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8篇

时间:2023-05-30 08:34:58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1

关键词:羊群行为;金融期货市场;存在性;金融理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羊群行为研究背景

羊群行为处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时候,此时金融市场在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以现代经济的资产组合为发展理论,然后在建造发展理论模型,从而建设严谨的经济发展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者渐渐发现CAPM和EMH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互相获益。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出现羊群行为,简单来说,羊群行为就是将多种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结合,然后间接性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研究背景

我国金融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深刻的研究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背景,从九十年代开始,经济就在渐渐的开始起步,事到如今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研究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在股票交易市场上通过分析数据,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可以明确的观看出上证指数在明显上升。我国金融市场此时还不太稳定,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会出现一定的起伏波动,从这点我们可以充分的明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二、羊群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羊群行为威胁市场正常运行

金融期货市场出现的羊群行为会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一点就是直接威胁市场的正常运行,起初会出现有效市场假说现象,其中的信息是可以被无限传递的。进一步来说,经济市场中的羊群行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大批量互相模仿,跟风投资的不良竞争行为。其次羊群行为在经济市场中出现并不是坏现象,但是羊群行为过于严重就会影响经济的秩序,严重则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在经济的市场中,盲目的过分追涨价格就会导致市场经济中商品的质量下降,从而使市场丧失评判商品质量的稚职能。

(二)羊群行为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

虽然羊群行为的过度出现会扰乱经济市场的秩序,但是适当调节羊群行为就可以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羊群行为在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市场中都有出现。羊群行为可以适当调节经济市场的稳定性与对称性,其主要的原理就是,金融期货市场中的优势投资者会迅速获取投资信息,然后利用有效的经济资源获取最高的成本。经济市场中的任何信息都会存在共享,这样才会使商品的最初价格回归到成本之上。在金融期货市场中,金融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会高于单枪匹马的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帮助个人投资者,从而保障了经济市场的平衡。简单来说,羊群行为就是将多种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结合,然后间接性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影响因素

(一)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投资者的高素质

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之所以能得到快速的发展,除了羊群行为的适当调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期货市场投资者的素质较高。投资者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对于市场有限资源的利用会更加充分,对投资的时机也会把握的很好。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投资者文化水平有限,并不能较好的理解什么是期货金融投资,导致盲目跟风投资,造成金融市场经济的紊乱。多种因素导致经济股票市场的执行者专业水平下降,进一步来说,经济市场中的羊群行为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大批量互相模仿,跟风投资的不良竞争行为。随着经济投资政策的严格管理控制,投资者的风险也在渐渐降低,与此同时投资者的利益获取率也在下降。

(二)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投资风险高影响

金融期货市场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投资风险较高。经济市场中的羊群行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大批量互相模仿,跟风投资的不良竞争行为,从而加剧了期货市场中的投资风险。在投资之前会交付一定的投资保障金,保障金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定,就无法进行投资,从而导致交易的失败。由此看来,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中的交易风险过大,信用抵押的要求也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

(三)我国金融市场获取信息渠道单一

金融市场投资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并且在其中也会出现消息外泄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还是过于单一。投资者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对于市场有限资源的利用会更加充分,对投资的时机也会把握的很好,这些都有利于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讯。在我国,虽然金融期货市场的各种信息合约是开放的,但是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非法信息的流动。渐渐的,信息泄露过于严重就会影响经济的秩序,严重则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市场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大批量互相模仿,跟风投资的不良竞争行为,从而加剧了期货市场中的投资风险。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内逐渐重视了对羊群行为的深度研究,少数的研究人员也对羊群行为进行了总结性概括。在今后金融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将利用各种调查方式来进一层次了解羊群行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人物访谈,直接性的获取更多的研究可靠性依据。

参考文献:

[1]蔡庆丰.基金持股与股价波动性研充:基于业绩报酬设计的期权分析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

[2]常志平,蒋穂.我国股票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未来预测,2002

[3]陈浩.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硏究,2004

[4]邓艳.股票投资羊群行为对股价波动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2

20世纪以来,金融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6个方面:

(一)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货币金融理论一直都是金融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货币金融理论

集中研究货币的本质、职能与作用。1936年,《通论》发表,凯恩斯率先在其《通论》中提出了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而且是一种资产,可以进行选择与替代;在实际经济中,货币的作用是非中性的,从而实现了对早期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其后,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学流派相继形成。他们对货币金融理论的争论,客观上促进了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从而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利息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货币需求理论,从本世纪初以甘末尔与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等为代表,通过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间接体现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发展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平方根定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三类七动机说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理论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货币供给理论,以1952年米德首次在《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中用货币供应对货币供给与银行系统作出系统研究为标志,现代货币供给理论正式形成,并在接下去的几十年间,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体系。在对货币供给的研究中,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集中于探寻货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本世纪上半叶,凯恩斯在他的货币供给理论中率先提出外生货币论。但随后的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学派都摒弃了这种论调,提出内生货币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除由中央银行之外,还要受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大众行为影响的内生变量,使货币的概念更贴近真实状况。

通货膨胀理论,随着本世纪30年代信用制度的推行而逐渐形成。凯恩斯最早于1936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半通货膨胀理论”,他认为货币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此后,新剑桥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西德学派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货币量过多。除此之外,经济金融学家们还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传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产生了较成熟的通货膨胀理论,例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的北欧模型等。70年代,理性预期理论广为流传,货币金融理论界由此又发展了包含预期因素在内的全球性通货膨胀模型(林德白克,1980年)以及预期通胀理论。

利息理论,在传统的均衡利率论中以分析资本供求来研究利率的形成与决定机制。对于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各学派各有己见。后凯恩斯主义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量增加将会使利息下降,利率是传导枢纽;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量增加会在短期内降低利率,而在长期使利率上升;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的理性预期,会使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失去效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随着本世纪30年代信用制度的推行,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短短几十年里也经历了几次变革。

首先,银行家们突破了古老的真实票据理论,莫尔顿于1918年提出了可转换性理论、普鲁克诺于1949年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前者认为银行贷款不一定要用于自偿性项目,可将资金投入具有次级市场条件的证券,这样,就将银行的资产业务拓展到证券投资业。后者强调银行发放贷款可以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为基础,从而鼓励银行将资产业务从短期贷款扩展到中长期贷款。

此外,60年代银行学家提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强调商业银行以借入资金的方式保持经营的流动性。到了70年代,银行学家又提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如偿还期对称理论、资产分散理论、资产分配理论、缺口管理理论等,将银行的经营重心从负债方扩展到资产方,要求通过对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要求。

(三)金融市场理论横空出世逐步走向系统化

20世纪是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与此相呼应,金融市场理论日益丰富并逐渐系统化。随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定价等金融微观企业行为的关注,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也从定性分析推向了科学的定量分析。

公司金融理论方面,莫迪利亚尼与米勒于1958年《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奠定了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

风险收益理论方面,马柯维茨于1952年提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奠定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基础。6年后,威廉·夏普、约翰·林特纳、简·莫辛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根据证券预期的收益与风险方差寻找最佳证券结合。1971年,斯蒂芬·罗斯从影响证券报酬率的各个因素出发,建立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模型),从而为实践中的证券投资决策提供良好的理论参考。

期权定价理论方面,1973年肖尔斯与布莱克发表了《期权与公司债务的定价》,1973年密尔顿又发表了《合理期权定价理论》等文章,为期权及其他衍生金融商品的定价提供了可选择的计算公式,为今后金融定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股市投机理论方面,齐曼于1974年、汤姆于1975年共同提出了股市风潮理论,布兰查与沃森于1982年提出了投机泡沫理论。前者已经开始将股市参与者区分为“保守者”与“投机者”,将投机风险因素正式从股市中抽离出来。后者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投机孕育了虚拟的资产泡沫,并将成为股市崩溃的直接隐患这一思想,从而为更科学地对股市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今后的金融风险、金融安全理论的产生发展作了铺垫。

(四)国际金融理论得到了繁荣发展

国际金融理论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在20世纪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国际金融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理论。30年代大萧条时期,产生了国际收支弹性理论,解释了国际收支中贸易差额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产生了国际收支的吸收理论,解释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至70年代,产生了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这是当代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最流行的一种学说,解释各国国际收支的联系以及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过程,并通过强调货币供求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直接影响,实现了对大卫一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超越。这三种国际收支理论在很大程度是互补而非相互替代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析法上,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注重短期和中期的均衡条件分析,货币理论注重长期收支均衡条件的分析。其二,分析对象上,弹性理论解释贸易差额,吸收理论解释经常项目差额,货币理论解释整个国际收支。其三,在分析的理论层面上,弹性理论是对商品市场的微观经济分析,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分别是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宏观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以传统理论为主流,即购买力平价理论(20年代)与利率平价理论(30年代)。70年代,浮动汇率制的日益盛行、金融创新活动的兴盛,使得一批新型汇率决定理论向传统汇率理论提出挑战,其中主要的代表理论是:资本市场理论(70年代)、布朗逊·库礼的汇率资产组合平衡模式(70年代)、阿尔盖的汇率国际收支说(1981年)。在汇率决定理论的新旧更替之间,经济金融学家们在一般均衡分析法之外,又发展了收益—风险分析法,实现了对研究领域的层层拓展,即从最初的商品市场,拓展到货币市场,最终将证券市场也包括在内。

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基本有两个分支,一是国际传递结构论,一是国际传递货币论。结构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只是简单地概括出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5类机制。而货币论从70年代初出现后,已自成体系,其理论分为4大类:社会成本推进分析、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货币分析、小国开放模型和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凯恩斯派分析。研究集中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

(五)经济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以金融理论为核心的分析体系

金融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而且还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直以来,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往往脱离金融而集中于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等的要素分析。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才注意到金融发展的滞后已成为阻碍许多国家,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至此,金融与经济才得以结合,成为一个研究整体,并相应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经济金融发展理论:戈德斯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1969年)、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1973年)。金融理论也从分析体系的边缘走向了核心地位。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理论中将各国的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结构。一国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构成了该国的金融结构。他还提出以金融相关率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唯一特征,由此开创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爱德华·肖与罗纳德·麦金农则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统一,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形成广义的货币金融概念,并提出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政府应该放弃过份的干预与管制,以推进经济增长。

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出于规避政府管制的目的,如火如荼地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各种探讨创新原因的创新理论也相继形成,如技术发展论、货币因素论、财富增长论、约束一诱导论、回避管制论、交易成本下降论、制度因素论、结构变化论等。

(六)金融危机理论成为世纪末理论研究的焦点

自本世纪30年代拉开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序幕以来,灾难性的世界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对金融危机理论提出了挑战。

现有的金融危机理论主要是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以及一些相对零散的危机模型。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在分析上缺乏微观基础,因此难以称为理论,而成为假说。它主要包括以明斯基为代表的对危机产生的周期性解释,以及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对危机生成的货币性解释两大分支。随着80年代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兴起,它们被经济学家作为有效的分析手段尝试着用于研究微观金融层面中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从而将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在金融危机模型方面,最成形的是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第一代,克鲁格曼的国际收支模型(1979年),说明财政赤字导致货币金融危机的必然性。第二代,奥布斯特菲尔德的预期模型(1994年),说明金融危机可以脱离宏观经济状况的好坏,具有自促成性质。第三代,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1998年),说明道德风险对危机的产生有触发与推动作用。

二、金融理论的世纪回顾

在20世纪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般认为,现代金融理论起始于50年代初马柯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而在此之前已存在的金融理论体系,则被称为是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

古典金融理论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一直是以“货币与实物经济相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两分法”为手段,从实物经济的层面出发,对货币的职能、银行的流动性、信用机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的决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相当成就。该阶段所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有:甘末尔学说(1907年)、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1911年)、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论(1923年)、庇古的剑桥方程式(1917年)、哈耶克的中立货币理论(1931年)、莫尔顿的银行可转换性理论(1918年)、勒纳等的弹性理论(30年代)、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1922年)、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理论(1927年)、凯恩斯与爱因齐格的利率平价理论(1930年)等。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这不仅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称为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特别在古典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把货币资产融入实际经济中,指出货币对就业、产出、收入等实际经济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填平了货币与实物经济之间的“两分”,创立了以货币经济为特征的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之后,希克斯与汉森于1949年创立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相结合的IS-LM模型,鲍莫尔于1952年提出了平方根定律,弗里德曼于50年代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

50、60年代,由于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在金融理论方面,不仅出现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而且出现了大量以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理论。尤其是,1952年马柯维茨提出了证券组合理论,创立现代金融理论之开端。以风险—收益理论、期权定理、有效市场理论与公司理论为四大支柱,构建了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并推进金融理论研究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该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有:普鲁克诺的银行预期收入理论(1949年)、银行负债管理理论(60年代)、莫迪利亚尼与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夏普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58年)、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1958年)等。

60、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形势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日益频繁,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逐渐代替。此外,一批优秀的经济金融学家开始关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该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有:孟德尔的国际收支与货币分析法(60年代)、讷克斯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1969年)、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1973年)、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1973年)以及布莱克的发展中国家汇率理论(70年代)等。

70、80年代,各种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为了防范各种衍生金融风险,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日益多样化,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纵深发展,对国际汇率制度的研究有所完善。有关金融工具的定价、风险估测及金融规避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由此,产生了汤姆与齐曼的股市风潮理论(1975年)、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1977年)、多恩布茨的资本市场理论(70年代)、布朗逊·库礼的汇率资产组合平衡模式(7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70年代)、布兰查与沃森的投机泡沫理论(1982年)。并且,一门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分析方法,兼收经济学、投资学、数学等学科的新型交叉学科——金融工程学在西方兴起,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80、90年代,接连爆发了西方股灾、拉美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有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危机的生成原因、防范机制、监管模式等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克鲁格曼的国际收支模型(1979年)、奥布斯特菲尔德的危机预期理论(1994年)、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1998年)。

综观百年,金融理论的发展从古典走向现代,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分析工具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承袭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法,侧重于理性研究,进行问题的纯理性描述。而现代金融理论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对问题进行较严格的科学论证。其二,问题研究层面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无论是对货币的供求,还是对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较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对金融问题进行探讨。而现代金融理论在宏观层面之外,越来越多地从微观层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指导微观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其三,研究领域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的研究集中于经济金融领域,而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已跨出这一领域而走向社会工程化。

三、跨世纪的两大金融前沿问题

21世纪,金融理论将面临以下两大前沿问题:一是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问题,即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金融稳定问题;二是微观层面上的金融问题,即金融工程问题。

1.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金融稳定问题。金融

稳定问题是当今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各国共同关注的中心问题。金融稳定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体系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基础与根本保证。安全、稳健的金融体系包含了货币币值的稳定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币值的稳定与一国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有关;银行体系的稳健则需要存在一个安全保障体系。21世纪,就此重大课题,理论界可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问题;(2)区域货币资金的流动问题;(3)最优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问题;(4)全球网络化条件下,银行的内控与外部监管机制的构建问题等。

金融市场的稳定主要指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在对金融市场本身的运作进行规范之外,国际资本的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以及金融危机的各种恐慌性传播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在21世纪,可以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金融危机的传导模式;(2)短期资本流动机制;(3)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的构建等。

2.金融工程问题。金融工程,是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金融前沿学科。它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英国的格利茨教授提出了金融工程的统一定义,即“应用金融工具,将现在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可见,金融工程所要解决的是两类问题:一是规避金融机构或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二是从金融市场的波动中获得收益。金融工程的精髓在于创新,它通过对期货、期权、远期、调期为主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以使得投资者取得较大收益,筹资者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本。有学者称,21世纪将是金融工程的世纪,那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将会是:(1)金融工程产品的风险估测问题;(2)金融工程产品的定价问题;(3)金融工程产品创新的网络支持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①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②梁小民:《西方当代经济思想》,人民出版社,1994。

③闻岳春:《现代西方金融学说》,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④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中信出版社,1992。

⑤姚勇:《当代金融理论何处去:反思与展望》,《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⑥王维安:《货币银行学的困惑与革命》,《金融参考》1999年第7期。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3

关键词:时间序列 聚类分析 期货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61375066)

一、引言

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上世纪40年代由Norbort Viener和Andei Kolmogonor给出。1968年,美国统计学家Box和英国的Jenkins提出时间序列的模型识别、参数估计和诊断检验的建模方法,并于1970年出版专著《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使时间序列分析广泛应用。1976年, Box和Jenkins提出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rgrated Moving Average),针对具有明显趋势项的非平稳事件序列。由于金融市场的数据是不稳定的随机序列,其分布未必是正态分布,而是具有非线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1982年,Engle针对时变方差性,提出了自回归异方差模型――ARCH(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1986年,Bollerslev 将ARCH模型延伸至一般ARCH模型――GARCH(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在近20年,许多学者在ARCH模型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模型扩展,形成ARCH模型族。例如:1986年,Engle和Bollerslev提出了积分GARCH模型――IGAR。1987年,Engle, Lilien和Robins提出了ARCH-M模型。1991年,Nelaon提出指数GARCH模型――EGARCH。1992年,Higgins和Bera提出了非线性ARCH模型――NARCH。1994年,Zakoian提出了门限GARCH模型――TGARCH。1994年Baillie,Bollerslev和Mikkelson提出了非整数次积分GARCH模型――FIGARCH。以ARCH模型族为代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直接引自于经济金融问题,它认为随机序列的方差是时变的,传统ARMA模型一般假定方差是常数。因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指数、汇率、利率、期货等证券风险大小的度量、风险收益的计算与市场效率的检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讨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金融市场中的C1207玉米期货的价格波动的分析并对其未来的走势作出相应预测。本文将聚类分析与ARIMA模型结合,首先对期货合约的价格做聚类分析,然后对各个类的价格均值做ARIMA模型拟合,进而预测出下个阶段的期货价格的总体水平,进而帮助投资者提早的对自己的投资选择进行分配,确定足够的保证金金额以满足期货合约可能的追加保证金要求。

二、研究对象

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和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并存的三大金融交易体系之一,期货与现货相对。期货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标的资产,这个标的资产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交收期货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三个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买卖期货的合同或者协议叫做期货合约,期货合约属于一种场内合约,买卖期货的场所叫做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主要的交易种类有: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能源期货,它为现货商提供了保值和购货的场所,又提供了回避价格风险的作用,并且还能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投资获利的渠道。建立合理的模型分析和预测期货价格波动走势对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期货市场的波动还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体现,因此保证合理的期货交易价格对于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保证期货交易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C1207玉米的期货价格。作为农产品期货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期货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和较好的可预测性。此处研究的玉米期货指的是在2012年7月15日交割的玉米期货,该期货合约于2011年7月15日开始交易,因此分析的数据是C1207玉米期货自2011年7月15日到2012年5月15日的价格波动数据,见表1。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对其价格的波动趋势做出预测。数据来源于中信证券商品期货数据库,使用分析软件为SAS软件9.2版本和SPSS软件17.0版本。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期货价格波动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我们通过对历史价格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建立价格波动模型,进行短期预测,可以帮助投资者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但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多种方法验证,此处使用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两种方法做短期预测。并结合聚类分析做阶段预测。

(一)使用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做短期预测

我们对每天的交易平均值(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平均值)做时序图,可得出C1207玉米期货的价格有着明显的季节波动趋势,这是典型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为了将数据平稳化,我们可以采用差分的方法。通过尝试找到BIC信息量最小的模型,即为最优模型。

ARIMA建模分析后,模型为:(1)

其中 表示t时刻的玉米期货的价格。

序列的拟合与预测:由于我们的目标是进行短期预测,所以设定预测步长为5,即预测未来一周(5个工作日)的C1207玉米期货价格的走势。

所得的拟合预测效果图如图1所示,可见通过ARIMA模型对C1207玉米期货的价格进行的建模分析,其中蓝色的离散值为真实数据,黑色的曲线为拟合预测值,两条红色的曲线分别为95%置信度下的最大预测值和最小预测值。由最终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图来看,拟合效果很好。

GARCH建模分析后,模型为:(2)

拟合效果图如图2所示,红色部分为拟合图形,蓝色数据为真实市场数据。由预测图形可知,期货价格未来5天将会上涨,因此根据拟合结果投资者可以考虑提前购入期货合约。

(二)结合聚类分析和ARIMA模型做阶段价格水平预测

本节将会在对期货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加入聚类分析,使得我们可以对下个时间段期货合约的大致价格走势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加入聚类分析将期货价格做有序样品聚类之后,再对每个类中的期货价格做ARIMA模型预测,可以很好的预测出下个阶段的期货价格水平,给期货投资者在投资选择和保证金准备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由于期货市场具有独特的盯市和保证金性质,因此期货合约的多头(即买方)需要根据每天的具体合约价格决定是否需要追加保证金。因此,确定一个阶段的期货合约价格的大概走势对于期货合约的双方合理分配在其它金融工具中投资以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维持保证金的追加支付有着重要的作用。

聚类分析常见方法有: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K-均值法、有序样品的分类( n个样品按照时间或空间的顺序排成次序,聚成的类必须是次序相邻的样品才能在一起。)、分解法、加入法。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是期货市场的合约价格走势,因此研究的数据与时间的顺序密切相关。所以采用可操作的有序样品聚类法。

1、对期货合约价格数据做聚类分析

我们对期货合约的价格做聚类分析,然后求出每类数据的价格均值及标准差。由于期货价格是一个有序样品,我们先对价格做系统聚类,然后再根据价格的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得到新的分类――即进行了可操作的有序样品聚类。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将原期货价格数据分为10类时的效果最好。因此我们采用10分类,得到的分类结果加入时间顺序之后,我们得到如表2所示的新的分类结果。

对新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得到新分类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表3所示:

接下来我们将对每个新类的价格均值数据做ARIMA模型拟合和预测。

2、ARIMA模型预测

ARIMA模型的实质就是差分运算和ARMA模型的组合。非平稳时间序列只要通过恰当阶数的差分实现差分平稳之后就可以使用ARIMA模型拟合了。ARIMA模型的建模遵循如图3流程:

首先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我们对表3中新类的均值做时序图,可见新的分类的价格均值仍然有着明显的季节波动趋势,这是典型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为了将数据平稳化,我们可以采用差分的方法。

对序列进行差分平稳化处理,进行差分运算。由差分序列的自相关图,发现自相关系数很快衰减到零,并且之后在零附近小范围波动,因此可以认为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具备的平稳性。对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在95%的置信度下,统计量太大,因此该差分序列不能被视为白噪声序列,即差分后还蕴含着不容忽视的相关性信息可够提取。

对平稳非白噪声差分序列拟合ARMA模型, 一阶差分后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图显示该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具有一定的拖尾性,但不太明显。由一阶差分序列的偏自相关图可知其偏自相关系数的截尾性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考虑使用SAS软件做相对最优模型识别。找到BIC信息量最小的模型,即为最优模型。

在自相关延迟阶数小于5且移动平均阶数小于5的所有ARMA模型中,BIC信息量最小的模型是ARMA(1,0)模型,即AR(1)模型。确定了拟合模型的阶数之后,进而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的值、 ARIMA模拟的变量平均值和自回归因子。

可得模型为:(3)

将上式中心化得: (4)

其中 表示t时刻的玉米期货的价格。

序列的拟合与预测,设定预测步长为5,即预测未来五个阶段价格水平的期货价格的聚类均值的走势。所得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图如下图4所示:

其中蓝色的离散值为真实数据,黑色的曲线为拟合预测值,两条红色的曲线分别为95%置信度下的最大预测值和最小预测值。

预测结果的含义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具体时间长短不知),根据前面的聚类标准可以将期货的价格聚类为5类,且每一类价格的平均值为2418.0875、2420.2230、2421.5457、2422.6772、2423.7635.

这样预测的意义是可以让投资者提前预知期货合约的价格在接下来会保持在什么样的价格水平。由于期货合约的保证金特性,期货投资人如果能够预知期货合约接下来的大致价格水平,就可以根据价格水平提前预留一定的资金以确保保证金的支付。因此该预测在期货投资领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以上是通过ARIMA模型对阶段价格进行的建模分析,由最终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图来看,拟合效果很好。

四、结束语

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有很好的短期预测效果,期货价格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方法具有非常好的拟合效果,比一般的线性回归方法要好。将期货价格做有序样品聚类分析之后再对每个类做ARIMA模型,期货阶段价格水平体现为未来每个类的价格均值,可以很好的拟合和预测未来的期货阶段价格水平,使得期货投资人可以根据价格水平提前预留一定的资金以确保保证金的支付。该预测在期货投资领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尤其在金融市场上对金融市场收益、市场风险及市场销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金融市场的证券价格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波动,因此时间序列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结合之前的市场数据及时间序列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不仅可以对经典模型做出更符合实际使用的优化,还可以对未来金融市场做出较为科学准确的预测。

参考文献:

[1]赵国顺.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股票价格趋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年

[2]潘红宇.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34-176

[3]王海鸿,齐飞.LME镍.铜期货价格变动的时间序列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9总第119期,9-13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4

关 键 词:货币资金;金融循环;货币循环流量模型;金融贮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3-0009-03

一、导言

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规律是金融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传统研究思路大致分为以下方面:其一是从金融市场自身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利用无套利原理来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研究动态的均衡价格变化。其二是相信金融资产价格包含宏观经济及微观企业财务的相关信息,通过追踪这些经济层面指标的变动来寻求对价格波动的解释。其三是探寻金融市场,如股市、债市、汇市、房地产等相关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相关交易行为特征和市场中信息扩散的效应,着重强调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对价格的影响。其四是从价格的走势图中直接挖掘出影响价格波动的信息,利用各种复杂的计量经济技术、统计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来拟和价格走势,从而获得对价格变化规律的认识。虽然以上思路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规律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它们均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市场中货币资金的流进和流出这一明显影响因素。

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金融虚拟经济的关系出发,以货币循环和货币资金金融循环的变化为纽带,借鉴Binswanger(1997)建模思路建立一个多部门的货币循环流量模型。与Binswanger用来分析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我们尝试运用流量模型来解释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有机地搭建起与实体经济运行相关联的金融资产交易价格的决定机制。最后利用模型结合中国1993年至2005年的数据对股指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解释。鉴于相应统计资料的缺乏和方法相对不成熟,我们的研究仅仅是应用这种方法分析的初次尝试,希望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充实在将来成为解释金融市场价格变化的一种新方法。

二、货币循环流量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模型之前,先对我们模型中的货币下一个定义,我们所指的货币循环流量中的货币是指所有那些可以被商品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共同认同为支付工具,并且可以不计交易成本地转化为这些市场所认同为支付工具的资产。按照此定义,货币是包含了现行的M0、M1和M2,且比它们更广的一类流动性,甚至一些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如赊销的商业票据、商业或银行汇票、本票、民间借据、信用卡透支额度等等都算是货币。但是它并没有广义到Gurly和Shaw(1963)所定义的外延,很多信用工具如保单、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虽然具有现金价值,但一般不可能无交易成本的成为支付工具,所以不包括在我们定义的货币范畴之中。

我们的模型中具有五个部门,它们分别是家庭部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为了能够简化部门之间的货币流量表达,这些部门都是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的,例如金融部门参与的货币循环流量只与金融市场一级或二级市场中的货币流量有关,而那些作为服务部门提供金融服务得到佣金的特征全被划归到企业部门之中,算是企业的营业收入;企业部门处理的也仅仅是投资贷款,销售收入和向属于家庭部门的企业员工分发薪金的货币流量,企业的货币形式的留存收益(通常为企业存款或支票)和分红或利息都算作是家庭部门的货币流量。券商、经纪人、基金经理和投资银行、金融信托租赁等公司由于处理的是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自然被划作金融部门,并且我们假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借贷双方之间均存在融通资金的金融部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在一定时期内流入金融部门而没有全部从金融部门流出的货币量称之为“金融贮藏”,在这一点上与Binswanger(1997)是一致的。从实体经济中退出后进入“金融贮藏”的货币量势必参与了金融市场上相关资产的交易,当然在货币量没有从金融循环中重新投入实体经济前,可能由于金融资产交易几次倒手而造成不同程度的价格变化。实际上整个金融循环中贮藏的货币总量就是整个金融虚拟经济完全套现的最大限度,比如一国金融市场的总市值是1000亿,参与金融循环的货币量只有10亿,那么如果全部的金融资产都想在同一时间变现为在实体经济中有购买力的货币,那么市值肯定会缩水到只有10亿,并且只有10亿的货币重新注入到实体经济中,若没有新的“金融贮藏”产生,那么此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将不存在。

我们首先从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家庭部门三部门出发,假设货币循环和金融循环中流量的产生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其中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1)对支出的融资需求,例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更新的贷款、家庭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我们的框架中,这被划为企业部门行为)、消费的资金来源等;(2)对金融交易的需求,表现为金融循环根据风险―收益组合的再分配需要,要求更多的资金流入股市、债市、期货期权市场、汇率市场、房地产市场参与交易,这其实就是“金融贮藏”的需求。另外,对货币资金的供给包括四个方面:(1)收入的货币供给,包括所有的薪金、分红、利息等;(2)账面的货币资金融资,例如折旧的抵扣,摊销的抵扣等;(3)金融贮藏的释放,也就是从金融循环中退出再一次进入货币循环的资金;(4)银行系统的信用创造或国家货币当局发行或回笼货币造成的货币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根据一定时间内资金供给的流量应该等于资金需求的流量的原则,我们给出如下的均衡方程式

GIt+Ct+IFLt=Yt+DPt+OFLt+ΔMt (1)

其中等式左边反映了货币资金的需求,GI是t期内的总投资,C是消费,IFL是t期内从货币循环进入金融循环的货币量。等式右边表示货币资金的供给,Y是期内的总货币收入,DP是折旧的货币融资,OFL是从金融循环中退出的货币资金,ΔMt是当期内的货币供给变化量。对(1)变形,并注意到Y-C是储蓄S,GI-DP是当期净投资I,则有

IFLt-OFLt=(St-It)+ΔMt (2)

记ΔFLt=IFLt-OFLt表示t期进入金融循环参与金融贮藏的净货币流量,那么从(2)式可以看出,净流入金融循环的货币量由两股流量构成,一股是金融部门信用创造产生的新增货币量,另一股则是来源于储蓄与投资之差的货币流量。当然由于这里的部门是按照功能划分,所以这里的储蓄与投资核算与通常意义下的核算有一些区别:这里的储蓄行为只与家庭部门相关,任何家庭当期非消费的金融或实物投资都视为通过金融部门的储蓄,例如购买基金或信托投资就是一笔储蓄货币流量;在这里凡是企业的非消费支出行为都视为投资货币流,例如企业在一级市场发行企业债或股票,就产生了通过券商这一金融机构的投资货币流量。按照模型的设定,我们可以给出三部门的货币循环流量图,见图1。

通过增加货币流量需求和供给的来源,我们可以增加两个实体经济中的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此时货币需求需考虑政府对其财政赤字DEF的融资,而货币的供给则增加了净出口等本国货币收入(结汇后的结果)以及国外资本对本国金融市场净注入的货币资金。通过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思路,并考虑到财政赤字由政府的公共支出、税收、转移支付产生,我们可以给出五部门的货币循环流量均衡方程式:

GIt+Ct+IFLt+(Gt-Tt-TRt)=Yt+DPt+OFLt+ΔMt+(Xt-IMt)+ΔFt(3)

其中G、T、TR分别代表政府的公共支出、税收收入和转移支付,X-IM表示经常项目的盈余,ΔF为当期资本项目的黑字。进行移项后,我们看到:

ΔFLt=(St-It)+ΔMt+(Xt-IMt)+ΔFt (4)

由此可见,在五部门的经济中,金融贮藏的改变还要新增来自国外贸易和金融资本输入的影响,而且此时的储蓄和投资的货币流量必须考虑政府的储蓄和投资。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循环流量方程给出的表达式和我们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也不太一样,因为后者在计算时货币的流进和流出在方程式的两端被相互抵消,所以方程式中不包含显性的货币变量。类似的,我们给出五部门的货币循环流量图,见图2。

在循环流量图中,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这三个部门的货币流量是封闭的,也就是说货币的流入量应该等于货币的流出量。我们的模型重点关注的是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量是如何“漏”进金融循环中去的,并且希望能通过研究流进或流出的货币量来解释金融市场中资产价格的变动。

三、模型的应用分析

我们利用提出的货币循环流量模型来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行解释分析,寻找金融贮藏的净货币流量的变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选择的代表性金融资产价格为沪市A股股指指数,并考察当期金融市场的净货币流量对股指变化的影响。由于考虑到当期的M2净流量中包含一些长期的信用关系,当期数值的变化不能反映当期实际交易流量的变化,所以我们选用的货币衡量指标为M1。同时考虑到实体经济变量的统计口径与我们模型中的统计口径有一定区别,所以我们选用一个通过测算得到的变量来近似地代表净流入金融循环的货币流量。具体的测算方案如下:(1)通过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来代表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2)通过最终消费与净出口之和的数据来代替M1在实体经济中参与的交易。(3)通过计算M1的公布数据与测算的其参与实体经济的数据之差来近似地衡量参与金融循环的数额。(4)通过上一步的数额作差分来得到当期参与金融循环的货币净流量。

我们选用1993-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测算参与金融循环的货币净流量,所得的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测算出的参与金融循环货币净流量和上证A股年末收盘指数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循环净流量的变化与股指变动在升降趋势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样本有限,我们没有对数据作复杂的回归分析,所做分析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们测算的金融循环货币净流入量几乎每年都是与股指同步变化的,除了2002年以外。进出金融循环的货币流量不仅能解释中国股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震荡上扬,同时也能解释2000年以后由于金融循环货币量的持续退市造成的连续几年的熊市,连2003年的小幅回升也与货币资金的重新注入有关。2002年的例外,其原因可能是投资过热的出现使得一部分M1实际上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进入了实体经济的货币循环,而在我们的测算方法下仍然计入了金融循环,导致对该年金融循环净流量的高估。从总体上来说金融循环和贮藏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结语

我们的工作只是试图把流进或流出金融循环的货币资金视为推动力来解释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的初步尝试,我们相信这应该是一条认识和观察资产价格变动的新途径。随着统计数据和相应指标的不断完善,一定能对货币循环净流量导致的价格变动作出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实际上,模型已经给出了一个核算金融贮藏净流量的方法,然而由于其中的一些变量和现行统计数据中相同名称的变量在统计上还不完全一致,所以无法利用现行数据直接核算净流量。在国家没有推出相应的统计体系,对分流到实体经济和金融虚拟经济中的货币量进行准确的测算之前,我们只能采用变量的方法。不得不承认,变量的测算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否则用其代替真正的货币净流量来解释价格的推动力可能会因偏差导致模型失效。例如,我们的结果表明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在2000年以后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也有这样的可能:表面上看产品收入与流动资产年均余额的比值在扩大,但可能是由于金融创新和商业信用的运用不断加强所致,如果把这些商业信用或消费信用也加入货币的计量口径,则货币的流通速度并没有改变,这样就会导致流通速度被高估,而流入金融循环的净流量也随之被高估。

我们期待国家能开发一套完善的货币流量指标监控体系,能同时揭示长期短期各个经济系统中货币流量变化。这不仅有利于更细致地观察货币流量对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找到新的分析方法来判断金融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防范和预警金融危机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也将成为货币当局了解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有效制定有效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Binswanger Mathias.“The Finance Process or a Macroeconomic Level from a Flow Perspective:A New Interpretation of Hoardi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1997(2).

[2]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9).

[3]刘 松?郾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4(10).

[4]邓幼强.证券市场资金流量模型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

[5]Hafer.R.W. .The response of stock prices to changes in weekly money and the discount rate[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1986(3).

[6]Keran, Michael W..The Neutralized Money Stock: An Unbiased Measure of Federal Reserve Action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71(1).

[7]Lynge Jr., Morgan J. .Money supply announcements and stock prices[J].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81(1).

[8]Lastrapes.W.D..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prices, interest rates and mone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88 Vol.17.

[9]李红艳,江涛.中国股市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0(3).

[10]周英章,孙崎岖.股市价格、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2(5).

[11]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3).

[12]孙华,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关系[J].经济研究,2003(7).

[13]Guttmann, R..How Credit-Money Shapes the Economy[M].Armonk: M. E. Sharpe,1994.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5

关键词:平抑股价 套期保值 卖空机制

一、股指期货的概念

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简称股指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的一种金融期货,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股指期货交易不同于以往的商品期货交易和其他金融期货交易,具有自身的特点:

1.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对象既不是具体的实物商品,也不是具体的金融工具,而是衡量各种股票平均价格变动水平的无形指数。

2. 一般商品和其他金融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以合约自身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而股指期货的价格是股指点数乘以人为规定的每点价格形成的。

3.股指期货合约到期后进行现金交割,即合约持有人只需交付或收取到期日股票指数与合约成交指数差额所对应的现。

二、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现货市场的意义

纵观金融市场,股指期货推出后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的功能增加了套利交易,从而缩小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二是期货的高杠杆率会提升资金的参与度,从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三是股指期货为市场提供的避险的工具提高了参与者的投资意愿,从而会增加市场的成交量。

1.丰富投资工具与避险工具,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单边做多市场,投资者只有通过先行买入股票,然后等待股票价格上涨才能够获取收益,投资收益的多少取决于所持有股票价格的上涨幅度。而股指期货引进了做空机制,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便易的投资与避险工具。股指期货是现代资本市场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是股票市场上规避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股指期货市场的诞生将使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更趋完善; 并极大地丰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愈来愈多的投资人将运用期货交易作为投资、避险与资产管理的工具。股指期货使人们规避股票现货市场的风险成为可能,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都可以吸引投资者和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的双向交易的灵活机制进行操作, 使股市不会因为熊市而长期沉寂。同时,股指期货本身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者可以像传统商品期货那样,通过同一标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交易,或者是通过期货特有的杠杆效应进行投机交易,赚取投机收益。因此,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既增加了新的交易品种,又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满足了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

2.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渠道

根据现资组合理论,构建完美的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在股市整体下跌即出现系统性风险时却无法发挥作用。而股指期货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把基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剥离出来,变成可交易的产品,使得风险可以有效转移。所以,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原理,根据股票指数和股票价格变动的同方向趋势,在股票的现货市场和股票指数的。期货市场上作相反的操作来积极应对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

3.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强烈,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缺乏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市场, 故我国的金融体系算不上是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并且,建立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也需推出股指期货交易。进行金融宏观调控,必须具备足够多的强有力的市场调控手段和工具,实践证明,股指期货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机制。在1998 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波中,香港股票和外汇市场受到了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的强烈冲击,股指期货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香港政府动用巨资干预金融市场, 其手段就是充分利用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价格的联动规律,对股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实施组合运用,这是香港政府市场干预策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股指期货市场可利用,香港政府的市场干预成本将大大提高,效率会相应降低。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于股票现货市场,机构投资者以及我国整个宏观金融市场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股市正处于走向复苏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的正是借危机兴改革,在推进股指期货市场创建的同时,兼顾创业板、融资融券等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弥补市场结构缺陷,打牢市场稳定发展基础。中国的金融市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6

日前,中国证监会批准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近年来,个人炒金队伍不断壮大,尤其今年9月份以来,黄金价格不断走俏。因此,该消息一出,在个人投资者中引起了普遍关注。

黄金期货交割业务合作迈出重要步伐。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就黄金期货交割金库合作事宜签署相关协议,使业界关注的黄金期货交割业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银行总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黄金首席分析师、国内著名黄金专家奚建华指出,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博取差价获利。由于期货实行保证金交易,个人投资者可以小博大,赚取超额利润。如果按照目前黄金价格每克约170元人民币来算,做一手黄金期货的保证金仅需5000元,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个人投资者。

此外,专家预测,黄金期货预计于今年12月上市,大商所对生猪期货的开发也在进展中,国内期市扩容步伐正不断加快。

适合个人投资者

几乎每一轮金价的上涨,都会伴生地下非法交易渠道的活跃。近期,随着国际黄金价格连连刷新28年纪录,黄金外盘期货等地下交易再度活跃,尤其是广州、深圳等地,参与资金量巨大。专家提醒投资者,市场鱼龙混杂,要谨惕投资陷阱。

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将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一条新的投资渠道。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已与上期所签署《指定交割金库协议书》,成为黄金期货首批指定交割金库。与此同时,中国建设银行已与上期所签署了《指定交割金库合作意向书》。

此前,有业内人士猜测,在黄金期货交割环节上,上期所可能考虑与上海黄金交易所(下称“金交所”)展开合作,比如利用金交所现成的金库网络。但最终上期所还是选择了独立建立交割库系统的方案,此次与三家银行签署协议可以看作其第一批交割金库,今后还可能有新的银行与非银行金库加入进来。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一个独立的期货品种,交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把交易、交割等纳入到统一的独立框架内,有利于开展统一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利于交易所进行风险控制,形成完备的交易制度与体系。

期货公司人士表示,黄金期货未来应该会比现有银行机构的黄金投资交易更为活跃。

黄金期货具备了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重要投资工具,在国际市场上也被一些投资者看好。与黄金现货投资相比,黄金期货交易便捷,而且入市门槛仅5000元左右。所以,该期货品种可能成为个人投资者理财的新渠道。然而,由于期货投资有着自身的风险特点,如保证金交易等,个人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也须注意防范两大风险,理性参与。

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黄金期货合约(征求意见稿),黄金期货交易单位为每手300克,最低交易保证金7%。以目前现货价格170元/克计算,黄金期货合约的价值为51000元,交易最低保证金为51000*7%=3570元/手,由于投资者在交易黄金期货时,期货公司往往会在7%的基础上再适当收取保证金,结合黄金期货波动较小的特点,10%-12%的保证金水平会比较合理,那么,投资者实际交易一手(300克)黄金期货的保证金应在5000-6000元。

投资黄金,是中国人传统的理财方式。因此,面对黄金期货,个人投资者也都期待很多。

奚建华还表示,作为中小散户,参与这个高风险市场,要认识期货市场的风险。

他指出,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首先要了解黄金市场。投资者要学会利用基本分析来把握大势。同时,还要学习必要的技术分析。其次,要了解黄金期货基本规则,包括涨跌停板制度、保证金制度、限仓制度、交割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奚建华说,许多期货投资者就是因为不懂规则而吃了大亏。

因为期货有到期交割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量做支持,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门槛并不是很低。金仓国际贵金属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吴洪跃认为,如果炒短线的话几千块钱就可以做,如果炒长线的话,至少要几十万的资金才够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投资黄金期货需要严格控制市场风险。由于黄金期货采用保证金交易,如上述例子中,投资者花5100元(假设保证金为10%)买入一手黄金期货合约,相当于买入了51000元价值的现货黄金,但如果价格出现下跌,则投资者有追加保证金的义务,否则会被期货公司强行平仓。因此,投资者需要经常注意保证金账户情况,这方面就没有投资现货那么轻松了。

个人投资者投资黄金,可以通过在黄金交易所的16家会员银行及金店等其他黄金销售机构买卖黄金。另外,还可通过金融类会员向黄金交易所申办黄金账户卡,参与黄金现货交易,实现黄金投资增值。

对此,某金币投资公司人士也表示,作为个人投资者参与黄金期货,要时刻关注黄金期货的价格走势,并根据近期黄金价格波动和涨幅,留有足够的保证金,防止穿仓。

“未来中小投资者将成为我们公司重点开发的对象。”光大期货拟任总经理曹国宝则表示,黄金期货合约设计的门槛不高,散户可以大量参与;与之相辅相成的是,股指期货由于进入门槛较高,只有资金量较大的客户才能参与。曹国宝并不认为黄金期货每手300克的门槛过高,“现在做一手股指期货已经很贵了,散户参与风险太大,黄金期货的合约小一些,可以适当分流资金,避免市场资金在股指期货上形成扎堆。”

将影响市场的预期

根据证监会的安排,黄金期货将在上海商品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的上市将对未来股指期货的上市产生一定影响。

黄金期货的金融属性要大大高于其商品属性,黄金期货在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期货。在上海早就成立上海黄金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一周年的背景下,黄金期货选择在带有明显商品期货交易色彩的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确实有点出乎意料。因为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黄金的金融属性大大高于其商品属性。不少国内外的教材和论著都把黄金期货归类于金融期货,或把它单独独立出来作为一类,而不是归类于商品期货。

据《黄金年鉴2007》的数据,2006年,包括首饰行业在内的黄金制造业对黄金的需求全球仅为2918.5吨,其中首饰行业对黄金的需求就有2279.6吨。而国际官方储备对黄金的需求仅美国一家就有8124吨。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7

内容摘要: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再通过信贷规模的变化影响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到产出水平。本文利用2002年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数据,应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进行了深层次的、长期静态分析以及短期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程度较高。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渠道 有效性 协整检验 VAR模型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再通过信贷规模的变化影响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到产出水平。具体分析框架: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投资和消费产出。故在分析信贷传导渠道时需要选取的变量指标有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消费、投资、产出。

为了考察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影响,本文选择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s作为反映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指标,数据样本采集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并且同样选择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度量指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k作为衡量投资的指标,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h作为衡量消费的指标,用工业增加值q来代替GDP作为产出的度量指标。

数据处理与检验

将金融机构信贷规模s的数据绘制在曲线图上,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s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从而不需要进行季节性调整。为了消除数据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s取对数,记为Ls。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利用EViews6.0软件对Ls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s的水平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原假设,所以变量Ls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约翰逊协整检验

尽管变量LM2x、Ls、Lkx、Lhx、Lqx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同阶单整变量之间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从而满足建立VAR模型的条件。利用EViews6.0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小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接受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唯一的协整关系。所以变量LM2x、Ls、Lkx、Lhx、Lqx之间可以建立VAR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分析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时,是假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变动的原因,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是投资、消费变动的原因,并由于这种变动最终影响产出水平。但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可能是相反的,为明确模型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就必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从检验结果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从而长期来看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同时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也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我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引起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变动的传导效应较高,同时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对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有效性也较高。

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VAR模型的建立

首先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经过计算滞后2期的AIC值和SC值最小,故模型选择滞后2期是合理的。利用EViews6.0软件建立信贷传导渠道的VAR模型,其向量表示形式为:

(二)脉冲响应函数

为了观察货币供应量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对投资、消费和产出水平的短期动态影响,下面将利用信贷传导渠道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动态特征。用EViews6.0软件生成的脉冲响应过程如图2所示。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对于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脉冲响应值在第1期为0.003,此后呈现上升的趋势,至第12期达到0.006,这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短期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具有比较明显的正向冲击力度。投资对于来自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02,第2期降为0,第4期又增至0.004,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到第9期降为负数,这说明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短期对投资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随着时期的推移,这种影响的力度逐渐下降。消费对于来自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开始时段基本没有反映,第3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02,此后基本保持稳定,至第12期时脉冲响应值为-0.003,这说明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短期对消费的影响力度不大。对于来自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工业增加值的脉冲响应值在第1期为0.004,随后呈现下降的趋势,第4期降为0,至第12期时脉冲响应值降为-0.002,这说明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

(三)方差分解

为了解信息冲击对分析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同样基于信贷传导渠道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图3。

从方差分解结果图来看,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第12期时达到49.9%,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短期传导效果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时达71.2%,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对其预测误差波动的贡献率仅为1.3%,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对投资的短期影响不明显。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预测误差波动也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时达76.2%,而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对其预测误差波动的贡献率仅为6.6%,这同样说明了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对消费的短期传导效果不佳。再从工业增加值的预测误差波动来看,在第12期时其自身的影响为74.5%,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其预测误差波动的贡献率分别为10.5%和12.1%。

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所作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以明显地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虽然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短期内对投资和消费的冲击作用不够明显,但从长期来看,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的主要原因,使中央银行通过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变动来调控投资和消费规模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这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程度较高。

参考文献:

1.盛朝晖.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1994-2004[J]. 金融研究, 2006(7)

2.江群,曾令华,黄泽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动态分析:1993 - 2007[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7)

作者简介:

高山(1984- ),男,北京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资本市场、信托与基金管理、不动产投融资。

王家庆(1989- ),男,安徽全椒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金融市场结构分析、金融产业组织结构研究。

金融期货投资分析篇8

【关键词】 资产减值; 价值变动; 公允价值; 图形教学

一、引言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进行波动,一些时候商品的价格会高于商品价值,一些时候商品的价格会低于商品价值,但商品的价格是以商品的价值为轴基础进行波动的,其波动如图1所示。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图形教学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应具备的三个原则条件:一是信息公开;二是双方自愿;三是公平交易。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资产的公允价值同资产的历史成本之间发生的变动情况同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变动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即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而变动的。因此,可以采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变动示意图,再结合各项资产价值的具体情况,采用图形教学,使学者能够直观地看到资产价值的变动及结果,以提高教学效果。

“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在账户上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有买进卖出时,其账户关系,如图3所示。

图3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即该账户的余额,即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箭头之间的差额(两对比标志线之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下降的金额,“”箭头之间的差额为上升的金额。特别注意,上升和下降额是相对的差额。为了便于理解分析,假设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没有变化,也即没有再买进再卖出,这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线同时间轴一致,如图4所示。

图4中,第一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低,“”箭头部分为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应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第二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箭头部分不仅弥补上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还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按“”箭头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第三期间公允价值又变低了,又出现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按“”箭头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举例如下:K&J公司4月10日购入A公司股票10 000股,购入价5元/股。6月30日,该股票市值为4元;12月31日,该股票市价上升为9元。其业务处理为:

(1)购入A公司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成本)

50 000

贷:银行存款 50 000

(2)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进行再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50 000(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10 000股×4元/股=40 000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40 000-50 000=10 000(元)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1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调整后账面余额=50 000-10 000

=40 000(元)

(3)12月30日,按公允价值进行再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调整前账面余额=50 000-10 000

=40 000(元)

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10 000股×9元/股

=90 000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90 000-40 000=50 000(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A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5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调整后账面余额=40 000+50 000=90 000(元)

三、几种准备的图形教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些类资产的价值变动,既可以核算资产价值升值高于成本的变化,也可以核算资产价值低于成本的变动;而有些类资产价值变动只能核算资产价值低于成本的变化,不能核算高于成本的变化。各种资产减值的核算既有共性,又有其不同,具体叙述如下:

(一)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百分比法和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百分比法的改进法——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百分比法公式如下:

本期期末坏账准备账户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坏账率

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本期期末坏账准备账户余额-(或+)坏账准备账户原有贷(或借)金额

账龄分析法的公式如下:

本期期末坏账准备账户余额=∑(各账龄段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各账龄段的坏账率)

则:

本期计提坏账准备金额=本期期末坏账准备账户余额-(或+)坏账准备账户原有贷(或借)金额

上述计算公式在账户上的关系,见图5所示。

为了便于理解分析,假设应收账款每期期末余额不变,这时其同时间轴线相同,坏账率有变化,各期应计提坏账准备为每相隔期末值的差额,其图示如图6所示。

图6中应收账款净额(账面价值)等于应收账款账户余额减坏账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应收账款的净额最高和应收账款余额相等,即坏账率为0,所以图中不会出现高于横轴的波动。

图6中,第一期间预计的坏账为“”箭头部分,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第二期间预计的坏账小于第一期间,双箭头部分为本期期末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箭头部分弥补一部分上期坏账准备,应计提的金额小于“坏账准备”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第三期间预计的坏账变多了,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差额计提,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第四期间又回升了,应计提的金额小于“坏账准备”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坏账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

(二)存货跌价准备

为了作图方便,假设存货历史成本每期都不变,即同时间轴相同,存货可变现净值发生了变化,示意图见图7。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存货准则确定存货发生减值的,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图7中,第一期间存货减值为“”箭头部分,在资产负债表日,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第二期间存货可变现净值大于存货成本,但只以“”箭头部分弥补上期存货跌价部分,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图7中,画斜线部分不能反映为存货跌价准备,也即“存货跌价准备”不能出现借方余额。以后期间情况不在赘述。

发出存货结转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

例如:K&J公司6月30日,存货成本为2 000 000元,其可变现净值为1 400 000元;12月31日,上批存货成本还为2 000 000,其可变现净值为2 400 000元。其业务处理为:

1.6月30日,按成本和市价孰低:

存货的成本=2 000 000元

该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1 400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60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600 000

2.12月31日,计算有关指标:

存货的成本=2 000 000元

该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2 400 000元

按成本和市价孰低原则,存货按成本计价,上期发生的减值要冲回,但以“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调整到0为最大值。

借:存货跌价准备 60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600 000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分录(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为什么反映在所用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中,而不像其他资产的价值变动反映在当前损益的“本年利润”中,是以后要讨论的问题)。为了简化,假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没有变化,也即没有再买进再卖出,并不计应计利息,这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线同时间轴一致,其示意图见图8所示。图8的分析同图4分析一样,不再赘述。

2.公允价值的持续变低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不足以说明发生了减值,但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假设同上,如图9所示。第3期期末公允价值下降过了控制标准,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额(“”箭头部分),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双箭头部分),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假设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折价发行时,即市场利率大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明细科目由小逐步变大,所以“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余额,即摊余成本应是一折线,为了简化,画成直线,如图10所示。

图10的分析,需要特别注意。前面分析已知,价值变动上升和下降额是相对的差额,这里是相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余额而言的。图10中第二期的资产价值回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的冲回部分是要相对于第二期的资产价值减值和前期已发生的减值差额值进行计算,不能只以第一期的金额计算冲减,如图11所示。如果这样计算,可以看出第二期的减值在冲减上期的减值“”以后,减值的余额不等于第二期的减值额,也即第二期的减值额和冲减上期的减值额相加大于上期的减值额,而不是相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溢价发行和平价发行的图示分析,同理可得,不在分析。

(五)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为了作图和理解方便,假设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即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等于其各期期末的账户余额,示意图如图12所示。图12的分析同图7分析方法一样,不在赘述。

(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因为固定资产有折旧,又有减值准备,因此,首先解释一下相关的名词,以公式列之。

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固定资产科目的金额=固定资产原价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假设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折旧,其示意图如图13所示。图13的分析同图10基本一样。

(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摊销按使用年限平均摊销,其示意图如图14所示。图14的分析同图10基本一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一)对于损益的反映

资产价值的变动损益,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单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在当期损益的“本年利润”科目中。

第二种是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出售金融资产”外的其他资产的价值变动,只设“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反映在“本年利润”科目中。

第三种是对“可出售金融资产”一般不计资产减值,对于其正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科目中;对于其公允价值的持续下降,需要计算资产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

(二)在相关账户的设置

在调整账户的设置上,有两种情况:

1.一般的是设置抵减总账科目,这是大多数资产变动时的科目设置情况,只可抵减,不能附加,这是首先遵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决定的,即资产价值变低需要反映,而变高只能冲减原相应的减值,超过其历史成本,不应反映,即图7、图10、图13和图14中画斜线的部分,而图6就不可能出现高于的现象。

2.特殊的是设置抵减附加明细科目,这只对完全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首先遵循相关性原则的要求决定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分别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即可附加,也可抵减,从图3、图4和图8中可以看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