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业投资需求8篇

时间:2023-05-28 08:21:34

创业投资需求

创业投资需求篇1

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发展环境、新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行业。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技术开发、企业创建和成长,再到发展和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多年甚至数十年以上,且整体投资效益水平不高。据测算,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收益水平低于工业行业平均值,投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从当前情况看,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级层面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及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相关制度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落地河南省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足

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等资助的项目较少,远低于各省区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平均水平。同时,在获得国家创新资金资助的部级、省级创新项目中,除国家提供创新资金资助外,地方给予创新资金资助的力度和数额有限。中央和地方对省内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投入的资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技术产权市场发展滞后

当前,河南省技术产权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阻碍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投融资规模的发展。受产权市场落后等因素导致的投融资问题的制约,社会资金投入到河南省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的规模相对偏低,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有效抵押物不充分

目前,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主体很多是科技型、创新性的中小企业,企业资产多以专利技术、新药证书等无形资产以及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为主,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认定的贷款融资有效抵押物不足,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二、模式及创新

(一)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初创期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风险极大,市场前景不明朗。这类企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较低,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其一般的融资模式以股权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其中的股权融资以自有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为主。概括而言,外部融资来源包括天使投资、技术产权交易资金、民间借贷融资等。颇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组织增信和协调的优势,并借助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本地创业型企业,这对培育和发展初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托、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贷款、信托投资等方式提供部分资金。

(二)成长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处于成长期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产品开始被市场接受,发展前景逐步明朗,风险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的风险等级。这类企业的外源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具体包括各类贷款、票据承兑与贴现、保理融资等,信托公司则提供信托贷款、信托投资等。该阶段追求高回报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介入。其他的债权融资渠道可以考虑融资租赁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等方式。建议成长期企业融资模式可以采取“自有资本+风险投资+企业集合债券(票据)+其他债务资金+融资租赁”的组合形式。

(三)扩张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扩张期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盈利模式基本成熟,风险等级明显降低,企业进入快速成长发展时期,且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发展前景明朗。该阶段的企业融资来源趋向多元化,融资方式开始转向资本市场和传统的信贷融资方式。同时,战略投资者已经有意介入,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可以逐步退出。另外,扩张期企业可以适时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对于这类企业,建议可采取“自有资本+风险投资+战略投资+银行贷款+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模式。

(四)成熟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与前面三个发展阶段企业相比,成熟期企业已初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风险较小,融资渠道较多。在该阶段,企业着重考虑的融资问题在于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成熟期企业一般可采取“股票市场融资+发行债券+商业银行贷款”的组合融资模式。

三、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构建多样化、多渠道、多途径的投融资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仅靠单一的投融资渠道和途径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性也要求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投融资体系来分散和化解投融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建立产业政策性融资与市场化融资相结合、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相结合、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相结合的融资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二)大力推动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

一是加快包括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类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力度,努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积极探讨政企投资合作机制,政府通过综合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技术研发投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实质性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投资经营活动,构建政府和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投资和投入机制;三是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利用民间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合作活动,切实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和效益。

创业投资需求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 中小企业 融资 财政资金 服务体系

0 引言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金融机构也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了不少困难。但是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工业制造企业,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较少。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工业制造企业有比较大的差别,他们既面临着广大中小企业相同的融资困境,还存在其特有的融资难题。在国家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背景下,部分金融及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热情有所提升,但其投融资对象多为国有文化企业或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他们对大量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关注明显不足。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既是促进文化大繁荣的源泉,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动力,研究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问题

1.1 企业的发展急需金融支持

我国文化产业链前端的内容原创环节大多是分散化、处于创业期或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他们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有项目、有点子”,但项目和点子的市场化开发急需资金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有着拓展市场、完善内容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需求,也希望获得资金支持。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因缺乏规模效应,融资成本较高。据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企业融资需求少于500 万元,50%多的企业融资需求集中在100万至200万元之间[1]。投融资需求类型以中长期资金需求为主。按照资金需求期限划分,82.2%的企业需要中长期资金注入,只有17.8%的企业需要短期流动资金[1]。

1.2 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融资方式单一

根据调查显示,非正式的民间借贷是我国大多数文化企业,尤其是以私营性质为主的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方式之一,但是融资成本较高,不受法律保护。通过典当资产获得融资机会的做法在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中也普遍存在,这种方式能够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一时之需。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远远低于其他行业。银行的贷款方式比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为主,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的案例很少。截至2010年,国内共组建了10只产业文化投资基金,也偏爱“不差钱”的大型文化企业,绝大多数都不愿意投资于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2]。资本市场融资希望渺茫。从上市的文化企业的数量上看,截止2012年7月,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仅有文化类上市公司(传媒娱乐板块)27家,仅占1%。其中中小型企业的比重更低。政府的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专注于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被边缘化。风险投资有顾忌。风险投资者承担了高风险,要求高回报,而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的是精神层面需求,需求弹性大,政策风险大,缺乏通畅的退出渠道,影响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1.3 融资成功率较低

虽然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积极寻找资金,但融资成功率较低。多数文化创意企业都有融资需求,特别是处于成长初期的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愿望强烈。但是这类企业希望获得中长期资金,而很多金融类机构为了避免风险,资金供给年限往往较短,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存在着资金使用期限的供需不对称[3]。而股权的长期投资者由于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信心不足,也不愿意提供长期资金。调查结果显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真正成功融资的中小企业只有两成。在这两成企业中,工业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企业比重大,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比重小。

2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2.1 经营缺乏稳定性

文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的是精神文化需求,需求不确定性较大,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和稳定,企业经营稳定性较差,容易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4]。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市场培育和开拓阶段,导致产业链无法延伸,产业化难以落实,“一次开发,多次利用”的高收益的赢利模式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因而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投融资风险较大,降低了金融类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2.2 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和担保物

文化创意企业的资产包括实体文化产品或文化资产,比如艺术品、收藏品等,还包括无形资产,比如版权等知识产权。当前银行提供资金的方式还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为主。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实体性的资产少,占比小,而版权等无形资产占比大,版权质押和文化艺术品抵押面临许多制度上的障碍,企业资产类别与金融机构要求两者之间没有交集。

2.3 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针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统计口径,其中的中小企业因规模小,统计机构更不会对其进行信息统计和。加上企业经营规模小、产权结构不清晰、会计制度不规范导致信用水平相对较低,企业整体形象与国有大中型文化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影响了投融资机构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支持。

2.4 金融机构缺乏文化项目投融资的经验

文化创意企业或文化创意项目投融资是新业务,金融类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和专项制度。既没有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也没有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风险评估制度,更缺乏针对性的投融资工具,从而导致金融类机构的资金供给愿意不强,影响了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融资。

创业投资需求篇3

一、货币政策的恶果

到目前为止,投资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货币政策调控的是利率,也就是投资的成本。随着投资成本的变化,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企业投资需求的变化。理论上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稳定的。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这种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效。但在中长期却对经济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现代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这个情况下,要通过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就必须降低利率。利率的降低使得投资成本下降,就使得原来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从而使得企业愿意进行这些投资。假定开始时市场利率为10%,那么。只有收益率大于或等于10%的项目才会被企业或个人投资,小于10%的项目就不会被投资。如果中央银行为了刺激投资,把利率降到了5%,这时。收益率介于5%到10%之间的项目就变得有利可图,于是企业就采纳了这些项目。这样,投资就增加了。

但这些投资的增加是以投资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用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的结果是低效益项目被采用。随着投资的增加,企业的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也上升:而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递减。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递减的情况下,要想继续用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就得进一步降低利率,结果是效益更低的项目被采用。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投资项目的质量越来越低,最后一旦经济稍有风吹草动,如在上述例子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市场利率再上升到10%。那么此前进行的收益率介于5%到10%之间的项目就不再有利可图,相应项目的贷款就可能会变成烂账,于是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最近两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种货币政策的直接后果。从2000年中期开始,美国经济开始陷入衰退,2001年的“9.11”事件更是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为了挽救美国经济,美联储连续降低利率。到2003年中期,美国的目标联邦基金利率从2000年中期的6.5%降到了1%。随着商业银行资金借入成本的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跟着下降,放贷条件也越来越宽松。于是,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大批原本没有贷款资格的购房者能够获得贷款了,首付也被采取各种各样的变通措施从20%变成了几乎零首付。这种贷款就是所谓的住房“次级贷款”。随后,“次级贷款”迅速大规模扩张。

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美国经济。以住房投资为主要特征的投资增加使得美国经济迅速回暖,据估计,美国2002年0.7%的经济增长率中有0.5个百分点是由房地产业创造的(李德水,2007),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于2003年达到了3.1%。受房贷条件宽松的影响,美国的住房需求迅速增加,结果导致房价一路飙升。到2003年中期,美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于是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利率的提高使得当初以较低利率获得贷款的购房者的月供大幅度提高,而这些“次级贷款者”本来收入就比较低,月供的大幅度提高就使得他们再也无法承受。于是就出现了大量断供的现象,而商业银行的大量“次级贷款”就成了烂账,于是就出现了“次贷危机”。

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长期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就是金融危机。

二、创新与投资

既然长期用货币政策刺激投资会导致金融危机,那么,应该如何刺激投资呢?我们得从投资的决定因素说起。我们知道,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一项投资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因此。决定投资的因素无非来自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投资成本来调节投资需求的。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调节投资收益来调节投资呢?

答案是肯定的。企业的投资收益可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来衡量。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又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从宏观层面来看,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同等生产能力下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也就越大,收益率也就越大。实际上,我国最近30年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有这样的效果。对外开放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从国内市场扩大为全球市场,市场规模扩大了无数倍。为企业创造了很大的盈利空间。其次,其他生产要素的规模。对于一个企业或一种经济而言,某一种要素规模的上升,就意味着其他要素变得相对更为稀缺了,因此后者的边际收益就会上升。就农业而言,耕地规模的扩大就会使农业劳动力和农机等资本存量的边际收益率上升。第三,技术水平。在企业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雇用量等要素投入给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平均生产成本就越低,因而收益率就越高。第四,管理水平和制度效率。同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制度效率越高,企业的收益率也会越高。因此,改善管理和提高制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我国最近30年经济改革的效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五,新产品的出现。新产品刚刚出现的时候,往往需求很大,因此新产品的出现会使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用,从而提高投资的收益率。

要想从收益一边来刺激投资需求,就得从这五个方面人手,然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出现有赖于科技创新,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管理能力和企业组织的创新,制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制度创新:市场规模的扩大依赖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同时也依赖于企业管理尤其是销售方面的创新和科技创新,比如新科技成果的出现可能为现有产品找到新的用途从而扩大该产品的市场规模:而其他要素的规模的增加也依赖于科技创新,比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拓宽关键自然资源的来源渠道,生物能源的研究进展可能会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度,等等。因此,这五个方面的提高,最终都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创新研究大师熊彼特把创新活动分为五大类:即寻求新市场、新资源、新工艺、新的组织形式、新产品的活动,这五类创新活动与上述刺激投资需求的五个方面完全对应。

因此,要从收益一边刺激投资需求,就必须鼓励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制度创新、资源创新、市场创新五个方面。政府用于鼓励创新活动的政策就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着手,统称之为“创新支持政策”。

三、创新支持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对比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投资成本来调节投资,而创新支持政策则通过调节投资收益来调节投资。因此,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替代关系。现代经济经常遇到的难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如何刺激投资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项长期目标。如前所述,货币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二者均可用来调节投资,但二者对投资的影响效果不一样,因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们从经济的强健程度、政策效果的滞后程度、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对称性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

首先考虑经济的强健程度。所谓“经济的强健程度”。指的是经济的抗打击能力,或者应对各种外来冲击的能力。投资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经济的抗打击能力。所谓“投资的质量”,是相对于“投资的数量”而言的,它指的是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货币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均可对投资的数量产生影响,但所带来的投资的质量或预期收益率是不一样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增加投资,此时所增加的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是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减的:而创新支持政策则直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因此所增加的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不会降低甚至会更高。所以,创新支持政策所增加的投资的质量更高。投资质量越高,经济的抗打击能力就越强,经济就越强健;反之。投资质量越低,经济就越脆弱,应对各种冲击的能力就越弱,长期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的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其次,考虑政策效果的滞后程度。货币政策调控的是投资成本,即利率,从货币变动到利率变动这个过程可以很快。而创新支持政策首先影响的是企业或科研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新活动本身从开始计划到最终完成需要时间,而从创新成果完成到实际应用也需要时间,最后才会导致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提高。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从利率变动或预期收益率的提高到投资项目最终完成也都需要时间,但这个时间对于二者来说很可能没有大的差别。因此,相对来说创新支持政策效果的滞后时间要比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时间长的多。

再次,考虑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尤其是科研创新的不确定性很大。创新是在未知领域内活动,因此天然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新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而且,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存在,即使创新活动本身成功,也可能由于完成时间晚了一步而前功尽弃。而货币政策降低的是利率。利率的变动对于企业来说是很明显的事情,因此,货币政策虽然也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但相对于创新支持政策来说。不确定性要小得多。

第四,考虑政策效果的对称性。在用货币政策调节投资时,理论上说,利率的提高是没有上限的,但在降低利率时却有一个下限。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即利率是不可能无限度地降低的,至少名义利率不可能为负。因此,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就会失灵,货币政策效果的对称性就比较差。创新活动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深化。而世界是无限的,真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当然也就是无限的,因此创新活动就没有极限。创新支持政策的目的是提高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既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因此创新支持政策的效果的对称性比较好,创新支持政策没有失灵的时候。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调节投资方面,货币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各有利弊。创新支持政策在经济的强健程度和政策效果的对称性方面优于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在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方面优于创新支持政策。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利用二者各自的优点,抑制其缺点。在政策组合方面,具体原则应该是“创新支持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由于创新支持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应予优先采用,同时,如果创新活动持续进行、创新成果不断大量出现的话,那么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也就会被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利率也就可以更高一些经济面临“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而如果创新成果过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过高从而投资过大的话,我们就可以用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来抑制投资: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在增加投资方面的效果远不如在降低投资方面的效果大,因此这样正好也发挥了货币政策的长处。而货币政策的辅助作用也有利于克服创新支持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方面的缺陷。比如,如果创新活动过于密集。导致投资收益率过大。从而引起投资过大并导致经济过热。此时可用降低创新支持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过热,但此政策效果滞后太长,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也太大:而如果采取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就可迅速降低投资,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也相对要小得多。因此,“创新支持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具体含义是“以创新支持政策扩张,以货币政策紧缩;以创新支持政策粗调,以货币政策微调:以创新支持政策应付中长期问题。以货币政策应付短期问题;以创新支持政策解决系统性问题。以货币政策应付随机性问题。”

创新是在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因此它实际上影响的是一个经济可用资源的总量和由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制度决定的生产效率。因此,创新支持政策是在影响经济的供给一边,创新支持政策因而是供给管理政策的一种。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管理政策有着独特的优点。在解决“滞胀”这样的经济问题方面具有需求管理政策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创业投资需求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 企业动态 投融资体系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企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具有轻资产、高风险、高时效的特点,对企业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及对投资的时机把握要求非常高,因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尤其是投融资方面,面临着融资难、投资管理不善、投融资分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尽管文化创意企业在初期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等的支持,然而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缺乏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传统静态、简单的投融资体系已经不适合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习惯于等到筹足创意项目所需资金才开始投资,但由于缺乏传统的抵押物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以及缺少吸引风险投资机构的创意项目,致使文化创意企业陷入投融资困境。文化创意企业的高时效性决定了如果等企业筹足资金再进行投资可能丧失投资机会,高风险的特点也要求企业根据具体、实时的风险评估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投融资决策。在投资方面,不少文化创意企业缺乏对创意项目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投资计划以及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存在不考虑融资能力的盲目投资和无投资项目的投资不足等非理性投资,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效率。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高,很难吸引风险投资,使很多企业只能依靠政府的优惠与扶持政策获得资金。(1)投资管理不善。投资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缺乏详细的投资计划和对投资项目的后期管理。缺乏投资计划是由于在投资对象的筛选方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文化创意企业具有高风险与高时效的特点,对投资项目进行准确的可行性分析与预算比较困难,很多企业想当然地选择投资项目,造成投资不足和盲目投资的非理性投资。缺乏对投资项目的跟踪观察与监督,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初期投资后,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与投资的创意项目是否相符,从而及时调整投资计划,创造更有价值的创意。(2)投资与筹资分离。由于文化创意企业的高风险性,投资的现金流量在数量和时间上很难与筹资现金流量保持一致,不少企业完全将投资与融资分离。做出投资决策时对融资能力的忽略,导致了过度投资后企业资金链断裂而面临财务危机;最大量的资金融入与股权融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决策者对投资资金需求量的忽视。目前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静态、简单的投融资体系,即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企业缺乏抵押物、高风险、高时效的特点,缺乏用动态的思维处理投融资之间的互动关系,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对企业投资与融资做适时与合理的调整。本文将以动态管理为思想,探究构建动态的投融资体系,为解决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难题提供参考。

二、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概述及理论分析

(一)企业投融资关系 投资与融资作为企业生存、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两大主要活动,贯穿企业资金流动的每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是投资活动对融资活动的影响。企业投资活动对融资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筹资量的确定需要根据投资项目进行预算,即企业的投资计划决定融资额。其次,企业所能接受的筹资成本需要根据预期的投资收益率来衡量,即投资收益率决定所能接受的筹资成本。再次,投资项目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也有影响,投资项目周期过长则应选择长期负债或股权筹资的方式,如果用短期负债支持周期长的投资项目,当再次短期负债融资出现问题时则会造成资金链断裂,从而破坏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融资活动对投资活动的影响。企业融资活动对投资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可筹集资金的数量、偿还期限、筹资成本不同,就要求不可超过企业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进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过度投资;其次,投资的现金流量在数量和时间上要与筹资现金流量保持一致,投资收益要与筹资成本相匹配,以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再次,融资方式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也有影响,如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负债融资带来的股东—债权人冲突引起了股东的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行为。另一方面,负债又减少了股东—经理冲突带来的过度投资行为。

(二)动态管理理论 张玉利在《管理学》著书中提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环境是多变的,如果组织单纯被动地适应环境,将永远无法跟上环境的变化,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将使企业僵化。动态管理(Dynamic Management)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外部环境的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对经营策略、管理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一种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灵活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而在动态、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这种动态、复杂、不确定性概括而言就是风险,因此,动态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就是企业要密切关注影响企业的适应性、领先性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滚动计划本质就是动态管理思想的一种体现,是指在编制长期计划时,采取“近具体,远概略”的方法,对近期计划制定得尽量具体,便于计划的实施;对远期的计划只规定出大概的要求,使职工明确奋斗的方向,然后根据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差异和问题,结合对内外环境情况分析原因,然后予以修改和调整。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远期计划逐渐予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可实施的计划,进而把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甚至与具体的执行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计划工作的经济性,又能使计划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还可以监督过程执行的费用支出情况,其结果通常还可以作为向承包商部分支付的依据。

三、文化创意企业动态投融资体系构建

(一)文化创意企业动态投融资体系基本思路 (1)选取因素。首先,文化创意企业的资产主要以知识产权、创意人才等无形资产或轻资产为主,缺乏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传统的抵押物,但却主要依靠这些资产价值的提升来提高企业价值。理论界将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以员工和组织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能够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带来价值增值的无形资产称为知识资本。对创意投资项目来讲,知识资本主要表现为创意或者知识产权的价值,因此,本文所提到的知识资本即指投资项目的创意或知识产权的价值,是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其区别于传统企业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文化创意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时效的特点,而高时效从某种程度讲也是一种风险,即文化创意企业能否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投资,或者投资周期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因此,可以将时效性包括在风险因素中。再次,创意投资的特点是前期投入较大,收益小,一旦成功就会获得高昂的利润,因此文化创意企业投资项目过程中成本与收益的匹配不是非常明显,但收益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对企业投融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将知识资本、风险和收益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动态投融资体系的三个考虑因素。(2)时间维度。投资项目从初始投资到最终完成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文化创意企业对创意的投资,从创意的产生到市场需求评估、再到创意产品的生产制作、到最后投入市场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本文将投资项目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也可以再进行细化。由于文化创意企业的高风险性和对投资时机的高要求,各个时期的知识资本、风险、收益以及投融资活动都有所不同,这里分别用Ⅰ、Ⅱ、Ⅲ表示。在这种动态思维下,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对投资项目的每一阶段给予更多的关注,每一阶段的完成都会有信息反馈,既可以为前一阶段作总结提供信息,又可以为下一阶段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企业动态的投融资体系将以动态管理为思想,根据滚动计划法,以时间维度为横向的动态轴,以各个时期的投融资互动机制为纵向的动态轴,将知识资本、风险、收益作为影响投融资互动关系的因素予以考虑,每一阶段的投融资互动都紧紧依赖上述三个因素进行,从而有效地利用好资金。体系构建如图(1)。

(二)文化创意企业动态投融资体系分析 (1)知识资本。知识资本Ⅰ处于投资初期。风险相对来说较大,对其价值评估比较困难,但只有对知识资本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评估,才能吸引风险投资者,或者通过以知识产权抵押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融资,从而缓解融资压力。知识资本Ⅱ处于投资中期。随着投资项目的进行,创意产品投放市场的试验结果可能对知识资本评估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试验结果较好;知识资本的价值会有所提升,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投资,企业也能够以创意产品为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为进一步投资寻找资金来源。二是试验结果较差;知识资本的价值可能会低于初始阶段,企业可能遇到风险投资者想要退出的威胁,以及资金链断裂的严重损失,此时企业应及时放弃该项目,寻求更有价值的创意项目,重新开始新的循环。知识资本Ⅲ处于投资末期,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变得明显。如果创意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获得不菲的利润,企业的品牌价值也会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提升企业知识资本价值,获得战略性资金或者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获得银行借款都将变得容易,更有利于新的创意项目及衍生产品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创意产品最终没有市场或与预期相差太远,则知识资本会贬值,银行催款和风险投资机构退出的威胁很可能使企业出现危机,企业应及时停止对该项目的继续投资,重新创造有价值的创意项目。(2)风险。因为投资初期对项目可行性、预期经济收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Ⅰ的不确定性较大。风险Ⅱ处于投资项目的中期,由于文化创意企业高时效的特点,这一阶段仍然需要对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与市场需求是否匹配进行调研,再次评估创意投资项目的风险。此时的风险会表现为两种:一是风险仍然很大;很多企业在刚刚形成创意产品时将其投入市场就不再符合消费者需求,如果继续对该创意项目进行投资将可能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二是风险变小;即文化创意企业初期形成的创意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继续投资可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风险Ⅲ处于投资项目的末期。如果企业出现风险Ⅱ中所描述的风险仍很大的情况而及时放弃项目,则不存在风险Ⅲ的评估。如果出现风险Ⅱ中所描述的风险变小的情况,随着投资项目的完成,文化创意企业又会面临新的风险,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项目失败风险;尽管在项目投资中期创意产品投入市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文化创意产品需求不稳定,当企业完成后期制作完全将产品投放市场时,仍有可能因为消费者追随的时尚潮流的变化而对创意产品的需求减少,最终导致项目的投资失败。二是创意产品衍生风险;如果将创意产品完全投入市场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取得丰厚的收益,这时企业仍然面临着风险,即该创意产品是否能持续地给企业带来利益,弥补整个投资周期所占用的投资成本及耗费的费用。如动漫企业的成本回收具有明显的“蛇头虎尾”特征,即动画片本身不是终极产品,播出环节的主要功能不是收回成本,而是提升动漫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书籍、DVD 及其他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作铺垫。动画片的播出发行收入一般仅占其总收入的20%,而衍生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儿童用品等的收益却可以占到80%。可见,创意产品衍生的风险对像动漫企业这样的文化创意企业非常重要。(3)收益。投资初期主要是对创意投资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初始投资的投入,需要企业筹集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收益Ⅰ几乎为零,投融资决策主要考虑成本。收益Ⅱ处于项目投资中期。这一阶段的收益虽然不能与初始投资相匹配,但是企业在投资与融资决策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阶段产生的收益。如风险Ⅱ中所描述的风险变小的情况,当创意产品投入市场试验获得相当好的收益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创意投资项目的价值,从而吸引风险投资者,为企业带来进一步投资所需的资金,本身所产生的收益也会对融资需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收益Ⅲ表示项目投资末期的收益,与收益Ⅰ、收益Ⅱ相比,这一阶段的收益更加明显。如果创意投资的后期能够创造很大的收益,则这部分收益可以缓解融资成本造成的压力,也可以用该部分收益继续进行创意衍生产品的投资。当然也可能因为风险Ⅲ中所描述的项目投资失败的风险导致收益没有达到期望值,使整个投资项目因成本大于收益而失败。(4)动态的投融资互动机制。动态的投融资互动机制即以滚动计划法为基础,对近期做详细的投资计划,稍远期做较细的投资计划,远期的可以做较粗的投资计划,然后根据投资计划确定所需的筹资规模,再根据所筹集到的资金灵活地对投资计划进行调整,在这种边投资边融资的思想下,文化创意企业可以给予创意投资项目更多的关注,及时根据知识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变化,对投融资决策进行调整。投资Ⅰ表示对创意项目的最初投入,企业通过制定尽可能详细的投资计划,考虑知识资本Ⅰ、风险Ⅰ和收益Ⅰ确定投资额,以此决定融资Ⅰ的规模,避免超募造成大量的资金闲置降低企业投资效率。预期创意所能带来的收益决定企业所能接受的融资成本,融资方式的选择则根据创意项目的周期决定。由于创意投资项目的周期普遍较长,文化创意企业偏好股权融资或者吸引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筹资能力、筹资成本也制约着投资项目的选择,如果做出投资决策时忽略融资能力,则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后企业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危机。大部分创意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随着项目的进行不断投入,文化创意企业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要求非常高,必须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当企业的筹资能力较弱,无法一次性筹足整个投资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时,只要企业经过科学的可行性分析认为该投资项目有很大的价值,就应该果断地投资该项目,如果等筹足资金再进行投资则可能丧失机会。用动态的思维来看,随着投资项目的进行部分收益Ⅱ可以用做投资Ⅱ的进一步投入,也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者,再次获得一部分融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Ⅱ。如果出现了知识资本Ⅱ的贬值和风险Ⅱ的加大,则企业应该果断放弃该投资项目,重新寻找更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其抽出的资金也能给急需投入的项目资金支持。投资Ⅲ和融资Ⅲ处于投资项目的末期,这一阶段同样应充分考虑知识资本Ⅲ、风险Ⅲ和收益Ⅲ的影响,处理好投融资的互动关系。借鉴滚动计划图将动态的投融资互动机制表示为图(2)(投资时期细化为年)。每个投资时期可能涉及一个或几个这样的投融资互动过程,投资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投融资互动机制就是上述过程的不断循环。

四、结论

文化创意企业动态投融资体系,应紧密结合文化创意企业的特点,根据变化对投融资决策进行灵活地调整。一方面能够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能力,即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得到战略性资金的注入,真正解决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资效率,减少无效率的投资。文化创意企业动态的投融资体系将对投融资困境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文化创意企业能够处理好自身投融资决策,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政策与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定能不断繁荣、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覃家琦、齐寅峰、李莉:《企业投融资互动机制理论综述》,《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2]安世绿:《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及政策初探——基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需求调研》,《中国金融》2010年第3期。

创业投资需求篇5

关键词:创业投资评估 大学生创业实践 重要影响

一、前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毕业之后进行创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多元化。为了规范大学生创业行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做好理论支持和方法与手段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投资评估时,一般需要确认和分解评估指标,依据项目和投资公司的具体情况,就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进而给出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最后按一定的模型、方法进行综合决策。

二、创业投资评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缺乏创业投资评估手段将严重危害大学生创业的实效性

在大学生创业投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投资评估缺乏深入的了解,不会运用投资评估手段提高资金运用效果,导致了大学生创业在资金管理环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缺乏创业投资评估手段,将会大学生创业的实效性产生严重危害。

(二)创业投资评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创业投资评估,主要是对创业过程中所需资金的数量以及规模进行有效评估,其主要目的是核算创业整体成本,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资金需求量,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是一种科学的量化的投资理论。应用了创业投资评估理论之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对投资资金进行准确把握,并学会合理利用投资资金,进而达到提高投资效果的目的。

(三)创业投资评估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由于多数大学生都缺乏一定的创业经验,因此在创业资金需求量上存在资金预估不足或估计不准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投资评估理论的出现,弥补了大学创业实践理论知识的空白。

(四)创业投资评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开展

鉴于创业投资评估的专业性,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应对创业投资评估理论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作为有益的理论支持,认识到其对大学创业实践的促进作用,学会正确使用创业投资评估手段。

三、创业投资评估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创业投资评估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科学性

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创业投资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支撑,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作用比较明显,创业投资评估手段的运用,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满足科学性要求。

(二)创业投资评估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性

从当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来看,创业投资评估理论的运用,使大学创业实践获得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在整体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创业投资评估对保证大学生创业实践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业投资评估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合理性

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而言,科学性合理的投资计划是创业成功的一半。基于这一认识,创业投资评估理论的出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支持,保证了大学创业实践更加合理。

四、创业投资评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投资管理手段

(一)创业投资评估实现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资金规模的评估

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创业投资评估手段的运用,不但解决了投资资金规模计算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资金规划评估的准确性,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获得了有力支持。

(二)创业投资评估正确了解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需求

利用创业投资评估手段,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资金需求得到了量化处理,对满足大学生创业实践需要和资金需求计算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创业投资评估手段作用十分突出。

(三)创业投资评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先进的资金管理手段

从创业投资评估手段来看,该手段作为一种专业的资金管理手段,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只有正确了解创业投资评估手段的特点,并保证创业投资评估手段的有效运用,才能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创业投资知识,既能满足创业实践需要,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水平,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所以,正确认识创业投资评估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对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美俊.基于成功智力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J].江苏高教;2013年03期

[2]吴桂芹.浅析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4年15期

[3]贾宗英.基于价值链构建中国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N].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年03期

[4]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创业投资需求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路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涵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投资、资金、资本、金融、融资和筹资等概念难以准确描述新出现的“投资融资化”和“融资投资化”等经济现象。于是,上世纪末,投融资概念应运而生。投融资概念涵盖传统概念中各自的内容,既可以描述投资现象或融资现象,又可以描述两个独立现象合为一体的投融资现象。相应地,从事投融资服务的专业人才,称为投融资人才,但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从分工的角度考量,认为投融资人才是为企业的投资、融资等活动提供中介或直接服务的专业人才。而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投融资人才是为创意企业或创意项目的投资、融资等活动提供中介或者直接服务的专业人才。

二、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投融资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也是就说,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素质能力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和轻资产的特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在投资服务和融资服务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构思和创新,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为文化创意企业策划、设计和提供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投融资模式和方案,增加每一项投入资金的价值,使这种增值达到高效率和高回报。

2.投资服务能力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投资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般来说,企业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投资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投资方案一旦实施就很难再做出调整,甚至决定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这就使得投融资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投资服务能力强弱和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意企业利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应具备的投资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把握能力、投资机会研究能力、创意项目市场调研能力、创意项目评价能力、创意项目风险规避能力、创意项目实施监控能力、创意项目后评估能力、创意企业估值及并购重组方案设计能力等。

3.融资服务能力

资金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的基础条件,融资则是创意能够成为产业的首要环节。文化创意企业能否足额筹集到所需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融资人才的融资服务能力。投融资人才既要熟悉国际化产业资本运作,又要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发展模式,能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运作经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为文化创意企业策划、设计和提供合适的融资模式和融资方案。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应具备的融资服务能力主要包括:金融政策把握能力、创意企业资金需要量计算能力、创意企业财务分析能力、创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资源的识别能力以及融资途径和融资时机的选择能力、创意企业融资计划书编制能力、融资谈判与沟通能力、创意企业上市融资的操作能力等。

4.人文素质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文化创意企业投资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这也决定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要具备人文素质。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此外,还要具备将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5.技术素质

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不仅要有创新能力、投资服务能力、融资服务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和一定的技术素质。例如,在创意项目财务评价时,投融资人才一般都借助于计算机和项目评估软件估算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评价指标。

三、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路径及对策

1.营造创意氛围

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工作的成功与其良好的创意环境和社会氛围密不可分的。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营造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加快形成更具人文气息的城市风格,营造宽松、包容、大气和开放的环境。二是加大对网络、图书馆、公园绿化、咖啡吧和书店等投入,积极举办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提升国民创意素养。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创意领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快创意金融教育

我国高等院校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实际需求,整合创意类专业和金融专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设立创意金融等相关专业,开展创意金融教育;聘请诸如艺术、设计和投融资机构的CEO、艺术总监等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教师,着力构建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包括创意类课程和投融资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创意企业、创意产业园区和投融资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加速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3.加强创意培训

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目前高等院校通过专业化、规格化、批量化培养文化投融资人才的条件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整体的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对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培养文化投融资人才的一条捷径。有关方面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高等院校培训、创意培训机构培训、政府部门委托创意龙头企业培训、引进境外培训机构项目等多元创意培训。鼓励创意企业和创意投融资机构选送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参加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和从业技能。

基金项目:宁波市软科学课题(编号:2013A1008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创业投资需求篇7

江苏科技金融产品供求适应程度的调研分析

调查样本选取与评价方法为了获得现实数据,课题组于2012年3月到5月在江苏省内选择140家样本科技型企业和60家样本金融机构,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67份,其中有效问卷152份。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Scales),问卷中每个小题给出备选答案,将重要程度分为6个等级,其中5是最为重要原因,4是比较重要原因,3是一般重要原因,2是一般原因,1是不重要原因,0是不是原因。将普遍程度分为5个等级,最普遍为4,比较普遍为3,一般普遍为2,较少为1,没有为0。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打“√”。假设发放n份问卷,回收k份,令zij表示被调查者j对重要程度或者原因i的判断值,j=1,2,...,k。则原因或普及程度i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z—i=∑kj=1zi,j/k,σzi=∑kj=1(zi,j-z—i)2/(k-1槡)。科技型企业对科技金融产品的运用如表1所示,被调查企业使用的比较普遍的科技金融产品有:科技贷款、创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使用的一般普遍的产品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而对天使投资、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创业板和中小板等科技金融产品企业的使用较少。江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大多数科技型企业还处于初创、成长阶段,普遍存在融资需求,其中融资缺口在100~500万元的最为普遍,融资缺口在100万以下和介于500~1000万元的比较普遍。由于融资缺口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积累和所有者再投入,以科技银行、创业风险投资为主的科技金融产品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仍比较有限,企业融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见表2),企业信用评估水平较低且物质担保匮乏、创业投资发展程度不够、担保体系不发达、银行缺乏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是造成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比较重要原因;企业投资项目风险太大、投资者对企业项目不太熟悉、天使投资发展程度不够、科技保险创新不够、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为一般重要原因。

江苏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与科技融资需求的适应能力评判

科技金融产品基本满足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大致会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最后进入衰退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差异较大,因而每一个成长周期都有其特殊的融资需求。目前,江苏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能基本考虑到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科技金融产品供给(见表3)[2]能基本满足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贷款、创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近年来,江苏省在完善各项科技金融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科技投入达到84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科技支行在全省各地积极设立,为科技贷款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丰富多样,既有科技贷款抵押物的创新,如专利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理股权质押贷款等,又有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独特产品,如“创业一站通”、“科技之星”、“科贷通”等,较好地适应了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创业投资积极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其资本来源由最初的政府出资为主,逐步发展到企业、民间及外资的多渠道投入。截至2011年底,全省创投机构数量已达280多家,资金规模逾4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292项,实际投资149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逐渐拓宽应用范围2007年以来,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包括政府主导型、券商培育型、信托保险公司型、商业银行型及民营型的私人股权投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积极支持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债券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展。2010年9月,江苏省首单中小企业募集票据“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10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据”正式发行。截至2011年,全省共发行4期集合票据,共为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募集资金12.1亿元。科技保险积极迎合科技型企业需求,自试点以来,险种涵盖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软件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财产保险、产品责任险、环境污染保险、专利保险、项目投资损失保险等,基本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3]。此外,科技担保产品与科技贷款产品相结合,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增强了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天使投资、创业板和中小板等融资方式的作用逐渐显现随着创业、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天使投资人队伍持续壮大,天使投资的网络不断完善,天使投资家和创业者间逐渐架起互通有无、畅通无阻的投资渠道,使得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同时,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也成为江苏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平台。目前,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75%,在创业板市场正式上市的公司数达近30家,位居全国榜首,创业板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在逐渐显现。z科技贷款产品尚不能满足科技融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贷款产品额度小、期限短、成本高,限制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科技贷款额度大多在500万元以下,且大多数为短期。利率也至少比基准利率高1百分点,融资成本较高。二是科技贷款的抵押担保不符合科技型企业需求。银行出于评估技术专业性不足和安全性考虑,接受的抵押品仍局限于有形资产,对动产和知识产权的质押限制较多,而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的投入往往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物化抵押品十分缺乏,这极大地降低了其直接向银行融资的成功率。因此,尽管目前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总体规模有所增长,但由于一般为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非常少,使得科技型企业在高技术开发立项上受到限制,甚至大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项目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创业投资规模小,推动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虽然创业投资发展较为迅速,但其对科技型企业支持作用有限。一方面,创业投资规模偏小,投资方向有待调整。2001—2010年间江苏实现的创业投资额仅为10.4亿美元,远小于京沪两地的投资额,且投资主要集中于初创期,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不高,甚至部分创投资金流向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另一方面,创业投资活力不够、退出机制不健全。合理的高收益难以变现,投资也难以流动进行再投资,这些制约了创业投资的发展,也使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缓慢,最终影响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步履维艰虽然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逐渐开始放开,但2012年12月第6期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直接上市融资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就股票市场而言,无论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上市门槛仍然偏高,而且时间长、费用高,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极为迫切;并且部分科技型企业尚不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经营管理不规范,无法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与此同时,科技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在债券结构上,国债仍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债市场相对弱小,而科技债券更是刚刚起步;在发行条件上,对科技型企业的限制过多,使得发行主体仍局限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债券品种上,仍以中长期债券为主,短期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很少,特别是缺乏有助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高新技术债券和垃圾债券[4],凡此种种表明科技型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的空间仍然十分狭小。4科技保险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品创新有待提高科技保险业务试点以来,引起了科技型企业的关注,然而由于是新生事物,科技保险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还较低,实际承保的企业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保险业对科技风险的认识、风险管理工具的掌握及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以致目前科技保险保障范围相对需求而言仍较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险种少。另一方面,是科技型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需求不足,对科技保险产品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企业怠于使用科技保险产品。政府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科技融资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在江苏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政府各职能部门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导致了部门间的信息相对封闭。科技担保平台、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估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财政引导基金能力有限,税收政策向科技型企业倾斜不足。此外,科技担保机制不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仍不健全。这些都使得科技型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

创业投资需求篇8

一、创新驱动型经济的科技金融支持

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有人以为,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节省资金投入,这是_种误解。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可以相对节省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除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科学发现的新思想外,再就是创新投入。就是说,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而且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需要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

首先是科技创新的路线超出了企业的范围。一般讲的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进步为源头的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也就是创新投入主体,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完全可以由企业进入市场融通资金。现在所讲的创新是科技创新,是以科学新发现为源头的创新。这种创新涉及产学研多个环节。从产生新思想到孵化出新技术再到生产上应用直至进入市场,每个阶段都需要投入。这意味着创新投入不是单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需要动员多个投入主体。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期阶段更需要金融进入。因此就提出发展科技金融的要求。

其次是科技创新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创新投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_是投资回收期长,有些创新如生物医药的发明,从科学发现到临床使用所要经历的时间很长,投资周期越长,期间还需要有不间断的投入;二是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_方面新思想能否孵化为新技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_方面,孵化出的新技术新产品能否被市场所接受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就产生投资风险。由风险厌恶使然,人们对创新投资往往是望而却步,由此产生创新投入的不足。这正是金融难以金融科技创新的前端环节的症结所在。这意味着科技金融机制需要与一般金融机制有不同的功能,才能解决好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问题。

科技金融有特定的领域和功能,它是金融资本以科技创新尤其是以创新成果孵化为新技术并创新科技企业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内容的金融活动。科技创新投入的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_般的金融是难以进入科技金融领域的。因此,在人们的理解中,科技金融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和政策性银行贷款。但是,从创新驱动型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以及金融自身的创新要求分析,商业性银行和金融结构应该也可能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这可能是当前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金融创新史分析,金融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每_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带动金融创新,并且带动金融财富出现爆发性增长。在工业化时代,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产生金融资本,在信息化时代,金融又与信息化融合,产生电子银行、电子货币。当今时代,金融与科技融合产生科技金融正是正在孕育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产物。科技创新不只是产生产业财富,也应该产生金融财富。当下金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就能及时分享发展成果并实现创新成果的财富化。金融资本只有主动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才能获得金融财富的积累。就如美国成立于1971年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市场,就是信息和服务业的兴起催生的。因此金融资本与科技融合形成科技金融有着客观必然性。

我国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每个发展阶段,金融创新需要跟上快速行驶的经济列车。金融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都是抓住发展新机遇的时期。过去的两次发展机遇,_次是发展乡镇经济,_次是发展开放型经济,金融资本都抓住了,每次都得到了爆发性增长。现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正在迎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机遇,金融资本抓住这个机遇,其金融财富也一定能得到爆发性增长。

在创新驱动型经济阶段,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将越来越表现在创新能力的差距上。虽然各个地区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但各个地区的创新投入可能改变这种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将成为主要说明因素。

二、科技创新各个阶段的科技金融需求

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最大的区别在创新的源头不同,因此形成创新的不同阶段,从而导致科技金融进入的不同方式。

在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模式中,科技创新路线图涉及三个阶段:上游阶段即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阶段;中游阶段即科学发现和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阶段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

如果考虑到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则可再加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

用信息经济学方法对创新投入的各个阶段作风险-收益比较:就风险程度来说,创新投入的阶段离市场越近,信息越是完全,风险越小;离市场越远,信息越不完全,风险越大。就投资的潜在收益来说,越是靠近市场,竞争越激烈,潜在收益越小。离市场越远,竞争越不激烈,潜在收益越大。归结起来,科技创新全过程各个阶段的创新投入的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都是由高到低的序列。

如果进_步将创新投入的潜在收益区分为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创新投资的阶段越是靠前,创新成果的社会收益越是明显,也就是创新收益难以收敛到哪个私人投资者。通常所说的创新成果的外溢性主要就是指此。创新投资的阶段越是靠后,创新成果的私人收益便越是明显。也就是创新收益能够收敛到私人投资者。这里讲的私人投资者包括企业性质的投资者。

上述科技创新各个阶段风险和收益的比较,指出了进入各个创新阶段的科技金融进入的方式和相应的金融创新的方向。

如果将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一起考虑,科技金融的投融资主体大体上有政府、银行信贷和金融公司。各自又有多种投融资类型。

从一般的投资行为分析,在科技创新的最前端,即知识创新阶段,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这个阶段投入的目标关注的是创新成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公共性。投入主体无疑是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而在科技创新的后期阶段,即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阶段,金融资本一般也会积极投入,这里起作用的是市场导向和明确的私人投资收益。这种投资行为分析是要说明在科技创新路线图的两端,投融资的主体基本上是明确的。而在科技创新路线图中的中间阶段投资主体不明确,需要科技金融进入。

科技创新的实践表明,在创新的中间阶段尤其是新思想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阶段应该是最需要资金投入的阶段,现实中恰恰是这个阶段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原因是在创新的这个阶段方面创新收益开始向私人投资者收敛,政府不可能再承担这一阶段的主要投资。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离市场渐远,风险大,私人投资者存在风险厌恶,因此不愿意进入。显然,科技创新的这个阶段正是需要科技金融进入的阶段。这就需要引导足够的金融资本投入的阶段向创新的前期阶段前移,尤其是孵化新技术阶段。过去人们一般用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活跃程度和创新能力。现在,在孵化新技术阶段集聚的金融资本数量将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活跃程度和是否进入创新驱动型经济阶段的指标。

科技金融进入科技创新的前期阶段,无疑需要采取不同于_般的市场金融的行为,并进行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就机构性质来分析,基本上是两种类型,_是风险投资公司之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二是商业性银行。金融创新的方向就是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主体依据各个创新阶段的风险-收益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

由不同的创新阶段的功能不同所决定,科技金融进入各个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一是在孵化新技术、新产品阶段。依据科学发现产生的孵化新技术的新思想的项目多而分散,最终的成活率也低,但一旦成功效益非常明显。通常的投入方式是天使投资之类的风险投资。“天使”这个词指的是创新项目的第_批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在新技术、新产品成型之前就把资金投入进来。其投资数额不大,但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作用不小。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就出自这些天使投资。这可以说是科技金融的一种方式。但是面对多而散的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只是靠“天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提出了提供集中性的孵化器的要求。孵化器投资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优化的孵化环境和条件,包括提供研发、中试、科技和市场信息,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和场所,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等等。由于孵化器具有共享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因此孵化器投资仍然需要政府提供一部分投入,这就是所谓的政府搭台。同时,孵化的新技术的项目需要明确的市场导向,其投资收益就有明显的收敛性,就需要企业参与孵化器投资。这样,依托孵化器建设就可形成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平台。

二是在采用创新成果进行科技创业阶段。新技术、新产品被孵化出来就要飞出孵化器进入创业阶段。这个阶段或者是以新成果创新企业,或者是企业转向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这时需要的是创业投资。创业投资一般由风险投资公司提供,就如奈特所指出的:“在现代经济中新企业的创建和建成后企业的经营之间的分离的趋势很明显。一部分投资者创建企业的目的是从企业的正常经营中得到收益。更多的人则期望从建成后的企业的出售中获得利润,然后再用这些资本进行新的风险投资活动。”在现代经济中,虽然创业投资存在不确定性,但“相当多的且数目日益增加的个人和公司将其主要精力放在新企业的创建上。”[1]187在现实中也有不少生产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占领和扩大未来的市场,取得未来的收益,也进入孵化新技术的创新领域,直接进行孵化新技术的创新投资。虽然企业明知进行这种投资存在风险,但是企业进行的这种投资与自己的长期发展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企业可能理性地指导创新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适应目的的手段,从而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只要能取得成功,_般都能得到高收益。

三是基于创新成果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即新产品逐渐成长为新兴产业阶段。这时候市场信息较为完全,不仅是科技金融,_般的市场性金融也开始介入了。在创新技术产业化阶段,风险投资就可以考虑退出了,与此同时银行信用融资成为主体。在创新成果产业化阶段,银行信贷方面也有个创新问题,如果说在此以前的创新阶段基本上都是以生产者、创新者作为信贷对象的话,这个阶段的信贷对象就应该转向消费者。原因是到这个时候,创新成果产业化并扩大其市场规模的主要阻力是缺乏消费者,就如现在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品等尽管其科技含量很高,如果没有消费者,市场不承认,其创新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三、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

尽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活动也可以算作是科技金融,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为此有人提出了设立专事科技创新的政策性银行的建议。从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求来说,只有这些科技金融是不够的,更需要银行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在上述孵化新技术和科技创业阶段除了政府的孵化器投入外,风险性创业投资最为活跃,创投公司成为投资主体。进入的方式主要是股权融资。应该说,这些风险性的股权融资也属于科技金融。但是科技金融不只是这些,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性金融资本也要介入进来。在这里无论是谁提供风险投资,不可能都用自有资金运作,都需要银行为之提供信贷。即使是政府建孵化器投资的来源大都来自银行信贷。从这_意义上讲,银行信贷作为科技金融仍然进入了孵化新技术和科技创业阶段,区别在于它是进入风险投资者那里,而不是进入具体的创新项目。需要进_步研究的是,银行信贷能否直接进入孵化新技术的创新项目。如果能够做到了,孵化新技术的创新活动将更为活跃。显然,所谓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求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都能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这就需要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必要的制度安排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

研究金融行为,除了政府的政策性行为,其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市场导向,都要逐利,都重视流动性,即使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也不会改变。科技金融所要进入的科技创新阶段,越是往前端越是偏离金融的这种基本准则。为此设定的制度安排就是兼顾两方面目标:_方面能够使更多的科技项目得到金融支持科技金融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降低其风险,不影响资金的流动性。

科技金融有两个方面,_是直接的科技金融,基本上由风险投资家提供,涉及股权融资,以及相应的股权交易市场;二是间接的科技金融,涉及银行提供的信用。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即使是直接的科技金融。那些风险投资家采取股权融资方式参与的创新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银行提供的间接科技金融。因此发展科技金融,提供足够创新资金,需要推动金融进入科技创新的前端,支持风险投资和科技创业投资。

一般说来,鼓励科技金融进入创新创业阶段可以采取市场方式,如创新者的知识产权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等。但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模和趋势看,只是靠市场方式发展科技金融是不够的,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大范围发展科技金融。

在通常情况下,科技金融进入孵化新技术阶段很大程度上是被风险投资企业带进去的。目前的风险投资者有两类类是生产企业直接进行孵化新技术的创新投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进入孵化新技术的创新领域。其追求的目标是在创新项目中获取收益。另一类是专业的创投公司。这部分投资者为创新创业提供风险投资,目的不是追求做股东取得股权收益,而是追求股权转让收益,期望从建成后的企业的出售中退出,然后再用这些资本进行新的风险投资活动。这些风险投资者的存在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充满创新活力的原因所在。这两类风险投资者都需要科技金融的信用支持。

风险投资者参与创新和创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固然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引诱,但其基本条件是得到科技金融的支持:_方面是能够得到银行足够的信用支持,另一方面是具备及时转移风险或者转移股权的通道。由此提出以下制度安排:

首先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使投入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在孵化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后能及时退出来进入新的项目,以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持续。特别是进行风险投资的科技企业在年轻时就上市(或转让股权),不仅使风险资本在完成其使命后及时退出并得到回报,还能使科技企业实现跨越式成长得到金融支持。这就提出了开放股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开放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但只是靠已有的创业板市场不能满足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建立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未上市或者无法上市的企业建立_个股权交易的平台,从而为风险和创业投资提供更为便捷的退出渠道,也为之提供规避和锁定风险的机制。

其次是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银行信贷服务。银行信贷进入创新的前端环节确实存在风险,作为商业性银行存在风险厌恶无可非议,为引导和鼓励其进入就要为之提供相应的信贷担保和保险。就像为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而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那样,需要为进入科技创新前端阶段的科技金融提供担保和保险。由于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外溢性和公共性特点,因此对科技金融提供融资担保的不仅可以是私人公司(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投资担保公司。

第三是建立各类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多元投资主体都要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不意味着各个投资主体都去投资每个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更为有效的投资路径是参与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这可能是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制度安排。其意义在于以创新创业基金这种机制去吸引社会资金。目前风险投资行为短期化,其进入的科技创新阶段靠后,其原因恐怕跟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太小相关。目前风险投资公司不少,但每个公司的规模都太小,规模过小的风险投资,决定了其进入与退出的阶段趋短。从国际上看,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大致可以有三方面:1.政府风险基金。2.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种基金组织组成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3._些实力雄厚的公司通常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风险投资。这类基金形成后,闲置资金、养老保险基金等不_定都进入银行系统,可以通过进入资本市场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甚至居民的小额投资都可以集中起来成为风险基金的来源。虽然政府会在各类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中起主导作用,但这块投资不能由政府直接经营,应该由商业化的公司来经营,也应该有回报,也有及时退出的要求。尤其要强调风险投资专家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专家选择风险投资项目和经营风险资本。这样,风险投资基金就可能在种子阶段、创业阶段和成熟阶段之间进行优化组合、分散风险。

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尤其要重视政府的引导性投入。政府对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提供引导性投入,可以带动科技金融投资方向。这就是罗伯茨所说的:“当社会正在向新领域迈进的时候,风险投资十分重要。有些国家采用政府风险投资,也就是政府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弥补缺乏私有风险投资机构的不足。”除了在基础研究阶段政府的投入作为财政性投入外,政府在创新其他阶段,即具有较为明显的投资收益收敛性的阶段,引导性投入有必要以公司形式运作,采取金融性方式,这也属于科技金融。政府对看准的符合国家目标导向的项目,政府投入与科技金融捆绑在一起可以增强金融资本的投资信心。与此相应,政府创新金融平台不仅包含政府财政投入,也可通过市场筹集创新专项基金,增强政府的创新引导能力。从我国目前的实践看,各地政府实际上都建立了政府出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但其实际的操作是“避险公司”。对这些公司来说就有个端正方向的问题。由政府职能决定,政府提供的风险投资行为更应该长期化,从种子阶段就应该进入,对风险投资起导向作用。

在我国科技金融还非常年轻,科技金融要能得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引进国际金融和创投公司。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科技金融的规模和数量,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和创投公司已经有丰富的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而且有较为成熟的参与科技创新的金融行为,可以为国内的金融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的学习机会,从而加快科技金融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