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8篇

时间:2023-05-29 08:32:23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师生心理健康课 教学运用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工作实施纲要》指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今天的高师校园,“90后”学生已经成为学校的主流群体,他们思维敏捷、个性独特、自我中心主义、耐挫力较差、协作意识不强。针对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针对性,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静态的知识讲授转化为积极的思考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对促进高师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师资培训的重视。教育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学生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师心理健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的心理健康课主要依托一些没有经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的心理学教师和部分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对高师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大多采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等授课形式。这种形式偏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以单纯讲解理论为主要内容和方法。虽然能使高师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由于缺少心理辅导的实践机会,真正面对实际心理问题时,很多高师生感到很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近年来,在高师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实践中,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增强学习心理知识的主动性,变以往被动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掌握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

1.促进高师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培养是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展现出来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高师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思考,主张学生自己策划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能充分调动高师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高师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搜寻案例,甚至是撰写案例,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

2.培养高师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增强思维的流畅性,使用“头脑风暴法”,暂缓做出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师生都要认真收集各方面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做多方面的分析,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利用,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对一个问题寻找解答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3.培养高师生的教育专业素质

心理健康课中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包括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特别是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和归纳总结的过程,促使高师生思考、消化从案例中获取的教育心理方面知识,并慢慢与原有知识融合、同化。在教学的同时培养高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培养高师生的教育专业素质,促进高师生专业的成长。

4.有利于形成热烈、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率较高。师生关系在更深刻意义上是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而造成的热烈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舒适感、满足感、归属感,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心理健康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关于高师心理健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要根据教材、课时安排及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选择案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精选或编纂的教学案例,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围绕当前高师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行为展开,越贴近现实的案例越有价值,越有利于高师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同时还要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案例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式要对类似问题的解决起借鉴、参考和启发作用。三是案例内容主要以高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参与活动、就业、人际交往等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为主。

2.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的实施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集体成员全员参与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注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引导、指导作用,引领案例讨论方向,不偏题、跑题,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讨论氛围。

(1)学生个体思考案例

呈现案例后,让所有学生仔细阅读,根据案例具体所描述的内容,学生应尽快进入案例情境,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提出的问题。

(2)小组研讨

根据学生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具体学情,把学生分成4~6人具有异质性的不同讨论小组。在小组内每个人就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之后,组内成员展开讨论,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由于组内各成员之间在各方面存在差异与互补,有利于各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习协作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每个成员的认知、社会交往、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提高。

(3)班级讨论

这是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继续讨论。一是由各小组代表阐述小组成员相对统一的观点、意见。二是各小组代表将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班级所有成员共同讨论。三是班级全体成员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理念的撞击,启发更深入的分析论证,加深对案例的思考和认知。这一环节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4)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案例教学的收尾工作,是案例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点睛之处。高师生心理健康课案例教学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做出归纳总结。一是要剖析案例中涉及的相关教育心理理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是要讲解分析案例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清主次,把握节点,培养解题策略。三是进一步拓展延伸。提升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的各方面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四是教师要对各小组和小组中的成员表现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及时表扬讨论深入、观点新颖、热烈和谐的小组,对有独到见解、创新性观点的学生要予以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信心,这样更有助于其积极主动地继续参与案例教学。

3.运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要点

(1)做好隐私保密工作

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引用或设计的案例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当事人的隐私,特别是的音频、视频资料,必须做到保护好当事人的隐私秘密工作。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进行必要的改编,不能让人对号入座,否则一旦泄露隐私,不仅是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触犯法律有关规定,更重要的是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新的心理困扰和巨大的心理伤害,给当事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2)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危机洞察的敏感性

教师在案例教学时要敏锐地观察班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在出现心理问题情况紧急时能够准确评价,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与有关专业部门加强沟通、协作与配合,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

(3)案例设计注重运用共情手段

心理健康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理论体系,而且要通过由外而内的过程引发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受。教学案例的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事件和问题,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而对学生来说生动精彩的讲解是无法替代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造成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加强其心理感受,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4)案例设计要体现师范性

高师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担负传播人类文化、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学生的健康成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高师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心理健康课案例教学既要考虑到预防、治疗高师生的心理问题,又要注重培养高师生未来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浅层次心理辅导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但武刚.教育案例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4]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2

关键词:理工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保证该课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与其它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性格、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本文根据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就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加强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展开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它体现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特色。心理健康的活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以身临其境方式感受活动的意义,不仅让学生在自我的剖析与认识方面,而且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种,然而,不管哪种教学方式,都会特别强调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它强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获得亲身体验,以触及学生心灵的方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目前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效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采取多重互动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将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引入课堂,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充分应用和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视听效果。课程的有关资料可上传到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随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2]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106.

[3]钟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3:270-271.

[4]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

[5]杨波.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新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6-7.

[6]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54-56.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36-01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则通过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的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有利于体现教学中“双主体”的作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2.有利于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元素。教学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必须有高质量的案例。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科学地计划与安排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一是在课程开课之前制定一个具体、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等。二是教师还要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 内容包括:案例来源、案例类型、向学生呈现案例的时间、案例讨论的组织形式、步骤及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案例的总结评价等。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 需要周密地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着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 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针对案例设置问题和引导学生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对案例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对假设的论证,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把握主题、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设置的问题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并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据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延伸,开展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案例, 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师的总结评价

教师的总结评价在案例教学中尤为关键,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总结。教师的总结评价包括:一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讨论中积极发言与自主探究的同学给以肯定、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的合理评价、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和提升,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从中获得启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是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表现在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目的是调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能力和积累解决的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病人因素 对策

COPD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可逆气体受限特征的肺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反复感染,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影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志愿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行为,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健康教育实施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疾病因素不容忽视。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收到预期效果,本文对病人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09年1~10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患者240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男172例,女68例。年龄48~82岁,平均56.2±14.27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2例,中学68例,小学以下103例,文盲42例。病程4~32年,平均12.4±4.3年。

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采用我院设计的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实施单,由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方法,从入院之日起,对所负责病人采用口头、书面、示范方式,按照健康教育实施单上7个项目进行健康教育。全部内容讲解完毕,由患者或家属签名认可,责任护士不定期对患者所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标准为:A.掌握;B.了解;C.不了解。对选项为C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记录,作为下次讲解的重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进行抽查。

调查分析: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查阅健康教育实施单,对有C选项的实施单共73份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61例,女12例。年龄70~82岁57例,60~70岁16例。初中文化8例,小学及以下文化65例。病程>10年46例。COPD急性加重入院24例。

影响因素分析

学习意愿方面:表现为悲观、消极、抑郁负性情绪。对健康教育采取拒绝敷衍态度。对健康教育不关心。经反复讲解,效果不佳。对护士的干预措施(劝导戒烟)持抵触态度,遵医行为差。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健康教育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或教育无法进行下去。这与患者的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认知,负性情绪,社会与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有关。

学习能力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降低,教育效果较差,与理解力减退,接受能力差,信息来源不足有关。

学习时机方面:急性期对症状缓解要求迫切,教育效果差。缓解期或稳定期教育效果好。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方面:责任护士所做健康教育效果优于非责任护士,健康教育效果与信任度成正比。

对 策

加强宣传:使新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疾病防治和一般卫生知识的教育,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知识的教育,行为干预。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着变化,由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一些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新的健康观念并不完全为人们所接受。护士有责任,有义务向病人、乃至健康人群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针对COPD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氧疗知识宣教、呼吸功能锻炼、有效咳痰、排痰方法指导以及行为干预(戒烟),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实施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针对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进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年龄、病程长短、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认知、负性情绪、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因素选择适合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时机,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随后的交往活动有着显著影响。对病人第一次进行健康教育时,通过温馨的语言,亲切的问候,优雅的举止,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直接影响到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以利于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注意负性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及时疏导,做好心理护理: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该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易于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护理,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等不良后果。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心理护理不仅包括患者心理护理,如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应重视家属的心理教育,为患者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影响COPD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病人因素,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临床医学,2009,25(4):418.

2 翟凌.关于健康教育个体化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8,29(20):1770.

3 田志菊.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病人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9,25(4):418.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5

【关键词】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应用分析

健康管理最早在美国出现,现今每年约有7700万人在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我院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进行健康体检的304例体检者,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进行健康体检的304例体检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52例体检者中,78例为男性,74例为女性;年龄26~73岁,平均为(42.5±2.6)岁;文化程度:106例为初中及以下,46例在高中及以上。观察组的152例体检者中,68例为男性,84例为女性;年龄28~69岁,平均为(43.5±2.4)岁;文化程度:102例为初中及以下,50例为高中及以上;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对比分析(P>0.05)。1.2方法对照组体检者单纯实施传统的常规体检流程,对体检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回答。观察组体检者实施常规体检流程服务后,通过医师进行中医体质辨别评分,健康管理师依据体检者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实施行为干预措施,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健康教育,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量身定制,将中医养生方法传递给受检者,让其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个人掌握健康知识、养生知识,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1]。另外将人体放置在自然状态下实施整体考虑,以人的体质、自然环境、情绪变化、饮食等为主要影响健康的因素,将其列入调整列表中,促进人体达到阴阳平衡,进而对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及自身调节能力进行充分激发,之后对体检者进行随访观察,适当调整养生方案。1.3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运用《知己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指导》软件[2]为体检者建立电子档案,综合分析和评估检查结果,提出相关分析评估报告。有针对性的解答体检者的疾病问题,充分结合疾病情况以及体育锻炼等方法,对慢性疾病的个体进行及时指导和就医治疗。1.4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人员健康生活方式、自身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自身健康状况以及对医院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现今的医学模式从过去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坚持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方向调整。从过去的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技术追求,发展为以预防疾病和损伤为主,保持健康的医学理念[3]。现今慢性病预防观念与中医所坚持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中医养生保健,从防治未病开始,人们的健康观念逐渐开始转变,健康意识逐渐提升,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和理念更多的得到社会的关注。体检人员中,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其宣传中医养生理念,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病后防复。同时辨证体质是中医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需要依据个人体质选择治疗方法,不可盲目治疗[4]。健康管理是一套以人体健康监测为基础的完整、周密以及科学的医学监管模式。健康管理系统初步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应用,积极干预体检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更好的改变受检者存在或者潜在的疾病症状,更好的监控和预防其它疾病的出现。此外,通过对心脑血管疾病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本文作者实施了健康管理措施,对观察组所选的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心理疏导以及体育运动等措施,针对血脂升高,顽固性高血糖的个体进行干预[5]。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干预组亚健康人员的低些异常发生率及健康状态逐渐好转,其它各项指标也有程度不等的缓解。高血压、肥胖、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都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会程度不等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对相关人员实施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和健康管理干预,对体检者进行相应的讲座和学习,有效的改善了其用药依从性不良的情况,避免三高症状出现。同时通过倡导戒烟限酒,健康讲座,低脂饮食以及加强体育运动及心理指导等,帮助体检者舒缓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状态,对体内代谢异常进行调节,这对体检者亚健康状态的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6]。本文通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人员健康生活方式、自身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自身健康状况以及对医院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对体检人员实施健康管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综上所述,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体检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受检者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同时提升体检者对医院的可信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郝子龙,李丹,刘鸣.精准医学与循证医学关系思考及其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12(04):373-377.

[2]田莹.个体化强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的干预情况[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3(30):178-179.

[3]孙永红.健康管理+模式在疗养院的应用与发展方向[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06):591-593.

[4]王剑.现代疗养中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03):239-241.

[5]冯雨来,冯大跃,张金萍,等.国内健康体检套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5,15(03):211-213.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6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专业;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很多护理人员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导致护理工作流于表面,呈机械化特点,无法有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护理工作的任务繁重;其二,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调节比较薄弱[1]。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该阶段既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的心理干预,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不仅是当前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护士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我校随机选取了120例心理测验阳性学生进行了如下对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从阳性结果中随机抽取120例进行心理干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护理内容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共40例,其中男生1例,女生39例,年龄在15~23岁之间,平均为(18.63±0.58)岁;有26例为大专,14例为本科。B组共40例,其中男生3例,女生37例,年龄在16~22岁之间,平均为(18.56±0.47)岁;有28例为大专,12例为本科。C组共40例,其中男生2例,女生38例,年龄在16~21岁之间,平均为(18.52±0.64)岁;有25例为大专,15例为本科。3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等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结果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A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具体措施包括:在辅导员和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周安排4个课时,共6周,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矛盾、职业规划、情感问题、挫折等内容展开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3]。

B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团体干预。其中心理健康讲座参照A组,团体干预的具体方法为:完成基线调查后,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学生单独展开心理咨询,挑选出自愿参与团体干预的学生,借助访谈等方式,排除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偏执等学生,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每次1.5~2小时,每周2次,共安排6周。在其中选出1位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引导其他学生主动坦诚心理问题。

C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心理干预。其中健康讲座方法同A组,个体心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根据学生的自由意志对自愿参与个体心理干预和不适合进行团体干预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开展1~2次心理咨询,每次1~1.5小时,安排6周,可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和音乐放松疗法等级进行干预。

3.观察指标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组学生护理干预前后的评分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其中共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惧、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维度,每个项目评分为:0分:没有;1分:轻度;2分:重度;3分:相当重;4分:严重[4]。评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数据包软件对本次研究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

二、结果

A组学生的强迫和抑郁评分在干预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

表1 组学生护理干预前后的SCL-90评分变化(分,x±s)

评分项目 A组 B组 C组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躯体化 2.52±0.01 1.53±0.89 1.95±0.62 1.18±0.56 2.05±0.58 1.92±0.58

人际敏感 2.58±0.56 2.23±0.38 2.79±0.54 2.43±0.52 2.73±0.51 2.14±0.53

强迫 2.57±0.81 2.39±0.21 2.77±0.57 2.34±0.62 2.75±0.60 2.41±0.56

焦虑 2.69±0.27 2.06±0.58 2.34±0.55 2.02±0.38 2.26±0.62 1.39±0.55

抑郁 2.51±0.48 2.16±0.52 2.75±0.62 2.39±0.35 2.52±0.56 2.17±0.15

恐惧 1.51±0.94 1.05±0.76 1.97±0.59 1.56±0.45 2.06±0.62 1.47±0.54

敌对 2.67±0.11 1.71±0.93 1.98±0.75 1.46±0.58 2.34±0.95 2.01±0.78

偏执 2.55±0.26 2.09±0.57 2.32±0.52 2.01±0.35 2.18±0.83 1.87±0.45

精神病性 2.62±0.25 2.12±0.55 2.41±0.54 2.01±0.29 2.14±0.56 1.98±0.54

三、讨论

由上表可知,学生经过心理干预后,他们的SCL-90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能够促进他们快速适应集体生活,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分析3组学生的结果可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再参加团体和个体干预的护理专业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护理专业学生。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但是不能针对他们的具体展开深入分析[5]。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运用的策略开展深入探讨,并加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干预水平。

但是,3组学生在干预后的SCL-90总分和各指标的得分均高于样本的平均值,所以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会受到家庭和人格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问题还需要长期积累。因此要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长期坚持。

总而言之,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但是培养其职业心理素质仍需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黄米娜,李丹,张林,等.综合心理干预在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03(17):82-84.

[2]封丹B,徐凌忠,娄凤兰,等.护理与非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18(29):1659-1661.

[3]颜琬华,赵晓敏,唐永云.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03):1353-1355.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黄奕瑶 章素丽 温 岚

【摘 要】为了解广东高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自编问卷,进行无记名采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对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度,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比较。数据说明,大学生对以娱乐方式开展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对在校的心理老师满意度较高;而对传统的心理课程满意度较低。因此,高校应倡导或继续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代古老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无束缚、无压力的方式中潜移默化地获取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高校;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本科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校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262013020)的研究成果。

所谓“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不仅从课堂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心理发展中心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学校的心理学选修课程,此类活动都是通过学生“观察、参加、思考、实践”,让学生从中学会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该校自2008年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为了解该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度情况,并进一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本项目成员于2014年6月至9月,对该校在校生进行“关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30份,收回有效问卷571份,有效施测率为90.63%。其中,男生102人,女生469人,男女比例1:4.59;2011级123人,2012级221人,2013级228人,年龄18到24岁;其中党员(含预备党员)128人,团员410人,群众33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活动总体参与度调查。对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如表1,关于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活动中,参加过(54%)和感兴趣但报不上名(33.57%)的选项人数共计近九成,说明该校学生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热情较高,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开展具有其实际意义。

2.各项活动的兴趣度及满意度调查。对校内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分别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兴趣度采用5点计分法,5分代表“非常感兴趣”、1分代表“非常不感兴趣”。各项活动的兴趣度得分均值以及满意度百分比情况,请见下表。

如表2中所示,兴趣度分值最高的前四项心理健康活动分别是:班级素质拓展(4.94分)、破冰团体培训(4.94分)、心理越野营(4.53分)、心理剧大赛(3.84分)。而兴趣度分值最低的三项为:心理咨询、心理课、心理知识展。排名前四项的活动形式都是团队项目,而且是全程互动、全员参与的活动形式,学生在团体游戏中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也在其中学习了心理知识,增强了心理素质,这是学生们喜欢参加的原因。这说明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开展的活动更受学生青睐,相对而言,刻板守旧的“静态”活动则无法博得高关注度。

3.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调查。为探究该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的满意度,从而能够针对性地改善心理健康工作的不足,对心理健康工作各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情况如下表。

如表3所示,学生们对“心理科普宣传”评价为“满意”及以上水平仅为37.31%,学校心理老师、心理教程教学情况和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分别为64.80%、55.00%和41.50%。学生们对该校心理科普宣传效果的满意度最低。另一方面,有4.46%的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课程不满意,是“不满意”百分比排位最高的。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学校心理课程开展数量少,另一方面,是体验式教学方式对心理课程的渗透少。

4.活动的宣传途径及效果调查。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心理活动的宣传是息息相关的,有效的宣传渠道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更顺利。关于该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宣传的途径及效果调查,如表4所示,宣传板及海报(87.57%)、学生的口口相传(76.18%)以及辅导员的通知(71.28%)是宣传主导。调查证实了多样化、更具吸引力的辅助宣传,能使心理健康活动宣传更深入人心。

5.活动宣传效果与开展效果相关分析。为了解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效果、开展满意度与重视程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运用利用SPSS19.0对其进行相关分析,数据分析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与“心理活动宣传效果”有明显的高相关关系(r=0.613);“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与“心理活动开展满意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0.565);而“心理活动宣传效果”与“心理活动开展满意度”也有明显的高相关关系(r=0.664)。也就是说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影响着心理活动宣传效果,宣传效果就影响着学生对活动开展的满意度。

三、高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结与建议

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开展具有其实际意义,应继续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加更多学生参与热情,完善和创新各项的心理健康活动。从满意度相关数据得知,学生更偏向于团队活动和动手能力较强的活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让学生自行动手、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而非古老的“填鸭式”心理教育。对于该高校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课堂上的角色互换、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试与分析等方式,通过体验式形式,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而对于宣传途径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手机与网络的依赖度较高,对此,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也应在网络平台上相应地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创新性成为活动受关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校在健康活动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创新实践,体验式类型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案例分析大赛、校园心理剧大赛、有心理测试和角色扮演的心理课程、心理沙龙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等,都是创新的突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更能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高的好评。因此,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获得更多的重视,让学生在无束缚、无压力的方式中,潜移默化地获取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温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J].考试周刊,2013,(42):151-153.

[2]康健,牛磊,陈亚飞.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4).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8

【关键词】 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脂;控制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92

慢性疾病是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以及糖尿病等,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已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 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给卫生保健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有关研究表明, 对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 能够有效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3]。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应用健康管理的控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高血脂45例、高血压53例、糖尿病39例。本组病例中男43例, 女94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3.79±8.62)岁。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治疗, 排除有运动系统疾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1. 2 方法 137例患者均给予健康管理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前来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均给予较全面的检查,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并对相关情况记录在案。②健康知识宣教:请有关专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症状、危害、监测方法, 疾病的预防知识, 并嘱咐患者定时定量服药[3]。③心理健康干预: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医护人员应积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针对性的指导患者, 可通过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病观, 积极配合治疗。④饮食习惯指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辛辣、油腻、油炸、刺激等食物, 限制盐的摄入量, 应以清淡食物为主, 多食新鲜水果、粗粮等, 并且合理安排膳食, 一日三餐应规律。⑤生活方式指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包括戒烟、戒酒, 已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维护体能,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血脂、血糖、血压控制情况, 慢性病知识和非药物治疗知晓情况。并比较管理前后心理状况、饮食情况及锻炼状况改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健康管理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137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后与管理前相比, 疾病控制良好, 相关知识知晓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健康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指标比较 健康管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饮食习惯、锻炼情况与管理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726、59.8243、41.8846, P

3 讨论

慢性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等特点,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4]。国内外研究表明,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均能够通过健康管理进行预防和控制, 而且患者的血压、血糖均能够控制在正常水平, 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7]。健康管理就是运用信息和医疗技术, 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 建立完善、个性化的服务程序, 针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 使患者从社会、心理、营养、生活方式及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 达到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9-11]。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 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 使患者在疾病形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 以达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 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12-14]。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患者实施心理健康干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指导、及健康宣教等健康管理措施后, 本组病例的疾病控制良好、服药依存性良好, 并且患者的心理状况、饮食习惯、锻炼情况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措施, 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和健康宣教, 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莉, 王洪才, 邓玲玲, 等.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海南医学, 2012, 23(2):109-110.

[2] 曾祥娟.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26(6):529-530.

[3] 马海燕, 许亮文, 高斌.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研究, 2010, 30(2):112-116.

[4] 姜燕, 鲁翔, 公丕裕, 等. 高血压人群的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8):35-37.

[5] 金晓涛, 李伯京, 王世平, 等. 228例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观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9):1068-1071.

[6] 师正坤, 孙玫, 黄重梅, 等. 动机性访谈在国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护理杂志, 2016, 33(15):15-19.

[7] 谢昀昀, 万晓光, 王大红. 慢性病控制中社区健康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6, 31(7):741-775.

[8] 谢延, 袁芹, 张丽, 等. 健康管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12):1517-1518.

[9] 张碧艳, 黄昱.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及效果评价.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8):187-190.

[10] 赵凤英. 健康管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105-106.

[11] 马晓俐. 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青岛大学, 2014.

[12] 刘红兵. 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3):00204-00204.

[13] 张雁宾. 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4):273-274.

[14] 纵蒙蒙.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东南大学, 2015.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