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难忘的一课教案8篇

时间:2023-05-29 08:32:26

难忘的一课教案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1

笔者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实验,依据不同主体对象,总结了以下几点培养策略。

一、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呢?通过调查本校很受学生欢迎的几位教师的常规课堂,笔者发现这些教师虽然任教学科不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导入环节非常精彩,能够在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这些教师都非常重视“开学第一课”。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入,能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魅力,学科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根据调查,笔者总结得出:(1)每堂课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同头备课的几位老师除了备课还要集体研究导入环节的设置,力争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思想政治教师要想在本科目的第一堂课上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从生活入手,选取简单易懂的例子和学生拉近关系,消减高中生对政治W科产生的畏难情绪。

二、学生必须规范学习习惯

“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此话是孔子对起始年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的表述。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一线教学的教师,听到最多就是这句关于学习方法的提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政治啊?”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缺少的是有效学习的方法。

通过对本科目众多学优生的调查访问,笔者发现,学生必须规范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习惯。

1.利用导学案做好课前预习。

针对学生不做预习和不会预习的情况,教师应该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导学案。导学案设置有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树、基础知识填空、疑难注意和自学预测等几个环节。学生参照导学案做好预习,这是思想政治学科养成规范化学习习惯的第一步。

2.学会记课堂笔记。

课堂上笔记怎么记?记到什么程度为好?建议笔记记在课本旁白,坚持用两色笔和直尺规范笔记。对于课本中没有但教师总结得非常重要的考点要记在相关知识附近,并把知识树状图画在本课的标题上方。

3.巩固练习必须翻书。

通过调查发现,思想政治科目的学优生在做巩固练习时普遍习惯翻书,他们认为做巩固练习时翻书,不仅有印证正确答案加深对新学知识理解的作用,也有复习书本知识的作用。相反,该科目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做巩固练习时习惯盲做。

其实做这个巩固练习时,恰好处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20分钟、1小时、24小时)。可见,学优生与其他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别很有可能在于是否把握和利用好遗忘规律。

4.结成学伴课后强化记忆复习。

思想政治科目学习的课后强化记忆复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环节也是最容易被怠慢的环节。结成学伴共同监督复习效果,是有效提高该环节实效的举措。这个学伴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家长,教师也要做好适当的复习指导。

5.整理错题备忘录。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2

一、回顾这次培训,有三点难忘。

(一)培训时间点很难忘,在全国疫情防控还未完全解除情况下,总局依然如期组织此次培训,兄弟省份学员能集中在一起上课学习,机会难得,让此次培训意义深远,终生难忘。(二)校方精心组织很难忘,为了此次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校方在师资选配、课程安排、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精心准备,保证了整体培训效果。(三)融洽教学氛围很难忘,每节课上教授们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学员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时不时用工作中案例向教师请教,课上、课后师生交流频繁、气氛融洽。

二、总结这次培训,有三点收获。

(一)依法治税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深入认识到民法典对于做好税收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多方面影响,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日常工作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法律业务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民法典、涉税行政复议、公益诉讼防范等与税务相关的法律知识得到一次系统性的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相关法律业务知识。(三)依法办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对近年来一些涉税案例剖析,特别是李登喜教授、郭勇平讲的相关案例,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深刻理解了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处理涉税事宜。

三、结束这次培训,有三点感悟。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3

记得1985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给老师们培训计算机操作。每天晚饭后,我们聚集在一个小小的机房里,围着10台ComxPC计算机,我给老师们一条一条介绍BASIC指令,示范英文打字指法,讲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老师们第一次面对神奇的电脑,兴趣盎然,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两个“影子”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流传。那是2001年冬天,我到山东淄博参加教育信息化报告会。淄博市上千名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挤满了偌大的电影院会场。会上,我请淄博实验小学的孟强老师展示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影子”,这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演示课件,讲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影子》。

紧接着,我播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名字刚好也叫《影子》。这是美国老师设计的教案和学生作业PPT,介绍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测量、统计和总结太阳影子变化规律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两个《影子》教学案例放完后,我请老师们谈感想,当时,会场上一片激动,爆发出雷鸣般掌声。老师们纷纷发言,谈美国《影子》教案对自己的震撼,谈教育理念的更新,谈要求每一个教师做课件的误区,谈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逐渐地,我发现,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心底深处涌动的情感。

2004年,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在上海沪太路小学举办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那天,有一项活动是让每一位学员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心中难忘的老师,当几位教师向大家讲述当年难忘故事的时候,失声痛哭,现场参加培训的教师无不动容。以至于其他教室里的老师们深感奇怪:为什么那些培训学习教育技术的老师都在哭?

2010年暑假,我们在山东桓台世纪中学开展了一项主题为“让每一个教师成功”的信息化教师培训活动,目的是探索国家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和培训方式的转变。培训根据该校的特点设计,加入了新的培训元素和活动,在全体教师参与、游戏、互动、音乐、故事、反思、设计、体验、交流中进行。当一位女教师登场朗诵自己头一天晚上撰写的诗歌《我不愿当老师》的时候,现场的许多教师和我,忍不住泪流纵横……

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上晚自习时/我的更幼小的孩子/独自在家/完成作业/我最怕她打电话告诉我:/妈妈,我怎么那么笨/有的数学题做不了?/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课外活动时/是白发苍苍的170多岁的奶奶/骑着三轮车/吱吱呀呀/穿越汹涌的车’/带着我最爱的宝贝回家/……

近年来,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将故事、情感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开始在国内学校教育中推广。有一个我们翻译制作的PPT数字故事――《泰迪的故事》感动了无数教师。《泰迪的故事》用简洁的画面、文字和音乐,讲述了一位因母亲过世而陷入学习困境的学生泰迪,在老师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医学博士的动人故事。从上海、北京到新疆,每当我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介绍数字故事,演示《泰迪的故事》PPT的时候,我看到,无论是年轻的女教师,还是刚毅的男教师,发红的眼眶中都噙着泪花……

更让我难忘的是,南国农、何克抗等学术界老前辈,用生命和情感,为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倾注了自己毕生精力。

2004年5月,年逾花甲的何克抗教授到四川绵阳成绵路小学指导跨越式教育改革项目,他一到学校,就深入到课堂听课,当时,一位青年女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火烧圆明园》一课。何克抗教授在现场评课,当谈到祖国因贫穷落后,饱受列强欺凌时,何克抗教授不禁声泪俱下,令现场的每一个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感动。

2010年8月,中央电教馆、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24个省级电教馆及多家专业媒体,约3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弘扬南国农严谨的治学精神,研讨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纪念南先生90岁华诞。

南先生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对大家,我只有两个字‘感激’!我知道,大家都是大忙人,有的前天还在上课,昨天就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并为我祝寿。我感谢大家……”说到这里,南先生情难自已,热泪纵横:“在这些年里,我是做了一些事情,但很多事情是靠大家做的,是大家的功劳。”

南先生说,三个“忘了”是自己的人生哲学:忘了年龄,忘了疾病,忘了恩怨。

然而,永远忘不了的,是情和谊。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4

一、问题要提炼出数学信息

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功能是回顾旧知,为新知铺垫;创设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回顾旧知的导入,适合于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巩固、重组或扩展的情况;创设情境的导入,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在这一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需学生作深入思考,问题的答案也简单明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课一开始时,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得了一年级借书85本,二年级借书143本,三年级借书126本,六年级借书236本的信息。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则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多少本书?”我接着说:“对,两个年级之间,既可以求一共借书的本数,又可以比较一个年级比另一个年级多借多少本书。还能知道哪两个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呢?”

本节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求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因而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便于学生及时进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中。

二、问题要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例如,教“圆的面积”时,我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卓恚驳拿婊?半周长装刖?(2%ir/2)譺=%i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问题要讲究灵活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5

[关键词] 导学案 有效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46

导学案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环节: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环节也可以看做学习新知、实际运用、教学检测三个环节.

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能够把以上几个主要环节落实到位,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可以分成以下五大部分.

一、课前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和目的,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我们这一节课、这一章节或者这一套书,甚至是这一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目的.而教学目标不仅仅供教师参考,更应该让学生了解,让学生真正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化、明确化和可检测化,不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描述它.

2.重点、难点.

点明即可,让学生知道.

3.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这一块内容既要包括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要包括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连续的,这节课的知识大多需要上节课知识的支持.因为这节课的课前就是上一

节课的课后,而这一节课的课后就是下一节课的课前.

这样就把课前和课后这两个内容结合在一起了.

4.基础自测 .

通过学生的自学,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题,让学生来完成,用于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此处的设计不可过多,亦不可过难.如果我们课堂探究的内容比较难,可以先设计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中的一部分具有铺垫性质的题目.这对我们上课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上课时,花5~10分钟对基础自测中的问题做一个点评或讲解(其中有一些问题是学生不能完成的),然后开始上新课.

课前准备的问题一定要提前发给学生.

二、师生探究

这一块内容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由学习新知到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对于简单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即可,切不可大包大揽、包办代替.例如,对于“直线可以无限延伸”这一内容,学生没有讨论的必要,教师也没有讲解的必要,学生只要记住就行了.对于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教师可设计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动摇.例如,对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学生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即使有部分学生能探究出来,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教师要考虑时间成本,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三、当堂训练

这一块内容是用于检验这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可以说去检测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当堂训练的设计要切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检测作用.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切不可过难、过偏,一定要做到堂堂清理.

对于师生探究和当堂训练的题目,教师切不可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再发.

实际上,我们在课堂上只完成了师生探究、当堂训练和课前准备的一半工作.

四、节节训练

每一节内容包含了几个课时.在这一节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将这一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知识进行梳理,并开展系统训练.这次的训练强度不可过大,试卷的命制以一节课能做完为任务量.比如,可以命制5道选择题、3道填空题和2道大题.一是检测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情况;二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防止学生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最好不要选择一周一练,而是一小节一练.这样,只要对试卷稍加修改,以后还可以反复使用.如果是一周一练,由于进度的不同或其他原因耽搁,试卷还要重新命制.

五、章章检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表明:人们在学习中是有遗忘规律的.如果学生不抓紧复习,能记住的知识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住的知识为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记住的知识为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记住的知识明显多于甲组.所以,当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再进行一次测试,这次的测试强度要大点,可以参照高考命题的模式.再配上我们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促使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学生的记忆.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6

“飞花落尽漫轻舞,儿童犹戏丛深处。雅致亭台涧水流,赏尽春光春意无……”对于家庭来说,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不可错过的“温馨旅程”,亲近自然、依偎亲人、友好朋友,每一个“主题之游”都可以让春意愈加盎然。对于学校来说,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不可无视的“素养课堂”,“寻春课堂”定会频频引导学生感念自然造化、“问春课堂”定会细细讲述先烈功绩、“踏春课堂”定会展现互帮互助的和谐场景,每一个“主题之旅”都可以让春色分外宜人。

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奉献之旅”,才是“协作课堂”。一是不忘感恩初衷,“奉献之旅”暖如春风。为了把对学校、对教师、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外化于行,也为了给学生做好榜样,校内外的参与人员在春游过程中应主动参与、及时沟通,帮助学校、班级克服春游过程中的收费、交通、选址、辅导等难题。在有效保障和规范春游活动有序进行的同时,也可以轻松完成理财、环境、民俗、历史等许多感恩教育内容,让感恩教育变得愈加生动、高效。二是不忘感恩初衷,“协作课堂”美胜春光。各种困难和障碍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途径、方式在各个环节“冒出来”,任何班队都可以趁机展示自身优秀的应急机制,也可以借机汲取先进的活动经验,每个班队都必须即时启动“援助互动”,在“协作课堂”里友好互动、相助相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春游中遭遇各种“小意外”“小窘状”时,伸出援助双手的,或是获取帮助的,在友好情境中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感恩他人的协助,同步体验到比春光还要明媚的情谊。这样的别样经历只有在春游的“感恩课堂”上才会拥有。

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平安之旅”,才是“鉴赏课堂”。一是不忘感恩初衷,“安全关心”浸满春意。因为心系师生平安,更是因为家校之间彼此感恩情结,只要有了春游设想,双方都会自觉开展安全主题教育,及时优化春游安全预案,细化到饮食、天气、交通、协作、守纪等不同环节,使安全实践更具有针对性的同时,也让原本过于机械的安全实践充满了趣味和活力。家长的主动参与让安全教育平添亲切滋味,辅导员的协作参与让安全实践增添活泼色彩,教师的严肃语气让安全叮嘱找到了课堂感觉,学生身在其中自然会提升感恩指数。二是不忘感恩初衷,“互相鉴赏”如沐春风。因为家校彼此尊重、互相感恩,在生成春游预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充分尊重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会在春游过程中与其并肩而行,一起体验彼此的预测之美,一起分享彼此的主题设计,让鉴赏教育拥有崭新的平台。

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愉悦之旅”,才是“养成课堂”。一是不忘感恩初衷,“愉悦之旅”春意盎然。因为感念学生平日里的辛苦、懂事、可爱,学校、家长才会同步采取行动、一起设条件,放手让学生成为春游的主人,尽可能多地在春游活动中体现他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可以真正玩个痛快;让他们自主选择新鲜环境,可以有效增长见识;让他们自主组织实践活动,可以真正体验野外活动的乐趣。二是不忘感恩初衷,“养成实践”春色宜人。因为学生深知组织春游活动的辛苦,他们格外感恩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便于教师在春游实践中有效渗透各种教育目标,可以尝试和实验各种有痕或无痕的规范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开怀放松的同时提升身心素质。春游中家长和教师的身心状态也会变得自然和舒畅,自身的个性风采和潜在魅力更可以得到充分展示,跳出书本、校园、家庭的约束和禁锢,换一种沟通方式,因地制宜地引导孩子去感知自然、体验社会。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春天盛装而来,多么期盼学生也可以履约而至啊!让我们不忘感恩初衷,一起沐浴春风春雨,一起领略春意春光。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7

一、心理干扰的形成

由于教学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思维难免发生故障和失误,导致对教师心理形成干扰。教师的心理干扰分暂时性干扰和持续性干扰两种。

(一)暂时性心理干扰

这里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思维产生某些障碍而造成的心理干扰,一旦障碍排除,干扰随之消失。

1、思路遗忘

在教学中,因受心理素质影响或对课题熟悉程度不够,教师有时会出现思路遗忘,比如:忘记了定义的某个条件、忘记了必须使用的某个公理或定理、忘记了解决问题的拟定方案等。在常态下,有的教师能迅速恢复记忆,接通思路,但若产生紧张,急躁心理,则影响正常思维活动。

2、思路受阻

由于备课不细,教师在教学中常会发现原来没有考虑过的新问题在课堂上突现,比如:临时发现原来的想法有局限性;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的见解为自己意想不到等。以上情况称为思路受阻。

思路遗忘与受阻,都是课堂教学障碍,如不及时排除,则会构成对教师的潜在心理威胁,产生急躁,紧张的情绪,进而损伤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反过来又增大排除心理障碍的难度,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及教学质量。

(二)持续性心理干扰

教师能给自己造成直接心理干扰,也能在心理循环中,通过学生给自己造成间接心理干扰。

1、信息输出失真

这里指的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出现一些差错。①如教师看错、听错,因而导致笔误或口误;②由于教师考虑问题欠周全,产生推理或计算的某些失误,如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有关问题时,未能全面讨论;求点的轨迹时,以偏概全等;③教师由于知识局限,在教学中产生的某些错误。如有的老师看不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有误,反倒加以肯定;有的教师自己本人讲错,如把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混为一谈,等等。

2、信息输出失效

这里指的是教师输出的教学信息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或未能为学生正确领会,没有达到应有的数学效果。主要原因是:对教材体会肤浅,课堂教学未达到应有的深度。此外,重点不突出,难点摸不准,教师包办代替,教法枯燥乏味等,都是信息输出失效的原因。

以上情况,使学生学习困难增大,兴趣减低,注意力分散,信心不足,产生某种抑制心理,表现为:思想开小差,说话,搞小动作,看其它书籍等,以上学生信息反馈给教师,会对教师心理产生某种干扰作用。但是若教师能正确对待反馈信息,当机立断,转变观念,调整教法,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新刺激,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变换设问方法,选择新的突破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重新调整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能使课堂教学恢复良性心理循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排除心理干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课前的偶发事件,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教师本人的生活中的某些琐事,都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心理干扰。要成为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抗干扰能力,及早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1、提高专业水平,避免出现差错

教学应该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熟悉教学教材,具有用较高的观点分析研究数学教材的能力,了解每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和难点,及它的引伸和发展等。因此,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数学修养,更新知识结构,获得在数学教学中的心理优势。只有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高瞻远瞩,减少或避免错误。

2、加强能力锻炼,化险境为坦途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与其它现象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教师思路流畅敏捷,则能为自己在数学教学中造成良好的心境。因此,教师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自我训练,及时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扫除障碍;教师应训练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应变能力,通过敏锐观察,正确获取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对学生的异常见解做出正确分析,辨清真伪,校正混淆;教师还应培养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妥善处理偶发事件,迅速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对于思路遗忘、思维受阻乃至失误,能处变不惊,迅速理清思路,使教学正常运行。

3、精心设计教案,取得主动地位

提高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是一件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然而,教师应该也有可能尽力把每一节课备好。首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要求,目标,写成详细教案,课前反复重温,避免思路遗忘;第二要细致准备,对定理的证法,例题的解法多设想几种方案,对学生的想法和疑难,多估计几种可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取得主动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绪。

4、端正教学思想,师生相互学习

难忘的一课教案篇8

“胸有成竹” 镇上通知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起初我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去年上过该课。于是便把老教案翻出来稍作修改,仍决定抓住“发愤”一词来串联教学。我自认为抓住这一词便抓住了题眼,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围绕“发愤”一词可以引发学生质疑,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然后层层剥笋,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故事的感染”“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司马迁的人生追求”四方面,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通过紧扣“发愤”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加强双基训练,升华学生情感。修改完教案后便信心满满地进行了试教,果如预设,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发愤”一词,“引发质疑”―“合作解疑”―“品读感悟”,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教后评课时老师们认为这一堂课紧扣“发愤”一词,层层推进,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是一堂成功的高效课。老师们的评价更是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节外生枝”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一天,我自信地走上讲台,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分组学习,提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分组讨论交流下来只有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心中一片慌乱,这个问题我没有预设到,况且书上也没有具体描写、叙述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具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办?是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我原先的预设中,还是尊重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镇定一下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再读读书,从中找出答案。”在学生再次读课文的间隙,我迅速作出决定,尊重学生的选择,放弃原先预设。

“顺势而引”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可怎么解决?在学生读课文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是很好的利用资源。

【实录】

师:你还能从其他地方看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1:我从图中看出,条件很简陋:只有一桌、一灯,而且人还是坐在草上。

生2:我从他的衣服来看,也许现在是深秋了,他穿着还是那样单薄,肯定很冷。

师:你发挥了你的想象,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度过深秋的日子!还有谁?(小手如林)

生1:春天来了,百花齐放。本是赏花、饮酒的大好时光,他却孤零零一人在冰冷的狱中,奋笔疾书。

师:“奋笔疾书”一词用得好。

生2:夏天到了,蚊虫叮咬,又没水洗澡,可司马迁却不改初衷。

生3:冬天到了,他没什么取暖,冷得直打哆嗦,仍专心写作。

师:也许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经历了更多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他面对困难,退却了吗?

生:没有退却。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图上看,司马迁席草而坐,神态专注,他忘了一切。

师:他真的忘了一切吗?

生1:他不会忘记父亲的嘱托!

生2:他忘不了身受宫刑的耻辱!

生3:他忘不了他的追求!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生活的简陋,身体的疼痛,心灵的创伤,并没有挡住他写作的脚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