部利益,团队利益和整个企业的利益的关系,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过分强调团队利益,处处维护团队利益,就会忽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团队的利益,打破整个企业内部的利益均衡,造成团队与企业、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价值目标错位。

在一个企业内部,每一个团队都有相应的任务考核目标,在构建团队精神时,过分强调团队的利益,团队成员就有可能采取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考核指标,如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相互拆台等。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其他团队也会因利益的驱动争相仿效,就会造成内部管理混乱,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小团体主义往往在组织上还游离于企业之外,造成员工的思想波动,有悖于企业文化的精神。

四、在强调团队团结协作时,容易使企业的个性创造遭到忽视

个别基层管理者在培育团队精神时,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团结协作,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团结协作过程中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放弃个性,追求趋同,认为这样才能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8

一、一二七团人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限于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七师一二七团人才匮乏问题突显,逐渐成为制约该团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推进团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是第一要素,而培养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也成为新型团场建设的重中之重。

1.一二七团青年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结构特点。

自2008年该团恢复建制以来,该团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七师人事局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统一招聘政策、大学生连官制度、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农业专业人才特殊引进政策等各类人才招聘政策的引进,吸引了一些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来团工作。

就现阶段团场的人才结构来看,一二七团青年人才的来源和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大学生连官政策对青年人才的引进;第二,通过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的人才引进;第三,通过师人事局整体招聘分配来的大学生。这些分配来的大学生现已成为该团的业务骨干,并被团党委选拔成为副科级干部重点培养。虽然近些年一二七团青年人才引进比以往在数量上增加了很多,但对于该团现有人员结构现状而言,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仍是非常缺乏的。

2.一二七团高素质青年人才短缺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统计,一二七团基层现有职工数为2566人,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为88人,只占职工数的3.4%。在基层连队职工干部为96人,35岁以下青年干部为5人,占总人5%数的。团机关工作人员为162人,35岁以下青年人才为27人,占所有人的16%。这些数据都显示出,该团的青年总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失衡的,这势必导致该团职工干部队伍出现年龄结构上的断层,从而造成我团人才结构的整体失衡,进而将影响到我团整体政治、经济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在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影响一二七团人力资源发展和导致整体人员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绝对数量上看,青年职工占总职工的比重偏低,人员年龄结构的整体失衡必将影响到我团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随着一批即将退休的老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将出现大量的工作岗位断层甚至是后继无人的现象。另一方面从相对质量而言,近些年引进的青年人才无论从专业对口还是人职匹配的角度都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在人才的后续培养中,要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和人职匹配,将合适的人才放在适合的岗位中加强锻炼和培养,力争在实践中培养锻造出适合团场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优秀青年人才。

二、一二七团优质青年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一二七团在整体的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青年人才总量偏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团场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增长速度减缓等情况。可以说,一二七团实际的人才状况在质和量上都与团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本课题组认为,导致我团青年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观念淡薄、思想观念滞后

(1)团场的职工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观念意识淡薄。职工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通过外出上大学后尽量能在外找份好工作,不希望子女回团建设家乡。

(2)思想观念滞后,用人环境欠佳。在人才使用上不够大胆,存在重引进、轻培养使用,部分人才闲置和浪费现象。

(3)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很多人眼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实际上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2.基层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不健全。

(1)团场现有的用人机制不完善,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2)人员结构老龄化导致人才结构失衡。

(3)政策环境欠优,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空间。

3.团场整体经济发展还较落后,缺乏吸引高素质青年人才的物质保障。

三、一二七团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针对一二七团缺乏优质青年人才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创造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良好环境。

(1)积极主动、广开言路,用好的政策引进优质青年人才。一是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吸引和招纳优质人才。二是要靠政策引才。通过制定和调整引进青年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使优秀的年轻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要用项目引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引进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四是要因地制宜,通过政策引导,改变团场职工的思想观念,招聘适合我团团情、愿意回乡扎根家乡建设的我团职工优秀子女。

(2)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程。一是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二是要给予适合青年人才的工作岗位。三是要解除青年人在生活上的顾虑,团场单位要想留住人才不仅要靠事业,还需要靠真情。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