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8篇

时间:2023-05-28 08:21:44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1

按照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高校及社会实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诚信品质教育、敬业精神教育、合作精神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法纪意识教育。

(一)诚信品质教育。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从事某项职业的立足点。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加上利益的驱使,社会屡屡出现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严重诚信缺失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致使他们诚信认识出现偏差,诚信信念动摇。调查显示,大学生制造虚假简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加强诚实守信教育,解除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为他们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上诚信“预防针”,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敬业精神教育。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从开始职业生涯那一刻起必须坚持的职业操守。根据我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所作的调查,当代大学生比较缺乏敬业精神,尤其是缺乏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急功近利,索取多于奉献,不是把工作当事业,而是把工作当跳板,稍有成就或稍不如意就频频跳槽,跳来跳去,最终事业无成、一无所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必须从大学时代开始加强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职业观和成才观,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注重意志品质锻炼,养成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力争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三)合作精神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也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当代大学生是父母的骄傲和希望的寄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由于长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自我认识片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自私,心胸狭窄,缺乏包容心,在集体环境中往往不受欢迎,其直接后果是参加工作以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大学时代起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使他们能够顺利融入工作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四)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有责任、有担当是干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其是否具备责任意识,从大的方面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从小的方面看,直接影响到工作单位的生产效益。基于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和单位值得信赖的、能够勇挑重担的骨干和脊梁。

(五)法纪意识教育。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职业纪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每一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品质。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极力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在学校生活中自由散漫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的通病,将这些缺点带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将会带来极为严重的恶果。故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纪教育,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开始,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严守工作纪律的合格职业人。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致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被边缘化。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这项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是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区别是,高等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故而高等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职业教育。大学生能否胜任今后从事的工作,不仅要看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职业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一不可,两者互为补充,统一于大学生职业教育之中,贯穿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其中专业知识教育是载体和平台,职业道德教育是灵魂和生命[1]。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预见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投身专业知识学习,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迅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严明的职业纪律、严谨的职业作风[2],成为一个有职业道德之“魂”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唯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诚信守信品质和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才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的必备素质。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到2012年达到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并不鲜见。这直接导致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用人单位对新进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好的工作单位甚至出现千百人争抢一个职位的现象。要在千军万马争抢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技巧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明确自身未来的社会角色定位,了解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活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达到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的目的。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45-03

高校普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但要学习和汲取国外成熟、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式,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体系、人才市场和就业制度、教育辅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职业发展教育的模式,需要从理念梳理、体系重构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本土化探索,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复合高校与大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教育之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采用问卷、跟踪访问等方法对我校在校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一、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与内容。第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对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要求,提高教育水平,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对广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和我们对开设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认识,针对课程以什么形式授课比较好、从那个年级开始合适、最希望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什么等十个问题对在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作了调查。第二部分为了探讨职业发展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我们对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中的240人做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在大学期间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有帮助、毕业至今的工作变化情况,目前收入及生活状况,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及下一步打算,对在校大学生的期望及对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建议等九个问题做了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在“你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一题中,学生的选择排名依次为“大三”(44.2%)、“大二”(35.8%)、“大一”(17.9%)和“大四”(2.1%),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未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他们的意义与作用,把“就业”概念狭义化,以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找工作,觉得大一离毕业求职还较远;同时,“大四”2.1%的比例又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提前做就业准备的必要性。在多选题“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一题中,“应聘技巧”(25.1%)和“用人单位信息”(24.5%)排在前两位,“职业规划辅导”(17.7%)位列第四,一方面表明学生探求就业知识和求职技能的渴望,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与“你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哪方面最重要”一题相互印证,选择“就业流程和面试技巧”(29.1%)、“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28%)和“就业信息提供”16.8%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职业生涯规划”仅占20.5%,对于在校大学生可谓纸上谈兵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如图2所示,在“你对哪种就业指导更感兴趣”一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互动沟通”(36.3%),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更希望从用人单位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来做好自己的就业准备。以下依次为“自我推销技巧”占17.6%,“经验分享”占17.3%、“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占14.7%、“案例分析”占6.9%、“角色扮演”占6.2%、“其他”占“1%”,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就业指导人员可有效借鉴,针对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导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位于首位的与企业互动沟通,应该成为我们校内就业指导课程今后加强的部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接触获得就业信息的储备和能力的提高。第二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仅有6%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55%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生涯规划意识,而这部分同学变换工作次数远远高出其他同学,并且生活满意度偏低。100%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越早越好,教学模式应以实践相教学为主,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寻找及对待第一份工作上,半数人盲目,“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原因”,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也许正因为如此盲目,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岗位。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就业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但用人单位招人难也频频显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足1.5%。这与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对就业感到非常迷茫,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清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自身优势,盲目投递简历,导致就业成功率较低,或就业后频繁跳槽,使企业和个人蒙受损失。而自主创业的同学更是激情有余、准备不足。这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大学生能否人尽其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尤其是符合我国特色的本土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正处在渴望和迷茫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早帮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可为学生以后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现状

1.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足。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909年,美国的帕金斯首先使用了职业指导的概念,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目前对大学生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已成为在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虽然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但是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未引起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9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完全市场化,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各高校开始对职业指导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2.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师资十分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社会科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多半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兼任,还有的是行政干部转行,他们缺乏专业培训,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进一步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只有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其工作实现匹配,才能更好更快地“人尽其才”。师资队伍能力与素质的欠缺是目前制约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我校从2004年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2008年确定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必修课,至今历经八年的不断完善,学校已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和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将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服务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全新理念,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分三个阶段开展教育,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面向大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发展教育;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引领;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够在态度层面树立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在知识层面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环境探索以及生涯决策技能,从而能够尽早确立生涯规划目标并付诸实际,实现其对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体系。为解决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校首先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培训方式。分散培训通过相关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等途径完成。集中培训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完成,还有其他途径的短期培训,等等,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与指导能力,早日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家。其次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管和知名校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练,借助学校“企业家讲坛”、“校友讲坛”等平台。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访谈、咨询等形式的指导。优秀校友更可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成功经验、创业历程,为大学生加深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创造感性条件。

3.建立综合的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新生入学起就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档案资料系统,档案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除学生基本信息外,档案将全面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点滴,包括职业发展规划和大学期间的各种校内外学习与实践经历。档案由学生填写和完善,通过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引导、监督和配合,实现学生对生涯规划目标的动态管理。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积极的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对此,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上通过叙事、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通过专业调查报告、生涯人物访谈、企业参观实习、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积极思考自己的未来,增强生涯控制感、激发生涯好奇、提升生涯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为突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指导及实践性环节,分别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志愿者联盟”、“行者创业联盟”,聘请了26名社会及学校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练和创业指导专家。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有:①:专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内容。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早树立职业目标。②:生涯人物访谈。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来选择不同行业或者职业的生涯人物做访谈和调查,将生涯人物的规划道路与自己的生涯规划相对比,学习客观全面地分析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生涯人物的经历进行全面回顾性总结,吸收好的经验,修订自己的生涯规划,提高成功的效率。③: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每年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行业及综合性招聘会3~4场,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1~2场,重点关注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招聘流程、对录用人员的具体要求等。④:学子企业行。依托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联合教务部门,选拔部分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参观实习,实地了解企业的运作、行业的特点。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去创业孵化基地实地考察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为员工提供的待遇、本专业的需求数量等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3

看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及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具有调节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功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总的说来,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大学毕业生职业理想不明确,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人为地加剧了就业的难度;有的大学毕业生不讲诚信,伪造证书,虚构求职简历;有的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不顾及自己的专业特长,频繁跳槽,盲目追求物质待遇;有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淡漠,做事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有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团队精神,组织观念淡漠,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协同共事等。尽管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但损坏了大学毕业生的形象,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破获的利用科技手段,利用专业知识,利用职务便利犯罪的案件中,涉案人员也不乏大学毕业生,这就再次给我们敲响了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警钟。当然,造成少数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或教育不够得法。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顺应时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2](P310)德才兼备是高等教育对合格人才的要求,为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也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在青年人中,乃至在全体社会成员中都有着引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因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应忽视。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针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着手:

1.加强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职业态度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职业基础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职业态度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作风。这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智力、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智力、能力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职业态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立理性的择业观念和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磨砺意志,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以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加强以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讲真话,做实事,重承诺,守信用的基本职业品质,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除了亲人、同学等关系之外,更多的是与自己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职业关系不仅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又相互联系,从事每一职业的人都会与从事同一职业或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因而每个人的职业道德状况必然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个领域职业活动的主角,以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协调好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内耗,减少社会生活中的风险因素,从而形成诚信友爱,有序竞争,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3.加强以遵纪守法、知荣明耻为核心的职业操守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遵纪守法、知荣明耻是公民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以遵纪守法、知荣明耻为核心的职业操守教育,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其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依法行事的自觉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一些制度、法律尚在进一步完善之中,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各种错误的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大学生以遵纪守法、知荣明耻为核心的职业操守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牢固筑起职业道德的防线,有效防范职业犯罪。这些对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加强以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责任教育,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当前,对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对他们进行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未来应承担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是非常必要的。当今世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人对社会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人与社会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权、责、利三个方面的关系。每一种职业都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力,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整个社会中分享相应的社会成果,这三个方面是这些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这些职业牵动社会发展的隐形链条。要使每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受益,同时正向拉动这些隐形的链条,促使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使从业者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规范自身的职业活动,有效协调职业目标与共同理想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个人权力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协调处理而形成的合力势必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5.加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职业理念教育,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基本国策理应成为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理念。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4](P3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理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对大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职业理念教育,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以环境保护的理念为导向,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自律,承担起资源的源头保护、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的修复等责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本文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大学生直接进行职业道德具体内容的教育,来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作为基本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精神品格、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大学阶段正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增强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引导他们理性地确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定位,将实现自我价值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荣与辱的价值判断的能力。“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理想信念的确立是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石。只有大学生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将这一共同理想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而为其今后的个人奋斗确立正确的目标,找到动力源泉。”[5](P49)

2.把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作为着力点社会公德是指社会成员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具有规范和调节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功能,对于维护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任何人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群体之中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提高他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这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培育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职业道德是社会基本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养成的道德习惯,必然对其日后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取向和言行举止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将基本道德准则内化为道德良知,外化为行为规范,与直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3.把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殊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的底线和社会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社会体制加速转型的当今中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为了牟取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恰能帮助他们形成法律思维和理性精神,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这类事件形成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而大学生长期接受法制教育、多次经历对这类事件认识理解的实践、目睹这类事件发生后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就会在道德层面形成基于是非观念的更高层次的价值判断。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的约束是无形的,然而这种对人无形的约束恰恰是最有力、最有效的约束。对大学生持续的、长时间的法制教育,必然会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变化,从思想的认知高度审视当今社会中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这样,当他们真正踏入职业生涯之后,就能远离由于对法律的漠视而偏离职业道德的行为。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培养体系 产学研合作 职业化转型

一、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的背景

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50%的高校将向职业化教育转型,作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优秀的工程意识。目前国内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是符合改革的理念,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正是职业教育下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意义。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同时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群体,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当学生离开校园自主创业,将缓解今天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同时利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契机,也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在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培养过程将充分接触学校多专业教学资源。通过这个过程也将融合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课程建设

经过研究和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适合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作为课程属性。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目标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的依据,同时此类课程同样也是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的结构建设,利用创新思维的基础知识教育、相关创业的职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不同兴趣和研究分专业针对性知识教育、创新和创业统一融合的四段式教育结构。同时辅助相关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项目资助,完善针对学生培养的体系性架构,丰富学生管理,经营,协调调度等方面的经验阅历,增强创新创业的能力。在授课方式上,采用教师,学生和企业主管三方面共同参与的形式。由高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讲授和经典案例分析,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邀请企业主管进入课堂,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让学生对科学理论,自身想法,社会环境和企业需求的统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理论教学课堂为学生构建贴合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基础。

2.实践培养

高校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仅要设立公选课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科学系统,完善强大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理论先导之后,通过学校,省市,国家举办的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实践资源,让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的实践。同时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关保障及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需要从社会需求和行业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和想法,综合考虑相关环境条件,投身于项目和创立企业的过程中,通过锻炼掌握创新创业中的规律和方法,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实践体系构建的方法上,为了避免出现一次性投入之后产生的浪费,针对学生的项目扶持应采取阶段性的资助方式,设立项目之初制定好相应的阶段考核目标。通过阶段式考核避免了学生项目易出现的半途而废的情况,同时对学生实践培养有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3.产学院合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点和价值实现方式,是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优秀的创业能力得到转化,对此我国高校由于体制问题并不具备相应的扶持能力。为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价值最大化,高校需要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现。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建议采用双向选择的形式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企业作为高校的长期校外培训实践基地,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分批次到相应的企业岗位实习锻炼,掌握企业的运营规律,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针对运营和技术环节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同时校企协议,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的学生签订相关协议,无论是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的相关成果,都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在项目研发方面,需要高校教师作为主导,引领学生逐步熟悉环境,进行相关训练,然后针对企业的需求让学生独自展开研究,争取成果转化。在校企合作深层次延伸,可以通过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关的实习实训,将企业一线专业人员引入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设立“双师型”培养模式,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成绩的判定。在相关实践环节的内容设定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相关需要,设定相关的设计和实习题目,通过现场有挑战性和可开发性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为企业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帮助。在成果转化方面,要设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定,高校、企业和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行。在学生成果最终转化方面,效益需要合理分配,风险共担。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企业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高校和学生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今天职业化教育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

三、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年入学本科生,利用上述的培养体系针对学生展开教育。理论教学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大一期间展开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由相关老师进行授课培训。利用学校的实验实习场地,结合专业知识,针对新能源行业中的储能设备展开研究,设计了大容量蓄电池的控制设备。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首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文献并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参加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论文类第一名。同时鼓励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习,然后将自己的创新产品进行包装,形成完善的企业创业理念,参加国家挑战杯比赛,辽宁瑞枫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企划项目,获得了二等奖。上述案例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科学合理,适用于高校情况的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推广。

四、小结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范院校;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70-03

“如果在大学里没有培养起基本的职业素养,那么大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感就会下降,或形成误解,甚至会感到彷徨、迷茫”[1]。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将一名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师,首要的条件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大学生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追求。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其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各个层面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诸多元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2]。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职业素养是大学生的一种必备素质,其内涵直接与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自然,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了教师所具备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等方面,即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能力,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是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时所应当考虑到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框架。

当前,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各学校也构建了有效的教学体系。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关注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设置,诸如思想政治、法律及道德教育等课程来实施,注重对职业素养内容的灌输,强调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隐,使得职业素养教育陷入困境,降低了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有学者指出:“职业素养的养成,需要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显然,如果没有从全面的角度来发挥教育的作用,必然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是人的发展,其源泉是人的积极性。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 教育人、 规范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3]。

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这种现象,即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功能,使得校园文化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学习,也需要内化和体验。所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规则,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正如迪尔和肯尼迪所说:“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隐含的、不可捉摸的而又理所当然的东西。但每个组织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设、理念和隐含的规则来规范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日常行为”[4]。“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5]。这些论述充分体现出文化自身的巨大力量。

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内化并逐步形成的,其价值观念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并自觉遵守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其内涵既具有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也具有师范院校自身具有的鲜明个性精神和特质。

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三种表现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是表层的外显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一种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深层的内隐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不等于开设几门艺术课程、组织几场专题讲座、开展业余活动、打造美丽的环境校园,而是需要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并进行陶冶,利用校园价值观的理念、校园精神、校风的力量,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完善自身的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教育、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的功能,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同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使每个人置身其中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助推器。笔者认为,要促进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以下三个特征。

(一)高等性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文化素质,影响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对于师范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公民,培养一名富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大学生,也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体现两种属性,即高等教育特性与师范院校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定性。

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普遍属性,需要突出培育优秀大学生的使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体现育人的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借鉴、吸纳其他高校的研究成果与办学经验,使得各校之间的校园文化相互接触、相互渗透、有机相融、相得益彰。“高校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用的文化要素的总和,也是校园精神的体现和彰显。”[6]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培育优良的大学精神,用校园精神之魂统领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丰富物质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方面,也要体现出学校的价值观和校园精神。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深化学风的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努力在校园中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知识性、思想性、时代性特点,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二)师范性

师范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师范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未来教师。师范性是师范院校的本质属性,坚持师范性理应成为办好师范院校的重要思想。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传道授业、传承文明、引领教育发展、树立教育规范等个,体现出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师范文化传统,使整个校园文化具有师范的特色,使整个校园文化渗透着传统的人文气息。

当前,一些师范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非常注重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例如,有的高校建有名师的塑像如“吴贻芳塑像”、“孔子行教塑像”、“陶行知塑像”、“蔡元培塑像”,有的高校建有校训碑和教育格言碑,有的高校在石碑上、墙壁上张贴一些教育名言等,这样使自己置身其中,时刻感受到教育大家的教育风范,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从而时刻激励自己,充分体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学校的每面墙壁说话”的理念。在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也应体现师范性的特色,使其与物质文化的三方面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优势。另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也要一致,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学校特色相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为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服务的功能。

在建设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时,要突出学生“师德”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当好一名教师。具体来说,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教育学生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己的言行体现出示范性的特点,做到规范、得体。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重视教师群体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风,以良好的教风带学风。教风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等方面,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先决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待工作要有兢兢业业而严谨的态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学生成长的外在榜样,对学生的成才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三)实践性

“整体来说,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这就强调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开展。”[7]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特别是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即充分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职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谋划、设计、建设校园文化中来,在互动参与、交往对话中,衍生出新的知识和智慧,充分体现出教师与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理念。

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将来培养的对象是教师,他们要到中小学工作,所以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还应当向中小学、幼儿园开放。比如,师范院校要创造条件,积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到中小学去进行业务指导;将中小学优秀的师资引入到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来;宣传一些在基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邀请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为学生开展讲座等等。这样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发展自己的舞台,为自身的实践兴趣、爱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从而使学生在稳定、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开展的社团活动也要围绕着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在社团活动中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体现三个“融合”

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沃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辅助载体。要凸显师范院校的“高等性、师范性、实践性”的特点,需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个“融合”。

(一)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其根本功能是育人。师范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由于学生年轻、思想纯洁,认知水平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盲目性差,因此,需要通过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进行引导,给予学生正面的熏陶。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一方面体现学校已形成的历史积淀,尊重学校已有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将其放在一个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研究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其他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科学做法,充分吸收其他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势,体现大学的一些理念,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校园文化互动,给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积极的影响。

(二)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教师职业文化之间的融合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说过,“世界只不过是由面孔组成了”,“每种职业都有不同的面孔,以表示他形成为人们认为的那副样子”[8]。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教师有自身固有的从业标准。如果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接受积极的教师职业文化,必将影响着他对职业的认识、期望和心态。为此,从学生一进校,就有必要在大学生活中融入进更多的教师职业元素,介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特征、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生活,在此基础上确立各年级的职业理想,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活。由于学生早早就接受更多的职业熏陶和默化,因此,有利于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三)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中小学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

要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水平如何,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还需要中小学的参与。比如,可以围绕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来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适时地渗透先进的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理念,渗透中小学、幼儿园的文化精髓;也可以介绍中小学、幼儿园的文化,积极开展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一起参与的文化活动,共建实践基地,共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贯穿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全过程中来,体现师范院校的特色,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激励、引导功能,造就一批有思想,有创新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房居清,房卉.行业特色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2]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3][7]张琦.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4]安世遨.对话共同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7).

[5]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6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职业理想、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等方面引导。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它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的标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择业与就业,影响着他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认真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深入分析其成因,加强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以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能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正确的指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判断就业的方向、职业的性质、个人的责任态度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发挥积极创新的动力,影响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1职业价值评价标准现实化和具体化。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价值判断,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

1.2职业价值目标短期化和功利化。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应该做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但是,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已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追求事业前途、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精神状态和行为取向逐步向实际利益转化,常常不进行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重视短期效益。大部分学生不愿到欠发达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农村工作。

1.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化和矛盾化。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因而职业选择倾向常常突出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和求变中存在着困惑。比如在择业意识上,既希望主动竞争,又不愿承担风险;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准备随时改行;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又向往较高的经济收入等等。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1.4职业价值实现途径个性化和多样化。目前,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传统的择业热点即从政、经商、做学问已有所改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在职业选择上,改变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而是根据自己的发展,“爱一行,干一行”。跳槽和人才外流现象的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成因分析

2.1经济社会变革是根本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社会体制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对功利性价值的最大追求,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反映的尤为突出。同时,随着不同地区、行业、职业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人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和强度,而是取决于地区、行业租职业的差别。社会职业评价标准及各职业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引导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促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地区、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也引导着大学生不断流向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三资企业等地区和企业。

2.2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是深层原因。长期以来,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熏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的品格,成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落后的价值观开始回潮,如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观念、儒家的某些保守观念等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后,外来文化渗透进我国,西方文化思潮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个性张扬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同时,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风气,也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在这种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也就成为必然。

2.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滞后是直接原因。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传统的绝对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迅猛发展的大众化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滞后,部分大学生没有适时转变观念,仍固守着传统的“精英”岗位职业价值观,择业时报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另外,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2.4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是潜在原因。例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毕业生畏惧“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失业无救济”;就业程序繁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人才市场还不规范、不完善,妨碍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迅速获取和就业面最大程度的拓宽,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作为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高校责无旁贷。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还不够强,更多强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侧重于求职方法、择业程序等操作性技巧的传授,职业价值观教育整体感觉比较单薄和零散。笔者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容忽视,这是治本之策,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在教育内容上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3.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大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正确地选择职业,并激励自己去克服职业活动中的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目标。因此,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之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

3.2加强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看待职业待遇、职业苦乐、职业地位等方面,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部分。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既要物质待遇更要享有精神待遇。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胸怀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职业苦乐观的最高境界,仅把职业当成个人谋生手段和致富途径的思想,是与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不相适应的。当然,在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却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通过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3.3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职业选择必须以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基础,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就业制度的变革紧密联系。在进行职业选择教育中,一方面,要系统、全面地介绍不同职业类别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目前人才分布不均衡的趋向,帮助大学生搞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充足,层次较高。而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精英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极其短缺,这样就必然要求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一般工作岗位对劳动者受教育层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岗位在生产方式和生产111具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减少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现实,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沉下心来,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

3.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诚信和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紧密相连。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作为一种操守,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同样,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对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除了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还应突出三方面:一是责任心和事业心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使大学生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二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团队精神教育。在竞争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把对事业的热爱转化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行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7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谋生手段,从社会角度上来讲,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获取应得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以及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职业本身具有着不同的性质、内容以及形式的劳动岗位。

道德是一项非常庞大的体系,其是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体系,职业道德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受到高校的重视。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其需要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以及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不仅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也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内容能够清晰的反映出鲜明的职业要求,通过职业道德不仅能够保证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个人道德品质,并且逐渐的走向成熟化。[3]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载体之一。不仅能够展示学校办学的活力和效果,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校园内的生活质量和学生们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们拥有归属感,进而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培养和激发广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和精神,促进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随着时代不断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职业道德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保证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时代的背景。无论对人才有什么不同的要求,但是对人才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具有价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可以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全面的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有效的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通过健康的内容不断的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1]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并且主要的目标就是更好的服务和服从社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正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必须要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关键性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们抵御错误思想倾向的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十分的重要,其能够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提高大学生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责任心。所以,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承担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2]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职业道德等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十分重视的教育我呢体之一。为了能够满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需求,必须要提高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客观需求,也是适应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人们的自主性,并且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其作用十分巨大,不仅能够激励人们积极进取,提高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还能够要求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尊重并且遵守相应的道德观念。当今时代,是极为重视科技的经济,要求人们不断的更新知识和科学技术,从而才能够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高校在进行培养人才教育的时候,必须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提高人才职业道德的方法不断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的运行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十分的活跃,自我意识十分的强,更加注重个人理想和个人奋斗,有着十分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但是,在他们人生目标的背后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必须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自觉的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职业地位,保证自己能够在职业中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在进行高校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教育,学校必须要从初始就认识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进入校园的开始阶段进行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就是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以及就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以及宽厚待人等优质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素养。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必须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起来,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必须要保证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需求的精神,也就主要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忠诚意识等。必须要结合明确的目标,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融入相应的元素,比如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元素,进而培养大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相应的职业精神。应该有效的将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进行结合起来,创造高校独有的文化,将两者之间进行自然的融合,实现全方位的渗透。校企应该联手打造独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为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创新内容,通过校园活动将赋予大学生校园新的动态内容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多彩活动场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校园活动中实现思想的成熟、升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职业素质。

3.增强活动针对性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2-0063-01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位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它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因此,也必须融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客观而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目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通过客观的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自我认知)、评估就业机会、知己知彼(职业认知)、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确定目标和路径)这几个过程进行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规划主体、规划手段和规划目标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二者具有相类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新突破,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蕴涵着丰富且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理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在目标、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功能等方面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 

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树立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鞭策自己,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高校实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在极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目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本质也是培养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通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一个方面就是指导学生让学生分析当前的社会、组织环境,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及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其中,价值观教育居于核心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职业观、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等内容,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也是德育教育,在道德这个核心内容上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渗透的。 

(三)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功能上互补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的、长期的、多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弥补现阶段职业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把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大学生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性同社会的共同理性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学生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二者的教育功能互为补充。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职业素质培养,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使我国大学生已经由高等精英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导致了市场中明显的供过于求。这样社会上常常出现的“毕业就是失业”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进行规划,指导和帮助。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学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完全可以将其理念和精髓融入到职业规划指导的课堂中,运用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手段,借助这个新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作用,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和圆满就业的双赢目的。 

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野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并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支撑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寻找方法的依据和源泉,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教化、激励、引导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形成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态,为实现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促进大学生在职场中顺利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省级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党建课题项目“民办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DJ2015-E018。) 

校级项目:本文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学生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及党建研究课题项目“民办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RKT2015-B004。)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洪杰:《就业·创业》,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 

[3]张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