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8篇

时间:2023-06-04 08:38:35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外科患者412例,妇产科患者280例(剖宫产108例,子宫肌瘤全切术97例,次全切术75例),血栓形成6例:1例为腹股沟斜疝术后,2例为剖宫产术后,3例为子宫肌瘤全切术后,小腿轻度肿胀2例,下肢明显肿胀、压痛、伴体温升高者4例;糖尿病史2例;高脂饮食2例;无阳性体征2例。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预 防

做好宣传工作:给患者及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是高位者;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心脏瓣膜病、肿瘤、糖尿病、血液高凝状态及骨科手术患者,入院后全面检查血常规、凝血酶等系列指标,提高警惕。

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小时翻身1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指、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反转运动。如果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并保持心情舒畅。

正确输液: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如果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要在下肢穿刺。长期静脉输液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内反复注射刺激血管的药物,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果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番茄、洋葱、木耳、芹菜等,因这些食品中的吡嗪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多饮水,饮水量>1500ml/日,防止血液浓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静脉补液: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呕吐、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应遵医嘱给予补充足够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观察:术后进行静脉穿刺时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血凝过快现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经常观察术后卧床患者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效果明显,应用时应注射腹前壁外侧,左右交替。

护 理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暖,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另外,防止患肢压疮形成。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2

【关键词】PICC置管术;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2.7岁。其中乳腺癌7例、胃癌3例、直肠癌2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31-157天。合并疾病为: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2例、隐匿性上腔静脉血栓1例。

2结果

12例患者血栓发生在置管管后14-157天,平均94天。其中有9例表现为明显置管侧上肢肿胀、疼痛、皮温增高,皮肤颜色发绀,3例表现为患肢轻微肿胀及肌肉酸胀,疼痛。精确诊,锁骨下静脉5例,肘静脉4例,腋静脉3例。12例患者在拔出导管及溶栓和抗凝治疗2-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3原因分析

3.1患者因素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使机体属于易栓状态。[1]肿瘤细胞可直接活化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或通过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或表达促凝血因子,肿瘤细胞也可直接侵犯血管或通过分泌血管穿透性因子而损伤内皮细胞。

3.2导管因素PICC导管的机械性刺激、不规范操作可使血管内皮损伤,另外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常引起局部血管炎性反应,也有利于血栓形成,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导管植入后,体表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因此形成血栓。[2]

3.3化疗药物作用如顺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均可以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促使癌症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亦有研究报道,输注血制品、高渗性溶液等都可增加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

3.4护理人员因素导管维护方法错误:高渗静脉内营养液或抽取血标本后,未及时用足量生理盐水封管;两次化疗中间休息时期未执行每周维护管道1次,均易致导管阻塞。4护理

4.1血栓形成的预防

4.1.1适度活动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及屈肘运动,导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可进行手及手腕部的运动(握拳、旋腕、手指运动)及抬臂运动,以促进穿刺侧上肢的血液循环。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应做被动运动。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4.1.2炎症预防

4.1.2.1操作前,导管选择,根据患者置管目的及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尽量选择较细管腔而又不影响治疗的导管。

4.1.2.2操作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一次置管成功,减少穿刺次数,动作轻柔,减少对血管粘膜的刺激。牢固固定,并适当按压30min。当天不宜大幅度活动,可以局部按压后再活动。

4.1.2.3置管后第二天常规换药一次,因穿刺处出血导致刺激局部组织,预防局部炎症发生。以后改成常规换药,如有渗出及时换药。

4.1.2.4也可于穿刺点上方贴10×10增强型透明贴对预防静脉炎效果更佳。[3]

4.1.3患肢观察指导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早期发现血栓。有以下症状之一应及时行血管B超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

4.1.3.1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类似静脉炎的症状。

4.1.3.2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

4.1.3.3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4.1.3.4在出现以上三条症状,经B超排除血栓,对症处理三天后无效,再次复查B超,是否有血栓形成。

4.1.4动态检测血常规变化,如置管期间出现血小板升高,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行相应抗凝处理并监测置管侧上肢血管内有无静脉内膜粗糙、血流缓慢及血栓形成。

4.2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4.2.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2.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

4.2.3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同时增加动脉血流,引起肿胀加重。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浅静脉血栓者请示血管外科遵医嘱给予栓塞浅静脉涂抹喜疗妥霜约0.2cm,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以促进喜疗妥霜的透皮吸收。此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局部疼痛肿胀的症状。)

4.2.4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浅静脉血栓PICC导管保留者,可请示医生可否在PICC导管处输液)。

4.2.5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4.2.6预防肺栓塞的形成血栓形成后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入心脏而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血栓形成病人除了积极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外,急性期病人应卧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5讨论

PICC方法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得到在临床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肿瘤患者在应用PICC置管化疗时,由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加之化疗药物和PICC直观的影响,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置管及维护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护理上稍有不足就会造成PICC堵管而增加病人的痛苦。所以通过本文,目的是为了减少PICC堵管的发生率以及血栓形成后要处理及时、护理得当的重要性,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燕,蔡欣.恶性肿瘤与血栓[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4):376-379.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3

【关键词】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4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3] Vedlanthan S,ThonPE,CaidellaJE,et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Vasc Interv Radio ,2006,17(3):435-447.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5

【关键词】 乳腺癌根治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10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56

乳腺癌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术式,其效果显著。但乳腺癌根治术创伤大,恢复时间慢,术后需长期卧床,极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伴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对于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必须要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对于已合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及时采取治疗期护理措施,现笔者以1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例,分析其实际情况,总结其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2013年

11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年龄30~65岁,平均(45.6±6.7)岁;左下肢发病9例,右下肢发病6例;发病时间12 h~4 d,平均(1.6±0.8)d;临床表现为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体温升高,4例患者合并浅静脉曲张;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央型4例,周围型10例,混合型1例;无精神障碍、凝血机制障碍、全身感染患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15例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患者经血管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合并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患者,及时予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对患者予以原发病治疗时采取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取5000 U肝素皮下注射,每12 h注射一次,连续3 d;10万U尿激酶+500 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1~2 h滴完;12 ml复方丹参+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 d。期间注意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定时深静脉造影确认静脉通畅,抗凝治疗维持3~6个月。

2 结果

1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积极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2~4周内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乳腺癌根治严重并发症,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则会使患者生命质量明显降低,若发生为肺栓塞,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静脉血栓发生机制多认为是因血流缓慢、血管内膜破损、高凝状态等3个因素导致,原发因素包括蛋白C和蛋白S缺失、V因子突变及抗凝血酸缺乏导致,创伤、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因素[3-4]。同时与患者自身因素相关,高龄、肥胖、女性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使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缓慢、瘀滞,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麻醉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张周围血管,肌肉麻痹、张力下降,静脉回血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术中相关操作需牵拉、压迫肌肉、组织,使机体凝血机制被激活,术后止血药物,致血液循环缓慢,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术后不合理、不到位的护理措施均会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7]。因此针对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则显得十分重要。

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1)术前预防。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前需做好身体状况的评估工作,尤其是高危人员评估与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病情,与患者和家属积极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及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术前全面检查,向患者讲述术后早期下肢活动的重要性及活动方法,对接受能力较差患者需反复讲解,一对一指导,直到患者能够掌握。同时完善术前各项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检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8-9]。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高血压者适当予以降压药。糖尿病者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动态变化,指导用药。(2)术后预防。①饮食护理。术后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减少富含维生素K食物的食用,以粗纤维食物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水,禁止油腻、高盐等刺激性食物,远离吸烟环境,以此改善血液高凝状态。②早期活动。术后卧床期间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定时翻身,每2小时变换一次,协助患者行膝关节或踝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适当按摩双下肢肌肉,促进腓肠肌泵的作用。③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触摸足背动脉的搏动,观察皮肤温度、色泽,注意是否出现疼痛、憋胀。若患肢温度较健肢温度升高,主诉疼痛、憋胀,需及时采取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证实,并嘱患者抬高患侧下肢,避免活动[10]。(3)患肢护理。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肢体制动,适当抬高患肢于心脏平面20~30 cm,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记录患肢脉搏、皮肤温度、不同平面的周径等变化,注意防寒保暖,不要按摩、热敷患肢,以免栓子脱落[11]。下肢穿弹力袜,绝对卧床休息,伸直患肢,穿刺置管溶栓侧肢体制动72 h,以无菌胶布交叉固定穿刺局部伤口,密切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症状,避免发生皮下血肿或大出血等症状。(4)用药护理。用药前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用药目的、方法,正确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治疗期间每隔6 h检测血凝四项[12-13]。药物使用时现用现配,以免影响疗效。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者出血状况,口腔黏膜、牙龈有无出血,是否存在血尿、黑便等情况。叮嘱患者以软毛刷刷牙,鼻腔干燥时勿用力抠鼻,以免导致出血。(5)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创建舒适、温馨、整洁的病房环境,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心理情绪变化,采取必要心理疏导干预措施,消除患者悲观、失望、恐惧心理,并通过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另外治疗期间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意义,指导患者合理使用弹力袜,注意休息,合理运动,定期复诊。(6)病情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必须要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坚持每天两次测量患者肢体周径,详细准确记录,并要重视患肢皮肤、色泽等。治疗期间若患者主诉患肢疼痛减轻,患肢肿胀消失,皮肤颜色转红,则表示治疗有效。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告知患者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注意有无呕血、意识不清等症状,有无出血血尿、牙龈出血、黑便等现象,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有效处理,随时调整药物剂量。(7)肺栓塞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则是肺栓塞,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周内易出现肺栓塞,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合理饮食,保持通畅性大便,不可屏气用力,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形成。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医师,并有效处理。(8)恢复期的康复护理。患者在康复期治疗期间,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量避免长期的站立和久坐。在活动期间,穿合适尺码的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捆绑,以免出现外伤。治疗康复后,为了避免复发,坚持服用抗凝药物3个月,期间合理饮食,戒烟忌酒,多喝茶,以免血小板聚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

总而言之,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做好围术期预防护理措施,早期诊断与治疗,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雷兰芳.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护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82.

[2]张义玲,周待春,郭霞.循证护理预防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9(19):1028-1030.

[3]陈国珍,郑婉婷,庞惠娟.健康教育路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8(32):1813-1814.

[4]许海燕,王琳,徐芳.高龄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8):95-96.

[5]黄定凤,裴蕾.高龄乳腺癌61例手术并发症预见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60-62.

[6]张.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04-105.

[7]张燕.骨科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1):80-83.

[8]徐真蕊,王梅梅,宋绪花.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66-367.

[9]钟秀彩.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A):165-166.

[10]郑洁芸,洪娟,朱美玲.护理路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围手术期预防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6(21):353-354.

[11]林玉芸.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30(11):1689-1660.

[12]任梦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115-116.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6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22-01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已引起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例。发病时间在术后3~10 d,年龄32~39岁。术前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糖尿病1例,无并发症2例。其首发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受限、患肢皮温升高、低热,除临床症状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

1.2 方法: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主要为溶栓疗法及抗凝疗法。

1.3 结果:5例患者在治疗10~20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下肢静脉再通。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心理压力大,担心不能及时治愈或影响生活质量。护士应耐心的开导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过程,介绍成功病例,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缓解疼痛:严格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 cm并制动,可促进静脉回流和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避免窝处垫枕,使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止痛措施,如口服镇痛药。患肢保暖,切忌按摩和热敷,以防栓子脱落。注意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每天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2.3 抗凝及溶栓时的护理:抗凝及溶栓期间,尽量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选用静脉留置针,止血带不宜扎的过紧。尿激酶现配现用,持续用7~10 d,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用药,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2.4 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腔、牙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及皮肤淤血、淤斑。及时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预防栓塞,急性期卧床10~14 d,床上活动幅度不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提示肺栓塞,立即嘱患者平卧,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6 恢复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2周后可穿尺寸合适的弹力袜,保证下肢的血液循环。

3 预防

加强孕期宣教,做好孕产妇高危因素的评估工作,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大于35岁、经产妇、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经脉曲张、血凝异常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术中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避免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输入高渗液体。术后保持合适的温湿度,术后6 h内为患者活动足关节,按摩、挤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双下肢交替做足背屈曲和踝部左右活动。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足背屈曲和下肢屈曲运动,抬高床尾有利于静脉回流。2 h翻身一次,保持尿管通畅,拔除尿管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潴留。术后24 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疼痛,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合理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4 讨论

剖宫产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是综合性的。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盆腔静脉。手术刺激、组织损伤致血液中促凝血物质增多。术中、术后大量应用止血药,改变血凝状态。术前禁食,产程中产妇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血液浓缩。术后患者卧床,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血凝异常者风险大[1-3]。因此,对剖宫产患者进行积极的评估和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秀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39.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7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血栓;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1-01

由于长期卧床、大手术、骨折、老年人、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VP,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吸烟、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引起VP的病因,研究发现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58%[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病人作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在46-72岁,平均年龄61岁。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2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各项护理,本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治愈出院。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与休息将患者置于外展中立位,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衣着宽松,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室温宜在25℃[2]。

2.2饮食进清淡少盐,富含维生素,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胆固醇、低糖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500ml,忌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因烟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3]。

2.3功能锻炼术前牵引期间,指导患者平卧,抬高患肢,每天4-6次,每次30-40组,做远端关节(踝屈伸,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并用双肘关节及健肢屈膝挺腰撑床做抬臀运动;同时病人家属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至上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加速血液流动;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可以减少静脉栓塞75%-77%[4]。

2.4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及功能障碍、担心愈后、角色转变、治疗时间长等原因可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我们应多关心病人,耐心讲解,介绍康复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神智、生命体征及足动脉搏动、趾端皮肤颜色等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3治疗

3.1物理治疗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气压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弹力袜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的加压,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瘀血,在临床应用于预防VP的发生和发展效果显著[5]。

3.2药物治疗术后8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500-5000U每天一次,连用七天,也可口服拜瑞妥,连续35天。

4小结

经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活动锻炼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1.49%[6],因此我们应加强病情观察,实施功能锻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V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创伤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8:41-44.

[2]陈晓滨,杨伟国.70岁以上老年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6(32:115-116.

[3]马金玉.神经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护理版,2009,5(1:53-54.

[4]章左燕,陈海燕。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7,7(5:64-65.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篇8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下肢特别是瘫痪肢体,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01~200901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患者中,15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2例发生在患者瘫痪肢体,3例发生在双下肢。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亦可出现皮肤色紫,皮温升高。

1.2 治疗结果 14例患者经小剂量的尿激酶、抗凝药物治疗及护理后,症状消失;1例突发肺栓塞(PE),抢救无效死亡。

1.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液高凝、高黏及血管的改变。(2)卧床、运动减少、肌肉松弛,造成静脉回流淤滞。(3)大量使用脱水剂,加重血液高凝。(4)解剖上,骼股静脉的径路通过腹股沟管,前面有腹股沟韧带。尤其左侧右骼总动脉横跨左骼外静脉,影响血液回流。(5) 脑卒中致抑郁等不良情绪造成血管痉挛。

2 预防

尤其注意早期患肢的被动活动,对于神志清楚的脑卒中患者,我们协助病人早期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并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讲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病人很好的配合。对昏迷病人,护士每班协助病人活动2次, 10~20 min/次,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循序渐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注意患肢抬高静脉回流,控制患者的高凝状态[1]。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对于深部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尽早给予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早期给予恰当控制,注意脱水剂的量和时间,避免在患肢穿刺,特别是长期大量输入有血管刺激性药物。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

3.2 心理护理 脑卒中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所以要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开导安慰,使其消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肢体护理 一旦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应抬高肢体30°。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测肢体周径,2次/d。患肢避免挤压,严格制动,以利静脉回流,严禁热敷、按摩,以防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3.4 抗凝、溶栓的护理 用溶栓药时应选择患肢足背动脉,要求护士穿刺成功率高,技术熟练,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穿刺,防止损坏血管。加强对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观察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出血的发生[2]。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瘫痪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观察护理不及时,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早期预防至关重要。我们针对脑卒中病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患肢观察及早期功能锻炼,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保证病人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宁洁.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60.

推荐期刊